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旅遊業為什麼發展迅速
中國旅遊業發展迅速的原因:
1、居民收入的增長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專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屬展,我國居民的收入出現了穩步的增長,與之相對應的是消費水平也有隨之了明顯的提高。而這些都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推動的作用。
2、閑暇時間的增多對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我國假日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公民就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而閑暇時間的增多,使得人們「走出去看看」的期望值提高,可以性增加,旅遊成為現實。
3、國家政策的支持
「黃金周」的出現,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4、我國旅遊資源豐富
作為一個面積大國和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不同地區的景觀差異大,旅遊價值高,也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② 如今中國旅遊業現狀
還是良莠不齊,需要整頓,但一些大公司還是有一定口碑的
旅遊產業鏈不完備,配套設施及市場地規范化不健全
③ 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情況比較穩定,但是就今年來說的話,其實全國各地的旅遊發展都並不怎麼好,大多數都是因為疫情這個原因導致的。今年的旅遊業發展就是比較慘淡的,絕大多數時間大家都是不能夠出遊的。
一、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旅遊業發展非常不好。我們都知道,從今年年初一月份開始一直到六七月份,每個人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個人都害怕自己出去會被染上新冠肺炎病毒,所以說這一整年旅遊業的發展都並不怎麼好。縱觀整個全球來說,旅遊業的發展都非常不好,因為大家都害怕出去會被感染。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近幾年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情況都是比較平穩的,但是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④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生活富裕了,有閑錢了,就想出去遊了。
⑤ 中國旅遊文化項目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內明顯。全國各地文化旅遊業容發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內旅遊資源,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並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四川在地震後為復甦旅遊業,把文化旅遊作為其發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來文化旅遊項目廣泛受到投資者青睞;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雲南省相繼設立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
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必須以觀念創新推動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要按照全面創新的戰略要求,用新的思維認識、開發和管理文化旅遊產品。
21世紀中國旅遊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遊,文化旅遊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相當的發展規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蘊獨占鰲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⑥ 中國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原因
旅遊消費,特復別是國內旅遊消費制,是旅遊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擴大旅遊就業容量的根本源泉。
旅遊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產業,提供了遊客旅行過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務和產品。旅遊業的多樣化決定了它可以提供的工作種類繁多:既有基礎服務工作,也有高級服務工作;既有一般業務工作,也有各類管理工作;既有腦力工作,也有體力工作。這些工作能夠吸引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⑦ 中國旅遊發展概況
我國的旅遊業較長期的保持7%年均增長率,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產業的概念是從供給方出發的,生產同一類產品或者提供相關服務的單位的集合,而旅遊業是一項以需求方來定義的活動和產業,這是旅遊產業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遊產業的定義從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兩方面來看,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旅遊經濟活動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形成了旅遊產業,主要由旅館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旅行社與旅遊景區管理組成,其中旅行社,旅館業和交通運輸業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旅遊產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所以旅遊產業的發展可以直接或者間接推動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發展。旅遊產業也是一個形象產業。旅遊業的開展為旅遊目的地與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個平台,遊客會從旅遊的過程產生對旅遊目的地的綜合印象,旅遊目的地在這個過程中向遊客展示地區的整體形象。
旅遊業推動旅遊城市經濟增長和相關產業發展,提供社會就業機會,促進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加強地區間的交流和互動,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所以說旅遊業是一項對地區的經濟,文化,環境有重要推動意義的產業。
2006年我國入境旅遊接待1.29億人次,國內旅遊超過13億人次,旅遊總收入8935億元,旅遊直接從業近1000萬人,旅遊業已成為關系億萬「民生」的大產業。不僅如此,旅遊業還明顯推動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培育和提升著國家和地區的「軟實力」。
⑧ 中國旅遊市場的特徵
