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體育彩票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急)
我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江帆 來源: 政法司理論處 發布時間:2006-11-21
字體:【大】【中】【小】
1體育產業的經濟屬性分析
體育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從產業的范疇來看,凡是具有投入產出活動的產業和部門都可以列入產業的范疇。體育部門作為社會分工條件下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投入了一定的人、財、物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生產,而是生產出一種不採取實物形式但以運動形式存在的體育服務產品。其次,從產品性質看,一方面,體育服務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可以滿足人們強身健體、娛樂休閑、審美交際等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是體育部門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凝結,因而具有價值。因此,體育部門的產出——服務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某一產業能夠存在和發展,是由於社會分工的需要,對其進行一定投入之後,為社會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從而確定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存在和發展能否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的標准恰恰不在於是否要市場化來證明。
綜上所述,由於體育部門既有投入,又有滿足社會需要的服務產品產出,因此,體育產業屬於產業范疇,具有產業屬性。在本課題中,研究體育產業的出發點在於考察、剖析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宜用產業結構理論中的產業定義,即產業是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社會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個體的總和。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揭示了三大產業變動的規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和產出結構先後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從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印證了這一經濟發展規律。體育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生存、享受、發展的體育消費需求而存在的,屬於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因而,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對地位變化趨勢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演變,體育產業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呈迅速崛起態勢。從橫向看經濟越發達,居民越富裕的國家和地區,體育產業的比重就越高;從縱向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類型國家的體育產業比重都在增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的推進,中國體育產業將得到長足的發展,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會日益突出。
2國外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從西方發達國家情況來看,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佔有重要地位。國外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已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滿足社會需要的重要產業部門,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考察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位置,一般將體育產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統計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去考察。核算體育產業均是將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將體育產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統計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去考察其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位置。其中特別重視考察體育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關聯,重視體育產業生產總量和生產結構的統計和分析。體育產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而且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體育產業不僅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結構的改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育產業的興起,被稱為朝陽產業,正是順應了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它的發展對推進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等,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體育產業的資本利潤率遠遠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體育產業創造的消費額可以達到服務中21個行業的前三名,僅次於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
3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體育業的產業關聯程度和產業波及效果進行國際比較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1)體育業對第二產業工業品的依賴程度較高。這主要表現在體育業的發展需要直接消耗大量的體育器材、體育場館建設、體育用品等由第二產業生產的工業品所致。(2)體育業對第三產業也形成較大的直接消耗,這些消耗主要表現在體育業的發展需要交通運輸、電信、餐飲、住宿、廣告等服務的支持,特別是現代體育業的發展,廣告、金融、影視等服務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全國與廣東體育業的增加值比重均為0.03%,盡管廣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於全國來說處於較高的地位,但體育業的增加值比重並沒有按經濟發展的水平而獲得相應的發展。或者說,體育業目前仍然難以成為我國甚至發達地區(例如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廣東體育業的中間投入率達到64.45%,雖然低於第二產業的水平,但高於第三產業(除體育業)和第一產業的水平,反映出體育業對其上游產業的帶動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取決於廣東對體育業的投入相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緣故。
