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豐縣張道陵文化旅遊項目論證規劃

豐縣張道陵文化旅遊項目論證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00:47

⑴ 請給點信息!沛縣鹿樓鎮大沙河旅遊觀光帶工程建設規劃,政府有沒有這個項目。如果有的話什麼時候能動工...

瓊海

⑵ 請問,豐縣張道陵診所的統一社會代碼號是多少

不清楚,你去了不就知道了嗎?你不去怎麼知道啊

⑶ 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都有哪些

徐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剪紙(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琴書 徐州梆子 江蘇柳琴戲 徐州香包
徐州鼓吹樂 邳州跑竹馬 邳州紙塑獅子頭 豐縣糖人貢

徐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沛縣武術
邳州年畫
徐州剪紙
徐州琴書
沛縣泥模
豐縣墜子
彭祖傳說
徐州風箏
蘇北大鼓
徐州泥塑
柳琴戲
銅山北派少林拳
銅山縣漢王石刻藝術
漢王拔劍泉和馬扒泉傳說
邳州喜床畫
豐縣糖人貢
江蘇梆子戲
江蘇柳琴戲
徐州香荷包
豐縣吹糖人
邳州綉花鞋
邳州跑竹馬
睢寧落子舞
豐縣四平調
睢寧龍虎鬥
徐州鼓吹樂
子房山廟會
豐縣劉邦傳說
鼓樓民間花燈
劉邦系列故事
邳州藍印花布
睢寧縣雲牌舞
邳州紙塑獅子頭
豐縣張道陵傳說
睢寧鯉魚戲花籃
沛縣織土布技藝
彭祖導引養生術
徐州飠它湯工藝
草編(薛橋草編)
獅舞(邳州舞獅)
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柳編技藝(草橋柳編 )
沛縣黿汁狗肉製作技藝

[1]
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嗩吶(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鼓吹樂」)
睢寧縣民間舞龍虎鬥(省級項目名稱為「睢寧龍虎鬥」)
睢寧縣雲牌舞(省級項目名稱為「睢寧雲牌舞」)
銅山縣漢王石刻藝術(省級項目名稱為「銅山石刻」)
豐縣張道陵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張道陵傳說」)
鼓樓民間花燈(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花燈」)
豐縣墜子(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墜子」)
睢寧蘇北大鼓(省級項目名稱為「蘇北大鼓」)
沛縣織錦(省級項目名稱為「沛縣色織土布技藝」)
九里山的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豐縣劉邦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劉邦傳說」)
徐州嗩吶(銅山嗩吶、泉山嗩吶)
徐州琴書(賈汪揚琴)
沛縣劉邦系列故事(與豐縣劉邦傳說合並申報為省級項目,名稱為「劉邦傳說」)
蘇柳琴戲(東路柳琴)
徐州剪紙(泉山剪紙)
沛縣荷葉落子
徐州飠它湯工藝
雲龍編結工藝
荊山橋的傳說
邳州藍印花布
賈汪煤礦文化
徐州泰山廟會
徐州伏羊習俗
李三娘的傳說
戚姬苑的傳說
豐縣蜜制蜂糕
新沂草橋柳編
新沂窯灣甜油
新沂沙溝香油
新沂辮子辣湯
新沂巴山面醬
睢寧王集香腸
徐州香包工藝
徐州古民居傳統營造工藝
睢寧落子舞
新沂七巧燈
邳州跑竹馬
邳州花鳥字 豐縣吹糖人
豐縣糖人貢
邳州泥玩具
彭祖烹飪術
豐縣四平調
銅山丁丁腔
江蘇柳琴戲
徐州梆子戲
邳州綉花鞋
彭祖的傳說
子房山廟會
雲龍山廟會 柳將軍傳說
鳳凰的傳說
邳州揚琴戲
邳州唱花相
沛縣花鳥字
沛縣封侯虎
邳州喜床畫
邳州打鐵花
漢王拔劍泉和馬趴泉傳說
沛縣黿汁狗肉烹制技藝
銅山內華土陶器燒制技藝
徐州泥塑 徐州風箏
銅山麵塑
邳州年畫
徐州剪紙
沛縣泥模
沛縣武術
徐州琴書
新沂鑼鼓
邳州花車
邳州舞獅
豐縣花鼓
銅山大鼓
邳州門箋
賈汪石雕
睢寧粉皮
邳州紙塑獅子頭
彭祖導引養生術
新沂窯灣綠豆燒
邳州黃石公傳說
睢寧鯉魚戲花籃
新沂明帝捆香蹄
沛縣漢宴十大碗
邳州土山關帝廟會
孔子觀呂梁洪的傳說
睢寧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邳州蒲扇編織技藝
豐縣丁蘭刻木傳說
九里薛橋草編工藝
下邳蒲扇編織技藝
嵐山燒雞製作技藝
銅山徐式北派少林拳
睢寧古邳鎮民間故事
邳州敘事詩——胡打算
邳州周七猴子的傳說
徐州祛腐生肌膏醫葯
賈汪陶土罐燒制技藝

[1]

⑷ 聽說江蘇的沛縣。豐縣被兩會提按化給安徽。是真的嗎

估計可能性不大,這是典型的獨裁,誰也不能個代表豐沛淳三縣300++萬人民,三縣人民是不會同意的!
近來徐州地區有些區劃傳聞,如下

傳聞1:豐縣沛縣劃到安徽

將江蘇豐縣、沛縣、高淳三縣劃給安微,將安徽天長劃給江蘇。

江蘇全省分為24個行政單位,分別是:

副省級市(下轄若干區、縣[ 市]為副廳級):

1.南京市-(含:原南京市區、溧水)

2.蘇州市(含:原蘇州市區、常熟、太倉、崑山、吳江)

3.無錫市(含:原無錫市區、江陰、張家港、靖江)

4.徐州市(含:原徐州市區、銅山) 正廳級市(下轄若干區、[ 市]為正縣級 )

5.常州市(含:原常州市區、宜興、金壇、溧陽)

6.鎮江市(含:原鎮江市區、揚中、句容、丹陽)

7.南通市(含:原南通市區、通州、海門、啟東、如皋)

8.揚州市(含:原揚州市區、江都、儀征)

9.泰州市(含:原泰州市區、泰興、姜堰)

10.鹽城市(含:原鹽城市區、鹽都、建湖、阜寧、射陽)

11.淮安市(含:原淮安市區、漣水)

12. 連雲港市(含:原連雲港市區、灌雲、灌南)

副廳級市(下轄若干副縣級大鎮和正科級小鎮)

13.東台市(含:原東台市、如東、海安、大豐)

14.興化市(含:原興化市)

15.高寶市(含:原高郵市、寶應)

16.宿遷市(含:原宿遷市、睢林)

17.天長市(含:原安徽天長市)

18. 盱眙縣(含:原盱眙縣、金湖、洪澤)

19.新沂市(含:原新沂市、邳州)

20. 沭陽縣(含:原沭陽)

21.泗州縣(含:原泗洪縣、泗陽)

22.濱海縣(含:原原濱海縣、響水)

24.東海縣(含:原東海縣、贛渝)

全省分成三大片:

蘇南5市: 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

蘇中6市(縣): 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東台市、興化市、高寶縣

蘇北共12市(縣) :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連雲港市、宿遷縣、天長縣、盱眙縣、泗州縣、沭陽縣、濱海縣、新沂縣、東海縣

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蘇南、蘇中、蘇北分成六組,實行接對幫扶,每組考核指標綁在一起,其中蘇南的市領導為各組第一責任人,授予其更大的跨區協調權力:

A組:南京(南)-揚州(中)-天長(北)-盱眙(北)

B組:蘇州(南)--高寶(中)-宿遷(北)-沭陽(北)

C組:無錫(南)-泰州(中)-濱海(北)泗州(北)

D組:常州(南)-如皋(中)-徐州(北)-新沂(北)

E組:鎮江(南)--東台(中)-淮安(北)-東海(北)

F組:南通(南)--興化(中)-鹽城(北)-連雲港(北)

