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旅遊設施建設中應當注意協調哪些方面的關系
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安全預警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
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實施「旅遊+」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題景區和旅遊綜合體,加快建設百鎮千村、古村落旅遊區和田園綜合體,形成一批鄉村國際旅遊度假區。加快發展特色餐飲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條件,發展特色旅遊商品購物產業。
另一方面,深入實施「+旅遊」工程,推動工業、農業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醫療、養老等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全新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安全預警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推動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旅遊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方面擴展閱讀:
推動旅遊業資源優化配置、轉型升級,必須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
與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等國際旅遊機構在規劃、培訓和發展綠色旅遊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建立多種類型、不同主題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積極開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參與國家及地區的多層次、多形式旅遊合作,加強互聯互通,開辟「一程多站」郵輪旅遊航線,共同推動海洋旅遊發展;
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等在旅遊投資、管理、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激發創新活力的合作機制。此外,開展持續深入的國際市場開發,引進國際著名旅遊企業,學習借鑒國際旅遊開發和管理運營的先進經驗。
❷ 旅遊業公共關系中需要協調哪些方面的關系
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安全預警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
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實施「旅遊+」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題景區和旅遊綜合體,加快建設百鎮千村、古村落旅遊區和田園綜合體,形成一批鄉村國際旅遊度假區。加快發展特色餐飲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條件,發展特色旅遊商品購物產業。
另一方面,深入實施「+旅遊」工程,推動工業、農業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醫療、養老等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全新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安全預警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推動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旅遊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方面擴展閱讀:
推動旅遊業資源優化配置、轉型升級,必須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
與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等國際旅遊機構在規劃、培訓和發展綠色旅遊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建立多種類型、不同主題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積極開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參與國家及地區的多層次、多形式旅遊合作,加強互聯互通,開辟「一程多站」郵輪旅遊航線,共同推動海洋旅遊發展;
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等在旅遊投資、管理、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激發創新活力的合作機制。此外,開展持續深入的國際市場開發,引進國際著名旅遊企業,學習借鑒國際旅遊開發和管理運營的先進經驗。
❸ 應從哪些方面加快推進旅遊產業現代化
1.政府可以為旅遊營銷樹立健康的形象,制定長遠戰略性目標。作為旅遊營銷的主導型身份,政府應該幫助旅遊業樹立起中長期的良好形象,為他們制定出具有較高戰略性意義的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這顯然是政府在旅遊營銷中應該扮演的主要角色,並充分發揮出其作為主導型身份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於一些不規范的旅遊企業等為了所謂的競爭和生存而不擇手段的破壞旅遊業,嚴防它們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目標,從而使得一些具有全局意義的旅遊項目受到不當的擠壓而無法發揮出戰略性價值。
2.政府可以為旅遊業相關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找到解決辦法。當前,我國旅遊業和旅遊相關的子產業信息不對稱,從而讓旅遊業的發展機遇受到嚴重影響,其發展的現實活力和長遠動力嚴重不足。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充當信息不對稱的解決方,讓旅遊業中的主客體、客體和媒體之間、主體和媒體之間的信息實現對等化分布,從而讓具有密集型信息含量的旅遊產業能夠在無形的服務中盡可能地實現信息服務的對稱性。
3.政府可以策劃一些熱點事情來增強區域旅遊吸引力。一個地方的旅遊業發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一些活動的影響。那麼,能夠組織大型熱點活動的身份更好的應該由政府來承擔,政府可以從整體上來規劃一些強有力的策劃活動和熱點盛事,維護旅遊地的良好形象。否則,光憑一個旅遊企業來承擔旅遊業的不景氣,顯然風險是非常大的。因而,政府應該扮演好對旅遊業的推動角色,發揮出應有的宣傳和策劃作用,讓當地旅遊業不至於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政府應該利用自身的行政影響力來樹立城市經營的理念,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來提高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效率。
4.政府可以避免當地旅遊業中的重復營銷行為。在當前的旅遊營銷中,一些重復繁瑣的營銷行為屢禁不止,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是因為一些景區會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而使出各種花招來招徠旅遊者,打出各種特色招牌來吸引旅遊者,從而讓旅遊營銷行為變得繁瑣而成本高。一些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惡性競爭而損壞當地的旅遊形象。因此,政府應該充當一個旅遊營銷的主角,對一些旅遊項目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和規劃,大大減少重復營銷,統一規劃營銷成本,還有利於形成旅遊特色。此外,政府的這種旅遊營銷參與還可以協調各個旅遊景點在營銷行為方面的不規范性,讓它們在相互牽制中獲得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從而讓當地旅遊業步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❹ 國際旅遊業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
1、中國外事接待旅遊發展階段(1950~1977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因為出入境管制以及戶籍政策管制非常嚴,加上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出入境國際旅遊和國內游基本上都處於停滯狀態,這時期的旅遊特點是以政務尋訪為特色的公務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訪和考察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許商務游,但非常少,真正意義上的旅遊特別是是自己出錢消費的旅遊在這個階段基本不存在。
2、中國旅遊業起步階段(1978~1989年)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業發展模式走的是一條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即採取「積極發展入境游,適度兼顧發展國內游」方針。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央的重視力度很大,相應的政策力度也比較大,有力地推動了當時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使處於起步狀態的中國旅遊業明確了發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軌。依據中國當時的實際情形,採取適合本國狀況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旅遊業在短時期內形成了比較強的國際旅遊產業體系,促進了入境旅遊人數的增加和旅遊外匯收入的快速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這時期所謂的入境旅遊成為外匯創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過程中,對旅遊業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進一步促進了旅遊業的良性發展。
