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漢中生態旅遊發展的例子

漢中生態旅遊發展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3-04 18:05:08

1. 漢中旅遊資源簡單介紹

武侯祠、古棧道、古漢台、武侯墓、南湖、拜將壇、佛坪自然保護區、石門水庫、青木川內自然容保護區、百萬畝油菜花、蔡倫墓祠、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長青自然保護區、定軍山、諸葛亮讀書台、紅寺湖風景區、江神廟、黎坪森林公園、靈崖寺、馬超墓祠、南沙河風景區、天台山啞姑山風景區、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午子山、西鄉茶園、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飲馬池、張良廟、張騫紀念館。

2. 漢中旅遊業發展的歷史簡介

近年來,漢中市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位逐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城市化進程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臟亂差現象普遍,旅遊服務設施不完善,市民城市意識、文明意識不強。這種狀況損害了全市對外開放形象,影響著現代化建設進程。如何改變這種局面?2005年11月,漢中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和全局高度出發,做出了舉全市之力,用3年時間把漢中創建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的重大決策。2005年11月23日,市黨政隆重召開全市雙創工作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扎實推進「雙創」工作,確保實現預期目標。動員大會之後,萬余名機關幹部和各界群眾走上街頭清理生活垃圾,從而拉開了雙創活動的帷幕。

首先圍繞「雙創」目標,完善創建工作方案和運行機制。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田傑、市長趙樂秦為正副指揮的雙創指揮部,抽調25名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制定了創優、創衛及城建管理、宣傳教育、效能督察、文秘綜合6個工作方案,形成了管理規范的工作機制。還分別成立了漢中市城市綜合執法局和旅遊執法稽查大隊,恢復了市愛衛辦,明確了編制和工作職能,為強化旅遊、衛生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與12個縣區、106個部門單位簽訂了目標責任書,逐級分解創建任務,層層簽訂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部門、單位和個人,初步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責任機制。各縣區、各部門和單位相繼制定了創建實施方案和各專項工作方案,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完善了創建工作機制。在全市創優、中心城區創衛的同時,南鄭、城固、寧強、略陽縣制定了鞏固省級衛生縣城的措施,勉縣、西鄉、鎮巴、佛坪縣結合實際提出了創建省級衛生縣城的目標,全市形成了市縣聯創、創優與創衛相互促進的工作局面。

同時,深入發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始終堅持把宣傳教育作為貫穿雙創全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新聞媒體與社會宣傳相結合,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動員社會一切力量參與和支持雙創。全市各新聞媒體分別開辟了「雙創」動態、「雙創」大家談、記者觀察等欄目,每天不間斷地刊登各類創建工作最新動態;對破壞公物、佔道經營、行人文明意識差的行為進行曝光,利用領導訪談、電視評論、編後語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一些深度報道,營造了濃厚的「雙創」氛圍。並強化相關知識宣傳,邀請中省創優、創衛專家為市委中心學習組進行專題輔導;邀請省旅遊局專家舉辦了創優專題培訓班,組織編印《雙創幹部知識手冊》、《雙創市民知識讀本》等。還採取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辦板報、製作專題片、牆體廣告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雙創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創建工作氛圍,廣大市民支持雙創、參與雙創的意識基本形成。

以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市容環境衛生為抓手,扎實開展機關環境衛生整治。市、縣區分別組織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和中小學生開展義務勞動,對城區街頭生活垃圾、衛生死角和臟、亂、差現象進行了集中整治。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等機關多次組織幹部職工進行衛生大掃除,加強環境衛生的整治和管理,使機關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並啟動城市整容工程。市區多次研究整容工程,籌措經費,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整治范圍和標准,把任務細化分解成31個小項,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責任單位。截至目前,興漢路、天台路、人民路完成了綠化帶改造任務;更換維修了南大街、石馬路、北大街等主要街道的路燈、燈箱,提高了亮燈率。道路改造全線竣工,重點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天漢大道、石馬立交、江南西路景觀綠化帶相繼完工。先後開展了旅遊市場秩序、交通秩序、佔道經營、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臨時建築、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等涉及創優、創衛8個專項整治,使中心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好轉。

