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旅遊資源的開發類型包括

旅遊資源的開發類型包括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57:30

1. 旅遊資源體驗式開發有幾種開發模式

在進行旅遊資源開發時,可以根據其旅遊資源的特點、生態環境條件、區位條件狀況以及客源市場條件,把湖泊旅遊開發分為五種開發模式。
1、神秘型湖泊開發模式
這種類型的湖泊一般位於自然環境較封閉,或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這種開發模式要求湖泊由於奇特的成因形成了特殊的湖底構造,或有特殊的水生物,或有異常的現象發生,或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對於探險者和科學考察者是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如喀納斯湖、尼斯湖、新疆的艾丁湖等,都因其具有神秘性的一面而成為探險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2、觀光型湖泊開發模式
這一類型的湖泊主要是指那些自然風光優美、秀麗或人文景觀豐富,旅遊價值高,且大多數分布離城市較遠的區域。由於區域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敏感性等原因,一般不適宜開發直接進入水體和環境的參與性、娛樂性的旅遊項目,但這類湖泊具有較高的觀賞審美價值,或山水相映、環境優美,或人文歷史深厚。
3、度假型開發模式
這類湖泊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優良,一般分布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或山區等區域。這種開發模式的湖泊要求湖區周圍氣候條件舒適、生態環境優良、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或擁有特殊的有益物質,如溫泉、礦泉等對於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對這類湖泊進行旅遊開發,首先是改善交通狀況,解決其可進入性問題。在進行旅遊開發時,應特別注重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同時,在進行項目設計時,應重點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段,規劃一些康體保健的項目和活動,如高爾夫球運動、網球、游泳、垂釣、負離子保健。
4、娛樂型開發模式
這種類型的開發模式要求湖泊一般位於市內或城市的近郊,區位條件較好,有大面積的水域,可以開展各種水上或岸邊旅遊娛樂休閑活動。
5、綜合型開發模式
這類開發模式依託湖泊自身具有優美的旅遊景觀、良好的區位條件的特點和多種旅遊開發功能,可以將該類湖泊開發成為集觀光、娛樂、休閑、度假、康體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旅遊風景區。

2. 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有哪些

基礎建設開發、網上宣傳。甚至有一些景區的網路宣傳是外包出去的。石家莊有個668旅遊網,就干這個。

3.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包含哪些內容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4. 如何確定旅遊景區的開發類型

3 、 總結

旅遊景區規劃設計應充分利用當地各類資源,充分融入當地經濟發展。共生商業模式正是以此為指導思想。該模式的共生體現在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共生、開發與保護的共生,模式實施的關鍵在於融合生物與文化資源來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實施的保障在於通過保護來實現生物與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生物資源或文化資源的富集程度與可開發程度是選擇生物主導型開發和文化主導型開發的主要因素,成立組織和運營項目是商業模式運行的重要載體。

5. 旅遊資源分類

1、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界中經常用到的概念,然而,這個概念在歐美國家卻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歐美旅遊學術文獻中,最常用到的和旅遊資源概念接近的詞是「旅遊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這兩個詞本身有何差異,它們在概念或是定義上的眾說紛紜卻是極其相似的。

楊振之(1997)認為,旅遊資源的結構表現為旅遊的三大要素:主體、客體和介體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謂旅遊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外,對於旅遊者來說,就是旅遊目的地及有關旅遊的一切服務和設施;對於旅遊地來說,就是客觀存在著的客源市場。旅遊資源是關於旅遊的主體、客體、介體相互間吸引性的總和」楊振之(2002)又認為,旅遊資源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應包括以下幾大類:1、自然旅遊資源;2、人文旅遊資源;3、服務旅遊資源;4、旅遊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5、其他新興的資源類型。

因此,旅遊資源這一概念在邏輯上分為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傳統的定義,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是它的內涵、內核。而隨著旅遊業向深度發展,旅遊資源的外延將越來越寬泛,類型將越來越多。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道理,如果仍然將它限制在一個傳統的、狹小的范圍內,就會發現,我們的觀念跟不上旅遊業的發展。今後還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成為旅遊資源的一個部分。

