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發布時間: 2021-03-06 17:49:25

『壹』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一方面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因開發而帶來的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行為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開發與保護這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紅原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特別是濕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獨一無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遊資源,就目前的客觀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旅遊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帶來的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旅遊業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旅遊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麥窪寺是川西北現存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藏傳寧瑪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之走向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佛教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隨著

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對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產品,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紅原大草原就有這方面的旅遊產品供遊客挑選。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對旅遊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還有就是旅遊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人文旅遊資源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地的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紅原縣申報了紅原大草原AAA景區,制定了《紅原縣旅遊經營管理辦法》、《紅原縣牧家樂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就是對紅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保護和開發又是相互矛盾的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包括由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和非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紅原大草原的標志性景點月亮灣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月亮灣觀景台的植被、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那種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旅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保守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害怕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因片面地保護而沒有對資源進行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

『貳』 簡述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如下:

  1. 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2.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叄』 如何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帶等形式保護起來;
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

『肆』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原則有哪些

1.獨特性原則。
旅遊資源開發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旅遊者往往感興趣的是反映當地民族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的東西,在開發中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突出個性原則並不是單一地開發,應把突出個性與豐富多彩相結合。

2.參與性原則。
旅遊者不僅觀光,且直接參與體驗。開發參與性活動,主要靠發掘當地的歷史和社會風情的民族文化內涵,要力求真實自然,強化鄉土氣息,避免矯揉造作和為表演而表演的作法,淡化商業經營的氣氛。要把真實性、藝術性、科學性和參與性相結合,才能真正成為吸引廣大遊客的活動。

3.文化性原則。
旅遊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靈魂,民俗旅遊更應突出高層次的文化特點,堅持高品味開發。開發具有進步意義的社會民俗文化現象,防止開發中的低品味和「庸俗化」傾向。對一些傷害人們身心健康、毒化思想的愚昧迷信和低級趣味的陋俗應加以革除。

4.宜土不宜洋原則。
民俗風情應展現當地的歷史和現狀特色.其本身具有的區域性,傳統性,古樸性應予保留。在開發時以「土」為主.不要「洋化」,也不要模仿他人,呈現原汁原味,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古樸的特色。

5.審美情感性原則。
民俗提供許多具有審美價值的形式和內容,如賽龍舟、放風箏、吃年糕、走親戚等,透出人民智慧的靈光和心靈的美好,形成的意象妙趣橫生引人人勝,折射出各民族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友好,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為旅遊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6.多渠道開發原則。
在國家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同時,有條件的鄉、鎮、村可辦民俗旅遊項目,如集體籌資建設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室。此外,要注意發揮個體的力量,如民間老藝人的絕招亮相等。

7.保護為先原則。
傳統民俗不能再創造,如果盲目開發,不善加保護,一旦被破壞,損失往往是難以彌補的,所以,務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護民俗文化。

8.經濟效益原則。
開發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效益。開發必須做到投資省,見效快,效益高。

9.重視民俗文化學人才的培養。

『伍』 試述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300字以上)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但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②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③;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 相互矛盾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④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⑤。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⑥,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⑦,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⑧,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

『陸』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特徵,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葯、手工技藝等。這些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保護相對充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應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民間藝術是所有文藝形式的創作源泉,以民間藝術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語言去表現,可以創作出電影、小說、漫畫、音樂、舞蹈、美術等能夠創造價值的藝術產品。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原來在不發達地區被人遺忘的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使古老的藝術得到新生。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也會是很好的保護開發。有經濟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得以傳承。要麼國家出資保護,由專人繼承,保護人文活化石;要麼這些傳人從所繼承的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存的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消亡。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保護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靠這些傳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業的支持。這個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專家共同協作,從信息、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對於發展地方文化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利用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其實很多地方已經不自覺地這樣做了,像梁祝傳說已經有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地方政府還藉此開發旅遊項目。筆者建議,將戲曲、曲藝、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製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製品進行保護,同時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這里要強調的是保護性開發,既要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又能夠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繼承。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貼近大眾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遊業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經火爆一時,但是新鮮感過後,便又回歸沉寂。民俗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習慣,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沒有起到傳承作用。模仿只能興盛一時,關鍵是要深度發掘民俗的文化內涵,並開發相關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這一點旅遊業做得還很不夠。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絕好機會,充分研究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遊產品,將是文化企業關注的課題。

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註定消亡,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詳盡記錄影像資料外,還要讓一部分青少年把它們作為興趣愛好進行傳承,而不是作為生存技能進行學習。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僅僅靠專家學者遠遠不夠。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即將失傳的,由專家學者盡快進行音像資料的記錄整理,保存完善的資料;對於還有一定生命力的,則需要全社會配合盡快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柒』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

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意義民俗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創造成果,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回歷史發展進程中,為應付答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所有的群眾文化積淀.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屬性品格、動態積累品格、歷史傳承品格和地域變異、階級階層變異等多重品格.是一種始終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重視民俗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國情、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捌』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的措施有哪些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怎麼做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針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出來了六大措施:(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來源: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玖』 壯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先恢復說壯語的人群的數量 恢復節日穿民族服裝的活動很重要
很多人都不知道壯族圖騰是什麼 標准壯族服裝又是什麼樣的

『拾』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是什麼

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如下:
一、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