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現代旅遊的特點
旅遊既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必然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變化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它是人們以了解自然和社會、豐富和完善自我為目的,非定居性旅行的高級生活方式。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現代旅遊類型按地理區域劃分,有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按組織形式劃分,有團體旅遊、散客旅遊、包價旅遊、自助旅遊等;按旅遊方式劃分,有航空旅遊、鐵路旅遊、汽車旅遊、海上巡遊等;按活動內容劃分,有文化旅遊、人種旅遊、觀光旅遊、療養旅遊、探險旅遊等;按費用來源劃分,有自費旅遊、公費旅遊、社會旅遊等。
一、現代旅遊性質
縱觀人類旅行、旅遊歷史的演變,尤其是世界現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趨勢與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緊密聯系,我們可對現代旅遊的本質屬性作這樣的概括:現代旅遊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現象的反映,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消費形式。
1.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雖然是一項古老的社會活動,但在古代,卻只能局限在少數人和狹小范圍里進行。旅遊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發展變化的。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不斷更新,使長距離跨國旅遊和洲際旅遊成為可能。同時社會為廣大旅遊者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安全而便利的交通條件,舒適而完備的旅遊設施,以及由於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而有條件從物質生產部門分離出更多的社會勞動力來從事旅遊產業,為旅遊者提供系列全程服務。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餘暇時間普遍增多,旅遊需求增大,旅遊大眾化就成為可能。只有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大眾性、國際性、持續性的旅遊活動才得以開展。現代旅遊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說明人類的旅遊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也只有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的大眾化的旅遊活動才可能出現。所以我們認為,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現代旅遊的崛起和發展。
2.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廣義上講,現代社會文化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就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旅遊業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經濟產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人類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歸結起來,不外乎是有關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活動,但兩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社會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客體,包括各種旅遊資源和各種設施設備及服務都富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旅遊者是依賴一定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旅遊者首先要有旅遊消費支付能力和充足的閑暇時間,其次要有旅遊的需要和動機,即足以使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的文化條件(包括旅遊者本人的文化素質、游覽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等)。
其次,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旅遊目的地的人文資源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歷史、科學、藝術和民俗風情等因素,都是社會文化因素,它具有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色彩;而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是天賦的自然地理條件,但這些自然地理條件都必須經過人類的勞動加以開發改造,將自然景觀賦予人類智慧的印記,沒有文化內涵的純天然景色是難以成為現實的旅遊資源的。不管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凝結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
再次,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為旅遊服務的現代設施設備,都是以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作為後盾的,都是科學技術在旅遊業開發中的物質轉化。各個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旅遊設施設備,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的藝術的文化內涵,具有異族的文化特色。所以,旅遊設施既可以作為一種旅遊媒介提供給旅遊者使用,又可以供旅遊者作為異族文化藝術來欣賞,從而增加它的魅力。
