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鹽城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

鹽城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

發布時間: 2021-03-05 17:00:13

⑴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認識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認識是:旅遊資源開發是不斷的循環開發過內程。為解決旅遊業中的資源保護及容環境問題,首先要把旅遊開發過程廣義化,即旅遊開發包括旅遊規劃、建設、經營管理和監測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位於同一系統中,緊密聯系,循環運行。

⑵ 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原則是什麼

為實現生態農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認可旅遊開發的效益、特色、市場等原則基礎上,應把「保護」作為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

(1)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生態農業旅遊區的建設應力求做到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不得破壞景觀和污染環境。應以其自然之美與鄉土之奇,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體現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生態之美,使農業旅遊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

(2)整體開發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既具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又是區域旅遊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把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區域旅遊開發的系統工程中,從區域旅遊的角度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形成統一的區域旅遊路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當地居民參與旅遊活動的原則。當地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居民真正從旅遊服務中受益,實現旅遊增收的功能,並能使自覺保護更有動力。

(4)資源開發與協調互補原則。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建設應以突出獨特性、新穎性為原則,避免單調和重復建設,注重景點與周圍環境互補結合,形成自然景觀與農業旅遊景觀的和諧統一。

(5)承載力控制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對其旅遊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應該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

(6)原汁原味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表現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現代化建築移植到旅遊區。

(7)環境教育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最大區別之一是對遊客的環境教育功能。旅遊開發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保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8)依法開發的原則。旅遊開發必須遵循相應的保護法規。

(9)資源和知識有價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會自覺地去保護旅遊資源。只有讓資源占旅遊開發效益的一部分,這種保護才有經濟支撐。「資源有價」能減少傳統大眾旅遊的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管理低水平所帶來的破壞。

(10)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清潔生產就是要在生產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中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生產向環境中排放廢物,將其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以「消耗最小」為准則,具體是一要節約自然資源;二要適度消費,提倡用諸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倡導建築時盡量使用磚瓦、石頭、沙子等不會造成污染的建築材料。

(11)資金回投原則。為了使保護資源環境落到實處,旅遊所得的經濟收入要回投到環境中,用於保護和修復因旅遊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可持續利用的潛力。

(12)技術培訓原則。保護要落到實處,旅遊從業人員的保護意識、保護素質是保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農業旅遊服務的。

(13)保護遊客的原則。遊客作為消費者,其合法權益應該得到保護。為此,在旅遊開發的市場營銷上,一定要堅持對遊客負責任的態度,為遊客提供真實信息,以保證遊客的合法旅遊消費利益。

此外,在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應注意其他一些原則,如突出農業地域特色原則、兼顧觀光與參與並重原則、增加農業科學內涵原則、地域綜合開發原則、可持續開發原則等。

⑶ 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論文寫生態旅遊產品和主客體的研究現狀可以嗎

不可以的,生態旅遊,而你寫的是旅客而不是旅遊的現狀,不符合題目要求,

⑷ 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

開發中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退化、污染嚴重,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

由於諸多人為原因,我國的濕地面積銳減。近年來,青海湖的湖面面積減少了301.6km2,昔日的鳥島變成了半島。目前,鄱陽湖的天然水域面積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區面積1949-1975年30年間減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現在仍然在被大量的開墾為農田。

同時,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葯被排入濕地,濕地水質遭到極大破壞,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遊者及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旅遊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在現實的開發利用中,旅遊者往往認識和享受了濕地,卻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一些所謂的生態旅遊者並不具備進行生態旅遊的資格,他們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態倫理道德為何物。由於旅遊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一些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為謀得短時暴利,不惜對濕地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甚至進行毀滅性的開發。參與者與開發者的生態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嚴重受損甚至退化、生態功能受到極大損害的重要原因。

3、濕地保護、社區扶貧經費投入不足,旅遊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資者和管理者在實現資金回籠的同時,應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對濕地資源進行維護,必要時應對受損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但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趨勢,開發者往往重開發輕保護,很少或幾乎不拿出資金進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這給濕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社區扶貧是濕地生態旅遊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區,當地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遊客又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使得他們原本薄弱的生態意識更加淡薄。

