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能簡單介紹一下雲南普洱市的旅遊風光景色嗎
普洱的著名旅遊景點有西嶺溫泉,勐卧佛寺雙塔,總體風光特點就是很有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加上普洱氣候溫暖宜人,植被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稱。
⑵ 簡述茶馬古道對漢藏兩民族發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1] 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2] 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背景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辟的;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3]
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4] ,始於唐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用編輯
紐帶作用
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這種互補關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盡管未在藏區駐扎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系,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葯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佔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里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庄。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藏區興起
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葯材的山葯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乾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庄,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製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里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束河茶馬古道戀曲
要進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卻依然寬闊平整。清得發藍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河邊有茂密的白楊樹和柳樹。白的梨花、紅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開放,為村裡人提供香甜的果實。這家鄉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遠的記憶。
沿青龍橋向西走,有一條五花石板路,石頭上暗紅的線條至今可見。老人說,這是束河一幫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捐資鋪砌的。因他們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客」。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最終的期盼。
束河像一個街心大花園,有四條巷道從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東的一條穿過麗江古城,往南的一條通往古濟行政村,往北的一條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即「茶馬古道」。
沿著源自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兩條艱險的商旅古道:一條從松雲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栗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後,沿江北上,過燕子岩棧道,到德欽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進藏;第二條路,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雪山。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桿,到中甸縣城,然後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藏。兩條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個多月。
棧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處險路都可能是藏客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披星戴月」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娶一個溫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面,確都會在心裡寬容甚至感激對方,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這樣的傳統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為親戚的納西人和藏人卻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並不是一件難事。
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條古道卻從來沒有蹤影,這條無形的道上走著另一群人,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紮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皮匠。
9宗教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 清真寺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准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 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沖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 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佔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佔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 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10研究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茶馬古道景色(17張)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奔向南
茶馬古道之路
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盡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實例,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11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定位,普洱將凸顯「茶文化旅遊」主題,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的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共贏。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同時是一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具有眾多自然生態資源、水域風光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將立足於普洱市旅遊資源的文化和特色,以及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底蘊依託「普洱茶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遊產業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將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的新興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歡樂普洱、養生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茶休閑養生旅遊勝地」。
