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界定旅遊者的概念對發展我國旅遊業的意義 越詳細越好,越快越好!
一·有關國際組織對旅遊者的定義·
1、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定義
國際聯盟專家統計委員會於1937年對「外國旅遊者」定義為:「外國旅遊者就是離開自己的常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超過24小時的人。」並且對旅遊者與非旅遊者進行了界定。
國際聯盟關於旅遊者的定義,對旅遊市場營銷、旅遊統計和旅遊
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然該定義有其缺陷,但被國際旅遊組織一直沿用至1963年。
2、羅馬會議定義
1963年在羅馬舉行的聯合國旅行和旅遊會議,在國際聯盟對旅遊者定義的基礎上,做了修改和進一步補充,對「遊客」進行定義與界定。
羅馬會議規定,「遊客」是指「除為獲得報酬和從事某項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非常住國去訪問的人。」遊客包括旅遊者和短途游覽者。
二·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旅遊者的定義·
1979年,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旅遊者和非旅遊者作了明確規定:
「旅遊者」指的是來我國參加旅行、探親、訪友、休養、考察或從事貿易、業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
三·我國學者對旅遊者的定義·
對旅遊者下定義應把握三個特徵:異地性、短暫性和娛樂性。
國內劉偉、朱玉槐等是這樣下定義的:「旅遊者就是暫時離開常住地(最少24小時,最多一年),在異國他鄉吃、住、行、游、購、娛,從而達到物質上和精神上滿足的人。」
1984年世界旅遊組織對「國內旅遊者」定義為:「任何因消遣、閑暇、度假、體育、商務、公務、會議、療養、學習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國進行24小時以上,一年之內旅行的人,均視為國內旅遊者.
㈡ 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有何影響
<一>旅遊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遊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遊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遊業對於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遊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遊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遊資源,其中有不少旅遊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便可採取旅遊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遊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遊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遊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二>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遊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於旅遊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遊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遊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遊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遊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遊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遊客踐踏
旅遊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遊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遊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於植物身上。遊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後,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遊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於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遊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採集
採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遊客最常見的採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遊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葯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
此外,由於旅遊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到達旅遊區後,無論是旅遊活動本身或是遊客所製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遊客從事戶外旅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於大規模遊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於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遊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遊客使用各種旅遊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遊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遊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遊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遊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遊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製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製成各式紀念品後,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遊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旅遊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遊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遊船隻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灕江,每逢旅遊高峰季節,旅遊船隻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盪盪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灕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遊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遊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五)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隨著遊客進入旅遊區以及供遊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遊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會對旅遊區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數以萬計的遊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沒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它不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排放出更多的大氣污染物。這種車輛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以光化學煙霧污染最具傷害性,光化學煙霧中存在許多高反應性的光化學物質,不但會影響植物,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光化學煙霧嚴重時會影響視線,降低能見度,造成遊客困頓;它所含的某些物質可能會刺激眼睛,造成流淚等不舒適的感覺。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還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威脅地球生態的健康。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廢氣排放可能導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溫的溫室氣體,或是排放誘發臭氧層空洞的物質。
