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信息來源:縣政府 作者:周金平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全面做好「三農」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戰勝了重大自然災害,克服了多種困難風險,農業農村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局面。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35萬畝,總產7.86萬噸,增長5.1%,單產441.8公斤。生豬飼養量14.7萬頭,出欄9.2萬頭;家禽存籠56萬羽,出籠195萬羽;肉類總產量10484萬噸。漁業生產面積4.2萬畝,水產品總量2.8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增長3.7%。現有龍頭企業18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南梨北茶」的發展思路得到體現,「奇味」食品、「饞妹」果蔬糕、「嘉鴻」面條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已打開市場。沼氣池建設、陽光培訓工程等民生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餘家,涉及成員327戶。科技興農的理念深入人心、舉措扎實有力。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
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目前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四點看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根基。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優化農業用水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水土環境的關鍵,是直接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基礎性事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就我縣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重點抓好蘇家壋、蓼南、澤泉、蛟塘等沿湖鄉鎮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澇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綜合開發力度,提高水庫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對水庫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並加大對觀音塘水庫、中堂水庫等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三是要加強血防工程和人飲安全工程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
2、切實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穩定耕地數量。二是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實現農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3、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使用的投入,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普及沼氣和太陽能使用。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形成邊遠鄉鎮「戶集-村手-簡易填埋」和縣城周邊鄉鎮「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兩種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4、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進生態林保護、退耕還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鞏固現有成果。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嚴格執行「三個一樣」和「七不準」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技術支持。
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著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151」掛牌服務,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縣種養大戶開展一對一掛牌服務。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主講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水稻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特種數產養殖技術、庭院經濟綜合開發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油菜免耕機開溝、水梨梳花梳果套袋、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葯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符合我縣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沿湖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鄉鎮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每旬定時發布氣象預報。農技部門及時發布病蟲害預報。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市「農信通」發布的農業信息。
三、加快產業升級,健全現代農業體系。
加快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保障。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1、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鼓勵蘇家壋漿灘聯圩等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連片種植。加大「天鵝湖」米廠等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的扶持力度。
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展綠色產業。抓好以蘇家壋、沙湖山、澤泉、蓼南、蓼花、蛟塘等沿湖鄉鎮為重點的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建設,做大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規模。抓好溫泉、白鹿、澤泉等沿山鄉鎮為重點的茶葉基地建設,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品位,打響「饞妹」奇味生薑糕、酸棗糕綠色品牌。二是做大「兩水」產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盡快做大水產水果兩大產業。圍繞河蟹、珍珠、鱖魚、小龍蝦、黃鱔等特種水產,著力抓好以蘇家壋、蛟塘、沙湖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沿山鄉鎮水梨、澤泉蜜桔、溫泉西甜瓜等基地建設。三是做優農家樂產業。把新農村建設與環廬山旅遊休閑觀光農業帶相結合,抓好環廬山沿線村莊整治美化和生態建設,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加快105國道沿線特色美食帶、溫泉特色餐飲區和沿環山路鄉村風俗餐飲區等特色餐飲開發,培育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3、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引進與改造。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逐步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畝油茶基地建設,鼓勵如廬山艾格菲種豬有限公司、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天鵝湖精製米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4、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康養殖直接關系我縣養殖業長久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按照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要求,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養殖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獸醫隊伍建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養殖業要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防治,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四、壯大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動力。