從廣東的情況來看,體育業的影響力為3.0729,不僅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而且高於第三產業(除體育業)和第一產業的平均水平,但還是低於第二產業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體育業的影響力系數來達到了1.0940,意味著體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能力超過各產業的平均水平,屬於影響力相對較高的產業。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體育業發展對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量會逐漸增大。體育服務產品主要滿足最終消費需求,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體育服務產品對企業生產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體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較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種推動作用可以超過第三產業的平均水平。體育業適合於採取主動發展的模式,即通過主動發展體育業來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等國民經濟發展後來拉動體育業的發展。中國廣義體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高於國外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的水平。中國廣義體育業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除廣義體育業)的依賴程度較高,而美國和日本廣義體育業對廣義體育業自身和第三產業(除廣義體育業)的依賴程度較高。
4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綜合。體育業作為一個覆蓋非常廣、產業關聯度很高國民經濟中的上游產業,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它在拉動消費、促進投資、解決就業、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
我國體育產業對於我國GDP增長、就業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由於政策以及歷史原因,體育產業的內涵僅僅被理解為體育比賽提供服務的產業門類,許多屬於體育產業特定內容的產業門類被漏算。同時另一些體育產業門類則被統計在其他產業之中,統計資料的匱乏這使得我們精確地衡量體育業對於GDP、就業的貢獻比較困難。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體育產業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契機。隨著城市社區化和農村城市化,體育經濟將面臨新的機遇。我國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幾乎沒有體育消費,城市化則能將農民帶入城市,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居民收入,擴大體育消費。消費者在一定規模上的聚集也為體育健身和競賽表演市場的培育提供了支撐。
我國正處於全面轉型期,今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點將是通過市場路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隨著體育產業規模、效益的不斷提高,更多的社會資本、技術、專業人才也會流入體育產業這個高於社會投資平均利潤率的新領域。
5提高我國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政策取向
世界各國體育發展的經驗表明,政府在促進體育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與配套公共服務建設;二是體育專業隊伍培養與體育科研教育投資;三是體育市場規范與管理;四是體育產業政策制定與執行。
鑒於中國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現實條件,借鑒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今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5.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盡快建立適應體育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
設立國家政策性體育金融機構的目的是彌補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財政撥款資金不足,以促使體育產業盡快發展壯大起來。
5.2以市場化為導向,加緊體育產業市場開發與經營
面向社會開放,充分利用體育產業無形資產,做好體育產業開發和經營,對於體育場館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要嚴格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收益」原則,大力倡導、扶持社會、企業和個人力量進行投資興建。
5.3加大體育事業投入,轉變政府體育管理職能,進行制度創新
轉變政府職能,制定體育產業政策,推進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政府要切實轉變政府體育管理方式,根據我國體育產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體育產業政策。(1)體育產業組織政策。對我國現有體育各運動項目運動隊逐步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改造,依據職業、半職業、業餘三種類型,區別對待,使之真正成為體育市場的微觀主體;依託資本市場,通過產權交易,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體育企業集團。(2)體育產業結構政策。以體育競技表演和健身娛樂業為龍頭,重點發展體育用品業、體育金融保險業、體育媒體業、體育經紀服務業、體育旅遊業。(3)體育產業區域政策。鼓勵各級政府、社會和企業對落後地區進行體育投資,並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措施。
5.4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體育訓練、競賽和健身娛樂活動條件,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措施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加體育投入,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總體發展規劃,制定和完善體育基礎設施投資和開發建設政策。公共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實行合理收費,有償使用。通過資金支持、貼息或低息貸款、提供擔保、BOT(建設-經營-移交)、TOT(移交-經營-移交)等方式進行體育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項目建設。政府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方式可採用:政府直接管理,收支兩條線,統收統支;委託單項協會或其他體育團體及社區組織管理;對外承包租賃,利益分成。
5.5政府在稅收、價格、土地使用等方面採取用力的優惠措施,推動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採取體育向全社會開放以及將部分體育事業單位推向市場的辦法,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投資優惠,投資環境改善,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體育。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體育投入、立項、稅費、建設、用水、用電、用氣、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企業、社團和個人贊助體育賽事、體育活動、運動隊、體育學校和公益性體育設施,凡符合稅法規定的,可以享受國家有關優惠政策;對境外捐贈的實物,涉及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對非營利性體育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免徵所得稅,對所辦企業實行退稅政策。
