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10 07:55:00

⑴ 從旅遊產業成長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關系劃分,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有哪幾種發展模式

模式很多
但是
真正能走出來的就是那幾個了
所以
很多時候
靠自己能力吧

⑵ 有關旅遊發展模式的問題!請高手細心講解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
我國一些學者就試圖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總結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劃分,如從旅遊業的形成、發展同國民經濟關系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超前型發展模式和滯後型發展模式;從旅遊業發展的調節機制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市場型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從旅遊類別發展的先後順序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延伸型發展模式和推進型發展模式。
從以上劃分的內容來看,它們主要的差異就在於政府主導下的模式運行與市場機制調節的模式運行。
美國學者將這兩種運行模式賦予了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定義:「價值驅動型(value—driven)」和「市場驅動型(Market— driven)」。(見美國.查爾斯.R.戈爾德耐,《旅遊業教程——旅遊業原理、方法與實踐》第八版,412頁,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很顯然,前者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旅遊發展模式,而後者則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發展模式。
1、從旅遊發展的空間結構看
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為先導,然後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逐漸推進的。
2、從資源的開發與產品生產組合看
旅遊產品由以觀光旅遊為主向多種旅遊產品推進。
3、從旅遊組織和旅遊的運作方式看
旅遊形式由團隊旅遊為主向散客旅遊居優勢、團隊旅遊與散客旅遊相結合的方向演進。
4、從旅遊設施的建設看
旅遊設施建設以高等級為主,由高等級向中、低等級推進,最終形成以中等級為主體的高、中、低等級結合的設施體系。
5 、從政府的管理看
旅遊產業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主要進行微觀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觀的調控和管理演進。
經濟發展觀不同
(1)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
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是指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國家、地區和企業將旅遊發展的經濟功能置於首位的發展觀念。
(2)雙重動力型發展觀
雙重動力地發展觀是指從社會和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既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社會功能,又考慮其經濟功能。
(3)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是指旅遊業發展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角度出發,確保旅遊業發展利用的資源能用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滿足今後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發展觀念。
旅遊業發展具有的特徵是:第一,在政府總體規劃下的循序漸進發展。第二,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的發展。 第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
2、從觀光型旅遊為主向度假型旅遊為主轉變
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觀光型旅遊並不會完全失去市場,但在傳統的旅遊客源國家中度假旅遊將更為盛行,將會逐步取代觀光旅遊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
3、追求更為靈活多變的旅遊方式
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旅遊者不再青睞於旅行社固定包價的旅遊方式。散客旅遊和家庭旅遊在旅遊者人數中所佔比例將逐漸增加。
4、在旅遊中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
各國在旅遊產品設計開發中都注重安徘豐富的娛樂活動,改變旅遊方式,增加遊客的參與感,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統地方特色同時又和娛樂相結合的旅遊產品尤受遊客喜愛。

⑶ 旅遊業有 怎樣的模式

(一)概括性
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產業發展原則和方式的高度理論既括和抽象,它全面而概括地體現了旅遊產業在一定時期發展的主導思想和本質特徵,反映了旅遊產業在一定時期的發展戰略要求和發展方向。
(二)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產業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總體發展原則和方式。時期的長短依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發展情況而定,但無論時期長短如何不同,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產業發展都必然會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
(三)相對穩定性
相對穩定性是針對階段性而言的,即在特定酌階段內,旅遊產業的發展模式一經確立,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式和方向就應保持相對穩定性,以充分發揮該模式的功能,獲得相應的旅遊經濟效果。只有當旅遊經濟運行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原有的發展模式難以適應新的需求發展時,才會出現新模式替代舊模式的客觀要求。
(四)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應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歷史發展進程和自然環境狀況來確定。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由於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旅遊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
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
(一)從旅遊產業成長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關系來看,分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模式
(二)從旅遊產業成長的協調機制來看,分市場型和政府型發展模式
(三)從旅遊產業成長的演進進程來看,分延伸型和推進型發展模式

⑷ 旅遊經濟活動特性分析

以下都是旅遊經濟理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第一章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教學要求版:通過研究旅遊經濟活權動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推動旅遊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