傳聞2:徐州建成直轄市或成立淮海省

「徐淮」的惑與夢
「尷尬的徐州」

和更多見於媒體的長三角地區「桌面上談合作,桌底下飛黑腿」的狀況一樣,蘇北、魯南、豫東、皖西北交界地帶的「暗戰」也是持續不斷。徐州則是這個戰場的地理中心。

看看徐州在地圖上的位置就能感覺到某種尷尬:它位於江蘇省最西北翹出的一個「角」上,以徐州市區為中心,北上不過30多公里,即是山東;西南去同樣距離,則是安徽;在它的西邊50公里,就是河南。

許多徐州人或許不知道,在徐州還有個「淮海經濟區聯絡處」。這個聯絡處主任蔡芳基說,淮海經濟區成立於1986年3月,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其成員都是位於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的「苦孩子」城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在省里的話語權很少),現在,它已經發展成跨四省、20市、147縣(市、區)的經濟合作組織。區內人口1.2億,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但蔡承認,「合作是相對的,而競爭是絕對的」。

最讓徐州人頭疼的是北面的山東(魯南),一來在眾多對手中,山東的經濟實力最強;二來,據說,江蘇的政策遠不如山東的靈活。

這樣的爭奪體現在市場經濟要素的各層面:原材料、資金、市場,人才、政策(如稅收)等等。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副院長沈正平最近做了一個調查,這個調查沒有得出非常確切的數據-因為「很多東西都體現在行動中,卻找不到落到紙上的文字」。但是調查得到了很多事實,這些事實基本上可以涵蓋一個經濟鏈條中的各個環節:

魯南的電價要比蘇北便宜近0.1元。這是因為山東是獨立的山東電網(而江蘇則屬於統一的華東電網),山東省有支配權,它可以齊心協力,支持魯南的發展,降低電價不在話下;

本來成本就低的山東水泥,在銷售到江蘇境內以後,還可以享受當地政府類似「出口退稅」一類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補貼、退稅等方式,幅度從幾十元/噸到上百元/噸不等)。蘇北的小水泥在實行關停破產,而魯南的小水泥,則迅速南向靠攏,以低成本搶占江蘇市場。

在山東飛速發展的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很多時候造成的污染,往往會由蘇北來承擔後果。由於地理上北高南低,在山東省沿沂河、沭河排放的污水,最終經由邳(州)蒼(山)分洪道到達江蘇。據說,在2003年,這種「外來的」污染造成了徐州市一個多月城市供水的困局。

還有,魯南的很多企業(尤其是消費類企業如啤酒),在做市場開發時,更喜歡到蘇北聘請「顧問」,因為蘇北的人更了解蘇北的市場,也更熟悉蘇北的「套路」……

所以,當山東的日照市以「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自居之時,早在十幾年前就自稱是「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的連雲港除了爭執和苦笑,別無他法。當然,外國友人們甚至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弄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橋頭堡」。

日照和連雲港是「冤家」,這只是其中的小題目。據說,同位於淮海經濟區的「兄弟城市」,魯南對江蘇實施的「一對一」的「盯防戰術」,「捉對」的「冤家」分別是,濟寧、棗庄對徐州,臨沂對新沂(徐州市下屬的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縣級市),臨沂、日照對連雲港,策略當然是:產品打過去,投資(項目)搶過來。當然,具體的策略,都在實踐中操作,卻沒有任何文字落到紙面上。

戰線拉得很長,就是沿著那個並不規則,相對扁平的「V」形的兩省省界。

徐州(包括整個蘇北)當然也有類似的策略,例如,江蘇的煤炭運往山東、河南、安徽,就要比在省內增收附加費用,但是他們更多時候感到的是力不從心。因為,當山東人齊心協力發展魯南的時候,蘇北在江蘇,依然還是個「女兒地區」。政策上「遠沒有山東靈活」,江蘇省政府給予的支持,也似乎小得多。

徐州是江蘇「女兒地區」、「殖民地」。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這兩個詞多次出現在徐州本地的官員、學者口中。老百姓沒有這樣的結論,但是他們有最直觀的感受:徐州的發展太慢。

徐州的道路很窄,這些路中最好的還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現任商務部副部長於廣洲任徐州市長時候留下的,它成了徐州的「人心工程」。

1953年以前的徐州屬山東省所轄(「鐵道游擊隊」的原形即是歷史上活動在這一帶的「魯南鐵道隊」),當年劃歸江蘇,是因為江蘇省內沒有產煤區,徐州是最近的煤炭產地。

這就決定了徐州在江蘇的歷史地位。徐州當地的一位官員至今依然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一位江蘇省長官在徐州視察時說的話,「他說,你們徐州只要提供足夠的煤炭、糧食,其他的就不必管了。」

這樣的地位現在「在改變,但是沒有根本得到改變」。結果是,徐州出產的糧食、棉花、煤炭等原材料源源不斷運往蘇南:「蘇北做了貢獻,蘇南產生了效益」。

能夠看見的數據是,1984年,蘇南、蘇北人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2.23:1,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74:1。同期,中國東、西部這一比例為2.58:1。「蘇北就是江蘇的西部,比西部還西部。」

促進蘇北發展的思路是為了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2001年,江蘇省政府召開了「蘇北區域發展座談會」,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蘇北地區發展的意見》,但是「該戰略尚未全面付諸實施,就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

實際上,促進蘇北發展戰略的嘎然而止,還是由於在整體上蘇南優於蘇北的「傳統」:在長三角承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製造業轉移,並日益成為世界工廠的一個巨大車間時,蘇北,由於其區位的、歷史的、發展階段的不足,很難在同等投入下,看到同等的產出。

「徐州都市圈」

一位江蘇省的高官在徐州視察時講過一個笑話。他說,對於加速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蘇南是在「發狂」,蘇中是在「發急」,而蘇北是在「發呆」。

這也有「歷史傳統」:早在明末,蘇南地區就已經萌發出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第一棵幼苗;而蘇北,那是中國傳統文化(農業文明)積淀最厚重的地方,徐州就因為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出名。

但蘇北人還是覺得很委屈:可能很少人會相信,徐州是至今江蘇省三個沒有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淮安、宿遷)。所以,當原本盛傳一時的「徐州都市圈」戰略規劃嘎然夭折,被「沿江開發戰略」取代時,徐州人就感覺到了巨大的落寞。

「三大都市圈」的戰略規劃,是在2001年江蘇決定促進蘇北發展之後緊接著提出的。這一戰略的藍圖是,在江蘇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別建設以蘇州、南京和徐州(最初包括連雲港)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形成以都市圈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的格局。

但是,當上海市在2003年4月正式實施其「173計劃」,把蘇南的蘇州、崑山作為明確的競爭對象之後,6月,江蘇隨即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促進蘇北發展以及建設三大都市圈的計劃,也隨之煙消雲散。

與「沿江開發」戰略配套的、是在蘇北實施「東隴海產業帶」 的開發戰略,即以徐州、連雲港為中心,在隴海鐵路東段江蘇省內形成資源產業、海洋產業等地區性的產業群落。

在徐州人看來,這顯然又是一個在給予蘇南「機遇」之後,給蘇北地區的一個安慰性的安排。當規劃中的這個產業帶形成之後,它對江蘇省的輻射范圍(北面)也只能局限在這短短的20-50公里之內。江蘇省會願意把這里作為它的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心嗎?

