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2008年寧夏旅遊經濟發展公報

2008年寧夏旅遊經濟發展公報

發布時間: 2021-03-10 13:31:16

① 寧夏回族自治區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寧夏國土資源廳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緊緊圍繞自治區經濟發展建設,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06年全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嚴把土地供應閘門,落實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開發整理復墾力度,規范土地資源管理。同時,在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的同時,切實推進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完善領導和工作機制,加強資源供應調控,促進了規模化、集約化開采。

此外,積極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精神,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建設選址、用地規模等方面指導用地單位少走彎路,切實加快用地審批,滿足了國家、自治區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至2006年底,全區耕地面積已連續20年實現凈增長,2006年全年凈增耕地277.66畝,年末耕地面積達到了1100159.66畝,全區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實現了占補平衡。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初全區基本農田面積1187386.41公頃,其中耕地1031442.68公頃;年內實際減少基本農田面積171.5公頃,其中建設佔用減少168.4公頃,生態退耕減少3.1公頃;年內實際補劃基本農田面積207.2公頃,其中農用地調整170.6公頃,整理復墾開發增加36.6公頃;年末基本農田面積1187422.11公頃,其中耕地1031458.06公頃。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區共審批建設用地4243.2997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1762.6763公頃(含耕地轉用1519.4030公頃);分批次建設用地3878.8142公頃,包括商服用地208.3207公頃、工礦倉儲用地291.8846公頃、公用設施用地80.9936公頃、公共建築用地312.3441公頃、住宅用地434.1049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364.4855公頃,包括交通運輸用地58.15公頃。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區共完成土地整理項目12個,土地面積8376.81公頃,其中增加耕地2947.51公頃。完成土地開發項目1個,土地面積187.39公頃,即增加耕地187.39公頃。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開發程度高,但利用程度低,土地開發極具潛力,全區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達3.5畝,待開發的宜農荒地達1000多萬畝;土地價格低廉,開發成本較低,只須開渠引水,便可實現自流灌溉;不僅水稻優質高產,而且枸杞、釀葡萄等農特產品品質上乘,投資開發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全區礦產資源豐富。至2006年底,已發現各類有用礦產資源近50種,產地近千處。儲量豐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煤炭是寧夏的優勢礦產資源,全區含煤地層分布面積17000平方千米,占寧夏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煤炭預測儲量2027億噸,居全國第5位。已探明儲量314.58億噸,居全國第6位。寧夏煤種齊全,各種煤炭都有,焦性煤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寧東兩個含煤區。

全區具有礦產資源種類不多而煤炭資源與非金屬資源比較豐富、產地相對集中、開發強度不高、開發潛力大、金屬礦產貧乏的特點。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全區投入地質勘查經費總計7536.8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80萬元,地方財政91萬元,企事業資金265.88萬元。年末勘察從業人員1485人。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共批准登記頒發勘查許可證50個,其中能源礦產企業24個,非能源礦產企業26個;批准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95個,其中能源礦產88個(88個全部為煤礦),其他礦產7個。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全區目前有礦山企業987個,其中大型礦山企業5個,中型礦山企業23個,小型礦山企業394個,小礦565個。主要問題在於缺少大中型礦山企業,礦山規模小、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好。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全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把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作為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培育、規范土地市場秩序以及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舉措,狠抓工作落實,規范操作程序和工作規程,完善監管措施,全區城鎮土地價格得到系統逐步完善,價格管理日益規范。

2.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全區共出讓國有土地690宗,成交面積1637.6755公頃,成交價款210.562.28萬元,國家純收益88986.5萬元。其中協議出讓313宗,涉及土地面積1012.6315公頃,成交價款41658.33萬元,純收益33600.60萬元。拍賣出讓17宗,純收益3471.08萬元;掛牌出讓360宗,純收益51914.82萬元。

3.土地二級市場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共2379宗,出租66宗,抵押3396宗。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培育礦業權市場體系,開展了賀蘭山北部礦區以滅火名義非法採煤行為整治工作、賀蘭山東部開采砂石資源整治工作和黃河河道吳忠、中衛段開采砂石資源整治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開展了非法開采亂采濫挖礦產資源整治工作和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開展了礦產資源勘察秩序治理整頓和探礦權審批發證檢查工作。