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加強農民素質教育。要抓好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同時辦好成人教育學校,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把提高農民「應知應會」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人員,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其實際水平和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2、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3、聯合鬆散農民。以行業為類屬、以利益為紐帶,大力發展茶、果、禽等產業合作社,繼續壯大沙湖山養牛、溫泉甜瓜、澤泉生豬、蘇家壋養鴨、蘇家壋土雞等全省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項目,鼓勵成立發展前景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的個體化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有機結合,增強對市場的「話語權」,共演現代農業發展「大合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揚長避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扎實苦幹,奮力開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作出新的貢獻。
『貳』 簡述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自1998年國家旅遊局把該年的旅遊主題定為「華夏城鄉游」,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生態旅遊的風潮在全國興起了。國家旅遊局隨後推出的「99生態旅遊年」,「2004中國百姓生活游」以及2006年推出的「中國鄉村游」等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後來逐漸形成在北方以北京為中心,長江中下游以上海為中心,東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西南地區以成都為中心的建設格局。目前我國各地的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正朝著集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從2009年10月11日舉行的「中國(安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高層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休閑農業與農家生態旅遊正呈現迅速發展的喜人態勢,截至2009年8月,僅經營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戶即已接近130萬家,形成了806億元的年經營收入,帶動近200萬城鄉人口就業,安排農民就業159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億元。浙江、江蘇、湖南、安徽等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休閑農業園區達到43035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有2823家。僅在地處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類休閑農業和農家生態旅遊園區或企業1467家,直接安排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80320人,間接帶動農民就業60540人,年營業收入超過48億元。農家生態旅遊正日益成為農村二、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缺乏工業或不能搞工業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半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叄』 生態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肆』 求高手介紹一下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開展生態旅遊資源評價的意義,以及國內外在此領域中的研究現狀…
一、風景名勝觀光旅遊
風景名勝資源,系指富集著以獨特自然景物和悠久歷史文物古跡取勝,以景物環境為載體,人類實踐創造的,有普遍社會價值的優秀財富。我國山河壯麗,景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
依託豐富的風景名勝旅遊資源,以下幾種主要模式適合風景名勝旅遊資源的開發:(1)科學考察為主導的風景名勝旅遊。可以開展此類旅遊的有黃龍寺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等。(2)歷史古跡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古長城、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等。(3)文化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等風景名勝區。屬古石窟藝術文化的,如我國的麥積山、龍門、雲岡、敦煌等風景名勝區。(4)自然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桂林灕江山水、廬山、秦皇島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海南三亞等。(5)民族風情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內蒙古草原風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現代工程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長江三峽大壩、南京長江大橋等。
二、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旅遊活動。「紅色旅遊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范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和紅軍長征線,但以長征沿線為重點,這就形成了井岡山、瑞金、韶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國家大力培育的重點紅色旅遊區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浙紅色旅遊區」;以韶山、井岡山和瑞金為中心的「湘贛閩紅色旅遊區」;以百色地區為中心的「左右江紅色旅遊區」等。圍繞著 「紅色旅遊」線路開發與挖掘沿線的旅遊資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線的旅遊鏈條,形成當地旅遊資源的整體聯動,進而促進本地旅遊經濟上檔次、上水平,促進本地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民俗旅遊
民族旅遊以觀賞、理解以及參與地域性風土人情為目的,特別適合於較短時段、較短路途的鄉村旅遊。它主要是將旅遊區納入文化之中,進而展示區域文化特徵。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傳統的民族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性,各地區、各民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交通、宗教、節慶、婚喪、禮儀、集市等都具有特色,並富有極為強烈的可視性和獨有的觀光魅力。
根據資源的特點,民俗旅遊開發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模式:(1)集錦薈萃式,如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華民族園等;(2)復古再現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均屬於此類;(3)原地濃縮式,如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公園,集中呈現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均屬此類;(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5)主題附會式,如蘇州名園」網師」園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6)短期表現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的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以及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
四、體育旅遊
近年來,體育旅遊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體育旅遊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歐美地區,那裡的人們己不滿足於周末逛公園了,而是通過旅遊參與一些體育活動,比如騎自行車郊遊、上山滑雪、山間旅遊,周末的時候到海濱沖浪、游泳、乘遊艇出海等,既達到健身目的,又實現了對大自然的回歸,使身心徹底放鬆。
