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城鎮化對旅遊發展的意義

城鎮化對旅遊發展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53:24

A. 旅遊業的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什麼意義或者說是有哪些促進作用

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工業促進型。這類小城鎮鄉鎮工業發達,基礎設施較好,以工業小區的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農民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例如蘇南、浙北地區;
(2)集市貿易促進型,這類小城鎮的發展特點是以市興城,屬於傳統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貿易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拓展市貿范圍,增大城市密度,進而發展成為以市場交通為主的區域性小商城,如浙江義烏等;
(3)旅遊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都是名勝古跡,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形成小城鎮,如黃山的西遞、宏村等;
(4)交通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處於交通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動人員較多,運輸成本低下等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5)城郊型,這類小城鎮地處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藉助大中城市,發展服務型行業或大中城市擴散的工業,進而發展成為衛星城。
(6)工礦服務促進型,這類小城鎮或農村大多處在大中型工礦企業附近,通過建立為工礦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成為為工礦企業服務型的小城鎮,如淮南、淮北地區的礦區等。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1.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B. 發展旅遊業意義是什麼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C. 旅遊是城鎮化建設的源動力應該從哪些方面理解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旅遊強大的動力效應及區域綜合發展協調能力,決定了其將在城鎮化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旅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了超越一般行業的特殊效應,特別是對區域運營中的產業集群化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過多年對旅遊經濟社會效應的研究,綠維創景將其簡單的概括為「旅遊七大效應」,即三大動力效應與四大社會效應。
(一)旅遊的三大動力效應旅遊產業的經濟本質,是以「遊客搬運」為前提,產生遊客在異地(或異住宅生活區域)進行終端消費的經濟效果。這一搬運,把「市場」搬運到了目的地,遊客在此,不僅要進行旅遊觀光等消費,還涉及交通、飲食、娛樂、游樂、運動、購物等等,進一步可能涉及到醫療、保健、美容、養生、養老、會議、展覽、祈福、培訓等非旅遊休閑的延伸性消費。通過遊客的消費,目的地的消費經濟及相關產業鏈發展就被帶動起來了。
1、直接消費動力1)旅遊的直接消費,帶動相關產品供給,形成「出遊型消費經濟」,帶來巨大拉動效應,對經濟、就業、稅收等有很大的貢獻;
2)旅遊通過搬運將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做了很好的匹配,因此在一些偏遠地區,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得到了更多的體現,在消除貧困、平衡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3)與此同時,旅遊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層次多、涉及面廣、市場廣闊,對整個社會就業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2、產業發展動力旅遊不同於其他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能夠產生更加深遠的帶動作用。這主要在於其產業要素為復合型架構,包括了交通、餐飲、娛樂、游樂、觀光、購物等服務性以及旅行車船、旅行裝備、旅行服裝、旅遊酒店配套用品、旅遊紀念品製造等生產性兩種不同性質的產業類別及多種要素。每一要素,都能單獨構成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在泛旅遊產業整合的架構下,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旅遊引導的產業集群,最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形成本地化產業的集聚。比如茶葉、竹筍、奇石、飾品等等作為旅遊特產,基本都依託於旅遊的帶動,形成優勢化的集群產業。可以預測,進入十二五後,中國旅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成就一方經濟。
3、城鎮化動力以旅遊為主導,整合農業、商業、文化、運動、會議、康療、養老等相關產業所形成的泛旅遊產業結構,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而旅遊帶來的消費,直接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
1)旅遊要實現市場搬運,除了核心吸引物的開發外,同樣需要交通、醫療、安全、行政管理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及服務配套;
2)旅遊的產業化發展,必須為滯留遊客提供大量的休閑項目,比如溫泉泡浴、游樂場、酒吧、餐飲、購物,從而在核心吸引物周邊,形成休閑集聚區;
3)旅遊者要過夜,就會帶來以度假酒店(公寓)、周末休閑的第二居所住宅區、避寒避暑養生養老的度假住宅區(第三居所)等為主的土地開發,另外,還要為旅遊從業者提供住宿、為拆遷居民提供安置社區等,由此形成了居住社區的配套開發。
可見,旅遊產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土地開發、基礎設施開發、公共配套開發、居住開發,從而與區域發展和城鎮化全面結合,形成了一個「旅遊核心吸引區+休閑聚集區+綜合居住區+配套服務」的非建制的城鎮結構。
(二)旅遊的四大社會效應1、價值提升效應旅遊能夠提升產品的價值,一方面,旅遊將消費者帶來了原產地,使得產品的銷售直接面向市場,省略了中間流通環節上的費用,能夠按照市場終端價賣出,從而獲得了比批發價出售更高的價值,我們稱這一部分價值為終端消費帶來的價值提升。另一方面,遊客在進行旅遊消費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到不同於一般購物過程的新型體驗和服務,使得產品的最終價格高於一般市場上的價格,我們將高出的這部分價值稱作體驗性消費帶來的附加價值提升。
2、品牌效應旅遊作為一種體驗性活動,能將一個城市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轉變為吸引物,使遊客感受、體驗,並迅速的傳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會大眾前來,進行消費、留下記憶。另外,旅遊的外向性和美好性,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或區域的品牌價值提升,並最終使得城市裡的人、商品、資產等的價值得到提升。
3、生態效應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並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可以預見,今後我國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這對旅遊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大有可為。
因為旅遊是一個審美活動,想要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提升環境,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外,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旅遊產業的能耗比重遠少於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是低耗能產業。在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之後,旅遊的生態效應將得到最大化的呈現。
4、幸福價值效應當我們拋棄了「唯生產力論」的思維方式,站在科學發展觀立場,追求和諧社會發展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把旅遊產業,納入幸福導向型產業中去考慮。旅遊產業,不僅能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還能給旅遊者帶來視野上的開闊、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009年末,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把旅遊產業培育成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12年,廣東省在全國首個發布《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行動計劃》,並把「休閑旅遊」納入八大幸福導向型產業之一。旅遊的幸福效應已經開始慢慢被社會所認識到,並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上發揮著切切實實的作用。
綜上,我們的結論是:旅遊不僅僅是一種產業經濟,一種城鎮化促進經濟,還是一種社會綜合協調經濟。第一,旅遊產業,具備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巨大作用,在未來的5-10年內,旅遊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社會保持中高速度增長的動力源之一。第二,旅遊產業的帶動價值,不僅僅局限於動力源的經濟帶動,還以提升幸福指數、增加就業人口、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居民收入、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促進城鄉統籌等綜合社會價值,成為中國未來發展中最具魅力的產業。