在朱傳耿的報告中,有一個「沿江戰略」對蘇北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長遠來看,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但短期內,則是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

他所看到的正面效應多是「虛效應」,包括激發蘇北發展活力、增強其競爭意識、激活其創新能力以及吸收沿江的經濟外溢和產業轉移;負面效應則似乎就實實在在地擺在蘇北人面前:可能造成蘇北發展機遇的喪失、導致生產力要素不合理的流動和聚集、蘇北的失業、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波及效應、地方保護主義的強化以及非理性的招商引資等等。

一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蘇北的困局:自今而後,即使在蘇南停止發展的情況下,蘇北以10%的發展速度進行追趕,那麼,兩地經濟水平持平需要14年;假使蘇南的發展速度為8%,蘇北仍為10%,蘇北追趕蘇南,需要72年,即使蘇北以15%的高速度發展,仍舊需要21年。

「徐淮省」與「徐-連直轄」

也許打破現有區劃鉗制是惟一理性的選擇。

朱傳耿用四個「一致性」來描述淮海經濟區的特徵:資源的一致性(都是煤炭、糧食的主要產區)、產業結構的一致性、發展階段的一致性,以及在淮海區內區域條件的一致性(都在東部沿海,擁有連雲港、日照兩個海港)。沈正平則又補充了一個:人文積淀的一致性(文化、風俗)。

在專家的眼中,這個區內的五個「一致性」實際上把淮海區黏結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板塊。但是現實的條件,尤其是那幾條省界的存在卻把這些一致性割裂開來,最終形成的即是:生產要素難以正常流動,惡性競爭層出不窮。正如徐州人所說的,在徐州,從來都是「只有都市沒有圈」。

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一個本來各種條件都相對優越的地區,造就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的一個低谷。同時,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也恰恰是所在省GDP波浪線上的低點,這正是專家們所說的「邊緣效應」。

所以,當網路上配合「50個省」的合理設置出現了許多版本的方案以後,在每一個方案中,「徐淮省(淮海省)」都位列其中。關於設立徐淮省的傳言在徐州已經有了至少三四年的歷史。細心一點的人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徐淮省」,都和已經存在了18年的淮海經濟區大體吻合。

其中一個方案出現是這樣設計的:「淮海省,由現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濱海、響水、灌南、宿遷市、現安徽省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現河南省商丘市、現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濟寧市、荷澤市組成,省會徐州。」

另一份方案則強調,「新淮海省的成立將大大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並將激活連雲港作為新歐亞大陸橋橋頭堡的龍頭作用,極大帶動黃淮海地區的發展。」

不過,多數專家和民政部的官員都強調,省級行政區劃不可能貿然推進,所以近期的改革可能需要從局部展開,而合理的安排,是增設直轄市。在之前媒體所提及的增設直轄市名單中,江蘇南部的蘇州是一個「熱門」。但在中國行政學院教授杜鋼建的構想中,位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也應列入這個名單。

在他的構想中,未來的徐州和連雲港可類比為現在的北京和天津,一個是地區中心,一個是對外門戶,正可以相得益障。不同之處在於,北京和天津是兩個直轄市,而徐州和連雲港則會劃為一個直轄市。兩個直轄市的設置以及更多情況下側重北京、冷落天津的傾向,是造成現在天津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在一個直轄市框架下的徐州和連雲港則不存此憂。

「未必一定要一個中心,關鍵是跨區域的,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杜鋼建說,「還要顧及到區域的平衡,並非一定要在東部的發達地區。」

杜鋼建和徐州地方接受采訪的官員、學者都認為,這一地區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其最顯著的功效,無疑是打破了這一地區嚴重存在的行政壁壘,重新整合其行政資源、市場資源,為激活在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版圖中最難看的這個「東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提供條件。「把自然經濟的一致性和區域規劃的一致性,也就是行政資源的一致性統一起來,形成合力。」

和比較熱門的蘇州、青島比較起來,這樣的選擇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它所涉及的地區無疑都是所在省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動起來影響和震動不會那麼大,不會涉及更多、更復雜的利益矛盾。」朱傳耿這樣強調,「風險也就小了很多。」而首先設直轄市,相對而言,其風險就更加小了一些。

在他看來,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應該是個「π」的形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下面右邊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應該在以魯南、蘇北為東端的隴海沿線,唯如此,以東部帶動西部,東西部共同發展的戰略方可完整。而現在,這個關鍵的一「撇」恰恰成了這個「π」最短、輻射能力最低的一線。

傳聞3:蕭縣、碭山重新劃歸徐州

豐沛蕭碭自古是一家,是原徐州的北四縣,蕭縣、碭山距離徐州比淮北近的多,聯系也更密切。而淮北作為礦業城市,與兩縣少有經濟上的往來,特別是碭山,距離淮北較遠,交通也不方便。
事實上淮北市的煤炭資源已進入衰竭,加上產業單一,位置偏僻,發展前途不大,宿州在區位、交通上遠優於淮北,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現在,蕭縣、碭山更希望重新劃歸徐州,如果將來成立淮海省,這個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傳聞4:江蘇省管縣方案出台
1、撤消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太湖區;撤消崑山市,設立蘇州市崑山區;撤消太倉市,設立蘇州市太倉區;
2、設立地級常熟市,撤消縣級常熟市,設立常熟市尚湖區、虞山區;
3、設立地級江陰市,撤消縣級江陰市,設立江陰市澄江區,撤消靖江市,設立江陰市靖江區;撤消張家港市,設立江陰市張家港區;
4、撤消揚中市,設立鎮江市揚中區;
5、撤消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金沙區;
6、撤消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
7、撤消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彭城區;
8、撤消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
9、設立地級新沂市,撤消縣級新沂市,設立新沂市沂河區、新安區;
10、撤消灌南縣、響水縣,合並設立灌河縣,駐響水鎮;
省直管地級市為:南京、鎮江、常州、蘇州、無錫、南通、泰州、揚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徐州、宿遷、江陰、常熟、新沂16個;縣級市和縣為:宜興市、丹陽市、金壇市、溧陽市、句容市、海門市、啟東市、如皋市、泰興市、姜堰市、儀征市、高郵市、興化市、邳州市、東台市和沛縣、豐縣、睢寧縣、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漣水縣、沭陽縣、泗洪縣、泗陽縣、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寶應縣、濱海縣、阜寧縣、建湖縣、射陽縣、海安縣、如東縣、灌河縣36個;高淳、溧水2縣仍由南京市管轄

附:豐縣漢文化:

豐縣古稱豐邑,始建於秦末漢初,歷史悠久,名家輩出。

文天祥《豐沛懷古》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豐沛間」。

西漢名士蕭何、周勃、周亞夫,文學家劉安,梁太祖朱溫,清代名臣李衛,康熙年間狀元李蟠,道教始祖張道陵等均族豐縣。豐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漢高祖劉邦的誕育之地,被譽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兩漢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臧克家說:「豐沛蕭碭自古多英雄!」

我感覺,只有第四個說法有些靠譜,其他的現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現在經濟衰退、失業率下降、行政區劃不能很快的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需要很長時間的協調整合,搞不好的話會出亂子的,這種時候還是穩步向前的好,就像股指期貨和創業板一樣,只是傳聞而已,就像證監會主席所說:一切要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⑸ 豐縣城市論壇

估計可能性不大,這是典型的獨裁,誰也不能個代表豐沛淳三縣300++萬人民,三縣人民是不會同意的!
看看一群瘋狂人的做法,如果江蘇不要我們了,我們情願自治,我們三縣人民是不會妥協的,希望全國人民支持人民民主專政!!!反對獨裁!!!