2.垃圾等固體廢棄物
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有機含量高,如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和病毒,特別是堆放在底層的有機物,因嚴重缺氧,厭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並產生惡臭;旅遊公廁如管理不善也會產生惡臭,增加大氣含菌數。
3.封閉環境中的大氣污染
如溶洞、餐廳、娛樂場所等,除受外界大氣影響外,還受內部污染物排放影響,如旅遊者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水汽並攜帶病毒和細菌、吸煙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煙霧、使用電子設備釋放出的大量正離子、裝修釋放的有害物質、取暖散發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由於空氣流動差,空氣污濁,令人頭痛、氣悶、食慾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導致某些疾病傳播和發生。
4.旅遊設施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旅遊賓館飯店是任何一類旅遊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務設施,對大氣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熱、供能的鍋爐煙囪、煤灶的排氣、旅遊地域小吃攤排放的廢氣等,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燃燒煤、煤氣和液化氣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煙塵等,總量雖較工業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點近,且多無除塵設施,對旅遊地大氣質量影響大。
(六)對環境衛生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風景名勝區,人們隨處都可見到遊客丟棄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垃圾。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地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我國遊客總喜歡將各種食品,如點心、糖果、飲料等帶到戶外,或是到旅遊區附近的土產店、海鮮店裡大吃大喝,為當地環境製造出了許多垃圾。南嶽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遊垃圾倒入旅遊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幾乎成為登山遊人丟棄雜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難處理,日積月累,臭氣熏天。此外,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種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爐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質的廢氣),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
(七)對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於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和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1.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
有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除了眼看、耳聞、鼻嗅之外,還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遊客惡習,不僅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比如,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的岩壁上,本可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卻常可見到「××到此一游」,或「×愛×」的心型圖案,給人大煞風景的感覺。再如,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掛在樹木旁的鐵練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2.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不當或開發過度,會使當地原有的景觀環境遭到破壞,即所謂的「開發污染」。旅遊開發的實質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風景區的基礎上添加人工建築,使之適應旅遊活動開展的需要。但現今的很多的旅遊開發,只考慮迎合其主觀上認定的旅遊者的興趣所在的審美特點,忽視或根本不顧及該項目建設同周圍景觀環境的協調,從而造成對該地景觀環境的侵害。如山東泰山、北京西山、中嶽嵩山森林公園等,索道懸空,電線桿插天,嚴重破壞了山嶽風景區的原有神態;浙江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見屋皆寺庵,逢人盡僧尼」,現在山上山下,攤店林立,現代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山,流行音樂已淹沒了寺院傳來的梵音,洋樓與寺殿爭高,搖滾與梵音共鳴,此情景,與佛教聖地相去甚遠;黃果樹瀑布下游7公里處的天星景區,其內修了一個體積過大、黃色琉璃瓦屋頂的茶室,與景區的一個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園特色很不協調,破壞了自然美,違反了自然法則
(八)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首先,由於部分遊客的文化修養不高,認識不到文物古跡的珍貴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畫或坐卧在文物古跡上拍照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文物古跡不同程度的損耗和破壞。其次,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等文物古跡表現得非常明顯。由於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濕度就高,再加上眾多遊客呼吸作用所帶來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貴的壁畫和雕像的腐蝕速度。另外,照相機的閃光燈,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指印,也會使得壁畫和雕像受到腐蝕。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機閃光燈及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壞和腐蝕,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為黑色。
再次,眾多遊客的腳踏也會損害文物古跡。如我國的萬里長城長期以來由於大量遊人的攀登,造成擠踏破壞,很多地方已受到嚴重損害;北京的故宮由於遊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將大殿內的金磚踩出凹坑,廣場和通道的金磚也損害得很厲害,有人估算,故宮鋪地的「金磚」,每年磨損達10~20毫米;頤和園蜿蜒700餘米的彩飾長廊,路面的磚,幾年就要更換一次。
2.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旅遊目的地。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通過對來訪旅遊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消極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不滿,嚮往來訪旅遊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繼而發展到有意識的追求,從而使賭博、賣淫、投機詐騙、貪污受賄、走私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會現象增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全。此外,由於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標准受到沖擊,其結果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離婚率的上升等。