體育旅遊在我國的開展僅有十幾年的歷史。1986年成立了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先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動,例如: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老式汽車遠征旅遊、國際馬拉松賽馬、熱氣球邀請賽等大型體育旅遊。此外,還在一些適合各項體育旅遊的地區開發了許多項目,例如:珠峰探險、大渡河漂流、黑龍江狩豬、桂林一雲南自行車游、絲綢古道汽車游、篙山少林寺武術游、沙漠一草原騎馬駱駝游、阿壩地區徒步旅行等。最近,遼闊的內蒙古草原成為體育旅遊的新熱點,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源源不斷地涌到內蒙古自治區風景名勝地,在響沙灣滑沙;在呼倫貝爾盟舉辦的」冰雕雪橇節」上人們在天然滑雪場上一展風采;夏天,遊客在海拉爾舉行全國橡皮艇漂流賽。包頭、呼和浩特先後成立射擊、攀岩俱樂部,開辟黃河漂流一爬響沙灣一登山等活動。海南則是開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傘,潛水等多種運動項目的好去處。
五、考察/探險旅遊
指旅遊者從未見過、聽過或者經歷過,既標新立異,又使人特別興奮或驚心動魄的旅遊活動。許多旅遊者把獲得各種刺激性的探險看作是一種享受。因此,探險旅遊也屬於一種享受旅遊。我國的探險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碧綠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騰的江河,洶涌的大海,由於偏遠與艱險,許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廣闊人跡罕至的區域,被外界稱之為「凈土」。依託豐富的探險旅遊資源,能夠開發的旅遊項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遊、海底旅遊探險、沙漠旅遊、斗獸娛樂旅遊、狩獵旅遊、體育觀戰旅遊、激流探險、洞穴探險、礦井探險、高山探險、森林探險等。我國開設此項目較成功的是海南,人們在此可潛入海底欣賞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各種各樣的熱帶魚,還可觀賞海底村莊、海底森林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
六、觀光農業旅遊
觀光農業旅遊是旅遊市場中的一種新產品,游為主題,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組合旅遊產品,以引起旅遊消費慾望,滿足旅遊者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新型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活動、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遊形式,簡稱觀光農業。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開發項目,觀光農園這一旅遊新產品不僅日趨活躍,而且日漸顯示出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在我國發達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周邊交通便利的農業地帶開展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戶」等觀光農業旅遊(或鄉村旅遊)已搞得紅紅火火。游歷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遊者,在農業旅遊中找到了一種真正接近自我、回歸自然的鄉土感覺。觀光農園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滿山,魚躍禽鳴,荷塘萬里,涼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農耕景觀,從另一方面圓了許多都市人的綠色夢,亦以農業生態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我國生態旅遊的內容。
七、湖泊濕地旅遊
濕地生態系統的景觀單一,景觀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時,要注意開發項目的特色性。開發項目包括觀鳥、水上體育運動、垂釣、捕魚等活動。重點開發項目為觀賞鳥類。青海湖鳥島是我國最著名的觀鳥勝地,新疆巴音布魯克、山東榮成、鄱陽湖、洞庭湖、崇明島、扎龍保護區,等均是觀鳥的理想之地。
但我國的觀鳥活動近年來才開始活躍起來,市場的全面發展需要培育。進行觀鳥旅遊活動的開發,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掌握鳥類的生活習性,尤其是遷徙的季節,同時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導游。編制觀鳥旅遊指南也非常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觀鳥時間、地點和注意事項。除專業觀鳥外,還可以舉辦鳥類鑒賞和知識講座、觀鳥夏令營、築巢引鳥、觀鳥比賽等生動活潑的參與性活動。
八、山(岳)地旅遊
山地是綜合型的極具生態價值的生態旅遊資源。山地系統本身是地球內、外應力錯綜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地貌景觀的多樣性。山地系統由於土壤、植被、生物、氣候系統的垂直帶譜分布明顯,特別是我國地貌的區域的界山往往具有東西或南北自然環境的過度性質,不僅出現生態的、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溫景象的多樣性與特殊性。山地的綠色植被、豐富的動植物、鮮明的垂直帶譜、新鮮的空氣等對生態旅遊者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山地生態旅遊內容十分豐富,登山、健行、森林探秘、動植物觀賞、溫泉療養、洞穴與瀑布探奇、宗教活動等,都是山地旅遊的代表項目。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發展山地生態旅遊的潛力極大。目前開發比較成功的有黃山、廬山、張家界、九寨溝、長白山、五指山、武夷山等。西安市秦嶺山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很有新意。中國山地生態旅遊未來應重點開發的地區,療養類有廬山、黃山、莫干山、雞公山、峨眉山等;宗教探訪類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洞穴探奇類有貴州織金縣織金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湖南張家界黃龍洞、鄂西騰龍洞、四川豐都雪玉洞、遼寧本溪水洞。
九、草原旅遊
草原旅遊是以草原生態系統為旅遊對象的旅遊活動。我國有60億畝草地,約占國土面積的40%,其中8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我國不僅有大面積遼闊的溫帶草原,更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分布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還有熱帶、亞熱帶草地。比較著名的大草原、草地有十處:錫林郭勒大草原、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爾多斯荒漠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甘肅祁連山地草地、雲南香格里拉山地草地、雲南元江河谷的熱帶草地、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溫帶疏林草地以及四川紅原草甸等。
十、森林旅遊
所謂森林旅遊是指人們在林區依託森林風景資源開展的以旅遊為主要目的的多種形式的野遊活動。這種旅遊無論是直接利用森林還是間接利用森林,都屬於生態旅遊的范疇。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風吸塵、降低雜訊、凈化水質、調節氣溫等多種生態功能,環境質量一流,特別是森林中空氣負離子濃度高,森林植物又能產生一種精氣,也叫植特芳香氣(外國稱「芬多精」)可以殺滅有害細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神經官能症、哮喘、氣管炎等多種疾病的功效。所以,在世界性的旅遊熱浪中,以「回歸自然」為主題的森林旅遊業前景十分看好。我國被海內外遊客評選出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就有35處與森林有關。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從森林面積的絕對數量來講,居世界第五位。特別是我國地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眾多氣候帶,林區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大小興安嶺壯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東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紅樹林);大漠深處的胡楊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還有整齊壯觀的人工林海、竹海。
『伍』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怎麼樣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遊客接回待人數接近全國答旅遊業接待人數的1/10。農村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田地里的產品變成了旅遊商品銷售,綠色蔬菜、水果成為市場的寵兒。
近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得到快速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鄉村旅遊遊客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32.0%、26.2%。其中,2016年,中國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4億人次,占國內遊客接待人次的54.4%;營業總收入已達4800億元,占國內旅遊總收入的12.2%,可見,鄉村旅遊市場後勁十足。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旅遊尤其是鄉村旅遊正成為發生頻次極高的旅遊行為,特別是圍繞城市周邊開展的周邊游、農家樂等形式正普遍存在於全國各地。