普洱市規劃打造「一城、三區、四線」的旅遊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養生度假旅遊城;「三區」即規劃打造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快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閑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線」即規劃打造西部邊陲風情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風貌神奇探秘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及東南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根據科學論證,提出了「十大旅遊景觀景點創意設計工程」:普洱市一是要創意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開展歡樂普洱民俗風情游;二是要規劃建設國際級溫泉養生度假村,開展普洱市高端度假休閑游;三是要規劃打造普洱市思茅河十里民族美食長廊,開展民族美食體驗游;四是要規劃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藝術宮,開展民俗風情文化藝術、茶文化體驗游;五是要恢復建設普洱市月光寺,引導群眾開展宗教文化游;六是要規劃恢復普洱市文武廟,開展普洱市歷史文化尋蹤游;七是要規劃引導建立寧洱縣的普洱府,開展普洱市茶馬文化體驗游;八是要規劃改造普洱市思茅區珠市街,開展古街觀光購物游;九是要規劃建設普洱市的茶文化景觀長廊「茶都大道」,開展普洱城市觀光游;十是要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園資源和制茶企業,開展普洱市現代茶工業觀光游。
⑶ 茶馬古道的歷史內涵和開發價值
茶馬古道
(一)茶馬古道簡介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於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淀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雲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遊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於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
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里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遊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蒙蒙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自行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里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里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遊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遊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絕品。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遊發展規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徵。
(二)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側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淀,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 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三)茶馬古道的社會經濟價值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最特殊的地域名稱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的陸上交通大動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對外開放的金鑰匙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大開發的重要基石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經濟大繁榮的命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旅遊發展的著力點
(四)茶馬古道旅遊開發的機遇
☆國內外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加入WTO為昌都旅遊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會
☆西部大開發為昌都旅遊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五)現代茶馬古道
☆公里干線的修築,替代了過去「茶馬古道」的功能。
☆「兩橫一縱」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現代「茶馬古道」。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並引發旅遊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專門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並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遊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霽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京大學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六)滇藏道
從雲南普洱茶的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下關(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慶、德欽,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薩,而後再經藏南的澤當,後藏的江孜、亞東然後出境。
(七)滇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薩,再經後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
⑷ 茶馬古道形成原因並簡述意義
一、形成原因
川藏茶馬古道的形成是因為「茶馬互市」。「茶馬互市」是以內地的邊茶交換藏區的馬匹。因此,茶馬古道是一條用以貨易貨的貿易方式所形成的重要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川藏茶馬古道起於雅安經康定到西藏,在明代成為全國邊茶的主要貿易通道。
二、意義
1、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
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
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
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
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
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
(4)普洱市大茶馬古道旅遊概念規劃擴展閱讀
1、茶馬古道是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是民族團結的象徵。由藏漢等族人民開辟的這條道路,證明了西藏歸屬中國的歷史必然性,證明了藏區與祖國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證明了藏族與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間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它就象一座歷史的豐碑,穿越千年時空,讓人感受到漢藏情誼的雋永與深厚。
2、茶馬古道是一份豐厚的旅遊資源,在藏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價值。茶馬古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有很大的旅遊吸引力。
古道上茶夫在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馱隊踏出的蜿蜒草地小徑,能讓人浮想聯翩,追尋那千年的史跡;古道沿途的村寨、牧場風光綺麗,民俗奇特而各有地域差異。城鎮中多元文化匯集、絢爛多姿,都能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將這些開發為旅遊觀光的項目推出,具有獨特的優勢。
3、深入發掘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對於推進藏漢地區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道路,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伴隨這一古道誕生的藏族茶文化、商貿文化就值得深入發掘。
以茶文化而論,藏族對茶的醫療作用見解獨特,早在14世紀時,就根據茶的生長地理環境、施肥種類、烘製方法的差異,將茶分為十六種,分別用以治療流涎、膽熱、痴愚、胃病、血病、風病、魔病等症。藏族飲茶、用茶的禮俗更體現了一種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集中了茶文化的精髓。
⑸ 雲南茶馬古道 應該遊玩哪一段
麗江金沙旅遊網為你提供的路線:
西雙版納是茶馬古道的起點區域,專普洱茶由西雙版納屬經查,茶馬古道運銷海內外。其主幹線有兩條:
1、滇南官馬古道:曲靖(或昭通)——昆明——玉溪——墨江——思茅、普洱——西雙版納
這條茶馬古道以運輸普洱貢茶和內銷茶葉為主,全程於清初開通,清末部分中斷。官馬大道中途也有許多,如從元江往東到達石屏(明末以來到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生產、經營的多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經蒙自到達越南。20世紀50年代,昆洛公路通車後,滇南官馬古道成為歷史遺跡。
你可以游覽滇南官馬古道,這條路上可以沿途游覽,之後到達西雙版納,再游覽西雙版納的景點,如果時間夠的話就可以往麗江,德欽,拉薩方向繼續游覽茶馬古道,這是旅遊的路線:
2、滇藏茶馬古道主幹線:西雙版納——思茅、普洱——景東——大理——麗江——中甸(香格里拉)——德欽——西藏芒康——拉薩。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哈!
