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遊思想觀念落後的表現
新疆旅遊業發展的新思路摘要: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為新疆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基礎設施和產品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則成了這一戰略實施的障礙,我們必須採取相應措施,促進新疆旅遊業的發展。關鍵詞:新疆旅遊業;發展;思路新疆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行、住、食、游、購、娛」一體化旅遊服務體系,成為我區國民經濟的新興產業部門。在擴大我區對外交往、促進科技文化交流、溝通信息,增進了解與友誼,改善投資環境和推進新疆走向世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基礎設施和產品開發中的問題則成為了新疆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必須採取相應措施,促進新疆旅遊業的發展。一、新疆旅遊業發展的優勢(一)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按照《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的資源分類系統,新疆人文景觀類、水體景觀類、生物景觀類、古跡建築類、休閑求知健身類、購物及民族風情類等六大類型資源齊備。在68種基本類型中新疆至少擁有56種,佔全國實體旅遊資源總量的83%,種類極為豐富。如西域風情、絲綢之路、民族風情、邊境貿易、特種旅遊等,產品結構齊全,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可對應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滿足國內旅客與海外遊客的各類消費需求。根據對全疆旅遊資源的普查和考證,新疆已申報和可申報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有11處,可作為新疆旅遊業發展的龍頭景區或重要支撐點。具備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條件的11處,可作為地方旅遊業發展的龍頭景區或主要支撐點。另外還有具備較高科考和探險價值的旅遊目的地8處,可作為吸引部分國際和內地遊客進行特種旅遊的目的地。這些景區和景點將作為今後重點景區加以開發,以促進新疆旅遊業的發展。(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新疆已有星級賓館和涉外飯店176家,客房1.75多萬間,比「八五」期間平均增長100%以上,其中包括五星級4家,四星級8家,三星級30家。主要城市客房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觀。擁有旅行社119家,其中國際社37家,國內社82家。全區擁有各種旅遊車輛700多輛,增長3l;旅遊從業人員1.5萬餘人,增長17.2%;導遊人員兩千餘人。增長35.3%。同時旅遊交通大大改善,方便快捷程度明顯增強,如「九五」時期已建成兩條高速公路,近500公里;南疆鐵路已修通到歷史文化名城喀什,主要旅遊城市間旅遊專列已經開通;烏魯木齊現有航線50餘條,與國際國內各主要大城市均有航班相連,與區內大部分地州航線也早已開通,目前一些支線機場、旅遊機場等新建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旅遊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使「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三)旅遊項目豐富多彩為了充分利用新疆豐富的旅遊資源,使眾多的自然風景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情發揮出更大的旅遊價值,以滿足海內外旅遊者的需求,各級旅遊部門和旅行社積極開發了一批有吸引力的旅遊項目和旅遊線路,諸如絲路環游、沙漠探險、高山攀登、草原攬勝、歷史訪古、民俗采風、跨境購物、宗教朝拜、科學考察等均富特色與魅力,得到了中外遊客的普遍關注。其中「絲綢之路游」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被列為14條國家級旅遊線路之一。二、新疆旅遊業存在的問題新疆旅遊業雖然發展較快,成績可喜,但總體來看,新疆旅遊業處在「一流資源、二流交通、三流開發、四流經營、五流促銷」的狀況,其資源優勢還不能轉化為產品優勢乃至經濟優勢。具體表現為:(一)觀念落後阻礙全疆旅遊業的整體發展一是管理觀念相對滯後。如一些地方在旅遊建設上沒有長遠規劃,即使有規劃,也未能做到認真施行,致使某些地區的旅遊建設不能很好地持續發展下去。二是缺乏市場觀念。一切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線路的組織,旅遊商品的設計、旅遊接待與康樂設施的服務,旅遊宣傳促銷的開展等,必須要圍繞旅遊市場的需求而進行。但目前一些地方還是習慣於用黨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模式來領導旅遊,地盤觀念、單位觀念強烈,跳不出條塊分割思路,沒有大市場觀念,而這一切不可避免地阻礙了旅遊業發展的步伐。三是「科技興旅」觀念淡薄,有些地方在旅遊開發中常常站在本地區、本單位狹小的立場上盲目投資,不夠重視旅遊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甚至人為破壞旅遊景區的自然風貌,導致旅遊業發展缺乏「一盤棋」的整體效應。(二)旅遊景點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經過多年的努力,疆內部分景點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與國內旅遊發達的省、市景點環境相比,特別是與國外景點相比還相距甚遠。門票價格的合理性、景點設施的配套性、環境衛生、服務質量等等都成為遊客的意見焦點。(三)旅遊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人們外出旅遊就是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陶冶情操,因此,在旅途中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一些旅遊企業和經營者很難做到讓遊客心情愉快,不惜採用各種手段強行騙取遊客的錢財。一些地方計程車、個體旅遊車隨意要價,強行載客。一些旅館、飯店不實行明碼標價,旅遊高峰期價格成倍上漲,旅遊紀念品經營點漫天要價的現象極為普遍。此外,一些旅行社、導遊人員素質不高,參與欺客事件時有發生。(四)一些景點知名度低,宣傳工作力度不足近幾年,旅遊宣傳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仔細分析,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認真對待。第一,宣傳對象沒有細分。目前能夠外出旅遊的主要群體集中在城市,據2006年統計資料,國內遊客中有90%為城鎮居民,10%為農村居民,而且是中高收入階層,並且以區內、國內大中城市為主。此外還有兩個主要群體,一個是外國來華旅遊者,另一個是國內會議、商務的代表,據國內旅遊調查資料顯示:以會議和商務為游覽目的的佔23%。我們的旅遊宣傳工作應該主要針對以上三類群體。確定好宣傳對象,選定好宣傳的角度和力度,便可做到事倍功半,反之,目標不明確,則既浪費了錢財,又得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第二,對旅遊景點的宣傳不全面。我們要發展大旅遊,就要以點帶面地進行全方面的宣傳工作,結合重點景區,兼顧其它景點,提高全區旅遊景點的整體知名度。