⑸ 關於文化旅遊的發展模式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
我國一些學者就試圖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總結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劃分,如從旅遊業的形成、發展同國民經濟關系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超前型發展模式和滯後型發展模式;從旅遊業發展的調節機制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市場型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從旅遊類別發展的先後順序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延伸型發展模式和推進型發展模式。
從以上劃分的內容來看,它們主要的差異就在於政府主導下的模式運行與市場機制調節的模式運行。
美國學者將這兩種運行模式賦予了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定義:「價值驅動型(value—driven)」和「市場驅動型(Market— driven)」。(見美國.查爾斯.R.戈爾德耐,《旅遊業教程——旅遊業原理、方法與實踐》第八版,412頁,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很顯然,前者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旅遊發展模式,而後者則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發展模式。
1、從旅遊發展的空間結構看
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為先導,然後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逐漸推進的。
2、從資源的開發與產品生產組合看
旅遊產品由以觀光旅遊為主向多種旅遊產品推進。
3、從旅遊組織和旅遊的運作方式看
旅遊形式由團隊旅遊為主向散客旅遊居優勢、團隊旅遊與散客旅遊相結合的方向演進。
4、從旅遊設施的建設看
旅遊設施建設以高等級為主,由高等級向中、低等級推進,最終形成以中等級為主體的高、中、低等級結合的設施體系。
5 、從政府的管理看
旅遊產業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主要進行微觀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觀的調控和管理演進。
經濟發展觀不同
(1)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
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是指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國家、地區和企業將旅遊發展的經濟功能置於首位的發展觀念。
(2)雙重動力型發展觀
雙重動力地發展觀是指從社會和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既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社會功能,又考慮其經濟功能。
(3)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是指旅遊業發展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角度出發,確保旅遊業發展利用的資源能用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滿足今後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發展觀念。
旅遊業發展具有的特徵是:第一,在政府總體規劃下的循序漸進發展。第二,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的發展。 第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
2、從觀光型旅遊為主向度假型旅遊為主轉變
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觀光型旅遊並不會完全失去市場,但在傳統的旅遊客源國家中度假旅遊將更為盛行,將會逐步取代觀光旅遊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
3、追求更為靈活多變的旅遊方式
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旅遊者不再青睞於旅行社固定包價的旅遊方式。散客旅遊和家庭旅遊在旅遊者人數中所佔比例將逐漸增加。
4、在旅遊中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
各國在旅遊產品設計開發中都注重安徘豐富的娛樂活動,改變旅遊方式,增加遊客的參與感,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統地方特色同時又和娛樂相結合的旅遊產品尤受遊客喜愛。

⑹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介紹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