旅遊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褒河森林公園、漢中奇石園等景點相繼建成並對遊客開放;武侯墓、石門、五龍洞等景區開展了旅遊區質量等級評定;南湖環湖路、武侯祠生態停車場、紫柏山生態旅遊道路已建成;拜將壇擴建、川陝革命紀念館、五龍洞森林公園開發等一批項目建設正在加緊施工。旅遊市場專項整治全面展開,公共信息標識建設步伐加快,旅遊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組織相關縣區、單位參加了第十屆西洽會旅遊展、「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展和2006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舉辦了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西鄉茶葉節、漢台牡丹節、紫柏山登山暨棧道漂流節,開辦了景區A級創建、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班,組織了旅遊風光攝影大賽等一系列宣傳促銷活動,編制了《漢中人手冊》、漢中旅遊導游交通圖,在賓館、車站、飯店設置了導游圖,使旅遊產業形象不斷提升。去年「十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遊客28.5萬人次,旅遊收入498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和116%。

市雙創指揮部始終把效能督察作為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結合創建實際,市委、市政府下發了《漢中市雙創目標責任考核管理辦法》等12個制度、辦法和措施,使雙創任務和工作責任落到實處。指揮部領導先後14次帶領各工作機構和相關部門,對環境衛生、市政交通、旅遊開發、城市整容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督導檢查,針對存在問題,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圍繞階段任務、專項整治工作和市民反映的突出問題,採取明查暗訪、跟蹤察效的辦法,深入縣區、部門和單位督導檢查,對存在問題及時下發《督辦通知書》及《督查通報》,對階段和時段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認真進行了考核驗收。先後兩次組織19個成員單位30多名幹部,分5個工作組,由市級領導帶隊,對118個雙創責任單位創建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驗收和量化考評,有力推動了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

目前,全市正在繼續深入開展佔道經營、臨街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的臨時建築、臨街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道路交通秩序、旅遊市場和城市整容8個專項整治。漢中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正日趨煥發出新的魅力。

3. 我急需關於生態旅遊案例分析的論文,請大家幫幫忙!謝謝拉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4. 生態旅遊有哪些成功案例

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
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5. 舉例簡述世界各國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和現狀

(1)義大利。義大利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在義大利的旅遊業中,農業旅遊屬於新興的生力軍,是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旅遊產業。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形成了早期的農業旅遊。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到1996年為止,義大利全國20個行政區,已全部開展農業旅遊活動,其中尤以托斯卡那大區最為突出,每年接待國內外農業旅遊者高達20萬人次。

(2)法國。法國既是歐洲第一農業大國,也是世界旅遊業大國,這為法國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0世紀70年代,法國國內掀起了建造「第二住宅」的風潮,並開辟人工菜園活動。各地農民積極響應,紛紛推出了農庄旅遊,並組建了全國性質的聯合經營組織。近年,法國人又推出了全新的「農庄旅遊」業,將農業旅遊徹底產業化,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以供遊客體驗農家生活樂趣。1988年,法國設立了農業及旅遊接待服務處,並結合此後法國農業經營者工會聯盟、國家青年農民中心和法國農會與互助聯盟等專門農業組織,聯合成立了「歡迎您到農庄來」的聯合經營組織,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旅遊。現在,這種農業旅遊能夠為法國農民帶來每年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4。

(3)西班牙。西班牙是歐洲除瑞士之外山地最多的國家,發展鄉村旅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在1986年前後開始起步,1992年以後快速發展,目前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海濱旅遊,成為西班牙旅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西班牙人非常重視鄉村旅遊,有36%的西班牙人的假期是在1000多個鄉村旅遊點度過的。鄉村旅遊使西班牙的農村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也使農村的設施和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班牙農民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但農業產值卻很高。過去5年裡,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增長了93%,其中89%的遊客是西班牙本地人。這個數字意味著每年有超過200萬的西班牙人遠離城市到內地的農村旅遊。

(4)美國。在美國,農業旅遊業被稱為是「鄉村旅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之後,旅遊業逐漸成為了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強勁並且持久不衰的產業。而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鄉村旅遊就開始在美國長盛不衰。