3、中國旅遊業持續高速成長階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紀90年代,旅遊業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凸現。為了形成全面的旅遊產業體系和完善發展模式,政府在旅遊產業發展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本階段中央政府所採取的政策發生了如下變化:
(1)本階段旅遊業經歷了從產業地位確立到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過程,進一步強調了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2)本階段是旅遊產業標准化的階段,中國頒布16項旅遊標准,標准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服務標准化工作起到了帶動促進作用。
(3)本階段政府主導型的旅遊業發展模式方針發生了重大改變:除了以往大力發展入境游的方針政策外,提出了積極發展國內游以及出台了組織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辦法。在國家旅遊局提出的「大力發展入境游、積極發展國內游,適度發展出境游」的總體方針的指導下,中國旅遊市場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遊為主的單一格局,出現了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形成了入境游和國內游並進的新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相關政策的鼓勵扶持,這一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誕生了華僑城主題公園:包括1991年10月1日開業的「中國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開業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開業的「歡樂谷」......據統計,1999年,華僑城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11萬人。(註:「錦綉中華」開業時間為1989年11月22日)
4、中國旅遊業走向成熟、邁向旅遊強國階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紀,為了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素質,使中國由旅遊大國走向旅遊強國,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地方政府也不遺餘力的推動、支持。這一時期中國的旅遊可以說真正迎來的大發展的春天,很多旅遊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確,發展速度非常快,涌現出一批特色旅遊城市,如三亞、麗江、張家界等等。這一時期的發展特點如下:
(1)旅遊業由培育新的增長點到培育增長新亮點過程,不僅突出旅遊業產業地位,而且表明了旅遊業的增長潛力。
(2)旅遊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國內旅遊為基礎、以入境旅遊為主導、以出境旅遊為補充的發展模式格局,特別是國內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國內游在總體旅遊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無論是國內旅遊人數、還是國內旅遊收入都在波動中得到快速穩定的增長和提高。
(3)本階段國家把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遊工作會議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區和西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等支持政策),並且從旅遊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環節(旅遊基礎設施)入手,總體上加強財政性資金和人力投入,從而構築了中國旅遊發展的合力,呈現出大手筆、大旅遊、大市場的發展格局。
(4)本階段是中國初步走向旅遊強國的階段,為提高對外影響力,中央政府採取政策、合理引導出境旅遊市場健康發展,出境旅遊人數在最近五年內穩步快速增長。
2009年我國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2009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穩定增長,我國旅遊總收入仍然達到了1.26萬億元,增長9.0%,占整個GDP的3.8%。
2009年國內旅遊人數約為1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突破1萬億元,增幅超過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15億人次,同比下降3%:外匯收入約為390億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遊人數約為4750萬人次,同比增長3.6%。
❺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No.1
出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旅遊將同步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增大,再加上我國日趨快捷舒適的交通體系的構建圖,相對穩定格安全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悠遠的歷史文化,使我國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國家日益受到國外旅客的青睞。
No.2
旅遊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確立
由於旅遊業在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貨幣回籠,增加外匯儲備,拉動內需等方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全國各省 市 區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可以預見,我國未來將不斷強化旅遊業的市場地位,繼續將其培育為拉動內需,提升消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產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排頭兵。
No.3
旅遊區域間協調發展重現生機
旅遊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是指各行政區域加強旅遊的聯系和合作,以實現區域間旅遊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開展多樣化特色化的旅遊活動,發揮區域間的整體旅遊優勢。
No.4
國內旅遊消費將成多元化趨勢
隨著旅遊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高,我國國內旅遊消費寫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遊,而是趨於追求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旅遊方式,注重旅遊過程的體驗性。
❻ 中國區域旅遊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回。
2、東部發達地區、東北等答老工業基地要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旅遊發展水平。
3、有序推進香格里拉、絲綢之路、長江三峽、青藏鐵路沿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泛珠三角地區、海峽西岸、北部灣地區等區域旅遊業發展,完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
4、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5、繼續促進內地居民赴香港、澳門旅遊。加強海峽兩岸旅遊交流與合作。
