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東營旅遊發展委員會

東營旅遊發展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1-03-05 14:47:44

① 想知道: 秦皇島市 冀盛物流 在哪

新的世界,是不是復一個大問題制,如果你想補倉,以填補它。第一個阻力位在15左右,第二阻力在年線的位置。
2。生益科技是太麻煩了,大盤反彈約11()離開。

3。鐵龍物流有一定的耐心,減倉9.5附近。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怎麼辦自己的自由裁量權。

② 濱州5湖四海

「園林城市濱州,五湖四海七十二湖」

濱州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回尾閭,答北臨渤海,東與東營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鄰,西同德州市和濟南市搭界,是山東的北大門。濱州有六縣一市,各縣特產豐富,有沾化冬棗,無棣金絲小棗,鄒平水杏等。

五環四海不是一個地名,確切的說是濱州市的發展戰略.濱州建市晚,城市化水平低。為此,市委、市政府把做大扮靚濱州中心城市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掀起了城市建設的熱潮。一是突出「五環四海」建設,提高城市品位。主要內容包括建設環城公路、環城水系、環城綠化帶、環城風景帶和新建東、西、南、北、中五個水庫,用公式表示就是:四環五海=60公里/環城公路+1.5億立方米(15平方公里)/調蓄水量+1.1萬畝/速生林、棗林+8景/旅遊點。

2003年,先後建設了濱州沾化冬棗城、現代物流中心、孫子兵法城、鶴伴山旅遊觀光區、麻大湖等8大景區為重點的旅遊業,構建了體現濱州特色的大旅遊格局。五是做靚濱州品牌,擴大城市知名度。

③ 山東省東營市勘察測繪院如何,應屆大學生進去後是屬於事業編么

看你的檔案是不是直接進單位了,還是人事代理,給你事業編制的話要麼是直接批,要麼是通過正規的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如果讓你填寫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應該就是事業編制,如果簽的是勞動合同,就是聘用制