這是由於一方面,美國政府發現鄉村旅遊與傳統的工業相比,投入更少,收益卻更大;不需要大量的破壞環境,甚至有助於環境的保護;對於員工的技術要求也相對較低。美國農村一直地多人少,開展鄉村旅遊不僅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還能幫助農場主就近推銷農副產品。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對於鄉村生活的獵奇、回歸大自然的心理,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對美國幾個窗口城市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他們更加想要深入了解美國內部地區的文化、歷史、風光。再加上人口普遍老齡化,使得鄉村旅遊在美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美國的農業旅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振興農業地區經濟的重要手段。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農場主在鄉村旅遊的內容和項目上不斷推陳出新,以吸引更多的遊客。除了採摘果品、飼養小動物、垂釣比賽、露營野炊等傳統活動,還新增了綠色食品展、珍稀動物展覽、農場博物館、鄉村音樂會等活動,引來了源源不斷的遊客。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美農業地區經濟普遍下滑,但農業旅遊成了唯一有所增長的領域。根據美國旅遊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46%的美國成年人在2005—2007年間曾參加過鄉村旅遊。在美國夏威夷,2005年全州有4800多座農場從事鄉村旅遊,其產值達到3500多萬美元,其中38%左右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

(5)馬來西亞。1985年,馬來西亞根據農業部的計劃,建立了一處農林旅遊區,作為農林示範、農林生態保護,開展農業旅遊參觀。從1992年起,將7月2~9日定為一年一度的「花卉節」,以花卉為主題,發展農業旅遊。隨著花卉生產的興起,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實現了花卉的基地化、產業化,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使馬來西亞旅遊業連年創下佳績。1994年旅遊業外匯收入達到90億馬幣,成為排名第三的產業。1995年,馬來西亞成功舉辦了國際花卉展銷會,成為東南亞地區權威性的國際花卉展。

(6)日本。相對於歐洲,亞洲的農家生態旅遊起步較晚。其中,日本的農業旅遊發展相對較早。其特點在於各地的農場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營造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設立貼心的富有特色的服務設施,以此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日本的農家旅遊活動豐富多彩,旅行社組織遊客參與春天下農田插秧、秋天收割、捕魚撈蝦、草原放牧、牛棚擠奶等一系列體驗性極強的務農活動。參加的人員有研究人員、學生、職員、公司白領等。

在日本的岩手縣有一座具有百餘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綜合性大農場,名為小井農場。自1962年以來,農場先後開辟觀光農田40公頃。農場中分立了多個主題的區域,動物農場專門用來飼養各種家禽家畜以供人們觀賞逗玩,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一定的飼養知識;遊客在欣賞完牧場館擠牛奶的表演以及奶油的加工過程後,還能購買到新鮮出爐的奶製品;別具特色的農具館,展示了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農業用具,從日本古代的耕作工具到現代化的機器工具都一一陳列於其中,遊客們能夠在這里了解到日本農業發展的歷史。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展,在日本也興起了很多的觀光型農庄。人們只需要購買一張門票便能夠在農庄內自由的觀賞各種瓜果蔬菜、花草樹木,同時也有一些農庄提供了採摘樂趣的體驗活動,欣賞之餘還能夠帶走自己採到的新鮮蔬果。

1979年,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提出的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為基本理念的一村一品運動,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振興了大分縣的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這項運動中,很多村莊都將自己的傳統風俗文化作為特色品牌大力宣傳和弘揚,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務農旅遊在日本也逐漸升溫。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為中心,組織遊客去農村體驗農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去沿海地區的旅遊團還可以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採集、加工海帶等活動。