3.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首先,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恩格斯曾對人類生活需要進行過三個層次的分類: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發展需要。按上述分類,旅遊顯然與第二和第三層次需要密切聯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五個層次需要理論:(1)生理需要:食物、飲水、氧氣等;(2)安全需要:治安、穩定、秩序和受保護;(3)愛的需要:情感、集體榮譽感、感情聯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聲望、成功、成就;(5)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這些需要的關系可結構為金字塔式層次,塔底為生理需要,塔頂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在較低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向上一級層次的需要發展。人們決定外出旅遊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兩個較高層次的需要有密切聯系。所以,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較高層次的需要轉化為消費行為,一般都是以高級消費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說,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
其次,旅遊是一種以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以任意的空間和時間形式自由審美,使游覽中的景觀「感發心情和契合心情」,從而獲得特殊的審美效果。旅遊給旅遊者帶來的精神享受可細分為托志、泄憂、陶情、省悟等。從發展趨勢看,旅遊消費中精神享受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次,旅遊是一種文化性很高的消費。這一點我們可從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的產物中去認識,也就是說,要認識旅遊活動主體的文化特徵,認識旅遊活動客體的文化特徵,認識旅遊活動媒介的文化特徵,一句話,要認識旅遊活動三要素與一定社會文化緊密相關,離開社會文化就不可能產生現代旅遊,文化性很高的旅遊消費當然也就不會出現。
最後,旅遊是一種經濟性很高的消費。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旅遊消費的發展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旅遊消費的發展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4.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現象的綜合反映。如果我們把一次旅遊活動作為一個完善的運動過程看待,就不難發現其運動形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線上運動,即旅遊者從離家外出到結束旅遊返回,旅遊者始終處在移動狀態。一部分是點上的運動,指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逗留活動。旅遊者在「線上」和「點上」運動過程中都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發生和進行的。由於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都要同這一社會環境中的諸多方面接觸和打交道,這一環境中的幾乎一切現象都程度不同地作用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之中,因而旅遊活動也就成了社會環境中各種現象的綜合反映。
二、現代旅遊特點
現代旅遊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緊密結合的,現代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必然使旅遊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特點。這一特點的主要表現是:
1.遊客的大眾性。現代旅遊首先表現為它的大眾化。所謂大眾化,一是指旅遊參加者的范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旅遊活動在世界各地各個階層都普遍開展起來。二是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旅遊去處越來越遠。三是群體性、規范性旅遊增加。四是旅遊作為一種激勵員工的手段,已被企業或各種組織所廣泛採用。
2.發展的廣泛性。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現代旅遊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全世界90%以上的國際旅遊者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他們又接待世界80%的國際旅遊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蕭條的沖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了它是一個很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產業。發展中國家的旅遊業也普遍發展起來。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旅遊事業的普遍發展使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
3.地理的集中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各地空間方面的時間距離不斷縮小,旅遊跨度增加。但是,現代旅遊者不是較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各個地區,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游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現代旅遊的地理集中性不僅反映在全世界國際旅遊的分布格局上,具體到一個國家同樣也呈現這一特性。
4.旅遊的季節性。根據旅遊資源的不同性質和不同的旅遊類型,現代旅遊的季節性非常突出。一般來說,主要依賴自然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比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就比較小。消遣型旅遊受季節性制約多一些,事務型旅遊幾乎不受季節性影響。四季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的波動量比較大些;四季不太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量就比較穩定一些。
5.增長的持續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唯獨旅遊業「一枝獨秀」,至今方興未艾。在今後歷史發展過程中,只要不發生新的世界大戰或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世界旅遊增長的持續性不會改變,世界旅遊業將繼續發展。我國只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堅持改革開放,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旅遊業一定能持續發展和快速增長。
6.服務的一體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旅遊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現代旅遊服務的一體化特點越來越明顯。所謂服務一體化,就是為旅客提供食、住、游、購、娛系統服務;為遊客提供離開家園到返回家園的全程服務。這既是現代大眾旅遊組團旅遊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規模的群體性旅遊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
