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海寧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

海寧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3 23:49:35

『壹』 海寧有哪些特色的旅遊景點

海寧皮革城,鼠尾山公園,尖山高爾夫球場,海寧鹽官鎮,徐志摩墓

『貳』 浙江海寧有哪些旅遊景點

  • 中文名稱

  • 海寧市

  • 外文名稱

  • Haining

  • 別名

  • 潮鄉,潮城,皮革之都

  • 行政區類別回

  • 縣級市

  • 所屬地答區

  • 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

  • 8個鎮、4個街道

  • 政府駐地

  • 海洲街道

  • 電話區號

  • 0573

  • 郵政區碼

  • 314400

  • 地理位置

  • 浙江省嘉興市,錢塘江北岸

  • 面積

  • 668平方公里

  • 人口

  • 83.50萬人(2016年)[5]

  • 方言

  • 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海寧話[6]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海寧潮,海寧中國皮革城,鹽官古城,王國維故居,徐志摩故居

『叄』 海寧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寺廟抄/古建築:海神廟、宰相府襲第風情街、占鰲塔、安國寺經幢、惠力寺、魚鱗石塘、城隍廟、五土廟、宣德門、小普陀寺
廣場/公園:西山公園(徐志摩墓)、白石壇廣場
故居/展館:陳閣老宅、國棋聖院、海寧博物館、江南民俗風情館、金庸舊居、王國維故居、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張宗祥故居、錢君陶藝術館、花居雅舍、江南名匾名聯館
購物景點:皮革城

『肆』 海寧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寺廟復/古建築:海神廟、制宰相府第風情街、占鰲塔、安國寺經幢、惠力寺、魚鱗石塘、城隍廟、五土廟、宣德門、小普陀寺
廣場/公園:西山公園(徐志摩墓)、白石壇廣場
故居/展館:陳閣老宅、國棋聖院、海寧博物館、江南民俗風情館、金庸舊居、王國維故居、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張宗祥故居、錢君陶藝術館、花居雅舍、江南名匾名聯館
購物景點:皮革城

『伍』 海寧民風民俗

海寧,一個風景秀復麗的地方,一個制文化歷史悠久的地方,它,讓人神往……
提起海寧,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那雄偉壯觀、如萬馬奔騰的海寧潮吧!那著名的一線潮、回頭潮,令人贊不絕口。
另外,那海寧的燈彩也十分有名,元宵節那天,各地的人都會來海寧觀燈……
這,就是海寧,那美麗的海寧……

『陸』 民俗旅遊的內容包括哪些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柒』 有誰知道海寧有什麼民風民俗

海寧硤石燈彩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品。它始於唐而盛於宋,經歷了千百年的錘煉,形成了以手工藝、書畫為一體的地方民間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藝價值和美學價值,早在宋代已被列為皇宮貢品。

海寧硤石燈彩以針刺紋精巧細美見長,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綉等藝術門類之大成,寓詩情畫意於內,有亭台樓閣、飛禽走獸、龍燈彩舟、玲瓏塔、走馬花籃等。其工藝有「針、拗、結、扎、刻、畫、糊、裱」八大技法,製作工序有扎骨架、裱糊、繪畫寫字、裝配等,還要在書畫既成的紙面(五層宣紙裱成)上,以極具細致的針刺和鏟刻功夫,用刻刀和針把書畫圖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鏟除,針針刺透。其製作之精細,非同凡響,一個燈彩少則要刺幾十萬孔,多則要刺百萬、千萬余孔。針刺後的燈彩在燈、燭的輝映下,透明發光,五彩十色。

輕羅萬眼競光輝的海寧硤石燈彩不僅名聞江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在宣統2年(1910年)「南洋勸業會」和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獎。建國以來,海寧多次舉辦迎燈活動,促進了硤石燈彩藝術的發展,並多次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海寧硤石燈彩是吳越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它秀麗典雅,玲瓏剔透,令人流連忘返。

有燈必有會。元宵舉行燈會的風俗,在海寧的習慣是農歷正月十三為上燈,十五元宵最盛,十八為落燈,統稱「燈節」。海寧硤石燈會作為一種民間地方風俗,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形成了演燈、順燈、斗燈的勵況。每逢五穀豐登、社會昇平時,民間自發便有迎燈之舉,歷代相沿,蔚然成風。迎燈時,人們手提肩輿各式各樣的彩燈,伴以絲竹管弦、鼓鈸之樂,歡聲笑語,穿街走巷;迎燈隊伍長達數里,觀燈群眾人山人海,一片歡樂,通宵達旦。近年來在燈彩工藝上展現了近代特色,燈內配以現代燈光藝術,聲、光、影俱全,燦爛奪目,非昔日燭炬可比。

為使這古老的燈彩藝術發揚光大,海寧成立了「燈彩研究會」,在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匯聚了近百名的燈彩藝人,使這古老的藝術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捌』 海寧有什麼民俗民風

