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21世紀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趨勢

21世紀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趨勢

發布時間: 2021-03-11 13:15:26

❶ 國際旅遊發展趨勢有哪些

世界復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制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❷ 全球旅遊業是如何興起和發展起來的全球旅遊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旅遊業自來古以來就是國家經濟增長源的一個重要來源,進入21世紀人們的旅遊需求向多層次方向發展因而工業旅遊農業旅遊將成為新的熱點。
工業旅遊就是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工具產品和廠區等為對象的專項參觀活動。20世紀工業旅遊起源於法國。當時雪鐵龍公司讓遊客參觀其生產流水線欣賞其汽車生產工藝。後來世界各地著名現代化工業企業紛紛仿效,汽車、鋼鐵、飛機、釀酒、飲料、陶瓷等行業先後開放生產製作過程讓遊客 一飽眼福。

❸ 誰知道「旅遊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
旅遊活動早已有之,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各種條件限制,在過去很長時期,這種活動只屬少數人的消閑行為,經濟屬性很不明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十世紀後半期參與旅遊活動人數逐漸增多,活動內容、形式和范圍大大地擴展。近二十年,商務旅遊和度假旅遊的興起,更奠定了旅遊需求和旅遊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旅遊經濟概述
1、旅遊經濟的內涵
現代旅遊遊客在觀賞、度假的過程中,除了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外,更多是接觸社會,旅遊期間的食、宿、行、游、娛、購等活動,無一能離開游覽地社會的配合、支持,以及群眾提供的服務和幫助。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配合、服務和幫助的廣度和深度都是以資本和人力的投入為先決條件的。旅遊需求者支付貨幣向供給者購買旅遊產品或服務,旅遊供給者事先墊支資本開發旅遊資源,建造旅遊設施,培訓服務人員,然後以一定的價格向遊客銷售和提供旅遊產品與服務,以價值形式取得補償。
從旅遊活動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現代旅遊已發展成為明顯的帶有經濟性質的社會文化活動,即旅遊經濟活動,其內涵是: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旅遊需求者與旅遊供給者之間所產生的交換聯系,以及由這種聯系所產生的所有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總和。
2、旅遊經濟的發展階段
旅遊經濟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不同階段。
⑴不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即旅遊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遊客的食、宿、行基本上靠自己解決,交換聯系不多,經濟屬質體現不明顯。
⑵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它是隨著商品生產不斷發展,交換活動日益廣泛,以物易物形式基本消失,貨幣成為商品交換中唯一支付手段後產生的。而真正意義上的旅遊經濟活動也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隨著旅遊需求的增長,旅遊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內容的不斷豐富變化,旅遊供給也逐步走向專業化並形成了一定規模,旅遊活動完全建立在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基礎上,進入了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
⑶發達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旅行社的興起與發展,使原來在遊客和旅遊產品供給者之間分散、個別進行的交換聯系,通過中介者----旅行社的作用,把分散的旅遊的產品組合起來,變遊客的多次購買為一次性購買,使旅遊經濟活動中的多次交換過程簡化為銷售和購買兩個獨立環節,在全社會范圍內把旅遊者作為一方需求者,把所有旅遊產品供給者作為一方供應者很好地聯結起來,使旅遊經濟超出了區域或國界的限制,步入到發達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
3、現代旅遊經濟發展的特點
旅遊經濟活動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是長時間一直處於緩慢發展過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全球進入了現代旅遊經濟活動的高速增長時代。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⑴旅遊經濟活動的普及性或稱大眾性。最明顯的是現在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普及。如我國,1999年全年國內出遊就達7.19億人次。旅遊已不再是以往少數富人和權貴們的專有活動,而成為普通大眾人人都可享有的權利,旅遊已成為人類基本的需要之一。許多國家都將旅遊納入國家發展計劃的內容之中,以保證旅遊度假真正成為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權利。由於旅遊活動的普及,創造了大量的旅遊需求,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機遇。
⑵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性。現代科技的發展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使人們已不再局限於近距離旅遊,而是突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人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國際政治形勢的相對穩定,全球旅遊迅速發展。據世界旅遊組織(WTO)發布的信息,1996年全球入境旅遊人數高達5.93億人次,增長了23倍多。全球性旅遊活動的發展,又促使了國際投資中有相當比例投入到旅遊服務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截止至1998年,已有18個著名跨國飯店集團涉足我國92家飯店。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旅遊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29.1%;截至1996年底,外資投資規模達到200億美元,其中,旅遊飯店150億美元,度假區20億美元,旅遊景觀10億美元,度假別墅、公寓20億美元。旅遊經濟活動已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⑶旅遊經濟活動運行的規范性。現代旅遊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規范的運作模式。無論是國際旅遊還是國內旅遊,通常都由旅行社作為主要組織者,統一組織分散的旅遊者,依託各類旅遊企業和景區,按照預定的旅遊路線、活動內容和時間,通過提供綜合性的旅遊服務,滿足旅遊者多方面的需求。對於旅遊服務,各國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將旅遊者經常的、必需的服務,分別制定成標准規范,要求旅遊企業按照標准進行有序運作,以滿足旅遊者各種常規性需要。這種統一或近似的服務規范性,又進一步促進了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進程。
⑷旅遊經濟發展的持續性。這種特性在二戰後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增長一直保持著遠遠高於世界GDP增長速度的發展態勢。從1951年到1996年的46年裡,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次平均每年遞增7.1%,旅遊消費額每年遞增12.23%。旅遊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使其在許多國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開展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關系,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對維護全球社會持續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旅遊經濟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活力的經濟
現代旅遊是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伴生物。1980年,107個國家簽署的《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曾這樣表述:「旅遊是人們的一種積極休息,能夠強烈而深刻地表達人的本性。」旅遊正是由於它的這種積極意義,以及它的「無煙性」、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容量大、創匯能力強等特點,已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
1、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回顧
現代旅遊自19世紀40年代起源於英國。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旅遊才真正成為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這一時期促使旅遊活動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向新的高度發展的主要因素來自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兩個方面。