Ⅱ 論文求助 淺析我國旅遊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市旅遊業自「九五」以來,我市的旅遊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距離市委、市政府建設旅遊支柱產業,建成極具活力的區域性旅遊中心的要求來衡量,還有較大差距;與周邊地區旅遊業發展相比較,信用仍然比較滯後,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未能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存在問題:
(一)、認識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導型旅遊業發展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雖然市委、市政府把旅遊業作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來定位,也成立了全市人文生態旅遊產業協調領導小組,但是還沒有引起各縣(區)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的發展還未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還沒有形成具體有效的政策導向和保障措施。旅遊業具有涉及面寬、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特點,必須實施政府主導性發展戰略,才能夠突破體制局限,取得持續快速發展。實踐證明,凡是政府主導有力,各級各部門配合緊密的地區,旅遊業發展就快、效益就好。例如,寧夏、銀川市的旅遊業發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銀川市政府主導有力,成立了跨區域、跨行業的「西北風情」旅遊聯合會,打出了大聯合、大開發、大市場的路子,近年來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收益頗豐。從我市的現狀看,有的縣對旅遊產業定位不明確,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缺乏必要的辦公場所,個別景區(點)連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從保障,出現「抱著金飯碗到處討飯吃」的現象。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的觀念在各級領導層還沒有真正樹立,建立政府主導型旅遊業發展機制多是喊在嘴上,寫在文件上,卻沒有落實在行動上。
(二)、規劃不到位,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科學性
旅遊發展規劃是實現旅遊業「六大」要素開發建設、協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而目前我市還沒有統一的全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正在編制之中),這樣勢必在指導旅遊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導性和科學性。造成盲目建設、重復建設,既浪費了資金又破壞了景區(點)整體形象,甚至造成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的現象。就我市目前而言,七縣(區)均沒有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有的龍頭景區在區域旅遊業發展規劃上也不完善,缺乏科學的論證。縣(區)之間,各自為戰,沒有把資源的整合開發納入全市、全省乃至周邊地區的大格局中來考慮。制定全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縣域發展規劃刻不容緩。
(三)、宣傳不到位,旅遊產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場開拓緩慢
在整合市內旅遊資源,推介旅遊精品線路,進行整體聯動,宣傳促銷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認真研究。僅靠參加外省區舉辦的推介會、交易會等進行簡單的散發材料式的宣傳是很多不夠的,各縣(區)景點在宣傳上各自為戰、形不成合力,宣傳手段簡單、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資金,沒有發揮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握昆拳頭、突出特色、一舉成名的效果。加之旅遊宣傳促銷相對投入資金大,我市財政有比較困難,僅靠政府主導出資開展全方位的宣傳活動,只是杯水車薪。「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宣傳機制在我市還未形成,造成在宣傳促銷上資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單一,覆蓋面不廣,市場開拓緩慢。以致很具有競爭力的特色旅遊產品市場佔有率低、形不成買點、知名度不高。
二、發展措施:
(一)、精心編制全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
