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
人文資源占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充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與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獲的快樂、了解生活習俗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與充滿想像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認識農具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如果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農業旅遊(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遊方式,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結合催生的產物。「農業旅遊」一詞首先出現在世界旅遊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專業協會。該協的主要功能是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這實際上標志著農業與旅遊業已經結合成為一個新形勢的產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國興起的這種農業旅遊,之後逐步擴展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陸續成為農業旅遊的開發熱點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陸開始進行休閑農業的探索性研究和開發。
我國生態農業旅遊起步較晚。國家旅遊局推出「1998年華夏城鄉游」為主題的旅遊年活動,拉開了鄉村旅遊發展的序幕。2006年確定以「中國鄉村游」為主題的旅遊年,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2009年的「中國生態旅遊年」,倡導「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旅遊發展,相機出現了以農家樂、度假村、野營地、休閑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鄉村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旅遊。全國農業生態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消費方式。
九龍山森林公園位於洪雅縣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處青衣江北岸。據眉山市中心城區53公里,據成都市110公里。九龍山城市森林公園北起規劃的洪雅城北火車站組團,南至省道106線,東起升到106線與省道305縣交匯處,西至九龍庄園低密度住宅小區,是洪雅縣縣城總體規劃涵蓋范圍內的森林公園。在九龍山的設計上,遠景建築園林設計院根據九龍山緊靠洪雅縣城區,緊鄰青衣江畔,處於未來縣城發展區域之中,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優勢,將九龍山規劃設計為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核心的旅遊景區。打造九龍山成為集生態觀光、居住、度假、健身、會議為一體的高檔休閑養身地。 藍溪谷生態農業風景區位於山東濰坊青州市王墳鎮境內,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鄰仰天山,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與一體的生態型旅遊區,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於一體,挾田園秀色、稟歷史文明於一身。境內峰青巒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纏,使人心曠神怡,山谷中有藍溪 水庫,種有藍莓、大石榴、大櫻桃、樹莓、黑枸杞、葡萄等漿果,季節性採摘。谷中除了農作物,生長著密集的黃荊條、荊條花。工作之餘,驅車而至,踏著青草,穿過樟林,走進農家木屋,品嘗高淳特色農家土菜和山莊野味,放飛心情,回歸鄉野,是體驗農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絕佳之地!
B.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區域布局
(一)成都平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和眉山等市的27個縣(市、區)。重點發展中高檔優質稻、專用小麥、菜用型馬鈴薯、「雙低」油菜、優質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道地中葯材。大力發展優質肉豬生產,推廣具有地方優勢的黑山羊、成都麻羊等良種羊及雜交羊和大恆肉雞、金利肉鴨等品種,積極發展優質小家禽,加快發展大城市郊區奶業。大力培育工業原料林、珍貴用材林和高檔苗木花卉。集中發展四川泡菜、肉類、蔬菜、水果、中葯材、木竹等農產品加工產業和貯運配送產業。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設施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加快發展良種產業和外銷出口創匯農業。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西部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西部農產品加工中心、西部農產品物流中心和西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中心,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盆地丘陵區。包括內江、資陽、遂寧、南充、廣安、宜賓、樂山、自貢、瀘州和達州等市的68個縣(市、區)。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飼用玉米、優質專用小麥和菜用型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生產,積極發展高粱、大豆、綠豆等優質專用小雜糧,建設「雙低」油菜、優質柑桔、優質安全蔬菜、袋栽食用菌、名優茶葉、優質蠶桑、道地中葯材等經濟作物優勢產區。加快適度規模生豬生產發展,建設肉羊、家禽、兔、奶牛、肉牛優勢區域。大力培育工業原料林,加快人工中幼齡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積極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建設糧油、畜產品、飼料加工基地。
(三)盆周山區。包括廣元、雅安、巴中等市的31個縣(市、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推廣林糧結合等山區耕作模式。重點發展名優茶葉、加工與菜用馬鈴薯及優質種薯、優質蠶桑、道地中葯材、特色及秋淡季蔬菜、名特優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適度發展生豬規模生產,建設肉羊、肉牛、特色家禽優勢產區。大力培育木竹原料林、特色乾果、木本葯材、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
(四)川西南山區。包括攀枝花市、雅安市、甘孜州和涼山州的24個縣(市、區)。重點發展以晚熟芒果、早市枇杷、優質石榴、優質蘋果、釀酒葡萄、早熟鮮食臍橙等為主的特色水果業、蠶桑業,以早市蔬菜為主的蔬菜業、花卉業,以優質水稻、加工專用馬鈴薯、蕎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和優質煙葉,率先在全省推出進入國際市場的品牌。大力發展建昌黑山羊、涼山半細毛羊、生豬、家禽等特色畜牧生產。培育速豐用材林,積極發展特色乾果、木本葯材、麻風樹、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