在旅遊需求方面,戰後世界人口基數增加迅猛,從25億猛增到現在的60多億;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和支付能力增強,對旅遊的普及具有極其重要的刺激作用;科技進步,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者的休息和帶薪假期增長,外出旅遊有了時間上的保證;戰後各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城市從事繁忙而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工作,他們希望回歸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之中,使緊張的體力和神經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放鬆,促成了度假旅遊的迅速和持續發展;教育事業不斷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加之信息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鄉土,以及對異域所發生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增強了求知慾望,旅遊熱的興起和持續高漲正是人們這種興趣和慾望的噴發。
在旅遊供給方面,推動戰後旅遊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由於旅行社的中介作用,使得廉價團體旅遊和包價旅遊迅速普及,刺激了大眾旅遊市場的發展;其二是旅遊接待國政府為發展經濟和便利遊客來訪而採取的支持態度和鼓勵措施,以及為了便於國家對旅遊業的指導,幾乎所有國家都設立了全國性的的旅遊管理組織(NTO),以促使旅遊業獲得更大發展,使其在本國國民經濟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由於各國國內旅遊發展的統計口徑不盡一致,現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所公布的資料整理出的數據列表於下,以說明二戰後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概況。
表1-1 1950-1999年世界國際旅遊人數和收入情況
年 份 旅遊人數(百萬人次) 旅遊收入(億美元)
195019601970198019901998 25.372.1158.7285.0454.0648.0 2168.7179.01023.62625.84443.0
另據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報告,1996年,全世界旅遊業總產出達3.6萬億美元,已佔全世界服務業總產出的1/3,佔全世界GDP總量的10.7%;居民旅遊消費支出佔全球總消費支出的11.3%;旅遊資本投資7660億美元,佔全球總投資的11.9%;旅遊業就業人數達2.55億,佔世界就業人數的1/9。這些充分說明,旅遊業已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產業。
2、改革開放後,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回顧
我國旅遊活動開展的歷史十分悠久。新中國成立後,從1949年11月福建廈門中國旅行社和華僑服務社的成立,到1954年4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的組建,已初步建立起接待海外旅遊者的網路體系。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我國國際旅遊的接待始終沒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對國家的經濟貢獻更是微乎其微。真正樹立把旅遊當作經濟產業來辦的觀念,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速度的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鑒於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的總體特徵以及旅遊基礎薄弱的現實,一直按照非常規之模式發展旅遊業,即將創匯作為支持旅遊業發展的目的和政策依據,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入境旅遊,在資金投入上也明顯地向具有國際旅遊的地區或項目傾斜,並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改造和加強涉外的旅遊服務設施。客觀地說,這種非常規的旅遊發展模式使我國的入境旅遊得到了較快速度的發展(詳見表1-2),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促成了我國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及產業地位的確立。
表1-2 1978-1999年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及外匯收入情況
年份 入境總數(萬人次) 外國人(萬人次) 華僑(萬人次) 港澳同胞(萬人次) 台胞(萬人次) 外匯收入(億美元) 同比增長(%)
1978 180.92 22.96 1.81 156.15 - 2.63 -
1979 420.39 36.24 2.09 382.06 - 4.49 70.9
1980 570.25 52.91 3.44 513.90 - 6.17 37.3
1981 776.71 67.52 3.89 705.31 - 7.85 27.3
1982 792.43 76.45 4.27 711.70 - 8.43 7.4
1983 947.70 87.25 4.04 856.41 - 9.41 11.6
1984 1285.22 113.43 4.75 1167.04 - 11.31 20.2
1985 1783.31 137.05 8.48 1637.78 - 12.50 10.5
1986 2281.95 148.23 6.81 2126.90 - 15.31 22.5
1987 2269.23 172.78 8.70 2508.74 - 18.62 21.6
1988 3169.48 184.22 7.93 2977.33 43.77 22.47 20.7
1989 2450.14 146.10 6.86 2297.19 54.10 18.60 -17.2
1990 2746.18 174.73 9.11 2562.34 94.80 22.18 19.2
1991 3334.98 271.01 13.34 3050.62 94.66 28.45 28.3
1992 3811.49 400.64 16.51 3394.34 131.78 39.47 38.7
1993 4152.69 456.59 16.62 3670.49 152.70 46.83 18.7
1994 4368.45 518.21 11.52 3838.72 139.02 73.23 56.4
1995 4638.65 588.67 11.58 4038.40 153.23 87.33 19.3
1996 5112.75 674.43 15.46 4422.86 173.39 102.00 16.8
1997 5758.79 742.80 9.90 5006.09 211.76 120.74 18.4
1998 6347.84 710.77 12.07 5625.00 217.46 126.02 4.4
1999* 7280.00 843.00 6426 141.00 11.9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統計年鑒》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對國內旅遊,隨著需求增長迫切。1993年11月,開始得到政策認可,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場,正確引導,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方針。1994年,國內旅遊首次納入國家旅遊統計范疇。統計表明,該年國內旅遊總人數達5.24億人次,回籠貨幣1023.51億元人民幣。此後,國內旅遊在這個很大的基數上持續增長(見表1-3)。現在,我國的旅遊市場結構和供給結構已開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旅遊經營體系和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全方位發展,出境旅遊逐漸興起的格局。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在199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作出將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決策,以促進我國旅遊業跨世紀的更大發展。
表1-3 我國國內旅遊人中境旅遊人數和旅遊消費情況
年 份 國內旅遊總 人 數(萬人次) 總消費(億元) 人均消費(元) 出境旅遊總人數(萬人次) 旅行社組織出境人數(萬人次)
1994 52400 1023.51 195.37 373.36 109.84
1995 62900 1375.70 218.71 452.05 125.99
1996 63950 1638.38 256.20 506.07 164.00
1997 64372 2112.70 328.20 532.39 143.07
1998 總計 69400 2391.18 344.50
城鎮 25000 1515.13 607.00
農村 44400 876.05 197.10
1999* 71900 227.00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統計年鑒》1995-1999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二十一世紀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展望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已位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但是相對於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現在還不是旅遊強國,與世界旅遊強國相比,我們還有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旅遊業的總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判斷是否支柱產業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雖然在逐步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顯得緩慢(見表1-4)。就全世界來看,這項指標在1998年的平均值是11.7%,我國是4.32%,而西班牙已經達到17.8%,經濟高度發達而且基數很大的美國也達到10%。差距說明了潛力,差距描繪出了前景。
表1-4 我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
年份 GDP(億元) 旅遊總收入 比重%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113416552098248731123439 3.273.543.953.664.164.3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遊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製作

