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於哪一年加入世界旅遊組織
1983年10月5日,該組織第五屆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正式成員國,成為它的第106個正式成員。
世界旅遊組織成員分為正式成員(主權國家政府旅遊部門)、聯系成員(無外交實權的領地)和附屬成員(直接從事旅遊業或與旅遊業有關的組織、企業和機構)。
聯系成員和附屬成員對世界旅遊組織事務無決策權。世界旅遊組織的成員包括156個國家,6個准成員和400多個附屬會員(代表私營部門,教育機構,旅遊協會和當地旅遊部門)。截止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愛爾蘭等國尚未成為該組織成員。
(1)國外的大學生旅遊發展於哪一年擴展閱讀:
世界旅遊組織大會是國際旅遊界規格最高的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在成都召開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是首次走進中國中西部城市。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雙向旅遊交流規模超過2500萬人次,中國已成為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客源市場,隨著旅遊合作不斷深化,旅遊交流規模將會進一步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8500萬人次國際遊客來華旅遊,拉動旅遊消費約1100億美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旅遊組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
② 闡述國外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旅遊規劃與開發初始抄階段(20世紀30年代—50年代)
2、旅遊規劃與開發拓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3、旅遊規劃與開發觀念轉變階段(20世紀70年代—80年代)
4、旅遊規劃與開發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
5、旅遊規劃與開發深入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③ 一個在國內上學一年的外國學生在中國旅遊算國內旅遊還是國外旅遊
我認為是國外旅遊
④ 國外旅遊業的發展是怎樣的
國外的旅遊業比中國的規范多了,都是穩定的,有根據的收入,因為要報稅,所以你收入多少政府都知道。
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旅遊業還在萌芽時期,也許因為這樣,才有發展吧。
⑤ 簡述國內外旅遊學研究的歷程
國外的,分三個階段∶一、20世紀60年代之前,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旅遊專的活動過程。二、屬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旅遊研究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三、20世紀90年代後,研究的重點開始向非經濟領域傾斜,目的是研究如何使旅遊和旅遊業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至於國內嘛,我歸納能力不好,幫不了你
⑥ 國外發展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變化
國外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歷史階段,人類的歷史演變主要是經過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
⑦ 中西方大學生旅遊比較。。。急求
由於受環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民族在上千年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這些不同之處不僅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文化等。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旅遊文化也深受民族性格的影響,並表現出民族性格的差異性。本文從旅遊主體文化著手,分析旅遊主體文化中所體現的中西方民族性格差異。1.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異民族性格,亦稱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1]它是數千年社會歷史傳承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精神特質。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的形成包括了很多因素,如自然地理環境、宗教、歷史、文化等。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中西方民族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如中國人傾向於保守、溫順、不競爭、不冒險、謙讓、謹慎、中和忠君、孝親、尚節、守義和重視家族、群體等;西方人則傾向於開拓、好奇、競爭、冒險、坦率、獨立、自信、勇於創新、注重個人主義等。