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世界旅遊服務貿易發展

世界旅遊服務貿易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3-08 10:02:26

A. 泰國旅遊服務貿易為什麼發展的很好

有普濟島和仰光寺廟泰姬陵很多風光。,亞熱帶風光和日光浴!還有人妖帶動了旅遊業發展!!

B. 世界旅遊服務貿易出口總量在哪裡可以查到

國家統計局官網,WTO官網都有應該

C. 全球旅遊服務貿易九強的旅遊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表(2000年到2010年)

<全球旅遊服務貿易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這篇文章里應該有部分數據,萬方資料庫里有。
這里只統計了2000~2002年的
十億美元
2000 2001 2002
出口 進口 差額 出口 進口 差額 出口 進口 差額
美國 82.04 64.79 17.25 71.89 60.20 11.69 66.55 58.04 8.51
西班牙 31.45 5.57 25.88 32.87 5.97 26.90 33.61 6.64 26.97
法國 30.75 17.76 12.99 29.98 17.72 12.26 32.33 19.46 12.87
義大利 27.50 15.69 11.81 25.80 14.80 11.00 26.92 16.94 9.98
中國 16.22 13.13 3.09 17.79 13.91 3.88 20.39 15.39 5.00
德國 18.48 47.65 -29.17 18.42 51.93 -32.51 19.16 53.20 -34.04
英國 19.54 36.27 -16.73 16.28 36.47 -20.19 17.59 40.41 -22.82
加拿大 10.70 12.33 -1.63 10.77 10.25 0.52 9.70 9.93 -0.23
墨西哥 8.30 5.50 2.80 8.40 5.70 2.70 8.86 6.06 2.80

D. 請問什麼是旅遊服務貿易

旅遊服務貿易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一種,是指一國或地區旅遊從業人員運用可控制的旅遊資源向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服務消費者提供旅遊服務並獲得報酬的活動。旅遊服務貿易既包括外國旅遊者的入境游,即國際收入游,也包括本國旅遊者的出境游,即國際支出遊