三、現代旅遊成因
現代旅遊的成因是指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戰後世界旅遊迅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從社會動因上去考察就必然發現,現代旅遊作為大眾參加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是社會創造條件使它出現和發展。主要因素是社會創造了一個持續的和平環境,根本原因是社會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重要原因是政府行為的促動。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什麼是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呢?
一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現代旅遊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客觀需要。國際上經濟統計資料表明:當一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遊的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遊的動機;超3000美元時,將產生洲際旅遊的動機。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國民工作時間的縮短和國民生活的改善。世界性勞動時間縮短和帶薪假期增多,是使現代旅遊趨於群體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必須提高社會消費水平,改善社會消費結構,這對繁榮世界旅遊市場和促進旅遊業的興旺都起到決定性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更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旅遊生活需求和消費水平將會更大幅度地增加。
二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現代旅遊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戰後世界旅遊的最大特點是群體性、規模性和一體性,這就必然有先進的科學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後盾。高速列車的出現,超音速客機的使用,相對縮小了世界空間距離,縮短了人們進行國內、國際旅遊的旅行時間,使現代旅遊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旅遊都能獲得更廣闊的空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快捷和收費低廉的交通運輸條件,同時能為旅遊者提供舒適而完備的食宿設備和各種游樂設施和設備,從而為現代旅遊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三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旅遊信息效益和旅遊組織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交通和通訊網的高度發展,旅遊信息流速加快,人們了解世界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條件。旅遊經營者可以通過電視、電影、電台及各種書刊雜志等信息傳遞物質載體來宣傳介紹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激發人們游覽的動機和興趣,使旅遊宣傳和旅遊信息效益不斷提高。同時,由於電腦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大大地的提高了世界各地的旅遊組織工作的效率,有的遊客已用電腦技術預訂客房和車票,用先進的通訊設備咨詢旅遊線路、旅遊包價等。這樣就使得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規模群體性旅遊活動能有序地組織開展。
我們分析了現代旅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後,還應闡述政府行為在現代旅遊發展中的積極因素。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政府都先後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和鼓勵本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們認為政府支持旅遊業特別是支持國際旅遊業的發展是由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所引起的。旅遊業的上述兩大功能集中體現在:賺取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提高資源效益,推進經濟發展;樹立國際形象,改善國際關系。正因旅遊業具有這些功能作用,戰後很多國家的政府都把推進旅遊業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上來。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設立了全國性的旅遊管理組織,並採取了經濟的、法律的、政治的手段干預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已把旅遊業納入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作為一大產業來開發;旅遊產業的開發速度逐步加快,旅遊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旅遊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旅遊法制逐步建立;旅遊管理逐步規范,旅遊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貳』 中國旅遊市場的特徵
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預測,90年代世界旅遊業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階段。世界旅遊業出現了發展區域性統一市場趨勢。東亞太區域將在世界六大旅遊區域中保持發展速度領先的地位。世界旅遊將進入「無國境旅遊時代」。旅遊市場競爭將日趨國際化。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將出現七大特徵:1.市場細分化;2.從觀光型旅遊向度假旅遊為主轉變;3.追求更為靈活多變的旅遊方式;4.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5.銀色市場不斷擴大,6.對旅遊安全更為重預,7.區域旅遊盛行。 現代世界旅遊業發展呈現出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局面。為了實現在本世紀末使我國成為國際旅遊業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需要對未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把握世界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特徵,制定相應的旅遊市場營銷對策,以使我國在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競爭中能夠取得有利地位。 