5.6加強體育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體育法律法規
目前,體育市場體系的建設,主要是盡快建立健全各類市場。首先,體育商品市場、資金市場和人才市場是體育產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體育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離開三大市場,體育經濟活動就無法存在。它們應當是體育市場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其次,體育技術市場、體育用品市場、體育信息市場、體育無形資產交易市場和體育產權市場則是形成上述三大體育市場的服務保證,也應及時配套,以形成較為完備的體育市場體系。
體育市場管理的法制化是促進體育產業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加緊制定各單項管理辦法及認證制度,加大體育市場執法力度,逐步建立起嚴格、規范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當前的重點:一是盡快制定出台全國統一的體育市場管理條例,規范體育市場從業資格條件,保證依法管理體育市場;二是加緊完善體育彩票市場法規,將彩票市場納入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三是規范管理體育用品市場的各類展銷、展覽活動。
作者:李江帆(中山大學)
張保華、李仲坤、陳惠敏、李冠林、楊年松、陳凱、
何文勝、方婭
B. 簡述中國體育旅遊發展概況
一、體育旅遊研究概況
體育旅遊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它不同於一般的觀光旅遊,也不同於單一的體育健身活動,是二者的有機結合。也是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既有產業特徵,也有拉動關聯產業發展潛力的作用,又有集體育競技與旅遊休閑觀光於一體的特性。在業界,旅行社重視海外大型體育賽事觀戰市場的開拓;戶外運動(旅遊)俱樂部則注重本土區域性市場的開拓;近年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等團體,也組織了一些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都先後推廣體育旅遊,致力將體育活動由精英運動向大眾活動的方向轉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致力於推廣國內外體育旅遊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時,不少民眾將目光投向了奧運旅遊。
二、 我國體育旅遊發展現狀
從旅遊發達的國家看,體育旅遊的興盛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體育部門始終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競技體育方面,而忽視了大眾體育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我國體育產業明顯呈快速擴展之勢。1992年至1997年全國居民的文化體育消費指數年平均增長率達5.1% ;1997年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位於13項常用基本生活消費之外重要消費支出的第6位,居於子女教育、電器、住房、書報、高檔服裝之後;僅以桂林市為例,目前,全市年均體育消費額已達4.7億元人民幣。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良性增長推動了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各地因地制宜,開發了多種體育旅遊產品,有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黃河漂流、東北滑雪、湖北賽龍舟、鄭州少林武術、內蒙古看那達慕大會等。國家旅遊局將2001年定位「中國體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體育健身旅遊活動和11大類80個專項體育健身旅遊產品和線路,讓國內外遊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國體育旅遊產品的魅力。
1.我國體育旅遊的特點
國家旅遊局發布的《2001年中國體育健身游活動方案》囊括了我國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體育旅遊產品,可以看作我國體育旅遊的一個縮影。根據上述《2001年中國體育健身游活動方案》我國體育旅遊產品的地域分布特點如下:就專項旅遊路線而言,西部地區顯然佔有絕對優勢,以43項佔了總計82條路線中的50%強;東、中部以25.6%和22%遠遠落後西部。在體育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方面,東部地區則顯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計有30項大型節慶祝活動入圍,佔全部64項活動的46.9%;西部地區為31.3%;中部地區以21.9%位居第三。就這兩類的整體數量而言,我國西部體育旅遊產品分布最廣泛,以63項產品,佔全國總數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為東部地區,51項產品,佔全國總數的34.9%;中部地區只有32項產品入圍,僅佔全國總數的21.9%。總之,我國體育旅遊產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廣泛,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分布;東部地區以節慶體育旅遊產品為主,西部地區以專項線路體育旅遊產品為主的格局。
2.體育旅遊的特徵
(1)參與性
旅遊者可以參加一些有普遍意義的、集娛樂性和易學性於一身的體育活動項目,如登山、徒步旅遊等,可以使旅遊者在健身強體的同時,個人的需求慾望得到滿足。
(2)觀光性
觀看奧運會、世界盃、NBA等大型賽事旅遊以及欣賞各類體育表演,可使旅遊者感到力與美的結合,感受到運動的激情,運動的快樂,從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體育旅遊項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中華民族的武術、傳統養生保健術,還有少數民族的表演節目,這些可以使旅遊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體育旅遊活動。
(4)技能性
對於一些技術性很強的體育旅遊項目,如射箭、高爾夫球等,則需要旅遊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只有掌握了運動技能,才能真正體味到體育旅遊的樂趣所在。
C. 奧運會對中國體育旅遊業的影響
http://www.365kj.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7
北京申奧成功蘊含的意義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和多方面的。一方面,它將長時間的吸引全世界對舉辦地的強烈關注,極大的提升中國及北京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申奧成功對提升中國旅遊形象和旅遊產業水平,進一步推進中國體育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有著深遠意義。
一、中國體育旅遊業發展現狀
1.物質基礎與外部環境良好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有熱情好客的美好傳統。一向重視國際間的體育交流。曾多次利用參加大型運動會的機會開展國際間的體育交流,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著友好的交往。隨著運動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也陸續舉辦了很多高水平的運動會和大型比賽,增加了舉辦大賽和接待、管理、運營等諸多方面的經驗。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穩定的政局、有力的國家安全保障、良好的比賽環境以及人文精神,促進的國際上對我國的認可。
