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地質地貌旅遊資源開發的現狀是怎樣的
我國的旅遊資源是豐富的,近幾年取得了很不錯得成績,形成了以文化旅遊為支柱,內全省上下抓旅遊容的良好氛圍!但很多景區規范化管理不夠,比如晉祠,多麼好的景點,就是野導游屢禁不止,幾十年了就是治理不了,有時帶朋友游晉祠遇到野導游真是難堪,圍著你不走,外地遊客覺得都怕!哪有心思再玩?
❷ 結合當代旅遊資源現狀,談談對旅遊資源保護的認識
旅遊資源大多是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不但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而且還具有難以恢復的不可再生特點,而旅遊資源又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護旅遊資源就成了保護自然、文化及旅遊業的關鍵問題。
一、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面自然生態系統中具有旅遊價值的景觀,是在人類大力開發下得以保存下來的經億萬年演化的珍貴景觀。按其特點可以分為順境自然生態景觀、逆境自然生態景觀和特異自然生態景觀三大類。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指青山綠水的原始優良自然生態系統,如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和一些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多分布在高山深谷、人類難以到達的區域和宗教聖地。這種景觀得以保存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人類難以涉足;二是宗教的力量。而這類景觀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往往位於脆弱生態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旅遊業的發展,這種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成了旅遊開發的資源對象,若開發不當或開發後管理不當,違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態系統不可逆轉的破壞,數億年演化留下的珍貴自然遺產將毀於一旦。逆境自然生態景觀是指由於自然生態系統的逆向演化所形成的具有觀賞價值的自然景觀,如由於自然形成的嚴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雲南元謀土林和陸良彩色沙林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雖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但若人類影響加大了這種水土流失的強度,勢必影響這類景觀的形態特徵,甚至會導致這類景觀從地球上消失。特異自然生態景觀是指自然形成的以其奇特的特徵吸引遊客的自然景觀,如喀斯特地貌中的雲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地下溶洞。這類景觀的形成也是歷經了億萬年,若不注意保護,如喀斯特造型景觀的石芽被炸毀、地下溶洞中的石鍾乳和石筍被敲斷等,均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減小了對遊客的吸引力,同時也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完整度。可見,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二、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幾千年悠久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祖先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燦爛輝煌的結晶,現在正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對象,包括名勝古跡、園林建築、民俗風情等。如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的木質建築群,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又如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軍事建築,被稱為世界七大古建築之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正如歷史不可倒逆一樣,古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一旦破壞,就不可能再重新真正原樣恢復。別具一格的中國園林建築,以效法自然為原則,採用了一系列建築技藝,使原來的景觀特色更為突出。如小河流水處搭上彎彎的小橋,形成了「小橋流水」的優美景觀和詩意;山頂建塔,加大了景觀的起伏、豐富了景觀的層次,這種源於自然、優於自然的中國園林典範,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淀積,一經破壞,難以恢復,即使復原重修,也會留下貌似神異的遺憾。至於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長河各個階段的活的標本和縮影,是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留下來的文化現象,現作為旅遊資源來開發,但若開發利用不當,一經流失,難以尋回。上述分析可見,人文旅遊資源的實質是文化,破壞人文旅遊資源就是破壞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三、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優美而奇異的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良好的游覽、度假、娛樂等旅遊活動場所,使旅遊業獲得經濟效益。一個地區有了旅遊資源才能發展旅遊業,從這層意義上說,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本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為提高,但由於缺乏對自然環境的正確認識,工農業發展走的是一條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殺雞取卵的道路,待遭大自然報復後方省悟過來,不得不走上「先污染(破壞)後治理」的彎路。從這一沉痛的教訓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旅遊業雖被譽為「無煙工業」,但由於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決不能再重蹈環境問題的覆轍。已開發的旅遊資源一經破壞,吸引遊客的魅力也隨之消失,旅遊景區的經濟效益直接受威脅;潛在的旅遊資源是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後備資源,若未開發就先遭破壞,旅遊業就失去了發展的潛力,成了無源之水。可見,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
