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森林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探討

森林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探討

發布時間: 2021-03-09 13:47:33

A. 森林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原則是什麼

(1)重點原則。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遊資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強化公園的主體,創造公園的形象,首先應立足森林,突出主題。森林旅遊必須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突出「回歸自然」的主題;其次是發揮優勢,形成特色。在旅遊市場調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項目,充分發揮自然景觀的主格調作用。 (2) 多元原則。要求從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遊資源的價值,體現公園的綜合功能。 (3)可行原則。要求在符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社會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森林旅遊資源再生能力差,恢復時間長.如強行開發則會造成不可低估的損失,因此在開發時須經多方專家綜合論證後,能開發的就及時開發,暫不能開的禁止開發或分期開發。 (4) 美學原則。森林旅遊景觀之所以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遊景觀開發應盡量體現景觀的美學特徵。 (5) 生態原則。生態原則要求注重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可實現景觀資源的持續利用。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主體,在產品開發上更應注意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不能單純地片面強調開發而不顧及對環境和森林資源的破壞。 (6)協調原則。要求建設內容相互補充,景區意境相互融合,建設環境相互協調。注重森林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協調開發與發展。森林旅遊產品是多種要素組合起來的一種特殊產品,其構成復雜、內容豐富。 (7)市場原則。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要的森林旅遊產品。森林旅遊產品具有不可轉移性和不可貯存性的特點,比其他行業對市場有更強的依賴性。要想使森林旅遊產品能夠順利地銷售出去,做到適銷對路,必須在開發新產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和評估,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市場條件是旅遊點可開發性的重要條件之一。 (8) 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和增值性原則。森林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森林浴、野餐、野營、釣魚、觀光等等,只有多方位開發,才能挖掘森林旅遊資源的潛力。在開發利用森林旅遊資源的同時,還應開發旅遊商品、旅遊市場、旅遊飯店,將遊人的游、娛、購、吃、住、行連成一個整體,達到資源的最大增值。

B. 寫一篇關於森林保護和利用的小論文

3. 1 開發原則

(1)重點原則。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遊資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強化公園的主體,創造公園的形象,首先應立足森林,突出主題。森林旅遊必須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突出「回歸自然」的主題;其次是發揮優勢,形成特色。在旅遊市場調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項目,充分發揮自然景觀的主格調作用。

(2) 多元原則。要求從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遊資源的價值,體現公園的綜合功能。

(3)可行原則。要求在符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社會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森林旅遊資源再生能力差,恢復時間長.如強行開發則會造成不可低估的損失,因此在開發時須經多方專家綜合論證後,能開發的就及時開發,暫不能開的禁止開發或分期開發。

(4) 美學原則。森林旅遊景觀之所以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遊景觀開發應盡量體現景觀的美學特徵。

(5) 生態原則。生態原則要求注重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可實現景觀資源的持續利用。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主體,在產品開發上更應注意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不能單純地片面強調開發而不顧及對環境和森林資源的破壞。

(6)協調原則。要求建設內容相互補充,景區意境相互融合,建設環境相互協調。注重森林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協調開發與發展。森林旅遊產品是多種要素組合起來的一種特殊產品,其構成復雜、內容豐富。

(7)市場原則。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要的森林旅遊產品。森林旅遊產品具有不可轉移性和不可貯存性的特點,比其他行業對市場有更強的依賴性。要想使森林旅遊產品能夠順利地銷售出去,做到適銷對路,必須在開發新產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和評估,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市場條件是旅遊點可開發性的重要條件之一。

(8) 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和增值性原則。森林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森林浴、野餐、野營、釣魚、觀光等等,只有多方位開發,才能挖掘森林旅遊資源的潛力。在開發利用森林旅遊資源的同時,還應開發旅遊商品、旅遊市場、旅遊飯店,將遊人的游、娛、購、吃、住、行連成一個整體,達到資源的最大增值。

3.2 開發類型

在原有國營林場基礎上,興建旅遊服務設施。如安徽省岳西縣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建在原河圖林場的基礎上。這種類型體制較順,但仍很難擺脫原林場經營方式的影響。在風景區的基礎上,再經過擴建成為國家森林公園,如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在原天柱山風景區的基礎上。這種開發類型兩班人馬、兩塊牌子、體制上常常不順,但可避開傳統林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束縛.可將風景區成熟的管理經營思想引入森林公園的開發。

3.3 合理的開發過程

無論是一個單項的旅遊資源或是一個地區綜合旅遊資源的開發,其開發過程一般經過下列幾個步驟:第一步,得出概念。即通過市場、資源、基礎設施及社會經濟結構和政策等方面的調查,得出關於市場來源,開發規模以及將來主要形象的概念。第二步草擬項目。草擬項目是擬定體現形象的具體項目及可選擇的主要設施規劃,提出布置的草圖並作出成本估價和人才培養估價及資金籌備計劃。第三步,作出最後的設計。以草圖為基礎,通過抉擇和進一步調查,確定分階段實施規劃、基礎設施的細節以及建築物和景觀或活動的明顯特點。第四步,作出開發規劃。包括最後開發規劃和財務規劃。