一、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對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發展決定和制約著現代世界旅遊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長期國際和平環境和以計算機為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促使戰後世界經濟有了飛躍發展。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世界上工業化國傢具備了國際旅遊產生的三大基礎因素:充足的餘暇時間,方便的交通條件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目前規模的國際旅遊市場。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仍將決定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的發展速度、規模和形成特點。從以往的發展實踐來看,每當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危機和波折時,都會對世界旅遊市場產生很大沖擊。例如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和1982年世界性經濟衰退都減緩了當年國際旅遊的發展速度,甚至一度曾使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的世界旅遊業出現負憎長。而每當世界經濟發展比較順利時,世界旅遊市場就會以更高的速度進行擴展。從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間,國際旅遊人數增長了4倍,國際旅遊總收入增長了13倍,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7.2%和14.1%,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率。進入80年代以後,國際旅遊發展速度有所減緩。1990年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數為4.15億,為1980年2.8億的1.48倍。1990年全世界國際旅遊總收入為2300億美元,為1980年953.5億美元的2.41倍。10年期間年增長率分別為4%和3%,仍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速度。9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將會高幹80年代。據日本國民經濟研究協會預測,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達到年均3.5%的增長率。雖然由於海灣戰爭,經濟衰退浪潮以及蘇聯和東歐各國因政治,經濟體制劇烈變革引起的經濟倒退使90年代開頭的幾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9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發展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促使90年代世界經濟活躍化的原因在於: 第一,世界政治局勢趨向緩和,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撤軍裁軍的浪潮將使浪費於軍備競賽上的資源轉向用於發展民用經濟。第二,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新技術被付諸實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信息傳遞方式的改革和傳遞速度的加快形成了統一的國際信息社會,這些發展和變革將有力地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並將在世界經濟中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而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經濟落後的國家有可能通過經濟起飛在較短的時期內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世界經濟發展越順利,國際旅遊業越是以加倍的速度向前發展這樣一種「倍乘式效應」規律,90年代國際旅遊業將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的穩定增長將使私人消費支出持續增長。世界旅遊組織秘書處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假定價格不變,實際私人總消費的增長率為1%或低於1%,旅遊的增長率為零或為負數;私人消費的增長率為2.5%,旅遊消費的增長率為4%,私人消費的增長率為5%,旅遊消費的增長率為10%。可自由支配收入額度增加越多,旅遊消費的比例就越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僅次於生存需求的第二需求。世界旅遊價格水平在長期發展中大體上保持穩定,隨著人們工資收入的不斷增加,每次出國旅遊的必需支出占人們收入的比例會趨於降低,人們將具有越來越充裕的支付能力出國度假。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還將使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餘暇時間。如果我們以70小時作為人們每周可有效利用時間的標准,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每周工作時間為40小時,而每周可自由支配的有效時間為30小時。到本世紀末,預計人們每周可自由支配的有效時間將等於或超過每周工作時間。這樣人們將會利用周末3——4天的休息時間進行區域內國際旋游,利用每年可獲得的2-3次持續性休假時間安排進行長距離的洲際旅遊。未來10年中世界經濟的發展將使在世界范圍內的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更為完善和先進。聯結洲際之間和國際之間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不斷建成,將給人們提供越來越方便的出國旅遊條件。新一代飛速更快、載客量更大的飛機的出現,將給國際旅遊市場的不斷擴大提供有效的保證。越來越發達的聯接世界的交通網路將不斷改變人們出國旅遊的時空感。國際旅遊將在世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在更深的層次上實現普及化。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使世界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服務業為標志的第三產業將構成世界經濟的主體。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帶頭產業在本世紀末將取代石油,汽車等傳統支往產業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叄』 簡述中國國內旅遊市場的特點,並結合特點談談國內旅遊市場下-步發展的方向
我國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條件改善,對國內外旅遊者的吸引力增強。