2.民族性格差異在旅遊主體文化中的體現旅遊主體文化是指作為旅遊主體的人在旅遊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現象的綜合。下面就從旅遊主體的旅遊活動過程來分析民族性格差異在中西方旅遊主體文化中的體現。2.1旅遊動機中國人好靜惡動的民族性格以及重視家庭、家族的理念,形成了中國人保守和穩健的旅遊觀。在觀念上注重旅遊倫理,講求游必有理,提倡適度旅遊,反對過於冒險,對旅途中的安全高度關注。這些造成了對中國人旅遊動機的阻抑。此外,中國人更多的是將旅遊作為培養人格和修養的方式,其中還貫穿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深厚的愛國主義情結。旅遊者通過旅遊經歷,獲得更多的內心享受,但是人們忽略對外界事物的客觀考察。西方人喜動好玩,重視個人本位,強調著眼於未來,形成了西方人冒險勇進、探險求新的旅遊觀。西方人喜歡融於外面的世界,比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現象。在探索「真理」方面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特有的執著,並且不斷努力,推陳出新,從不滿足,也絕不止步或暫停。總體來講,西方民族的旅遊動機比中華民族要強。2.2對旅遊的心理需求因民族文化不同所導致的中西之間在旅遊動機上的類型差異,主要表現為中華民族單一性的需求,即尋求平衡、和諧、相同。[2]沒有沖突和可預見性的傾向較為明顯,而對多樣性的需求程度遠遜於西方民族。缺乏冒險、求新和好奇心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中華民族缺乏冒險的旅遊動機,對旅遊活動中的復雜性、多樣性的追求頗有限度。當然,這種狀況在現代已有一定改觀。西方民族強烈的探索意識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傳統,並且發展到了冒險的程度。他們的旅遊需要表現為征服自我、征服世界的過程中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和體現個人的競爭本能。如發現新的旅遊地,參加登山、滑翔跳傘、潛水沖浪、乘氣球飛行和航海等既有高度刺激性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活動。2.3旅遊目的地選擇由於中西方人思維方式以及對待外界事物態度的區別,使他們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傾向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遊文化的特殊之處。[3]在中國,人們保守、喜靜、謹慎的性格使得最早的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特別是自己國家的領土范圍內,即使出海,也是沿著海岸線航行,以便可以隨時靠岸。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形態的變化,中國人旅遊目的地的選擇雖然有變化,但是仍然集中在與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國家和地區,在旅途中更多尋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景點的選擇偏重於社會知名的歷史文化故古跡和風景名勝區及建設發展較成熟的景區;在自然景觀的選擇上,大多喜歡優美和諧的景物;對中華民族始祖的發源地及故鄉比較熱衷。由於中國人具有較強的重視群體的性格,因此,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表現出了個人服從集體的特點,表現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主要是易受他人的支配,聽從他人的意見。從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旅遊地在旺季達到飽和甚至超載,而那些知名度不高單景色奇美的旅遊地卻很少人問津。西方人由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不滿足於自己國土的狹小范圍,所以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藉助於海洋旅行了解世界,獲取知識。頻繁的航海旅遊和求知旅行等活動也鍛煉了他們冒險、勇進、向外探求的旅遊性格,旅遊起點很高。從古至今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就特別具有挑戰性,比較傾向於不同尋常的旅遊目的地;喜歡自身智力和體力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旅遊項目;喜歡接觸他們不熟悉的異質文化和民族;在經受考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他們在自然景觀的選擇上,大多喜歡原始古樸的景物;對歷史文化景觀的選擇上,注重選擇那些保持原是風貌的景觀;往往首選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和國家,探索其他地區和國家與自己的差異性。極強的個人自由主義思想,使得西方人在旅遊目的地選擇的決策方式上很少受他人的左右,坦率的性格往往能直言自己的真實想法,堅持自己的主見。