①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我國的旅遊產品卻主要藉助於一些熱點城市,屬於觀光游;產品類型過於單調,與國際旅遊高層產品細分、多樣等的特點有所差距,不能滿足海外旅遊多方位的需求。
②旅遊衛生、安全設施和條件與國際標准相比有一定的距離,旅遊服務質量出現滑坡,還出現一些導游伸手要小費的不良之風,這些影響了來華遊客的信心和積極性。
③我國旅遊局用於宣傳促銷的經費不足,各地方的促銷積極性很高,但缺乏統一指導,所以總體效果不明顯。
④我國旅遊法規的建設與旅遊業的發展規模極不相稱,法律法規嚴重欠缺。「旅遊法」及其相關的法律,如「旅遊安全法」,「飯店法」,「旅遊安全管理法」至今尚未出台。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旅遊服務貿易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旅遊業是旅遊服務貿易的基礎,要提升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就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一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取決於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和輔助產業狀況、企業的競爭條件和兩個輔助因素:政府和機遇。只有圍繞這幾個要素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才能提升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1.充分利用和整合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一步提高人才素質,實現資源集約優化利用。對旅遊業而言,最重要的資源稟賦在於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與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如果比較獨特,則形成了天然的壟斷性;在這個意義上,「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的論斷在旅遊業中是有意義的。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國,而且是地形地貌與生態類型最豐富的大國,所以我們有著發展旅遊業和旅遊服務貿易的良好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條件。從數量上看,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世界遺產名錄上所列的690個世界遺產中,我國就佔72個,位居世界第三;從結構上看,我國發展旅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又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還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淀性。這些都反映了我國在國際旅遊市場上擁有的巨大競爭潛力,我們應該很好地挖掘和整合這些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主張旅遊資源過分分割管理,而主張應該比較集約化管理。此外,鑒於旅遊業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無論是旅遊機構的服務人員與遊客的關系,還是遊客之間關系的協調,都需要旅遊業從業人員有良好的素質,業者的素質構成了除自然、人文歷史因素之外的第三個基本要素。提高人才素質,在一定意義上是我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進一步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包括提高決策人員、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的素質,因為決策者素質的高低會影響產業發展方向,管理者素質的好壞會影響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服務者素質的好壞會影響國家和民族的形象。
2.發展旅遊服務貿易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國際旅遊服務業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旅遊業屬於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依賴型服務,遊客希望體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自然和文化風貌,而一切仿製的或「狗尾續貂」式的設施都難以引起遊客的濃厚興趣。從某種程度上講,旅遊資源的開發是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因為這種開發往往會影響資源的原生態的風貌;所以開發與維護的矛盾是發展旅遊業的長期性的矛盾。在處理這一矛盾的時候一定要明確:旅遊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旅遊資源一旦遭破壞就不可復得,因此我國發展國際旅遊服務業應堅持可持續性和以人為本的統一,按照旅遊景區接待承載能力開展國際旅遊服務貿易。值得注意的是,除旅遊景點存在著防止過度開發的需要外,我們在城市建設方面也應該注意發現和保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亮點,近幾十年我們對舊城的拆除已經造成了不少歷史性遺憾;反觀歐洲的不少城市,其風貌在幾百年來仍然能夠保護得較好,形成了許多有濃厚觀光價值的舊城區和建築物,這裡面有文化品位的因素,也有體制的因素值得我們思考。
3.提高旅遊信息化水平,延長旅遊服務貿易的產業鏈,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旅遊產業的產業鏈較長,關聯度較大,其相關產業包括交通、通訊、娛樂、購物、住宿等,輔助產業則包括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建築業、基礎產業等。在信息化時代,旅遊體系已不僅僅是旅遊景點、旅遊交通、旅遊賓館飯店等空間個體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以信息為核心,由眾多旅遊資源、旅行社、賓館旅遊設施、交通部門、金融部門參與,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由旅遊產品信息傳遞引起的旅遊者流動。信息傳遞成為遊客、旅遊資源供給者和旅遊代理商三要素動態交流的橋梁,加快以信息化為核心的國際旅遊服務產業鏈建設是提升我國國際旅遊業競爭力的捷徑(劉維英、宋濤,2005)。同時,在體制上要為旅遊資源整合及信息網路體系建設提供便利,如我國旅遊業中的賓館飯店的連鎖體系建設嚴重滯後,已經影響到旅遊服務貿易的規模化經營。其次,要加強對旅遊產品開發的力度,要著重解決研發投人問題,並且要輔之以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爭取盡快有更多更有特色的旅遊產品問世,改變各地旅遊紀念品普遍雷同的乏味狀態。再者,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如在我國一些旅遊區,行路難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這些方面都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同時應該通過股份化的方式,集中社會資本,包括引進外資,解決好投入不足的問題。
4.增強企業競爭力,改善服務質量,增強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開放,國內的旅遊企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競相壓價使得眾多企業無利可圖,陷入「囚徒困境」。當前,中國旅遊企業要以建立共同市場為目標,以資產重組為導向,組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通過強強聯手、編隊起航、兵團作戰,形成管理優勢和人才優勢,創造一批國際名牌,從而打好中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基礎(金雯飛,刁化功,2001)。此外,要不斷改善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旅遊產品的供應。優質的服務質量和旅遊產品是企業的品牌。再者,中國企業應多參加關於國際旅遊的交易會,主動出擊,開拓海外市場。參加交易會不僅能使企業增強營銷意識,而且還增加了聯系客戶特別是大客戶的機會,有利於開拓銷售渠道和新的市場。我們要把國際旅遊服務競爭首先看成是國家形象的競爭、國家實力的競爭,中國目前的國際旅遊促銷費一年只有數百萬元人民幣,因此我們在國際市場促銷方面還必須加大投入。
5.熟知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則和我國旅遊業的人世承諾,充分把握加入WTO後給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提供的機遇。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我們與其他國家在商品、技術、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方便順暢,無疑會大大促進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這就要求熟知GATS規則。GATS中旅遊服務原則分為兩類:一是規定一般性義務,即每一個締約方均需遵守的紀律,如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發展中國家的更多參與原則、國內法原則;二是規定每個締約方都需經談判作出具體承諾,如市場准入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此外,旅遊服務業是WTO組織中服務業開放承諾最多的一個部門,各成員方的承諾包括:不對到國外旅遊設置新的限制;不對由國外業者擁有的或者經營的旅遊機構實施限制;不對本國國民到國外旅遊設立最高隨帶金額或兌換外幣的限制,等等(王瑞萍,2002)。因此,我國政府和企業應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只有熟知規則和承諾,認識我國國際旅遊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才能提升我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6.加強政府的引導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國家的旅遊政策以及有關制度是發展旅遊業的保障。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它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旅遊業確定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的新興產業序列中的第一位。旅遊業並非是單純的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資源保護事業等,故更不能簡單地套用市場經濟的做法,政府應該在旅遊業發展中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採取一定的政策、法律措施等,規范旅遊市場,並進一步加強對行業的宏觀管理。我國旅遊事業的行政管理機構,應就我國入境旅遊業的長期發展制定適宜的旅遊戰略,並運用好宏觀管理手段,保證旅遊業健康有序地發展,為旅遊貿易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行業的具體運作特別是企業的微觀行為已難以直接管理,所以「第三方力量」即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就應該充分發揮應有作用。當前要著重克服行業協會組織形式不健全、自主管理意識不強、橫向協調能力不足、信息整合能力欠缺和行業自律精神體現不夠等弱點,讓行業組織在規范企業行為、組織開拓市場、協調整合資源和塑造行業形象等方面真正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