2.體育旅遊業的良性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因地制宜的開發了很多體育旅遊資源與產品,較為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黃河漂流、東北地區滑雪、湖北的賽龍舟、少林武術、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等等。根據我國體育旅遊的特點,國家旅遊局發布了《2001年中國體育旅遊健身活動方案》,囊括了我國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典型有代表性的體育旅遊項目,根據《方案》將體育旅遊分為專項旅遊路線和體育旅遊節慶活動的分類方法,我國體育旅遊產品的地域分布特點如下:就專項旅遊路線而言,西部地區佔有絕對優勢,以43 項占據了總計82 條路線中的50%強;東、中部以25. 6%和22%遠遠落後西部。在體育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方面,東部地區則顯然走在了前面,在2001 年共計有30 項大型節慶活動入圍,佔全部64 項活動的46. 9%;西部地區為31. 3%;中部地區以21.9%位居第3。就這兩類的整體數量而言,我國西部體育旅遊產品分布最廣泛,以63 項產品,佔全國總數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為東部地區,51 項產品,佔全國總數的34.9%;中部地區只有32 項產品入圍,僅佔全國總數的21.9%。總之,我國體育旅遊產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廣泛,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分布;東部地區以節慶體育旅遊產品為主,西部地區以專項線路體育旅遊產品為主的格局。
3.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為標志的「積極的生活方式」(active lifestyle)也成為生活的主流,並影響著人們的出遊選擇。體育運動作為「積極的生活方式」的代表最初只在青年中流行,但目前的趨勢卻是在向更廣泛得多的年齡段推進,而且也正在超越性別界限,越來越多的女性享受到了運動的樂趣。人們不僅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身體上的健康,而且在體育運動中追求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相互理解與溝通。這股潮流推動人們在出遊時也不忘選擇體育運動。據統計,每4 位旅遊者中就有一位在出遊時尋求參與體育活動。越來越多的旅遊勝地注意到了這一變化,開始興建各種體育設施,如高爾夫球場、滑雪場、網球場、水上運動場等,開展各種特色體育旅遊項目,以吸引體育旅遊者。
二、北京和青島開展體育旅遊業的資源優勢
北京具有大量的體育資源。在北京的亞運村修建了大批體育場館,如曾經作為亞運會主會場、可承辦國際大型賽事的工人體育場等。而根據北京奧申委的規劃,奧運期間需要使用的37個大型比賽場館,其中有32個在北京,現今可用的有13個。在體育人才方面,北京擁有包括北京體育大學在內的多所專業體育院校以及綜合性大學中的體育院、系,而且我國體育最高行政機關—國家體育總局也設在北京,使得北京擁有大量體育技術和答理人才。在體育器材和用品方面,盡管我國體育運動服裝生產基地分別是在上海、青島、天津,但距北京都不遠,且交通方便。京郊的優美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文化歷史在申奧成功之初便已成為人們的嚮往人們景區。
青島方面,青島早就已經是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自獲得承辦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資格後,便利用青島在開展海上運動方面得人獨厚的優勢,把地處市中心的浮山灣建成亞洲一流的綜合性海上運動中心,以發揮其對體育旅遊業的拉動作用,為向國際化城市邁進打下堅實基礎。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的舉辦,將會迅速提高我國以觀賽和參賽為主的體育旅遊的發展進程。
三、北京2008年奧運會對體育旅遊產業的影響
首先,奧運會為體育旅遊提供了發展契機。我國的體育旅遊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也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發展。據保守估測,在籌備奧運會的七年中,來北京的遊客每年將增加20%,到2008年奧運會期問,將可增加四十餘萬外國遊客,加上港澳台遊客,將可能突破60萬人次。外國遊客的巨幅增加,不僅擴大了體育旅遊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國內旅遊者的體育參與意識。奧運會同時給各領域帶來巨大的機遇,奧運旅遊業無疑是奧運經濟中的重頭戲。據澳大利亞旅遊局統計,因成功申辦2000年悉尼奧運會,1994--2004年,到澳大利亞旅遊的海外遊客每年增加132萬人,本地遊客增加17. 4萬人,新增加的旅遊生意為澳大利亞賺取30億澳元的外匯。奧運會對GDP的經濟效應以收入的種類用乘數計算,其中投資收入乘數效應為1.8,組織收入為 1. 2,旅遊收入為1. 5。縱觀近二十年的歷屆奧運會,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即外國旅遊者的人數是參賽人數的25--40倍;從參賽人數擴大,外國旅遊者也以較大的幅度增長,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景應該更加廣闊。
其次,奧運旅遊對相關產業帶來了積極影響。據近二十年來奧運會承辦城市的經驗,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一般是十年的效應,也就是前七年後三年。旅遊業是受益最大的行業之一。奧運旅遊所帶來的相關產業的受益是非常明顯的,交通、住宿和餐飲是最大的贏家。2008年奧運會將帶動中國首都的旅遊業邁上新的台階。在交通方面,盡管北京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內是一流的,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很遠。旅遊前行、交通開道,因此,北京的交通需要進行進一步建設,以適應北京旅遊業的發展。在住宿方面,奧運會也會促使北京發生巨變,目前北京星級飯店加上公寓有458家,其中二星級飯店有181家,一星飯店45 家,到2008年預計需要800家星級飯店。舉辦奧運對餐飲業的促進也是驚人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奧運村每天要運進食品種類266種,重量達到 437噸,僅雞蛋就350萬個,牛肉53噸,高質量的蔬菜、水果需求源源不斷。
再次,奧運旅遊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旅遊業是為遊客提供「行、游、住、食、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行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已經成為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根據國際經驗,旅遊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將間接帶動相關行業5個人就業。國家計委和國家旅遊局初步確定,未來十年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斷提高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七十萬人、帶動間接就業三白五十萬人左右,將旅遊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中產業規模大、整體素質高、經濟效益好、容納就業多的重要產業。