(7)韓國。韓國的鄉村旅遊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在一些大城市周邊的漁村出現了很多「觀光農園」和「度假鄉村」。這些農園提供城市居民可以休閑、體驗、收獲的活動,滿足了城市人放鬆身心的需求,農民也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特色的是,在一些漁村中有規定20人以上的團體遊客在村內的食堂用餐,而零散的遊客則會被分配到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戶家中去享受農村式的聚餐,讓遊客吃得開心、吃得健康。這些觀光農園最初多是農民自發組建的。隨著韓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進入城市尋找工作,農村勞動人口下降,僅依靠種植糧食獲得的收入也不斷減少,而很多農戶的一些房屋被閑置。於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一些農村居民搞起了農家樂一類的鄉村旅遊,讓城裡人來農村吃吃飯、參與勞動,之後收取客人一定的費用。沒想到,這樣的農家旅遊一下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熱烈歡迎,周末或節假日來農村進行這樣休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生意的紅火,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效仿這種形式的農家旅遊,經營著自己的農庄。不久之後,韓國的農業部門也發現了這種旅遊模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道路,於是大力提倡和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提供的資料表明,韓國農村觀光和民俗市場的規模,2001年約為28400億韓元,到2005年達到了51100億韓元。

6.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1)第一階段:萌芽階段。這一階段農業生產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一部分農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責任田從事旅遊接待活動。若追溯我國農業旅遊活動產生的歷史,應該說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遊和田園休閑活動等,在很早就已產生,後來出現的城市居民到城郊遠足度假旅遊雖然十分活躍,但這種傳統的郊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自助式的休閑和觀光活動,他們外出旅遊多是自發和自助式的,自己選擇旅遊地點,自己選擇或准備交通工具,自己解決旅遊過程中的食宿問題,即一切活動都自己解決。另一方面,他們的旅遊對象也都未經過專門的旅遊開發,處於一種「純自然」狀態。因而,他們的旅遊活動一般也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僅是城市居民的一種休閑方式,不是現代的農業生態旅遊。

(2)第二階段: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展的指導思想為「先發展後規范」。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從事旅遊接待的農戶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真正意義上的農家生態旅遊最早以農家樂的形式興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20世紀70年代末,以宗竹林為代表的少數農科村青年農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開始種植花草苗木。隨著經濟效益的顯現,周圍的人們從驚訝到眼紅,再到跟從,農科村人擺脫了思想的束縛,逐漸使農科村成為川西平原上遠近聞名的花草苗木種植和銷售基地。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斷解放,到農科村購買花草苗木的人越來越多,好客的農科村人總是熱情地免費招待遠遠近近的客人。由於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農科村地道的農家菜和因種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態風光,逐漸吸引了一些遊客,於是,1986年,中國首批農家樂在農科村出現了。農家樂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1987年4月,成都日報上第一次出現了「農家樂」這一名詞。一時間,農科村地道的鄉村菜品和原生態的農業觀光傳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擔任四川省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馮元蔚在考察了農科村之後,為徐家大院題寫了「農家樂」,於是,這一新興事物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此時,整個農科村已有近40家農家樂,主要形式是利用本鄉生態優勢,組織部分農戶利用自家小院接待遊客。遊客在農戶家花十元人民幣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歡迎。農業旅遊逐步成為大型休閑農家樂和觀光農業基地,並被中央領導肯定。

(3)第三階段:「品牌化、規范化」階段。經國家旅遊局驗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標志著農家生態旅遊進入樹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階段。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的農業特點、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相繼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面積的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優良品種、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綠化設計和道路規劃方面遵照了園林的規劃原則與要求,有的還設立了一些園林藝術小品和其他娛樂服務設施。整個園子除生產農副產品之外,還可供人們參觀游覽,這就是農業觀光園的雛形。而這些項目的開展,大多是設在農業資源基礎好、特色明顯、交通便利的城郊結合部。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自摘自炒茶園,建陽縣黃坨鄉蛇園、東山縣「海上新村」、「鮑魚觀嘗村」,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傣族的民舍,廣西柳州水鄉農家生態旅遊區,安徽黃山休寧縣鳳凰山森林公園,山東棗庄石榴園,吉林凈月壇人工林場,四川三台新魯橄欖林公園,海南亞珠庄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四川成都市郊區的「小農庄度假村」,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河南周口市「傻瓜農業園」、睢陽縣的綠雕公園等。這些農業觀光基地大多項目獨特,條件優越,既可觀光游覽,又可度假,還有許多農業節活動相輔,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基地。

