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旅遊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

旅遊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3-10 09:04:06

Ⅰ 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遊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和諧共榮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Ⅱ 如何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2、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3、 支持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4、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

5、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

6、妥善解決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的補償問題。

7、 突出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貧困問題。

8、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9、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10、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

11、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文化事業。

12、扶持民族地區發展衛生、體育事業。

13、突出抓好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

14、 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

15、 進一步加強各族幹部的團結。

16、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17、 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

18、切實加強城市和散居地區的民族工作。

19、正確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

20、 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21、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2、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

23、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24、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民族工作。

25、完善民族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6、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建設。

(2)旅遊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引導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確認56個民族成份,實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

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

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展生產力,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歷史性飛躍。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密切了黨同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參考資料:河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Ⅲ 怎樣看待旅遊發展對少數民族的影響

旅遊發展對手術梅毒肯定嗯影響也是積極的嗯也是高效的嗯他是嗯對沒少數民族的影響也是好的影響沒有負面影響

Ⅳ 如何發揮少數民族婦女在旅遊發展中的作用

表演民族特色的節目
開民族特色餐廳
做民族特色飾品

Ⅳ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旅遊

1、發現少數民族的特色及歷史,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這樣才吸引人
2、集合起相關的有用的旅遊資源
3、解決交通和接待問題,車子進得來、來了有舒適的住處、有美味食物、有美麗風景這樣人們才願意來

Ⅵ 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型現代工業企業。近年來又優先在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中西部地區安排水利、電力、交通、環境和資源開發項目,並實行投資傾斜,引導國內外資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

2、加強民族地區農田基本建設和草原基本建設,採取各種措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並通過無償發放農具、發放生產資金、減免農業稅、發放無息或低息貸款等措施,扶持少數民族農村經濟的發展。

(6)旅遊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一個全局性的戰略問題,更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必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樹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學發展觀是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所必須遵循的指導方針,是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已證明,凡是思想解放,勇於創新和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都能把握時代脈搏,變機遇為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當前,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黨員幹部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還存在片面性,有的只注重經濟增長,單純追求GDP指標;有的過分強調任期內的「顯績」,片面追求短期化發展目標等。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科學制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

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財政收入增長和農民收入增加為目標,既注重經濟增長,又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和諧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生產、改善基礎條件、發展社會事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發達地區同步推進。

二、夯實加快發展的基礎,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它不僅對帶動相關產業和行業發展,助推經濟騰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

目前,由於受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一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特別是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難以適應新型農業發展的要求;社會公共設施欠缺、陳舊,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等。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作為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認真做好項目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實施「安居工程」、「暢通工程」、「水利工程」、「能源工程」等一系列惠農工程,著力抓好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本生產建設。

抓好以鄉村道路、通訊、能源、飲水、廣播、電視為重點的基本生活建設;抓好以植樹、種草、改水、改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抓好以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為重點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不僅是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縮小欠發達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重要戰略舉措。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如何,對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一些民族地區地處偏僻,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大,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不快等,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民族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優勢的產業,特別是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讓各族群眾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

要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不斷促進民族地區比較優勢的發揮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民穩步增收。

要大力發展立足於民族地區的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改善城鄉結構,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Ⅶ 怎樣促進少數民族旅遊業發展

1、針對有特復色的少數民族地區,可制以發展旅遊業、特色種植、養殖業、林業等,保護、保留部分少數民族及其傳統
2、針對過度偏遠或山區,可以實行統一移民,並安排住房、就業
3、針對文明層次較低或經濟欠發達但有發展潛力的,可以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
4、大力興辦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實施,降低基礎實施層面上的差距
5、漢化,通過教育、移民、電視電影宣傳等辦法,漢化少數民族,使之接受更加先進的文明模式,同時消除民族問題