④ 東營市廣利河是怎樣改造的

廣利溝的開挖
眾所周知,黃河是多泥沙河流。百餘年(自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流入大清河,從利津入海)來,黃河水裹攜著巨量的泥沙,來到現在的入海口地區。由於受到海潮的頂托和黃河攔門沙的阻塞,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使河道常辟新徑,左右遷徙,不斷進行著填海造地運動。由於黃河不規律的泥沙淤積、河水泛濫沖刷,導致黃河三角洲地形復雜,地面起伏不平。黃河以南近千平方公里的境域內,長久以來竟沒有一條理想的排水道(黃河在這里是"懸河"、"天河",其他水源根本不能匯入)。若雨量稍大一點,再加上西部客水流入,這里便積水成災。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積極為這個地區尋找排水出路。當時這一帶屬惠民專區的利津、蒲台、廣饒三縣。惠民行署為解決本地區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澇問題,於1950年開挖了兩條排水河道,一條是廣利溝(因從利津開挖,至廣饒入海,取兩縣首字命名),一條是廣蒲溝(取廣饒、蒲台首字命名)。廣利溝從原利津縣寧海區(現屬墾利)黃河大堤下的張庄開始,向東南方向開挖,經崔家、王營、皇殿、巴家集,到原廣饒九區(現屬東營區)的哨頭、西營、東營、東趙、辛鎮、沙營、辛庄、王崗,在廣饒七區(現屬廣饒丁庄鄉)的馬家樓子附近匯入支脈溝。全長38公里,流域面積670平方公里。
農建二師疏挖廣利溝
1950年惠民專署組織開挖的廣利溝,標准低、斷面小。1952年以後,黃河堤岸上陸續安裝了路家莊、麻灣、王旺庄虹吸管,用來引黃灌溉。當時,因灌水工程不配套,就借用廣利溝和廣蒲溝做了引水渠道。由於堵截貯水,兩溝被逐漸淤積,本來就有限的排澇能力,幾乎喪失殆盡。
1954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二師對廣利溝、廣蒲溝加以開寬浚深。廣利溝從上游一直疏挖到沙營;廣蒲溝從上游挖至六戶(以下因淤積較差沒挖)。這次疏浚較徹底,對這一地區排澇排鹼起了重要作用。疏浚後經實測,廣利溝入支脈溝口(馬樓村附近)溝底高程為0米(大沽處海面),當地地面的高程為4米左右,一般大潮位約2米左右。從當時的情況看,基本適應了排澇的要求。
新廣利溝的誕生
1951年,國家就著手准備在廣利溝流域及其以南的300~500萬畝范圍內,建設一個大型引黃灌區,這就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之一的打漁張引黃灌區。對灌區的排灌系統,當時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規劃。排水方面的重要變化是,又誕生了兩條新排水溝--新廣利溝和新廣蒲溝。
廣利溝是西北--東南自然流向的河流,然而打漁張灌區規劃的指導思想是盡量使各乾渠南北或東西走向,以使土地成方成塊。具體地說就是,四乾渠、五乾渠和六乾渠都是東西走向的,相距都在10公里左右。這樣一來,就必然造成廣利溝和五、六乾渠的交叉。解決的辦法是,廣利溝首先在皇殿、孫家附近建涵洞穿越六乾渠;在沙營以東廣利溝又與五乾渠相會,這里則是在溝上架木質渡槽使五干水通過。這個木質渡槽使用了10多年,1969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渡槽。
修建了灌溉渠道後,原有排水系統受到干擾、損壞。為了更好地排除四、五、六乾渠之間的雨澇和灌後余水,打漁張灌區又規劃設計了新廣利溝和新廣蒲溝。
新廣利溝位於五乾渠和六乾渠之間,所以又叫五六干合排。它西起原利津縣董集區(現墾利縣董集鄉)東清戶村東南,在長河口村附近穿越總乾渠,經原廣饒九區(現東營區)的劉家、南庄等村,在東營村東南匯入廣利溝。原來的廣利溝亦叫老廣利溝。新廣利溝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360平方公里,設計排水流量9.5立方米/秒。
大澇災的考驗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年齡較大的人都曾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那艱苦的歲月,廣利河流域的人民也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據有關資料記載:1962年、1964年是這里建國以來澇災最大的年份。1962年,這個地區澇地2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0%;1964年,汛期降雨量高達750毫米,是歷年同期的240%,平地積水達0.2~0.4米,持續一月以上,雨澇面積達39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90%。這時候,這里的石油工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大雨時,油田基地水深及膝,東(營)辛(店)公路小清河以北段,50%以上的路段漫水三日以上。受澇災影響,運輸處的運油車,挨次停靠在現在的泰山路兩側;老廣蒲溝汽修廠處的公路橋被沖毀了,過往行人和車輛只好靠木船、浮橋過渡……
當時,農民的生活更是難以言喻。一進村聽到的準是"梆、梆"的剁菜聲,這里獨有的野生植物黃蓿菜(當地人叫"種子")成了主食。人們在秋季收下一大垛,用木棒打下籽粒和葉,經水浸泡後,再攙上少量玉米或瓜乾麵來充飢。1964年澇期較長,黃蓿菜也因此采割不到多少。那年,筆者曾因搜集廣利河進一步開發的水位、流量資料,住在東趙村,親身體驗了這一段艱難的生活。實踐證明,小清河以北、黃河以南偌大地區內,僅靠支脈溝一個入海口的排水能力,是經受不住特大洪澇考驗的。
廣利溝浚深拓寬更名為廣利河
連年大澇後,政府把廣利溝的進一步治理提到了議事日程。山東省水利廳根據油田指揮部關於治理油區澇災的要求和省人民委員會的指示,於1964年11月中旬,委派了以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孫貽讓為組長的規劃小組,對石油礦區和周圍縣、區(公社)進行了現場勘查,並向九二三廠及有關地方的領導同志徵求了治理意見(筆者作為打漁張引黃灌溉局的代表,參加了這個規劃小組的工作)。1964年12月5日,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以663號文件,將勘查結果報告了省人民委員會。1965年1月27日,省人民委員會以(65)計基字第11號文件上報國家計劃委員會,請求安排投資。隨後,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於同年2、3月,會同打漁張引黃灌溉管理局(筆者參加)以及廣饒、墾利兩縣,再次組成規劃小組。進行了更加具體的勘查和規劃。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段令我難忘的小故事。
那是當年3月初的一天,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楊碧如工程師、廣饒縣水利局李東朴和我一行三人,騎著自行車在廣利河下游一帶奔波了一天,傍晚才到達旺河口(現廣利港一帶)。當時,"天公"不作美,突然間陰雲密布,朔風大作。我們剛剛還在笑談著"海邊氣候變幻莫測",那知這就實實在在地落到了我們頭上。在那除了荊條、黃蓿,沒有任何標記的荒野灘上,不一會兒我們三個人就不辨東西南北了。幸好及時發現了遠處一線燈光,急奔過去後發現是牧羊人的地屋子。在牧羊人的指點下,次日早晨我們才艱難地到達了廣饒畜牧場。如無這個巧遇,若我們走入了海溝,再遇海潮,後果難想。
1965年5月15日,山東省水利廳以(65)水勘字第165號文,向山東省計劃委員會呈報了《九二三廠溢凌河及廣利溝流域排水工程規劃》。規劃的要點是:河道治理標准按"5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幾年一遇"是水利專業術語,並非一定是5年或20年就肯定遇到一次)。具體治理方案是:廣利溝沙營以上原河道疏浚;沙營以下改道,向正東方向穿過舊防潮堤和新防潮堤,在旺河口獨立入海(據當地漁民介紹,旺河口是一個古入海口門)。廣利溝改道以後,利用原溝22.4公里,新辟溝長22.6公里,總長45公里,流域面積723平方公里,入海口處"5年一遇"排澇流量8l立方米/秒。"20年一遇"防洪流量175立方米/秒。
廣利溝經過這次疏浚改道,標准大大提高,並獨流入海。此時,"溝"的名稱已不相稱,惠民專員公署決定廣利溝改名為廣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