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興起學生「研學旅行熱」市場行情如何
近年來,學生研學旅行逐漸在中國興起,形成一個方興未艾的市場,該市場尚待規范發展。7月11日,夏天裡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潮濕悶熱,來自昆明的學生張路宜背著書包、臂夾畫本、手持相機,在園內細致觀察熱帶植物粉紅金花。
馬慶宇是研學旅行機構「科普遊子」負責人,該機構是青少年自然科考活動提供者。他說,機構已在北京、天津、杭州、西安等地設立有分支機構,「僅在北京,每年就組織近300多場自然科教活動」。
「中國研學旅行市場在2016年後呈現井噴式發展,這將是一個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郭傳傑認為,目前中國研學旅行市場方興未艾,出現野蠻生長、魚龍混雜、理念偏頗、誤區甚多、有旅無學等問題。
他提出,研學旅行未來發展應該注重正確引導、規范發展、研訂標准與案例示範,「要制定研學旅行機構的准入門檻與退出機制」。
㈡ 研學旅行如今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開展研學旅行,部分試點地區取得顯著成效,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有益經驗。但一些地區在推進研學旅行工作過程中,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協調機制不完善、責任機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規范等問題,制約了研學旅行有效開展。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研學旅行正處在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期,各地要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迅速發展。
㈢ 中小學研學旅行 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研學任務
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在會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誌,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第一個特點,校外排列課後的一些興趣小組、俱樂部的活動,棋藝比賽、校園文化,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第二個特點,有意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於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周末三三兩兩出去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第三個特點,集體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一起動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如果孩子跟著家長到異地轉一圈,那也只是旅遊。第四個特點,親身體驗。學生必須要有體驗,而不僅是看一看、轉一轉,要有動手的機會、動腦的機會,動口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在一定情況下,應該有對抗演練,逃生的演練,應該有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
㈣ 研學旅行從何而來
當下的研學旅行發源於古時的游學。春秋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14 年,專杏林設壇,修訂六經;屬唐代李白年少時即走出蜀地,26歲「仗劍出國,辭親遠游」,用3 年時間「南穹蒼梧,東涉溟海」。古人通過學習與游歷的融合,增加見識、鍛造堅韌意志、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正如嚴復所說:「大抵少年能以旅遊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歷學問,激發多少志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研學旅行即是指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目前,我國研學旅行尚處於起步階段,關注度已逐年升溫。
㈤ 研學旅遊是什麼
研學旅遊就是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大力推進研學旅行,讓廣大中小學生在其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能夠切實增強學生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有效途徑。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蘇聯中小學每年暑期長達三個月,組織學生到野外開展夏令營活動。美國過去有童子軍活動,讓孩子體驗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學設有特別活動課程,組織學生校外旅行。我曾經訪問過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吉住小學。他們的特別活動課程中有校外旅行。學校特別重視春、秋兩次遠足。小學一、二年在城市附近的郊外遠足,在野外住一天,學生自己搭帳篷、做飯;三、四年級組織到外地遠足,住兩天,例如到奈良,學生自己集合,沒有父母送行;五、六年級叫「修學旅行」,最遠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裡參觀訪問。這種遠足和旅行,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自主、自動的能力,養成同學之間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協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