旅遊業發展規劃是指導區域旅遊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獻,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才能實現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一是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使旅遊「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合理配置、協調發展,以有利於提高國民素質,有利於推進民族文化傳播為出發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設施配套上,體現人性化特色和細微服務,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二是要突出可持續發展。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規劃要體現的重要一環,要處理好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文化文物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堅持「合理開發與保護利用」並重的原則,在開發中保持、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提升社會經濟效益。三是要體現特色、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對旅遊資源的普查,要重點突出我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壟斷性資源,以全力建設道源聖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回中山、伏羲誕生地古成紀、神州祭祀古靈台、帝王祭天上下田寺和百萬畝農業生態梯田以及皇甫謐陵園為重點,發揮資金的集約性作用,整合資源,塊帶結合,塊帶結合,打造精品產品,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一條龍」布局的騰飛。
(二)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全力培育精品產品
要把跑項目、爭項目、立項目作為提升旅遊景(區)點檔次,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推動建設精品旅遊產品的重要途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狠抓項目建設。一是要加快旅遊項目庫建設。按照區域旅遊業發展規劃,緊緊抓住國家投資導向,篩選一批具有帶動性強、關聯度大,具有開發前景和一定基礎條件的大項目,調研論證搞好前期工作,建立起市縣(區)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庫。積極向省、國家有關部門推介。目前我市要緊緊抓住國家旅遊局實施紅色旅遊的投資導向,加快論證申報紅色旅遊項目,抓住省政府實施「隴東交通會戰」的機遇,加快申報旅遊景區(點)斷頭路的項目,提高景區(點)的可進入性。二是大加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多渠道投融資機制。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僅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的籌資機制,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採取出讓所有權、出上經營權、實行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吸引外資和民營經濟參與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目前,首先制定全市統一的政策導向,其次要篩選擬定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開發建設項目庫,再次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三是要提高文化內涵,培育精品產品。旅遊景點的建設和產品的開發,要注重文化內涵,彰顯地域特色,要樹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的觀念,融文化寓景點、產品之中,增強景點和旅遊產品的生命力。如我市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謐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可成立崆峒文化研究會、崆峒武術學校、西王母文化研究會、皇甫謐文化研究會等形式,加強對區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旅遊景區(點)的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提升與傳播推動產品上檔次、上水平。
(三)、多方協作,強化宣傳,努力提高平涼旅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宣傳推介是提高旅遊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旅遊經濟產業實現文化傳播和經濟繁榮的重要載體。在對外宣傳上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大力發展入境旅遊,規范發展出境旅遊,全面提升國內旅遊」的方針,按照「穩近拓遠,細分市場,整體聯動,重點突破」的營銷理念,努力開拓三大旅遊市場。
一是要細分市場,有的放矢,集中資金,重點突破。要認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場,瞄準目的,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資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場,力求發揮較大的效果。可以採取在我市主要旅遊景點、賓館(飯店)和旅行社,對來平遊客進行綜合問卷調查,分析主流客源市場,了解接待服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做到掌握客源市場,瞄準主攻方向有的放矢量,全力開拓主流客源市場。二是要創新理念,提高手段,多方聯合,整體推進。要採取跨行業聯合,跨區域聯合等多種形式,創新宣傳促銷理念;製作裝幀精美、文化涵量豐富、科技含量高的宣傳畫冊、光碟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世品、紀念品。目前重點要藉助全省旅遊重點宣傳規劃和「西北風情」旅遊聯合會提供的宣傳平台,採取電視、媒體、節會網路等多種形式,整合市內旅遊產品,瞄準市場,提高手段,集中資金重點突破,力求在主流客源市場取得轟動效應。三是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旅遊市場和宣傳推介要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這樣既作到了主題突出、內容豐富,也達到了資源區享、效果顯著的目的。要能夠把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使用,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實施依法治旅,全面提升旅遊綜合素質