3.4 開發項目

中國現有的森林公園大多已開發了觀光、度假、索道、垂釣、狩獵等服務項目,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了充分開發和保護好森林旅遊資源,我們還可以開發一些新的項目,如野營、野餐、森林浴等。

4 嚴格保護森林旅遊資源

4.1 保護的理由

森林旅遊資源由於自然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的出現或是由於天長日久的風吹日曬、流水侵蝕等的破壞以及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如工業污染、過度伐木、森林火災、採石、取水、修路、直接拆毀或佔用文物古跡等;再有旅遊活動本身也會對森林游資源造成破壞,如石刻、雕塑、壁畫的損壞,旅客踩踏所帶來的植被破壞或是由於旅客素質因素,人為破壞森林旅遊資源。森林旅遊資源是森林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森林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森林旅遊業。

4.2 保護的范圍

(1)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的形成,少則須幾十年,長達數百年,要保護森林景觀,就要保護森林植被,保護森林中的奇花異木,保護物種多樣性。

(2) 動物資源保護。動物資源是森林旅遊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資源可進行觀賞,制皮、葯用等。動物資源的保護非常必要。要加強宣傳,加強管理,劃定禁獵區,建立野生觀賞動物飼養場。

(3)人文資源保護。人文資源包括摩崖、石刻、寺、庵、塔等歷史古跡,還有美麗的神話傳說。這些資源有的已經歷千年風雨,已有損傷,所以必須加以嚴格保護,尤其要控制人為破壞。

(4)環境保護。森林公園建設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加大環保投入和宣傳力度,健全環保機構,做到標本兼治。

(5)其他方面的保護。包括水體的保護、土壤的保護等。

4.3 保護的措施及對策

(1)世界各國的森林旅遊資源措施。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實行立法,加強法制。美國、瑞土、日本、墨西哥、法國、埃及等國,在其所制定的旅遊法規中,詳盡規定了保護各種旅遊資源的具體條款。二是根據旅遊資源的觀賞、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環境質量,游覽活動等條件,分類加以保護。

(2) 我國在森林旅遊資源保護方面的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中國森林旅遊業雖起步較晚,但法制建設卻在突飛猛進。《文物保護法》、《森林公園管理暫行條例》、《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基本法》也正在審議中;二是增強森林旅遊資源保護意識和普及教育。森林資源的保護首先要解決的是大眾的保護意識問題。要讓國民了解到森林旅遊資源是於百年自然的造化和人類歷史留下的精髓,具有不可再生性,—旦破壞,難以復原;三是把保護森林旅遊資源列入森林旅遊公園開發規劃。開發和保護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應同步規劃,不得偏廢;四是完善森林旅遊及森林公園的保護系統。目前.我國已把森林公園納入森林部門主管,各公園設立森林公園管理處,這些機構是森林旅遊資源保護的重要保證;五是減緩自然環境因素對森林旅遊資源的破壞。許多歷史文物古跡,它們暴露於地表,要完全杜絕自然風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定范圍內應用高科技手段,減緩其破壞的速度。六是根據森林旅遊資源的觀賞、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和環境質量、游覽活動等條件,劃分保護區等級。

C. 森林旅遊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森林旅遊策劃,是旅遊策劃的一種。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以開展森林旅遊為宗旨,策劃具有一定規模的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遠景設計院提出森林旅遊發展要隨著旅遊者不斷發展的旅遊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要和森林創新經濟學理論和創意休閑緊密結合起來。

森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和大眾觀光旅遊一樣,森林旅遊同樣面臨著季節性的問題
森林旅遊的季節性是由森林旅遊產品決定的,受季節性的約束,很多相關旅遊產品只能在特定的時段產生,而這個特定的時段稱之為產品的可游天數,產品的生產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品的可游天數。森林旅遊所開展的森林探險、森林浴、漂流、溫泉療養、滑雪等活動,很多都是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因素,這就決定了森林旅遊受季節性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目前森林旅遊產品中文化森林休閑,如森林坐禪、森林生態博物館、青少年營地等受季節性影響較弱的特色文化項目開發相對較少,這導致先天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森林旅遊在後天也沒有做到很好的補救,最終致使森林旅遊發展的偏差性。
2、森林旅遊產品規劃力度不夠、類型不均衡
這一點從上面所提到季節性問題也能看出來,現階段森林旅遊規劃中森林旅遊產品主要是普通大眾、沒有特色的觀光產品,具有參與性的、賦予歷史文化內涵的度假旅遊產品、面向高端市場的新型主題休閑旅遊產品以及科考教育、運動體驗等參與型森林旅遊產品相對匱乏。也就是說目前森林旅遊的開發只做到旅遊的階段,沒有上升到休閑的層面,更沒有合理利用森林的強大作用,因此很多森林旅遊目的地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今後森林旅遊規劃中森林旅遊產品開發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更是其產品提升的入口。
3、森林旅遊規劃中的產品尚需創新,管理體制同樣存在缺陷
受區域性的影響,森林旅遊項目地之間很難形成凝聚力,而充分利用森林旅遊項目來單獨創造品牌有存在很大困難,這就造成景區孤立、分散,未形成聯系緊密的網路,給遊客游覽造成不便,降低了前來旅遊的興趣。另外,受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影響,森林和旅遊在管理體制上的兩張皮以及協調上存在的困難致使森林旅遊在開發時,制度上存在缺陷,最終導致盲目開發以及開發效率低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森林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4、環境保護上仍存在些許問題
旅遊開發的利益性和保護性的均衡一直是旅遊業界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對於以對環境起巨大調節作用的森林資源為依託而開發的旅遊產品,其本質上應該是保護大於開發,更准確的講,必須得在有利於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有限度的開發。然而對於很多以盈利為目的開發商來說是一個難題,所以在目前各種體制不完善的情況,很多地區森林旅遊開發面臨著環境損害這樣一個風險,例如開發過程中賓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影響了整體景區的生態原貌,再如,景區運營過程中,為了利益最大化,對於景區容量控制不到位,導致遊客對於森林景區的破壞,不但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長期下去對於整個森林旅遊的環境氛圍的塑造都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在今後的開發中要尤為注意這一點。