開發的對策

1、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

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現有濕地資源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仍然太少,面積也太小,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資源。我們應在對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的同時,增加濕地保護區的數量,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工作,為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和恢復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漁、建設生態工程等。生態工程是恢復已破壞濕地的一個根本性辦法,它是指通過人為的培育替代生境來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時,應注意替代生境與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著力塑造旅遊形象,全面開發旅遊產品。

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需要特色鮮明的旅遊形象。在濕地生態旅遊區的形象設計上,要著重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旅遊形象還應設計出相應的載體,如旅遊紀念品、景區吉祥物、宣傳口號等。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態美食。其中生態觀光中的觀鳥活動是濕地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

3、與原有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濕地生態旅遊項目。

在開發式地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不應將原有的濕地產業全部廢除,而應將旅遊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濕地旅遊與濕地農業、漁業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4、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到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基本上都與一定類型的其他旅遊資源並存。我們應綜合考慮地區的資源狀況,在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將其與周邊資源共同開發,形成整體協調的大旅遊區。

5、加強法律和法規建設,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開發濕地生態旅遊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缺乏明確的法規、條例有關。政府應制定適宜的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條例,並加強監督和檢查。(

⑸ 濕地旅遊開發與保護是什麼關系濕地旅遊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哪種

濕地旅遊開發與保護是什麼關系?濕地旅遊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哪種?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策劃專家認為,濕地旅遊開發與保護是弓與箭的關系,只談保護,箭飛不遠,沒有保護,濕地旅遊之弓便成了無源之水。只有綜合考慮濕地保護與濕地旅遊的關系,才能弓起箭飛,百步穿楊,既有效保護了濕地資源,又發揮了濕地的價值。

我院認為,通過濕地旅遊開發,將濕地作為生態科普與生態旅遊的重要載體,建立起濕地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最佳平衡關系,應成為當前濕地保護地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

在此,我院提出濕地旅遊開發的三個理念:

1、生物多樣化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因此,打造濕地環境、恢復濕地生境,是實現生物多樣化的根本途徑。

根據濕地類型、恢復目標及濕地現狀入手,從土壤基質、植被恢復、棲息地保護與生境改善、濕地生態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環境,吸引動物棲居,構成濕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觀藝術化

在濕地恢復和濕地環境打造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局部藝術化改造,形成大地藝術作品,成為觀光吸引物。這個過程是並行的,如我們在漢石橋濕地恢復項目中,通過框圍手法,將大片的蘆盪打造成「萬鳥齊飛」的大地藝術景觀,既恢復了濕地本底,節約了景觀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觀。

3、科普遊憩化

濕地旅遊本身具有很強的科普教育意義。寓教於樂是更易於青少年群體接受的方式,運用遊憩化手法設置科普體驗產品,將濕地生態文化和游樂設備及游樂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題娛樂教育相融合,強調人與濕地的近距離接觸和深度體驗。

在上述核心理念指導下,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提出了濕地旅遊開發的「五個圈層」理論,即:濕地核心圈——科普體驗圈——景觀遊憩圈——親水游樂圈——休閑度假圈,這五個圈層是以濕地核心圈為中心的逐步擴展結構。更多濕地旅遊開發與保護的問題可到官網詳細了解。

⑹ 鹽城市的生態旅遊資源有哪些

鹽城地處江復甦省東部,東臨黃制海,面積嗎?15000平方公里,人口815萬,有2100多年的歷史,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著名的「東方濕地,水綠鹽城「。
鹽城歷史悠久,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自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縣,2100多年的歷史,古老的鹽阜大地留下了許多景點。鹽城,宋,陳相陸秀夫,施耐庵「水滸傳」,明代著名書法家宋曹的故鄉,是著名的僑鄉,雜技,淮劇,煙花之鄉之鄉,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鹽城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革命老區之一,有「西延安,鹽城東說:」擁有全國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信息,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