歷史悠久的海寧「皮影戲」,將湮沒消亡,消息經本報報道和海寧當地有關部門全力搶救,眼下正起死回生,可望老樹再綻新枝,其情其景,令人欣喜不已。

昨日上午9時許,海寧市鹽官鎮風情一條街,短促而有力的鑼鼓聲伴著皮影戲特有的唱腔從小巷深處傳出。
照理是休息時間的皮影戲展覽館里,72歲的皮影戲傳人徐二男帶著女弟子19歲的陳沁岸,端坐後台,一絲不苟地出演皮影開壇戲《鬧龍宮》,字正腔圓的唱詞和著白色幕布上各式戲曲人物唱念做打,一旁三名「敲幫」的老藝人用嫻熟的鼓聲、笛聲應和著。
台上演出異常精彩,台下海寧電視台的數字攝像機同步記錄著皮影戲的每一個影像和聲音。作為海寧皮影戲搶救和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這天是皮影戲攝錄工作開始拍攝的第二場戲,整整一個多小時的《鬧龍宮》和《鬧地府》一氣呵成,錄制十分順利。為了配合海寧文化體育局的錄制工作,四名皮影老藝人和女弟子足足准備了一個星期。
海寧市文體局群文科張麗娟科長告訴記者,今年海寧市專門成立了民間藝術保護辦公室,從7月份開始,著手開展皮影戲劇本、唱腔和曲牌的收集整理工作。海寧皮影戲是集曲藝、剪紙、年畫、絲竹、鼓樂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古老藝術,但是現在從事皮影的老藝人平均年齡達到了72歲,後備力量十分缺乏。上一輩皮影藝人口耳相傳的皮影劇本很多已經消失,皮影的保護和搶救工作迫在眉睫。第一期皮影戲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將完成13部皮影戲的攝錄工作,年底前還將推出15萬字的《海寧皮影劇本第一集》。參考資料:沒什麼,小意思而已!哈哈

『玖』 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類型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拾』 浙江海寧的民風民俗