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旅遊業憑借豐富的旅遊資源,依靠已經形成的旅遊產業規模,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優勢,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正確決策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在21世紀中國的旅遊經濟將會以更快速度發展,這不僅是國人的決心,而且也已成世人的共識。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成果顯示,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預計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遊者。出境旅遊也將會達到1億人次,成為世界第四位。要達到這些預測,如果按1999年我國入境的過夜旅遊者2704萬人次和近600萬出境旅遊人次計算,平均每年的增長率要分別達到8%和14%,比世界旅遊業總體增長速度高一倍。我們期望這些預測能夠得以真正實現。
就業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在擴大就業功能上,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要遠遠超出於其它行業,也會大於旅遊對GDP的貢獻。目前,我國旅
游產業直接就業人員180萬人,間接就業900萬人。根據國家旅遊局制定的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要達到720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到3600萬人,雖然與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的評估(1900萬和6900萬)有不小差距,盡管如此,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對勞動就業的貢獻也將是勿庸置疑。
第二節、旅遊產業
社會旅遊需求的增長,是推動旅遊活動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若僅有這一方面的推動,帶來的也只是旅遊活動的自然發展。如果沒有供給方面的支持和促進,旅遊經濟的形成,特別是現代大眾旅遊的持續發展十分困難。所以,旅遊經濟的真正發展是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聯合作用的結果。這里所說的供給方面指的就是旅遊產業。
一、旅遊產業概述
按我國的《國民經濟部門分類標准》把旅遊劃歸住宅、公用事業和居民生活服務業之中,對於「產業」的界定僅僅限於物質生產部門。而我國旅遊產業地位的確定,是改革開放後的結果。
1、旅遊產業概念的涵義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產業是一個集合概念,是直接從事經濟活動(包括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部門,這些部門就是通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又是指國民經濟體系中較高層次、更趨向多樣化的企業集合。
按照產業的涵義,旅遊產業概念就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按照一定社會分工,採取商品形式為社會旅遊需求提供各種旅遊產品或服務,以滿足旅遊消費者需求的各類企業的集合。旅遊產業是伴隨著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旅遊需求的日益增長,由原來的商業、交通運輸業和一些服務性行業中分離出來,並集合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它既是旅遊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旅遊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2、現代旅遊活動的組成要素
⑴旅遊活動主體
旅遊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這種活動規模的擴大,才使得外出旅遊的人形成為具有一定規模需求的市場,從而造就出可以經營的商業機會。換言之,沒有旅遊者便沒有旅遊活動,也不能使旅遊活動成為社會經濟現象,更不會促進旅遊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所以,作為旅遊者的人乃是旅遊活動的主體。
對於旅遊者的概念,聯合國1963年在羅馬召開的國際旅遊會議上曾對旅遊者下了一個定義,出於統計工作目的,會議提出採用「遊客」(Risitor)這一總體概念,並把遊客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游者(Tourist),另一類是短程游覽者(Excursionist),會議還建議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這個定義進行研究。目前,盡管許多國家對旅遊者概念的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多是在技術性上的認識不同,對其概念性定義本質上的認識區別不大。所以,可以這樣認為,無論是國際旅遊者還是國內旅遊者都是出於就業和移民以外的其它原因,暫時離開常住地去異鄉他土訪問的人。
⑵旅遊活動客體
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客體。它的最大魄力和價值所在,是它對遊客的吸引力,正是由於這種力的存在才吸引了無數遊客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前往觀賞游覽。所以,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是吸引力因素。為此,可以這樣認為: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及其它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經濟開展得成功與否,最基礎的條件在於它擁有的旅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在於這些資源座落的地理位置和可進入性程度,在於旅遊資源擁有地對這些資源內涵的感知和了解深度。雖然旅遊服務的好壞可以增添或減少其吸引魅力,但旅遊資源本身依舊是魅力的基礎。
⑶旅遊活動中介
在現代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完成旅遊活動的要素已不只是旅遊者和旅遊資源,而必須將這種活動的中介----旅遊產業也包括進去。現代大眾旅遊的特點之一,便是充分利用旅遊產業所提供的各種便利服務,使完成旅遊活動成為一種規范化的模式。雖然旅遊產業所提供的服務並非是旅遊者的旅遊目的,但是旅遊產業在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以及在旅遊動機產生與旅遊目的的實現之間所架起的一座便利橋梁。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旅遊的興起,也正是由於19世紀40年代在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開始的。旅遊經濟活動得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同旅遊產業所發揮的作用分不開的。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大旅遊活動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還是推動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最積極、最活躍的一個因素。
根據聯合國的《國際產業劃分標准》,以及對從事旅遊經濟業務的具體部門加以分析,旅遊產業主要的構成:即旅行社、旅遊交通客運企業和以旅館(Hotel)為代表的食宿部門,它們被稱為旅遊產業的三大支柱。
二、旅遊經濟產業化標志及其作用
1、旅遊經濟產業化標志
(1)旅遊消費需求的集中化,
工業化不僅使社會物質生產極大的豐富,還使社會需求在結構上發生了深刻變化,促使國民經濟體系中的產業結構不斷地進行調整,一些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便應運而生。旅遊產業即是為適應人們的需求重心由過去保障生存的低層次需要,逐步轉向注重個性發展和精神享受的高層次需要變化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旅遊不僅使人們達到愉悅身心,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擴大交流之目的,而且也為社會提供了廣泛和集中的市場需求,為旅遊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堅實基礎。
(2)旅遊產品供給的專業化,
旅遊產品的生產經營部門為適應旅遊需求的日益增大需要,必然要使自己的生產經營迅速集中,並從其它行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旅遊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成為向遊客提供食、宿、行、游、娛、購綜合性一條龍服務的新興產業。現代旅遊經濟在20世紀能有如此大規模的發展,是和英國的托馬斯.庫克旅遊公司、美國的運通旅遊公司和比利時的鐵路卧車公司逐步發展為世界旅遊業務代理的三大公司,以及為數眾多的旅遊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國出現分不開的。旅遊產業將世界旅遊經濟發展推上了新的階段。
2、旅遊產業在旅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旅遊者和旅遊資源中介橋梁的旅遊產業,在現代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上升為旅遊市場供給的主體,在推動旅遊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組合作用
旅遊產業將單項旅遊產品組合起來,形成一條完整和有機配合的旅遊熱線,改變了原來的由於產品(景點)分布零散,銷售困難的狀況。擴展了單項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使每條熱線的整體使用價值遠遠大於單個產品使用價值的簡單相加。
(2)方便遊客,激活市場
旅遊產業的支柱之一旅行社的出現,為遊客提供了極大方便.它們還為零散的、對異地旅遊產品和環境不甚了解的遊客實現旅遊願望提供積極支持和幫助,激活了旅遊市場。其作用在異地和異域旅遊中尤為突出。
(3)豐富旅遊產品供應
旅遊產業作為企業,它追求的是在滿足遊客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在這里集聚了一批精通旅遊業務的高層次人才,他們注意對市場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的趨勢,迅速作出正確預測,並收集信息傳遞給供給者,或與供給者一道共同開發市場所喜愛的產品,如國外的迪斯尼樂園、深圳的錦綉中華和世界之窗等都是以旅遊企業為主開發出旅遊產品,大大豐富了旅遊產品的內容,對旅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4)產業內部競爭,滿足遊客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
由於某些資源的獨占性賦予了一些旅遊企業經營上的壟斷可能性。但是由於旅遊資源和市場需求的多樣性的客觀存在,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全面佔領整個旅遊市場,所以,每個企業都必須竭盡全力,用自己獨特的產品,最佳的服務和經營策略吸引和爭取更多的遊客。正是因為這種競爭的存在,不斷地推動著旅遊經濟活動向更高階段的發展,遊客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才能得以持續的最大滿足。
(5)促使旅遊經濟整體效益提高
旅遊經濟產業化經營,不僅使單個旅遊產品組合發揮了整體效應,而且由於旅遊企業間的聯手經營還使遊客在旅遊行為實現過程中享受到批發價格的優惠,組團旅遊、包價旅遊等相繼推出,即方便了遊客,又產生了薄利多銷的效果和規模經濟效益,對旅遊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功不可沒。