7. 生態旅遊農業規劃經典案例有哪些

規劃復設計:城鄉城制鎮統籌規劃、產城一體規劃、村鎮產業規劃設計、村鎮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田園村鎮規劃設計、宜居村鎮規劃設計、農業村鎮規劃設計、旅遊村鎮規劃設計、特色村鎮規劃設計、生態產業村鎮規劃設計、新農村農業一體規劃設計、鄉村旅遊規劃設計、都市農業規劃設計、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食品加工園規劃設計、農產品交易物流園規劃設計、休閑養生園規劃設計、主題庄園農場規劃設計及建築景觀規劃設計等。
工程建造:城鎮、村鎮及產業園區綜合設計與開發,現代農業工程設計與建造。
科技推廣:國際合作、技術研發、農業培訓、國際考察。
運營管理:一級開發、技術託管、投融資運營、優質農產品等。
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的國家戰略,落實中國農業大學「服務三農、服務社會」的發展要求,以強大的技術支持和運作能力,積極為社會提供高水平規劃、優質工程、先進技術、現代化運營服務以及國際化合作平台。

8. 生態旅遊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國內很有名的不多,整個旅遊也尚且不夠成熟
生態旅遊基本處於初步階段
美國的黃內石國家公園不錯容,澳洲也很多挺不錯的地方
台灣也不錯,有個地方的廣告叫「一個青蛙當老闆的地方」,很不錯的
可以參考網路相關詞條的內容
希望對你有所參考,祝你好運!

9. 漢中旅遊業體制機制

一 、漢中市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一) 山水風光,各種名勝古跡等傳統型旅遊資源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與四川甘肅等省接壤。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點7個,省級16個。如此多而有價值的景點,是周邊的幾個市都不具有的。其在中國的西部,在整個西北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漢中市是國務院於1994年第三批頒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人們把漢中稱之為「西北小江南」。今年又榮獲全國魅力文化城市。現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正積極進行「雙創」(即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創省級衛生城市)建設而努力。
已經取得的國家級的品級稱號,是漢中市作為中國旅遊城市的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在今後的旅遊業的發展戰略中,這些榮譽稱號都將是樹立明星意識,打品牌的一筆取之不盡的資源和財富。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漢中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嘉陵江滋養,雖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於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在漢中境內的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洋縣境內的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位置的森林和野生動物的自然保護區;距南鄭縣縣城60公里處的黎坪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原始森林64萬畝,其中有20萬畝過地林。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其有陝南「九寨溝」之稱,現已建成黎坪、冷壩、江石山等四個景區,20多個景點,開發了4條特色鮮明的旅遊線路。另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是漢中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漢中市城區北18公里處,是一處自然人文景觀俱佳的城郊型森林公園,總面積3674公頃,轄天台山、啞姑山、太白山、石堰四大景區108景點。天台山和啞姑山風別為陝南著名的道教和佛教聖地。五龍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略陽縣城北部48公里處。

