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萊鎮的旅遊發展
一、古銀杏。寺內有銀杏樹三棵,呈鼎立之勢,三棵銀杏,以中間一株尤偉,高39米,胸圍9.6米,樹冠覆蓋面積1.28畝,為世間罕見。據專家考定,此樹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銀杏之王」,為山東第二(第一莒縣),銀杏是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它和蘇鐵、松柏生長在中生代恐龍繁盛時期,被稱為當今的「活化石」,可謂國之瑰寶。
二、將軍寨。在石萊南河大橋西南百米處,有一土築平台,高50餘米,面積十餘畝,相傳是《西廂記》中的白馬將軍杜確鎮守關隘的營寨。孫飛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廠峪鄉龍潭寺)時,張生投書求救,白馬將軍率軍解圍,就是從這里發兵的。前幾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證明這里過去確系兵營。
三、釣魚台。位於寺西300米處的大河東岸,台高約30米,長百米,台下有淵,深五、六米,遠望藍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驚嘆不已。在釣魚台頂端的懸崖上,一株株翠柏盤曲扭結,如無數蒼龍探身崖上,更為釣魚台增奇壯色。
四、放生池。位於寺之東南隅,廣數畝,四周以石壘砌,池水清清,魚游淺底,池中央有一「經幢」,高約兩米,須彌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顯得玄奧而又神秘。
五、卧龍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澗,長十餘米,似虯龍卧澗。每當朝暉夕陰,雲涌濤奔,如巨龍橫空出世。遙望似奮鬣楊髻,忽隱忽現,巨爪出沒其中,鱗甲欲動而止,實乃一大奇觀。
六、石猴坡。寺北二里許有處亂石坡,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卧如行,像群猴嬉鬧,維妙維肖,觀之令人愜意,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態乖巧伶俐,一隻被毀,現僅存一隻。
七、古井。寺內有一古井,據說井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飲之可祛病延年。相傳,古時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葯、練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聞效顯著,遠近民婦到此拜佛求葯,一時供不應求。
八、槐抱柏。寺東有一奇觀——槐抱柏,樹高16米,直徑50餘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縫隙中長出一株柏樹,高約七米。傳說聖母娘娘懷(槐)抱百(柏)子,到人間廣濟眾生,後來變化成此樹。
九、雙龍潭。寺北通往白馬寺的公路旁,黑二龍潭,皆由泉水匯聚而成。前幾年,鎮政府撥款建池,重修了兩潭,潭水深五米有餘,碧綠的潭水甘冽爽口,飲之神清氣爽,沁人肺腑。
十、白馬眼。寺東峨峨山巔上,有座馬頭樣的岩峰,它昂首向南,如引頸長嘶。在馬頭面部兩則各有一白馬「馬眼」,大如碾盤,在數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見。據說,過去南方人將馬眼(寶)挖去一隻,現僅存一隻眼。
❷ 石公山的特色旅遊
1-2月放煙花,孔明燈2-3月賞梅探梅尋梅
3月來西山植樹,果樹認養活動
1月-4月蘇州西山農家樂推薦草莓採摘
3-5月採茶,觀碧螺春炒制,品茗
5-6月枇杷採摘|蘇州西山農家樂旅遊
6-7月蘇州西山農家樂楊梅採摘
7-8月 釣龍蝦,垂釣,游泳
7-10月蘇州西山葡萄採摘,采優質的無公害葡萄
8月炎炎夏日來西山采梨子,無公害翠冠梨採摘
10-11月蘇州西山農家樂品太湖大閘蟹/橘子採摘/石榴採摘活動
❸ 彩石鎮的旅遊發展
彩石山川秀美,泉水眾多,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適應「東拓」與「南控」的新形勢,彩石鎮確立了「一線九點」、四大景區的旅遊業發展格局:
七十二名泉之玉河泉群----位於彩石最南部虎門辦事處轄區的玉河泉村。
虎門空心山自然風景區----位於彩石鎮虎門村南部空心山。
路相仙人堂自然風景區----位於彩石東南山區。
萬畝桃花源風景區----位於彩石東部的玉龍村,「玉龍雪桃」遠近文明。
狼貓山水庫風景區----景區位於巨野河上游,彩石鎮中部狼山與貓山之間,因此得名。
蟠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彩石鎮政府西南。
趙山文化風景區----位於309國道的南北兩側。
石泉山谷風景區----位於彩石西南,風景優美的捎近村。
瓦屋脊戰斗遺址----位於彩石西南部的瓦屋脊山。
❹ 曇石山文化遺址的遺址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曇石山遺址是福建境內第一個經確立的考古學文化, 為福建新石器時代區域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標尺。曇石山文化的考古資料,除標志性的曇石山遺址外, 還有閩侯庄邊山、溪頭遺址和福清東張下層等遺址作為補充, 較為充分地反映了福建新石器時代末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 極大地充實了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
社會文化價值
通過對曇石山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開展以聚落社會性質、經濟生活、意識形態和埋葬制度等為內容的考古研究、學術交流活動, 不僅可以增長追根溯源的歷史進程意識, 增強民族自信心, 還有助於恢復昔日繁榮和美好的生態環境, 促進現代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曇石山遺址依託山體, 臨傍閩江, 整體景觀不僅宏偉, 而且還埋藏有豐富的遺物和遺跡。其社會價值是其他單體遺址所無法代替的, 構成了閩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保護和展出的基礎。曇石山遺址及有關生態環境是歷史發展、環境演變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忠實記錄, 不僅是考古學研究對象, 而且也是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領域間接和直接的研究對象, 因而是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生態恢復的重要借鑒。當然曇石山遺址更是重要的環境遺產和觀光旅遊資源。
科學研究價值
曇石山遺址以墓葬為大宗, 且伴出野生動物遺骸、貝類、植物標本等遺物,均有利於研究當時的人種和生態環境。據遺址的堆積情況及出土生產、生活用具等遺物可推測當時的生產、手工等經濟產業情況。從埋葬習俗方面, 可探討當時的社會性質。綜合遺址中拔牙、割體儀葬、隨葬品中的法器和陶器裝飾等, 可推測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從隨葬品的器物形態, 探索其源流及與周邊文化的交流和比較。
藝術研究價值
曇石山遺址已出土的遺物中, 主要為陶器、石器、貝器、骨器和少量玉器, 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隨葬品以陶器為大宗, 不乏通體磨光、薄如蛋殼的器皿, 亦有部分彩陶器, 且部分陶器、紡輪和陶支腳均有刻畫圖案, 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力, 亦可從側面推測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信仰。石錛和石鏃等細石器、骨簪和骨針等骨器、玉玦和玉飾等玉器種種生產、生活工具, 通體光滑, 磨製精細, 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平, 是工匠智慧的集中體現, 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和社會風尚。
❺ 地質旅遊的發展歷程
自從美國建立第一個熱泉國家保留地開始,以地質遺跡為目的地的旅遊逐漸為人們所喜愛。世界許多地方不斷地發掘和開發一些風景秀麗或壯觀的山地、岩洞等地質遺跡,滿足人們對奇觀異景的欣賞需求,推動了世界地質旅遊活動欣欣向榮的局面。總的來說,現代意義的地質旅遊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832~1972)