2006年依法受理探礦權登記申請45個,收繳探礦權使用費8.431萬元,收取探礦權價款1484萬元。采礦權登記發證365個,批准面積1249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192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區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302件,涉及土地面積477.63公頃(包括耕地面積71.62公頃),立案297件,結案281件;拆除違法構建物7931.6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62.58公頃,包括耕地0.57公頃,罰沒款136.61萬元。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區共發現礦產資源違法案件50件,其中主要是違法開采案件,佔49件。年內結案49件,未結案件1件。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區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了行政決策機制、行政執法責任制、政務公開制度、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等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年內共接到行政復議申請2件,本年審結2件,其他2件。明顯加強了信訪工作,重點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問題。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系統從業人員523人,其中研究生27人,大本及大專生401人,高中及中專生74人;直屬事業單位65個,職工1129人。

七、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執法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執法監察工作力度不夠;法制宣傳教育還不夠廣泛和深入,一些幹部群眾法制觀念淡薄,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依法采礦的自覺性不夠。

(2)礦權市場建設發展不平衡。全區自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以來,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礦種單一,經濟價值低,缺乏競爭力,且非煤礦產品供大於求,新礦山增長緩慢,法律意識不強,在規定期限內同時參加投標和競拍的少,造成各地礦權招拍工作發展不平衡。

(3)礦產儲量管理和服務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為政府決策和為市場建設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准確性有待增強;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對資源儲量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與資源儲量管理有關的各環節間相互協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1)尚需進一步加強用地計劃和預審管理,規范報批程序,簡化手續,提高服務效率,加強和自治區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合作,認真做好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征地工作。

(2)規范發展市場,加大對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規范協議出讓土地行為,切實解決低價協議出讓土地問題。

(3)全面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提高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扎實推進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建設。

②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按照《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認真組織自治區境內已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地質勘查單位,填報了地質勘查單位情況表及相關數據。並核查了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對各單位報送的情況表和有關情況進行了匯總,現將我區地質勘查單位調查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19個,其中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14個,最高資質為乙級資質的單位2個,最高資質為丙級資質的單位3個。

我區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有12個,單位名單如下: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寧夏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前身為寧夏地質調查院)、寧夏礦產地質調查所、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寧夏礦業開發公司、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寧夏伊斯蘭地質工程公司、寧夏遙感測繪勘查院、寧夏地質礦產中心實驗室、寧夏黃金地質勘探工程隊。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49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146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88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87人。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6290.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5139.32萬元。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5073.73萬元。總支出為58542.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561.40萬元。

(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389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077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42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14人。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5043.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3941.32萬元。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4758.73萬元。總支出為57926.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246.40萬元。

二、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核查落實情況

經核查,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主要是中央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反映較好的單位有寧夏地礦局和寧夏煤田地質局,具體情況如下:

(1)地質勘查費基數與年增長幅度方面。落實較好,寧夏地礦局地質勘查費基數從1999年的4146萬元增加到11017萬元,寧夏煤田地質局下劃撥款基數1022萬元,與2004年比,年增長9.55%。

(2)地勘費基數中10%和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落實地勘費基數中10%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

(3)轉產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1年度、2001年度、2003~2005年度財政貼息資金已落實,2006年度落實10萬元,2002年財政貼息資金未落實。

(4)稅收優惠政策。未落實。

(5)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1999年屬地化管理以來,一直未落實。

(6)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已落實,基本上靠財政供養,保證按月足額發放離退休職工養老金。

(7)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政策。寧夏地礦局已落實。並按照2003年11月11日自治區政府專題會議紀要「對寧夏地礦局及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按照有關規定,經評估後可以採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對利用現有土地改善本單位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住房條件而改變土地用途的,可免繳土地出讓金。對向地礦局以外的單位或個人轉讓土地時,應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嚴格按照經營性用地必須招、掛和非經營性用地協議轉讓的有關規定辦理,所得土地收益主要用於地礦局進行結構調整和職工安置」的政策執行。

