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哪幾個角度對山嶽旅遊資源進行審美
你好!通常會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山嶽旅遊資源自然美的形態:即山嶽本回身的自然形態;
2、山嶽旅遊答資源的聲態美:藉助外物的襯托,所展現的協調美,如流水,瀑布;
3、山嶽旅遊資源的動態美:
4、山嶽旅遊資源的色彩美:如植被四季顏色的變換;
Happy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西藏旅遊資源的基本特性
李征南王方國
(重慶礦產調查院,重慶400015;成都礦產地質研究所,成都610081)
摘要 通過對西藏旅遊資源的調查和綜合研究發現,西藏旅遊資源的獨特厚重和神奇令人震撼。其自然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地質旅遊資源的典型性、歷史人文資源的珍稀性、民俗旅遊資源的突出性、旅遊資源的美學性、廣域性和生態優越性簡直是無與倫比。文章概述了西藏西藏旅遊資源突出的基本特性,以激發人們探索西藏的嚮往和旅遊的願望。
關鍵詞 西藏;旅遊資源;特性
我國西藏自治區孕育著豐厚的旅遊資源,與西藏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奇異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景觀,更顯出這塊西部土地強烈的神奇色彩。筆者在綜合整理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資料的過程中,特別是對大部分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幅中的旅遊資源部分的綜合整理以後,對西藏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有了更深的理解。
1 自然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西藏全區面積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八分之一,自然旅遊資源類型之多,反差之大是全國任何省區都不可比擬的。包括有神秘奧妙的地質景觀,美妙絕倫的山水風光,絢麗多彩的天象,珍稀寶貴的生物,浩瀚的草原,深邃的森林,氣勢恢弘的宗教建築,古樸厚重的民族文化,奇特的民俗風情,真是種類繁多,樣樣俱全。
僅就青藏高原旅遊資源的色彩多樣性而言,紅黃藍綠白,五色俱全。紅—僧衣、廟牆,還有雅丹、丹霞,燦若明霞,色如渥丹;黃—沙漠、風沙,無垠沙海、沙鳴千里;藍—天空、湖泊,遼闊的天空,萬里蒼穹,高原湖泊,萬頃碧波、水天一色;綠—草原,遼闊的草原,牛羊遍野;白—雪山冰川,晶瑩剔透、冰雕玉潔。
2 自然旅遊資源的獨特性
西藏自然資源的不均衡分布、資源地域組合的差異以及厚重的宗教文化鑄造了自然旅遊資源的獨特。比如布達拉宮的風姿,大昭寺的虔誠,珠穆朗瑪峰的雄偉,岡仁波齊的神奇,絨布冰川的仙境,納木錯的聖潔,墨脫大峽谷的深邃,藏布巴東瀑布的神韻,羊八井地熱的母愛,羌塘自然保護區的浩瀚,高原生物的多樣性,藏羚羊的珍稀。在西藏地區的許多旅遊資源都具有相當的獨特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
西藏與整個中國大陸的地形有其相似性,西高東低。東南部有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西北部為典型的乾旱氣候環境。其間的變化快,梯度大,垂直分帶明顯。西藏的不同地質構造帶與不同氣候帶的綜合交叉作用,展現出各種類型的山水、地質景觀鑲嵌的復雜格局。這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甚至世界的其他國家裡都見不到的。
3 地質旅遊資源的典型性
西藏地處世界第三極,我國地質地貌最高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1]。境內山地疊起,高原錯落,谷地綿延,地貌發育典型,地貌格局復雜而有序。藏東地區,在地層、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發育成大規模的典型峽谷地貌,具有奇、險、秀、美的特點。聶拉木中尼公路地質大剖面,集前寒武紀基底、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連續地層剖面,以及其他豐富自然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四條板塊結合帶中的景觀為西藏所獨有,不僅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4 歷史人文資源的珍稀性
西藏擁有多類型、高品質、大規模的人文旅遊資源,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2]所列人文旅遊資源景觀系歷史遺產景類的全部21個景型中,西藏包含16個景型,佔到歷史遺產景類的76.2%,顯現了作為藏民族發祥地所承傳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擁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家,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1家。
5 民俗旅遊資源的突出性