2.4旅遊消費方式旅遊消費方式的差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受民族性格影響的旅遊觀念的差異是導致旅遊消費方式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下所形成的保守、謹慎的性格,使人們視旅遊為險途,更多的看到旅途中的不便和安全隱患,並沒有將旅遊當作體現個人價值、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沒有把旅遊消費當成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而視其為奢侈品。即使旅遊,人們在交通和住宿方式的選擇上仍注重經濟實惠;重有形物質的消費,輕服務性的消費,比如不願光顧提供有償服務的旅遊中介,但購物的傾向特別明顯;重純娛樂消費,輕發展性消費。消費結構中,交通費、景點門票費用等基本消費占相當大的比重。西方旅遊主體受到西方文化中外向、開放氛圍的熏陶,對旅遊是一種追求的態度,並且十分認可在旅遊中對個人品格和意志的塑造,所以面對未知的旅途雖有恐懼,但更多的是嚮往。同時由於西方經濟發展,國民收入高,旅遊發展也比較成熟,所以他們視旅遊為生活必需品。而且他們十分重視勞務性消費;在他們的旅遊消費結構中,交通和食宿的費用較多,旅遊求知、考察、探險、健身等也相對較多。2.5旅遊組織形式中國人強烈的群體意識和不喜歡冒險的性格,使得我們在出國旅遊和長距離的旅遊中,喜歡組團旅遊;近程和假日旅遊則往往選擇全家出遊或親友同游的方式,以便相互照顧,獲得安全感,個人單獨外出旅遊的情況比較少。西方民族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在他們的旅遊組織形式上同樣得到了充分反映。隨著科技的發展,他們往往通過個人電腦查詢有關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為了盡情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西方旅遊者單獨外出度假的情況相當普遍,似乎人結伴和與家人同行會損害自己旅遊的感受。他們也選擇組合旅遊方式,喜歡「基本結構(訂房、機票)+自主選擇」的模式。自助型的旅遊方式已成為許多西方年輕旅遊者所推崇的時尚。例如自助形式的背包客旅遊,西方要比中國起步早,現象也很普遍。
世界旅遊發展史:18世紀中葉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使整個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世界范圍內旅行和旅遊方向。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對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的影響重要因為以下四個方面:一,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財富的急劇增加,有產階級規模日趨擴大,他們具備了旅遊的經濟條件;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大力發展,提高了運輸能力,縮短了運輸時間,使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三,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並且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工業化城市。這一變化最終導致了人們適時逃避城市生活緊張節奏、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的需要和對回歸自由、寧靜的自然的追求;四,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先那種隨農村變化而忙現有致的多樣性農業勞動,開始為枯燥、重復的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代替,致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歷史舞台。1841年他創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車,載運540人從萊斯特到拉夫伯勒參加禁酒大會,全程11英里,每人收費1先令。從此,他又多次組織類似的鐵路旅行,並逐步認識到其中潛力巨大的商業機會。1845年,,開始專門從事旅行代理業務,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 中國旅遊的發展我國的旅行社最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1923年,愛國人士陳光浦先生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1927年該部獨立並更名為中國旅行社,現為香港中國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49年12月在廈門成立華僑旅行社,這便是中國旅行社的前身。此後,我國又先後在北京成立中國國際旅行社,於1979年在北京創辦中國青年旅行社。但是,我國旅行社的大發展卻是1978年國家實現對外開放政策之後的事情。
從網路文庫花分給你下載的,可以結合一下。給分吧。
⑧ 大學生旅遊興起的背景
1 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2 交通的進一步發展和出行方式的多樣化
3 政策的進一步允許 大學生空閑時間集中
⑨ 國外特色小鎮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國外的小鎮如何打造?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呢,從以下幾個案例說起:
法國格拉斯
全世界的香水之都
現代香水發端於16世紀法國南部的小鎮格拉斯,俗話說:「世界的浪漫在法國,法國的香氛在格拉斯小鎮。」