D. 我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及應堅持哪些原則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E. 霧靈山旅遊資源的開發現狀與保護

霧靈山旅遊資源的開發現狀與保護
摘要:霧靈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境內,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的確是開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近年來,霧靈山的旅遊資源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發。但與此同時,由於在開發過程中的某些不當行為導致該地原始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因此霧靈山旅遊資源的保護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自然資源 開發 破壞 保護

1霧靈山概況
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北部承德市興隆縣境內,地理坐標東經117°17′117°35′,北緯40°29′~40°38′。它地處北京、天津、承德、唐山四市之間,距北京14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唐山148公里,距承德135公里。該區境內山地屬燕山山脈,是燕山山脈的中段,其主峰即坐落在其核心區的中央。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3%,主峰海拔2118米,為燕山山脈主峰。屬溫帶大陸季風型山地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的特徵。地形地貌的復雜性,決定了氣候的多樣性,「山下飄桃花,山上飛雪花」,「山下陰雨連綿,山上陽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稱。年平均溫度7.6°C,最熱月平均氣溫17.6°C,是華北「熱海」中的「避暑涼島」。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屬於我國「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華北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有「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和「天然物種基因庫」之稱。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屬1870種,有野生動物55科112屬173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雕、金錢豹,二類保護動物獼猴、斑羚等國家保護動物18種,其他級別重點保護動物121種。
2旅遊資源概況
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 卷。這里山巒重疊,山清水秀,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回,溝壑幽深。春天,萬物復甦,鳥語花香,花紅柳綠,蜂蝶纏繞,杜鵑花、丁香花、忍冬花等競相開放,奼紫嫣紅,即使是綠色,也顯出濃淡不同的色彩和層次,依照山的海拔高度的不同,花一層層的開,樹一層層的綠,到處一片生機盎然,讓您感到親近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夏日,山外驕陽似火,山內則樹木蔥郁,金蓮花如金鋪地,銀蓮花似玉漫坡,涼風送爽,飛瀑流泉,潭幽溪清。天然林遮陽蔽日,人工林木質芳香,強烈的陽光,經過層層疊疊枝葉的過濾,灑在大地上也只剩下幾個溫柔的光點。來此避暑納涼,會讓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秋天,山下一片翠綠,山上的樺樹、落葉松已變的金黃,山腰的山楊、五角楓、櫟樹,一層層地變黃、變紅、變紫。放眼望去,片片紅葉,串串碩果,點點簇簇地鑲嵌在峰嶺層疊之間,似碧波上飄浮的片片紅帆,又似藍天上飄盪的朵朵霞雲。來此觀光,不僅可以看到層林盡染的多彩之秋,而且還可以採摘山珍野果,大飽口福。冬天,崇山峻嶺,銀裝素裹,玉樹冰花,茫茫林海一派北國風光,蒼松翠柏雪中剛勁挺拔,幽韻清冷,更顯出霧靈山凜然飄逸的冷峻神態。
3開發現狀
現已開發4個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景區和100多個景點,即仙人塔景區、五龍頭景區、龍潭景區和清涼界景區。近年來,管理和建設力度日趨加大,游、購、娛、吃、住、行六大功能基本配套,並具備一定規模。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遊人來這里旅遊度假、參觀考察、覽勝觀光。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對景區內公路、游覽步道、景區各類標志牌等設施進行了徹底改造,極大地豐富了景區科學文化內涵,凸現獨特的生態品位,繼承和弘揚了悠久的燕山文化。近年來,保護區推出以天然氧吧、消夏避暑、科學考察為主體的健康生態游活動,讓遊人在山水環抱之中返樸歸真,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領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讓霧靈山成為人們回歸自然、生態旅遊的絕佳的旅遊勝地。霧靈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共有林業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4 個, 河北省有1個,霧靈山是河北省唯一的林業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界,壺口瀑布,霧靈山頂的雲霧繚繞景觀等都是開發了的比較好的旅遊地,歪桃峰等,還有山上的植被變化都是較好的旅遊景觀。除此之外,交通設施的開發,以及住宿條件,農家樂的開發,即為遊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貴的機會。
4旅遊資源的破壞
近些年來,由於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道路設施的建設,住宿地的建立。對植被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比如,在硬化道路的兩側,植被的根部,樹葉等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另外,由於人為的介入,使得霧靈山的動物基本上絕跡,很多大型的哺乳動物現在都很難再見到。植被的種類比起以前明顯減少。水資源由於人工瀑布的開發,導致水資源不能正常的蓄積以及補給河流。破壞了水資源的更新與循環。水質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進而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用水。綜上所述,霧靈山的旅遊資源雖然的到了較好的開發,但與此同時,自然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5旅遊資源的保護
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本身具有易被破壞性,同樣霧靈山的旅遊資源也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霧靈山旅遊資源的保護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上述情況。我覺得首先在開發旅遊道路的同時應該建立防護網,保護周圍的植被,第二,還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建築應該順應地勢的發展。第三,在沿路應該多設立一些垃圾箱,方便遊人丟棄垃圾。另一方面也保護了環境。第四,我覺的應該禁止車上山頂,這樣可以避免汽車尾氣破壞山頂的自然環境。還有,沿路附近的山莊應該加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各方面做好環保工作。,在排水,垃圾處理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設備和體系。不讓廢水和垃圾,流入河流,造成污染。還有要改變各山莊的衛生條件,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綜上所述,霧靈山作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在科研,觀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具有重大的意義。做好開發和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所有政府部門,和機關人員,旅遊者,當地農民都參與到保護的工作中來。

