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有什麼經濟意義
轉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建立「綠色GDP」概念,把「綠色GDP」確立為主要發展目標。全面評估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社會經濟價值,科學建立「綠色GDP」指標核算體系,並把它作為主要宏觀調控指標。二是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推廣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綠色消費方式,建設節約型城市。三是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李鴻忠報告摘要
記者:李鴻忠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怎麼理解「綠色經濟」這個概念?對深圳而言,綠色經濟意味著什麼?發展綠色經濟,對深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有什麼作用?
丁四保:可以說「綠色經濟」是一個比「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提法,更容易為廣大群眾理解並取得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實際支持。如果「綠色經濟」能成為大家熱愛的、自覺的行動,事情就好辦。因為,無論是「科學發展觀」也好、可持續發展也好、循環經濟也好,最終都要求被社會所接受,我們稱它們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念」,意義在於普及,其重要性就在於此。
對深圳來說,提倡綠色經濟還與深圳特有的自然條件也很相稱,這是人們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又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科學上叫做「自然生產力高」。這樣的條件下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多,生物多樣性非常好,這就是生態好,綠色多。同時,這樣的條件下生態和環境的恢復功能也比較強,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壞了,也比較容易恢復。根據深圳的這個特點,提倡綠色經濟的涵義就更豐富了。
從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來看,深圳提倡綠色經濟也具備優越的條件。比如說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技術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很強;組織循環經濟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當強大的財政能力去支持作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業;形成「循環社會」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中投資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並承擔多方面的保障。國內的專家早就說過,中國最有條件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記者:深圳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並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過去的25年裡,作為國內外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不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豐富而成功的經驗,而且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發揮「後發優勢」、創造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奇跡。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奇跡,做全國轉變增長方式的先鋒。
記者:目前深圳經濟結構中,哪些現象是不符合綠色經濟觀念的?估計政府會做什麼樣的調整?您的建議是什麼?
丁四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不僅僅是「發展問題」,必然要求制度建設,要求法律的保障,這也是改革,從制度上約束和改變我們的傳統行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進循環經濟條例」的制訂,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盡管還沒有完全的經驗和充分的實踐,但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該做什麼和怎樣做,事情開了頭,肯定有好的發展前景 記者:深圳提出了產業適度重型化的思路。請問,怎樣理解產業適度重型化與綠色經濟的關系?
丁四保:我們知道,深圳製造業結構適度重型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臨著四個「難以為繼」,解決這個矛盾惟有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組織、技術爭取從源頭上做到減量,在中間環節上做到循環、再生產和再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節約土地和水資源,才能實現環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實現經濟增量和排放(絕對)減量。
『貳』 發展低碳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低碳旅遊是指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護旅遊地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包括保護植物、野生動物和其他資源;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為當地的人文社區和自然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旅遊方式(黃文勝[3],2009)。低碳化的旅遊方式就是將旅遊活動、度假方式等消費行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遊既能益智益體,放鬆心身,保持優雅的生活方式,又在環境資源承載的范圍內(蕭歌[4],2008)。本文認為低碳旅遊是指在旅遊系統運行過程中,應用低碳經濟理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原則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與環境,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與對環境損害最小化的全新旅遊發展方式。低碳旅遊是一種深層次的環保旅遊,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1.旅遊生產的低碳化。針對旅遊產業而言,低碳旅遊實際上是在經濟領域對旅遊產業的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經營戶等旅遊生產企業應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高效照明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進而推動旅遊產業的升級,帶動旅遊產業以及下游產業的技術進步,提高整個產業鏈的資源生產率,最終達到在低資源消耗、低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經濟發展。
2.旅遊消費的低碳化。針對旅遊消費者而言,低碳旅遊首先是一種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盡量減少碳足跡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個人出行中攜帶環保行李、住環保旅館、選擇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等。同時,對於旅遊者而言,低碳旅遊還是新技術、新理念的體驗,比如參與碳中和旅遊活動,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
低碳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從觀念上對人們未來生活的一種凈化,是從根本上強調重視環境,而旅遊業,很大程度上正是一個靠環境吃飯的行業。因此,主動將旅遊業加入到低碳經濟發展的行列,有特殊的意義。
單從學科性質來說,旅遊科學是一門經常被邊緣化的學科,研究和發展低碳旅遊會提升旅遊的學術地位,會讓旅遊躋身於主流經濟行列,讓旅遊學真正進入經濟科學的殿堂,吸引更多的知名專家來研究旅遊問題。
也會便於國際交往,因為「低碳」已經形成國際共識,它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對低碳旅遊的探討、研究,可以加強與國際間的對話。而最終,則是使「旅遊」有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可以不斷改進管理、提高技術、優化行業結構、降低旅遊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成本,使「旅遊」有自己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提升低碳旅遊方面的技術水平。
當然,隨著國際對減排的強化,人們也採取了不少措施,比如說,歐盟在將航空業納入碳交易機制的問題上就有動作,而據報道,世界旅遊組織也曾聲明,國際間以飛機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長途旅行導致了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隨著減排的深入,將導致人們國際長途旅遊需求的降低,國際旅遊市場會受到更大的限制。