⑹ 以普洱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共有幾條
茶馬古道是復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制,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茶馬古道地圖歷史。
所以只有一條茶古馬道啊~~~
不過有好多版本,還有說七條的
⑺ 什麼叫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從什麼地方開始,經過哪些地方,最後到達哪個國家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於今滇、藏、川橫斷山脈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的一條古代商道。他是中國藏區連接祖國內地並外延至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中國西南各民族自古以來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馬古道以茶文化為其獨特的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的樊綽寫了一本很有名的雲南志——《蠻書》,其中第七卷《管內物產》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唐代南詔國(748-937年)六詔以外的六節度之一,銀生城即現在的雲南省景東、轄區包括現今的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一帶。「蒙舍」是南詔國中的六詔之一,在今雲南巍山、南澗一帶。由此可見,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雙版納的茶葉已運銷到大理。
茶馬古道運行范圍在中國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至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另外一些國家。
茶馬古道的線路以現今西雙版納、思茅的勐臘、勐海、思茅、普洱、瀾滄等產茶地為中心地擴散開來,向西北行走,經過景谷、鎮沅、景東、南澗、巍山、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麗江、中甸、德欽、左貢、幫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達、拉薩,可以從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
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瑭、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茶馬古道由來於茶馬互市
早在唐代,唐與吐蕃便開始了茶馬互市,到了宋代進一步發展,明代達到了繁榮。茶馬互市在很長一段歷史上是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的最基本的內容,成為聯系西藏同內地的重要紐帶,也是茶馬古道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南宋李石《續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宋朝推行「以茶治邊」的政策,宋神熙寧七年(公元老派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馬司,並在雲南北勝(今永勝縣)設茶馬司,規定以茶葉交換西蕃的馬匹。元代在永寧(今寧蒗縣)又開設茶馬市場。清劉健《聞夜錄》稱,順治十八年(1661年)3月在北勝州與藏人互市茶馬,當年經大理入藏茶葉3萬擔。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清朝前期限是普洱茶的興盛大時期。據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在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的部分地區也有居住。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那裡的居民常年以奶內糌粑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等營養成份主要靠茶葉來補充,茶成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別大。正如藏族古諺語所說:「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把此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區不產茶,內地民間和軍隊所需要的騾馬又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便應運而生。茶馬古道是一條以運茶為主的商貿通道,當然,不只是茶葉,來自川、滇的糖、布、線、粉絲等到生活日用品,也隨著馬幫從橫斷山脈延綿的皺褶中進入了青藏高原,而來自康藏地區及周邊國家的馬匹、皮毛、藏金、藏紅花、麝香、貝母、鹿茸、蟲草等也隨著這條路,流散到滇、川等地。雲南邊銷茶也因主要供應康藏地區兄弟民族飲用而得名。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發揮著作用,開辟和完善了一條運送茶葉(也包括其它物資)的通道——茶馬古道,也是茶馬古道自唐代至民國一段歷史內得到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大理位於茶馬古道的中心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約兩千公里,幾乎貫穿整個雲南省,完全靠馬幫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艱險,單程一趟也需要三四個月,古道之難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處滇西中部,自古以來都是滇西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詔國,西雙版納、思茅的茶葉就已運銷大理。自清末民國初起,下關一躍成為西南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和生產加工地,雲南主產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等地)的茶葉被子源源不斷地運往下關加工銷售。據譚方之《滇茶藏銷》統計,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萬擔:「滇茶為藏人所好,以積沿成習,故每年於冬春兩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曠野,為滇茶不遠萬里而來。是以緊茶一物,不公為一種商品,可稱滇藏間經濟上之重要聯系,抑且涉有政治聯系意義。