(8)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寧夏地礦局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在2001年度落實80萬元,2002年度落實100萬元,2003年度落實100萬元,2005年度落實100萬元。但在2004年度、2006年度未落實。寧夏煤田地質局落實60萬元。

(9)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6年度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月度補貼已落實,但是1998年以前的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一次性住房補貼未落實。

(10)增加工資政策。各地勘單位均已落實。

(11)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政策。寧夏地礦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醫療保險。由於該局是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一直未參加,但是全局的合同制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寧夏煤田地質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12)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由於自治區未出台相關事業單位養老統籌政策,寧夏地礦局是事業單位所以未落實,但該局的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其他地勘單位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13)其他政策。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匱乏。寧夏地處邊遠地區,經濟落後,工資低,很難吸引地質院校的學生來寧工作。各地勘單位專業人員青黃不接現象也非常嚴重,造成有些項目質量下降。

二是地勘單位屬地化後,資金短缺,用於生產經營、支撐地勘單位發展的優良經營性資產太少,由於資金的短缺,在設備、裝備方面存在不足和老化,短期內很難解決,因而在走向市場時缺乏競爭力,發展潛力嚴重不足。

三是地勘單位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無力進行風險性的礦產勘查。建議中央、地方建立風險勘查專項基金。

四是礦權設置影響了專業地勘隊伍在區域上的找礦優勢。

四、建議

第一,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改為與自治區事業單位改革同步)繼續推進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增強地勘單位活力的改革措施。目前,要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首先解決好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要集中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的職工住房(改為住房補貼)、基地建設、設備更新等問題,提高地勘單位改革走市場、自我發展闖市場的能力。地勘單位的住房改革所需資金應列入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住房改革制度實施方案,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減免地勘單位用於解決職工住房、危舊房改造的市政、城建、消防等相關配套費用,並將住房改造納入城市危舊房改造范疇,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工資、福利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加強人才培訓,建設高素質技術隊伍,保持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第三,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善地質工作條件,提高地質找礦效率。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③ 2008年10月25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日。五十年來,寧夏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帶領下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①材料指出寧夏回族自治區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認真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各項權利和義務,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表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②材料指出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力發展清真特色產業,發展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發展特色農業等,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結合本地特點,發揮各民族、各地區的特長和優勢,促進共同繁榮,有利於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③材料指出寧夏回族自治區依照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了許多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權利得到保障等。表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得以實現。