3.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遊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遊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台」,為了迎合旅遊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並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遊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卻成了「倒水節」:遊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誘發主客矛盾
在開展旅遊的過程中,伴隨旅遊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日益頻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沖突和矛盾,尤其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這種不適和矛盾會更明顯。如當一個旅遊區出現遊客過度擁擠現象時,或者遊客行為太過粗魯以致於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音、環境變臟、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
㈢ 界定旅遊者的概念對發展我國旅遊業的意義
一·有關國際組織對旅遊者的定義·
1、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定義
國際聯盟專家統計委員會於1937年對「外國旅遊者」定義為:「外國旅遊者就是離開自己的常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超過24小時的人。」並且對旅遊者與非旅遊者進行了界定。
國際聯盟關於旅遊者的定義,對旅遊市場營銷、旅遊統計和旅遊
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然該定義有其缺陷,但被國際旅遊組織一直沿用至1963年。
2、羅馬會議定義
1963年在羅馬舉行的聯合國旅行和旅遊會議,在國際聯盟對旅遊者定義的基礎上,做了修改和進一步補充,對「遊客」進行定義與界定。
羅馬會議規定,「遊客」是指「除為獲得報酬和從事某項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非常住國去訪問的人。」遊客包括旅遊者和短途游覽者。
二·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旅遊者的定義·
1979年,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旅遊者和非旅遊者作了明確規定:
「旅遊者」指的是來我國參加旅行、探親、訪友、休養、考察或從事貿易、業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
三·我國學者對旅遊者的定義·
對旅遊者下定義應把握三個特徵:異地性、短暫性和娛樂性。
國內劉偉、朱玉槐等是這樣下定義的:「旅遊者就是暫時離開常住地(最少24小時,最多一年),在異國他鄉吃、住、行、游、購、娛,從而達到物質上和精神上滿足的人。」
1984年世界旅遊組織對「國內旅遊者」定義為:「任何因消遣、閑暇、度假、體育、商務、公務、會議、療養、學習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國進行24小時以上,一年之內旅行的人,均視為國內旅遊者.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㈣ 淺談旅遊業發展對策研究
(一)強化旅遊大管理意識
貴州要加快發展旅遊業就必須對旅遊業實施全面、全方位、權威性的管理,覆蓋全行業,對市場的多層次發揮作用,形成調控體系,實現由單一部門管理旅遊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遊的方式轉變。旅遊的綜合性 和依託性使行業跨度大、行業界線模糊,旅遊市場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門多,旅遊管理部門不可能包攬其它管理部門的職能,對旅遊市場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種聯合管理,應處理好旅遊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管理的關 系。相關部門必須把涉及到本部門旅遊方面的管理作 為自己份內的事來抓.職責到位.形成有效的旅遊管理體制 。
(二)塑造旅遊形象,加強宣傳促銷力度
盡管貴州在塑造旅遊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艱難,而且成效甚微。但筆者認為貴州還是必須堅持塑造出一個鮮明、易記的旅遊形象,因為形象樹立對於貴州旅遊持續發展的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旅遊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在旅遊開發時都是追求一種將整體而非若干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力因素來推動市場,依靠形象吸引旅遊者前來旅遊。貴州過去塑造的旅遊形象、打出的宣傳口號變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貴州旅遊形象定位應站在全國這個角度,從旅遊者心理感應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考慮,貴州旅遊形象設計既要符合自己的資源特色和歷史文脈,又要對市場有吸引力。在對外進行旅遊宣傳時,應在建立一個總體旅遊形象的基礎上再針對客源市場的特徵予以區劃。如貴州的總體旅遊形象可定為「神奇貴州多彩風」,然後針對沿海地區推出「原生態自然風光、五彩民族風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對中原市場推出「綠色喀斯特王國、秀美山水之鄉」形象。諸如此類,讓貴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個深刻旅遊形象後,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場擁有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遊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遊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遊精品
當前在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旅遊經濟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開發出的旅遊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越高,競爭力就越強。貴州的旅遊文化本底是豐富的,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特色文化資源。但現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傳。貴州可在紅色文化、古鎮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讓貴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緊緊纏繞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礎上,要將貴州旅遊文化性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推廣出去。其中,舉辦文化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文化節是結合地方特有人文資源與文化資產所舉辦的節慶活動,喚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更成為觀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它為貴州旅遊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貴州旅遊的文化和品位,但該節目在畫面精緻性、市場運作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貴州旅遊品牌,提高貴州旅遊經濟效益,僅憑一個黃果樹瀑布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我們貴州擁有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產品。