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預測,90年代世界旅遊業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階段。世界旅遊業出現了發展區域性統一市場趨勢。東亞太區域將在世界六大旅遊區域中保持發展速度領先的地位。世界旅遊將進入「無國境旅遊時代」。旅遊市場競爭將日趨國際化。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將出現七大特徵:1.市場細分化;2.從觀光型旅遊向度假旅遊為主轉變;3.追求更為靈活多變的旅遊方式;4.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5.銀色市場不斷擴大,6.對旅遊安全更為重預,7.區域旅遊盛行。 現代世界旅遊業發展呈現出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局面。為了實現在本世紀末使我國成為國際旅遊業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需要對未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把握世界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徵,制定相應的旅遊市場營銷對策,以使我國在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競爭中能夠取得有利地位。 一、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對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發展決定和制約著現代世界旅遊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長期國際和平環境和以計算機為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促使戰後世界經濟有了飛躍發展。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世界上工業化國傢具備了國際旅遊產生的三大基礎因素:充足的餘暇時間,方便的交通條件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目前規模的國際旅遊市場。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仍將決定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的發展速度、規模和形成特點。從以往的發展實踐來看,每當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危機和波折時,都會對世界旅遊市場產生很大沖擊。例如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和1982年世界性經濟衰退都減緩了當年國際旅遊的發展速度,甚至一度曾使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的世界旅遊業出現負憎長。而每當世界經濟發展比較順利時,世界旅遊市場就會以更高的速度進行擴展。從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間,國際旅遊人數增長了4倍,國際旅遊總收入增長了13倍,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7.2%和14.1%,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率。進入80年代以後,國際旅遊發展速度有所減緩。1990年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數為4.15億,為1980年2.8億的1.48倍。1990年全世界國際旅遊總收入為2300億美元,為1980年953.5億美元的2.41倍。10年期間年增長率分別為4%和3%,仍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速度。9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將會高幹80年代。據日本國民經濟研究協會預測,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達到年均3.5%的增長率。雖然由於海灣戰爭,經濟衰退浪潮以及蘇聯和東歐各國因政治,經濟體制劇烈變革引起的經濟倒退使90年代開頭的幾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9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發展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促使90年代世界經濟活躍化的原因在於: 第一,世界政治局勢趨向緩和,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撤軍裁軍的浪潮將使浪費於軍備競賽上的資源轉向用於發展民用經濟。第二,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新技術被付諸實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信息傳遞方式的改革和傳遞速度的加快形成了統一的國際信息社會,這些發展和變革將有力地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並將在世界經濟中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而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經濟落後的國家有可能通過經濟起飛在較短的時期內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世界經濟發展越順利,國際旅遊業越是以加倍的速度向前發展這樣一種「倍乘式效應」規律,90年代國際旅遊業將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的穩定增長將使私人消費支出持續增長。世界旅遊組織秘書處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假定價格不變,實際私人總消費的增長率為1%或低於1%,旅遊的增長率為零或為負數;私人消費的增長率為2.5%,旅遊消費的增長率為4%,私人消費的增長率為5%,旅遊消費的增長率為10%。可自由支配收入額度增加越多,旅遊消費的比例就越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僅次於生存需求的第二需求。世界旅遊價格水平在長期發展中大體上保持穩定,隨著人們工資收入的不斷增加,每次出國旅遊的必需支出占人們收入的比例會趨於降低,人們將具有越來越充裕的支付能力出國度假。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還將使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餘暇時間。如果我們以70小時作為人們每周可有效利用時間的標准,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每周工作時間為40小時,而每周可自由支配的有效時間為30小時。到本世紀末,預計人們每周可自由支配的有效時間將等於或超過每周工作時間。這樣人們將會利用周末3——4天的休息時間進行區域內國際旋游,利用每年可獲得的2-3次持續性休假時間安排進行長距離的洲際旅遊。未來10年中世界經濟的發展將使在世界范圍內的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更為完善和先進。聯結洲際之間和國際之間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不斷建成,將給人們提供越來越方便的出國旅遊條件。新一代飛速更快、載客量更大的飛機的出現,將給國際旅遊市場的不斷擴大提供有效的保證。越來越發達的聯接世界的交通網路將不斷改變人們出國旅遊的時空感。國際旅遊將在世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在更深的層次上實現普及化。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使世界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服務業為標志的第三產業將構成世界經濟的主體。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帶頭產業在本世紀末將取代石油,汽車等傳統支往產業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⑨ 中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歷史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的特徵有:
(1) 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
(2) 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於遊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遊造成大的破壞。
(3) 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於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
(4)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這些責任包括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於生態旅遊自身的這些特徵能滿足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遊興起成為可能。
中國的發展歷史,不是學這個的,還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