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仙游旅遊資源

仙游旅遊資源

發布時間: 2020-12-06 23:52:19

Ⅰ 2019年去仙游縣旅行有什麼好的地方

仙游景點:城南虎嘯山有烈士紀念碑,城區古跡有文廟、天地壇、雁塔、東門「樂善好施」坊,明代抗倭戰場虎嘯潭、九戰尾、十八戰。

Ⅱ 仙游有哪些旅遊景點

仙游─九鯉湖─麥斜岩─榜頭壩下工藝城(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
仙游─九鯉湖─麥斜岩─菜溪岩
仙游—龍華雙塔—三會寺—度尾文旦柚觀光園—九座寺—無塵塔

Ⅲ 仙游旅遊景點有哪些

九鯉湖風景區:位於仙游縣鍾山鎮,距縣城31公里,海拔590米。這里以湖、洞、潭、石四奇著稱,尤以飛潭為最,自古有「鯉湖飛潭天下奇」之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升天成仙,九鯉湖因之得名。

莆田三會寺:位於仙游縣城西5公里龍山下,相傳古時有三龍相會於此,故名。唐景雲年間(710-711年)創建,唐會昌年間(841-846年)遭火劫荒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重建,恢復了舊時梵宇瓊宮的堂皇面貌。雖幾經損壞,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時的建築規模和風貌。

莆田鯉城東門坊:位於仙游縣城東東門街,由鯉城巨富陳天高始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石坊造型奇特,工藝精美,頂端雙龍朝天,具有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特色,是古代石雕藝術的精品。碑坊高16米、面寬8米分為三層,上層正中嵌著「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飛龍繞柱,庄嚴肅穆。中層中間橫嵌著御賜的「樂善好施」橫匾,匾下為三組浮雕歷史人物,兩旁置設兩座玲瓏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節人物像,與上層的「玉旨」牌座交相輝映。下層是建坊者的題名匾,匾下飛龍花紋綉鑲匾緣,綴以舞鳳、金鰲、麒麟,文獅諸圖案,雕刻精細,獨具匠心。三層之下是四根方形坊柱,匝角磨光,頂托起巍峨的牌坊。牌坊四周有石欄圍護,間架有致,結構勻稱,堪稱古代精湛的石雕藝術
莆田仙游文廟、莆田天馬山、莆田東圳水庫、莆田菜溪岩、峨尾景區、天中萬壽塔、九座寺與無塵塔、龍華寺與龍華雙塔、蔡襄陵園、莆田塔斗山與望海塔、莆田九鯉湖、麥斜岩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Ⅳ 雲水謠旅遊攻略(從仙游出發)

可以去以下景點遊玩:
1 順裕樓
最大的土樓 ——順裕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版洋鎮石橋村,建於1937年,外廊權直徑86米,每層72間,4層計288間,樓中又有80間,共368間。
2 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3 南靖懷遠樓
南靖懷遠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東部,距南靖縣城54千米。建於1905-1909年,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

Ⅳ 推薦仙游附近的旅遊景點,分別介紹,並說明門票 (附近的概念是坐公交車只要十幾塊)