⑺ 試述浙江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西溪國家濕地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 西溪,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內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布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塘、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內設有多處觀鳥亭,給遊客呈現出群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之美 美在生態。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陸地綠化率在85%以上,共有植物262種,鳥類112種,各種鳥類占杭州所有鳥類總數的近50%。「千頃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營造了「十里梅花,百頃蘆盪,千點白鷺,萬年翠竹」的濕地美景。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帝王將相如宋高宗、康熙、乾隆等也揮灑墨寶以表達對西溪的傾慕之情。據考證西溪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朴。每年端午節在深潭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魚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蠶?絲?綢故事」、「西溪婚俗館」、「西溪釀酒坊」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江南水鄉典型的民俗。
根據西溪濕地作為次生濕地、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的獨特性,綜合保護工程確定了環境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發展,以民為本等六大原則。
綜合保護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減少濕地的人口負載和污染源。專家卜昭輝認為,這是改善水質的關鍵。西溪濕地核心區塊原有517戶農居,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根據總體規劃,保留了約100幢建築,進行削層、整修後,粉牆黛瓦的樸拙民居靜靜地點綴在自然環境中,總的建築面積降至4.8萬多平方米,容積率僅0.015。其他影響景觀、建築質量差、密度較高的農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築後留下的空地則恢復植被、補種植物。濕地內全部實行管網配置,污水納管排放,目前水質已經逐步改善。
綜合保護工程盡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態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水面,都沒有去「驚動」,延續其自身良好的生態系統。只是將部分封閉的小面積水體連通,利於物種在較大環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鳥棲息;將魚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為緩坡,有利於濕生植物生長,為過往鳥類提供更豐富的食物。
西溪游步道的設計和施工也頗費心思,採用了不規則的石板或碎石鋪路,中間不打混凝土,這樣能起防滑作用、方便遊人,保護了典型地貌。清淤護岸時,用「貼」淤泥的辦法來加固塘堤,用木樁鞏固堤岸,而且特意選用可以自然的柳樹樁。
其規劃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其中,面積為3.46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始於2003年8月,2005年5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面積為4.89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已於2006年5月正式啟動,計劃2007年10完工;三期工程面積為3.15公里,2008年正式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總指揮黃春雷介紹說,首期核心景區最佳遊客容量為2000人,今後將通過門票銷售等手段控制入內人數。同時,為了讓濕地保護更加規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將「西溪濕地保護管理條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調研范圍。
讓更多人走近濕地文化,在保護和恢復西溪濕地自然生態的同時,上千年來西溪濕地形成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護。西溪濕地范圍內有50年以上歷史的老建築一般不拆,像秋庵、煙水漁庄等庵堂別墅之類的重點文化遺跡,在科學論證基礎上適量恢復。水鄉漁火、龍舟競渡等西溪民俗風情畫,也要重現於世。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指揮部表示,將陸續選擇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農戶,遷回西溪濕地內,並組織農民耕種、養魚,既保留了「活著」的農耕濕地文化,也可以承擔旅遊展示和服務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網魚、竹林挖筍等民俗,極富江南水鄉的田園氣息,也有望成為遊客參與度很高的旅遊特色項目。
在我國,「濕地」的基本知識、保護常識還不為人知。濕地公園除了具有生態效應外,還有它的社會效應,可以成為青少年的特殊「課堂」,公眾的「博物館」。將來要開辟專門的展廳,讓更多人走近濕地文化。
充分利用濕地景觀,打造濕地環境知識教育的大課堂,科研科普是西溪適度利用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未來的科研科普體系中,將重點突出「一館、兩中心、三區、四園、五站、六基地」,分別是濕地博物館,科研中心、科普中心,朝天暮漾觀鳥區、千金漾觀鳥區、桃花灘觀鳥區,濕地植物園、生態漁業園、西溪農事園、自然體驗園,環境監測站、氣象觀測站、候鳥環志站、水循環實驗站、野生動物救助站,物種培育基地、桃花基地、蘆葦基地、柿樹基地、竹子基地、梅花基地。