近來徐州地區有些區劃傳聞,如下

傳聞1:豐縣沛縣劃到安徽

將江蘇豐縣、沛縣、高淳三縣劃給安微,將安徽天長劃給江蘇。

江蘇全省分為24個行政單位,分別是:

副省級市(下轄若干區、縣[ 市]為副廳級):

1.南京市-(含:原南京市區、溧水)

2.蘇州市(含:原蘇州市區、常熟、太倉、崑山、吳江)

3.無錫市(含:原無錫市區、江陰、張家港、靖江)

4.徐州市(含:原徐州市區、銅山) 正廳級市(下轄若干區、[ 市]為正縣級 )

5.常州市(含:原常州市區、宜興、金壇、溧陽)

6.鎮江市(含:原鎮江市區、揚中、句容、丹陽)

7.南通市(含:原南通市區、通州、海門、啟東、如皋)

8.揚州市(含:原揚州市區、江都、儀征)

9.泰州市(含:原泰州市區、泰興、姜堰)

10.鹽城市(含:原鹽城市區、鹽都、建湖、阜寧、射陽)

11.淮安市(含:原淮安市區、漣水)

12. 連雲港市(含:原連雲港市區、灌雲、灌南)

副廳級市(下轄若干副縣級大鎮和正科級小鎮)

13.東台市(含:原東台市、如東、海安、大豐)

14.興化市(含:原興化市)

15.高寶市(含:原高郵市、寶應)

16.宿遷市(含:原宿遷市、睢林)

17.天長市(含:原安徽天長市)

18. 盱眙縣(含:原盱眙縣、金湖、洪澤)

19.新沂市(含:原新沂市、邳州)

20. 沭陽縣(含:原沭陽)

21.泗州縣(含:原泗洪縣、泗陽)

22.濱海縣(含:原原濱海縣、響水)

24.東海縣(含:原東海縣、贛渝)

全省分成三大片:

蘇南5市: 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

蘇中6市(縣): 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東台市、興化市、高寶縣

蘇北共12市(縣) :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連雲港市、宿遷縣、天長縣、盱眙縣、泗州縣、沭陽縣、濱海縣、新沂縣、東海縣

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蘇南、蘇中、蘇北分成六組,實行接對幫扶,每組考核指標綁在一起,其中蘇南的市領導為各組第一責任人,授予其更大的跨區協調權力:

A組:南京(南)-揚州(中)-天長(北)-盱眙(北)

B組:蘇州(南)--高寶(中)-宿遷(北)-沭陽(北)

C組:無錫(南)-泰州(中)-濱海(北)泗州(北)

D組:常州(南)-如皋(中)-徐州(北)-新沂(北)

E組:鎮江(南)--東台(中)-淮安(北)-東海(北)

F組:南通(南)--興化(中)-鹽城(北)-連雲港(北)

傳聞2:徐州建成直轄市或成立淮海省

「徐淮」的惑與夢
「尷尬的徐州」

和更多見於媒體的長三角地區「桌面上談合作,桌底下飛黑腿」的狀況一樣,蘇北、魯南、豫東、皖西北交界地帶的「暗戰」也是持續不斷。徐州則是這個戰場的地理中心。

看看徐州在地圖上的位置就能感覺到某種尷尬:它位於江蘇省最西北翹出的一個「角」上,以徐州市區為中心,北上不過30多公里,即是山東;西南去同樣距離,則是安徽;在它的西邊50公里,就是河南。

許多徐州人或許不知道,在徐州還有個「淮海經濟區聯絡處」。這個聯絡處主任蔡芳基說,淮海經濟區成立於1986年3月,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其成員都是位於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的「苦孩子」城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在省里的話語權很少),現在,它已經發展成跨四省、20市、147縣(市、區)的經濟合作組織。區內人口1.2億,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但蔡承認,「合作是相對的,而競爭是絕對的」。

最讓徐州人頭疼的是北面的山東(魯南),一來在眾多對手中,山東的經濟實力最強;二來,據說,江蘇的政策遠不如山東的靈活。

這樣的爭奪體現在市場經濟要素的各層面:原材料、資金、市場,人才、政策(如稅收)等等。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副院長沈正平最近做了一個調查,這個調查沒有得出非常確切的數據-因為「很多東西都體現在行動中,卻找不到落到紙上的文字」。但是調查得到了很多事實,這些事實基本上可以涵蓋一個經濟鏈條中的各個環節:

魯南的電價要比蘇北便宜近0.1元。這是因為山東是獨立的山東電網(而江蘇則屬於統一的華東電網),山東省有支配權,它可以齊心協力,支持魯南的發展,降低電價不在話下;

本來成本就低的山東水泥,在銷售到江蘇境內以後,還可以享受當地政府類似「出口退稅」一類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補貼、退稅等方式,幅度從幾十元/噸到上百元/噸不等)。蘇北的小水泥在實行關停破產,而魯南的小水泥,則迅速南向靠攏,以低成本搶占江蘇市場。

在山東飛速發展的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很多時候造成的污染,往往會由蘇北來承擔後果。由於地理上北高南低,在山東省沿沂河、沭河排放的污水,最終經由邳(州)蒼(山)分洪道到達江蘇。據說,在2003年,這種「外來的」污染造成了徐州市一個多月城市供水的困局。

還有,魯南的很多企業(尤其是消費類企業如啤酒),在做市場開發時,更喜歡到蘇北聘請「顧問」,因為蘇北的人更了解蘇北的市場,也更熟悉蘇北的「套路」……

所以,當山東的日照市以「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自居之時,早在十幾年前就自稱是「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的連雲港除了爭執和苦笑,別無他法。當然,外國友人們甚至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弄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橋頭堡」。

日照和連雲港是「冤家」,這只是其中的小題目。據說,同位於淮海經濟區的「兄弟城市」,魯南對江蘇實施的「一對一」的「盯防戰術」,「捉對」的「冤家」分別是,濟寧、棗庄對徐州,臨沂對新沂(徐州市下屬的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縣級市),臨沂、日照對連雲港,策略當然是:產品打過去,投資(項目)搶過來。當然,具體的策略,都在實踐中操作,卻沒有任何文字落到紙面上。

戰線拉得很長,就是沿著那個並不規則,相對扁平的「V」形的兩省省界。

徐州(包括整個蘇北)當然也有類似的策略,例如,江蘇的煤炭運往山東、河南、安徽,就要比在省內增收附加費用,但是他們更多時候感到的是力不從心。因為,當山東人齊心協力發展魯南的時候,蘇北在江蘇,依然還是個「女兒地區」。政策上「遠沒有山東靈活」,江蘇省政府給予的支持,也似乎小得多。

徐州是江蘇「女兒地區」、「殖民地」。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這兩個詞多次出現在徐州本地的官員、學者口中。老百姓沒有這樣的結論,但是他們有最直觀的感受:徐州的發展太慢。

徐州的道路很窄,這些路中最好的還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現任商務部副部長於廣洲任徐州市長時候留下的,它成了徐州的「人心工程」。

1953年以前的徐州屬山東省所轄(「鐵道游擊隊」的原形即是歷史上活動在這一帶的「魯南鐵道隊」),當年劃歸江蘇,是因為江蘇省內沒有產煤區,徐州是最近的煤炭產地。

這就決定了徐州在江蘇的歷史地位。徐州當地的一位官員至今依然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一位江蘇省長官在徐州視察時說的話,「他說,你們徐州只要提供足夠的煤炭、糧食,其他的就不必管了。」

這樣的地位現在「在改變,但是沒有根本得到改變」。結果是,徐州出產的糧食、棉花、煤炭等原材料源源不斷運往蘇南:「蘇北做了貢獻,蘇南產生了效益」。

能夠看見的數據是,1984年,蘇南、蘇北人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2.23:1,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74:1。同期,中國東、西部這一比例為2.58:1。「蘇北就是江蘇的西部,比西部還西部。」

促進蘇北發展的思路是為了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2001年,江蘇省政府召開了「蘇北區域發展座談會」,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蘇北地區發展的意見》,但是「該戰略尚未全面付諸實施,就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

實際上,促進蘇北發展戰略的嘎然而止,還是由於在整體上蘇南優於蘇北的「傳統」:在長三角承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製造業轉移,並日益成為世界工廠的一個巨大車間時,蘇北,由於其區位的、歷史的、發展階段的不足,很難在同等投入下,看到同等的產出。

「徐州都市圈」

一位江蘇省的高官在徐州視察時講過一個笑話。他說,對於加速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蘇南是在「發狂」,蘇中是在「發急」,而蘇北是在「發呆」。

這也有「歷史傳統」:早在明末,蘇南地區就已經萌發出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第一棵幼苗;而蘇北,那是中國傳統文化(農業文明)積淀最厚重的地方,徐州就因為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出名。

但蘇北人還是覺得很委屈:可能很少人會相信,徐州是至今江蘇省三個沒有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淮安、宿遷)。所以,當原本盛傳一時的「徐州都市圈」戰略規劃嘎然夭折,被「沿江開發戰略」取代時,徐州人就感覺到了巨大的落寞。

「三大都市圈」的戰略規劃,是在2001年江蘇決定促進蘇北發展之後緊接著提出的。這一戰略的藍圖是,在江蘇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別建設以蘇州、南京和徐州(最初包括連雲港)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形成以都市圈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的格局。

但是,當上海市在2003年4月正式實施其「173計劃」,把蘇南的蘇州、崑山作為明確的競爭對象之後,6月,江蘇隨即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促進蘇北發展以及建設三大都市圈的計劃,也隨之煙消雲散。

與「沿江開發」戰略配套的、是在蘇北實施「東隴海產業帶」 的開發戰略,即以徐州、連雲港為中心,在隴海鐵路東段江蘇省內形成資源產業、海洋產業等地區性的產業群落。

在徐州人看來,這顯然又是一個在給予蘇南「機遇」之後,給蘇北地區的一個安慰性的安排。當規劃中的這個產業帶形成之後,它對江蘇省的輻射范圍(北面)也只能局限在這短短的20-50公里之內。江蘇省會願意把這里作為它的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心嗎?