除以上介紹的景點外,在漢中市內還有古漢台、蓮花池公園、拜將壇、興元湖公園、南湖、陝南植物園、褒河石門棧道等著名的景點。遺憾的事,這些反映漢中歷史文化的景點並沒有被點串成線,策劃成固定的旅遊項目產品而營銷推出。
(二)漢中及周邊地區可以開辟成生態旅遊資源。
生態旅遊是當今世界特定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精神背景下勃然形式的一種主體專項旅遊,他反映了今日社會主流群體對旅遊方式的某種新的價值取向、文化民俗和客觀需求,在21世紀有望成為世界性旅遊的主要類型。針對傳統的或者說人們較為熟悉的已由旅遊資源流動而言,生態旅遊還是一種顯得相對陌生的旅遊方式。關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學術界、旅遊界都認為:回歸大自然,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強調人地和諧統一應是生態旅遊最為基本的內涵。
由於漢中有著特殊的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是非常有優勢的,更何況漢中還是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 要以漢中市為中心,把有實力有特色的景點有機的結合,把近郊與農民有關的、與大自然更接近的資源開發起來。例如,城固縣的柑橘生產基地,在中國的大西北能有這樣的資源得很難得的,應讓「柑橘節」更有特色,要讓其在進行柑橘交易的同時, 也要讓人享受邊品嘗橘子邊享受遠離城市的寧靜。漢中市至南鎮一帶也有許多未開發的資源。不論是城固的建設還是佛坪的建設,都應有一個目標,就是建設一批山野狩獵、池塘垂釣、花卉觀賞、果園採摘等景點園地,形成生產觀光、娛樂消費一體化的富有鄉村風情的農業旅遊區。在漢中的旅遊業的建設之中,雖提出了休閑度假旅遊和農業旅遊等生態旅遊的一些子項,但是並沒有在漢中地區開展生態文化旅遊的明確定位,當然生態旅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可以圍繞某一個資源生態系統開展綜合性的生態考察旅遊活動,如參觀考察野生花卉、鳥獸昆蟲、珍稀名貴動植物、岩洞、冰川遺跡有特殊游覽價值的地質地貌 。應該指出:生態旅遊和保健康復旅遊活動的合流,是當前生態旅遊崛起之機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重要新動態,他顯示出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最新醫學科技表明:當代人類的疾病,40%是由於環境污染生態平衡。對整個被廢棄、噪音、電子塵霧包圍的都市遊客來說,生態旅遊景區是一個極佳的去處。生態旅遊與健康的合流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這方面國內外有許多比較成功的例子。羅馬尼亞在黑海之濱的康斯坦薩旅遊區建有4個休養站,每個休養站都開辦專門的療養院,開設水療、電療、磁療、針灸、按摩等項目。旅遊者在此觀光休養的同時,還可以治療和預防各種慢性疾病。猶如在珠海門戶之峰之旁的斗門黃羊山西麓,開辟了一個仿大自然的原理是露天溫泉景區,景區內除了一般的溫泉游泳池和蒸汽浴池外,還開設有花卉溫泉(水中加有各種有益於健康的草葯)、咖啡溫泉、牛奶溫泉、石板溫泉、酒溫泉等使遊客在享受的同時達到康復保健的效果 。
(三) 基礎設施
目前,全市有高中檔賓館酒店50多家,有旅行社16家。全市信息交通相對發達,行動電話通至景區,由漢中至西安等航班;由漢中至成都、漢中至北京、漢中至西安、漢中至廣州等鐵路干線; 公路方面各縣與漢中市能夠很好的通行。2007年將建成的西漢高速公路的開通將會給漢中的旅遊業帶來一個更加有利機會,將會給漢中帶來一個很大的客源市場。漢中市的醫療機構、醫護技術人員和床位數都比較多,規格齊全,如綜合醫院、中醫院、精神病院等各種類型。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大力發展保健旅遊也是一個很有潛力可的市場。
二、漢中旅遊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 在建設中存在的誤區
幾年來,漢中市這個大旅遊區域與國內旅遊業比較先進的地方相比,建設中存在許多誤區。一是許多旅遊景區規模太小,布局不合理,開發分散,缺乏精心的規劃、細致的管理和資源難的有效利用、線路的合理組合。二是景區景點資源的開發缺乏創意,生命周期很短 ,重復性的或模仿性的項目做的比較多。三是市場的推廣、營銷和管理往往被忽略。雖然近幾年漢中也有許多景點被開發出來,但是現代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事前進行嚴密的營銷分析和策劃,事後的市場開發推廣以及在行業內部行之有效的管理,可能更為艱難和重要 。四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方面有一些觀念還比較落後,具體表現在:違反客觀規律盲目上馬,在資源的開發上有狂熱性。總的來說,近幾年漢中旅遊資源的開發沒有市場導向,營銷策劃脫離了遊客需求,建設的觀念落後於形式的發展需要等問題。
(二)對客源市場中的遊客吸引不夠,可進入性不高
一個地區旅遊業是否發展要看有沒有足夠的市場。市場的需求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動力。談到旅遊市場,就要討市場分布,即客源市場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一個旅遊地作為吸引物,其吸引的空間范圍有多大?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吳必虎博士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表明:城市的一級客源(由城市出發的本地居民)的80%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半徑的范圍內。其研究繪制的曲線表明城市居民(出遊率隨出行)旅遊和休閑出遊市場隨距離增加而衰減,80%的出遊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