⑻ 哪位大哥大姐幫個忙,幫我構建個文獻綜述框架,旅遊欠發達地區鄉村旅遊發展研究——以鹽城為例

鹽城鄉村旅遊基本情況及發展思路

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全國的商品棉、商品糧基地之一。自2004年通過創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工作以來,鄉村旅遊工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實力明顯增強,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完善,市場認知度和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安置農村勞動動力、促進城鄉和諧和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鄉村旅遊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擁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5家、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點)2家,還有特色各異的農庄、農戶型休閑觀光點等。隨著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市鄉村旅遊發展呈現出經營業態豐富、投資形式多元、市場亮點鮮明、經濟效益明顯等特點。我省鄉村旅遊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現代新農村之旅:以新農村建設為引領,傾心打造寓教於游的經典產品,重點展現農村富裕景象。形成了以鹽東鎮東南村等為代表新農村建設典型系列的特色產品。
二是高新科技農業之旅: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傾心打造展示農業科技進步的專項產品。形成了以東台仙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大豐豐收大地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科普旅遊產品系列。
三是鄉村生態環境之旅:崇尚環保綠色理念,傾心打造適應城市居民休閑消費的體驗產品。形成了以江蘇桃花源生態農庄等為代表的生態綠色旅遊產品系列。
四是古村落風情之旅:傳承文化經典,傾心打造展現深厚歷史文化的古村落旅遊產品。形成了以東台安豐鎮等為代表的村落旅遊產品。
五是農俗節慶活動: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傾心打造展現農俗風情的節慶旅遊產品。形成了阜寧桃花節、響水荷花節等為代表的鄉村節慶旅遊產品。
六是鄉村休閑農園:藉助城市近郊優勢,傾心打造展現鄉村度假休閑的旅遊產品。形成了以鹽城現代科技農業示範園、亭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等為代表的休閑康健旅遊產品。
除此之外,各地還積極整合開發了多種多樣農業主題公園、水產養殖、農(漁)家樂等鄉村旅遊產品,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歡迎。
二、發展鄉村旅遊的工作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為依託,堅持「以旅促農」、「以旅助農」、「以旅富農」的原則,以規劃為引領,以資源整合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創新發展模式為手段,實現鄉村旅遊向集中、集約、標准化、品牌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不斷壯大鄉村旅遊產業,提升鄉村旅遊的品位和檔次,促進城鄉旅遊協調發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
打造一批特色旅遊鄉鎮、特色旅遊村,培育較為成熟的鄉村旅遊產品系列,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鄉村旅遊發展標准,形成較為完善的鄉村旅遊發展指導體系,初步構建具有 我市特色的鄉村旅遊新格局。通過3—5年努力,全市力爭創建全國特色旅遊縣1—2個,創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3個,創建省等級鄉村旅遊區10—20個,發展農家樂、漁家樂類型的鄉村旅遊專業戶100個,打造鄉村旅遊品牌線路10條以上,建設較大規模的鄉村休閑、度假、體驗等鄉村旅遊項目10個以上。
(三)發展思路
今後,要把鄉村旅遊當作新農村建設的新型產業,現代化農業產業鏈上的創意產業,鄉村服務業的先導產業,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的富民產業,城鄉居民友善交往的和諧產業來打造,以此全力推動我市鄉村旅遊的發展。
一是科學規劃求發展。近幾年全國鄉村旅遊自發成長的速度都很快,農民的勤勞加上市場的機遇造就了許多鄉村旅遊點的出現。但令人擔憂的是,缺乏科學規劃、產品品質低已逐步成為鄉村旅遊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借鑒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經驗,鄉村旅遊一定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本著科學保護、合理開發與有續利用的原則,堅持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結合當地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特色農產品生產、新農村建設、區域環境、經濟狀況、客源市場狀況以及旅遊業相關產業發展情況等綜合因素,按照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科學合理地編制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從城鄉經濟、社會和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確定鄉村旅遊持續發展的潛力,使鄉村旅遊發展規劃與當地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資源環境保護規劃有機銜接,確保規劃的前瞻性、整體性和延續性。
二是開拓創新促發展。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是促進鄉村旅遊邁向新目標的動力。