一、農業
燒田會 舊時農村,在農歷正月間,農戶在田頭、田埂上或路邊堆起稻草,於黃昏時點燃,年輕人則高舉燃著的小草把繞田奔跑,觀者齊呼:「燒啊燒,跑啊跑,今年年成格外好;跑得快,燒得高,三石六斗穩牢牢(有把握)。」此俗建國後雖廢,但保留了「燒草作肥」、「燃草驅蟲」等積肥、滅蟲措施。
開秧門 拔秧時,秧把由兩小把紮成一大把。在兩把合攏處留有缺口,俗稱「秧門」。插秧第一天為「開秧門」,象徵一年農時開端。插滿秧上岸時,如手中還有餘秧,就全插在田岸邊,稱為「多秧」,以示今年糧多,並可供耘田時補缺株。
關秧門 插秧結束之日,稱為「關秧門」。務必在當天下午三四點鍾將秧插完,否則認為不吉利。最後插秧的田塊俗稱「汰腳田」,意為此田種好後可以洗凈腿腳,穿上鞋襪。50年代耕作制度變革後,「早稻不種六月(公歷)田,晚稻(插秧)不過立秋關」成為習慣。
哈頭計數 即「車水號子」,俗稱「唱哈頭」。其計數方法是「唱中有數,數增唱變」,「轉一哈一起」進位。在水車軸輪齒板上做一記號,再在車鏈擋水板上做一記號,車鏈運轉12次後,兩個記號相逢稱一哈,逢「哈」即唱。十七哈為一起,踏完一起,換班休息。唱哈頭,以每月開放的花名作為數序,如一哈即正月梅花開,二哈為二月杏花開,以此類推至十哈十月芙蓉花開,十一哈起以十月加正月至七月的花名合唱,如十一哈唱成芙蓉梅花開,一直唱到十七哈芙蓉雞冠花開為止。哈頭歌域寬廣,旋律流暢,節奏穩健有力,1955年3月,浙江民間歌舞團邀請湖塘鄉謝金田、周喜康兩位善唱哈頭的青年農民,赴全省各地直至北京演唱。
二、養蠶業
長蠶花 「長」,生長、增長。蠶農收蠶蟻時,用桃葉(俗稱「長頭」)切成細絲,再將燈草芯剪成碎末,撒於蠶種上,旁邊再放一桿秤。當蠶蟻爬上「長頭」,用雞毛輕輕將桃葉絲連同蠶蟻撣下,放於蠶箉。此俗稱「長蠶花」,沿習至今。
戴蠶花 舊時用彩紙剪紮成一種如綉球狀的紙花,戴於養蠶婦頭上以圖吉利,俗稱「戴蠶花」。此俗據民間傳說乃春秋時西施所創,後逐漸演變為蠶鄉婦女的一種特殊裝飾。紙花有自製,亦有工匠專制。農歷二月初五至初八,袁花、黃灣、皇崗(今屬朝陽鄉)一帶農婦尤為風行,今已鮮見。
蠶熟夜 即「清明夜」。家家屋檐下插桃柳枝,謂之「插長頭」。祭神除供三牲外,增置一隻「蠶花盤」,內盛蠶種、銅鈿、蠶花毛(過年時雞尾上拔下的長羽),俗稱「三寶」。蠶種用紅綢包成四方,上放一根「蠶花毛」。旁放二十四枚銅鈿,表示能獲「蠶花廿四分」(意為豐收)。
蠶熟夜沿用鐵器在房前屋後翻土,稱「動響土」,意為可避蠶驚;也有在自己門口用筷擊碗,口呼「貓咪」,意為可避鼠害。凡請蠶娘者,均與主人共食「蠶熟夜飯」(即清明夜飯),除葷菜外,還需食與養蠶有關的菜餚,並有諸多口彩,俗稱「蠶菜」。如螺螄,謂螞蟻盡收螺螄殼;馬蘭頭(雞兒腸),謂眼目清涼看好蠶;發芽豆,謂今年養蠶有發頭;長粉絲,謂寶寶吐絲長又白;剝白蛋,謂做出繭子像鴨蛋;「清明繭」(糯米粉制的繭形圓子),謂採得繭子萬萬千。
蠶禁 養蠶季節,農戶互不來往,禁止陌生人進蠶房。買進的桑葉,要用桃枝在桑葉上輕鞭三下,以示辟邪。養蠶期間,忌說「亮」及其同音字,因「亮蠶」為蠶病;忌說「僵」及其同音字,因僵蠶即死蠶;忌說「爬」及其同音字,因螞蟻會爬上蠶匾咬蠶和死蠶要扒掉;忌說「老鼠」,因老鼠要吃蠶。
祛蠶祟 斜橋、周王廟一帶,養蠶前一天,夜間用手在石灰水中浸濕,然後在蠶室門窗上按一個白手印;黃灣、袁花一帶,則在蠶房門口和蠶柱上掛蒜頭、菖蒲、桃枝,並用一把菜刀剁於蠶柱上;馬橋、石路一帶,上簇以後在大門口擺「蠶飯」。意思均為辟邪驅惡。
望蠶訊 蠶「大眠」至上簇(有的地方至繅絲),各家至親好友,攜帶糕餅、粉絲、水果等禮品,相互往來作客,稱「望蠶訊」,意為豐收在望。硤石一帶習慣送糖餡包子,另加鰳鯗一條,寓意「立想」。斜橋一帶則習慣送尖角粽子,外加秧凳、秧傘和腌鴨蛋,意味著農忙開始,預祝蠶田雙豐收。
三、漁業
漁禁 漁民有許多禁忌。如漁船經過橋洞,忌開口(意免沖撞橋神);漁船靠岸過夜或次日開船前,在船頭上用篙子在水中向左右和前方劃三劃(意出門吉利);吃魚時忌將魚身翻轉,並不食黑魚(意謂不翻船,趨吉利)。
漁家新年 新春第一天開船捕魚,家家在船上放鞭炮燒香,並將一條黑魚放生,視黑魚游的方向,作為第一次出船捕魚的目標,但須先往東開,再駛往黑魚游去的方向,以示吉利。
四、手工業
拜師收徒 舊時手工業者,人人都要拜師,俗稱「跪過紅氈毯,才算有出山」。先由介紹人(俗稱「薦頭」)推薦,再擇吉日拜師。屆時,學徒攜豬肉、面條、紅燭、紅棗、桂圓等禮物隨介紹人到師傅家,引見師傅,簽置「關書」(合同書),然後舉行拜師儀式,點燃紅燭一對,師傅上坐,學徒跪於紅氈,向師傅行叩頭禮,禮畢,介紹人將紅棗、桂圓分贈在場的師傅和師兄門,意為結緣,再由師傅帶領學徒拜見師母,引見各位師兄長輩,最後在師傅陪同下祭拜祖師爺,如木工祭魯班、泥水祭張班、理發祭羅祖、葯工拜葯王等。學徒第一年作師傅家雜役,第二年如收新徒,才開始學藝。學徒滿師後,由家人出資辦一桌酒席,酬謝師傅,稱為「滿師酒」。此俗建國後仍沿襲,但儀式已改革,師徒關系建立在尊師愛徒的基礎上。
求職 舊時外地來的手工業者求職,須按行業找同行店坊,向主人自陳師門及求職意向,主人如感合適,即僱傭,如不中意,則向其他同行推薦。若無人收留,即由主人供應「兩餐一宿」,次日奉送盤費,打發其另謀生計。
辭退 舊時店主或業主辭退一年以上長工,要選擇在農歷正月初四接財神之日。是日,不使拜財神者,即為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