概藏人之對於茶也,非如內地之為一種嗜品或為逸興物,而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薩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麗江轉思海,越叢山,過萬水,歷數月絡繹不斷於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馬古道所說的馬,最早作為運輸工具在古道上顯示了重要性,其後又成為一種與茶葉交的商品——茶馬互市,具有了另一種價值。馬在茶馬古道中意義重大,為此茶馬古道沿途長其以來形成了固定的騾馬市場。最早記載騾馬交易在南詔時期的三月街進行,騾馬市場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於唐朝永徽年間(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明代李元陽《雲南通志》中寫道:「三月十五日在點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徐霞客游記》則記載了集市的盛況:「具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此為馬市,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大理馬在很早以前就名揚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戰馬多來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載:「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則稱贊大理馬:「馬之良者,不必西北」,認為大理馬可以和西北馬相媲美。
此外,還有洱源的漁潭會,鶴慶松桂騾馬大會和麗江騾馬交易會,每年都定期舉行,一直沿襲至今。
下關沱茶的創制和發展
下關沱茶屬普洱緊壓茶類,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圓麵包,其外觀精巧,曲線玲瓏。其加工演變過程源於明代的「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1902年由下關「永昌祥」商號成功定型,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追溯下關沱茶的起源,可以從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明代謝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己有普洱團茶的生產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載:「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南新語》亦說:「普茶珍品,則有毛尖、牙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採制,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兒茶的各種特徵:1、鮮葉採摘時間(雨前);2、重量(四兩重,約合125克);3、形狀(團茶);4、製作時的散茶的用料(芽茶,僅次於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稱的由來(少女將這種自己採制的高檔普洱團茶賣出後,積攢私房錢,用作購買出嫁時的嫁妝。)由此可見,到了清代則更具有下關沱茶的加工雛形了。
與下關沱茶最為接近的是「月餅形」團茶,此茶由景谷縣私人茶坊製作,於1900年運銷下關後並且在下關製作,又稱「景關茶」。「永昌祥」下關茶廠在原有形狀上加以改進,既吸取了「月餅形」團茶的小巧和便於運輸,又充分考慮到了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霉變,以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的後發酵因素。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小碗臼形下關沱茶,她的最大設計特點是:能使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地增大表面積。如此精巧的設計,既保證了緊壓團茶的良好透氣性,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霉變,又增大了團茶凹凸面與空氣的接觸,能有效地促進其緩慢地有氧自然發酵過程,對生料普洱團茶的後發醇十分有利,能使其長期貯藏,歷久彌珍。這一經典的創新設計於1902年完成,既秉承傳統,又啟迪末來,對往後的雲南沱茶蜚聲海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關沱茶的創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圭),他於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楊鴻春合資創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葯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餘缺獲利。
永昌祥的下關沱茶一經問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開銷路,其它商家見沱茶厚利可圖,紛紛投資經營,下關一時成了眾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戰場。在抗戰結束前,下關有大小十八家茶廠,其中,以永昌祥、茂恆、復春和、成盛、洪盛祥商號開辦的茶廠規模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永昌祥在商戰中穩扎穩打,力挫群雄。該號的:「松鶴牌」沱茶不僅非常重視質量,而且促銷、防偽方式新穎。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的沱茶,顧客每積足十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茶葉。
在四川,「松鶴牌」下關沱茶備受推崇。陳邦賢《自勉齋隨筆》記載:「在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最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雲南通史長編》記載:「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下關沱茶,村鎮茶肆,亦以其名標榜。」沱茶產於下關卻在四川出名,純屬有緣。在川、滇方言俗語中,人們習慣將團塊狀的固形物稱為「坨」。起初,永昌祥下關茶廠生產的普洱緊壓茶主要有:主銷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流域的「碗形」銷往康藏的「帶柄心臟形」兩種規則。以銷區定名,前者稱為「敘府庄茶」後者稱「緊茶」。由於下關「敘府庄茶」銷川後,經沱江水沖泡,色、香、味俱佳,當地人為的表達對此茶的珍愛,遂將「沱江水」與「下關茶」進行文化聯系,雅稱之為----「沱茶」。「坨」與「沱」一字之改,使人們在品嘗下關沱茶時很自然的聯想到下關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長。時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關沱茶的主銷區,當地愛茶者仍對其情有獨鍾,無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關。