1、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規劃制定、環境優化、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組織、領導、協調、推動作用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投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經營服務等方面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2、要正確處理好提升產業素質和擴大產業規模的關系。規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素質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數量擴張的同時要注重品質和效益的提升。要著力推動我省鄉村旅遊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由單一依靠投入拉動向依靠資源整合、體制創新和內涵提升轉變。
3、要促進鄉村旅遊形式和產業功能的多元化,在滿足遊客需求、延長逗留時間和提高人均消費上做足文章。推進鄉村體制機制的創新,關鍵點應放在激活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在活力上。
4、要培育壯大鄉村旅遊龍頭企業,引導旅遊企業以農民參與等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改變「大產業、小景點」的現狀。
5、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外投資開發商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
6、要加強對鄉村旅遊宣傳營銷規律性的研究,針對旅行商和旅遊者的不同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鄉村旅遊的宣傳營銷形式、手段和方法,採取多樣的而非單一的、立體的而非平面的、系統的而非零碎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做好鄉村旅遊宣傳營銷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民間傳播渠道,加大和主流媒體的合作,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力求宣傳效應最大化。
三是齊心協力抓發展。在新一輪鄉村旅遊發展的轉型升級期,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必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旅遊產業的發展規律。鄉村旅遊不單單是旅遊部門一家的事,而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要把工作方式創新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相關產業共同發展與繁榮上,不孤立地就旅遊講旅遊,而是始終把鄉村旅遊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有效整合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旅遊的綜合效應。充分發揮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省級鄉村旅遊區(點)的帶動作用,樹立鄉村旅遊的良好形象。
三、發展鄉村旅遊工作重點
1、加快編制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點發展」原則,把鄉村旅遊業納入我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把鄉村旅遊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明確發展的重點區域和重點產品,並將鄉村旅遊建設與城鎮及村級規劃建設統籌考慮,指導和引導農民、開發業主發展鄉村旅遊,提高鄉村旅遊開發的檔次和水平,推動全市鄉村旅遊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完善鄉村旅遊配套設施。
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全方位、綜合性地開發各種鄉村旅遊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規模化經營管理。一要解決交通、通信、廁所、污水處理等基礎公共設施問題。二要推進旅遊路網和鄉村旅遊交通網路建設,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規范完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遊客接待、信息咨詢、標識系統、停車場、汽車營地、風貌整治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要大力發展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積極扶持有關單位和縣(市、區)開辦地方土特產旅遊購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規模,延長遊客停留時間。積極扶持有關單位和縣、區開辦地方土特產旅遊購物中心。三是要統一規劃和建設。通過大旅遊的規劃和建設,實現城鄉之間資源和產品優勢互補,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場,形成循環順暢、功能增強、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鄉村旅遊系統。同時,可以利用城市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條件,加大投入,推進鄉村的健康發展。
3、開發特色鄉村旅遊產品。
鄉村旅遊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需要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遊產品的吸引力。一要科學有序推進。有條件的縣(市、區)在整合旅遊要素的基礎上,針對地理形態、地形走向,對鄉村旅遊資源進行整體規劃,科學確定鄉村旅遊產業定位、產業布局、功能分區,策劃設計一批特色旅遊項目、景觀和品牌節慶活動。並將鄉村旅遊建設與城鎮及村級規劃建設統籌考慮,指導和引導農民、開發業主發展鄉村旅遊。二要突出鄉村自然景觀的優勢,開展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滿足遊客旅遊審美的需求。三要突出鄉村的傳統文化優勢,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滿足遊客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四要突出體現地方特色,在鄉村旅遊的規劃和設計等方面,盡可能體現出當地的風貌、風情、習俗等特色,增強鄉村旅遊的吸引力。五要重視旅遊產品的參與性。要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農家氣氛及農事活動,使旅遊項目貼近農家生活,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農家樂」氛圍。如讓遊客一起製作工藝品、綠色食品,一起參與節慶活動;也可根據經濟農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識性和樂趣性的農家旅遊活動項目,如舉行水果採摘節等。通過提煉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讓遊客體驗返樸歸真和鄉野的樂趣,通過收獲勞動成果使遊客從中收獲一定的知識,滿足遊客寓教於樂的需求。