我國版旅遊資源豐富,文化自然權遺產數量眾多,截至2016年6月,我國已有50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義大利,其中:文化遺產34處、自然遺產10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文化景觀4處。
另一方面,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尚未完全開發,隨著東部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中西部旅遊資源的相繼開發和旅遊條件的改善,我國將會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大吸引力,吸引眾多的旅遊者。
山水美如畫
游市場結構升級,逐步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過渡
我國目前旅遊市場體系的結構仍然較單一,觀光型旅遊「一枝獨秀」。但隨著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居民將會選擇以放鬆心身、體驗生活的休閑度假
『肆』 旅遊行業三大特點是什麼
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4)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一、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二、基本特徵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伍』 結合中國旅遊資源的特點,談談你對中國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從世界旅遊業發展的歷史來看,國內旅遊不僅僅是旅遊發展的先導,而且一
直是世界旅遊業的主體與基礎,無論是從旅遊者到客人次數上看,還是從旅遊消
費額來看,國內旅遊均佔90%左右,處於絕對優勢。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公民的
國內旅遊活動開展得較晚,雖然今天的國內旅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與影響,
但從總的方面看仍處於一種自發、無序的狀態。不僅有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
而且有許多認識問題遠未取得共識。顯然,面對日益增長的國內旅遊需求,採取
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對國內旅遊進行認真的研究與探討,對
中國旅遊業健康的發展,對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說不清的數字
從字面上講,似乎很清楚:凡國民在本國境內所從事的旅行游覽活動均為「
國內旅遊」。然而,這只是規定了國內旅遊的一個大致范圍。很顯然,如果要想
研究國內旅遊的意義與作用,對其做深入細致地分析,僅僅有這一個界定,那是
遠遠不夠的。
無論是國際旅遊者還是國內旅遊者,都是旅遊者。為了統計與研究分析的方
便,國際上對旅遊者有個比較認同的界定,即作為旅遊者:在空間上――必須是
離開自己的長住地一定的距離(有的國家規定100英里),應在正常活動的范圍以
外,因此,上下班、上下學、去影劇院、商店者,均不應算是旅遊者;在時間上
――必須在外過夜或逗留24小時以上,但又不能無限期的逗留,一般限定在一年
之內;在外出的目的上――一般是以消遣、度假為主要目的,也經常包括公務、
因私探親等,但不包括謀生、定居、遷徙,以及外交、軍事與其他專業人員執行
公務、學生就讀等目的。
目前在中國,整個旅遊業起步比較晚,雖然國際旅遊的統計仍不完善,但已
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國內旅遊的統計仍然是個空白。有的地方僅以游覽點的門
票作為國內旅遊者人數的依據。不分過夜與不過夜,沒有逗留夜次數。國內旅遊
的消費更是如此。每年雖然有關部門都公布一次國內旅遊的旅遊者人次數與消費
額,但從未介紹過做出這一估計的依據與方法。因此說,這個數字盡管是僅有的、
官方的,但其實際意義不大。
同樣,「國內旅遊業」更是個模糊的概念。除了目前規定的專門從事國內旅
游業務的三類旅行社外,似乎尚無專門為國內旅遊者服務的系統,甚至也不存在
「定點飯店」、「定點餐館」。國內旅遊業更是難以確定其范圍,行業管理也就
無從談起。誠然,這一切和中國國內旅遊的實際情況是分不開的。目前,雖然以
消遣、度假為目的旅遊者不斷增加,但所佔比重很小,尤其是通過旅行社組織做
長途消遣、度假旅遊的人數更少。對大多數公眾來說,他們消費很低,其活動也
不通過旅行社。
因此,要研究國內旅遊,判斷它對一個地區或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影響,
其當務之急是,國家有關行政部門,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統計、分析的需要,盡快
對國內旅遊的有關統計體系、口徑進行確定,並在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城市或旅遊
地,利用連續抽樣調查的辦法,取得數據,逐漸建立與完善國內旅遊的統計系統。
二、由來已久的偏見
1.「遊山玩水」似與「游手好閑」同義。雖然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曾
有許多文人墨客,遍游祖國山川,留下不朽的佳作,但這一切卻與普通百姓無緣。
雖然人人都願領略大自然秀麗奇特的風光,都想欣賞那璀璨豐富的歷床文化遺產
與現代藝術,然而由於傳統思想的束縛,「遊山玩水」仍往往被視為不正當的行
動,常不敢堂堂正正而為之;旅遊同樣是一種消費,但遠不如具他消費那麼體面。
這種認識雖然隨著旅遊活動的增加在不斷改變,但其影響遠未消除,並不時地發
生著作用。
2.國內旅遊需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水
平在不斷改善,實際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普遍增加,領導幹部終身制的廢止,退體
制度的改革、職工帶薪假期的明確,以及城鄉各種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更多的
人有了旅遊的時間。隨著思想的開放,入境旅遊者的示範效應,人們的國內旅遊
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和種種其他原因,這種需求並未受到
應有的重視,甚至遭到壓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國內旅遊實行「不提倡、
不宣傳,不反對」的政策。實際上,這種政策就是不支持搞國內旅遊反映在實際
工作中,國家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國家職能部門)對如何滿足國內旅遊者
需求的設施建設,缺乏計劃和實際指導、支持。時至今日,國內旅遊者的出遊受
到種種歧視,「花錢買罪受」的局面,被「宰」被「騙」的事,廣泛地存在,屢
屢發生。而這種現象的存在,對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並未產生多大的壓力。
3.難以改變的地位。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提到旅遊,人們想到的就是接待海外旅遊者,為他們提供高級旅遊車、安排高
級飯店、優先提供機票與車票,為掙得外匯。而在一些以國內旅遊人數頗多、海
外旅遊者很少的地方,也往往把主要的財力、物力與人力放到搞國際旅遊上,國
內旅遊卻無人過問。仔細分析一下,其中有市場因素,如搞國際旅遊利潤大,掙