F.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7.3.1 森林資源發展前景評價

(一)發展森林資源的有利條件

(1)氣候條件有利於林木的生長

湖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中北部的洞庭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是北方冷空氣頻繁入境的「風口」所在;南部的郴州市一帶,接近北回歸線,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地過渡地帶。

湖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沛,雨量集中,水熱基本同步。年平均氣溫14.5℃~18.5℃,最高月氣溫(7月)24.0℃~30.0℃,極端最高氣溫35.0℃~43.0℃。最低月氣溫(1月)4.0℃~7.0℃,極端最低氣溫-3.0℃~-17.0℃。平均氣溫≥10℃,積溫4850℃~5650℃,日照時數1238~1800 h,≤-5℃氣溫0.2~1.8 d/a,≥35℃氣溫0~45 d/a。年降水量約1200~1800 mm,多集中在4~6月,占當年降水量的50%~60%;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數為10.9~18.3 d,≥50 mm的2~5 d;乾旱出現頻率0.05~0.08次/a。降水量與蒸發量差值200~150 mm。≥15℃適宜林木生長的日數達180~200 d,無霜期270~310 d。

湖南省氣候背景受控於副熱帶高壓、西風帶環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等環流體系的復合影響。副熱帶高壓的北跳南移,西風帶環流的南侵北退,以及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復合交匯,形成了不穩定的氣候特徵。在此不穩定的氣候特徵的作用下,降水分配不均,年際變率大,溫度的季節變化顯著,年際波動明顯。具體是:春暖夏熱多雨,秋涼冬寒少雨,四季分明,東西差異大;日照充足,熱、水、光同步性良好,但時空分布不均;在降水分布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 mm之間,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於4~9月,其中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50%~60%。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四個多雨區和五個少雨區。多雨區為湘西北的八大公山,雪峰山北端的安化、桃源,湘東南的桂東以及湘東北的幕阜山、連雲山一帶;少雨區集中在湘中衡邵盆地、湘北濱湖地區和湘西的新晃、芷江一帶。

湖南省的氣候特徵,為森林資源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四個多雨區的分布,形成了四個典型林區。

(2)地理條件適宜於森林資源的發展

湖南省南北跨5個多緯度,東西橫跨近5個經度,山、丘、平、湖的有機組合,構成了地理條件的多樣性。

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南嶺山脈北緣。地理位置上地跨東亞大陸新華夏系第二復式沉降地帶與新華夏系第三復式隆起地帶的南段,位於南嶺緯向帶之北緣,地勢受地理位置控制,屬於我國第三梯級中南丘陵區的一部分,西部與第二梯級高原區過渡,總體呈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型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面有雪峰山脈;南部是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部分,大都是丘陵盆地和河谷沖積平原,除衡山高達1000 m以上外,一般海拔均在500 m以下;湘北為洞庭湖及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海拔多在50 m以下。我省山地主要有:

武陵山脈盤距湖南省的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 m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的荒山地形。武陵山地石灰岩分布甚廣,岩溶地貌發育。山地地勢大致西北高聳,漸向東南降低。

西部雪峰山脈,山體龐大,伸延300餘公里,南自城步起,北延至益陽附近,沒於洞庭湖平原。雪峰山脈地勢高峻,其南段高達1500 m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 m,北段約在500~1000 m之間。雪峰山脈縱貫湖南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和經濟、文化、社會的分水嶺。雪峰山脈是我省主要的林業基地。

湖南省南部的邊緣山地是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1000~1500 m左右。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發育。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東部湘贛邊境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一般海拔500~1000 m,山間低平的谷地為重要的農業區。

湘中丘陵、台地廣布,海拔多在200~500 m,紅岩盆地眾多,主要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攸縣盆地等,這些紅岩盆地,常為居民集中區和重要農業區,但森林覆蓋稀少。

湘北是湖南省地勢最低的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 m以下。平原中點綴著的蝕余殘山和孤丘,是湖區主要的林業區。