4、加強鄉村旅遊宣傳推介。
鄉村旅遊要產生效益,關鍵是要通過營銷來擴大市場,聚集人氣。一要創新宣傳營銷方式。要充分發揮旅遊部門在宣傳營銷中的協調作用,大力舉辦鄉村旅遊節會活動,有效整合促銷活動,針對活動主題,實行統一包裝,整體宣傳營銷。二要加強宣傳營銷的針對性。根據客源市場和旅遊活動的變化情況,特別是結合「假日旅遊」的規律和特點,找准目標市場,推出不同的鄉村旅遊線路,重點進行宣傳促銷;四要拓寬宣傳營銷渠道。要充分藉助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加大宣傳促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不斷提高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加強鄉村旅遊人才培訓。
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要著力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也要著眼於廣大農民素質的提高。一要做好鄉村旅遊服務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啟動學習和培訓工程。針對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分別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分級、分批、分類實施鄉村旅遊就業培訓。開展以推動農村的產業重構、農民就地轉化、旅遊經營、服務技能等方面的鄉村旅遊從業培訓,為促進農村富餘人口充分就業做出積極的產業貢獻。二要立足於長遠發展,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快廣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質的提高,增強村民的文明意識和開放意識,培養文明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旅遊環境。
四、主要保障措施
1、招引項目,加大投入。
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涉及到多種產業政策的銜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三農」等一系列政策,涉及到農村道路建設、村鎮規模建設、現代農業開發、農村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農村人才培養和扶貧脫貧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措施不僅促進了農村生產發展,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同時也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更有效的鄉村旅遊發展政策,對鄉村旅遊重點項目實施整體包裝,多形式開展招商引資、引智,拓寬鄉村旅遊發展的資本投入渠道,引進先進的開發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還要實施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為主、社會參與的發展投入模式,集聚吸納,加大投入,提高投資效率,改善鄉村旅遊硬體設施,鼓勵農戶開展鄉村旅遊經營活動。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鄉村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建議各級財政加大對鄉村旅遊發展的支持力度,設立鄉村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對列入全市鄉村旅遊重點項目的鄉村旅遊項目的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建設等,實施政府貼息或以獎代補。
2、制訂標准,規范管理。
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切實加強鄉村旅遊區(點)的管理,制定和健全鄉村旅遊專項接待和服務質量標准,落實旅遊服務質量監督制度。引導鄉村旅遊區(點)做到「方便、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切實提升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水平。實施「百名鄉村旅遊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旅遊型鎮村幹部,鄉村旅遊景點經營、從業人員,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旅遊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招聘、選調一批業務強、鑽勁足、能吃苦的專業人才充實鄉村旅遊發展隊伍。組織相關旅遊企業負責人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
3、加強領導,部門聯動。
各級旅遊部門要加強協調,建立有關部門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有條件的成立鄉村旅遊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加強協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切實為發展鄉村旅遊做出應有的貢獻。要引導有基礎、有特色的鎮、村設立「旅遊辦公室」,直接參與當地鄉村旅遊發展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形成我市鄉村旅遊大發展的合力。
4、明確責任,強化考核。
各相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對鄉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要切實加強對鄉村環境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努力營造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鄉風文明氛圍,為旅遊者提供愉悅、舒適、安全的旅遊環境。要引導建立新型鄉村旅遊管理經濟組織,對鄉村旅遊實行統一經營,分類管理,發揮鄉村旅遊的行業自律經營管理作用。建議市委、市政府把鄉村旅遊工作納入每年的全市現代農業現場會的觀摩點,並作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林業產業的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進一步加大對督查考核力度。