西藏是全國最大的藏族聚居區。藏族是具有豐富歷史內涵和獨特文化的民族,藏族婚嫁、節慶、喪葬、飲食、服飾、民間藝術、民間游戲娛樂等民俗旅遊資源十分突出,是最能吸引異國異域遊客的特色旅遊資源。尤以引人入勝的是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節日,以強烈的傳統色彩把獨特的高原民風渲染得淋漓盡致。
西藏人民在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下發展至今,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所有歷史的、文化的、宗教的傳統,都系統完整地保存並體現於遍及西藏各地的大小寺院、宮殿、庄園、建築、壁畫、雕塑、寺藏等文物古跡。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是其中的典範,歷史文化地位同樣重要的還有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大昭寺、桑耶寺,等等,構成了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6 旅遊資源的美學特性
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織評選了全國最美地方的「選美中國」活動。聘請了200多位專家,以顛覆傳統、推進審美、關注西部的全新的理念,選出了全國34個省市區的102個最美的地方,推出了中國最美地方的最新排行榜。其中西藏美景就有11處榜上有名,佔全國的11%;在16個單項中就有4個冠軍,佔25%。十大名山就有3座屬於西藏地區。可見西藏美的分量之重。
在這次選美中國的過程中,南迦巴瓦峰集壯麗與秀美於一身,以「雲中的天堂」被列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珠穆朗瑪峰以「心靈的守望」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岡仁波齊峰峰形獨特,突兀之美令人震撼,以「眾神的居所」被列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已於1994年1月正式將雅魯藏布大峽谷列為世界之最。雅魯藏布大峽谷以「壯、深、潤、幽、高、長、險、低、奇、秀」等特徵,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首;怒江大峽谷以其世界知名的「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樸」,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藏布巴東瀑布群以其「最壯觀、最原始、最神秘」神韻,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的第一名;絨布冰川以「千姿百態的冰塔林,宛如瓊樓玉宇」的仙境,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的第一名;米堆冰川以「冰川與田園共存」和「桃花源里的冰雪」的和諧景觀,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納木錯以「與神耳語的地方」的美譽,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崗鄉林芝雲杉林以其「原始古樸和茂密壯觀」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那曲高寒草原以其「雄壯之美」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7 旅遊資源的廣域性
西藏地域遼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海拔逐漸升高,受西南季風和冬季西風的影響,氣候也呈現同樣方向的變化。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高原溫帶季風半濕半乾旱氣候等氣候類型。從東南到西北隨著水熱條件在空間分配的規律性變化,又依次出現喜馬拉雅南翼熱帶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區、藏東山地針葉林區、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區、藏東北高山灌叢草甸區、藏北高原草原區、藏西北荒漠與荒漠草原區等。
藏東及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高山峽谷地帶,由於地勢垂直變化大,呈現立體氣候。在珠穆朗瑪峰腳下,不僅可看到雪峰、冰川等奇景,還可考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山谷——卡瑪山谷(1921年被英國人首次發現,現為珠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與西藏相鄰的尼泊爾王國為參照,西藏不僅可開發為魅力獨特的觀光旅遊地,而且還具有開展徒步、登山活動的巨大潛力。在藏東南一些地帶,有許多高山峽谷、原始森林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有適合常年開展徒步活動的氣候條件,有開展森林旅遊、生態旅遊、江河漂流等專項旅遊活動的潛力,從發展的眼光看,適合開發各種綜合型的山地旅遊。
8 旅遊資源的生態優越性