萬夫塔 在版頭 仙門 在去龍華的半路
大飛山啦 就在後山拿 嘿嘿
其他的確實卜知道

Ⅵ 仙游楓亭有好玩的旅遊景點嗎

楓亭就一個塔斗山 你可以去仙游九鯉湖 菜溪岩玩玩
可以上莆田新城網看看,裡面關於莆田的旅遊、美食什麼的都很齊全。景點什麼的都介紹很詳細。挺不錯的。

Ⅶ 仙游縣游洋鎮概況

[沿革]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1997年,面積177.1平方千米,人口3.4萬,轄游洋、梧椿、天馬、龍山、沽山、里洋、橋光、五星、雙峰、石里、河星、龍溪、興山、石山、魯頭、霞峰、金石17個村委會。
游洋鎮地處仙游縣境東北部山區,為永泰、莆田、仙游等3縣交界地。位於東經118°45′~118°56′,北緯25°33′~25°44′之間,海拔495米,總面積176.47平方公里。1992年,轄17個村民委員會,213個村民小組,有7606戶,33195人。耕地19368畝,山林223957畝。鎮政府駐游洋村,距縣城45公里。
游洋取名於游洋溪。唐設游洋鎮,亦稱游洋洞,屬仙游縣管轄。四面崇山峻嶺,地勢險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往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游洋人林居裔聚眾萬餘人起義反宋,宋廷派官兵進剿,後居裔請降。翌年,設立興化縣及興化軍,縣治和軍治皆設在游洋鎮。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裁撤興化縣,游洋劃歸仙游縣,屬興泰里至清代。民國屬古邑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九區、十區、游洋區。1955年4月,永泰縣潼關鄉寨前村(32戶)劃入游洋區。1958年9月,屬麥斜公社。1961年底,設立游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稱游洋鄉。1992年11月,改為游洋鎮。境內有漢代古堡龍穿城、南宋古惠政橋、將軍城、古寨嶺、興山書院等名勝古跡。曾出過金鯉、史賓、詹萬鍾、白金等名人。 [編輯本段]游洋鎮概況游洋鎮,唐設鎮。宋元明設縣,為興化縣,迄今已有四百七十三年歷史。別稱古邑縣。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的東北部。在這片17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3.4萬勤勞朴實的人民。
游洋鎮, 風景優美, 文物古跡甚多。有如「灣月出水」』的宋古橋梁「惠政橋」,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縣第一個支部誕生地—興山書院(建於1880年);也有風景如畫的天然石城「龍穿城」、環境幽靜的「讀書樓」』,山勢奇險的「將軍城」』;還有近期興建的「仙溪詩社」、「天馬山風景區」等。這些旅遊景觀,充滿種種神奇的傳說,令無數遊客留連忘返。
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8% ,擁有山地面積22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14萬畝,立木儲量36立方米;果茶麵積二萬畝,以李子、柑桔為主,還有黃梅、油茶、橄攬、柿子、板栗等;毛竹林面積6萬畝,占莆田市毛竹面積的38% ,占仙游縣的50% ,為福建省九大毛竹豐產林培育基地之一,食用菌生產已成為游洋鎮的一大支柱產業;竹、木、筍、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廣闊。水力資源蘊藏量為二萬千瓦,已開發水電站8座,總裝機容量2565千瓦,並與縣並網;建立調節水庫3座,總庫容量175萬立方米;擁有一座日供水量1000噸的自來水站和180多處小型自來水站。游洋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探明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石有葉臘石、花崗石、高嶺土、硃砂土和優質礦泉水等十多種,其中葉臘石儲量大、品位高、質量好、易開采,為福建省三大基地之一。
游洋,是今永泰、原莆田(今涵江區)、仙游三縣的交界地,四面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是古代扼住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