外匯,好處多,搞國內旅遊獲利小(其實也未必);有傳統觀念的作用,如「涉
外重要」、「外事無小事」等外事工作的原則也直接影響著經濟活動;也有體制
上的原因,國家最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對國際旅遊的發展有長遠規劃、年度計劃、
具體指標和日常工作的指導,管理機構齊全,職能明確,而對國內旅遊的管理則
是徒有其名,國家旅遊局曾一度設置的國內旅遊司早被取消,地方旅遊部門設國
內旅遊處者也為數極少,國家其他部門又不便介入。這事關普通百姓的需求的大
事,卻很難擺上應有的位置。
所有這些現象都表明,國內旅遊發展的意義尚未被真正的認識。而認識問題
不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的難度更大,國內旅遊也難以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國內旅遊發展的困擾
困擾之一是「國內旅遊擠國際旅遊說」。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
施,大批海外旅遊者湧入中國,使中國頗為薄弱的旅遊服務業陷入全面的、極度
緊張之中。與此同時,國內旅遊業也隨之興起,這在實際上加劇了旅遊供給上的
緊張。對國內旅遊所實行的「三不政策」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毫無疑
問,為了盡快賺取外匯以促進四建設的進程,中國提出優先發展接待入境旅遊者
的國際旅遊業的戰略是正確的。但是,就國家總體而言,這決不意味著全國各地
都不去發展國內旅遊,也不意味著發展國內旅遊就一定會妨礙國際旅遊的發展。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國內外旅遊消費者消費水平與興趣偏好的差異,住
宿、餐飲、長途交通運輸工具方面的矛盾片下明顯,一些旅遊景點(或旅遊熱點
城市)人滿為患的問題突出,也多在節假日和容量小的地方。而許多中國青年人
喜歡上的自然景區或游樂園等場所,並不是海外旅遊者的集中地。當然,國際旅
游與國內旅遊之間的矛盾是存在的,有的是可以用價格來調節,重要的是靠宣傳
來引導,靠安排適應國內遊客的活動,開發新的項目來分流。實踐證明,國內許
多新的景點首先接待的是國內旅遊者,國內旅遊的開展促進了景區的基礎設施與
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的環境,積累了經營與管理的經驗,提高了知名度,
為國際旅遊者開辟了新的旅遊地。這也正是旅遊業發展的常規。
困擾之二是「公費旅遊與自費旅遊說」。一提到國內旅遊,最敏感的問題是
「自費」還是「公費」。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對公費旅遊視同「不正之風」,曾三
令五申,嚴加禁上。但事實上是禁而不止。不少調查表明,各地國內旅遊者中。
真正自己花錢者仍為少數。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於國民總體經濟水平所
決定的。就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看,大約為340美元,按經驗數據來推測,剛
剛達到產生國內旅遊需求的時期。大多數人,尤其是靠固定工資生活的國家職工,
還難以承擔(或不願承擔)長途旅遊的費用,而且帶薪度假時間尚未法律化,因
此,完全的自費旅遊變得很困難。二是「公費」的概念含混,界定不清,雖然有
些人外出旅遊並非由旅遊者自己負擔全部費用,但也並非是不合理的,更不能說
是不正之風。例如,獎勵旅遊與社會旅遊,即一些企業利用獎金或福利基金,安
排職工到外地旅遊或休養,或作為對工作有貢獻、完成任務好的職工的一種獎勵,
組織他們去旅遊,這應當說是合理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這樣做,不僅使職工
得到休息,增長見識,提高了素質,同時作為一種社會集團的消費方式,也減少
了市場商品供應的壓力。再如。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村,組織農民集體旅遊,雖然
農民本身不用負擔旅遊的費用,但集體的積累也屬於各個勞動者,這和花國家的
錢不是一回事,亦不宜限制。還有,會議旅遊,根據國際旅遊統計的通例,是旅
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逐年增加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專門設有招攬、
組織會議旅遊的機構,建造了各種會議設施或綜合的會議中心。目前,我國每年
各種行政、專業、行業、學術等會議也是相當多的。接待會議已經成為許多飯店
的主要業務與收入來源。這樣的游覽總比個人專門出去游覽方便、經濟些,問題
的關鍵是公私要分開,應當個人負擔的不要由公家開支。不合理的旅行開支要靠
財務制度去解決,而不能籠統地反對公費旅遊。應當看到,由於國內旅遊服務體
系不完善,往往以「公」出面要比以「私」出面辦事方使,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
人門「假公濟私」。如果國內旅行代理業發達,方便合理的專業化的旅遊社會性
服務代替了各個單位繁雜的會議組織工作,不僅可以大大節約人力,財力,合理
利用設施,提高會議效果,同時也有利於控制一些變相的公費旅遊,有利於廉政
建設。
四、應當明確的幾個問題
國內旅遊是公民的一種正當消費形式,國內旅遊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國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象徵。人們的這種需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因此,
要不斷創造條件,不斷滿足這種需求,引導這種日益增長的消費,而不應當、也
不能去人為地扼制,為了使我國國內旅遊得到健康的發展,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力
量,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統一認識,制訂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政策。現在,有這
樣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值得認真研究。
1.充分認識發展國內旅遊的意義。國內旅遊活動的開展,對整個國家來說,
並不象國際旅遊那樣可以增加國民收入,但它與每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生活中的
其他領域有著密切相關和相互依存的關系,其經濟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目
前的經濟形勢下更為明顯。首先,回籠貨幣、減少市場的壓力。改革與開放政策
的實施,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廣大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從而也使儲蓄存款成倍的增長。據統計,1978年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為218
.6億元,到1990年增加到7034億元。這樣巨額的儲蓄的確對實物商品市場是一種
巨大的壓力。而通過引導,使居民的部分儲蓄用於旅遊消費,可以回籠貨幣,使
市場壓力得以緩解。在市場疲軟、消費萎縮時,適當引導人們的旅遊消費實不失
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其次,增加就業。國內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吸收一部分人
充實到直接為旅遊者服務的行業,而且,它又可以促進、帶動相關產業,特別是