E. 2007-2008各國旅遊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

我國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國或一地區的收入水平,從1993年至2004年,我國全國旅遊外匯收入從46.83億美元增加到257.39億美元,增長了449.6%;國內旅遊收入從864億元增加到4710.71億元,增長了445.2%。平均增長速度除2003年以外均在10%以上,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由1993年的10.01%增加到2004年的15.6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3.27%增加到2004年的5%,近年來,在全國旅遊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區旅遊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與東部地區的橫向比較來看,無論是在旅遊總收入方面,還是在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與其所具備的資源、市場及政策比較優勢完全不相匹配。
一、西部地區發展旅遊業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一國或地區應該積極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我國西部地區雖然屬於欠發達地區,但它無論是從資源方面、市場方面,還是從政策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都擁有發展旅遊業的比較優勢。
(一)資源比較優勢
自然旅遊資源方面,西部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縱跨多個緯度帶,各類地形兼備,江河湖泊眾多,氣候環境多樣,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目前僅國家權威機構評定的各類旅遊資源西部地區就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生態旅遊資源占的比重更高。目前西部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3個,佔全國的36%,和東部基本相當;有國家自然保護區936個,佔全國的43%,大大高於東部。並且西部100多種旅遊資源屬於世界級的壟斷旅遊資源,堪稱「旅遊資源寶庫」。如果加上大量的尚未被開發的旅遊資源,西部旅遊資源的豐度更高。
在人文旅遊資源方面,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及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西部地區的宗教勝地、神秘文化、雕繪藝術和傳統工藝,展現了東方古國的文明風采,它們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點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和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中國旅遊資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的發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區,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也都在西部,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形成西部地區的文化優勢及持久的吸引力。
(二)市場比較優勢
入境市場方面,西部入境旅遊市場雖然已經有一定發展,入境旅遊增長速度很快,但目前規模依然很小,這一方面反映西部旅遊業的發展與其擁有的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另一方面也說明西部旅遊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西部旅遊魅力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不斷提升,西部入境旅遊發展空間會迅速擴大。
國內市場方面,2005年,全國國內旅遊人數為12.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0%,全國國內旅遊收入為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國內旅遊在中國旅遊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並隨著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對有關社會保障、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消費者的信心指數不斷提高,更預示著國內旅遊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隨著國內旅遊者人數的增加,國內旅遊者有向西部轉移的趨勢。主要因為:一方面,「探新求異」成為一個主導趨勢,旅遊者逐漸厭倦了東部已經開發得很成熟的旅遊地,喜歡去新的旅遊目的地;另一方面,東部很多旅遊目的地已經人滿為患,旅遊質量逐漸下降,開始進入「停滯階段」。於是一些旅遊者開始逐步分流,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價值高,開發晚,受人類干擾少,正好迎合了國內旅遊者的需求,西部旅遊(包括青藏高原旅遊、寧甘陝旅遊、新疆旅遊)也將成為新的熱點。
(三)政策比較優勢
1999年6月,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對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7月,國家旅遊局組織西部旅遊考察研究,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旅遊要先行」,優先在西部地區建設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扶貧實驗區和國家旅遊度假區;在國債、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投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旅遊建設資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資開發西部旅遊;加強對西部旅遊的宣傳推介,支持幫助西部地區開發客源市場;加大對西部地區旅遊人力資源開發和旅遊教育培訓、旅遊規劃、行業規范的指導、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為西部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極大推動力。
正是因為西部有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並且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所以,相對於東部,西部具有更大的發展旅遊業的比較優勢。通過發展旅遊業來帶動西部經濟的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而這一優勢對西部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及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與東部地區相比又如何呢?
二、東西部地區旅遊收入效應比較
(一)東西部地區旅遊收入比較。