唐以前稱游洋洞,多為山越、山獠憑山築寨的聚居地。唐代,已有方、李、陳諸姓中原南播仕族從永泰等地東漸遷入游洋,帶來了中原文化,始稱游洋鎮。據傳曾有金鯉、史賓、詹萬鍾、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時的游洋鎮轄今天的游洋鎮、石蒼鄉的大部分,象溪鄉的一部分,鍾山鎮的鯉湖部分。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游洋人林居裔聚眾萬餘人,在原莆田縣廣業里的百丈嶺起義反宋,起義軍聲勢浩大,佔領了游洋、廣業大部分山區,並在何嶺關、古寨嶺、河浪嶺、莒溪嶺、石壁嶺、百丈嶺等險要地段設關隘布防,以御宋軍,今何嶺關等古關隘尚存,何嶺關是縣文物保護單位。起義軍利用地形優勢,在游洋誘殲官兵,又經何嶺關,突襲仙游縣城。不久,經南安、洪賴,越過晉江西門朋山嶺,奔襲圍攻泉州府城,一時八閩震動。林居裔自號「平西王」,揮軍所向,無不披靡。宋軍調集兩浙、福建兵力馳援,又增派王繼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強大的軍事優勢兵力圍剿下,起義軍苦戰兩年,終於被鎮壓。至今游洋和廣業大洋,有祀林居裔的林將軍廟。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毀宅建太平軍軍治衙署,又設興安縣縣署於軍治旁。興安縣舊轄游洋鎮(今游洋、石蒼、象溪一帶)原莆田縣百丈鎮、永福縣(今永泰縣)的陳山頭及福唐縣(今福清縣)的漈頭,百丈嶺、下廬嶺一帶山區。不久,太平軍改名興化軍,興安縣改名興化縣。興化軍治,興化縣治仍在原址,興化軍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今游洋鎮小學中仍保存初設太平軍時的「太平軍」石額。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軍治遷往原莆田縣縣城,即今市區的古譙樓處,興化縣治仍在游洋。到元皇慶二年(1313)興化縣治遷往廣業里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來,游洋一直是山區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宋司農寺丞段鵬曾主持在游洋建縣署,中為正堂,東為主薄,西為典史,還建有宣詔亭、史隱、仙隱二堂、黃綢閣、土地祠、甲丈庫等,也夯築有土城牆,興化軍治遷出後,軍治衙門為興化縣所用。興化縣署遷出遊洋後,縣城漸廢,古建盡毀。今在游洋地名「衙門里」處保存有原興化軍軍治所在地的主體建築的覆盆式柱礎兩個,粗大厚重,直徑竟達0.56米。「衙門里」軍、縣治遺址上還保存有「鳳井」古井一口。
縣治在游洋時,政績突出的知縣事有:宋朝的段鵬、許世昌、張彥博、梅澤、邱鐸、曹 、黃逸、梁陸、陸楠、林振、孫紹先;元朝的有蔡貞、吳元。秉公辦事,廉政為民,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對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縣勒《戒石銘》於堂前,其銘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原游洋興化縣署縣堂前的《戒石銘》隨縣署遷往湘溪而遷移到湘溪,今涵江區新縣(古湘溪)鎮政府保存著原存游洋縣署的《戒石銘》。古代許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銘》的銘言為座右銘。
當時興化縣所轄境內,幾百年間教育與科舉興盛,亦有目共睹。有宋一代,游洋邑境內共出了三個文狀元。
今游洋古邑仍古跡斑斑。游洋梧椿村有商周時期的頂溪山遺址,面積約2500平方米,採集到刻畫紋夾砂黑陶和灰色印紋硬陶片,可辨器形有缽、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閩族土著在這里生活、勞動過。游洋里洋村東北8公里處,有漢「龍穿城遺址」,縣文物保護單位,是巨石山峰構成的天然石城。山頂有漢代閩越王所築的越王台,殘存遺址。游洋古邑址上還保存一條古街,原名古邑、舊縣街,唐時已有。宋代軍治、縣治駐此,該街為最早的集鎮街市。清乾隆時,街為南北走向的雙面街,街長仍為150米,寬1.6米,卵石路面,夾街有單層或雙層土木結構店鋪40多間,後因水災毀北段店20間,又修復,並把古街拓寬為3.5米,現古街有延長,街道走向傳統格局不變,街旁盡是明、清石柱礎等石構閑置不用。街的南面為舊軍治、縣治的南門,出南門便是惠政橋。橋北街南交匯處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關至永泰縣梧桐尾,橋南有路,一是經雙峰、馬鋪、何嶺古驛道、仙水、靈山等地至仙游縣東門,一是經天馬、黃龍、尚書橋往庄邊。
游洋街東南14公里處有「上宮街」,宋熙寧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經元、明、清發展漸成街道。游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嶺寨」,常年駐寨兵70名,清代廢,今僅存寨址。宋代因游洋縣治駐此,故亦有「皇華館」驛站,以作官方郵傳,今址不存。
游洋古邑歷史上辦學成風,如轄地象溪鄉南朝陳時的中郎將鄭庄辦的「潯陽書堂」,常州別駕鄭淑在游洋鞏橋辦的「鞏橋書堂」,宋初游洋縣治「共賦軒」旁的「讀書齋」「平倫齋」,以後縣治東的「書林齋」,縣尉廳東的「真齋齋」,鄭樵後裔鄭重光在游洋辦的「石舟齋」等,讀書蔚然成風,為社會上輸送了不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