❸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❹ 2019年衡山旅遊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這不狀況很不好,2014年什麼開始是吧?大胖子大胖子2019年。
❺ 中國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現狀是:許多旅遊資源已得到了充分的開發與利用,並無形中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目前仍有較大的開發空間(因為有些資源是需要有一定的技術與科技來輔助的)
❻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憑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給予了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享受,從而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當前旅遊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文旅項目。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現已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開發資源,具有相當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的興起,在於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促進遊客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最後,民俗文化維系著各民族情感,能夠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正因此,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從開發現狀來看,民俗文化旅遊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其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傾斜,不斷推動民俗文化旅遊邁向新階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民俗文化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形式多樣,皮影、剪紙、民歌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其三,區域旅遊不斷加強合作發展。區域旅遊合作是提升旅遊形象、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遊在這點上成效顯著。
盡管近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取得長足發展,但在開發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過度開發問題,對稀缺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再如,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原真性,背離了了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初衷,無法實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資源的目的。除此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重沖擊,甚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❼ 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定期調查,可以怎麼掌握旅遊資源的開發現狀
旅遊復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制游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
❽ 旅遊資源綜合評價與開發利用前景
8.3.1 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一)旅遊資源量與質的評價
湖南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不僅點多面廣,而且規模不同,形成不同地域的組合風格。其中以歷代名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綜合景觀主要分布在東部京廣線沿線地帶,湘西北以張家界為中心向東南扇面鋪開一片以自然景觀資源和民族民俗風情見優。縱觀全省,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及獨特的民俗風情相融交匯,各種類型和品位的旅遊資源遍布三湘四水。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特色集中體現為名人、名山,與之相交融匯的名城、名水、名樓、名文、名泉,民俗等也都各具特色。其特色由以下三個方面來表現:一是數量多,二是種類齊,三是品位高。
(二)旅遊資源區域優勢評價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見表8-2。
湘西北區:以自然型的山嶽景觀資源佔主導地位,景多質優,面積較廣,類型齊全,在省內佔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名勝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資源,多集中於縣城區內或少數民族集居的山寨。張家界武陵源在本區的地位極為重要,屬於骨幹資源和核心。進入新的世紀,張家界作為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成為帶動全省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龍頭。
湘東北區:以長沙、岳陽為軸線的湘東北區以名勝古跡見長,以革命紀念地顯優。自然景觀主要是洞庭湖水域景觀,充分顯示出以古城長沙為核心,北達岳陽洞庭湖,形成以京廣鐵路線為軸線,聯系東西南北。
湘中地區:以湘潭、婁底為中心的旅遊資源區。區內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韶山為軸心點,東向湘潭,西向湘中重鎮婁底輻射,旅遊資源結構是以歷史名人、革命領袖故居為主體的人文景觀,同時兼有以洞穴、名水和名山的自然景觀資源,充分顯示出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特徵。
湘東地區:以南嶽衡山、炎帝陵為重點的旅遊資源區。旅遊資源結構屬宗教朝聖、尋根祭祖為主題內容的人文景觀。南嶽衡山為中國五嶽之獨秀,是國內乃至東南亞的佛教聖地,已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此外,山嶽型及森林植被型的自然景觀資源也很有特色,如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