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更多的人尤其是許多非專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對穩定
社會秩序有特殊的作用。第三,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城鄉旅遊者的流動是雙向
的,但從總體上說,經濟發達地區的旅遊者向經濟下發達且有物殊吸引力的地區
流動是主流。少數民族地區、山區和其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倚仗其獨特的旅
游吸引物。發展國內旅遊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以此彌補其他資源的匱乏。而且,
旅遊活動是人的流動、人的交往,旅遊者又是文化、知識、信息的載體,自然會
促進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與合作,這對老、少、邊、窮地區發展具有特殊
意義。根據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亦稱增值論),對一個地區
來說,其旅遊收入(即外來旅遊者的消費)會不斷增值,可能會是最初收入的幾
倍。所以其經濟意義遠非旅遊接待部門的直接收入,更不僅僅是旅遊景點的門票。
國內旅遊的開展,其政治意義也是不可小視的。首先,通過旅遊活動,旅遊
者對祖國、對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的了解,激發其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意識,
克服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另外,引導國內旅
游這種健康有益的消費,有利於移風易俗,提高人民的素質與生活質量。
2.國內旅遊的發展要適度,吸引物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
極性。應當看到,國內旅遊的發展也是有條件的,除了旅遊者本身有需求,經濟
上、時間上與身體條件允許外,旅遊活動還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
必須考慮交通運輸能力、景點的接待能力以及旅遊目的地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客觀
條件。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國內旅遊不宜大力提倡,特別不宜大力提倡
遠距離的旅遊。還應當看到,雖然目前有些國內旅遊者消費檔次較高,但這畢竟
是少數,絕大多數國內旅遊者消費水平仍然很低,文化需求層次也屬低水平,因
此,在旅遊吸引物與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力戒貪大求洋,
一哄而起,要從國內旅遊者特別是大多數當地旅遊者的實際需求出發。新的旅遊
吸引物的建設思路要寬,特別要考慮知識性、教育性、娛樂性、普通公眾負擔得
起。眼睛不要老盯在建廟、修墓、造游樂園上。從根本上講,國內旅遊活動的不
少內容又帶有一定的福利性。修建公園,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等文化娛樂、
休息場所、公用設施等都不是純商業性的。旅遊設施的建設、投資絕非旅遊部門
一家的事。在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建設上,應充分發揮國家、地方、部門、集
體與個人的多方面積極性。這樣便於籌措資金,合理利用,加快旅遊景點的建設,
將社會福利與商業性的設施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3.改善旅遊服務體系,加強國內旅遊的協調與管理。隨著國內旅遊者人數增
加,旅遊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旅遊服務內容逐漸增加,為旅遊者服務的社會體
系應盡快建立,不斷完善。不僅要根據旅遊者的消費習慣和水平,建設適合他們
需求的住宿、餐飲、交通、游覽、消遣等方面的設施,還要大力加強國內旅行社
的建設,使之真正發揮行業龍頭的作用,使國內旅遊活動也逐漸標准化、系列化
。有條件的地方,應當成立專業旅行社,專門從事某些特定市場(如青年、退休
者、教師、藝術家、工人等)的組織接待工作,將通常由機關、企業自己組織的
旅遊、會議等業務,改由旅遊專業服務公司負責,以便減少成本、節約人力、提
高效率、改進服務。
4.處理好國內旅遊的發展與環境和社會的關系。旅遊活動是人群的流動。
隨著國內旅遊的開展,一些地方旅遊資源開發不當造成植被的破壞、環境與水資
源的污染,不僅使旅遊景點的吸引力降低,而且破壞了生態平衡。個別游覽點(
蘇州園林、北京故宮等)活動空間小,文化價值高,遊人過於擁擠,不僅遊人難
以得到期望的享受,而且很容易使歷史遺產遭到破壞,而這種破壞又很難補救。
另外,國內旅遊的開展,由於受季節、假日、傳統觀念以及時尚潮流的影響,旅
游者的流嚮往往比較集中,從而對一個城市或區域造成壓力,使交通擁擠、供應
緊張、物價上漲、社會治安混亂,干擾了旅遊目的地居民生產、生活、社會活動
的正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當地居民對外來遊客的不滿。因此,一方面
要對旅遊目的地居民加強宣傳,介紹旅遊的開展對當地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
促進作用,贏得他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必須考慮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對旅
游者進行疏導分流,減少干擾,並在參觀、游覽等方面對當地居民給予一定的優
惠照顧。
總之,國內旅遊遠比國際旅遊復雜,它波及范圍廣,涉及人員多,有紛繁復
雜的經濟關系,必須認真對待,採取妥善措施,使之健康的發展。
(作者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物資經濟研究所)
『陸』 中國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
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第一個,從政治上看,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柒』 從中國旅遊資源地理特徵淺談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酒管的吧 嘿嘿 找到了 給你發
中國旅遊資源具有四大特徵:
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從海平面以下155米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歷史業績,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匯融的結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而宗教文化影響較為深遠。
豐厚性
中國旅遊資源雄厚,開發利用保證程度高,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組分特性而導致的球狀風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至於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古代建築,園林藝術,民風習俗,更是不可勝數,多采多姿,其資源之豐度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