獨特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使西藏保持了生態的多樣性和完整性。生物種類之多,資源蘊藏量之大,景觀之奇特,均居我國前列。全區僅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一級有41種,二級有84種,還有很多珍貴樹種。這些資源有不少品種被保護在全區28(含擬建)個自然保護區之內。珠峰是國家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主要以保護珍稀瀕危物種、自然歷史遺跡和人類歷史遺跡為主。墨脫是國家級以保護完整的綜合自然生態和珍稀動物的自然保護區,這些都是開辟森林旅遊、生態旅遊、高原草原風光以及其他專項旅遊活動的理想場所。
西藏具有開展自然生態旅遊和文化生態旅遊的雙向實力。28個自然保護區集中了全區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部分,在發展自然生態旅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西藏擁有的世界級、國家級、自治區級、縣市級各個級別的歷史文化遺產,體現的代表性文化為:藏族文化、考古文化、建築文化、岩畫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等,使西藏歷史人文資源具有持久的面向21世紀的魅力,為發展文化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
由於人口稀少,工農業污染十分有限,使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得以保存,是野生動、植物的樂園。區內原始的生態群落保存完好,因此,在定量評價表中,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得分一般都很高,大多屬「極佳」或「優秀」。據測試,區內大氣、水、土壤、冰雪中的污染物含量極低,自然環境十分純潔。這些優異的環境質量一方面增加了自治區的旅遊吸引力,是該地區的主要特點之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在開發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的同時,更要採取有效措施,保持這種原始、純潔的生態環境,使旅遊業在這片處女地上能夠可持續發展。
我們相信,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以及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西藏的旅遊設施基礎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優化,神奇的西藏會吸引更多的中外旅遊者前去旅遊和頂禮,更多的學者前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孫鴻烈,鄭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發展.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
[2]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❸ 旅遊資源美感的主要內容
旅遊資源的范圍極廣,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學問題也極為廣泛,包括了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藝術美等等。這里我們只能就其主要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形態美
無論自然存在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無不以某種形態而存在,包括體量、形狀、色彩、線條、結構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須通過多種具體的因素以及人們的態度表現出來。所以萬物無不與形態有關。形態美主要作用於人們的視覺,其次也會引起人們的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官的反應。
按照我國傳統美學的分析,形態美包括以下幾種:
1.雄
即通常所謂雄偉、雄壯、壯麗、宏偉、雄渾等。舉凡能夠產生「雄」的事物,必然其體量高而大。人們常須用高仰角來觀看,有壓頂之勢或鋪天蓋地、席捲一切之態,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動人心魄的氣勢。如常被稱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洶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築物以及社會中力量懸殊的搏鬥等。這里對比的規律也在發揮著作用。雄偉之美會使人產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奮進。
2.險