㈤ 如何評價旅遊者與旅遊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章研究背景與思路論題意義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文化群體時我們將這種他們之『日的互動稱為文化』的交流而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群體那麼就將他們之間的交往稱為跨文化的交流章海榮。而旅遊者的背景往往是復雜的所以此處選用「跨文化」的概念。我國旅遊業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然而由於人們對旅遊的性質和規律認識不足難免在工作上出現差錯。特別是近年國內旅遊火熱發展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這其中之一就是給旅遊目的地文化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和沖擊。之前的旅遊研究較為忽視旅遊的社會學意義與之前普遍認為休閑是生活的某種邊緣的東西有關。隨著大眾觀光旅遊的發展這種觀點開始轉變。旅遊是人們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暫時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既帶來了遊客所在社區的某些風俗習慣同時也認識了目的地的一些文化民俗。如果兩地之間有數量較大的人員互訪必然要使兩地之間的文化民俗發生接觸、碰撞進而或多或少地滲透融合。可以肯定地說一個封閉起來的地區其民俗文化的穩定性會很強變化就會很少很慢但一個開放的地區其民風民俗的穩定性就會受到沖擊變化會相對快些張世滿。而旅遊的一個驅動力即是不同地域存在的差異性。現代交通技術的極大發展令任何一個民族的閉關自守都成為不可能同時全球化和區際聯系的同益加強又使跨文化交流的廣度和強度更加明顯成為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以來不但各行各業的發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承受商業壓力的同時所謂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權」也隨之而來。自上世紀初「門戶開放」以來沿海日益迎合「文化全球化」的潛流而百年後人們以沿海作為基地攜帶「後現代主義」生活方式於國內四處旅遊時又對內陸旅遊地傳統而脆弱的生產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法國著名旅遊學社會學家羅。數據源自中國旅遊網⑨浙江大學碩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貝爾朗卡爾指出旅遊者在與目的地居民相遇時會意識到各種價值體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對立。旅遊通過個人之間實際相遇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沖突一種社會的沖突朗卡爾。而且這種沖擊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如上世紀初一樣來的那麼突然以致措手不及。如何在全民旅遊熱浪中即阻止旅遊地文化突然中斷或突然全面變異又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旅遊目的地面臨的重大實踐課題。因此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文研究思路與方法為、調查法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法、實證研究法、文獻研讀、網上查閱。年月至月針對浙江西塘景區以及四川九寨溝景區分別發放問卷份。最後西塘景區回收份有效問卷份九寨溝景區回收份全部有效。調查對象全部為當地居民了解他們在大眾旅遊發展中對旅遊業本身、對旅遊者、旅遊中介以及政府的看法。最後採用統計軟體處理調查數據。西塘景區調查對象為景區居民。其中歲以上的居民共人占被調查居民的本科及以上居民為人占總受訪人數的針對他們的問卷全部由網上發放而其本身已經不住在西塘高中以上學歷占共人而居住期限在年以上者占總共人這一點對了解西塘文化變遷非常有利。九寨溝景區調查對象全部為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居民。本次調查的缺陷在於、西塘景區居民同質化很強年齡均偏大學歷與收入不高使得調查面受限。、在九寨溝景區由於外來旅遊中介以及遊客難於接觸到不參與旅遊業的本地居民總體視角也會有所偏差。文獻研讀方面主要涉及旅遊人類學著作以及旅遊地理學、旅遊文化學方面著作。其餘數據來源為政府網站以及浙江省旅遊概覽等統計資料。研究內容旅遊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如何實現其應有的貢獻避免旅遊跨文化交流的消極影響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首先需要探討如何實現東道主與遊客之間的順利交流避免文化旅遊的巨大浪費。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⑨浙江人學碩士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人均達到美元時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年中國人均超過美元社會消費將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國內文化的消費需求越趨增大一個前所未有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已經到來。中國文化藍皮書介紹進入新世紀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文化消費已高於的增幅快速增長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日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閫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點發生變化娛樂、體育、旅遊、等產業迅猛發展。。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如何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將旅遊作為一種值得尊敬的體驗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觀光是十分重要的議題。第二探討如何完善目的地社區政府與民眾間的「委託一代理」機制最大限度實現社區參與旅遊發展規劃實現經濟上的普遍受益以及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通常而言為了發展旅遊業地方權力部門都會制定發展方略以促使地方旅遊業的發展。然在政策制定以及實施的同時常常會存在明顯不公平特別表現在利益分配的考慮上以行政的手段和方式使少部分人或部門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目的地廣大民眾並未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實惠卻共同承擔者發展旅遊的巨大社會成本。對於未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其他居民即旅遊人類學上定義的非職業性東道主來說旅遊業可能不但不能帶來利益甚至還可能損害他們的生活品質對整個社區而言也可能促進、加劇當地的貧富不均引致社區內裂痕的出現。有時候旅遊並不如很多急功近利者的期望般總是一劑靈葯。為了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社會的和諧發展鞏固當地文化實現公平的利益分配是必然的選擇。同時目的地的地方權利部門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法規等地方居民往往不得而知、不能參與甚至無法監督。如果制定的出發點是為了特定集團平益或者小團體利益就會有損全局的利益。而在政策的操作過程中也可能沒有按照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指導而是謀求眼前利益以及個人政績。最理想的結果是在保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當地的居民可以實實在在地獲得利益。但是實現普遍受益的前提是他們能夠獲得官方信息參與旅遊業發展規劃可以有表達自己意願的途徑並且他們的呼聲可以被聽到。第三探討在旅遊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受益。即在實現經濟上東道主社區普遍受益的同時維護當地特色文化推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樂。文化旅遊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後者也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易化。在這樣的環境下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程度以及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方式即是保護特色文化、核心文化的唯一途徑。畢竟在現代交通技術的支持下任何一個文化都不可能閉關自守。為避免本地區傳統、核心文化的過渡曝露以至於消失可以選擇積極參與文化旅遊開發適當展示本民族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備以代替被動的適應。
㈥ 旅遊地理學對旅遊產業的發展,旅遊學研究有哪些幫助和貢獻
旅遊地理學是一門來新興的學科自,其研究的內容是與旅遊業發展相關的多種地理問題,目的是正確的評價我國的旅遊資源,為開發我國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區提供科學依據.旅遊地理學的研究可以促進旅遊事業健康發展,能夠幫助旅遊從業者及管理者充分的認識,開發,利用及保護旅遊資源,掌握客流規律,有效的控制旅遊業發展規模,並進行合理的建設布局,提高旅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旅遊者出遊的得力參謀.