④ 高中政治 寧夏經濟發展成就取得有哪些政治意義

可以看到全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寧夏經濟繁榮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祖國的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基本制度,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寧夏60年的發展歷史昭示了這一鐵的真理。沒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就沒有寧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就不可能有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的大好局面,也沒有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更不可能有寧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堅持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寧夏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政治基礎。在新世紀、新階段,要實現寧夏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要戰勝當前經濟危機和未來前進道路的各種艱難險阻,必須始終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萬眾一心,同心同德,推進寧夏小康社會的實現,才能實現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生態文明、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美好目標。
(二)堅持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同寧夏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開創寧夏各項事業的新局面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也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基本保證。寧夏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結合寧夏自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的。寧夏地處祖國西北內陸,既有與全國相同的共性,又在自然、經濟、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等方面有明顯的不同,有自身的區情特點。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黨委和政府在堅持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前提下,認真貫徹落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立足於寧夏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層次這個最大的實際,制定符合寧夏實際的目標任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了能源、農業和旅遊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能源、化工、原材料等產業,加大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建設的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增長。
(三)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才能突破各種發展的障礙和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60年發展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大膽創新,敢於突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陳規陋習,就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凡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就難以有大發展;凡是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就難以有所突破。改革開放初期,固原和賀蘭兩縣首先進行了土地承包到組的改革,兩縣的農業經濟就出現了活力和生機,率先在全區實現了糧食增產豐收。新世紀以來,寧夏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在許多領域的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根據全區水資源短缺的現實,率先在全國實行水權轉換改革,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推進了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推進葯品「三統一」改革,理順了葯品供貨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醫葯銷售領域的不正之風,葯品價格明顯降低,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大膽推進代建制工作,進一步規范了招投標工作,有效杜絕了「三超現象」,提高了投資效率。針對南部山區計劃生育工作難度大的現實,經過探索提出了「以獎代罰」的工作思路,實施了「少生快富」工程,使南部山區人口逐步得到控制,這一經驗得到了國家計生委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面對近年來農民土地經營規模小、收益降低問題,平羅、永寧等縣農民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方式,自發地創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在自願、合法的基礎上推行土地流轉,加快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這些創新和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對於行業乃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更加堅定改革開放信心,繼續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四)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狠抓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經濟建設中的「兩高一資」問題尚未解決,城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還在拉大,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經濟社會建設的經驗啟示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指人與自然、資源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二者不可偏廢,尤其社會的和諧,才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堅持五個統籌的原則,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把握發展規律,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夯實發展基礎、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後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才能為經濟社會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一再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才能保證經濟繁榮,社會事業發展;反之,社會動亂,民族分裂,必然導致經濟衰敗,社會事業倒退,民不聊生。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始終是社會發展的大局,是順利推進寧夏經濟社會建設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證。自治區成立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扶持和幫助,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扎實苦幹,共同描繪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畫卷。昔日貧窮落後的寧夏已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可喜局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大力實施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促進民族團結,有效地維護政治社會穩定,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是我們今天乃至未來必須長期堅持的可貴經驗。
(六)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革命與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各族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體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利益,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60年來,寧夏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各族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從而增強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只要不忘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維護好廣大人民利益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就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火熱的積極性和巨大的創造力,投身到經濟社會事業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為改革發展鋪平道路、凝聚力量。如果背離人民意願,置人民群眾的利益於不顧,就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也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甚至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因此,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堅持與各族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堅決反對以權謀私的各種腐敗現象,密切聯系群眾,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讓各族群眾分享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真正把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⑤ 寧夏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當前經濟形勢分析與發展

一、基本面:數據頻現積極信號

外部需求疲軟、人口紅利減少、落後產能淘汰……這些無一不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來源。但是,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中國經濟,則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透露,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溫和、貿易順差保持較大規模。具體看,今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與一季度基本持平;貨物貿易順差達13319億元,為去年同期的3倍。

在主要指標呈現回暖跡象的同時,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成為亮點。數據顯示,1—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3%,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其中,高耗能行業投資佔比下降,而服務業投資佔比繼續提升。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增長、PMI連續4個月小幅擴張、部分傳統行業盈利出現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積極信號。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今年以來實際的表現其實要好於年初各界的預期。「這樣的表現,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政府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穩增長政策。」

二、政策面:求新謀變屢出實招

韌性不小,潛力巨大。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在這些略顯嚴肅的政策公文中,不難找出「眾創」、「大數據」、「跨境電商」等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關鍵詞」。這正是6月中旬以來國務院各項求新謀變行動的縮影。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在評價國務院推動「互聯網+」的新政時認為,11個具體計劃行動中涉及諸如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實際上是把「互聯網+」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了一起,這就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些著眼於新經濟的政策,不僅有利於進一步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基於對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長期規劃,從而為我們挖掘經濟潛力、釋放深層活力奠定了基礎。」