即通常所謂險峻、陡峭、岌岌可危等。舉凡能夠產生「險」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人處其上即如憑虛躡空,稍有不慎即會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膽寒心驚。當然,必須是「有驚無險」,否則就會造成美學上所探討的「悲劇」了。華山有「天下險」之稱,即因其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華山自古一條路」(現今已不只一條),而路寬幾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現了「韓愈投書」的典故。黃山「鯉魚背」、武陵源「天生橋」以及「三根馬尾吊半空」的渾源懸空寺等,均堪稱「險」的代表。險峻之美激勵人們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奮力進取。
3.幽
即通常所謂幽深、幽靜、幽邃、幽暗、清幽等。「幽」一般系指整個環境而言。舉凡能夠產生「幽」的事物,其形勢必曲、必靜,也多數光線較暗,遊人的視野受到局限,即「曲徑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為青城山竹樹繁茂,山路曲折而靜謐,人行山中,瞻前顧後皆疑無路,竟難辨身處何地。其他如峨眉山黑龍江棧道、雁盪山筋竹澗、武夷山桃源洞等處亦以「幽」取勝。「幽」有「移步換形」之妙,同舒朗曠遠成為對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常使用此種手法。「幽」的環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潛心靜思,最宜養性頤情。
4.秀
即通常所謂秀麗、秀美、優美、柔美等。「秀」一般指體量較小、結構勻稱而且線條柔美、富於彈性的事物。美術家和詩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線是最優美的。在山地中,還應當有茂密的植被和多雲霧,即所謂「得雲煙為秀」。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稱,「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因為峨眉山主峰雖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數地區山勢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鬱,岩石較少裸露,林木隨風偃伏,形成富於彈性的曲線,這與以奇險著稱的山地不同。峨眉又多山嵐雲霧。故其雖高而人們仍認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徵。我國南北風光的總特點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於南方多煙雨且植物繁茂。推而廣之,人們也常用「秀麗」來形容南方人,特別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體態嬌小、性格溫柔。秀美之境使人心緒平和,利於愉情養神,感到陶然自得,舒暢自由。
5.奇
即通常所謂奇特、奇麗、奇絕、怪誕、詭異等。舉凡能夠產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數量稀少難覓,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態特異,或因其互相配合構成出人意料之情景。
黃山有松、石、雲、泉「四絕」,為世間少有,更兼都集中於一山,難怪黃山素有「天下奇」之稱了。其他如桂林的「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承德的磬錘峰、泉州的「碧玉球」、新疆烏爾禾的「魔鬼城」、辛巴威的「奇石公園」等,雖然它們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世界少有的。各地泉水並不少,但能定時而涌流的間歇泉不多,其他「魚泉」、「桃花泉」、「水火同源泉」等則屬於世所罕見。人文旅遊資源中也不乏此種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月牙湖」、五台山的「滴水殿」、廣西容縣柱腳竟懸空不落地的「經略台真武閣」、甘肅武威古雷台出土的漢代「天馬」等,構思之巧妙均出人意料。「天馬」甚至被作為中國旅遊的標志。它們或體現了自然界的天斧神工,或表現出人類的奇思巧構。
有時某些因素的巧妙配合更有出奇之妙。如泰山「仙人橋」,系三塊巨石在跌落過程中偶然擠壓在一起,形成凌空的「橋」。雁盪山有二峰相臨相對,而在高處正有一圓石夾在其間,故稱為「含珠峰」。北京慕田峪長城有「鴛鴦松」,一干而二枝,奇在其一枝為油松,另一枝為馬尾松,而且天衣無縫。泉州「天侶呈瑞」與其相似,只不過主體為榕樹,斜枝為重陽木。雲南某地有「榕裹塔」與「塔裹榕」。二者相距不遠。前者為榕緊緊地將佛塔包裹住如塔建榕腹;後者則榕從塔中長出,塔被漲裂而不倒。北京房山有「花盆山」,緊倚一上大下小的高約3米之巨石生長一古松,自山下遠望恰如花枝搖曳的花盆。黃山有一巨石形似喜鵲,其旁恰有一松,構成了「喜鵲登梅」(又稱「喜上眉梢」)。《徐霞客游記》載湖南龍洞內景象:「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如龍,首頂橫脊,尾拖池中。有圓石大如斗,崿插水中,石出水者亦尺許,密依側龍,真頷下物也,珠旁又一石,大倍珠,中凹如臼而平水,曰『珠盤』。」石、水二者相互關聯構成了包括池、龍、珠、盤的一幅天然畫圖,世所罕見。
奇特美啟迪人的智慧,激勵人們勇於創造和敢於超越的精神。
6.曠