(五)川西北高原區。包括甘孜、阿壩和涼山州的31個縣。重點發展氂牛、藏羊、藏豬、藏雞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畜禽生產基地,統一打造川藏高原特色畜產品品牌,積極開發風味獨特的綠色畜產品。加快發展當地少數民族特需的青稞、蕎麥等作物,提高單產水平。加快發展甜櫻桃、優質蘋果、梨、釀酒葡萄等特色水果、秋淡蔬菜、食用菌、道地葯材,搞好高原野生葯材的人工種植。積極推進碳匯造林,開發林下資源和森林食品,發展原始林區旅遊、原生態草原及濕地生態旅遊、野生動物觀光旅遊。
專欄7五大農業區域劃分
1.成都平原區。包括27個縣(市、區):成都市的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大邑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德陽市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綿陽市的涪城區、江油市、安縣,樂山市的市中區、夾江縣,眉山市的東坡區、彭山縣。
2.盆地丘陵區。包括68個縣(市、區):內江市、資陽市、遂寧市、南充市、自貢市、廣安市全部,成都市的龍泉驛區、金堂縣、蒲江縣,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陽市的遊仙區、三台縣、梓潼縣、鹽亭縣,眉山市的丹棱縣、仁壽縣、青神縣,樂山市的井研縣、五通橋區、犍為縣,巴中市的巴州區、平昌縣,達州市的渠縣、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瀘州市的江陽區、龍馬潭區、瀘縣、納溪區,雅安市的名山縣,宜賓市的翠屏區、宜賓縣、南溪區、江安縣、長寧縣、高縣。
3.盆周山區。包括31個縣(市、區):廣元市全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達州市的萬源市,巴中市的南江縣、通江縣,瀘州市的合江縣、古藺縣、敘永縣,宜賓市的興文縣、筠連縣、珙縣、屏山縣,雅安市的雨城區、蘆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眉山市的洪雅縣,樂山市的金口河區、沙灣區、沐川縣、峨眉山市、峨邊縣、馬邊縣。
4.川西南山區。包括24個縣(市、區):攀枝花市的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雅安市的漢源縣、石棉縣,甘孜州的瀘定縣,涼山州的西昌市、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5.川西北高原區。包括31個縣:甘孜州的康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阿壩州的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涼山州的木里縣。
C. 生態農業旅遊最少要佔用多少畝土地
生態農業旅遊是指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從利用內涵為主題而開發出的主要包括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具有極大參與性的一種旅遊活動。
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與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群形成一定的規模[1] 。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嘗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與旅遊相聯動的模式。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與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系,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贊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准,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與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占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游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與經營模式,讓遊客了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與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系。
自然旅遊資源占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著差距的地方,如果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游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游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享受回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與農民一同採摘品嘗,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游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獲的愉悅。
案例
九龍山森林公園
九龍山森林公園位於洪雅縣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處青衣江北岸。據眉山市中心城區53公里,據成都市110公里。九龍山城市森林公園北起規劃的洪雅城北火車站組團,南至省道106線,東起升到106線與省道305縣交匯處,西至九龍庄園低密度住宅小區,是洪雅縣縣城總體規劃涵蓋范圍內的森林公園。在九龍山的設計上,遠景建築園林設計院根據九龍山緊靠洪雅縣城區,緊鄰青衣江畔,處於未來縣城發展區域之中,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優勢,將九龍山規劃設計為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核心的旅遊景區。打造九龍山成為集生態觀光、居住、度假、健身、會議為一體的高檔休閑養身地。
成都茶店子文化公園
由遠景設計研究院設計的茶店子文化公園,始於先秦的飲茶習俗,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都被譽在茶缸里的城市,坊間也有「無茶不成都」的說法。古時的茶店子,四野荒涼,有劉姓人家在此搭棚賣茶,後人稱茶棚子為茶店子。據《成都縣志》所載,茶店子地名至今已有一百二十餘年。茶店子文化公園遠景建築園林設計院就選用「茶文化」作為設計主題,一方面有利於倡導積極健康的休閑理念,宣傳「知快守慢、張弛有度」的成都生活方式,打造成都休閑文化、深化「西部休閑之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讓在此遊憩的人們深入了解成都茶文化歷史,從「茶」中獲得感悟和精神「純化」。
青州藍溪谷
藍溪谷生態農業風景區位於山東濰坊青州市王墳鎮境內,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鄰仰天山,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與一體的生態型旅遊區,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於一體,挾田園秀色、稟歷史文明於一身。境內峰青巒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纏,使人心曠神怡,山谷中有藍溪 水庫,種有藍莓、大石榴、大櫻桃、樹莓、黑枸杞、葡萄等漿果,季節性採摘。谷中除了農作物,生長著密集的黃荊條、荊條花。工作之餘,驅車而至,踏著青草,穿過樟林,走進農家木屋,品嘗高淳特色農家土菜和山莊野味,放飛心情,回歸鄉野,是體驗農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絕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