㈦ 旅遊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意義
旅遊消費者分析,是旅遊企業各項營銷活動的出發點。不了解旅遊消費者的需要、決策過程、影響旅遊消費者滿意程度的因素,企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競爭。 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前,許多學者對旅遊學持懷疑和保留的態度,他們認為旅遊學科的研究內容過於膚淺,學術研究機構沒有必要以嚴謹的學術作風專門研究旅遊消費者行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問里,營銷學家主要研究有形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他們假定,在消費者眼中,旅遊產品與其他產品相比沒有多少差別。因此,在購前、購買和購後三個階段,旅遊消費者和其他消費者評估、選擇產品的方法也基本相同。 這種情況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發生了轉變。旅遊活動在全世界的強勁發展勢頭使大量研究人員對旅遊消費者行為產生了興趣,人們到底如何消費旅遊產品成為了旅遊研究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學者開始質疑傳統的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模式在旅遊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中的適用性。他們指出,由於旅遊產品有一系列不同於其他產品的特點,旅遊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也必然會有一些不同於其他產品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特點。 例如,一般產品消費過程可劃分為購買、消費、處置等三個可明顯分離、依序發生的階段,但是,這三個階段在旅遊消費過程中並非涇渭分明。旅遊消費者在參加旅遊團、購買交通和住宿服務、觀賞旅遊吸引物時,並未獲得有形物質的所有權,因此,在購買階段和消費階段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旅遊消費過程是旅遊者和旅遊企業服務者、旅遊目的地居民以及其他旅遊者相互接觸、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過程。因此,對旅遊消費者來說,旅遊產品的銷售、服務和消費通常表現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旅遊消費者往往在購買旅遊產品的同時就開始評估旅遊經歷,並在整個消費過程中以及消費之後繼續評估自己的旅遊經歷,而不是像有形產品消費者那樣,在使用產品之後才開始評估產品。而且,旅遊消費者對旅遊消費的評估往往夾雜著主觀性較強的情感因素。
㈧ 旅遊教育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科教旅遊作為一種迅速崛起的產業日益受到業界關注。12月日,本報舉行小型座談會,圍繞科教旅遊的發展意義、探索實踐、經驗體會、未來前景等做了交流發言。
對話嘉賓有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王粵,海淀區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黃亦紅、副主任馮軍,中國社會科學旅遊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劉德謙,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王忠君。本報社長高舜禮主持了座談會。
話題1:
破繭成蝶
高舜禮:請各位談談為什麼會有科教旅遊這種提法?發展科教旅遊有什麼意義?