⑥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8年統計公報》

2007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國家旅遊局 (2008年8月)
2007年,我國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187.33萬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19.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23.5%;國內旅遊人數16.10億人次,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24.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旅遊業總收入109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2.6%。
一、入境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繼續穩步發展,主要統計指標同比均有所增長:
——入境旅遊人數達13187.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外國人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香港同胞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澳門同胞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灣同胞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547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6%。在入境過夜旅遊者中,外國人2139.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2%; 港澳同胞2929.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8%; 台灣同胞402.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19.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
二、國內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國內旅遊繼續強勁增長,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16.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城鎮居民6.12億人次,農村居民9.98億人次。
——全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5550.39億元,農村居民旅遊消費2220.23億元。
——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482.65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906.93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222.47元。
——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中,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4.17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16億元。
三、入境旅遊客源市場情況
1、外國市場
2007年,外國入境市場有較快增長,與上年相比,各洲來華人數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長。全年入境外國遊客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
——亞洲市場依然獨大,亞洲各國入境總人數比上年增長18.2%,占入境外國人總數的61.5%,市場份額比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韓國繼續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國。
——洲際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速,入境人數同比增幅均達到兩位數。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數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7.7%、13.1%、14.1%和29.1%。
——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停留天數和人均天花費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在境內平均停留時間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費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長12.2%。
16個主要客源國2007年的入境旅遊人數和增長情況如下:
序號 國家 入境旅遊人數 比上年增長
(萬人次) (%)
1 韓 國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羅斯 300.39 24.9
4 美 國 190.12 11.2
5 馬來西亞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賓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國 61.16 3.3
10 澳大利亞 60.74 12.9
11 英 國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國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國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區市場
2007年,香港和台灣市場繼續發展,澳門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場入境人數為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過夜旅遊者2539.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2%,佔32.6%;一日遊人數5255.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1%,佔67.4%。
——2007年,澳門市場入境人數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過夜旅遊者390.8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8%,佔16.9%;一日遊人數1927.8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3%,佔83.1%。
——2007年,台灣市場入境人數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入境旅遊者總計為7311.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福建、山東、雲南、廣西、遼寧、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湖北、陝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慶、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入境旅遊者2460.87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外國旅遊者總計為4242.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8%。接待量超過4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內蒙古、雲南、黑龍江、廣西、湖北、四川、福建、陝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慶、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外國旅遊者628.51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遼寧、雲南、天津、黑龍江、湖南、陝西、廣西、內蒙古、四川、湖北、重慶、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貴州等28個省(區、市)。廣東省的旅遊(外匯)收入達87.06億美元,繼續居全國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地區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廣東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蘇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東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遼寧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雲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龍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陝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廣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內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慶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貴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肅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寧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接待入境旅遊者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蘇州、桂林、南京、青島、天津、西安、廈門、大連、重慶、成都、昆明、無錫、寧波、黃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漢、三亞、長沙、沈陽、煙台、溫州、哈爾濱、威海、洛陽、鄭州、延邊、承德、烏魯木齊、南通、秦皇島、長春等39個,比上年增加3個; 另有漳州、濟南、拉薩、九江、汕頭、太原、海口、南寧、大同、貴陽、合肥、石家莊等12個城市的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
——2007年,接待外國旅遊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蘇州、天津、青島、西安、桂林、南京、大連、重慶、成都、珠海、昆明、黃山、廈門、三亞、武漢、寧波、無錫、沈陽、長沙、福州、威海、煙台、延邊、溫州、洛陽、烏魯木齊、秦皇島、承德、哈爾濱、南通、長春、鄭州、拉薩、中山、太原、南寧等41個,比上年增加2個。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珠海、蘇州、南京、天津、廈門、青島、福州、大連、西安、泉州、寧波、重慶、無錫、桂林、長沙、沈陽、成都、南通、三亞、煙台、武漢、漳州、中山、昆明、黃山、哈爾濱、溫州、秦皇島、威海、鄭州、烏魯木齊等36個,比上年增加3個;另有洛陽、長春、連雲港、濟南、承德、太原、合肥、延邊、汕頭、拉薩、九江等11個城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5000萬美元。 上海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6.73億美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6個旅遊創匯大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城市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廣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蘇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廈門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島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連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寧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慶 38 231 23.8 76.2 26.3
18 無錫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長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陽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亞 24 408 43.0 52.2 34.3
25 煙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漢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黃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爾濱 15 316 14.8 27.0 13.5
32 溫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島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鄭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烏魯木齊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國星級飯店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總體規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長6.5%;客房157.38萬間,增加11.39萬間,增長7.8%;床位296.94萬張,增加18.40萬張,增長6.6%。
——到2007年末,全國星級飯店共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298.5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6%。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0.96%,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
——2007年,全國13583家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總額16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上繳營業稅118.3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員勞動生產率9.87萬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國5806家國有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619.92億元;上繳營業稅41.14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9.01萬元/人。
——全國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資興建的592家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84.82億元;上繳營業稅19.62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6.50萬元/人。
——在13583家星級飯店中:五星級飯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級飯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級飯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級飯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級飯店594家,減少9家。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規模及其經營情況,具體如下:
飯店數 客房數 床位數 營業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萬間) (萬張) (億元) (%)
合 計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1 60.96
按經濟類型劃分
國有企業 5806 66.61 131.22 6199.19 60.42
集體企業 914 8.87 17.05 732.11 58.24
股份合作企業 342 3.46 6.63 295.57 60.55
聯營企業 78 1.15 2.09 109.89 58.94
有限責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1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16 61.83
私營經濟 2309 18.89 35.56 1420.24 59.35
其他企業 230 2.37 4.45 272.24 61.75
港澳台投資經濟 354 8.17 13.33 1686.90 65.30
外商投資經濟 239 5.43 8.85 1163.49 65.87
按規模劃分
客房數500間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07 63.52
客房數300-499間 578 21.09 35.87 3381.74 62.62
客房數200-299間 1083 25.95 46.31 3072.87 63.79
客房數100-199間 4058 55.23 105.51 4564.31 61.22
客房數99間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1 57.90
按飯店星級劃分
五星級 369 13.73 21.47 4010.67 64.64
四星級 1595 33.69 60.06 5028.52 63.84
三星級 5307 64.76 124.33 5197.58 61.25
二星級 5718 42.04 84.72 2117.68 56.73
一星級 594 3.16 6.36 115.87 56.84