根據湖南省地形地貌形態,共劃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平原、河湖水面等6種地貌類型。據統計,湖南有山丘面積14.9萬 km2 ,占總面積的70.2%。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有5.2 萬 km2 ,佔全省總面積的 24.6%;海拔 500~800 m的低山 4.6 萬 km2 ,佔21.7%;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崗地5.1萬 km2,佔23.9%。這70.2%的山丘地(14.9萬 km2 ),林業用地面積11.94 萬 km2 ,佔80.27%。湖南省各地貌面積如表7-5。

表7-5 湖南省地貌分類面積統計表

湖南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表7-5 的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說明。湖南廣闊的山丘地,為發展湖南林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地理條件。

(3)近年來的林業建設成就為發展森林資源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林業部門致力於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有:

①1997年7月完成了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滅宜林荒山,10年綠化湖南」的奮斗目標,成為全國基本消滅宜林荒山第三省,累積人工造林140萬公頃,封山育林約200萬公頃,使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52.89%,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先進省」。

②啟動了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首先是2000年1月湖南省政府批準的湖南省「一湖四水」地區造林綠化工程,將在全省117個縣市實施生態林管護660萬公頃,飛播造林30萬公頃,封山育林68萬公頃,退耕還林20萬公頃,與退耕還林匹配荒山造林20萬公頃。該工程將新增森林面積138萬公頃,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旱災害得到有效控制。長江中下游(湖南段)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將31個縣納入工程范圍,面積達100萬公頃;其次是油茶低改工程,前後改造老殘、低產油茶林3.5萬公頃,茶油產量由10年前的15~35 kg/公頃上升到45~70 kg/公頃,試驗示範區產量達到225~450 kg/公頃;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營造各類速生豐產林11.968萬公頃;洞庭湖區防護林建設德國援助項目已正式啟動,營造各類防護林4.5萬公頃;毛竹低產林改造工程和洞庭湖區興林抑螺工程均取得較大進展。

③森林資源保護上了新台階。近10年來,基本杜絕了重、特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明顯降低,防治率達到70%;林業立法普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發布了《湖南省林業條例》等四個地方性法規和《湖南省林政管理辦法》等七個政府規章,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為主體,地方性法規規章相配套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林業法規體系。現已發展為包括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資源監測、自然保護、林業公檢法、森林防火等綜合性保護網路。

④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全省建立自然保護區31處,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26個,基層林業工作站394個,基層林業公安局、派出所5個,森工企業達170家,國營林場176個,全省共有林業職工隊伍113376人。

⑤林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林業系統產業總值已由1990年的27.46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77.77億元,林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包含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體系。

⑥森工企業不斷壯大。全省森工企業由20世紀70年代的幾十家發展到現在的170家,其產品由單一的原木生產發展到木材采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林業機械修造四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

⑦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省縣以上林業科研(含推廣)機構106個,近10年來,已鑒定科研成果近1000多項,已推廣應用400多項,營林、森工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二)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

利用TM衛星圖像呈現的有關控制林木生長的因素,參考氣象、社會生產狀況等資料,劃分森林資源評價單元。採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法對各評價單元進行評價,是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進行定量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1)評價單元的確定

森林資源的發育潛力,主要受地形地貌條件、森林資源覆蓋現狀、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社會生產狀況等因素控制。其中,前三個因素可以從遙感圖像上直接解譯獲取,後兩個因素主要根據已有資料分析獲得。由於森林的發育與行政區劃無必然的聯系,因此評價單元的確定未考慮行政區劃因素。

根據控制森林資源發育的五大因素,將全省劃分為21 個區域,其空間分布見圖 7-1,具體是:①洞庭湖沖積平原區;②湘西北岩溶山原區;③雪峰山脈與武陵山脈山地區;④九嶷山山地區;⑤都龐嶺、陽明山至大義山山地區;⑥南嶽山地區;⑦雙峰九峰山山地區;⑧關帝廟山地區;⑨五峰鋪山地區;⑩掛榜山山地區;⑪幕阜山山地區;⑫連雲山山地區;⑬諸廣山至八面山山地區;⑭武功山山地區;⑮臨澧山間盆地區;⑯麻陽山間盆地區;⑰環洞庭湖丘陵區;⑱湘中岩溶低山區;⑲湘中紅層盆地區;⑳湘南岩溶低山區;莽山山地區。

(2)評價因子及其取值

第一層次因子 5 個,分別為地形地貌條件(A)、森林覆蓋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第二層因子為第一層因子下的具體影響條件。為了便於分析和統計,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分為4個等級,分別代表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大小。其中「1」代表潛力不好,「3」代表潛力較好,「6」代表潛力良好,「10」代表潛力特好。第一層次因子的評分由第二層次因子的標准取值採用模糊數學綜合分析後給出。各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如表7-6。

(3)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數學模式

利用模糊數學中權重向量數學模型進行評價。根據第一層次評價因子地形地貌條件

圖7-1 湖南省森林類型分布圖

表7-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控制因素判別表

(A)、森林覆蓋利用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的權重向量及其評分值,建立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向量集,其數學模式為: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P——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向量集,為1×5階向量;