❹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下我國旅遊業的現狀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旅遊業已經明顯具有比較巨大的優勢和巨大的國內需求,成為消費潛力巨大、成長性能良好的服務產業,因為今天參加會議的人大多數都是從事地產行業的人,所以我在這里想把旅遊業的情況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使大家對旅遊業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剛才講了從1978年到現在經過30年的發展,旅遊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產業規模不斷的擴大、產業體系也是日趨健全、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從上一屆政府提出,旅遊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現在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的前進。簡單的說,或者概括的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外國人入境旅遊市場發展很快,比如說在過去一年,2008年最終數字沒有出來,2007年一共接待外國旅遊者2161萬人次,同比增長17.6%,我們中國的旅遊是從入境旅遊開始,縱觀世界各國旅遊發展,首先都是從國內旅遊開始,先有國內旅遊,然後才有入境旅遊,我們國家從78年開始,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正在建設,外匯緊缺,首先是從入境旅遊開始,所以我們一直都提倡入境旅遊,政策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入境旅遊是我們的一個重點。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因為最近國務院領導同志也明確提出,國內旅遊是旅遊業的基礎,只有國內旅遊扎實了、規模上去了、質量提高了,才會有更好的國際旅遊。所以,國內旅遊從一開始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政策上是不鼓勵、不發展、不提倡,三不政策。但是國內旅遊確確實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當年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是三不政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休閑時間的增長,荷包越來越鼓,現在國內旅遊是迅猛發展,現在中國整個收入,中國旅遊整體收入1.09萬億,中間國內的旅遊收入佔到了7771億,剩下的國際旅遊收入419億美元,拋去港、澳、台,真正來自老外,來自外國人的應該是不多,所以國內旅遊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總人數達到4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因私出境達到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占出境總人數85%,快速發展公民出境旅遊市場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國內旅遊現在是三大市場,因為同中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入境旅遊,經過30年的發展形成的入境、出境、國內三大市場持續健康並驅並取得發展,剛才講了07年旅遊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據統計數字顯示,全年入境旅遊達到了1.32億人次,增長5.5%,國內旅遊人數達到16.1億人次,增長15.5%,國內旅遊總收入達到7771億元,增長25%,旅遊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萬億元增長23%,出境旅遊達到4100萬人次,增長19%,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入境在全球來說是第四大,亞洲是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一個是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旅遊業從三大市場來說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第二個,想跟各位報告一下關於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影響,當前這是不得不談的話題,因為這是當前談的比較多比較普遍,有種種預測的話題,剛才我跟各位報道的是2007年中國旅遊業取得的業績,但是也由於人所共知的客觀因素,即將過去的2008年對於中國的旅遊業來說,應該是雪上加霜,十分嚴峻的言論,從當前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旅遊產業與國際資本市場聯系的日趨緊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影響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和國際旅遊消費的需求,並進而影響整個旅遊經濟的平穩運行。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這場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引發了金融的海嘯,並且逐步的波及全球,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間,全球的主要市場波動,投資信心受損,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專家預測,世界經濟長時間簫條的可能性正在不斷的加大,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到了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未來更加嚴峻的金融市場將影響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具體的說,由於受消費型的領域受到強烈的沖擊,加上消費領域區域弱化,受這次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今年中國的入境旅遊市場下滑已成基本定局,而不斷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很可能會使我國的入境旅遊市場陷入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谷,對於這一點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剛才講了三大市場,作為入境市場,這一塊從今年1-10月份的數字來看,下降的速度稍微快一點,但是對於國內旅遊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雖然由於國內市場股市下跌,使部分中國國民的財產凈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和出境旅遊市場,但是經過我們研究判斷,這幾個月來我們對於旅遊業、旅遊經濟的運行狀況、旅遊企業經營的信心指數、居民出遊的預期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得出的判斷,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中長期的向好和國民財富積累的增加,使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逆轉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盡管今年入境旅遊市場增長受挫,但是在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等等各種因素的帶動下,特別是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積累,國內旅遊市場跟出境旅遊市場仍然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我們用的是可能,為什麼?從目前來看,從近幾個月的增長速度來看,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還呈現增長的態勢,只不過增幅稍微有一點放緩。而且今年十一黃金周以來,包括從北京的情況來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仍然保持非常旺盛的態勢,所以這個也可以作為一個理由。當然雖然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見底?對於居民出遊的狀況肯定會發生影響,而且影響會不斷的加深。此外,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旅遊企業的國際化水平相對來說較低,受國際金融資本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研究判斷,這次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企業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當然,在我國的發展中間,也有部分與全球資本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旅遊企業,尤其是酒店業,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比如如家快捷酒店這些酒店可能會面臨一個融資渠道減少和融資金額的大幅度縮水的風險,這樣對於中國正處於成長期的經濟型酒店的良性發展會受到一定的制約,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抵禦國際金融環境對於我國的不利影響,大家知道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出台10項有利於擴大內需的措施,從中也傳遞了對於旅遊業發展的利好的信息,會議還指出,要加大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對市場自主投資的鼓勵和引導,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的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所以還要千方百計的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努力消除制約消費和發展的制度和政治障礙。