格拉斯小鎮位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和南阿爾卑斯山之間,是一座環境優美清幽、氣候溫和濕潤、街道交錯狹窄的中世紀小城。它地處山區,較為溫暖,距離海邊20公里路程,特殊的氣候非常適合花卉種植,再加上地區人文和產業偏好,小鎮重點產業逐漸偏向花卉種植業及香水工業。花卉種植業包括了茉莉、月下香、玫瑰、水仙、風信子、紫羅蘭、康乃馨及薰衣草等眾多品種,其香精成為眾多香水師趨之若鶩的理由。
法國是世界第一香水出口大國,佔全世界香水出口量的38%。而位居蔚藍海岸的美麗小鎮——格拉斯,則是法國香水的第一產地,這個不到4萬人的地方,有超過30家的香水工廠。自18世紀末以來,格拉斯的香水製造業一直相當繁榮,風靡世界的品牌香奈兒5號香水就誕生於此,它也為法國贏得了「香水之國」的美譽。
格拉斯小鎮生產法國2/3的天然芳香,用於製造香水和食品調味料,每年香水業為小鎮創造超過6億歐元的財富。小鎮因為香水也設有國際香水博物館、弗拉戈納爾美術館、弗拉戈納爾香水工廠、普羅旺斯藝術歷史博物館等著名景點,吸引全世界的愛香及旅遊的人士到來。格拉斯每年舉行國際玫瑰博覽會和「茉莉花節」,在茉莉花節要舉行盛大的活動,裝飾華麗的花車穿過市鎮,並設置焰火、免費派對、民間音樂團體和街頭表演者等活動。格拉斯小鎮已成為探訪香水之路的旅行者們爭相拜訪的聖地之一。
格拉斯小鎮傍山而建,陡峭的台階像一條條蜿蜒的帶子,把小鎮那些散落的塔式建築和窄窄的石板路串在了一起。這裡面朝大海,夏季地中海吹來的季風濕潤宜人,阿爾卑斯山下的地下水加上充足的陽光,使格拉斯成為花草優生地帶。冬季聖誕節後,來自澳洲的黃絨花將格拉斯及整個藍色海岸染成金黃色;春季,染料木的黃花取代黃絨花;夏季,田中是紫色的薰衣草;5、6月份是玫瑰的季節,7至9月茉莉盛開。此外,還有月下香、玫瑰、水仙、風信子、紫羅蘭、康乃馨及薰衣草……由於格拉斯位處坡地,各個品種的花均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海拔高度而各得其樂。每年在這個地區採集的花朵有700萬公斤之多。
在格拉斯小鎮附近的山丘里,一座寧靜的溪谷若隱若現,蜿蜒的鄉間小路從中間劃開,一條叫塞瓦捏的小溪平靜地流過,另一邊平坦的玫瑰與茉莉花田就是世界著名的香水聖地。這座名為LePetitCampadieu的花田,法語的意思為「上帝的小營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的原料供應地。
其實,法國小鎮格拉斯最初成名於皮革業,後來因環境污染發展了養花,再後來格拉斯便借了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如今旅遊業又成了小鎮的主導產業。由此可見,格拉斯小鎮歷經了多次的產業轉型,並最終走上了以綠色農業為基礎(鮮花)、新型工業為主導(香水)、現代服務業為支撐(旅遊)的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次轉型從16世紀初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這次轉型使格拉斯人拋棄了污染嚴重的手工皮手套生產,轉而生產更環保、附加值也更高的香精和香水。這次轉型有兩個方面的成功之處,第一是實現了香味皮手套對異味皮手套的淘汰,實現了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第二是善於發現商機的手工匠們主動放棄了皮手套產業,轉而進入附加值更高、具有更大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香精和香水產業,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小鎮第二次轉型是近半個世紀左右的事情,它成功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今天,小鎮里一般使用蒸餾法來提煉精油,為了保證精油的質量,盡管成本很高但是作為原料的鮮花一直是手工採摘,特別是當地一種素馨花只能在凌晨4點到上午10點間採摘,這種近乎苛刻的傳統被一代代沿襲了下來。由於格拉斯本地採摘的鮮花成本過高,使得香水製造廠商進而轉向進口原材料,比如高質量的玫瑰花從保加利亞、土耳其和摩洛哥等國進口;茉莉花來自埃及、義大利;依蘭來自熱帶的葛摩和印度尼西亞;苦橙和檸檬主要產地也是義大利;珍貴原料霍廣香則多從印尼進口的。
格拉斯小鎮始終保持著活力,如今也仍在轉型與發展中。
美國格林威治
對沖基金的傳奇之地
在美國,有一個小鎮跟矽谷一樣有名。只不過矽谷講的是二進制(IT),這里講的是衍生品(金融)。在矽谷,有神一樣存在的獨角獸公司,在格林威治,有傳說中才聽過的千億美元級對沖基金大鱷。這就是格林威治,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格林威治小鎮佔地面積只有174平方公里,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但不凡的是,這座小鎮里卻集中了超過500家的對沖基金公司,其掌握的財富規模更是驚人,僅BridgeWater這一家公司就控制著15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所以說美國格林威治小鎮是對沖基金的傳奇聖地,一點兒也不誇張。
格林威治小鎮離紐約州很近,坐火車35至40分鍾,大概相當於深圳到廣州的距離。每天早上能看到很多年輕人很有朝氣、衣著講究地從紐約州趕到康州上班,形成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格林威治環境優美,風景如畫,別墅區眾多,非常安靜。大多數對沖基金的工作人員都能步行上班,滿眼盡是綠色,這個地方還很適合老年人,60歲以上的基金經理都能安安靜靜地過日子。
但是如果只是為住大房子,環境好,紐約北面遠離曼哈頓的這種地方也很多,為什麼一定是格林威治呢?