旅遊業是關聯度高的新型經濟產業,要實現健康有序快速發展,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營良好的旅遊環境,努力實現經營有序,市場良好的格局。
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旅遊業發展有利於傳播祖國優秀文化,提高民國素質,要通過旅遊這個載體,全面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文明服務,優質服務,人性化服務和細微服務,提升全行業的文明程度。通過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滿足遊客的根本利益。二是樹立環境意識。旅遊就是環境,旅遊就是服務,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確處理好營造環境與保護發展的關系,通過保護環境推動發展,通過發展更好的保護旅遊環境,促使建立優美環境、優質服務、優良秩序的行業風尚。三是要誠信經營,依法規范市場秩序。通過大力開展市場整頓、大力宣傳行業法規,在全行業推動「守法誠信經營」活動,倡導誠信經營、遊客明白消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達到「秩序、質量、環境、效益」的雙豐收。四是要加快人才培訓,提高旅遊隊伍整體素質。旅遊人才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石,而高級旅遊管理人才就更是旅遊業發展的中流抵柱。要通過參加舉辦各類形式的培訓班,加大對旅遊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現有旅遊隊伍人員素質,並通過多種方式引進人才,提高旅遊業管理水平,以適應大旅遊、大市場、大開發、大發展的需要。
Ⅲ 如何提高景區群眾發展旅遊產業意識和信心
受益,只有讓旅遊景區周邊的老百姓受益,才可能讓他們自覺的維護景區、發展旅遊。
Ⅳ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Ⅳ 旅遊業中出現不誠信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旅遊業誠信缺失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諸多因素不斷積累與沉澱形成的。在分析旅遊行業誠信問題存在原因時,需要從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政府)、旅遊企業以及旅遊者自身三個方面入手。
(一)政府層面
1我國旅遊法制體系尚不健全,《旅遊法》等旅遊業基本大法仍未出台和實施,依靠法律手段來保障旅遊服務質量的實現還有一定的難度。一些旅遊經營者利用我國現行旅遊法規的缺失,不斷打「擦邊球」甚至直接鑽法律的空子來牟取利潤,導致旅遊行業誠信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
2、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宏觀調控和監管工作的缺失。旅遊行業投訴暴露出的誠信問題,有旅遊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的原因,也有整個旅遊行業制度、利益關系以及整個市場競爭等原因,前者是旅遊企業自身能夠控制並改善的因素,後者是導致誠信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也是解決整個行業誠信危機的關鍵,這就需要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對整個旅遊行業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以及必要的監管工作,這是解決誠信問題的重要保障。
3、旅遊行業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多不合理成分。旅遊行業誠信獎懲體制不完善,失信成本較低,導致誠信問題不能引起旅遊企業足夠重視而越發嚴重的後果。旅遊企業現行的薪酬制度不盡合理,一線員工如旅行社導游、飯店服務員等在自身價值得不到承認、合理收入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很難為客人提供高質量服務,甚至引發失信現象。旅遊行業制度急需完善化、合理化,這需要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宏觀協調與支持。
4 旅遊體系構建
政府在各地旅遊業的發展過程中, 政府信用對整個城市旅遊的誠信體系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具權威的機構, 政府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是體系建設的行為主體之一, 政府的誠信運作起著示範效應, 直接帶動其他旅遊參與主體的誠實守信行為。如果政府不能做到誠信, 市場主體也會加以效仿, 無信行為將受到鼓勵, 從而導致社會信用的大滑坡。政府本身決策機制不完善, 法規、規章、政策常常缺乏穩定性和長久性, 朝令夕改, 不能履行承諾, 都是嚴重失信的表現, 會導致社會公眾、企業、投資主體等從各自角度對旅遊業做出沒有說服力、不具保障性的判斷。
(二)旅遊企業層面
•1、當前我國大多數旅遊企業特別是旅行社還相當缺乏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如此惡性競爭使得旅遊行業利潤下降,誠信問題日益嚴重。
•2、旅遊企業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缺乏計劃性,許多企業往往採取現缺現招的辦法,較難保證用人質量,導致部分因工作人員素質不高而產生的誠信問題。
(三)旅遊者自身層面
•旅遊者一味追求低報價的不成熟的消費心理,也是促使旅遊行業不誠信經營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
Ⅵ 麗江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麗江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
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飲食文化、土特名優、手工藝、民風民俗等在商品經濟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現在的納西小孩子都不學母語,而開始學四川話和昆明話,他們認為納西語是對智利的一種障礙。即使在家裡,也有好幾個層次,往往是祖父母說納西語,孫輩就不會說。伴隨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實不徹底