為此,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引導和促進居民擴大消費需求,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應該說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於今後一段時期的政策措施的主要亮點和主題。這個大家也知道為了迅速落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今年在第四季度安排了1000個億投資資金拉動地方投資和社會投資,從旅遊業這一塊,在1000億中間,旅遊業大概有10多億,用於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這次中央也很明確,投資旅遊業作為中央政府的旅遊業,主要是指興建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基礎設施裡面就包括了出遊。國務院相繼出台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用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這個對於旅遊業的平穩發展或者平穩過度是極為有利的,因為旅遊業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提供就業的重要的行業,所以這次採取擴大內需的政策,既有利於促進旅遊業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成長,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因為旅遊業發展到今天30年了,確確實實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轉型升級問題。所以,這個政策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的旅遊消費,又有利於增強旅遊發展的後勁,而且經過這次考驗旅遊經濟將會更加壯大,企業將會創新提高。曾經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講過這句話:「最值得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因此當前信心比黃金更加重要,困難中更要堅定信心,風雨之後必定會有彩虹,這是對於當前的金融形勢和旅遊業來說,我做的簡單的介紹,對於入境旅遊影響很大,對於國內旅遊出境旅遊影響是有限的,而且國務院領導同志最近幾次也很明確的提出要發展國內旅遊,要把國內旅遊的基礎打好。所以我們在很多場合講,今後的旅遊業發展要更加註重國內旅遊發展,國內旅遊發展包括了國內旅遊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旅遊的住宿設施,包括要創新、升級一些旅遊住宿設施的新業態,比如產權酒店、還有分時度假,都是其中之一。
第三個問題,把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跟大家做簡要的報告。為了把旅遊業建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國家旅遊局制訂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目前中國旅遊業占的比重是達到4.05%,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佔到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0%,旅遊服務貿易總額要達到1000億美元,要形成一批以旅遊經濟為主導產業的旅遊城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到2020年要把旅遊業發展成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和主導產業,旅遊業增加值要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要使旅遊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公共服務的功能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就業容量顯著增加、總體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中國國家旅遊局所確定的目標是建立在研究分析中國旅遊業發展環境基礎之上的。
大家知道十一五開局以來,旅遊業迎來了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這個寬松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在政策方面全面優化、地位凸顯,經濟方面強力支撐轉型升級;社會方面以人為本共享成果;文化方面文明大國文旅共融;科教方面,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這些極為有利的發展因素的疊加必將極大的推動中國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說政治環境,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❺ 簡述世界旅遊發展將出現的變化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每年國際旅遊業的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00年底,國際旅遊人次可望達到6.6億,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10%左右。旅遊收入將增至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匯產業。1992年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根據總收入、就業、增值、投資及納稅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證明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產業的態勢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指出:旅遊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旅遊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共產生1.27億個工作崗位,約佔世界勞動力總數的6.7%;旅遊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 其增值額已達到14490億美元;旅遊是各國財政中主要的納稅產業之一, 全世界的旅遊企業及從業人員的納稅總額高達3030億美元。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是產生的產值和提供就業崗位的貢獻,它同時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歐洲和北美是現代國際旅遊業的兩大傳統市場。在80年代以前,它們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收入都佔世界總數的90%左右。80年代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一批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國際旅遊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新的分配組合。尤其是東亞、太平洋地區,近些年來,國際旅遊增長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達到7.5%。預計到2010年國際旅遊者人數將達到1,9億。 在邁向21世紀的發展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份額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將會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去鄰國度假者必定會增加,區域性國際旅遊將大大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重心也相應東移,使亞太地區成為未來國際旅遊業的「熱點」區域。從中國的情況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間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長。1998年旅遊入境人數達6347.84萬人, 顯示出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長期以來,國際旅遊的主要客源市場在地區結構上一直以西歐、北歐和北美為主。這兩個地區作為現代國際旅遊的發源地,其出國旅遊人數幾乎占國際旅遊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國中,除亞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外,其餘大都集中在上述兩個地區,其中僅德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就占國際旅遊消費總支
1/3

