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生態旅遊規劃開發講解

生態旅遊規劃開發講解

發布時間: 2021-03-03 22:47:33

⑴ 生態旅遊規劃程序主要包括哪些

根據生態旅遊中相關步驟設置的原因以及農家生態旅遊的內涵、目的和要求,確定農家生態旅遊規劃的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農村生態旅遊區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對鄉村生態旅遊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現狀、社會經濟條件、上級相關規劃要求、村民意願等方面的調查。其中,地理位置包括地理區位和旅遊發展區位,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村莊人口規模、三產收入情況、村民的素質、城建基礎設施與環境基礎設施現狀、旅遊發展現狀等。

(2)旅遊開發潛力和目標確定。旅遊開發潛力分析包括對所開發對象的區位條件、景觀特色、生態環境、與周邊旅遊開發點的關系、旅遊開發的軟硬體設施等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其開發優勢與劣勢。目標確定即確定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總體方向,在對區域內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開發潛力研究的基礎上,從突出生態保護與地方特色,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出發,對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指明方向。

(3)旅遊功能分區。旅遊功能分區是在生態安全原則下,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及景觀生態分布特色,對旅遊活動進行空間環境上的分配,從而實現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適度地開發旅遊活動。旅遊功能分區主要包括功能區劃,各功能區的范圍、基本特徵、發展方向與要求。

(4)旅遊環境容量預測。主要包括對旅遊活動開發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氣氛容量等的估算。

(5)農家旅遊景觀生態設計。農家生態旅遊景觀的生態設計是基於景觀生態學原理,根據農村景觀資源量與特色進行科學合理規劃設計,從而展現旅遊區所在的農家生態旅遊區和諧、生態的景觀特徵,通過對景觀的合理配置與設計給遊客創造回歸自然、體驗自然的景觀環境。它的「生態」主要體現在景觀的設計是在尊重原有景觀特徵上的合理修整與修飾,並強調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所用物種與相關材料的本土化。

(6)旅遊服務設施生態設計。主要包括對旅遊接待、交通、解說以及遊客的食宿等設施的生態設計。生態化主要指在旅遊接待、區內交通、農家服務設施的設計上充分考慮節能、物質循環、生態與環境保護,使得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7)社區參與。社區參與貫穿於規劃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當地居民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現狀調查,提供相關資料;參與旅遊發展潛力的挖掘與目標確定等,使規劃能夠符合當地情況與居民意志;參與功能分區劃分,使分區能夠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並為合理分配資源利潤奠定基礎;參與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使旅遊活動的開展與遊客的接待量在當地居民所承受的范圍之內;參與景觀生態與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發揮鄉村居民的智慧,提高其對生態的認識;參與生態知識與技能培訓,從而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8)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促進規劃目標實現的組織、政策、技術、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的措施。

(9)規劃實施與監督、反饋。規劃的實施是對生態旅遊區的建設過程,但不是整個規劃的終結。通過對規劃及旅遊活動開展的監督管理,對規劃中不足的地方、旅遊發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反饋,可以不斷豐富與完善規劃內容,從而形成一個能持續改進的動態規劃體系。監督與反饋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狀況、村莊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旅遊發展狀況等。

⑵ 誰能詳細介紹下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ecotourism)[1] 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C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並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遊行為。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1] 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遠景設計院提出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 )」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⑶ 生態旅遊規劃的概念

做生態旅遊規劃,首先要先了解什麼事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包含兩個要點專,其一是生態旅遊屬的對象是自然景物,如特定的動物、植物、群落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其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其核心是「生態」。對生態旅遊開發機構來說,盈利與其說是一種目的,不如說是更好實現生態對象保護的一種可持續性發展手段;對遊客來說,生態旅遊的科普性、教育性要高於對舒適度和風光的要求;對當地居民來說,生態旅遊帶來的文化層次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能夠更多地調動其自發地、更科學地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