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永昌祥在經營中十分注重誠信,一諾千金。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贏得了尊重。
下關茶廠的前身為「康藏茶廠」,1950年正式定名為:「雲南省下關茶廠」,1955年永昌祥、復春和、茂恆等商號的茶廠被並入下關茶廠。如今的下關茶廠在繼承和發展永昌祥下關茶廠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對選料、拼配、壓制、包裝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進,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傳統色、香、味、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相繼開發研製出下關沱茶系列產品,花色品種齊全。基本上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濟效益顯著。目前,下關茶廠主要使用松鶴、寶焰、南詔、感通、三道等注冊商標生產多種精製茶。其中以傳統的「松鶴牌」沱茶,「寶焰牌」緊茶,「南詔牌」七子餅茶,在廣大消費者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
下關普洱沱茶的研製及其保健功能
古代滇南的銀生府為雲南主產茶區,而普洱古屬銀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於普洱府、然後遠銷各地,故以普洱茶為名而著稱。因此,歷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實際上是以雲南大葉種茶製成的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現代的普洱茶是將曬青毛茶經過後發酵處理精製而成的,暢銷港、澳和東南亞,以及法國、日本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
當今,普洱茶分為散茶和蒸壓成型兩大類。壓製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狀不同,分為碗形的普洱沱茶,長方形的普洱磚茶,和圓形的七子餅茶等。雲南沱茶(外銷)是下關茶廠以傳統的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開發配製的新產品。原料採用雲南茶樹大葉群體良種加工的曬青毛茶,經拼配、篩制、發酵、蒸揉而成。該產品1975年開設由下關茶廠試制。1976年在廣州商品交易會上首次亮相,並獲得外商的好評,達成批量出口。100克規格的外徑8.3厘米,高4.3厘米,此外還有3克、250克等規格,1995年開始生產雲南沱茶袋泡茶。主要銷往法國、英國、德國、盧森堡以及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國內外對下關沱茶的保健功能進行了研究,並通過臨床實驗,驗證了下關沱茶在減肥降脂方面的神奇效果。
昆明醫學院附一院內科心血管組臨床使用雲南下關沱茶55例與使用療效較好的降脂葯物安妥明治療的31例對比,沱茶的療效高於安妥明且無副作用。
1987年10月17日,《香港時報》和《歐洲時報》同時報道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雲南沱茶研究報告:法國國立健康和醫學研究所進行的臨床實驗表明,中國的雲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兩個月內血脂下降了22%。法國奧爾賽營養生理研究所的呂冬教授研究表明:「雲南沱茶中有數種不詳物質,可溶於水,有促進新陳代謝、平衡和節制膽固醇的奇效。」
法國巴黎聖安東尼醫學院臨床教學主任艾米爾·卡羅比醫生研究證明,常飲雲南沱茶有減輕人體重,降低人體中類脂化合物、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含量的作用。對降低人本血尿酸比例也起一定作用。凡飲用雲南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對年齡在四十至五十歲的病例效果更顯著。
法國亨利·芒朵醫院和另一個醫院證明,雲南沱茶對減重有幫助,對脂肪代謝作用明顯。那些一個月每日喝三碗茶水的人,其血脂的含量下降了13%,它能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低。
結束語
⑻ 茶馬古道旅遊
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思茅州普洱縣的那柯里村,區內遺存有一條鋪就於版崇山峻嶺的石子大權道——茶馬古道。由人工磨製的條石和礫石鋪成,石板上深達兩厘米的馬蹄印是古道最好見證。
茶馬古道實際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3-5月和9-11月最佳。春秋適宜。夏季高溫難耐,多降雨。
束河的茶馬古道,其實不是很長的一段路,就繞著束河古鎮然後走到一個小山頂,束河觀景台那裡,給我牽馬的是一個正宗納西族的阿媽,繞束河在加上走茶馬古道一共是80,個人感覺還可以不坑爹,一路上阿媽都在給我講茶馬古道的故事,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是還總跟我說不要怕,不會摔下去,到了山頂還給我各種拍照,還教我擺pose,我覺得這樣的茶馬古道值得一走。
⑼ 普洱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普洱市旅遊景點有:思茅茶馬古道、思茅萊陽河、思茅勐卧佛寺雙塔、思茅千家寨、里坎瀑布景區、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木依吉神谷景區、思茅整控江摩崖、勐梭龍潭景區。
1、思茅茶馬古道
該景區位於思茅市東南方約40千米處,面積達200多平方千米。區內遺存有一條鋪就於崇山峻嶺的石子大道--茶巴古道。它是古代滇南的"茶鹽之路",(普洱茶、磨黑鹽都由此道出境)又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
2、思茅整控江摩崖
元代整控江摩崖,是雲南省的一項重要文物。在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雅口區荒壩河勐況彝族傣族自治鄉下勐況寨子東側,瀾滄江邊不遠處的一個石灰岩岩壁上。
整控江這一帶,田野寬闊,物產豐富,傣家彝寨隔江相望;摩崖臨江,山石多姿,行人過往有渡船。大江南流,氣勢磅礴,邊陲風光秀麗,自然景色迷人。
3、勐梭龍潭景區
勐梭龍潭是一個天然的熱帶雨林淡水湖泊,位於勐梭龍潭自然保護區中段,縣城南側。湖面海拔1140米,四周林翠 山青、環境清幽、山巒疊嶂、碧水粼粼、水映山城、景色秀麗。
勐梭龍潭屬斷層陷落湖泊,南岸和西岸懸崖峭壁,東岸和北岸地勢平緩,龍潭水源主要來源於湖泊底部的地下水, 以及山澗小溪和地表積水。勐梭龍潭是國家AA級景區——西盟佤族生態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勐梭龍潭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