即通常所謂曠遠、遼闊、敞曠、浩渺、空闊等。舉凡能產生「曠」的事物,皆為人們的視線沒有阻隔,放眼四望茫無際涯。如浩渺的水面、蒼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杜甫《望岳》:「會當凌絕峰,一覽眾山小。」古詩《敕勒川》:「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等所描寫的均為曠景。曠景具有雄渾、博大、深沉、單純之勢。單純不是單調,單純中包蘊著小的變化。在單純與變化的協調中透出無限生機。現代人的生活空間狹小,視野多受到阻礙,因而曠遠美使人解脫憂煩,心胸開闊,心情豁達,行事干練。
7.野
即通常所謂天然未鑿、富有野趣、古樸等。舉凡能產生「野」的事物,必須是純屬自然,妙境天成,「天然無雕飾」,或保持較古樸而少受現代文明影響者。它同上述各種美必須是憑借某種特殊的自然條件或人為努力,只在特定地域才存在者相反。例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名氏的《水調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等,是大漠荒原之野。李華《春行即興》:「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是山林之野。李白《送友人入蜀》:「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是深山之野。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是邊塞之野。還有美人天生麗質、村姑淳樸無嬌,性格質朴、憨厚等,也常可稱為「野」。現代文明的負面影響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故當今野趣更成了人們追求的目標。野趣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蒼涼之慨,悲壯之嘆,使人童心不泯,使人率真磊落,人處此境會很自然地拋開了社會生活中的等級高低、貧富差別等妨礙人們交往的觀念。故探險旅遊、訪古旅遊、採集旅遊、自然保護區旅遊、森林旅遊、綠色旅遊、野營野炊旅遊等日益興旺。
二、色彩美
色是物的基本屬性之一,凡物有其形即必有其色。山水草木,鳥獸蟲魚,朝輝夕陽,虹霓海市,礦物寶石,建築和服飾,工藝美術,無不以其色彩而引人注目,有些還是主要吸引力所在。
色彩在構景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它超過了形象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事物的形象,而賦予它特有的神韻。紅葉自古受到人們的贊賞。其實有些紅葉樹本身並不很美(如黃櫨)。但當滿山一片火紅的時候,人們並不著重欣賞其個體的形象,而是從其整體上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活力。正象杜牧《山行》所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季的山野,黃紅(某些變色樹葉)白(白樺樹乾和蘆花等)綠(長綠樹),色彩斑駁,較之其他季節尤為動人。「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純白潔凈而富有魅力。野花野草的形象往往不能與仙苑奇芭媲美,然而當大地上呈現花團錦簇景象時,其魅力絕非玩賞單獨的一支名花可比。九寨溝的山美、水美、樹也美,然而給人影響最深的卻是其斑斕繽紛的色彩。
黑也是一種顏色,尤其是它能夠有力地襯托出亮色的美。例如夜空的皎月和星光、城市的燈火、建築物的輪廓燈、霓虹燈,車船在夜間行駛的軌跡等。一切無關的因素都被黑色遮掩了,從而使明亮的色彩更為突出醒目。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寫的:「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某些城市(例如香港、重慶)的夜景比白天更有魅力的原因即在於此。
心理學家和醫學家都證明,色彩最能夠影響人的情感,而且不同的色彩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情和生理變化:藍色使人感到寧靜和滿足,使血壓平穩;綠色使人感到安祥、快樂,利於養目;黃色代表時尚與進取,使人振作;紅色則使人興奮,脈搏加快,血壓上升,使人聯想到權力;綠色與紅色配合更使人振奮、激動。
按照色彩對人的情緒和生理影響的不同,一般常將其分為冷色調、中間色調和暖色調。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顏色還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如紅色代表熱情、革命和尊貴,綠色代表和平與安全,白色代表純潔和高尚,黑色代表悲傷與死亡,黃色代表珍貴,象徵著君權和高貴。色彩的這種社會意義在建築、服飾和藝術上被廣泛地應用著。
當然,不同國家或地區對某些顏色的理解有差別,這是必須認真對待的。
在旅遊接待中注意這一點,在飯店建設中亦不可忽視色彩的運用。餐廳不可使用黃色,因為黃色會使人厭食。某飯店以黑白二色為基調,在白牆上裝飾著黑色飾物,工作人員身著黑色工作服。某飯店的正面輪廓為下直上尖,採用深色玻璃幕牆。都因而對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三、聲音美