❼ 怎樣認識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一)2010年世博會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 世博會不僅對舉辦地旅遊業及相關行業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通過「旅遊消費鏈」,還將對舉辦地周邊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上海位於長江之首,上海世博會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帶動華東,輻射全國。2010年世博會更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給這個魅力無限,前景輝煌的東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為上海加快旅遊業和會展業的發展以及旅遊和會展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世博會前後,上海將以獨具特色的會展旅遊,現代都市游和周邊秀美的江南風光游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據預計,2010年7 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有30%~35%的人會選擇在華東地區繼續參觀游覽。 如此大的客流量將會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幅度提高硬體設施水平以滿足客運要求。屆時,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500萬人次,建設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路,年客運量將達到4 000萬人次;上海旅遊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條線路,並將開辟世博會專用的旅遊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這對旅遊業的發展非常有利。據統計,至2010年,上海旅遊業全年接待入境旅遊者將突破500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和國內旅遊收入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遊業總收入達2 000億元,旅遊業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二)2010年世博會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 150多年的歷史表明,世博會不僅是展示世界各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和各行業聚首的盛會,而且還是各國產業技術發展的競技場,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與文明的真實記錄。在當今社會,世博會必將進一步展示新一輪的科學技術文明,繼續推動蓬勃的高新技術產業向前發展。 利用世博會的拉動效應和聚集效應,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利用世博會項目建設,優化上海市及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空間布局;借世博會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帶動力和支撐力;通過舉辦世博會,廣攬我國高新技術發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會對相關產業發展的刺激作用,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服務業的滲透與融合;以世博會展示「中國研發」為目標,激發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各界的科技創新活力。 而且世博會的場館建設、通信、城市交通及綠色環保都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如環保技術、建築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數字通訊技術、網路寬頻技術等等。不僅給高新技術產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還勢必將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巨大發展。通過面向世界進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合作,促進人才的匯聚與使用,高新成果的轉化與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重組與合並,上海將逐漸成為高新技術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並且帶來無限商機,為以後全面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三)世博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具有時代性、獨創性和普遍性三個特點。體現了21世紀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要把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成為一屆最成功、最精彩,最難忘的世博會,不僅世博會本身必須充分體現這一主題,而作為舉辦城市的上海,也必須體現這一主題。 在改善人居環境上,世博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由於世博會園區通常佔地很大,因此各舉辦城市在修建時,往往將其與大規模的城市改造結合在一起。上海這次也是如此。目前選定的上海世博會園區,原是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工廠。因此,功能改造後,不僅將一舉徹底拔掉這個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將為廣大市民創造高質量的公共活動空間,居民的環境生活質量將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舉辦世博會,將促進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綠化、環保、給排水等——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從而將明顯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適程度。 園區建成後的世博園區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聯供系統,實現多能源的聯合供應、儲存、再循環的局面。這些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硫化鈉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潮汐水能、風能、生物能等。不僅實現節能,而且實現能源再生產。
❽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❾ 如何做到旅遊業和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健全旅遊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旅遊環境保護和一般意義上的環境保護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廣,因素更復雜,因此,有關立法部門應盡快制訂和頒布《旅遊法》、《旅遊環境保護暫行規定或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依法守法來保護和治理旅遊環境,建立強有力的旅遊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來執行有關法律、法規,並監督和管理旅遊開發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強對旅遊環境保護的宏觀管理
旅遊環境保護工作應多談「防」,少談「治」,突出「防勝於治,防先於治」的管理思想,使旅遊環境保護工作宏觀地貫穿旅遊規劃、開發,發展和鞏固等各個階段,規劃時,應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預測和估計,對環保的點、面可能造成破壞的程度和范圍以及景區超載情況的有效調控等問題進行宏觀管理,應切實避免旅遊開發與發展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避免「亡羊補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環保意識、實現主客參與管理
旅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當地居民和旅遊者的全體參與;因此,通過法制觀念教育、全面觀念教育以及長遠觀念教育,來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遊客的旅遊環境保護意識,對於持續發展旅遊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一些旅遊開發和發展似乎沒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對發展旅遊的認識,缺乏對居民直接參與旅遊開發和發展的鼓勵。
4.增加環保經費
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國家財政吃緊、困難較大的情況下,各級有關部門應採取多渠道、多途徑籌資辦法,以保證充足的旅遊環境保護經費。比如,在旅遊環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種排污費;對景區開征適當的旅遊資源維護費;此外,地方政府要積極發展旅遊業及相關產業,不斷增加經濟後勁,以保證逐年增加旅遊環境保護的投資。
5.加強科學研究
旅遊科學是一門以應用型見長的交叉學科,旅遊環境保護涉及到的學科面很廣,因此,在景區的開發和發展工作中,應開展多學科、深層次的調查研究,以便更科學地對旅遊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和治理,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
6.抓住時機、大力開發生態旅遊
隨著生態意識的普遍提高,旅遊者本人將成為旅遊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由旅遊者直接參與環境保護的鄉村旅遊,綠色旅遊等等生態旅遊形式是當今公認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旅遊與環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遊形式,是世界旅遊發展的新趨勢。我國有許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資源豐富,適時適地地開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有利於旅遊環境保護意識的整體提高。
總之,旅遊發展不應把自己同旅遊環保敵對起來,環境有效保護是為了更好,更持續地發展旅遊;相信在全民環保意識日漸提高的今天,通過有關部門對旅遊環境的宏觀保護和綜合治理,我們的旅遊資源一定能夠得以持續利用,旅遊業一定會真正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項「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