王忠君:科教旅遊是指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學術教育、科技展覽、科普游樂等場所和活動以及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和科學價值較大的自然環境為依託,以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和體驗科技魅力為目的而開展的集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的一種專項旅遊活動。旅遊者通過對科教旅遊接待單位的獨特知識與文化和教學、科研、生產方式的參與、觀察和體驗,獲得對場所特殊的專業背景下當代活化的科學文化形態的認知和了解,來實現其審美與求知需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本質體現為一種學習的交流或文化的觀察與體驗。
海淀區的科教旅遊從自身的這些資源出發:從學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發起,制定標准,再到地方政府的認同。從現在投入的成果和社會反響來看,科教旅遊已經被大眾所關注,特別是從2012年以後,全國的各個媒體把中關村科教旅遊變成了中國十大節慶旅遊品牌之一。民眾對科教旅遊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度。而海淀中關村科教旅遊節的連續舉辦,也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通過旅遊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科技知識、科學理念和探索精神,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新動力。尤其是到2015年,中關村科教旅遊充分體現出海淀區多產業業態融合發展的特徵。旅遊業與科技、教育、文化等產業緊密聯系、融合,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產生了新的市場化發展動力。
高舜禮:我認為國家發展科教旅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第一,科普。對於學生來說,科教旅遊是一種生動、活潑、直觀、親切的科普。一旦你參與了科教旅遊這個過程中,對人的一生的成長會有很積極的影響,就像在大家的心中,播下了一顆科教的種子,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的選擇甚至人生道路的選擇可能都會有很大影響。
第二,愛國,也可以說自尊。在我們參觀的這些科教旅遊項目中,有很多是民族工業、民族科技,這些項目在中國是一流的,有的在世界也是領先的。參觀這些地方,看到中國很多科技項目在世界領先,本身就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前兩天,我在鹽城參觀了悅達起亞的汽車生產線,他們車間一分鍾就可以生產一台整車,一個小時就能生產68輛車,一年有40億的利潤,創造70億稅收。參觀這種地方,你就會覺得我國製造業國力的強盛。
第三,研學。科教旅遊可以說是古代先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念的現代實踐。它讓人不要死讀書、讀死書,應該去廣博見聞,科技旅遊對自己的學習、學問是一種很好的延伸。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夠培養人的學習興趣。
第四,宣傳。對企業、院校來講,面向對公眾開放,就等於開放了一個口碑宣傳的渠道。這種讓人實地去觀看、實地聽講解的宣傳方式,能給參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的印象。
第五,拓展。科教旅遊對於傳統旅遊來講是一種拓展,是旅遊資源、旅遊產品的拓展,也是旅遊產品結構的一種完善。
第六,共享。大家通過參觀,能夠去理解對方,而這些東西對融合發展是非常重要。
話題2:
豐富業態
高舜禮:一直以來,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地區依託豐富的科教旅遊資源著力推動科教旅遊的發展。各位認為科教旅遊其具體形式和產品業態有哪些?海淀區作為全國發展科教旅遊的代表有哪些優勢呢?
劉德謙:科教旅遊中最為凸顯的核心要素,應該有五個,即理念的開拓性、知識的科學性、體驗的參與性、內容的趣味性、前沿的創新性。
如果把科教旅遊比做一個人,那麼它的開拓性理念,就是現代科教旅遊生命的由來;它的科學性知識,就是它賴以存在的靈魂;它的參與性體驗,就是它與人真切熱情的交往;它的趣味性內容,就是它的活潑幽默可愛的表情;它的前沿性創新,就是它永葆青春的壽命。
如果再把「科教旅遊」比作一片果林,那麼「開拓性的理念」就是生長這片果林的土地;「知識的科學性」就是千株萬株果樹結出的果實;「趣味性的內容」就是眾花開放的繽紛色彩和各種花香;「參與性的體驗」就是大自然愛好者進行耕耘實驗的趣味探索;而其「前沿性的創新」就是保留優良品種時對新品種的不斷培育。
王粵:海淀區發展科教旅遊有幾個有利條件:
第一,環境有利。海淀區科教旅遊的發展在環境上有基礎、有特色、有創新。首先,海淀區的科教資源類別特別多,門類齊全。海淀區人才隊伍也非常雄厚。大單位、大品牌的機構能起很好的引領作用。其次,有特色,海淀區的科教游是從大學游開始,發展到科技游,再深入到科教游。這三步跳躍可以把更多的大學資源、更多的文化資源用旅遊體驗整合起來。再次,有創新,科技、教育跟旅遊結合才叫創新。科教只有搭上旅遊這趟車才可以快速的產業化,或者真正意義上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資源有利。北京的高等院校大多數都在海淀區,任何一個學校都可以開展校園游學。
第三,代理商有利。這些代理商不完全是旅行社,它也包括教育培訓機構,例如新東方。在新東方,老師可以24小時隨時給學生答疑,老師投入的是服務,這個服務應該得到社會的承認,應該是有價格、有價值的。如果你認為這個課外購買的服務是有價值的,那麼它就是個產業,而這個產業應該鼓勵它健康發展。
話題3:
政府擔當
高舜禮:近年來,以修學游、親子游為代表的出入境游發展較快,體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請各位提些建議,政府部門應該如何推動科教旅遊的發展?