地質遺跡歷史久遠,已經存在了成千上萬年,人類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地質遺跡,並開始到這些地方進行游歷、探險等活動,但主要還是以欣賞自然美景、休閑身心為主要目的,人們並不關注景觀地的地質歷史事件及對現代環境的影響。景觀開發本身只注重對有重要欣賞價值的景觀進行開發和推介,解說系統對景觀的地質來源背景和知識比較匱乏。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的賞心悅目的旅遊經歷,並沒有從旅遊中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發展階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來,旅遊已經經歷一種從集中於高標准化的旅遊服務和無產品差異化的大眾旅遊Fordist模式轉換到集中於目的地保護的更謹慎、更小比例的旅遊形式。真正的地質旅遊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基於對那些景觀優美而且特殊的、經常受到大眾旅遊威脅的地方的認知,特別是世界遺產的設立和地質公園網路的建立,擴大了人們對奇特的自然地質現象的認知慾望,地質旅遊活動才真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加保護。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由21個委員國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加拿大的納漢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國的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衣索比亞的塞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遺產在內的12個遺產地為第一批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04項,自然遺產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這些世界自然遺產地中大多數都含有地球演化歷史進程中遺留下的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這些地質遺跡已成為人們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雖然自然遺產的評定標准中有兩條標準是強調遺產地必須是重要地質事件遺存和過程的範例,對地質遺產的保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人類文化遺產和瀕危物種的數量巨大,最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在參加評估的專家隊伍中缺乏地學人才,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極廣的地質遺產就更難躋身其中了。
上述現象引起了地質學家的憂慮,成為推動地質遺產保護、建立地質公園活動的起因。l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1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位地學家共同發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記憶權利國際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項目正式啟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因保護資金的問題,各國進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學部的組織下,開展了地質公園項目可行性研究,並向UNESCO總部呈交了最終報告,於2001年UNESCO執行局大會上作出「支持其成員國在具獨特地質特徵區域創建自然公園(地質公園)的特別動議」,至此,通過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產的活動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認同。2000年,歐洲和中國於同年分別建起了歐洲地質公園網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UNESCO地學部正式頒發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總部評選出第一批25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歐洲17個,中國8個。同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並成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中國北京。
地質公園提出與建立之後,地質旅遊在全世界開始真正受到重視和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地質調查部門和當地社區逐漸發現地質旅遊帶來的益處,各地紛紛成立了地質旅遊聯合會或機構,並通過電視、報刊和網際網路宣傳地質旅遊,以支持向公眾傳遞可利用的地質信息,如義大利地質旅遊聯合會(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質旅遊網。目前,地質旅遊在歐洲已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旅遊活動,但在我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並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地質旅遊活動發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公園成為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
國際上許多著名的國家公園往往是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游覽勝地。如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峽谷兩岸為由各種顏色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岩層重疊而成的峭壁懸崖,蜿蜒曲折,絢麗非凡,是著名的地質旅遊勝地;號稱「琉森玻璃宮」、由古冰川侵蝕而成的石洞、石穴組成的瑞士冰川公園(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遺跡(包括阿爾卑斯山岩塊—冰蘑、棕櫚樹化石、大象、恐龍化石等)以及模擬當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時期人類生活模型而馳名歐洲。中國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也十分豐富,如號稱「天然化石博物館」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具有重大地史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意義的自貢大山鋪恐龍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豐富的峨眉山龍門洞三疊系沉積相地層剖面,以及以大型斷裂面、褶皺、構造岩等典型構造景觀為特色的灌縣—茂汶地區「地質十景」等,都是具有極大開發前景的地質旅遊勝地。