2003年5月開始推行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國家標准(GB/T18972一2003)將旅遊資源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綜合這些定義,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正如孫文昌(1997)所說,「那就是強調了旅遊資源具有吸引旅遊者這一屬性,我們稱之為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包括的內容方面。有些定義認為旅遊資源主要局限於旅遊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有些定義則認為旅遊資源的定義應當寬泛一些,可以涵蓋勞務和設施等,還有的定義掙脫旅遊目的地的地域束縛,從旅遊系統的層面上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內容。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旅遊資源應該是旅遊吸引資源還是旅遊產業資源的認識差異(宋子千、黃遠水,2000)。

從規劃或是策劃角度探討的旅遊資源,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具有旅遊吸引力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勞務、設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盡量整合各類資源使之轉化為產品,使資源的自然或人文稟賦轉化為旅遊產業的工具。這種概念上的爭論並沒有對策劃或規劃實踐中如何界定旅遊資源產生大的影響,因為概念包括的內容越多,在實踐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難度就越大,干擾也越大,而有經驗的策劃和規劃人員是很懂得挑選需要的內容的。對於策劃師與規劃師來說,最見功夫的是如何將各種旅遊資源及旅遊業各要素進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於對旅遊資源概念認識的差異,旅遊資源分類也因此而有所差異。認為旅遊資源單純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構成的,相應地就把旅遊資源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綜合類(艾萬鈺,1987;周進步、龐規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佔主導地位的因素來進行分類(孫文昌、郭偉,1997),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分類方法。而其他學者結合自身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分類也表現出相應的差異。如楊振之(2002)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服務旅遊資源、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以及其他新興的旅遊資源等。《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類外,還添加了旅遊商品類,同時,在其若干業類中也有很多有異於傳統的認識。

除了按照資源屬性對旅遊資源進行劃分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劃分。如辛建榮、杜遠生等(1996)從資源的平面展示和主體配置關系角度將資源分為聚匯型、輻散型、單線型、環線型、方矩型、疊置型、凌空型等數種,葉傷夫(1988)提出了聽覺旅遊資源的概念,傅文偉(1994)按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特徵將旅遊資源劃分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遊資源兩大類,郭康(1990)提出了旅遊資源的動態分類概念,即穩定類旅遊資源和可變類旅遊資源等。

盡管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千差萬別,但是從旅遊策劃或規劃的角度上看,實行分類後的數據應當容易管理、有意義而且易於操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不同分類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遊吸引物

與旅遊資源概念類似,歐美學者對旅遊吸引物也缺乏一個權威定義。Gunn等(2002)認為吸引物就是「為了遊客的興趣、活動和享樂,通過設計、管理而開發的地方」。英國旅遊協會(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就要長得多,該協會認為,旅遊吸引物是「一種永久固定的游覽目的地,它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允許公眾因娛樂、興趣或教育的需求而進入」。它不是一個主要提供體育、戲劇或電影的零售市場或地點。作為吸引物,必須在每年預先確定的時間向公眾開放,而無需事先預訂,同時,它應該能吸引本地居民、旅遊者或一日游遊客。另外,吸引物必須是獨立的,要求進行獨立管理,並直接從遊客那裡獲取收入。」許多學者認為ETC的定義已經不再符合現狀,例如,蘇格蘭的一些觀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須收取門票;英國許多景區的遊客門票預訂系統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盡管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存在很多差異,但其本質正如Swarbrooke(2000)所說「旅遊吸引物是旅遊業的核心,是人們想去一個地方旅遊的動機」。Richards(2001)也指出,旅遊吸引物「確實為很多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中心,並且是參與旅遊業競爭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6.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

旅遊資源抄的開發包括某一單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某一旅遊點或旅遊地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指旅遊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系及其內部交通交通條件的通暢和便利程度。
(二)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主要為當地居民使用,旅遊者也需要依賴的旅遊設施。如供水、電、氣系統;道路交通、車站、碼頭、機場等;醫院、銀行等。
(三)建設旅遊上層設施(或服務設施):主要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服務設施。如飯店、問訊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娛樂場所等。
(四)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包括新景區、景點的開辟,也包括對原有景區、景點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訓服務人員
(6)旅遊資源的開發類型包括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對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效用和價值。
旅遊資源的效用和價值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遊客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觀賞消閑、娛樂健身和增知益神三個方面,其中觀賞消閑是旅遊資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對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及其旅遊經營者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