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全面、管理跟不上等,會給麗江旅遊帶來壓力。在旅遊發展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問題值得人們關注。對旅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開發,旅遊景區的粗放式經營;旅遊者的大量進入,超過麗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負荷運營,給旅遊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的破壞等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綠化不夠、垃圾問題、河流污染已成為普遍的現象。麗江作為雲南重要的旅遊中心,與旅遊城市本身應具有優美環境的要求極不吻合。
(三)外部威脅
1.競爭力不強 麗江的旅遊產品的品牌建設正處於待開發狀態,新產品開發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又由於麗江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同質性,各相同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旅遊資源的淺層次開發,導致旅遊產品功能上較為單一,多數以觀光型、低層次、簡單的旅遊產品為主,專項旅遊產品仍然不足。
2.加入WTO帶來的挑戰。 加入WTO一方面為麗江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雲南省旅遊業逐步與國外接軌,麗江市旅遊業的發展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同時旅遊開發市場也將向外資開發,國外旅遊開發企業,旅遊經營管理企業的進入,將使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要求國內從事旅遊業的相關機構轉變思想,更新管理意識,積極應對新的挑戰。
3、周邊旅遊景區帶來的挑戰 從麗江市區所處的旅遊區位來看,南面有聞名已久的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面是人間仙境香格里拉,西面則有剛剛發展起來的騰沖及德宏,這樣一種位置一方面使麗江在連接這幾大旅遊區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轉地作用。但是,這幾大旅遊景區的存在,使麗江旅遊形象的樹立難度加大,旅遊市場擴展面臨激烈競爭。所以,麗江旅遊業的發展面臨很多的困難。
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一)政府主導
1.制定旅遊發展和保護的總體戰略規劃
無論是從保護傳統文化還是從提升旅遊產業檔次的角度著眼,都應帶十分重視發展總體規劃的作用。麗江旅遊發展在開發和建設時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品資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確保麗江旅遊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和在旅遊市場上競爭力,實現旅遊經營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從數量規模擴張型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防止盲目競爭,遵循各種經濟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要營造和保護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通過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特別是要注意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激發麗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護上的憂患意識 ,宣傳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思想上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保護意識。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旅遊環境,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國內外遊客的需求。 3.從實際出發,制定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條例、法令等
把環境與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決策之中,以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設走上法制化軌道,加強民族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強制命令,才能從根基上保證在旅遊開發中保護民族文化,打擊各種不文明的破壞行為。制定和完善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加強旅遊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運用旅遊規劃、法規和法律政策來調控和管理各種旅遊經濟活動,使整個旅遊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成立專門研究組織等,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政府財政提供資金保障
納西文化大多被年紀很高的老東巴掌握,隨著老東巴們年齡增長和去世,導致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納西文化等的單位和組織,培養專門的研究和傳承納西文化的人才。納西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這樣關系民族發展的龐大工程必須要有國家的財政保證。
5.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媒體宣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使他們為麗江民族文化的保護服務,文化產業我們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可以借鑒國外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優化文化產業市場,引導文化產業向正面的方向發展,對文化產業市場進行監督和控制。要通過各種公共活動向公眾進行宣傳,提高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6.擺正政府在旅遊發展中的位置