2.世界遺產地獨特的地質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遊客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遺產項目現有911項,其中世界自然遺產為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世界自然遺產共有4項評價標准,其中,第Ⅷ項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物演化過程、地形發展中主要地質演變過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徵;第Ⅶ項為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藝術價值的地區。這兩項標准均含有地質遺跡景觀要素在內,在世界自然遺產中,符合Ⅶ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124項,符合Ⅷ項標準的有78項,符合這兩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55項。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球演變和生物進化是基礎條件,生物多樣性是伴隨條件,景色秀麗是外觀條件(劉紅嬰和王健民,2004)。在當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180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中,有144項遺產地旅遊地質資源極為突出;在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有15項遺產地中旅遊地質資源特別突出。這些世界自然遺產中的地質遺跡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或構成了具有傑出自然美的地域,成為全球旅遊發展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有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美國最大的高山湖——黃石湖和被稱為世界奇觀的間歇噴泉;大峽谷國家公園有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峽谷,其水平層次結構展示了20億年來地球的地質學變遷;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為80個洞穴組成的喀斯特地形區;約塞米特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懸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磧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崗岩形態;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構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長廊;澳大利亞的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灘構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島與麥克康納群島(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亞南極唯一的活火山群島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見的早期島嶼生態系統,波奴魯魯國家公園(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獨特的圓錐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龍灣(HaLong Bay)有由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壯觀海景;中國的黃山擁有奇特的花崗岩峰林結構和與之伴生的黃山奇松,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有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組成獨特的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有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中有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湄公河)和怒江(薩爾溫江)在區域內並行奔騰途經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壯觀景色等。由此可見,全球最為壯觀、最為獨特的峽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華、火山等地質旅遊資源幾乎都在世界自然遺產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地質旅遊研究是實現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遺產是經國際專家鑒定,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高品位的遺產,作為「具有廣域旅遊市場的國際級旅遊地」,世界遺產對遊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遊地所無法比擬的。人們通過高品位的「遺產旅遊」,不僅獲得高層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進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全方位接觸,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獲取信息,恢復體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狀態下投入學習、工作與生活。可以預見,「遺產旅遊」將是人類進入經濟發達時期的一種高質量的、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必須性的社會生活組成部分。遺產生態旅遊保護遺產地生態系統並尊重當地社區的完整,遺產科考旅遊推動新發現,遺產尋根旅遊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和增進親情等,「遺產旅遊」作為一種世界現象,是人類求取於外部世界和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偉,2001)。
3.形成了多層次地質公園網路體系
199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了地質公園計劃,同時誕生了Geopark——「地質公園」這一新的名稱。2002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執行局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從2004年開始,該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其中中國24個,英國8個,義大利7個,德國5個,西班牙5個,日本4個,希臘4個,法國2個,葡萄牙2個,挪威2個,奧地利、伊朗、巴西、馬來西亞、捷克共和國、克羅埃西亞、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愛爾蘭、芬蘭、冰島、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各有1個。
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成立於2000年6月,由法國的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希臘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德國的埃菲爾山地質公園和西班牙馬埃斯特地質公園發起成立。目前,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由來自15個歐盟國家的37個地質公園組成,由此促進了歐洲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了歐洲地質旅遊熱潮。
1985年中國就有地質學家建議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和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但是啟動步伐比較緩慢,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著手推動這一事業發展,至此,各地對於建立地質公園開始積極響應。我國是世界上以政府名義首次正式命名設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並於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同年底又評出了第二批33處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9年授予44處國家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共授予182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4.各系列相關地質旅遊大會定期召開