低碳旅遊是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旅遊發展方式。2009年12月初,《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倡導低碳旅遊方式,大力推進旅遊節能減排,五年內將星級飯店、A級景區用水用電量降低20%。響應低碳經濟的要求,發展低碳旅遊,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旅遊產業升級,提升旅遊質量,獲得更大的旅遊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重要途徑。低碳旅遊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種措施。它改變著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旅遊觀念。低碳旅遊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遊,它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劉嘯[1],2009)。低碳旅遊就是在旅遊活動中計算二氧化碳,盡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遊,並用自己的行動彌補行動所釋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認定「低碳旅遊」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環保旅遊。
『叄』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山西省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發展旅遊,新能源,逐步替換固體燃料。
『肆』 闡述發展循環經濟有哪些戰略意義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版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權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
這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其特徵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伍』 簡述循環經濟的含義本質和現實意義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回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答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徵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陸』 發展循環經濟可我們什麼啟示
開展循環回收利用試點。可以通過開展電池產品的循環經濟試點,建立廢電池循環利用機制,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制度積累,同時強化公眾參與,推動綠色消費。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建設有成熟的全方位辦法
建立法律支撐。日本的循環經濟立法較全面,2001年4月已開始實施《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家用電器再利用法》等7項法律。德國分別於1991年和1996年頒布專門法律,規定對廢物管理的首選手段是避免廢物產生,然後才是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置。此外,歐盟和北美國家也制定了鼓勵二手產品回收及綠色包裝的法律。
制訂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政府獎勵政策和稅收優惠是首選。獎勵政策針對的是在循環經濟發展上有突出技術貢獻的學者、企業和公眾參與者。前者如美國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後者如日本大阪在全市設80多處牛奶盒回收點,市民交還奶盒到一定數量可免費購買一定金額的圖書。
一些國家對利用再生資源及控制污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如美國亞利桑納州對分期付款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污染控制型設備的企業可減銷售稅10%;日本對使用廢塑料製品類再生處理設備的企業,除給予普通退稅外,還按取得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荷蘭採用革新性清潔生產或污染控制技術的企業,可在1年內折舊(其它投資的折舊期通常為10年)投資。
其次,發達國家還採取政府優先購買再生材料產品的措施。通過制定專門政策或法規,美國幾乎所有的州政府都優先購買使用再生材料的產品,對未按規定購買的行為則處以罰金。
另外,與上面對利用再生資源及控制污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發達國家對不利於發展循環經濟的行為實行收費和征稅,限制實施者的行為,如廢舊物資商品化收費、徵收新材料稅、生態稅和填埋、焚燒稅等。
健全社會中介組織並鼓勵公眾參與。在發展循環經濟中,非盈利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如德國的DSD將有委託回收包裝廢棄物意願的企業組成網路,為其提供需要回收的包裝物。日本大阪建立廢品回收情報網路,及時向市民發布舊貨信息並組織舊貨調劑交易會。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重視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加拿大蒙特利爾甚至將垃圾減量等理念納入各級學校教育,並利用了廣告衫、日歷卡、筆記本、公交車廣告等多種載體加強宣傳。日本大阪從引導公眾減少廢棄物的發生,增強反復利用意識等方面,鼓勵公眾參與循環經濟。
作為一種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進展,還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做法
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的法規制度。目前,全國人大正在起草的《清潔生產法》,是我國推行循環經濟立法的一個良好開端。此外,還應制定具體資源再生行業(如家用電器、建築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北京應結合2008年「綠色奧運」的主題,完善地方環保法規體系。重點制訂、修訂雜訊、危險廢物、揚塵等污染防治法規,修訂提高各類污染物排放標准,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管理,按照環境容量開展總量控制工作。完善排污申報登記和許可證制度,開展對環境敏感地區建設項目的風險評價和後評估工作。
實施傾向性經濟政策。加強環境經濟政策研究,適時開發經濟激勵手段,使各種污染物的排污收費標准略高於其處理成本。在部分行業和地區研究、實行排污交易政策。健全環境保護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投入,加強國際合作。
開發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積極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無害或低害工藝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在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時,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並將其從單個企業延伸到整個工業園區。
健全社會中介組織並鼓勵公眾參與,提倡綠色消費。除商業性舊貨網站外,政府還應開辦免費舊貨交易網站。另外,政府也應支持建立非盈利的社會中介組織,並引導它們參與實施循環經濟。發揮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專業組織的咨詢作用,推進立法進程。
企業應將循環經濟理念貫徹到生產各環節,進一步加強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後工藝。政府要積極推行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強調全過程式控制制和源頭削減,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並加強對城市工業搬遷的環境影響評價,防止污染向郊區轉移。
組織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引導公眾選擇包裝物較少、耐用和可循環使用的物品。政府應通過綠色采購行為影響社會公眾。
開展循環回收利用試點。可以通過開展電池產品的循環經濟試點,建立廢電池循環利用機制,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制度積累,同時強化公眾參與,推動綠色消費。
『柒』 發展循環經濟有何現實意義