D. 概括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意義

2009年12月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標是到2015年,旅遊消費相當於居民消費總量的10%,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其主要任務之一是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中西部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有序推進青藏鐵路沿線等區域旅遊業發展,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旅遊業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對國民經濟貢獻度超過金融業)外,還具備和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據推算,在經濟增長其他條件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國內旅遊消費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居民消費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約1個百分點。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遊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10%,旅遊服務貿易約占服務業進出口貿易的30%。通過加快發展旅遊業,也將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對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耕方式、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鎮化。
四、對平衡國際收支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於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花費較多的國家,很多屬於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歐盟一些主要國家等)。因此,通過發展出境旅遊,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五、對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功能作用
從我國Ⅰ、Ⅱ、Ⅲ產業每萬元GDP能源消耗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約為0.48噸標准煤/萬元,第二產業約為0.9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約為0.3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單位能耗是二產的1/3,是一產的60%。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
六、對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況是實現由相對發達地區富裕人群財富向相對落後地區貧困人群的轉移。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E. 旅遊業發展對於城鎮化建設有哪些促進作用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工業促進型。這類小城鎮鄉鎮工業發達,基礎設施較好,以工業小區的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農民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例如蘇南、浙北地區;
(2)集市貿易促進型,這類小城鎮的發展特點是以市興城,屬於傳統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貿易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拓展市貿范圍,增大城市密度,進而發展成為以市場交通為主的區域性小商城,如浙江義烏等;
(3)旅遊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都是名勝古跡,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形成小城鎮,如黃山的西遞、宏村等;
(4)交通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處於交通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動人員較多,運輸成本低下等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5)城郊型,這類小城鎮地處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藉助大中城市,發展服務型行業或大中城市擴散的工業,進而發展成為衛星城。
(6)工礦服務促進型,這類小城鎮或農村大多處在大中型工礦企業附近,通過建立為工礦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成為為工礦企業服務型的小城鎮,如淮南、淮北地區的礦區等。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1.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F.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6)城鎮化對旅遊發展的意義擴展閱讀: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借、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游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文化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G. 城鎮化有何重大意義