最後,奧運旅遊的國際形象效應。奧運旅遊還會對承辦地的形象塑造產生積極效應,這是展覽、會議、演出及其他活動所不能比擬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舉辦國從籌辦到舉辦奧運會舉辦期間,舉辦都無一例外的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巨大的聚焦效應使奧運會成為舉辦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巨大的、最佳的傳播載體。舉辦期間,超過1萬名記者的大強度、高密度采訪報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宣傳報道活動,其規模無與倫比,價值難以估量,方式最為自然,影響極為深遠。數據表明,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澳大利亞旅遊形象品牌(Australia Brand)效益超前10年,極大地提升了世界各國對澳大利亞旅遊的熱情和期望值,對澳大利亞入境旅遊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建議
加強旅遊企業的奧運商機策劃意識。策劃經濟是奧運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徵。只有策劃得當,才能抓住奧運商機,才能在發展奧運經濟中取得更為直接的效益。樹立機遇意識,著力打造和提升各旅遊地形象品牌。最大限度地擴大旅遊業的機會,爭取成功的效果。旅遊業應該搶抓機遇,及早出擊,先聲奪人,快速樹立各地奧運旅遊形象品牌,在未來旅遊市場競爭中占據顯著有利位置,做大、做強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加快培養高質量的涉外旅遊人才。發展入境旅遊,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遊人才的嚴重不足。建議在全國高校、中等院校旅遊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加強關於奧運旅遊的電子商務。信息和多語種翻譯以及導游、領隊人才的精心培養,為我國奧運旅遊和新世紀國際旅遊的迅猛發展儲存、聚集一批高質量的各類涉外旅遊人才。
作者單位:閆新紅石家莊經濟學院體育部
許曉輝石家莊經濟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D.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及趨勢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體育旅遊將是社會發展旅遊的一種方向的。這種方向應該是潛力是非常大。
E. 我國後奧運體育旅遊發展優勢有哪些
後奧運體育旅遊發展趨勢
(1)大眾體育旅遊熱情高漲,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將引領大眾體育專旅遊向前發展,同時民間屬體育賽事、國內國際體育賽事的觀看與參與也將會大大增多。
(2)體育機構與旅遊機構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體育旅遊相關的組織管理與政府支持也將會加大。同時,包括賽事(如F1)、節慶(如蒙古族那達慕)、特色活動等在內的大型體育活動,對於地區旅遊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很可能成為區域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3)體育旅遊投資也會成為今後旅遊投資領域的一個熱點,不論是大眾旅遊的規模效益還是高端體育旅遊如高爾夫健身旅遊的高收益、配套服務的酒店餐飲或者娛樂設施的盈利等都使得體育旅遊投資回報看好。當然,這也包括旅遊投資過程中的體育元素引入,如景區中的體育休閑項目、相關的小品等。
(4)體育與旅遊的結合,為政府城市經驗和城市的休閑化打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選擇,如結合市民休閑、遊客旅遊需求,市場化運作的體育休閑公園、體育休閑社區等的建設等。 (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F. 旅遊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
根據"十一五"規劃﹐旅遊業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此﹐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指出﹐中國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邵琪偉表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各級旅遊部門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克服制約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
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邵琪偉認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既是順應世界旅遊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並將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據介紹﹐在世界上﹐旅遊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並成為促進現代經濟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05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 8.08億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682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9.6%。2004年全球旅遊就業人數達 2.12億﹐約佔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和地區﹐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則超過20%。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的社會投資﹑就業﹑稅收已佔本國總量的10%以上。
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依存和競爭程度不斷加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各國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適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提高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需要。
有利國內經濟發展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的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起到推動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重點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作用大﹐對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旅遊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發展旅遊業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另外﹐旅遊以人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的流動和交換﹐並成為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旅遊業已被中西部大多數省區市及地州縣列為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以培育。中國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旅遊業從一定意義上講符合這些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和人力資源狀況, 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建設的有利條件