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國際旅遊客源市場在地區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歐、日本、獨聯體、東歐和第三世界等6 大經濟力量相抗衡的態勢,直接影響各地區國際旅遊客源的發生、發展、消長和轉移,從而導致客源市場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漸漸走向分散。到21世紀初,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國,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旅遊客源國,而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市場。中國目前私人出境旅遊人數較少,但增長速度較快。 1994 年至1998年五年間,私人出境旅遊人數平均年增長18.6%。出境旅遊正在逐漸形成規模。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從近年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特點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旅遊者越來越不滿足多年一貫制的觀光旅遊,而希望能夠在旅遊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積極的探索、參與和休息,人們將更加重視精神疲勞的消除,這樣就要求旅遊企業推出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那些單純遊山玩水的消遣觀光,將逐漸為多樣化的旅遊方式和項目所取代。國際上傳統的旅遊方式分為四種,即娛樂型、觀光型、療養型和商務型,大多數旅遊活動更多的是各種方式特徵兼而有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方式是由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市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同的旅遊方式也有不同的產品、價格、市場對策等,同時旅遊者也有不同的消費要求和消費特點。當今,國際旅遊消費動向的重大變化是消費由「目的」變為「手段」,人們消費是為了實現自我愛好,為了自由娛樂,表現豐富的感情等。傳統的觀光、娛樂等旅遊方式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旅遊方式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化的方向發展,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將應運而生。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旅遊距離的遠近受限於時間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本世紀上半葉,人們大都只能藉助於火車和汽車進行旅遊活動。當時飛機速度既慢且票價昂貴,還很不安全。因此,那個時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特別是橫渡大洋的國際旅遊的興起,是二戰後航空運輸大發展的直接結果。目前,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續航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距離在旅遊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趨減弱,人們外出旅遊將乘坐更快捷的飛機和高速火車。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飛機,從倫敦飛到東京,航程9585千米,只需3小時; 短途旅行可坐時速550千米的超導火車, 速度比現在的高速火車快近一倍。加之閑暇時間增多,今後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遠程旅遊的行列中來。1983年,歐洲共同體國家出國旅遊者中,7
9.7%的人是到毗鄰國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者僅佔20.3%;到1995年,出國作短程旅遊的那部分人數下降到72.7%,中、遠程旅遊人數升至27.3%。另據國際航空協會估計,世界航空運輸中,長途航運將成為主要手段,距離在2400千米以上的長途客運量可能從目前占航空客運量6%劇增至40%。因此,隨著更加快捷、安全、
2/3