鹽城市觀光休閑農業情況匯報

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一、發展現狀
全市已初步形成里下河、204國道沿線和沿海灘塗三大觀光農業帶,建設了27個觀光農業景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五種類型和特點:
1.水鄉自然風光型。以鹽都大縱湖、建湖九龍口、阜寧馬家盪、亭湖大洋灣等湖盪風景區為典型代表,將休閑觀光與荷藕、慈姑種植和螃蟹等水產養殖相結合,水鄉自然風光特色明顯。
2.觀光與采購結合型。以鹽都區華都森林公園等為代表,栽植桃、梨、蘋果等多種果樹。春季可以踏青賞花,夏秋季節既能旅遊觀光,又能親自體驗農事活動,採摘購買果品,集休閑與購物消費於一體。
3.農業科技教育型。以重點農業科技示範區為代表,集中示範新品種、新技術,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示範基地,發揮了園區的示範教育功能。
4.生態環保型。以大豐糜鹿自然保護區、射陽丹頂鶴自然保護區為代表,觀光沿海原始灘塗濕地,欣賞幾百種珍稀動植物,將農業觀光休閑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5.綜合開發型。以大豐斗龍庄園、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和射陽洋馬十里菊香園為代表,以「三資」開發為主體,實行企業化運作,集農業生產、農事、體驗、觀光、休閑和娛樂購物為一體,實施綜合開發,放大了農業功能,提升了農業效益。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定位
我市發展觀光農業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全市總體規劃為依據,以觀光農業市場需要為導向,以農業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為基礎,把觀光農業作為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總體目標是,以204國道沿線及沿海農業風光帶為主線,以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為重點,以景點建設為突破口,突出濕地生態旅遊,在全市建成「一園」(濕地生態國家公園)、「三湖」(大縱湖、大洋灣、九龍口)、「五景」(射陽蘇東自然農園、東台西溪風景區、東台永豐森林農業生態園、華都森林公園、黃河古道暨紅色精典生態文化景區)、「十帶」(沿海、鹽高速、沿鐵路、沿省道建設10條現代農業觀光帶)、「百園」(百個以上現代農業示範觀光園)的農業觀光旅遊新格局,盡快把我市融入長三角旅遊經濟圈,建設成為世界知名、中國東部沿海濕地生態旅遊首選城市。
(三)關鍵措施
1.發揮優勢,把觀光農業作為我市旅遊的特色品牌來培植。我市豐富的特色農產品和廣闊的濕地生態資源是我市的兩大特色,是發展觀光農業的優勢資源,也是我市發展旅遊的獨特資源,為打造旅遊精品奠定了基礎。射陽縣洋馬鎮大面積種植葯材已有40多年歷史,常年種植葯材7萬多畝,60種近300個,年產量近3萬噸以上,其中菊花和丹參的規模、產量均居全國之首,是全省最大的中葯材基地,全國最大的白菊花基地。該鎮充分挖掘和放大葯材生產優勢,開發旅遊資源,形成中葯材生產、加工、銷售、觀賞於一體的特色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觀光農業基地。
2.明確管理機構,加強管理和服務工作。組建觀光農業管理機構,負責全市觀光農業發展的管理、協調、指導、服務等工作。各縣(市、區)要在全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和特點,做好本縣(市、區)的觀光農業發展規劃,並切實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和發展。
3.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觀光農業項目因要興建一些旅遊接待設施,可能會產生新的環境污染,行業管理部門要會同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搞好觀光農業項目的環境治理、保護和美化,把觀光農業區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區。