政府應該發揮其行政力量保證麗江旅遊開發的順利進行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不僅需要在旅遊失氛圍的營造、旅遊地形象的塑造、旅遊營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應該致力於提愉管理水平、增強管理效率,保證旅遊業的正常、良性運行。政府的職能決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在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等方面也必須承擔應有的職責。
(二)民間參與
1.以家庭為單位向年輕人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
進一步做好傳統民族文化資料的整理工作, 繼續收集、整理、製作各種民族文化儀式的音像資料,通過傳授的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積極對內對外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進行傳授工作,培養人們的憂患意識,促使納西文化的永續傳承,為把麗江建成世界級的精品旅遊勝地培養其保護意識。
2.積極參加民族傳統節慶、祭祀活動
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同一個時間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高興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作為假日,一方面更能夠實現刺激消費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有利於中華民族的若乾重要的價值有更好的機會在生活中自然地傳習。
3.保護中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盡可能地把高新技術成果運用到旅遊業發展上,保護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產立在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物質基礎之上。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開發東巴文化產品。運用影視人類學的原理,搶救、整理、復原、攝制幾個重要的東巴儀式。強調文物保護,珍惜旅遊資源,麗江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是發展都市旅遊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旅遊資源。
4.發揮非正式組織的優勢,政府和民間互相監督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團體、旅遊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作用,明確各自應承擔的義務,發動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來,監督政府工作,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鼓勵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依法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專門用於旅遊資源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海外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在我國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
Ⅶ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Ⅷ 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
1、風景名勝區等各類區域實際上都以開展旅遊活動為由甚至輻射到周邊地區,在生態旅遊規模和綜合產值上要遠遠超過自然保護區,成為了潛在威脅。
2、在旅遊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遺跡遭到破壞,給景區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3、文化旅遊產業園存在盲目建設風潮,圈地現象嚴重,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一些文化旅遊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置環境於不顧。
5、一些當地居民在經商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
(8)一旅遊發展的意識不強擴展閱讀:
為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在體制、機制方應完善:
1、有關部門應強化生態旅遊的宏觀管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制定全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2、正確認識生態旅遊,制定與地方各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的生態旅遊總體規劃並報批,使之與保護區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3、制定相應政策,將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保護職能與經營職能相分離,建立旅遊收入的反哺機制,確保部分旅遊收入能有效返還保護區,並用於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開展。
4、加強監測,量化生態旅遊帶來的環境影響和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承載力,為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提供依據。應盡快開展保護區生態旅遊專項研究,釐清不同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交叉重疊情況,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