根據2004年各地區的旅遊收入情況,東部地區國際旅遊176.31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為83.5%,西部國際旅遊收入20.78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為9.8%,東部是西部的8.5倍;東部地區國內旅遊收入8446.05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65.4%,西部地區國內旅遊收入2028.45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5.7%,東部是西部的4.2倍;東部地區旅遊總收入9905.9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67.6%,西部地區旅遊總收入2200.51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5.0%,東部是西部的4.5倍。很明顯,無論是國際旅遊收入、國內旅遊收入還是旅遊總收入,西部地區佔全國的比重都遠遠低於東部地區,所以西部地區旅遊收入水平遠遠低於東部地區。而從旅遊收入佔GDP的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平均為10.39%,西部地區平均為7.9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部地區不僅在旅遊收入水平上同東部地區差距很大,而且其佔GDP的比重與東部地區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二)東西部地區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隨著西部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收入不斷增加,並且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相對於東部,旅遊業對西部經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我們需要計算並比較旅遊業對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旅遊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試度公式:
設Ⅱ為旅遊總收入,TPI為旅遊總收入的增加值,G1為經濟增長率,Ett為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Ltt為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系數。
本文採用李周主持的由福特基金會支持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競爭項目:「旅遊業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影響」中所估算的旅遊業的增加值率為「50%」來計算。則:
TPI=TI×50%
則有:
Gt=ΔGDPt/GDPt-1
Ltt=ΔTPIt/ΔGDPt-1
Ett=ΔTPIt/ΔGDPt
我們可以根據1999—2004年東西部GDP及旅遊總收入按照公式計算出2000—2004年旅遊業對東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在2000—2004年間,西部地區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除2003年以外,西部地區旅遊業的拉動系數雖然不斷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很緩慢。同東部相比,除2001年西部稍高外,其他年份西部均低於東部。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遊業的貢獻率除2003年外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7.62下降到2004年的5.86;從同期東西部地區的比較看,除2003年以外,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方面,2002年和2004年均低於東部,並且低於東部的幅度越來越大,2002年低於東部1.36個百分點,2004年增加為1.75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得出,從總體趨勢上看,西部地區旅遊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在不斷下降;同東部地區比較,西部地區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於東部地區。
三、結論
通過對東西部地區旅遊業的收入效應的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西部旅遊業發展本身來看,旅遊總收入雖然有所增長,旅遊拉動系數也緩慢上升,但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幾年卻在逐漸下降。這說明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相對於其他的產業,旅遊業對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小。
第二,同東部比較,在旅遊總收入上,西部同東部相比差距在繼續擴大;2004年東部旅遊總收入是西部的4.5倍,其中國內旅遊收入是西部的4.2倍,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更是西部的8.5倍。在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2002年以後西部旅遊業的貢獻率開始低於東部且低於東部的幅度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這說明,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相對於東部越來越落後。
從以上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和西部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顯然是極不匹配的,這是和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是相違背的。
四、悖論的原因及對策
近年來,西部旅遊業發展的狀況越來越差的根本的原因在於西部地區現在只是擁有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而同其他地區相比,這種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對落後國家和地區而言,在最基本的層次上利用現有條件和現有資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不失為一種提高競爭力的最經濟、最直接方法,同時也是落後國家和地區發展初期最現實的切入點。西部最初發展旅遊業正是基於這一觀點,並且有一定效果,2001年前,西部旅遊業的貢獻率高於東部,正是西部旅遊業的比較優勢在起作用。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競爭的加劇,由比較優勢所決定的低層次的競爭力顯然不足以支撐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西部旅遊業的貢獻率近幾年逐年下降,且與東部差距越來越大,原因就在於此。
對於西部地區來說,要想繼續發展就需要具有高層次的競爭力。而高層次的競爭力不僅與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低級要素有關,而且更與制度、知識、品牌、管理、人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等高級軟要素相關。這些高級軟要素正是西部所欠缺的。所以西部下一步旅遊業發展的關鍵,應從制度創新、品牌推廣、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來提高西部的競爭力,將高品質的旅遊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的旅遊產品,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從而使西部旅遊業不斷發展,真正成為西部經濟的增長點。