4.鼓勵投資,加快觀光農業的啟動步伐。觀光農業項目按照市場經濟形式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運作。鼓勵社會各種投資者,包括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個人以及外商參與興辦觀光農業項目,政府在各項政策上都一視同仁,給予扶持。十二五期間,在穩妥推進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項目的同時,重點實施五個觀光農業項目。
(1)大縱湖旅遊度假區二期工程。重點建設休閑度假、水生蔬菜觀光園、垂釣、娛樂、餐飲等設施。
(2)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續建農業生態、休閑娛樂、度假等項目。
(3)華都森林公園。規劃建設農林果園生態民俗文化、生態觀光、休閑等項目。
(4)射陽洋馬十里菊香景點。新建農業生態、休閑娛樂、度假等項目。
(5)亭湖區張庄觀光農業園。新建農業觀光、濕地生態、度假、休閑項目。
鹽城市打造1小時環城鄉村度假圈2012-03-17 09:55:00 來源:鹽城新聞網 【大字 中字 小字】 【列印預覽】 【復制鏈接】
「目前,鹽城市鄉村旅遊資源相對分散,相互之間缺少關聯性。部分旅遊景點景區規模小、層次低、資金投入不足。」談到鹽城鄉村旅遊的現狀,市旅遊局規劃發展處處長高金林這樣總結。但是,作為此次總體規劃制定的參與者,高金林對未來鹽城鄉村旅遊的發展卻充滿了信心,「從今年起到總體規劃末期,也就是2020年,鹽城鄉村旅遊將逐步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
高金林說,此次發布的總體規劃,提出了「一圈、兩帶、五組團」的空間布局規劃思路。「一圈」即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圈;「兩帶」為通榆路沿線鄉村旅遊發展帶、臨海高等級公路鄉村旅遊發展帶;「五組團」是指古黃淮風情文化發展組團、湖盪濕地田園發展組團、鶴祥鄉村休閑養生組團、懷舊歲月鄉村風情發展組團、西溪風情古村體驗組團。
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圈,以市中心城區為中心,包括鹽都區和亭湖區,形成環城市中心駕車1小時休閑度假圈,為市區居民提供一體化鄉村旅遊服務。鹽都區將以華都森林公園和S331西段現代化農業發展區為核心,打造生態農業園與溫泉度假休閑經濟帶。亭湖區有東南村驛龍灣、千鶴灣、鹽東鎮生態農業示範區等鄉村特色景區,這些為構建沿S331東段的生態休閑度假走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做足鄉村旅遊「金絲線」
「通榆路沿線鄉村旅遊發展帶,將打造國家級最美鄉村景觀走廊。」高金林說。通榆路從南向北將我市鄉村田園景觀、自然景觀、濕地景觀串聯起來。「打個比方,通榆路就是鹽城鄉村旅遊發展格局中的一條『金絲線』。」
據高金林介紹,通榆路沿線各景區將考慮旅遊配套設施的需求,新建停車場、加油站等,完善道路標識,統一規劃、統一設置鄉村旅遊標識系統,形成完整的鄉村旅遊交通標識網,讓通榆路這條旅遊「金絲線」,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鹽城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
我市沿海有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沿海灘塗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鄉村特色旅遊景點。沿海高等級公路鄉村旅遊發展帶,就是以沿海高等級公路為軸線,發展集海濱度假、漁家體驗、養生休閑、濕地觀光為一體的海濱旅遊度假帶。據了解,沿途的響水縣、濱海縣、射陽縣、亭湖區、大豐市、東台市將各自設立一個自駕車旅遊基地,為遊客提供全面的自駕車旅遊服務。
五個組團各具特色
高金林說,總體規劃中,響水縣、濱海縣和阜寧縣北部地區,以漁農家休閑、文化體驗、濱海度假等為發展方向。
湖盪濕地田園發展組團集中在阜寧縣中南部、建湖縣和鹽都區西南部地區,以水鄉濕地觀光和鄉村風情體驗為主題。
鶴祥鄉村休閑養生組團主要位於射陽縣境內,主打文化休閑和養生度假兩張牌。圍繞「長壽、吉祥,中葯養生、禪宗養生、運動養生」主題,突出射陽旅遊的中葯文化和宗教文化特點,將鶴祥鄉村養生組團打造成鄉村休閑養生的好去處。
懷舊歲月鄉村風情發展組團,充分挖掘大豐海鹽文化和知青歷史。該組團將建造鹽運古村,再現鹽民生活場景;而大豐知青紀念館是上海遊客懷舊體驗之旅必去的地方。
西溪風情古村體驗組團,古村風情游、鄉村愛情游、賢孝文化游三種發展思路,緊貼「天仙配」發源地西溪古鎮,打造休閑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