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許多旅遊資源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而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29省、市、自治區。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見開遠市),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祿豐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屬首次發現(見祿豐縣)。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猿人化石有元謀人(見元謀縣)、藍田人(見藍田猿人遺址)、北京人(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丁村人(見丁村文化遺址)、長陽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資陽人、山頂洞人及安徽和縣龍潭洞和營口金牛山(見營口市)的古人類遺址。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見仰韶村文化遺址)、半坡遺址(見西安市)、陽城故都(夏都)、安陽殷墟、岐山周原、豐鎬周京、咸陽秦城(見咸陽市)、京杭運河、萬里長城(見長城)、秦陵兵馬俑坑(見臨潼縣)、銀雀山漢墓(見臨沂市)等,無不以古稱絕。旅遊資源的古老性是發展中國旅遊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國際旅遊業的巨大優勢所在。
奇特性
從萬里長城到大熊貓的故鄉皆中國所特有的旅遊資源。以喀斯特地貌風景為例,千形萬狀、千嶂疊瘁、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無比的興文石林洞鄉和具有奇山、碧水、異洞三絕的桂林山水(見桂林市)皆著稱於世。1980年貴州發現織金打雞洞,全長13公里,最大跨度1750米,洞內有各種類型的喀斯特構造,還有舉世罕見的特異景象——發育在鍾乳石上的捲曲石,其中心為密封儲水的空心管道所貫通,管壁極薄,通體透明,在周圍的障礙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這種奇異的喀斯特構造,引起了旅遊者、世界洞穴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中國的自然奇觀不可勝數,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見大理市),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隨節令變化不斷更換羽色的大興安嶺的柳雷鳥,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見錢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等(見查布間歇泉、瑪旁雍熱田)。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加豐富多姿,如周原一帶出土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著名的青銅重器和1976年扶風庄白一號窖藏發現的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其中《史牆盤》銘文284字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土銅器中銘文最長者,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業績,後段歷敘家世,是研究西周歷史極珍貴的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見臨潼縣)。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 (見長沙市)、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見江陵縣)、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見滿城縣)及監沂銀雀山漢墓的大量竹簡文獻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見敦煌石窟)。「柱腳懸空永不落,三層木閣無釘鐵,絕招結構聖人作」的廣西真武閣也是建築史上的一絕。雄踞凌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見樂山市)
『捌』 新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可分為哪些階段各有什麽特點
任務,請無視
『玖』 旅遊業是什麼產業有什麼特點
旅遊業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旅遊業的特點: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9)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
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拾』 新中國旅遊業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旅遊業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遊事業」。
國家第一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旅遊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
1、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遊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遊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遊業「中國式道路」特徵的定位;
2、把旅遊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後的定位,「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這也是第一次關於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遊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二、產業化進程階段(1986-1998年)
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遊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遊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後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
(10)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
1、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2、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3、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