1、吸收剩餘勞動力,縮小城鄉間的差距。

2、有利於改善地區的產業結構。

3、城市化與工版業化是相互影響權的。

4、城市是區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響鄉村的生產和生活。

(7)城鎮化對旅遊發展的意義擴展閱讀

城鎮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

H. 旅遊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的優勢都有什麼

隨著中國城鎮化飛速發展,旅遊業已經和城鎮化進行全面融合,形成旅遊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旅遊助推新型城鎮化,以旅遊產業集群為城鎮發展核心動力,旅遊帶來消費動力能直接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山合水易】認為旅遊產業在拉動消費、產業融合、提升環境、幸福指數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決定了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成為城鎮發展的核心引擎。旅遊產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給出高效解決方案。主要體現在下面4個方面:
第一、產業關聯意義
在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發展以旅遊產業為主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聯動的產業格局,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升產業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產業集聚意義
旅遊產業集聚帶動城鎮經濟發展要素集聚。要素集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高效產業組織,加速產業發展,優化產業布局。要素集聚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換的頻率和速度,帶動城鎮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拓展。隨著旅遊產業集聚,逐漸形成具有集聚和輻射雙重功能的城鎮中心,形成區域經濟、文化、生活中心。
第三、文化生態意義
區域文化和生態的保護,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文化和生態需要傳承和保護。這一要求與旅遊開發中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相輔相成的。
第四、促進消費意義
旅遊產品包括會議會展、養生養老、運動、娛樂、游樂和休閑農業等各種活動,這些活動依託旅遊,把遊客從客源地搬運到或輸送到目的地。在這個過程中,旅遊集聚形成消費集聚,消費集聚促進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推動城鎮發展,最終形成新型城鎮。

I. 鄉村旅遊對城鎮化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新型城鎮化為旅遊和泛旅遊產業帶動區域整合、帶動城市化開發提供了巨大版空間和條件。 從這兩年的權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人口更多呈現出了向大型、超大型城市聚集的趨勢。而在未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該是「以大型城市群為核心的聚集模式」與「以中型城市及小城鎮為特色的結合城鄉統籌的就地城鎮化模式」兩者並存同進。 尤其是向大型城市的聚集,不能再走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模式,而是需要通過城市群、衛星城的升級與特色化,來實現中國城鎮化高效率持續成長。 同時,城市人口面向旅遊度假區及田園鄉村的流動聚集,形成了巨大的旅遊度假人口聚集,為鄉村地區的就地城鎮化創造了極大的機會。特別是在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霧霾與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度假養生型養老在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這個進程中,旅遊引導的新型城鎮化影響重大,也為旅遊地產的發展帶來了機會。

J. 發展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有哪些

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點:

1、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也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發展全域旅遊,就是要提升旅遊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遊發展空間,培育區域旅遊增長極,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協調;有利於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促進景點景區內外協調;有利於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促進城鄉協調;有利於完善產業配套要素,促進軟硬體協調;有利於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促進規模質量協調。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遊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走全方位開放之路,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15年,國內游達40億人次,人均出遊接近3次,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出遊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遊質量,不單單取決於旅行社、酒店、景區的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全域整體優化旅遊環境、優化旅遊全過程,配套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旅遊服務要素。當前,一些地方旅遊市場秩序混亂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目標不相適應,旅遊產品和以廁所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供給與爆發式、井噴式增長的旅遊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企業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與廣大遊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適應等問題,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遊來解決。

3、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可以加快城鎮化建設,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大城市人口向星羅棋布的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業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4、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當今世界,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印度、南非等眾多國家紛紛實施旅遊國家戰略。我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用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遊客更加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發展全域旅遊是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的有效途徑,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雲途智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