WA——地形地貌條件(A)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B——森林覆蓋現狀(B)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C——土壤類型(C)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D——氣候條件(D)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E——社會生產狀況(E)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YA——地形地貌條件的評分值;

YB——森林覆蓋現狀評分值;

YC——土壤條件的評分值;

YD——氣候條件的評分值;

YE——社會生產狀況的評分值。

每一評價單元中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所對應的權重向量及模糊關系矩陣得出如下評判結果: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C——綜合評價結果,為1×5階的向量集;

A——某評價單元所對應的權重向量。

設z為C向量集中各種影響條件(評判因子)權重之和,則: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4)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數學模型計算,各種控制條件(評價因子)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作用權重為:①地形地貌條件:A=0.27;②森林資源覆蓋現狀:B=0.24;③土壤類型:C=0.22;④氣候條件:D=0.11;⑤社會生產狀況:E=0.1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見表7-7;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具體見表7-8。

表7-7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表

表7-8 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

7.3.2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但在森林結構、質量及生態環境領域等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林業系統根據我省森林資源現狀,制定了《林業生態發展2010年及長遠規劃》等一系列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本課題對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研究,主要根據遙感調查結果反映的我省森林資源現狀,並參考林業系統已制定的有關規劃方案進行。

(一)森林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湖南省森林資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森林資源危機,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結構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1)人均資源不足:根據本課題遙感調查的森林覆蓋面積及1999年湖南省森林資源統計資料中提供的活立木蓄積量,我省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和蓄積在全國31個省(區)中均排在較前的位置。但湖南省人口排在全國第六位,人口密度達306人/km2,人均佔有資源量低,僅3.73 m3/人,為全國人均蓄積量9.5 m3/人的33.26%,為世界人均蓄積量83 m3/人的4.49%。湖南省人均林業用地面積0.18公頃/人,接近全國水平,為世界人均1公頃/人的18%。人均佔有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全國水平。根據國外林業專家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達到林木自給自足的條件是人均森林面積0.33公頃,我國林業專家進一步認為,人均3畝用材林和1畝經濟林比較合理。根據本課題調查結果,我省人均森林面積2.7畝,其中人均用材林2.31畝,經濟林0.38畝。上述數據表明,湖南省林木現狀遠沒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且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有限(4.96畝/人),從擴大森林面積的角度考慮是難以達到自給自足的。

(2)森林資源質量較低,結構不合理:湖南省森林資源質量較低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蓄積量較小。目前,共有活立木蓄積量24504.48 m3,單位面積蓄積量為20.53 m3/公頃,是全國單位面積蓄積量55.33 m3/公頃的37.3%,為世界109.95 m3/公頃的18.7%。從森林結構看,首先是灌木林面積偏大,佔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11.77%,特別是張家界、湘西自治州兩市(州),分別達到了39.1%和30.4%;其次是森林種類上,幼林地面積偏大,近成熟林地面積偏小,由此使得我省近期可資利用的資源缺乏;再次是經濟林比例偏小,我省經濟林面積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4.41%,遠低於林業專家認為的25%的理論標准。

(3)森林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湖南省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①湘西南林區。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脈,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二分之一。②湘南林區。主要分布在九嶷山、都龐嶺、陽明山、大義山、騎田嶺等,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三分之一。③湘東林區。主要分布在湘東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這里的森林成片出現,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中盆地及湘西北山地丘陵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而在湘北的洞庭湖區,森林資源極少。

由於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在湘中、湘西北等林木覆蓋率低的地區,常導致水土流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

(4)造林困難地段較多,面積較大:本課題調查結果表明,全省共有無林地29.38 萬公頃。無林地是指荒山、荒草地、裸岩、石礫地、跡地、丟荒地等,是造林困難地段。如衡邵盆地,氣候上屬於乾旱走廊,土壤為紅岩盆地土壤;湘西碳酸鹽岩質殘積土壤區,岩溶發育,持水性差,地表水多滲濾進入地下水,大多處於乾旱狀態;海拔在1000 m以上的荒山,交通不便,栽種困難。如此種種,均因自然條件制約難以進行有效的森林開發利用。

(5)生態環境問題嚴重:近年來,湖南省洪澇、乾旱及地質災害嚴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外,生態環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生態環境問題中,水土流失現象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而水土流失與森林植被的覆蓋情況關系密切。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積450萬公頃,其中強度流失100萬公頃,中度流失165萬公頃,輕度流失185萬公頃。土壤年侵蝕總量約1.5~1.7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全省淺土層土地面積達200多萬公頃,岩石裸露面積達35萬公頃。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①對土地的無限度索取。在經濟落後的山區,農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毀林開墾,開荒丟荒,致使目前本應用於森林種植的在冊旱土耕地有40%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②經濟林的不合理墾殖。據統計,全省需要翻耕的經濟林地大多位於高坡角度地帶,如湘西自治州的油桐,便有5.33萬公頃分布在30°~40°的坡地上,佔全州油桐總面積的40%以上。經濟林在翻耕過程中極易導致水土流失現象。③森林質量低劣。前已述及我省森林質量問題,這里需要再次提出的是,目前我省林分的郁閉度較小,郁閉度一般在0.3~0.7,如衡陽縣1996年統計表明,郁閉度小於0.7的林分面積占林地面積的58.71%。據林業部門科研成果,森林類型的防護能力隨著森林成熟發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質量高的林分防護能力強,質量低的林分防護能力低。湖南省森林質量的低劣,減弱了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自然生態環境的能力。