⑷ 旅遊開發的開發流程

1、投資決策
投資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景區資源及開發價值進行整體評價。投資商在與景區所有者即政府簽訂合同前,可以聘請旅遊專家,通過初步的資源、市場、交通、環境、政策評估之後,提交一份《旅遊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或《旅遊項目投資價值評價報告》,以作為決策依據。
2、合同簽定
旅遊景區開發,一般涉及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甚至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對於這些資源,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非產業化的法律法規,對旅遊投資商十分不利。旅遊特許經營權是投資商必須合法控制的核心,其中包括門票收益權、景區開發與招商權、核心土地購買權等幾個方面。如何簽訂合同,並要求政府負責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水電等),是非常需要經驗和技術的。另外,合同簽訂的同時,需劃定紅線,確定項目的開發用地和建設用地。
3、組織管理架構
合同簽定後,運營方(即原來的投資方,合同簽訂後,投資方就轉變為了運營方)應立即著手組建開發管理團隊,並建立開發運作的管理構架與管理制度。管理構架應包括前期工作部、建設管理部、開業運營部三方面。前期工作部,主要負責項目開工建設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委託旅遊規劃設計公司進行市場調研、產品策劃及規劃設計;編撰文件向政府相關部門報批、向社會招商等。建設管理部,以項目經理為首,負責建設准備工作和工程施工期間的管理工作,保證工程按設計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開業運營部,負責景區開業營銷策劃,辦理開業手續,落實景區運營必備的人、財、物,提高景區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影響力。
4、產品策劃(項目設計)及項目運作策劃
產品策劃(項目設計)及項目運作策劃不同於旅遊規劃,主要用來解決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遊憩方式設計、收入模式、營銷模式、運作模式、盈利估算、投資分期等問題。必須聘請專業的旅遊項目開發咨詢顧問公司,提供《旅遊項目總體策劃報告》及《旅遊項目開發運作計劃》。為了與國債申請、政府資金申請、銀行融資、戰略投資人及子項目投資人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工作全面配合,應編制《旅遊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5、規劃
產品策劃完成後,或與此同步進行,應該聘請專業機構,編制《旅遊總體發展規劃》,或者直接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包含部分需馬上動工區域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新建項目要先進行旅遊規劃、確定規劃條件,到規劃主管部門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方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景觀與建築設計。
6、設計
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後或是規劃編制的同時,要委託專業的旅遊規劃設計單位進行旅遊景區的景觀及部分建築設計。主要包括景區大門、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休閑及景觀節點、景觀小品等。設計的基本程序為勘察-規劃-設計方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
7、政府審批事項辦理推進
通過政府的各項審批非常重要。其中,發改委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規劃評審,市級、省級、國家級重點扶持項目立項與申請,國債項目、農業項目、旅遊項目等特殊扶持申請;規劃委批准;土地規劃審批;建設土地的招、拍、掛與徵用;合同中政府承諾的落實;施工圖的審查;建設准備與報建批復等等,十分繁雜。
8、資金運作與招商引資
項目建設資金不能全部靠企業自有資金,應積極進行融資和招商引資,用少量種子資金啟動項目,利用項目融入建設資金。
9、建設准備與工程建設
以項目經理為首協調各方,監督、控制工程進度與質量,保證工程按設計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旅遊項目中主要有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景觀建設、接待設施建設、游樂項目建設四個方面。項目工程結束後,項目法人要組織驗收工作。
10、開業運作
項目完成工程建設,與開業運行,還有較大的差距,開業需要人財物齊備,並且還要有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景區開業需全面配置大量的服務人員,包括導游(講解員),技術維護,環衛人員,保安,營銷人員等,需建立完整的旅遊標識系統、旅遊衛生系統(廁所、垃圾箱、排污等)、旅遊安全保障系統、游覽服務系統、遊客接待服務系統等。以上大多屬於軟體建設,必須通過規則、流程、培訓等管理工作,才能運行到位。一炮打響,是開業營銷的重要目標,其中建立專業的營銷隊伍,用以理清渠道、展開品牌推廣、開展活動促銷等是基礎。旅遊景點一般在開業後的1-3個月可正式進入運營階段。正式開業營運一年以上的旅遊景區(點),可以向當地旅遊主管部門申請景區等級評定。