在朱傳耿的報告中,有一個「沿江戰略」對蘇北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長遠來看,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但短期內,則是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

他所看到的正面效應多是「虛效應」,包括激發蘇北發展活力、增強其競爭意識、激活其創新能力以及吸收沿江的經濟外溢和產業轉移;負面效應則似乎就實實在在地擺在蘇北人面前:可能造成蘇北發展機遇的喪失、導致生產力要素不合理的流動和聚集、蘇北的失業、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波及效應、地方保護主義的強化以及非理性的招商引資等等。

一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蘇北的困局:自今而後,即使在蘇南停止發展的情況下,蘇北以10%的發展速度進行追趕,那麼,兩地經濟水平持平需要14年;假使蘇南的發展速度為8%,蘇北仍為10%,蘇北追趕蘇南,需要72年,即使蘇北以15%的高速度發展,仍舊需要21年。

「徐淮省」與「徐-連直轄」

也許打破現有區劃鉗制是惟一理性的選擇。

朱傳耿用四個「一致性」來描述淮海經濟區的特徵:資源的一致性(都是煤炭、糧食的主要產區)、產業結構的一致性、發展階段的一致性,以及在淮海區內區域條件的一致性(都在東部沿海,擁有連雲港、日照兩個海港)。沈正平則又補充了一個:人文積淀的一致性(文化、風俗)。

在專家的眼中,這個區內的五個「一致性」實際上把淮海區黏結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板塊。但是現實的條件,尤其是那幾條省界的存在卻把這些一致性割裂開來,最終形成的即是:生產要素難以正常流動,惡性競爭層出不窮。正如徐州人所說的,在徐州,從來都是「只有都市沒有圈」。

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一個本來各種條件都相對優越的地區,造就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的一個低谷。同時,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也恰恰是所在省GDP波浪線上的低點,這正是專家們所說的「邊緣效應」。

所以,當網路上配合「50個省」的合理設置出現了許多版本的方案以後,在每一個方案中,「徐淮省(淮海省)」都位列其中。關於設立徐淮省的傳言在徐州已經有了至少三四年的歷史。細心一點的人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徐淮省」,都和已經存在了18年的淮海經濟區大體吻合。

其中一個方案出現是這樣設計的:「淮海省,由現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濱海、響水、灌南、宿遷市、現安徽省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現河南省商丘市、現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濟寧市、荷澤市組成,省會徐州。」

另一份方案則強調,「新淮海省的成立將大大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並將激活連雲港作為新歐亞大陸橋橋頭堡的龍頭作用,極大帶動黃淮海地區的發展。」

不過,多數專家和民政部的官員都強調,省級行政區劃不可能貿然推進,所以近期的改革可能需要從局部展開,而合理的安排,是增設直轄市。在之前媒體所提及的增設直轄市名單中,江蘇南部的蘇州是一個「熱門」。但在中國行政學院教授杜鋼建的構想中,位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也應列入這個名單。

在他的構想中,未來的徐州和連雲港可類比為現在的北京和天津,一個是地區中心,一個是對外門戶,正可以相得益障。不同之處在於,北京和天津是兩個直轄市,而徐州和連雲港則會劃為一個直轄市。兩個直轄市的設置以及更多情況下側重北京、冷落天津的傾向,是造成現在天津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在一個直轄市框架下的徐州和連雲港則不存此憂。

「未必一定要一個中心,關鍵是跨區域的,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杜鋼建說,「還要顧及到區域的平衡,並非一定要在東部的發達地區。」

杜鋼建和徐州地方接受采訪的官員、學者都認為,這一地區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其最顯著的功效,無疑是打破了這一地區嚴重存在的行政壁壘,重新整合其行政資源、市場資源,為激活在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版圖中最難看的這個「東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提供條件。「把自然經濟的一致性和區域規劃的一致性,也就是行政資源的一致性統一起來,形成合力。」

和比較熱門的蘇州、青島比較起來,這樣的選擇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它所涉及的地區無疑都是所在省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動起來影響和震動不會那麼大,不會涉及更多、更復雜的利益矛盾。」朱傳耿這樣強調,「風險也就小了很多。」而首先設直轄市,相對而言,其風險就更加小了一些。

在他看來,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應該是個「π」的形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下面右邊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應該在以魯南、蘇北為東端的隴海沿線,唯如此,以東部帶動西部,東西部共同發展的戰略方可完整。而現在,這個關鍵的一「撇」恰恰成了這個「π」最短、輻射能力最低的一線。

傳聞3:蕭縣、碭山重新劃歸徐州

豐沛蕭碭自古是一家,是原徐州的北四縣,蕭縣、碭山距離徐州比淮北近的多,聯系也更密切。而淮北作為礦業城市,與兩縣少有經濟上的往來,特別是碭山,距離淮北較遠,交通也不方便。
事實上淮北市的煤炭資源已進入衰竭,加上產業單一,位置偏僻,發展前途不大,宿州在區位、交通上遠優於淮北,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現在,蕭縣、碭山更希望重新劃歸徐州,如果將來成立淮海省,這個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傳聞4:江蘇省管縣方案出台
1、撤消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太湖區;撤消崑山市,設立蘇州市崑山區;撤消太倉市,設立蘇州市太倉區;
2、設立地級常熟市,撤消縣級常熟市,設立常熟市尚湖區、虞山區;
3、設立地級江陰市,撤消縣級江陰市,設立江陰市澄江區,撤消靖江市,設立江陰市靖江區;撤消張家港市,設立江陰市張家港區;
4、撤消揚中市,設立鎮江市揚中區;
5、撤消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金沙區;
6、撤消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
7、撤消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彭城區;
8、撤消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
9、設立地級新沂市,撤消縣級新沂市,設立新沂市沂河區、新安區;
10、撤消灌南縣、響水縣,合並設立灌河縣,駐響水鎮;
省直管地級市為:南京、鎮江、常州、蘇州、無錫、南通、泰州、揚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徐州、宿遷、江陰、常熟、新沂16個;縣級市和縣為:宜興市、丹陽市、金壇市、溧陽市、句容市、海門市、啟東市、如皋市、泰興市、姜堰市、儀征市、高郵市、興化市、邳州市、東台市和沛縣、豐縣、睢寧縣、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漣水縣、沭陽縣、泗洪縣、泗陽縣、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寶應縣、濱海縣、阜寧縣、建湖縣、射陽縣、海安縣、如東縣、灌河縣36個;高淳、溧水2縣仍由南京市管轄

附:豐縣漢文化:

豐縣古稱豐邑,始建於秦末漢初,歷史悠久,名家輩出。

文天祥《豐沛懷古》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豐沛間」。

西漢名士蕭何、周勃、周亞夫,文學家劉安,梁太祖朱溫,清代名臣李衛,康熙年間狀元李蟠,道教始祖張道陵等均族豐縣。豐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漢高祖劉邦的誕育之地,被譽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兩漢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臧克家說:「豐沛蕭碭自古多英雄!」