格林威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目前的規模,可以說它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也有政府的因素在裡面。它的稅收特別優惠,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在那裡落戶。
在幾十年前,格林威治開始發力吸引對沖基金的時候,當地稅收比紐約要低很多。大概一千萬美元的年收入,在格林威治要比在紐約省50萬美元。再加上本身環境也不錯,交通也方便,離紐約又不遠,這些節省的稅金切切實實吸引了最早的一批對沖基金企業。
格林威治的稅率也比紐約低,比如說房產的物業稅,小鎮只有千分之十二,近在咫尺的紐約州就要千分之三十。但稅率低,格林威治政府怎麼運行?很大程度上,要靠對沖基金大佬捐款,包括公立學校、教堂和圖書館等,這也是平衡預算的很重要的方面。
按理來說,對沖基金這種機構,交易上可以遠程下單,金融市場的交易所都只是變成了一個概念,地理位置並不重要,對沖基金應該並不在乎辦公的地區,為什麼一定要聚在一起呢?
實際上,對沖基金行業是對聚集效應要求最高的行業。
美國很多機構投資者都這樣說,他們選基金基本就在紐約和格林威治,其餘地方都很少去。很簡單,出差是需要成本的,機構投資者選擇對沖基金投資首先要對基金進行盡職調查,這就需要一個足夠多的走訪量。
而且,投資者維護投資組合還需要定期跟蹤,離著遠總歸不方便。這也是為什麼規模效應一旦建立起來,將很難撼動這個地位。
縱觀全球,對沖基金聚集區一般都放在沿海地區,因為網速非常重要。現在都是拼毫秒級的,網速差個幾秒就是很大的劣勢。此外,對沖基金中心還要離金融中心近,因為牽涉到銀行的兌換,至少要跟一個比較大的分行離得近。格林威治小鎮都滿足這些條件,所以自然而然地聚集了大量的對沖基金公司。
對沖基金基地還要有嚴格的安保系統。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綁架事件,ESL是一個很有名的基金,掌控著大概90億美元,它的老闆曾經是康州首富,這個人在地下的停車庫被綁架,綁架他的是三個小夥子,他們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給了他們一張卡,這張卡里有500萬美元,那些人太高興了,就拿著500萬美元到外面買比薩,就在他們買比薩的時候警察根據交易記錄把他們抓起來了。這是外部安全的問題,還有一個內部安全的問題。1999年7月20日曾經發生過一個事件,某公司的對沖基金經理在兩個月之內把10.5萬美元的自有資金全部輸掉了,並懷恨他的同事,「我輸肯定是你贏」,就拿了一把自動突擊步槍打死12個人打傷13個人,當時在北美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
現在,格林威治的安保系統非常強大,比如進門的地方有警犬,要是帶些什麼武器進來會被發現。安全問題已不用再擔心。
除了富麗堂皇的豪宅,格林威治還以水道、蜿蜒的鄉村路、森林、草地和峽谷著稱,這里變成了世界最美的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丹麥卡倫堡
工業共生的生態之城
想像一下,若工業城市的產業鏈就像條食物鏈,A
公司的廢物是B公司的食物,發電廠的蒸汽提供給制葯廠,制葯廠的污泥變成鄰近農場的肥料,這樣的模式可能發生嗎?