從199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地質學會通過舉辦各種會議進行學術和建設經驗交流,建立地質公園網路,促進地質遺產地的交流,積極推進了世界各國地質旅遊事業的發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起,至今,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已舉辦四屆;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10年4月在馬來西亞成功舉行;國際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每兩年在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輪流舉行,目前已舉辦三屆;自2001年在希臘萊斯沃斯舉辦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開始,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每年舉行一次;亞太地區第一屆地質公園網路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於2007年11月在馬來西亞浮羅交怡地質公園成功召開,第二屆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網路會議於2009年在中國山東泰山成功舉辦。這些會議探討了發展地質旅遊業的成功經驗、與其他國家和研究機構未來的合作以及地質公園網路今後如何發展壯大。
5.各地成立地質旅遊開發與管理組織
在管理和宣傳上,許多國家、地方政府、機構或社區成立專門的地質旅遊合作聯盟或組織,規范管理和推廣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旅遊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開始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歐洲於2000年成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積極參與地質公園創建與保護地質遺產的中國,於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2001年3月評出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由此逐步開展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評比和建設管理。這些組織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地質遺產,規范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支持環境教育、地球科學規律的科學研究及訓練與發展、環境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使當地居民認識地質遺產的價值,以便更好地積極參與地區文化的復興。
❻ 福建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5年,八閩大地日新月異。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山區,從丘陵平原到深山大溝,一排排新廠房拔地起,一個個大項目立標桿。
出行方便了!公路突破瓶頸,形成「四小時交通經濟圈」;
用電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閘限電,農村也實現了戶戶通電;
福建的整體實力提升了!GDP以年均近11%的速度在增長,跨過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三大台階,2005年達到了6560億;
……八閩,在跨越式地發展著。
路網撐起來了
變化最明顯的莫過於「硬通道」。如今,福建的路網撐起來了。
這5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
看高速公路,建成了漳龍(龍岩段)、漳詔、羅長、福寧、福銀(福建段)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一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10公里。
八閩時空距離由此縮短了。從閩浙分水關到閩粵分水關,以前行車要20餘小時,如今僅需六七個小時;從龍岩至福州,以前要日出到日落,而今只需到晌午。從福州到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行車時間也大大縮短。
看鐵路,贛龍鐵路建成通車,鐵路進出省大通道增至4條;設計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鐵路——溫福鐵路、福廈鐵路也在建設之中。
看民航,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晉江、武夷山、連城等中小機場為輔的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體系進一步完善。
建設海西,我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大手筆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建設「三縱、八橫、三環、二十聯」長約4800公里的海西高速公路網,使全省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3.9公里,每萬人擁有高速公路1.4公里,絕大部分縣市30分鍾上高速,其餘縣市依託干線公路1小時上高速。鐵路展開建設新篇章,從2004年開始,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投資1000億元,基本建成「一縱兩橫」鐵路主幹網,走出全國鐵路網「末梢」位置。
電力充裕了
變化最明顯的還有電力這個「工業糧食」。如今,福建的電力充裕起來了!
近年來,我省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全速推進。
看,泉州南埔電廠、廈門嵩嶼電廠、寧德大唐電廠、福州可門電廠……部分機組陸續投產。「十五」期間,新增電力裝機容量714萬千瓦,全省總量達到1758萬千瓦。
建設海西,離不開能源保障。我省未雨綢繆,加快電力發展步伐,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吸引國電、大唐、華電、魯能等電力集團紛紛搶灘。
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能源也誕生了。漳浦六鰲風力發電一期建成投產,平潭長江澳風電二期開工,莆田、古雷、東山、霞浦等風電項目積極推進。福建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一期工程總規劃規模500萬噸LNG/年,將有70%液化天然氣用於發電。福建核電一期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仙游抽水蓄能電站開展可研報批……
為保證電能「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我省適度超前建起一條條電力「高速公路」,構築能源安全網,提前實施晉江、海滄、寧德、漳州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加快構建沿海電力大通道,並與華東電網實現雙迴路聯網和電力互濟;同時加快建設一批220千伏輸變電項目,建立覆蓋全省九地市的環網結構,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電能配置。
產業集聚功能增強了
變化最大的還有產業集群。如今,石化、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的集聚功能強起來了!