舒適、經濟的新型航空客機投入運營,全球性大規模的中、遠程旅遊將成為可能。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世界局勢的緩和,使世界避免爆發全球性毀滅戰爭成為可能,但世界上局部戰爭和沖突時有發生。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將隨時對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形成局部威脅。在具備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惟一能使旅遊者放棄旅遊計劃的因素就是對安全的顧慮。旅遊者考慮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局部戰爭和沖突,恐怖主義活動;旅遊目的地政局不穩定,傳染性疾病流行,惡性交通事故的發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等。旅遊者只有對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確定無疑後才會啟程。因此,各旅遊接待國或地區都愈來愈重視安全因素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求從每一個環節把好安全關。針對一些不可預測的不安全因素為遊客預先代辦保險,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輕遊客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一旦事故發生,可以將其對市場的沖擊力減少到最低程度。

❻ 21世紀的三大新興旅遊消費增長點是什麼

1、改變了傳統旅遊業的運作模式 旅遊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給傳統旅遊業帶來了沖擊,能夠形成完整的旅遊產品,並可根據實際情況,作隨團或散客旅遊兩種選擇。在這種模式中,旅遊網站作為中介機構或信息中心,而旅行社轉變為行使帶團出遊及協調其他旅遊企業,以完成旅遊活動的服務性企業。 2、 個性化服務 利用互聯網技術,旅遊者可以自由組團和選擇參加者,自由選擇路線,通過網路旅遊服務公司,旅遊者可以自助地預訂旅遊路線,選擇交通方式,預訂酒店導游。通過後台伺服器的專家系統,旅遊公司還可為缺乏旅遊經驗的消費者提供咨詢意見。 3、形式多樣性 旅遊電子商務既有網站對交通、住宿、景點等企業成分,也有對遊客成分,還可建立遊客點菜,企業競標接盤及遊客自行組團等模式,左右逢源。相信隨著旅遊業與網路經濟更緊密地聯動發展,必將為旅遊業的良性循環與變革起到積極有效的推進作用,使得傳統經濟和網路經濟得以共同發展。 4、不需要配送的環節 電子商務在旅遊業應用中的優勢及問題的研究文獻綜述 旅遊電子商務是指旅遊企業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旅遊機構內部和對外的聯系,即改進旅遊企業之間、旅遊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之間、旅遊企業與旅遊者之間的交流和交易、改進旅遊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從而擴大銷售,拓展市場,並實現內部電子化管理的全部商業經營過程。旅遊電子商務在21世紀將給世界各國旅遊業帶來巨大的變革,並成為旅遊經濟的新增長點 5、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旅遊電子商務像一張大網,把眾多的旅遊者、旅遊中介、旅遊供應商聯系在一起。旅行社、景區、旅遊飯店及旅遊相關行業,如租車業,可藉助同一網站招徠更多的顧客。旅遊市場的規模因電子商務而擴大了,它們將原來市場分散的利潤點集中起來,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6、提供具有絕對優勢的價格 7、發展多渠道的電子商務旅遊 8、提高了旅遊業的效率