(二)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森林資源保護法規。森林資源不僅為社會提供木材經濟價值,還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用,森林資源的好壞,是國家富裕、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對湖南省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必須根據國家有關森林保護法規,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制定適應湖南森林狀況的管理規定並開展廣泛宣傳,以省林業廳及各級林業機構為主體,保證各項保護法規的貫徹執行。

(2)提高人們對保護森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湖南省國土總面積21.1839萬k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2.1806 km2,占國土總面積57.73%。因此,有效地、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林業用地,是搞好國土整治和管理的最主要環節。另一方面,湖南省有山丘面積14.9萬km2,而山丘地區的主要種植業為林業,從這一方面來說,保護森林資源也是保護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體。

前已述及,森林資源是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最主要因素。近年來,洪澇災害與地質災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與解放以來幾個「大辦」(1958年的大辦鋼鐵、之後的向山上大要糧、70年代大搞人造平原、80年代以來大搞經濟林墾植等),使森林資源遭受幾次大的破壞息息相關。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任何經濟的發展都將是本末倒置,治標傷本,得不償失的事情。

森林資源是山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再生性是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俗語說「靠山吃山」。「吃山」,就是發展森林資源,這是山區人民必須明白的道理。

(3)切實落實國務院發布的「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之後,國務院發布了「保護森林資源」的緊急通知,並制定了防災減災的「二十四字方針」。「二十四字方針」中,第一句便是「退耕還林」。退耕,主要是指將原有不宜於耕作而人為進行耕作的土地進行森林種植,尊重自然規則,免遭自然懲罰。湖南省坡度大於25度的坡地約佔山丘總面積(14.9萬km2)的45%,而目前這種高坡度的坡地,仍有大量為農業耕作,這是湖南「退耕還林」的主要目標。

(4)全面認識森林資源價值,實行科學經營。森林的直接經濟價值在木材和經濟林,傳統的森林經營中主要的是木材經營和多資源經營。但是,森林的價值更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現代森林資源經營中,應形成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體系,即在考慮直接經濟價值的同時,應綜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益,追求森林生態經營系統整體所提供的全部利益和價值。

(5)系統查明湖南省森林資源現狀,針對森林資源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森林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大,自然地理條件優越,近年來的森林資源發展工作成效突出。但是,森林資源質量較低及結構不合理,是湖南省森林資源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面對這種現狀和突出問題,在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不是繼續擴大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而是在退耕還林的同時,應將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森林結構放在首位。具體措施是:①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郁閉度,使之大部分在0.7以上;②在衡邵乾旱走廊(紅岩土壤區)、湘南碳酸鹽岩山地等造林困難地段,通過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造林方式,採取特殊的措施進行森林墾殖;③開展果木林、油茶等經濟林建設改造,調整林種比例,掌握合適的翻耕方法,抑制水土流失;④從長遠考慮,規劃近期森林採伐速度,解決中幼林面積偏大這一森林結構不合理現象;⑤搞好防護林建設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⑥加強用材林建設,提高用材林質量和數量。

(6)加大科技投入比例,改進森林資源調查方法,達到及時、有效地了解森林資源狀況,為經濟建設服務。以林業部門1979年設置的、已通過多次復查的全省6615個樣地為訓練區,採用遙感監督分類方法對全省森林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動態監測,這將極大地提高我省森林資源調查的時效性、客觀性和准確性。

G. 森林旅遊發展中的森林資源開發和森林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

開發:將森林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前,吸引更多人來參觀或利用。保護:避免專人為破壞或帶來的副作屬用。但如果保護得法,不影響森林生長就可以做到相互促進。人們的保護反過來促進了森林的發展發育。怎樣保護:注意防火、人工加強撫育。加強保護措施,茂盛的森林公園更多地吸引顧客,二者可以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你再充實擴寫一下。

H. 求:森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措施

3 森林旅遊資源開發

3. 1 開發原則

(1)重點原則。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遊資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強化公園的主體,創造公園的形象,首先應立足森林,突出主題。森林旅遊必須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突出「回歸自然」的主題;其次是發揮優勢,形成特色。在旅遊市場調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項目,充分發揮自然景觀的主格調作用。

(2) 多元原則。要求從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遊資源的價值,體現公園的綜合功能。

(3)可行原則。要求在符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社會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森林旅遊資源再生能力差,恢復時間長.如強行開發則會造成不可低估的損失,因此在開發時須經多方專家綜合論證後,能開發的就及時開發,暫不能開的禁止開發或分期開發。

(4) 美學原則。森林旅遊景觀之所以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遊景觀開發應盡量體現景觀的美學特徵。

(5) 生態原則。生態原則要求注重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可實現景觀資源的持續利用。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主體,在產品開發上更應注意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不能單純地片面強調開發而不顧及對環境和森林資源的破壞。