湘西南地區:以我省西域重鎮懷化和邵陽為重點的旅遊資源區,邵陽地區以崀山「丹霞」地貌自然風光為特色,而懷化地區則以湘西南少數民族居住區的民族民俗風情見長,即侗族風情芙蓉樓與黔州古城為重要內容。旅遊資源結構屬於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綜合型景觀。
湘南地區:以郴州、永州為中心的旅遊資源區。本區是以自然型山嶽景觀見長,以山景、溶洞、摩崖石刻、名勝古跡的資源結構為特色。區內名山有九嶷山、陽明山、莽山等,溶洞則以萬華岩而著名。
8.3.2 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
湖南省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而且有特色。現今開發利用較高的地區多集中在「一線一源」地區,也就是湘西北區和湘東北區、湘中區、湘南區,即指沿京廣鐵路線上的長沙、岳陽、韶山、南嶽衡山、衡陽、郴州等城市的名勝古跡和以武陵源為中心的自然風景區。另外通過遙感技術手段,還可以發現或預測有些地區的旅遊資源仍處於潛在或半潛在的狀態(圖8-1)。所以,隨著我省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各項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日益完善,規劃更加合理,設計更加科學,加上人民對兩個文明的需求及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必將大大促進我省旅遊業的發展。
(一)湖南省旅遊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一個旅遊龍頭:以張家界武陵源作為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重點,進行重點規劃、重點投入、重點推銷、重點管理,使其成為帶動全省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龍頭。
四條精品線路:以長沙為中心的四條精品游覽線,即
(1)長沙—張家界—猛洞河山水風情游;
(2)長沙—屈子祠—岳陽楚湘文化游;
(3)長沙—韶山—花明樓名城名人故里游;
(4)長沙—南嶽、炎帝陵—郴州宗教文化、祭祖與湘南風光游。
五大特色區域:根據我省各地旅遊資源特色,綜合考慮行政區劃、交通、客源、旅遊線路等因素,從而劃分五個各具特色的旅遊區域,即
(1)湘中名城名人、溫泉休閑旅遊區域;
(2)湘西山水風光、民俗風情旅遊區域;
(3)湘北水鄉名樓、龍舟文化旅遊區域;
(4)湘東南宗教祭祖、游湖狩獵旅遊區域;
(5)湘西南丹霞景觀、南國草原旅遊區域。
(二)湖南省旅遊交通網路建設
旅遊交通是旅遊資源及旅遊客流形成的紐帶和媒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湖南省旅遊交通發展很快,成績顯著。在下一個十年,全省各級政府將對旅遊交通及基礎設施繼續加大投入,使交通布局更合理,更方便暢捷,配套設施更完善,從而進一步促進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區
旅遊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它具有開放度高,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等顯著特點。由於我省旅遊資源豐富,在資源特色、市場、區位和交通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使旅遊資源優勢很快轉變為強勁的經濟優勢,並使我省大力發展旅遊業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根據旅遊資源的自身價值、區位條件、經濟地理狀況、可進入性以及未來十年的開發潛力、現今的開發利用現狀,我們劃分出三個等級、12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區,其中A級有4個,即張家界地區、岳陽地區、長株潭三市和南嶽衡山地區;B級有5個,即湘西自治州地域、常德益陽地域、懷化地域、永州地域、郴州地域;C級有3個,即城步—通道—新寧一帶;婁底—邵陽一線和慈利—石門—津市一地等。
❾ 國內對於旅遊資源開發和規劃的研究現狀
旅遊開發是指以旅遊資源開發為核心,促進旅遊業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活動。它是一回項全面,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答,包括旅遊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遊項目開發的可行性研究,旅遊景區(點)的規劃與設計,旅遊目標市場的選擇與營銷,旅遊景區(點)建設經營和管理,旅遊景區(點)企業文化的建設,旅遊地形象的建設與推廣,旅遊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建設以及旅遊社會氛圍的營造等各方面的內容。
開發的內容
旅遊資源的開發包括某一單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某一旅遊點或旅遊地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 黃河水蝕浮雕
(一)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指旅遊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系及其內部交通交通條件的通暢和便利程度。 (二)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主要為當地居民使用,旅遊者也需要依賴的旅遊設施。如供水、電、氣系統;道路交通、車站、碼頭、機場等;醫院、銀行等。 (三)建設旅遊上層設施(或服務設施):主要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服務設施。如飯店、問訊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娛樂場所等。 (四)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包括新景區、景點的開辟,也包括對原有景區、景點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訓服務人員
❿ 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怎樣
①資源本身的評價。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②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包括氣候條件對旅遊業的影響(表現為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旅遊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能力;③客源市場分析。包括旅遊資源對各層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