Ⅷ 如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多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個民族的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和宗教觀》(1990年9月1日), 《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第180頁 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發展繁榮的時期,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但民族問題依然復雜,民族工作的任務依然繁重。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實現後,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依然存在,舊社會在民族問題上的遺毒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體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面,民族之間仍會發生一些矛盾和糾紛。三是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由於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夠,也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四是民族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如果對宗教問題處理不慎或不當,也會影響民族關系甚至釀成沖突。五是由於種種原因,有些人有時會做出傷害民族感情、損害民族團結的事,甚至違法犯罪。尤其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國際敵對勢力明目張膽地支持我國內部的極少數分裂主義分子,正在加緊對我們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利用民族問題打開缺口,是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和平演變的重要手段。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認真妥善地加以解決。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37- 1838頁 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鞏固和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局面,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38頁 我國歷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長期的錘煉,形成了具有強大內聚力的中華民族。把我國各民族維系於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傳承的紐帶,主要有三個:一是國家的長期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經濟文化聯系;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結成的休戚與共關系。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並且載入了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不久前,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和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根據憲法的精神、形勢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願望,把建立和發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作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原則。憲法的上述規定和七中全會、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闡述的原則,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堅持平等、互助、團結、合作,以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5- 1846頁 為了加強各民族大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在全國,要注意處理好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在民族自治地方,還要注意處理好自治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必須慎重,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貫徹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對於民族間發生的糾紛,要冷靜分析,耐心疏導,及時加以排解。對於個別不聽勸阻、蓄意製造事端、觸犯法律的,不論出身於哪個民族,都要依法處理。涉及民族關系問題,各民族的幹部和共產黨員,要嚴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辦事,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促進民族關系的改善。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6頁 在各民族幹部群眾中,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我們黨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在幾十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觀點和政策。這主要是: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興旺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都對祖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都應該一律平等,應該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祖國的統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各民族要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還要注意全面地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今後,我們還要根據新的情況和經驗,對這些基本觀點和政策,繼續加以充實和發展。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8- 1849頁 在民族問題上我想強調三句話:一是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二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Ⅸ 少數民族地區該不該大力發展旅遊業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Ⅹ 雲南少數民族關系對雲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中國各少數民族的發展現狀是形態各異的,這既有內在制度結構差異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社會交往情況、自然條件不同等原因。總體上看,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很難肩負起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任,單一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也是難於解決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嚴重不足的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問題的。雲南省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支撐點,雲南省民族旅遊開發已經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績,對民族旅遊進行理論思考及對雲南特色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對雲南省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路徑及意義的考察以及未來發展需要注意問題的理解都是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發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也是保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該課題組按原計劃完成了公開發表三篇論文及一個研究報告的任務,就研究計劃中提出的「民族旅遊的政治—經濟分析」、「文化差異與文化產業」及「鄉村文化業發展的道路」等三個問題做出深入研究,並公開發表與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緊密相關的三篇學術論文:(1)「民族旅遊的政治—經濟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7年第6期;作者:馬翀煒。(2)「『雲南十八怪』與民族文化產品開發」,載《文化遺產》2009年第3期;作者:孫信茹。(3)「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及意義——以雲南省為例」,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cssci來源期刊)第6輯。作者:馬翀煒、孫美璆、李德建。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或對策建議: 該課題認為,雲南省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能夠在近年來獲得較快的發展,是與雲南省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緊密相關的。基於此,要真正理解雲南省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問題就有必要對民族旅遊進行理論上的分析。《民族旅遊的政治—經濟分析》一文認為:追求自由的旅遊與現代社會建構的強調控制以及牟利的旅遊業之間的沖突是民族旅遊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號在現代旅遊中的重新編碼是民族文化產生變化的一個直接原因。民族文化產品進入主流文化消費系統的意義則在於通過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文化價值的相互承認。改變現實交往活動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徑在於文化擁有者通過實踐來提升自己的參與旅遊業的行為能力,並參與到交往制度的修改與制定中。《「雲南十八怪」與民族文化產品開發》一文以獨具特色的「雲南十八怪」文化現象及圍繞「雲南十八怪」進行的民族文化產品開發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雲南十八怪」是外地人貶抑雲南地方性文化的形象表達。近二十年來,「雲南十八怪」以商品符號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雲南十八怪」所包含的文化意蘊隨歷史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雲南十八怪」文化符號效應經歷的有轟動到平淡的變化過程中可以發現,地方性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有可能通過積極的參與而獲得進入主流社會及主流經濟活動的機會。而這些地方性文化以及以這些文化為核心價值的民族文化產品要改變其邊緣性的地位,就必須努力使這些地方性文化逐步成為主流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結構性要素。《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及意義——以雲南省為例》一文從大量的田野調查材料的研究入手,對雲南省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及意義得出如下認識:雲南省鄉村文化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現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在依託旅遊業發展、開拓市場的過程中,雲南鄉村文化產業化逐步探索出了如下幾種路徑: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藝品轉化;民族歌舞轉化為民族歌舞演藝業;獨特的民俗風情與優美的自然景觀結合開發;傳統民族藝術品轉化為文化產品;傳統的民居的開發利用等。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提高了村民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而且使社區的組織結構得到了改善。鄉村文化產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報告《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在大量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點面結合的介紹。認為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在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許多成績。到目前為止,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是與雲南省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的,或者說是旅遊業發展帶動了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對這一個問題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其次,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探索出了多樣化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在走過了村民自發性參與、政府倡導發展和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發展的20年的鄉村文化業發展歷程後,鄉村文化產業已經探索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路徑: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藝產品的轉化。雲南少數民族的許多日常生活用品,因其具有較為濃厚的民族審美文化特色,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其實用功能逐步被審美功能所取代而開始轉化為旅遊工藝品;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民族歌舞轉化為民族歌舞演藝業;利用特有的民族民俗風情,依託優美的自然景觀開發鄉村旅遊;對傳統民族藝術進行進一步的挖掘整理,引導這些藝術品走向市場是一些地區進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法;利用傳統文化古鎮、民居發展文化旅遊業也是雲南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第三,在鄉村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就業渠道,培養鄉土人才;第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第五,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改善了有形和無形基礎設施建設。盡管雲南省 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令人鼓舞的態勢,但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中也還存在投入不足,基礎較為薄弱,規模不大,單打獨斗,人才不夠,缺乏管理經驗以及精品不多,後勁不足等諸多問題。 在這一認識基礎上,對雲南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策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一是 以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二是進一步找准鄉村文化產業定位;三是加強鄉村人才培養,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四是充分認識市場規律,整合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等要素; 五是 採用政府授牌的方式,打造鄉村文化產品品牌;六是延長產業鏈,聯動產業資源,形成產業集群;七是以「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村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使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更多的動力來源。該課題研究從理論上對民族旅遊、民族文化產業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對民族傳統文化對現實經濟發展的作用也進行了研究。並且對雲南省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點面結合的調查研究,研究基本呈現了雲南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該成果對於擴大文化產業研究的領域是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的。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十分豐富,傳統文化正在以形態各異的方式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是需要大量的實地考察的。這也意味著更多的經費和更多的人力投入是不可缺的。這些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只能留待今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