『陸』 我國生態現狀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幾千年的農業發展積淀了濃厚的文化。旅遊是為了休閑,達到精神上的愉悅與豐富。農業與旅遊應做到相輔相成,將旅遊與農業交叉形成新型的旅遊產品,它是集原始風味、現代感、特色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旅遊體驗,符合當下遊客多層次、全方位、高品位的休閑體驗需求,而這樣一項新型的農業旅遊業態,必成世界新潮流。
但當大家都在講農業+旅遊模式,卻很少有人真正能意識到如何能把這一新型業態做好,而高源飛實業集團對農業旅遊發展有著獨到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之路。觀音山生態旅遊項目正是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的重點項目,項目按國家5A標准規劃設計,項目佔地17700畝、項目總投資10.85億,其中貴州高源飛旅遊科技有限公司(高源飛集團子公司)投資6.85億元。該項目在傳統旅遊基礎上,充分挖掘特色,大膽創新、打造賣點,通過農業觀光、工業觀光及戶外運動體驗和特色文化展示等結合,形成特色旅遊產品,並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豐富觀光、休閑、度假等旅遊功能,提升區域地產價值,實現農業旅遊持續健康發展。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項目。在消費層面上,國內的遊客越來越多的注重旅遊過程中娛樂休閑的內容,從以前馬不停蹄走馬觀花模式,轉變到更加註重感受的體驗型模式,而觀音山生態旅遊資源正好符合新時代遊客渴望脫離都市、體驗原真文化的新需求。從政策層面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遊業的戰略定位,為貴州旅遊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性戰略機遇。
『柒』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捌』 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
開發中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退化、污染嚴重,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
由於諸多人為原因,我國的濕地面積銳減。近年來,青海湖的湖面面積減少了301.6km2,昔日的鳥島變成了半島。目前,鄱陽湖的天然水域面積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區面積1949-1975年30年間減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現在仍然在被大量的開墾為農田。
同時,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葯被排入濕地,濕地水質遭到極大破壞,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遊者及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旅遊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在現實的開發利用中,旅遊者往往認識和享受了濕地,卻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一些所謂的生態旅遊者並不具備進行生態旅遊的資格,他們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態倫理道德為何物。由於旅遊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一些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為謀得短時暴利,不惜對濕地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甚至進行毀滅性的開發。參與者與開發者的生態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嚴重受損甚至退化、生態功能受到極大損害的重要原因。
3、濕地保護、社區扶貧經費投入不足,旅遊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資者和管理者在實現資金回籠的同時,應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對濕地資源進行維護,必要時應對受損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但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趨勢,開發者往往重開發輕保護,很少或幾乎不拿出資金進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這給濕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社區扶貧是濕地生態旅遊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區,當地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遊客又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使得他們原本薄弱的生態意識更加淡薄。
開發的對策
1、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
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現有濕地資源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仍然太少,面積也太小,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資源。我們應在對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的同時,增加濕地保護區的數量,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工作,為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和恢復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漁、建設生態工程等。生態工程是恢復已破壞濕地的一個根本性辦法,它是指通過人為的培育替代生境來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時,應注意替代生境與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著力塑造旅遊形象,全面開發旅遊產品。
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需要特色鮮明的旅遊形象。在濕地生態旅遊區的形象設計上,要著重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旅遊形象還應設計出相應的載體,如旅遊紀念品、景區吉祥物、宣傳口號等。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態美食。其中生態觀光中的觀鳥活動是濕地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
3、與原有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濕地生態旅遊項目。
在開發式地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不應將原有的濕地產業全部廢除,而應將旅遊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濕地旅遊與濕地農業、漁業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4、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到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基本上都與一定類型的其他旅遊資源並存。我們應綜合考慮地區的資源狀況,在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將其與周邊資源共同開發,形成整體協調的大旅遊區。
5、加強法律和法規建設,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開發濕地生態旅遊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缺乏明確的法規、條例有關。政府應制定適宜的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條例,並加強監督和檢查。(
『玖』 我國農業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前景是怎樣的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業一直是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不僅解決了我國大量的人口生存問內題,還緩解了環境與容人口之間的壓力。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不僅使我國大量的農業生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還使農業收入得到提高,對協調我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業生態旅遊越來越受廣大遊客的青睞,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人群需求,緩解了我國過度開發旅遊資源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使農業在新的模式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使我國旅遊業尋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所以,農業生態旅遊產業在我國旅遊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