F.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受「假日經濟」和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表現出了強勁的勢頭。據國家旅遊局統計,到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達到8500萬人次,旅遊業總體產出為7500億元,相當於國民GDP的5.8%;到2020年,我國旅遊入境人數將達到1.35億~1.45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將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出境旅遊的熱度正在逐漸升溫,正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有1億人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和第四大旅遊客源國。而隨著全球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旅遊業也將面臨更為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客觀評價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現狀,藉助我國的豐富旅遊資源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旅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的狀況 我國的旅遊資源豐富。地大物博,自然風光比比皆是。名山、秀水、險峰等是珍貴的自然旅遊資源。桂林山水、江西廬山等都是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勝地。還有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吉林長白山的天池等,也都吸引著各地的旅遊者。 1.古代文化藝術嘆為觀止。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古跡和著名的古代建築工程。其中,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承德、敦煌、拉薩等地的古建築和藝術收藏都十分豐富。例如,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工程浩大的秦陵兵馬俑,首都的故宮和明代十三陵,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消暑聖地避暑山莊,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大漠敦煌石窟的壁畫,青藏高原的布達拉宮等等,都享譽世界。 2.革命紀念地意義深遠。我國近現代史中,革命紀念地很多,景點遍布全國。其中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武漢、南京、南昌等地,可以參觀的紀念地最多。這些革命紀念地的舊址,既是可以進行旅遊休閑,又是紀念革命先輩和讓我們接受革命教育的好場所

G. 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國際旅遊服務貿易有哪些機遇及影響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化年,對於旅遊業來說亦是如此,旅遊地位的持續提升、旅遊產業的質效升級、旅遊要素的創新完善、旅遊服務的軟硬結合、旅遊市場的理性發展……旅遊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在轉型升級、幸福生活、美麗中國的建設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發展、創新突破成為關鍵。本文將從旅遊業的發展地位、時間維度、推進導向、突破領域四個方面對旅遊業在「十三五」中的改革方向和要點進行全面闡述,以期對「十三五」旅遊業改革發展有所貢獻。


  • 一、創新一個定位


提升戰略地位,構建話語體系。旅遊業是能夠拉動產業、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經濟型產業,是能夠提升收入、拉動就業、幸福民生的綜合型產業,是能夠降低消耗、美化環境、集約發展的生態型產業,也是能夠傳承文化、創意創新、重塑價值的文化型產業,可以說旅遊業的發展是與經濟繁榮、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雖然當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一個全民大眾化出遊進一步深化階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市場,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關注,但是旅遊業在國家戰略的話語體系當中仍然是比較邊緣化的,大體還是在第三第四層級,沒有躋身第一第二層級。為此,「十三五」期間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整體構架旅遊業的話語體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應,應從經濟社會環境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謀劃,真正提升旅遊業的戰略地位,使其真正發揮綜合力優勢。總體話語體系應該包含消費經濟強引擎、幸福生活新標尺、民間外交大舞台、和諧社會潤滑劑等。


在「十三五」時期,尤其應該從打造國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生活,而旅遊業是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產業,是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當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浪潮襲來的背景下,旅遊業愈發成為幸福生活的標志。到了「十三五」階段,應該從生活質量、生活幸福角度來提升旅遊地位,提升旅遊話語權,推動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求,把旅遊作為重要的國家福利,作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遊真正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旅遊業成為惠及全民的幸福導向型的支柱產業。

  • 二、把握兩個維度


把握時間維度,做好縱深研究。「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對過去十年旅遊業發展評估、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又要面向未來十年旅遊業發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確旅遊業取得的成就、問題、階段,進而明確其發展走向、發展領域和主要目標,要把「十三五」五年的發展放在前後十年的時間坐標上去謀劃。


把握空間維度,做好經驗借鑒。「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不同區域主體的發展經驗,既要借鑒我國旅遊發達區域發展的經驗做法,又要學習國際旅遊強國的實踐,把我國的旅遊業發展放在地方經驗和國際經驗成功做法的空間坐標上謀劃。「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要把握歷史機遇,鞏固發展成果、正視發展問題、總結經驗模式、拓展國際視野,以典型帶動、以先進引領,促進十三五旅遊業更高效的發展。