❼ 國際旅遊客流的發展變化趨勢

一、國際旅遊客流的地理分布規律
歐洲不但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中心接待地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其次,美洲也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重要客源地。在產生客源方面居第三位的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東地區各國雖然在經濟上較富,但由於人口基數小,加之居民的旅遊傳統問題,所以在客源市場中佔有的比例不大。旅遊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奧地利、荷蘭、挪威、加拿大、瑞典、瑞士、科威特、澳大利亞、委內瑞拉、丹麥、比利時、墨西哥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國際旅遊支出,大約佔世界國際旅遊支出總額的78%。
目前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營國際旅遊業,其中18個經濟發達國家(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日本、義大利、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瑞士、瑞典、澳大利亞、挪威、丹麥、愛爾蘭、芬蘭)不僅產生了國際旅遊客源總數的90%,而且其中80%的國際旅遊客源也主要流向這18個國家。盡管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客流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使國際旅遊客流的地里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旅遊客流的總體發展趨勢,目前及今後國際旅遊客流的主流仍然相對集中於發達國家。
二、國際旅遊客流的空間移動規律
第一,在全世界國際旅遊中,近距離的出國旅遊,特別是前往鄰國的國際旅遊,一直占據絕大比重。以旅遊人次計算,這種近距離出國旅遊約佔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80%。以80年代上半期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分布情況為例,美洲出國旅遊者中有70%是在美洲地區各旅遊目的地旅遊,前往區外目的地的只有30%。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出國旅遊人次總計的75%是在本地區內的旅遊目的國游覽,去區外目的地旅遊的人次僅佔25%。在歐洲的比例則分別為79%和21%。
第二,在流動態勢上,特別是就遠程國際旅遊而言,從50年代至今,歐美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並且這兩個地區彼此互為重要客源程序地和目的地。無論是在旅遊人次上,還是在消費額上,這兩個地區一直都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客流也是國際遠程旅遊中最主要的客流。 第三,隨著亞太地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該地區在世界國際旅遊中的位置。70年代中期以來亞太地區國際旅遊不斷迅速發展的趨勢及8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地區出國旅遊市場中遠程旅遊趨於增加的傾向都說明,在下個世紀全世界國際旅遊中必將形成歐、美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的主要格局。
雖然說,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走向緩慢增長,但世界旅遊市場仍擁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空間。在未來幾年裡國際旅遊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屆時,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歐洲將繼續保持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的地位,但是其國際旅遊年增長率(3.1%)將低於世界旅遊年增長率。東亞太地區也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家,與此同時,也將成為第4大旅遊客源國.一、國際旅遊客流的地理分布規律
參考資料:客源國概論

師院的 自己修改下就可以了

❽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論文800字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主要選擇方式之一。旅遊業的發展不僅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為它們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因此,旅遊業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

據世界旅遊組織今年年初發表的年度報告統計,2002年世界各國和地區入境旅遊人數達7.15億人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歐洲入境旅遊人數仍居世界第一位,為4.11億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57.5%。近年來,亞洲旅遊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旅遊業最興旺的地區之一。2002年前往亞太地區的國際遊客達1.31億人次,僅次於歐洲。美洲地區也是世界旅遊的熱點地區,2002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21億人次。非洲的遠古文明和原始風光也開始吸引遊客的視線,去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到2410萬人次。

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法國仍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2002年法國接待的外國遊客人數突破了歷史記錄,達7670萬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10.7%。其次是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接待人數分別為5130萬人次、4540萬人次和3950萬人次。中國的悠久歷史、秀麗風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多樣化的民風民俗以及安全的旅遊環境等,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得去年中國入境旅遊者總數達到3680萬人次,居世界第五位。

今年上半年由於受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一度疲軟。從下半年開始,歐洲旅遊業增長較明顯,非洲和美洲也有增長。亞洲一些地區的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也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世界旅遊組織樂觀地表示,亞洲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將會在今年年底全面復甦。

目前,世界旅遊業正朝著區域化、多樣化趨勢發展。多年來,世界旅遊業主要以歐洲為主體,現在逐漸形成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旅遊方式的選擇上,一些國家採取以「新」、「異」取勝的戰略,除一些傳統旅遊項目外,文化旅遊、商務旅遊、生態旅遊和網路旅遊等特色旅遊,以其新穎、別致、時代性強和內容豐富多彩等特點吸引遊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由於受世界經濟因素影響,未來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亦將日趨激烈。

如何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吸引更多旅遊者、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和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許多國家通過頒布旅遊組織法或旅遊基本法、直接投資或減稅、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制定休假制度、實行「低門檻」入境和「低門檻」收費政策等,以保證和支持本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