王粵:我認為,目前科教旅遊在政策上、機制上、培訓上都還有缺失,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導。
第一,從政策上我們缺乏對游學這一類活動的法定界定。在日韓,孩子游學是有學分,在政策上有支持,甚至政府部門有資金補貼。但是我們國家在游學上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未來可以考慮將游學計入到課程體系中去。另外,教委、外事辦、旅遊委各級部門還可聯合出台一些文件,優化游學規范。例如,游學的代理商需要有一定的資質,既能保證其良性的競爭又能對游學產品進行監控。
第二,機制上缺少搭建。在科教旅遊產品當中蘊含著大量的腦力勞動、大量的人才培養和大量的品牌價值,有很大的產業帶動性。如果將科教旅遊體系搭建完善,至少能夠帶動教育、帶動文化、帶動科技、帶動旅遊。
第三,建立穩定的培訓機制。在這個產業向前推進的過程當中,還要有穩定的培訓機制。首先代理商要培養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完整的產品意識。所謂完整產品意識就是要考慮產品的設計、產品的保險,產品的後續評價,這樣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而政府作為主管部門,必須有培訓的意識,才能把有積極性的代理商聚集在一起。旅遊部門可以拿一些產業支持獎勵資金作為旅行社的獎勵基金,而且要從事後獎勵變成事前引導。
馮軍:2010年,是海淀科教旅遊「再起航」的重要節點。這一年,海淀區旅遊局打造了促進科教旅遊品牌建設的平台——「中關村科教旅遊節」並取得成功,受到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參與者的關注和好評。但同時也暴露出節慶效應明顯,節後產品線路接待難以常態化等突出問題。
探求原因,主要與舉辦中關村科教旅遊節的運作模式有關,節慶活動側重於宣傳推介,由政府主導,政府與接待單位聯合承辦,政府部門與接待單位之間的利益訴求並不完全一致、發展思路和意願也並不完全吻合,導致許多單位參與旅遊節的積極性並不高、市場化程度較低、接待單位協調難度大、市場動力不足。
從2012年起,海淀區旅遊委著力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採取多項舉措以市場化推動常態化,以常態化保證市場化:一方面通過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包括設立專項促進資金、擴大宣傳、加強促銷等方法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科教旅遊;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科教旅遊接待和組織機構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科技公司、游學機構、旅行社成為科教旅遊的帶頭企業,提高專業化水平,豐富科教旅遊產品,提升標准化服務,滿足科教旅遊的社會需求,吸引社會資本、技術、人才與服務進入科教旅遊。至此,市場開始細分化,企業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擁有了開發市場的強大動力,同時,引導企業按照市場化、常態化、規范化、智慧化的標准良性發展。
話題4:
資源開放
高舜禮:科教旅遊的發展必然涉及「社會資源開放」,各位認為,對涉及相關領域的文化場館、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等應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科教旅遊?
馮軍:我舉幾個海淀區非常好的科教旅遊產品做案例。案例一:中海智旅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推出了科技創游的科教旅遊產品。科創游的「景點」是各種科技企業與科技成就。科技創游有著不同的產品體系,以創業主題為例,就有十大主題模塊——包括創業大街參觀、創業分享會、創客製作、創業總結等內容。創業要的是看清市場方向,了解熱門產品。為此,行程會帶大學生、青年創業者參觀大數據、無人駕駛汽車等炫酷科技;參觀3W咖啡、西少爺等創業企業聚集的創業聖地,感受創業緊迫感;他們邀請當下真正的名企創業大咖為青年創業者面對面答疑解惑,在頭腦風暴的游戲中碰撞出創業靈感、挖掘潛藏在身體之內的其他能力。參與者通過分享、參觀了解創業的要素、學習成功案例、分享成功經驗了解創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和互聯網企業成為「景點」,與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交流成為「體驗」,參加主題真人秀活動成為「參與」,同時加入創業方面各種層次的訓練,科技創游的深度和體驗性也就更加完善,行程完成後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從教育的角度講,更是完成了「教學+實踐」的閉環。
案例二: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將「認識+實踐+思考」的深度體驗模式更好的應用在圓明園這座消逝的「萬園之園」當中,打造了面向中小學生的「圓明園也可以很有Fun兒(好玩,有趣)」的科教旅遊產品。把中小學合作校本課程、歷史文化研究以及數字化建模技術濃縮在這套「歷史其實也有Fun兒」的APP之中,設立很多有趣的題目讓孩子和家長們去探索。我相信未來也將會有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來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其中。