丹麥卡倫堡市正是企業共生與循環經濟的體現。卡倫堡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邊約百公里,是個規模不大的小鎮,居民約5萬。過去40年來,卡倫堡創造出產業共生模式,你的廢物是我的原料概念,證明跨產業的資源循環利用並非夢想。
最初,這里只有一座火力發電廠和一座煉油廠。經過數年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卡倫堡的主要企業相互間交換蒸汽、不同溫度和不同純凈度的水以及各種副產品或者「廢料」。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發展部門意識到它們逐漸地也是自發地創造了一種體系,將其稱之為「工業共生體系」。「工業共生體系」的發展使這個不為人知的小鎮在世界上知名起來,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其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其他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區域循環經濟的傳統典範。
據了解,目前在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系中主要有四家企業:丹麥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阿斯耐斯瓦爾蓋發電廠,發電能力為150萬千瓦;丹麥最大的煉油廠斯塔朵爾煉油廠,年產量超過300萬噸,消耗原油500多萬噸;丹麥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爾迪斯克公司;瑞典企業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倫堡市政府也參與了該共生體系的運行,它使用發電廠出售的蒸汽給全市供暖。共生體系內的成員相互間的距離不超過數百米,由專門的管道體系連接在一起。此外,工業園區內還有硫酸廠、水泥廠、農場等企業參與到了工業共生體系中。
由於進行了合理的鏈接,能源和副產品在這些企業中得以多級重復利用。這些企業以能源、水和廢物的形式進行物質交易,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輸送到發電廠,作為發電廠冷卻發電機組的冷卻水。煉油廠生產的多餘燃氣則作為燃料供給發電廠,部分替代煤和石油,每年能夠使發電廠節約煤3萬噸,節約石油1.9萬噸。同時這些燃氣還供應給石膏材料廠用於石膏板生產的乾燥之用。發電廠產生的蒸汽供給煉油廠和制葯廠(發酵池),同時,發電廠也把蒸汽出售給石膏廠和市政府,它甚至還給一家養殖場提供熱水。發電廠一年產生的7萬噸飛灰,被水泥廠用來生產水泥。企業間通過這種「互助」,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據了解,卡倫堡16個廢料交換工程總投資為6000萬美元,而由此產生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萬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探求卡倫堡小鎮的發展動力,可以看出,第一個驅動力來自於政策機制。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污染排放實行強制性的高收費政策,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為一種成本要素。例如,對各種污染廢棄物按照數量徵收廢棄物排放稅,而且排放稅逐步提高,迫使企業少排放污染物。為了防止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動機驅動下隱瞞危險廢棄物、逃避廢棄物排放稅而給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對於危險廢棄物免徵排放稅,採取申報制度,由政府組織專門機構進行處理。與此同時,對於減少污染排放則給予經濟激勵。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模式產生的基本原因。
第二個驅動力來自於企業經濟效益和長期發展。卡倫堡地區水資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貴,發電廠的冷卻水若直接排放不僅會導致水的供給短缺,使得當地其他企業無水可用,發展受到限制,而且還要繳納污水排放稅。因此,其他企業就主動與發電廠簽訂協議,利用發電廠產生的冷卻水和余熱。因為在卡倫堡,對於那幾家企業來說,加工廢水重新利用的成本與繳納污水排放稅相比可以節約50%的成本;而與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節約成本約75%。因此,水的循環利用成為最早循環利用的生產要素。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存在並發展的核心。
第三個驅動力來自於企業的生態道德和社會責任。卡倫堡的制葯廠利用制葯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製造有機肥料,免費送給周圍的農場使用,作為回報,企業從農場獲得農產品做原料。這使制葯廠與農場之間成為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這是制葯企業追求對社會負責任形象和生態道德的結果。
前瞻產業研究院,特色小鎮「產業研究+規劃+落地」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