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觀,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我國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佔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 G D 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 G D 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據測算,我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萬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排放近4000萬噸,這將使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比如,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我國 G D P約佔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佔世界的比重卻很高,石油為7.4%%、原煤31%%、鋼鐵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國資源利用率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於我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於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我國國家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增強我國環境競爭力,實現我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五、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我國如果繼續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的目標無法實現,而且由於經濟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的制約,物質文明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捌』 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1.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2.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它可以為優化人類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關系提供整體性的思路,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循環經濟大量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
4.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對環境治理的投入,使得資金可以投入更多的產出產業,使我過的經濟不斷壯大。
5.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一樣的投入,更高的收益,顯然對我國的經濟將有顯著的提升。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玖』 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有什麼意義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建立「綠色GDP」概念,把「綠色GDP」確立為主要發展目標。全面評估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社會經濟價值,科學建立「綠色GDP」指標核算體系,並把它作為主要宏觀調控指標。二是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推廣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綠色消費方式,建設節約型城市。三是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李鴻忠報告摘要
記者:李鴻忠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怎麼理解「綠色經濟」這個概念?對深圳而言,綠色經濟意味著什麼?發展綠色經濟,對深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有什麼作用?
丁四保:可以說「綠色經濟」是一個比「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提法,更容易為廣大群眾理解並取得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實際支持。如果「綠色經濟」能成為大家熱愛的、自覺的行動,事情就好辦。因為,無論是「科學發展觀」也好、可持續發展也好、循環經濟也好,最終都要求被社會所接受,我們稱它們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念」,意義在於普及,其重要性就在於此。
對深圳來說,提倡綠色經濟還與深圳特有的自然條件也很相稱,這是人們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又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科學上叫做「自然生產力高」。這樣的條件下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多,生物多樣性非常好,這就是生態好,綠色多。同時,這樣的條件下生態和環境的恢復功能也比較強,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壞了,也比較容易恢復。根據深圳的這個特點,提倡綠色經濟的涵義就更豐富了。
從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來看,深圳提倡綠色經濟也具備優越的條件。比如說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技術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很強;組織循環經濟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當強大的財政能力去支持作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業;形成「循環社會」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中投資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並承擔多方面的保障。國內的專家早就說過,中國最有條件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
記者:深圳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並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過去的25年裡,作為國內外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不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豐富而成功的經驗,而且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發揮「後發優勢」、創造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奇跡。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奇跡,做全國轉變增長方式的先鋒。
記者:目前深圳經濟結構中,哪些現象是不符合綠色經濟觀念的?估計政府會做什麼樣的調整?您的建議是什麼?
丁四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不僅僅是「發展問題」,必然要求制度建設,要求法律的保障,這也是改革,從制度上約束和改變我們的傳統行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進循環經濟條例」的制訂,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盡管還沒有完全的經驗和充分的實踐,但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該做什麼和怎樣做,事情開了頭,肯定有好的發展前景。
記者:深圳提出了產業適度重型化的思路。請問,怎樣理解產業適度重型化與綠色經濟的關系?
丁四保:我們知道,深圳製造業結構適度重型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臨著四個「難以為繼」,解決這個矛盾惟有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組織、技術爭取從源頭上做到減量,在中間環節上做到循環、再生產和再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節約土地和水資源,才能實現環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實現經濟增量和排放(絕對)減量。
『拾』 發展循環經濟有何重大意義
二、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如到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間,我國節約和替代石油目標是2000萬噸,相當於石油消費量的近1/10;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九五」期間我國木材年節約代用量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年消費量的20%。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
近幾年,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重要的影響。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及時和巧妙應對。發展循環經濟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採用符合國際貿易中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法規與標准,掃清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障礙;研究建立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包括節能產品認證、能源效率標識制度、包裝物強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認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