  • 三、明晰三個導向


目標導向,前瞻引領。結合以往提出的旅遊強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等總體發展目標,可嘗試提出更為具象和創新的目標,比如未來十年建設世界五大旅遊強國之一等等,實施國家旅遊品質計劃,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服務質量、綜合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上再上新台階。


戰略導向,實操推進。讓旅遊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呼應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常態下的經濟戰略,呼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戰略,呼應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戰略,呼應文化強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戰略,呼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的空間戰略,全面考量、注重著力、實操推進。旅遊業內涵豐富、體系龐多,但在國家整合政策體系中其實是碎片化的。旅遊業可以與生態、文化戰略和產業結合,但都不佔主導地位,似乎處處都有,但提煉起來,又處處沒有,如何將旅遊業整合打包融入國家戰略,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完整政策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


問題導向,審視當下。通過時間維度的縱向分析,明確當前中國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以作為「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政策提出、項目推進的基礎。當前我國旅遊業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一是供需層面,旅遊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有的過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這樣傳統要素出現局部性過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無法滿足,高品質的度假休閑產品嚴重不足;服務結構矛盾突出,遊客出行已經由線路為主導的團隊旅遊模式向目的地為主導的散客旅遊模式轉變,然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的配套體系不能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消費結構矛盾突出,真正的旅遊娛樂消費、體驗消費、文化消費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比重較高;人才結構矛盾突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難以對接快速變化的旅遊發展形勢。


二是增長方式層面,過去旅遊發展過於注重經濟導向和投資導向,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服務導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導旅遊運營管理模式從重建設轉向重管理、重軟體、重服務等方面;技術創新不足,旅遊發展的市場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但是科技應用比較薄弱,與科技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裝備製造創新、旅遊產品創新、文化創意創新等還頗顯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國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效益方面,無論是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還是生態效益,旅遊的貢獻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從其他部門、大眾來說,旅遊部門好像更注重人數和收益增長,使得搞旅遊就像是在搞開發、搞破壞,但實際上旅遊業的綜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時期在評估旅遊業的綜合效益上應該有更多的指標或貢獻度的測量。


  • 四、做好四個突破


地位突破。真正提升旅遊地位,把旅遊業提至新常態經濟新動力、國家民生、國家福利層面考量,把旅遊業納入國家福利政策體系,推進旅遊業從產業經濟屬性更多轉向社會屬性、民生屬性、事業屬性,全面謀劃帶薪休假、修學旅遊、區域聯動等,使旅遊業實實在在地納入國家一級戰略體糸。


動力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動力王要靠兩只手,一隻手抓工業經濟,一隻手抓土地財政,但在新常態的發展格局下這兩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漸減弱,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勢在必行。旅遊業作為強大的綜合帶動產業,能夠把文化、生態、民生有機結合和聯動發展,能夠釋放高效、綜合的經濟效益,是新時期最好的內生驅動力。「十三五」期間要強化這理念,要從政策設計和產業謀劃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體制上理清理順,讓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市場運營、協會自發活力,使得旅遊業在新常態下能夠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品質突破。以往的發展骨子裡還是量的思路,更多關注的是景點、產品、賓館酒店等有形內容的建設,總體看到中國旅遊規模水平在提升,但是品質質量提升還很不夠,對質量和服務的重視還很不足,特別是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將旅遊服務提升作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旅遊提升的重要方面,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全面突破。從要素配置向服務體系構建轉變,做好圍繞產業發展的行業服務系統的構建,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品質服務轉變,做好個性服務與標准化服務的結合,從傳統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做好圍繞旅遊的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的薄弱環節,如旅遊加工製造、旅遊商品設計生產、旅遊規劃設計等。


科教突破。在國家科技計劃行動中,旅遊還比較邊緣和弱勢,要做好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強化國家層面的旅遊科技和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旅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新型智庫,做好一批新領域、新產品、新項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智慧旅遊技術革新、行業整合、服務構建等),推進產學研體化的力度,激發旅遊業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貢獻值和附加值

H. 國際旅遊服務貿易與國內旅遊存在怎樣的差別

那國際上的話肯定就是各國都有,國內的話只是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