我感覺,只有第四個說法有些靠譜,其他的現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現在經濟衰退、失業率下降、行政區劃不能很快的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需要很長時間的協調整合,搞不好的話會出亂子的,這種時候還是穩步向前的好,就像股指期貨和創業板一樣,只是傳聞而已,就像證監會主席所說:一切要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⑹ 聽說兩會上要把徐州的沛縣和豐縣等劃分到安徽,這是提議,還是結論啊

估計可能性不大,這是典型的獨裁,誰也不能個代表豐沛淳三縣300++萬人民,三縣人民是不會同意的!
再說自古豐沛兩縣一家親,大漢文化的發源地,這么這么重大意義的地方,江蘇省委也不回同意把豐沛兩縣割出去的,除非他們腦子進水了!!同志們頂一下!!!謝謝!!!
近來徐州地區有些區劃傳聞,如下

傳聞1:豐縣沛縣劃到安徽

將江蘇豐縣、沛縣、高淳三縣劃給安微,將安徽天長劃給江蘇。

江蘇全省分為24個行政單位,分別是:

副省級市(下轄若干區、縣[ 市]為副廳級):

1.南京市-(含:原南京市區、溧水)

2.蘇州市(含:原蘇州市區、常熟、太倉、崑山、吳江)

3.無錫市(含:原無錫市區、江陰、張家港、靖江)

4.徐州市(含:原徐州市區、銅山) 正廳級市(下轄若干區、[ 市]為正縣級 )

5.常州市(含:原常州市區、宜興、金壇、溧陽)

6.鎮江市(含:原鎮江市區、揚中、句容、丹陽)

7.南通市(含:原南通市區、通州、海門、啟東、如皋)

8.揚州市(含:原揚州市區、江都、儀征)

9.泰州市(含:原泰州市區、泰興、姜堰)

10.鹽城市(含:原鹽城市區、鹽都、建湖、阜寧、射陽)

11.淮安市(含:原淮安市區、漣水)

12. 連雲港市(含:原連雲港市區、灌雲、灌南)

副廳級市(下轄若干副縣級大鎮和正科級小鎮)

13.東台市(含:原東台市、如東、海安、大豐)

14.興化市(含:原興化市)

15.高寶市(含:原高郵市、寶應)

16.宿遷市(含:原宿遷市、睢林)

17.天長市(含:原安徽天長市)

18. 盱眙縣(含:原盱眙縣、金湖、洪澤)

19.新沂市(含:原新沂市、邳州)

20. 沭陽縣(含:原沭陽)

21.泗州縣(含:原泗洪縣、泗陽)

22.濱海縣(含:原原濱海縣、響水)

24.東海縣(含:原東海縣、贛渝)

全省分成三大片:

蘇南5市: 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

蘇中6市(縣): 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東台市、興化市、高寶縣

蘇北共12市(縣) :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連雲港市、宿遷縣、天長縣、盱眙縣、泗州縣、沭陽縣、濱海縣、新沂縣、東海縣

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蘇南、蘇中、蘇北分成六組,實行接對幫扶,每組考核指標綁在一起,其中蘇南的市領導為各組第一責任人,授予其更大的跨區協調權力:

A組:南京(南)-揚州(中)-天長(北)-盱眙(北)

B組:蘇州(南)--高寶(中)-宿遷(北)-沭陽(北)

C組:無錫(南)-泰州(中)-濱海(北)泗州(北)

D組:常州(南)-如皋(中)-徐州(北)-新沂(北)

E組:鎮江(南)--東台(中)-淮安(北)-東海(北)

F組:南通(南)--興化(中)-鹽城(北)-連雲港(北)

傳聞2:徐州建成直轄市或成立淮海省

「徐淮」的惑與夢
「尷尬的徐州」

和更多見於媒體的長三角地區「桌面上談合作,桌底下飛黑腿」的狀況一樣,蘇北、魯南、豫東、皖西北交界地帶的「暗戰」也是持續不斷。徐州則是這個戰場的地理中心。

看看徐州在地圖上的位置就能感覺到某種尷尬:它位於江蘇省最西北翹出的一個「角」上,以徐州市區為中心,北上不過30多公里,即是山東;西南去同樣距離,則是安徽;在它的西邊50公里,就是河南。

許多徐州人或許不知道,在徐州還有個「淮海經濟區聯絡處」。這個聯絡處主任蔡芳基說,淮海經濟區成立於1986年3月,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其成員都是位於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的「苦孩子」城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在省里的話語權很少),現在,它已經發展成跨四省、20市、147縣(市、區)的經濟合作組織。區內人口1.2億,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但蔡承認,「合作是相對的,而競爭是絕對的」。

最讓徐州人頭疼的是北面的山東(魯南),一來在眾多對手中,山東的經濟實力最強;二來,據說,江蘇的政策遠不如山東的靈活。

這樣的爭奪體現在市場經濟要素的各層面:原材料、資金、市場,人才、政策(如稅收)等等。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副院長沈正平最近做了一個調查,這個調查沒有得出非常確切的數據-因為「很多東西都體現在行動中,卻找不到落到紙上的文字」。但是調查得到了很多事實,這些事實基本上可以涵蓋一個經濟鏈條中的各個環節:

魯南的電價要比蘇北便宜近0.1元。這是因為山東是獨立的山東電網(而江蘇則屬於統一的華東電網),山東省有支配權,它可以齊心協力,支持魯南的發展,降低電價不在話下;

本來成本就低的山東水泥,在銷售到江蘇境內以後,還可以享受當地政府類似「出口退稅」一類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補貼、退稅等方式,幅度從幾十元/噸到上百元/噸不等)。蘇北的小水泥在實行關停破產,而魯南的小水泥,則迅速南向靠攏,以低成本搶占江蘇市場。

在山東飛速發展的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很多時候造成的污染,往往會由蘇北來承擔後果。由於地理上北高南低,在山東省沿沂河、沭河排放的污水,最終經由邳(州)蒼(山)分洪道到達江蘇。據說,在2003年,這種「外來的」污染造成了徐州市一個多月城市供水的困局。

還有,魯南的很多企業(尤其是消費類企業如啤酒),在做市場開發時,更喜歡到蘇北聘請「顧問」,因為蘇北的人更了解蘇北的市場,也更熟悉蘇北的「套路」……

所以,當山東的日照市以「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自居之時,早在十幾年前就自稱是「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的連雲港除了爭執和苦笑,別無他法。當然,外國友人們甚至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弄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橋頭堡」。

日照和連雲港是「冤家」,這只是其中的小題目。據說,同位於淮海經濟區的「兄弟城市」,魯南對江蘇實施的「一對一」的「盯防戰術」,「捉對」的「冤家」分別是,濟寧、棗庄對徐州,臨沂對新沂(徐州市下屬的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縣級市),臨沂、日照對連雲港,策略當然是:產品打過去,投資(項目)搶過來。當然,具體的策略,都在實踐中操作,卻沒有任何文字落到紙面上。

戰線拉得很長,就是沿著那個並不規則,相對扁平的「V」形的兩省省界。

徐州(包括整個蘇北)當然也有類似的策略,例如,江蘇的煤炭運往山東、河南、安徽,就要比在省內增收附加費用,但是他們更多時候感到的是力不從心。因為,當山東人齊心協力發展魯南的時候,蘇北在江蘇,依然還是個「女兒地區」。政策上「遠沒有山東靈活」,江蘇省政府給予的支持,也似乎小得多。

徐州是江蘇「女兒地區」、「殖民地」。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這兩個詞多次出現在徐州本地的官員、學者口中。老百姓沒有這樣的結論,但是他們有最直觀的感受:徐州的發展太慢。

徐州的道路很窄,這些路中最好的還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現任商務部副部長於廣洲任徐州市長時候留下的,它成了徐州的「人心工程」。