⑸ 生態旅遊規劃的方法和內容,

生態旅遊規劃最重要的是要體現生態,可以像大連有機生態農場那樣以有機體現生態,通過綠色種植體現生態

⑹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⑺ 生態旅遊規劃的方法

追求設計美感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維護生態系統的延續性

⑻ 怎樣理解旅遊規劃與開發中生態化的發展趨勢

是城市生活向鄉村轉移的一個階段,也是人們對更加健康自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向內往。
科學地景區規劃容與開發將有助於維護和改善旅遊目的地的環境狀況.
一、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為了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並提高他們的滿意程度,許多風景區、野生動物區和歷史古跡作為旅遊點,其環境保護問題自然會引起旅遊經營者的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業能夠為此地帶來大量資金,使風景區環境優化、野生動物區受到保護、歷史遺跡得到維護、恢復和修整.
二、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旅遊的發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礎設施,如機場、道路、通訊、用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等,又可以促進當地休閑娛樂、住宿餐飲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從而使地方經濟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環境得以改善.
三、提高綠化比例和環境質量.
發展旅遊業客觀上還將推進地區環境的「兩化」,即土地的綠化和環境的凈化.旅遊業可以通過植樹造林、開發園藝項目或設計建設生態化建築來擴大綠化面積,還可以通過控制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體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環境問題,促使環境的全面凈化.

⑼ 生態旅遊規劃

8. 6. 1 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 1) 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保持雲峰山森林和濕地自然景觀的原始特色,以觀賞自然景觀和原始次生油松林為主,突出自然環境的主導作用,使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 2) 堅持實事求是、合理開發的原則。建築和基礎設施布設應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還應該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始的自然情趣。

( 3) 堅持循序漸進、滾動發展的原則,生態旅遊應該控制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同時將旅遊的全部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促進保護區的發展。

( 4) 生態旅遊范圍控制在保護區的實驗區之內。

8. 6. 2 生態旅遊發展分區

根據景區劃分和空間布局,雲峰山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依照自然資源特點及旅遊產品分布情況,劃分為 3個旅遊區。旅遊空間布局是一山、一水、一條帶。一山指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一水指不老湖 ( 半城子水庫) 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輻射古石峪森林游、陳家峪自然歷史民俗游和西坨古長城尋蹤游; 一條帶指生態產業觀光旅遊帶。重點推出八大景點: 超勝古庵、雲峰靈境、摩崖石刻、不老春色、世外桃源、峰頂瞰湖、聖水山莊、林海松濤。

( 1) 不老湖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 半城子水庫是保護區內重要的水源區,也是保護區生態效益的體現,主要水源來自保護區水源涵養林。本生態旅遊區將建成集度假、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度假中心。突出 「身心放鬆、體驗自然」的遊憩氛圍,包括度假區、水上娛樂區和環湖觀光區。規劃在不老湖北岸高地建一個中檔度假中心。從不老湖向古石峪沿線有大面積的油松林,此區域仍屬於實驗區范圍,可以充分用來開展天然森林浴、自然環境保護教育,也可以開展青少年野外生存訓練、定向運動探險等。

( 2) 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在此區域開展歷史文化宗教旅遊與自然觀光旅遊,突出 「千年古剎,雲峰靈境」的氛圍。主要景點有超勝庵、朝陽洞、大安寺、古佛道場、桃花庵、吉祥寺、古崖居、摩崖石刻、迎客松等。規劃修建山門、遊憩亭、停車場等。將雲峰山地區建設成北京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 3) 學藝廠聖水湖古樹度假旅遊區: 轉山子水庫在此區域。將自然科普旅遊與歷史文化旅遊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高品位的度假和會議活動中心。聖水湖泉在此區,傳說喝了此處的泉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因此,此區域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場所。此區域內還有 300 多年的古樹,昭示著不老屯悠久的歷史。

8. 6. 3 生態旅遊管理

生態旅遊重在管理。科學的管理既保護了環境,又起到了宣傳作用; 如不然,則將會對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生態旅遊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 1) 各景區要列入保護區統一規劃和管理,做到科學保護、合理開發;

( 2) 新建旅遊項目和設施要嚴格控制污染,在景觀上與自然風貌相協調;

( 3) 保護區內的生態旅遊項目必須首先考慮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培育景觀林,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實現 「綠樹上山、清水入庫」;

( 4) 旅遊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