七、旅行社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國內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國旅行社資產總額517.00億元,比上年增長6.6%;各類旅行社共實現營業收入1639.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實際繳納稅金1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2007年,全國國際旅行社共招徠入境遊客1373.04萬人次、5821.87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24.0%和22.1%;經旅行社接待的入境遊客為2175.14萬人次、6378.70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7.3%和20.9%。
——2007年,全國旅行社共組織國內過夜旅遊者8424.48萬人次、26391.76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15.1%;經旅行社接待的國內過夜旅遊者為10631.69萬人次、23742.45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1.2%。
八、出境旅遊情況
2007年,我國公民出國(境)旅遊市場繼續快速發展,旅遊目的地不斷增加。
——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3%;因私出境3492.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數排序,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2007年,經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的總人數為987.4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萬人次,增長17.1%,其中:組織出國游502.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9%;組織港澳游485.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另外共組織邊境游45.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已有89個國家成為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按市場正式啟動的先後順序,89個國家分別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越南、柬埔寨、緬甸、汶萊、馬爾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埃及、尼泊爾、德國、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南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臘、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芬蘭、瑞典、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塞普勒斯、丹麥、冰島、愛爾蘭、挪威、羅馬尼亞、瑞士、列支敦斯登、衣索比亞、辛巴威、坦尚尼亞、模里西斯、突尼西亞、塞席爾、肯亞、尚比亞、約旦、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斐濟、萬那杜、英國、智利、牙買加、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秘魯、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寮國、蒙古、湯加、格瑞那達、巴哈馬、孟加拉、敘利亞、安道爾、摩洛哥、摩納哥、保加利亞、烏干達、阿曼、納米比亞、阿根廷和委內瑞拉。
——2007年,我國內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遊人數為1613.6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6%;赴澳門1277.02萬人次,增長29.1%;赴泰國71.69萬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萬人次,增長16.2%;赴馬來西亞57.35萬人次,增長31.8%;赴菲律賓16.00萬人次,增長15.7%;赴韓國131.25萬人次,增長19.5%;赴澳大利亞39.84萬人次,增長15.5%;赴紐西蘭6.83萬人次,增長16.6%;赴日本145.81萬人次,增長13.9%;赴越南92.03萬人次,增長81.7%;赴柬埔寨14.05萬人次,增長70.7%;赴緬甸16.38萬人次,增長61.2%;赴汶萊0.26萬人次,下降7.1%;赴馬爾他0.08萬人次,增長19.3%;赴土耳其2.39萬人次,增長38.7%;赴埃及3.30萬人次,增長52.0%;赴尼泊爾2.86萬人次,增長81.9%;赴德國27.16萬人次,增長5.4%;赴印度6.98萬人次,增長48.2%;赴馬爾地夫0.95萬人次,增長47.3%;赴斯里蘭卡0.69萬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萬人次,增長22.6%;赴克羅埃西亞0.10萬人次,增長24.2%;赴匈牙利1.60萬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萬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萬人次,增長18.6%。
九、旅遊教育培訓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71所,比上年減少70所,在校學生37.64萬人,比上年增加0.27萬人。兩項合計,旅遊院校總數1641所,在校學生為77.38萬人。
——2007年末,全行業在職人員培訓總量達320.94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萬人次,增長12.0%。