黃亦紅:作為傳統景區的頤和園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一是突出皇家文化體驗主題,設計推出四項科普體驗活動。二是突出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古建、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推動特色科普教育活動。比如,「我與古建零距離」系列活動基於古建維護和維修類,木建築結構開發的認識古建構造及古建彩畫藝術表現形式的互動等。
王忠君:我國的科教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但仍然存在開發處於淺層次和開發面臨巨大困難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四類:
第一,科技企業普遍參與性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多數接待單位無專門人員從事旅遊接待工作;另外,專門的展示場所不足也是影響常態開放的主要原因。
第二,科普場館的科教體驗性不足。科普場館是開展科教旅遊的重要力量,其現存問題主要體現在以「體制缺陷」為主的外部發展制約因素以及「體驗力不足」等內部發展制約因素。由於體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館都是國家投資的事業單位,在維護、宣傳、更新上缺乏連續性。只有少數接待人數多、效益好的場館才可能得到良性發展。此外,科普場館展示或活動的類型與內容更新速度較慢,展示項目更新不夠、APP等動態性的展示內容較少,也是影響遊客多次光顧的主要原因,雖然大部分都已經「常態化」開放,但很難吸引更多的遊客。
第三,教育機構的游學矛盾突出。教育機構一直是科教旅遊的主力軍,是發展科教旅遊的重要平台。如高校游這幾年來愈演愈烈,廣受全國學生家長的歡迎,特別是北大、清華每年接待量都在百萬以上。但除了北大、清華、北體、地質等高校外,其它學校的科教旅遊開展的規模普遍偏小,亮點不多,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育機構參與科教旅遊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第四,科研院所的展示空間受限。對於科研機構來說,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大部分科研院所十分樂意加入到科教旅遊「常態化」發展中來。但由於單位性質所限,大部分科研單位無法實行常年對外開放,只有科普日、開放日和假期部分時間可以接待科教旅遊活動。體制限制、人員缺乏、游覽服務設施嚴重缺乏等,是其所面臨的主要發展瓶頸。
所以,當各方力量都主動參與到科教旅遊中來時,才是科教旅遊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
話題5:
海淀前景
高舜禮:科教旅遊在全國方興未艾,未來發展前景很好,對海淀科教旅遊發展今後有什麼期待?
王忠軍:目前,中關村科教文化游已被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試點,海淀區科教旅遊正在壯大發展。因此,我們要用國家級的標准去考慮資源整合及品牌建立,完善激勵制度及人員培訓,提升宣傳質量與營銷手段,推動北京乃至全國科教旅遊事業盡快走上科學、規范、健康的發展道路。科教旅遊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滿足人們求新、求樂、求真、求美的願望,不斷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更多地關注遊客的多樣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
黃亦紅:未來,海淀旅遊委還將加大科教旅遊的宣傳力度。同時,豐富產品,擴大游學對象,吸引更多的外籍孩子來參加中國的夏令營,海淀區旅遊委將為更多的科技、教育以及旅遊企業做好服務。
高舜禮:北京海淀區在科教旅遊方面應該有非常豐富而獨特的資源,近些年更是有開發、有產品、有亮點、有體會,在這個領域里,海淀區走在全國的前列。將這些經驗分享到其他地方,對推動科教旅遊在全國的興起很到重要的作用。
對於科教旅遊今後的發展,我還有一些思考:
第一,科教旅遊是一個融合發展的新常態。是非傳統旅遊資源,這就意味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封閉不了獨立不了的,必然要犬牙交錯。
第二,要做好充分協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服務社會的公益性,今後會越來越突出。人民群眾有這種呼籲,政府也會對他們提這種要求。通過倡導社會服務意識,開放合作意識會逐步增強,趨勢總體環境會越來越好。
第三,抓好宣傳引領,不斷的去探索創新。
創新發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科教旅遊不是比較淺顯、簡單的觀光游覽,更多的是一種深度體驗。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想辦法去深化它,讓大家更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收獲。如此,科教旅遊的生命力才會長盛不衰
㈨ 界定旅遊者的概念對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意義!
啊,我覺得這主要是在理論上的,界定旅遊者實際上就是界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