邵琪偉表示﹐"十一五"時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資源條件好﹐二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三是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宏觀發展環境有利。
邵琪偉指出﹐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資源稟賦高﹐自然風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特色鮮明﹐對海內外旅遊者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且﹐經過改革開放28年的發展, 中國旅遊業供給能力﹑配套水平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都不斷提升;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通達性明顯提高﹔旅遊住宿﹑游覽等服務設施體系日益完備﹔旅遊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明顯加強, 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旅遊產業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邵琪偉認為﹐持續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將是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最根本的保障。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人口基數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遊率祗有92.7%﹐還不足人均1次,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潛力很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實的和潛在的旅遊消費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偉表示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把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在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時﹐都將旅遊列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支撐﹔各省區市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旅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邵琪偉同時坦承﹐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由於旅遊業綜合性強﹐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 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入境旅遊發展面臨更大挑戰;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依然突出﹔旅遊法制建設嚴重滯後﹔市場主體還不發達﹑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制約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等等。
據介紹﹐中國旅遊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國內最大的旅遊企業是首旅集團﹐其營業額也僅為世界五百強最末一名旅遊企業的七分之一。邵琪偉認為﹐大力提升企業實力﹑素質和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復合型旅遊目的地。邵琪偉認為﹐加強誠信旅遊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是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旅遊局目前正在全國開展誠信旅遊活動。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輻射作用
邵琪偉還表示﹐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據介紹﹐旅遊業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旅遊總收入達 768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全國GDP 的5.02%。全國出現了一批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省區市﹐若干省份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已經占當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上﹐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旅遊外匯收入累計達2193億美元﹐在國家外匯十分緊缺的時期, 旅遊為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發揮了積極作用。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將通過帶動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除了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遊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賓館飯店﹑旅遊景區﹑主題公園等旅遊領域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特別是隨著新的旅遊產品出現﹐高爾夫球場﹑遊艇﹑游輪﹑旅遊房車﹑旅遊港區等新業態投資快速增長﹐還帶動了一批度假休閑區的發展﹐有的投資規模, 相當大。同時﹐與旅遊相關的商品包括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及相關的製造業也快速發展並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與市場。黃金周旅遊消費不斷增長﹐帶動全社會假日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邵琪偉認為﹐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旅遊業發展也對中國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層次多﹐能夠吸納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業﹐能夠擴大中國就業面﹔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安置具有獨特優勢。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 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又由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 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並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費水平高於農村﹐中國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農村和山區﹐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交流。
與此同時﹐旅遊業發展對維護資源生態﹑文化傳統傳承﹐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旅遊業走體驗型的消費方式﹐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又因為人們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