⑦ 寧夏自治區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我覺得還不錯。並不像外界所想的那麼貧窮落後,省會城市銀川比別的地方都內發展的更好。但是經濟產容業應該比較少,工業類的企業也不是很多。但是環境不錯。被稱為塞上江南,當然南部山區還是有點比較乾旱的。
我愛寧夏。。。。

⑧ 寧夏旅遊的淡旺季大概如何區別

您好,寧夏旅遊受氣候的的影響,淡旺季明顯。旺季為5月-10月份,不論內氣候和景色都是寧容夏最佳游覽時間。7-8月為國內旅遊的高峰期,9-10月為會議高峰期,酒店入住率頗高,請遊客提前預定酒店。淡季為11月-次年4月,淡季因氣溫平均在-8℃——-0℃,湖面結冰,樹葉凋零,沙湖及沙坡頭等著名景區不能觀賞到最佳的景色,但是鎮北堡影視城、賀蘭山岩畫、中華回鄉文化園等不受季節影響的景點,在11月-4月觀賞,既可以領略景點的獨特風景,還可以享受淡季的優惠價格。
歡迎登錄攜程旅遊度假欄目了解更多旅遊產品:http://vacations.ctrip.com/?zxhd

⑨ 寧夏的經濟概況

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9420元,增長8.6%。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2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285元和841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 寧夏2013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69.00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84億元,增長0.7%;畜牧業產值120.01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3億元,增長9.6%。
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120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2%;糧食總產量373.40萬噸,減少0.4%,實現連續十年豐收。油料播種面積125.79萬畝,減少5.1%。蔬菜播種面積173.04萬畝,增長3.4%。
2013年末全區育苗面積52.70萬畝,比上年增長24.1%。
2013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01.98萬千瓦,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338.66萬畝、1068.05萬畝和805.65萬畝。 50年來,寧夏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機械、冶金、建材、醫葯等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能源工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大中型煤礦4座,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寧夏人均擁有煤炭產量2.6噸,居中國第3位。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中國第2位。
電解鋁、鐵合金、碳素製品、碳化硅、電石、金屬鎂、水泥等產品的生產已初具規模。青銅峽鋁廠年產電解鋁10.6萬噸。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
2013年寧夏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0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18.80億元,增長15.2%;重工業增加值788.43億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2%,集體企業增長21.1%,股份制企業增長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2%,私營企業增長21.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14個工業部門中除煙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冶金工業增長51.3%,紡織工業增長24.1%,建材工業增長19.3%,醫葯工業增長14.5%,石油石化工業增長14.3%,五大部門工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288.5億元。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統計的147種工業產品中,有83種保持增長,佔比為56.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3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
2013年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5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3.74萬元/人,同比減少1.37萬元/人。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6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1927.79萬平方米,增長26.2%。 2013年寧夏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0.49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02億元,增長12.0%。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21.51億元,增長12.8%;餐飲收入額89.00億元,增長10.2%。
寧夏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9.9%,中西葯品類增長31.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3.0%,金銀珠寶類增長33.2%,化妝品類增長1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4.7%,汽車類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
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增長53.7%,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下降56.9%。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下降1.2%。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