1953年以前的徐州屬山東省所轄(「鐵道游擊隊」的原形即是歷史上活動在這一帶的「魯南鐵道隊」),當年劃歸江蘇,是因為江蘇省內沒有產煤區,徐州是最近的煤炭產地。

這就決定了徐州在江蘇的歷史地位。徐州當地的一位官員至今依然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一位江蘇省長官在徐州視察時說的話,「他說,你們徐州只要提供足夠的煤炭、糧食,其他的就不必管了。」

這樣的地位現在「在改變,但是沒有根本得到改變」。結果是,徐州出產的糧食、棉花、煤炭等原材料源源不斷運往蘇南:「蘇北做了貢獻,蘇南產生了效益」。

能夠看見的數據是,1984年,蘇南、蘇北人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2.23:1,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74:1。同期,中國東、西部這一比例為2.58:1。「蘇北就是江蘇的西部,比西部還西部。」

促進蘇北發展的思路是為了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2001年,江蘇省政府召開了「蘇北區域發展座談會」,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蘇北地區發展的意見》,但是「該戰略尚未全面付諸實施,就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

實際上,促進蘇北發展戰略的嘎然而止,還是由於在整體上蘇南優於蘇北的「傳統」:在長三角承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製造業轉移,並日益成為世界工廠的一個巨大車間時,蘇北,由於其區位的、歷史的、發展階段的不足,很難在同等投入下,看到同等的產出。

「徐州都市圈」

一位江蘇省的高官在徐州視察時講過一個笑話。他說,對於加速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蘇南是在「發狂」,蘇中是在「發急」,而蘇北是在「發呆」。

這也有「歷史傳統」:早在明末,蘇南地區就已經萌發出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第一棵幼苗;而蘇北,那是中國傳統文化(農業文明)積淀最厚重的地方,徐州就因為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出名。

但蘇北人還是覺得很委屈:可能很少人會相信,徐州是至今江蘇省三個沒有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淮安、宿遷)。所以,當原本盛傳一時的「徐州都市圈」戰略規劃嘎然夭折,被「沿江開發戰略」取代時,徐州人就感覺到了巨大的落寞。

「三大都市圈」的戰略規劃,是在2001年江蘇決定促進蘇北發展之後緊接著提出的。這一戰略的藍圖是,在江蘇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別建設以蘇州、南京和徐州(最初包括連雲港)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形成以都市圈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的格局。

但是,當上海市在2003年4月正式實施其「173計劃」,把蘇南的蘇州、崑山作為明確的競爭對象之後,6月,江蘇隨即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促進蘇北發展以及建設三大都市圈的計劃,也隨之煙消雲散。

與「沿江開發」戰略配套的、是在蘇北實施「東隴海產業帶」 的開發戰略,即以徐州、連雲港為中心,在隴海鐵路東段江蘇省內形成資源產業、海洋產業等地區性的產業群落。

在徐州人看來,這顯然又是一個在給予蘇南「機遇」之後,給蘇北地區的一個安慰性的安排。當規劃中的這個產業帶形成之後,它對江蘇省的輻射范圍(北面)也只能局限在這短短的20-50公里之內。江蘇省會願意把這里作為它的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心嗎?

在朱傳耿的報告中,有一個「沿江戰略」對蘇北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長遠來看,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但短期內,則是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

他所看到的正面效應多是「虛效應」,包括激發蘇北發展活力、增強其競爭意識、激活其創新能力以及吸收沿江的經濟外溢和產業轉移;負面效應則似乎就實實在在地擺在蘇北人面前:可能造成蘇北發展機遇的喪失、導致生產力要素不合理的流動和聚集、蘇北的失業、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波及效應、地方保護主義的強化以及非理性的招商引資等等。

一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蘇北的困局:自今而後,即使在蘇南停止發展的情況下,蘇北以10%的發展速度進行追趕,那麼,兩地經濟水平持平需要14年;假使蘇南的發展速度為8%,蘇北仍為10%,蘇北追趕蘇南,需要72年,即使蘇北以15%的高速度發展,仍舊需要21年。

「徐淮省」與「徐-連直轄」

也許打破現有區劃鉗制是惟一理性的選擇。

朱傳耿用四個「一致性」來描述淮海經濟區的特徵:資源的一致性(都是煤炭、糧食的主要產區)、產業結構的一致性、發展階段的一致性,以及在淮海區內區域條件的一致性(都在東部沿海,擁有連雲港、日照兩個海港)。沈正平則又補充了一個:人文積淀的一致性(文化、風俗)。

在專家的眼中,這個區內的五個「一致性」實際上把淮海區黏結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板塊。但是現實的條件,尤其是那幾條省界的存在卻把這些一致性割裂開來,最終形成的即是:生產要素難以正常流動,惡性競爭層出不窮。正如徐州人所說的,在徐州,從來都是「只有都市沒有圈」。

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一個本來各種條件都相對優越的地區,造就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的一個低谷。同時,蘇北、魯南、豫東、皖東北也恰恰是所在省GDP波浪線上的低點,這正是專家們所說的「邊緣效應」。

所以,當網路上配合「50個省」的合理設置出現了許多版本的方案以後,在每一個方案中,「徐淮省(淮海省)」都位列其中。關於設立徐淮省的傳言在徐州已經有了至少三四年的歷史。細心一點的人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徐淮省」,都和已經存在了18年的淮海經濟區大體吻合。

其中一個方案出現是這樣設計的:「淮海省,由現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濱海、響水、灌南、宿遷市、現安徽省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現河南省商丘市、現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濟寧市、荷澤市組成,省會徐州。」

另一份方案則強調,「新淮海省的成立將大大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並將激活連雲港作為新歐亞大陸橋橋頭堡的龍頭作用,極大帶動黃淮海地區的發展。」

不過,多數專家和民政部的官員都強調,省級行政區劃不可能貿然推進,所以近期的改革可能需要從局部展開,而合理的安排,是增設直轄市。在之前媒體所提及的增設直轄市名單中,江蘇南部的蘇州是一個「熱門」。但在中國行政學院教授杜鋼建的構想中,位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也應列入這個名單。

在他的構想中,未來的徐州和連雲港可類比為現在的北京和天津,一個是地區中心,一個是對外門戶,正可以相得益障。不同之處在於,北京和天津是兩個直轄市,而徐州和連雲港則會劃為一個直轄市。兩個直轄市的設置以及更多情況下側重北京、冷落天津的傾向,是造成現在天津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在一個直轄市框架下的徐州和連雲港則不存此憂。

「未必一定要一個中心,關鍵是跨區域的,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杜鋼建說,「還要顧及到區域的平衡,並非一定要在東部的發達地區。」

杜鋼建和徐州地方接受采訪的官員、學者都認為,這一地區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其最顯著的功效,無疑是打破了這一地區嚴重存在的行政壁壘,重新整合其行政資源、市場資源,為激活在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版圖中最難看的這個「東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提供條件。「把自然經濟的一致性和區域規劃的一致性,也就是行政資源的一致性統一起來,形成合力。」

和比較熱門的蘇州、青島比較起來,這樣的選擇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它所涉及的地區無疑都是所在省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動起來影響和震動不會那麼大,不會涉及更多、更復雜的利益矛盾。」朱傳耿這樣強調,「風險也就小了很多。」而首先設直轄市,相對而言,其風險就更加小了一些。

在他看來,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應該是個「π」的形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下面右邊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應該在以魯南、蘇北為東端的隴海沿線,唯如此,以東部帶動西部,東西部共同發展的戰略方可完整。而現在,這個關鍵的一「撇」恰恰成了這個「π」最短、輻射能力最低的一線。