近年來,我省以「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為導向,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並通過產業鏈的輻射,延伸帶動一批項目組團建設。
看湄洲灣南岸,正打造世界級石化基地。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煉油化工一體項目,總投資達314.16億元。以此為龍頭,相關行業紛紛進入,延伸中下游產品。
看機械裝備業,東南汽車城引領汽車工業興起,東南汽車二期項目,將新增年產6萬輛轎車的生產能力。同時,推進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及配套件和船舶修造及電機電器項目的組團發展。
看電子信息製造業,建成投產中華映管顯示管生產線技改、LG彩色顯示管蔭罩、廈華液晶顯示器、華映液晶模組生產線等項目,同時加快推進福州顯示器、廈門視聽產品、福廈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等項目組團建設。
水泥、鋼鐵、林紙等產業改造提升和項目組團建設也加快推進,紡織服裝、鞋業、輕工、建材等已成為產業集群發展最成型的行業。軟體、光電及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呈現出較明顯的產業集聚特徵,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發展更和諧了
變化最明顯的還有社會事業的新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五年,我省立足「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看教育事業,我省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加強「專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高校辦學條件主要指標由2000年居全國25位之後上升到前10位。到2005年底,高考錄取率達70.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前兩年實現「十五」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1.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看公共衛生事業,完成省立醫院改擴建、醫大附一門診綜合樓等項目,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能力進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
看文化體育事業,建成省博物院、省體育館、閩台緣博物館等工程,福建大劇院、曇石山遺址保護、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等項目正加快建設。
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果。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五江兩溪」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行業環境整治得到加強,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全面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從全國的第18位、第6位上升到第10位和第4位,森林覆蓋率達62.9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喜看八閩巨變,我們激情滿懷,海西前景無限光明!
❼ 衢州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衢州旅遊業是多點開花,今年多出好多的風景區,關公山、九龍湖什麼的,在外地都沒什麼名氣,主要是宣傳不夠,否則憑衢州美麗的風景,便捷的交通,旅遊業該十分的發達才對。
❽ 現在徐州旅遊發展的概況
徐州位於東經116.22』,北緯33.43』--34.58』。在江蘇省的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距南京、濟南、鄭州、合肥皆為300餘公里。
徐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866毫米,無霜期200--220天, 日照2100--2400小時。熱量多於華北,光能優於蘇南。地形以平原為主,低山和丘陵地相間,海拔19-45米,沂河、沭河、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境而過,駱馬湖、微山湖分布在南北兩緣。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 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秦漢時,徐州是楚國的屬地。楚漢相爭時,這里是西楚國的國都。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這里是其親屬的封地。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至1945年正式設市,隸屬江蘇。徐州現轄豐、沛、銅山、睢寧4縣,邳州、新沂2個縣級市,雲龍、鼓樓、泉山、九里、賈汪5區。全市幅員面積11258平方公里,總人口907.98萬人,其中市區面積963平方公里,總人口150萬人。
徐州古稱彭城,具有四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宛如斜掛於歷史蒼穹中的璀璨星河。其中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集中體現了古人的非凡創造力和深遂智慧,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以雲龍山水、泉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風景區風光怡人,美若西子,秀比江南,兼有北雄南秀之美。名勝古跡掩映其中,與之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徐州歷來就是鍾靈毓秀、藏龍卧虎之地。中華意經和養生學的鼻祖彭祖,漢代開國皇帝劉邦,人傑鬼雄項羽,一代文豪蘇東坡,都在徐州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如今的徐州人,正用他們的勤勞智慧書寫歷史的新篇章。高樓聳立,綠草如茵,交織成一道生機勃勃充滿動感的都市風景線。美麗的徐州正張開雙臂熱情地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❾ 陸豐碣石的旅遊發展
旅遊事來業帶旺百業。碣源石鎮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蜚聲海內外的玄武山元山寺具有八百七十多年歷史,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武山旅遊區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旅遊區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0萬人(次)以上,2005年旅遊業務純收入達到2300萬元。此外,以玄武山旅遊區為龍頭,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依託,把玄武山、文化公園、古衛城遺址、濱海旖旎風光逐步開發連成一條旅遊專線,形成旅遊網路。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