⑺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第一部分:定義「旅遊」一詞的研究范圍,並提出本文所涉及的范圍
旅遊是人類活動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隨著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的出現,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國內、洲際,乃至環球旅遊都從理想變為現實,從而使旅遊成為人民大眾中極為普遍的社會活動,旅遊業也逐漸成為經濟領域內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產業。為此,世界旅遊組織在1991年特地對旅遊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義:旅遊「包括人們為了休閑、商務和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的環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顯然,「旅遊」的概念,以及世界旅遊組織對旅遊所作的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內容涉及旅遊交通、旅館設施、景觀園林、旅遊文學、旅遊思想、旅遊習俗、著名旅遊旅行家等各個方面。 因此,就「旅遊」一詞的定義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其一是把「旅遊」看作一種個體的活動(PERSONAL ACTIVITY);其二是把「旅遊」看作國民經濟中的一門產業(INDUSTRY);其三是把「旅遊」看作一門學科(SUBJECT)來進行研究。
就本文題目而言,文章將主要圍繞前兩部分展開論述。即主要探討旅遊作為一種個人活動和產業時,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中旅遊發展的特點比較。 第二部分:就旅遊作為一種「個體活動」而言,進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特點的比較。1、人口統計因素:
從人口統計因素入手,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旅遊」這一個體活動的實施者,即旅遊者之間的差別。如: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閑暇時間等等。其中主要是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多少。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中,國民人均收入要比發展中國家高出很多,國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擁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較發展中國家國民而言,相對較多。同時,由於發達國家經濟的發達,相對應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國民社會福利待遇、帶薪休假、人生保險、失業救濟等等多方面發展較完善,國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來選擇不同的度假方式。而以上提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可自由支配時間是人們成為旅遊者所首先應該必備的條件。相對而言,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國民收入偏低,社會保障體系、福利制度不是完善發展,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國民成為旅遊者的可能性較低。2、文化因素:
發達國家大都經歷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運動,原有的封建思想、小農思想、宗教思想經過一次次的思想洗禮,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探索的勇氣。國家鼓勵國民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受到歐洲皇室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貴族都會送自己子女游歷世界,增長見識,這一行為甚至成為當時社會的流行時尚。相反,發展中國家所受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嚴重,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圈」,即環太平洋遠東地區。儒家文化崇尚「禮」、「仁」不主張創新開拓,要求人們言行規范、勤儉置業、安分守己、孝敬父母。甚至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訓誡。在這種大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可能隨之降低了。 第三部分:就旅遊作為一種「產業」而言,進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特點的比較
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旅遊業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僅以國際旅遊的發展為例,無論是從旅遊人次,還是從旅遊收入而言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參見表1)。 二戰後國際旅遊發展情況年份 旅遊人數 增長率 旅遊收入 增長率
(億人次) (%) (億美元)(%)
1950 0.25 - 21 -
1960 0.73 183 68 224
1970 1.59 121 179 163
1980 2.80 76 949 430
1990 4.15 48 2300 142
1998 6.25 51 4447 93
旅遊業的繁榮,有懶於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發展,旅遊業三大支柱產業:酒店、交通、旅行社,各自在旅遊業的發展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部分將就這三大支柱產業來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自不同特點的比較。(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例)一、酒店業的比較:
1、經營理念的差異:
我國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是以自己的產品或能提供的服務為市場導向,即以我為主,我有什麼就賣什麼,我有什麼水平的服務你就得接受什麼水平的服務。發達國家的酒店管理者倡導堅持以消費者的需要為核心,以滿足客人的一切需要為企業管理和經營的導向,在產品、服務質量、價格水平等方面的設計均採取從外向內的模式。 2、員工配置的差異:
我國酒店從業人員較多,勞動效率較低。其原因主要有:我國人力資源廉價;員工的素質偏低,服務意識、服務技能不強;一專多能的人才偏少;酒店設施現代化程度低。國外酒店總服務台利用先進的預定網路、財務系統進行訂房、結賬等項服務,僅需一、二名員工,而我國卻需四、五名員工來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發達國家基本上採用人力資源節約模式,用工少。其飯店的員工大多是「一專多能」,素質較高。二、交通業的比較
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大都已經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統、航空、運輸等方面配套設施齊全,發達的交通業不但大大增強了發達國家作為旅遊資源國的可進入性,而且為本國國民外出旅遊創造了優越的先天條件。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起步較晚,交通、運輸以及各項配套設施設備的提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無疑對本國的旅遊業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既影響本國居民的外出旅遊,又影響入境遊客的來訪。三、旅行社業的比較
1、投資經營理念的比較
發達國家中,進入旅行社業的資金主要是在資本尋求最大化收益的內在規律作用下,由資本的人格化主體――企業家投入的。在資本的進入與退出方面,政府很少干預,主要由市場機制本身發揮對資源的調節作用。此外,投資者進入旅行社業可以由多種選擇方式,如直接投資、收購與兼並、合資與合作、戰略聯盟。中國旅行社業中,投資主體的行業進入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背景。在經營運作方面,還處於「小、散、亂、差」的發展時期。各旅行社之間存在相互扯皮、惡性競爭的局面。 2、發展進程的比較
發達國家的旅行社業發展是隨著其國內旅遊市場的需求增長,而自然而然產生的,從1845年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成立到大眾旅遊時期大批旅行社的涌現,都是順應了市場的需求,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下進行規范管理等宏觀性的工作。中國最初的旅行社是以一些國外旅遊服務機構為方便其本國居民來中國旅行而設立的分支服務機構。建國後旅行社業的發展是由政府主導的、出於政治目的的發展,主要為接待歸國華僑和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旅行社開始由事業單位向企業單位轉型,由國家壟斷走向市場競爭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與完善,中國旅行社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將加強。

⑻ 中國應該選擇何種旅遊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的沙發客網站?我覺得有個叫互助網的網站不錯,這個網站並沒有照搬國外模式,而是結合中國國情,將沙發客模式改良為互助旅行、旅行交友或者互助游。具體你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這些網站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