傳聞3:蕭縣、碭山重新劃歸徐州

豐沛蕭碭自古是一家,是原徐州的北四縣,蕭縣、碭山距離徐州比淮北近的多,聯系也更密切。而淮北作為礦業城市,與兩縣少有經濟上的往來,特別是碭山,距離淮北較遠,交通也不方便。
事實上淮北市的煤炭資源已進入衰竭,加上產業單一,位置偏僻,發展前途不大,宿州在區位、交通上遠優於淮北,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現在,蕭縣、碭山更希望重新劃歸徐州,如果將來成立淮海省,這個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傳聞4:江蘇省管縣方案出台
1、撤消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太湖區;撤消崑山市,設立蘇州市崑山區;撤消太倉市,設立蘇州市太倉區;
2、設立地級常熟市,撤消縣級常熟市,設立常熟市尚湖區、虞山區;
3、設立地級江陰市,撤消縣級江陰市,設立江陰市澄江區,撤消靖江市,設立江陰市靖江區;撤消張家港市,設立江陰市張家港區;
4、撤消揚中市,設立鎮江市揚中區;
5、撤消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金沙區;
6、撤消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
7、撤消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彭城區;
8、撤消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
9、設立地級新沂市,撤消縣級新沂市,設立新沂市沂河區、新安區;
10、撤消灌南縣、響水縣,合並設立灌河縣,駐響水鎮;
省直管地級市為:南京、鎮江、常州、蘇州、無錫、南通、泰州、揚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徐州、宿遷、江陰、常熟、新沂16個;縣級市和縣為:宜興市、丹陽市、金壇市、溧陽市、句容市、海門市、啟東市、如皋市、泰興市、姜堰市、儀征市、高郵市、興化市、邳州市、東台市和沛縣、豐縣、睢寧縣、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漣水縣、沭陽縣、泗洪縣、泗陽縣、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寶應縣、濱海縣、阜寧縣、建湖縣、射陽縣、海安縣、如東縣、灌河縣36個;高淳、溧水2縣仍由南京市管轄

附:豐縣漢文化:

豐縣古稱豐邑,始建於秦末漢初,歷史悠久,名家輩出。

文天祥《豐沛懷古》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豐沛間」。

西漢名士蕭何、周勃、周亞夫,文學家劉安,梁太祖朱溫,清代名臣李衛,康熙年間狀元李蟠,道教始祖張道陵等均族豐縣。豐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漢高祖劉邦的誕育之地,被譽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兩漢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臧克家說:「豐沛蕭碭自古多英雄!」

我感覺,只有第四個說法有些靠譜,其他的現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現在經濟衰退、失業率下降、行政區劃不能很快的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需要很長時間的協調整合,搞不好的話會出亂子的,這種時候還是穩步向前的好,就像股指期貨和創業板一樣,只是傳聞而已,就像證監會主席所說:一切要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⑺ 傳說中張道陵創立道教的鶴鳴山現在什麼樣了呢

鶴鳴山是否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說法,現學術界各執己見,在四川就有鶴鳴山兩座,一為劍閣鶴鳴山,一為大邑鶴鳴山,至今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是在哪座鶴鳴山還在爭論中。研究者一般偏向大邑鶴鳴山之說。1986年12月出版的由文化部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載:「鶴鳴山又稱鵠鳴山,在四川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這里是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從古代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這個「鶴鳴山」也應當是在四川的大邑縣。

大邑鶴鳴山又稱鵠鳴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是著名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它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及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羅洪先《廣輿圖》詞句「鶴鳴山岩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和《詩經》詩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而得此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據有關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奉老子李耳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這標志著道教正式創立。

道源聖城位於成都市大邑縣鶴鳴山風景區內,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是集道教朝聖、文化旅遊、主題娛樂、養生康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項目。是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及成都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的文化旅遊項目。

道源聖城的建設依據八卦九宮之法,採用趨吉避凶的原則,以道教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利益眾生的和諧共生為核心,以傳統、文明、健康等理念為主旨,以古樸、純真、和諧等道家美學為風格,塑造了現代宮觀建築的典範。
從總體格局上看,道源聖城負陰抱陽,玉帶纏繞。作為基址的祖山,座鎮西北,處純陽之乾方,「來龍」直承昆侖仙脈。其山勢面朝東南,面朝生旺之巽方。左有低嶺崗阜的「青龍」,綿長蜿蜒;右側「白虎」靜卧,環抱圍護;前有河流合抱,婉轉含情經過;基址恰處於山水環抱的中央。勢似似仙家之靈鶴。其鶴頭低俯,喙含清泉,左右雙澗相擁,恰似雙龍合抱,蜿蜒曲逝,似玊帶之飄逸,如金錦之華麗。東南山鎖屏翠,叢嶺疊嶂,地戶隱閉,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峰有龜峰、劍峰、琴峰,所謂「三星映月」, 這樣的格局,人神交運,是典型的仙家格局。從鶴鳴山的山頂下望,周圍的群山朝向出奇的一致,形成了「萬真朝聖」之象。

內部的構造上,將鶴鳴山視為人,在山門內將道教的太極,九宮、八卦、北斗七星、河圖洛書、青龍、白虎,巧妙的布置在各自的部位上,形成古今中外沒有的奇特建築群和森林景觀。明堂的功用是藏風聚氣,迎祥納福,道源聖城作為外明堂的「迎仙大道」寬闊明朗,正符合了外明堂宜寬不宜窄的風水原則;換而言之,迎仙大道的合理布局,很好的運用了「內乘龍氣,外接堂氣」的風水原理,起到了樞紐的作用。除此之外,蜿蜒起伏的山巒,曲曲柔媚的水流,蔥郁旺盛的植被,錯落有序的建築共同編織了一個風景如畫、充滿生氣和仙氣的人間仙境。

步步妙玄有道,處處天人合一!
點擊此處:
http://tour.taoholycity.com/進入道源聖城虛擬游。

⑻ 掩埋在徐州豐縣歷史人物

江蘇省豐縣是漢高祖劉邦、道教始祖張道陵的故里漢高祖劉邦出生於豐縣中內陽里,在任泗水亭長之時,容押解勞役赴酈山修陵,在中途豐西澤斬蛇起義,成為一代帝王,創立了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成為漢人、漢字、漢文化的創始人。其後,蕭何、周勃、周亞夫、張道陵、蕭道成、蕭衍、李若谷、李蟠、李衛等著名歷史人物均祖居豐縣。白居易、杜牧、蘇東坡、文天祥等名家均在此寫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古老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分布在縣內的人文景觀主要有:漢皇祖陵園、文廟、古城河、厭氣台、斬蛇溝、龍霧橋古跡群、周勃紀念館、張道陵紀念館、李衛紀念館、李蟠狀元碑園、鳳鳴公園、鳳鳴寶塔、大沙河百里農業觀光帶等,每年都有許多中外友人來豐縣觀光訪古,踏青旅遊。

⑼ 豐縣是屬於哪個省市的

豐縣屬於江蘇省徐州市。

豐縣界於東經116°21′15″-116°52′03″,北緯34°24′25″-34°56′27″之間,地處蘇、魯、豫、皖
四省七縣交界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帶。

北與山東省的金鄉、魚台縣接壤,南與安徽省碭山、蕭縣毗鄰,西接山東省單縣、東與本省銅山、沛縣相連。全縣總面積1450.2平方千米,南北長約59.2千米,東西寬約46.6千米。

(9)豐縣張道陵文化旅遊項目論證規劃擴展閱讀

江蘇省豐縣是漢高祖劉邦、道教始祖張道陵的故里,古稱豐邑、秦台、鳳城,始建縣於秦,隸屬於楚郡、泗水郡,西漢、東漢時隸於沛郡、沛國。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豐縣中陽里,在任泗水亭長之時,押解勞役赴驪山修陵,在中途豐西澤斬蛇起義,成為一代帝王,創立了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成為漢人、漢字、漢文化的創始人。其後,蕭何、周勃、周亞夫、張道陵、蕭道成、蕭衍、李若谷、李蟠、李衛等著名歷史人物均祖居豐縣。

古老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分布在縣內的人文景觀主要有:漢皇祖陵園、文廟、古城河、厭氣台、斬蛇溝、龍霧橋古跡群、周勃紀念館、張道陵紀念館、李衛紀念館、李蟠狀元碑園、鳳鳴公園、鳳鳴寶塔、大沙河百里農業觀光帶等,每年都有許多中外友人來豐縣觀光訪古,踏青旅遊。

參考資料來源:豐縣人民政府—豐縣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