(6)協調原則。要求建設內容相互補充,景區意境相互融合,建設環境相互協調。注重森林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協調開發與發展。森林旅遊產品是多種要素組合起來的一種特殊產品,其構成復雜、內容豐富。

(7)市場原則。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要的森林旅遊產品。森林旅遊產品具有不可轉移性和不可貯存性的特點,比其他行業對市場有更強的依賴性。要想使森林旅遊產品能夠順利地銷售出去,做到適銷對路,必須在開發新產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和評估,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市場條件是旅遊點可開發性的重要條件之一。

(8) 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和增值性原則。森林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森林浴、野餐、野營、釣魚、觀光等等,只有多方位開發,才能挖掘森林旅遊資源的潛力。在開發利用森林旅遊資源的同時,還應開發旅遊商品、旅遊市場、旅遊飯店,將遊人的游、娛、購、吃、住、行連成一個整體,達到資源的最大增值。

3.2 開發類型

在原有國營林場基礎上,興建旅遊服務設施。如安徽省岳西縣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建在原河圖林場的基礎上。這種類型體制較順,但仍很難擺脫原林場經營方式的影響。在風景區的基礎上,再經過擴建成為國家森林公園,如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在原天柱山風景區的基礎上。這種開發類型兩班人馬、兩塊牌子、體制上常常不順,但可避開傳統林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束縛.可將風景區成熟的管理經營思想引入森林公園的開發。

3.3 合理的開發過程

無論是一個單項的旅遊資源或是一個地區綜合旅遊資源的開發,其開發過程一般經過下列幾個步驟:第一步,得出概念。即通過市場、資源、基礎設施及社會經濟結構和政策等方面的調查,得出關於市場來源,開發規模以及將來主要形象的概念。第二步草擬項目。草擬項目是擬定體現形象的具體項目及可選擇的主要設施規劃,提出布置的草圖並作出成本估價和人才培養估價及資金籌備計劃。第三步,作出最後的設計。以草圖為基礎,通過抉擇和進一步調查,確定分階段實施規劃、基礎設施的細節以及建築物和景觀或活動的明顯特點。第四步,作出開發規劃。包括最後開發規劃和財務規劃。

3.4 開發項目

中國現有的森林公園大多已開發了觀光、度假、索道、垂釣、狩獵等服務項目,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了充分開發和保護好森林旅遊資源,我們還可以開發一些新的項目,如野營、野餐、森林浴等。

4 嚴格保護森林旅遊資源

4.1 保護的理由

森林旅遊資源由於自然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的出現或是由於天長日久的風吹日曬、流水侵蝕等的破壞以及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如工業污染、過度伐木、森林火災、採石、取水、修路、直接拆毀或佔用文物古跡等;再有旅遊活動本身也會對森林游資源造成破壞,如石刻、雕塑、壁畫的損壞,旅客踩踏所帶來的植被破壞或是由於旅客素質因素,人為破壞森林旅遊資源。森林旅遊資源是森林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森林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森林旅遊業。

4.2 保護的范圍

(1)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的形成,少則須幾十年,長達數百年,要保護森林景觀,就要保護森林植被,保護森林中的奇花異木,保護物種多樣性。

(2) 動物資源保護。動物資源是森林旅遊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資源可進行觀賞,制皮、葯用等。動物資源的保護非常必要。要加強宣傳,加強管理,劃定禁獵區,建立野生觀賞動物飼養場。

(3)人文資源保護。人文資源包括摩崖、石刻、寺、庵、塔等歷史古跡,還有美麗的神話傳說。這些資源有的已經歷千年風雨,已有損傷,所以必須加以嚴格保護,尤其要控制人為破壞。

(4)環境保護。森林公園建設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加大環保投入和宣傳力度,健全環保機構,做到標本兼治。

(5)其他方面的保護。包括水體的保護、土壤的保護等。

4.3 保護的措施及對策

(1)世界各國的森林旅遊資源措施。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實行立法,加強法制。美國、瑞土、日本、墨西哥、法國、埃及等國,在其所制定的旅遊法規中,詳盡規定了保護各種旅遊資源的具體條款。二是根據旅遊資源的觀賞、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環境質量,游覽活動等條件,分類加以保護。

(2) 我國在森林旅遊資源保護方面的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中國森林旅遊業雖起步較晚,但法制建設卻在突飛猛進。《文物保護法》、《森林公園管理暫行條例》、《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基本法》也正在審議中;二是增強森林旅遊資源保護意識和普及教育。森林資源的保護首先要解決的是大眾的保護意識問題。要讓國民了解到森林旅遊資源是於百年自然的造化和人類歷史留下的精髓,具有不可再生性,—旦破壞,難以復原;三是把保護森林旅遊資源列入森林旅遊公園開發規劃。開發和保護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應同步規劃,不得偏廢;四是完善森林旅遊及森林公園的保護系統。目前.我國已把森林公園納入森林部門主管,各公園設立森林公園管理處,這些機構是森林旅遊資源保護的重要保證;五是減緩自然環境因素對森林旅遊資源的破壞。許多歷史文物古跡,它們暴露於地表,要完全杜絕自然風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定范圍內應用高科技手段,減緩其破壞的速度。六是根據森林旅遊資源的觀賞、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和環境質量、游覽活動等條件,劃分保護區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