聽覺和視覺同樣是人的主要感覺器官。聲音悅於耳與形象色彩悅於目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故常雲「悅人耳目」。而且在人生的歷程中,最後失去功能的是聽覺。現在國外已經有專門錄制了大自然的流水、鳥鳴、獸嘯、風聲、雨聲等聲音的錄音帶銷售,足見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說明聲音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並且它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
海浪江流、湧泉瀑布、鶯燕蛩蛙、林海松濤、空谷足音、鼓樂鍾磬、人聲天籟,自有節奏,各具其情。欣賞優美的樂器演奏和歌唱,人皆喜愛。登高一呼,群山響應,是遊人的一大樂趣。聲音效果有時還是某些旅遊點的特色。俞越《九溪》詩真切地描寫出杭州九溪十八澗的美景:「重重迭迭山,曲曲環環路,東東丁丁泉,高高下下樹。」這里既有形、色,也有聲音之趣。浙江普陀山潮音洞有聲若雷鳴之異,四川閬中「音樂崖」有步移聲異之奇,峨眉山萬年寺彈琴蛙可一唱百和,河北嶂石岩近年發現了高100米、長達300餘米、弧度250度的天然迴音壁,至於北京天壇皇穹宇和圜丘中央的「億萬景(影)從石」、山西永濟普救寺舍利塔、洛陽齊雲塔、四川潼南定明寺附近的石蹬道等,都是因有迴音之趣而倍受遊人青睞的建築。在古典園林中,也常疊石為峽、為澗、為壩,植荷、種芭蕉,以獲得聲音之美感。即所謂「留得殘荷聽雨聲」、「聽雨軒」等。
由於人們感官之間的聯系和美學上的對比作用,有時明明是寂靜無聲的世界,人們卻彷彿聽到了聲音,即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有時適當的聲音卻有助於創造幽靜的氣氛,此即所謂「鳥鳴山更幽」。
音色、音強,特別是節奏,很容易引起人們感情的共鳴。柔美的聲音,徐緩的節奏,使人鬆弛、沉靜,有助於思維;激越的聲音,跳躍的節奏,令人歡快激動受到鼓舞;而尖厲噪雜的聲音、狂亂的節奏,則為噪音,使人焦躁不安,甚至引發疾病。頻率極高的超聲波,雖然人耳聽不到,但有損於人體健康,更不必說曾被戰爭狂人實驗過的「死聲」了。
四、嗅味美
嗅覺和味覺可以使人感受外界的氣味和滋味。芬芳的花卉、誘人的果品、甘醇的佳釀、豐盛的菜餚、草原和森林的氣息等,都會引起嗅覺或味覺產生美感。主要是生理方面的快感,其中某些氣味還對人的健康有利。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很注意製造嗅覺美,番禺余蔭山房的主要建築之一即為「聞木樨香」。而且此種美感不同於其他美感,它誘使人們去親自品嘗體驗。所以美食、佳釀、名茶、鮮果都成為旅遊中不可缺少的項目,若有甘泉也定然引起遊人品嘗的興趣。當然,其樂趣絕非僅僅是為了果腹解渴,而是獲得精神享受,並且它們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函。因為不僅它們的製作過程體現著文化,而且在享用過程中經常伴隨著某種很能表現一個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如有些民族的敬酒方式、進食程序等,有些還產生了文化素養很高的「道」(如「茶道」等),故成為對某種文化的體驗。所以現今人們津津樂道於「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五、質感美
質感是物質的各種物理或化學屬性——如硬度、溫度、色彩、比重、彈性、韌性、光澤、光潔度、牢固度、穩定性等——對人的各種感官刺激所形成的綜合印象。這對珠寶、玉器、裘皮、毛絨、綢緞、工藝美術品極為重要,自然界的冰雪、草原、岩石等有時也以特殊的質感而引人注目。
由於不同物質均有其特殊的質感,因而人們往往利用質感的作用,想方設法使普通的物質具有珍貴物質的質感,以提高其身價。如仿毛化纖織物、仿象牙塑料製品、仿金氧化鋁製品、仿玉料器等。
質感美還使某些物質產生了特定的理念,使人們對其重視程度更甚於因質感本身而引發的感情。中國古有「君子比德於玉」之說,即是很好的例證。
在旅遊開發中,為了求得與環境的統一和諧,人們也常常利用質感效果。如用水泥模仿竹木或岩石;用玻璃鋼模仿漢白玉進行雕塑;用硅橡膠仿人的皮膚等。
六、動態美
世間萬物都無不在運動。無論人的眼睛是否能夠察覺,或是在個人的一生中是否有機會察覺。月換星移、雲岫飄忽、江河奔騰、百獸出沒、花木搖曳、車駛舟行、生命演替乃至大陸升降、岩石風化。這些都是運動。運動有相對性,雲飛而山搖,車行而地轉,就是明顯的例證。這是其空間位置相對變化的結果。
須特別指出的是,有時相互間的空間位置並未改變,即一般所謂靜止的物體,也能夠產生動態。例如由於地殼和岩漿運動造成傾斜的岩石「層理」(如武夷山的「五馬奔朝」)或岩柱,風化作用形成的「風動石」,由於岩石紋理與植物共同組成的某種形態(如桂林灕江沿岸的「九馬畫山」),某些繪畫和雕塑品,中國建築中的飛檐等,都給人以動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打破了平衡的規律。
現代有一種追求動態的傾向。例如有一些建築為了取得動態效果而建造為傾斜(包括螺旋)以至倒三角形,服飾上的不對稱等,藝術作品中更是經常利用這種審美特性來表現「動象」。
動態美使人活潑、有朝氣,激勵人進取。
七、形式美
自然界許多物體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其形狀、線條、色彩等,都表現出整齊、對稱、均衡、對比、節奏、多樣統一的美。諸如岩石、礦物結晶體、冰雪、植物的花和葉、動物羽毛的花紋等多是如此。它們給人以美感,即形式美。
在人類社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上述原則,並有所發展和創造。如在建築、服飾、藝術等許多領域中都經常運用「黃金分割」、對比、對稱、均衡、節奏、和諧等原則。優秀的建築正是以此而被稱為「凝固的樂章」。北京故宮、頤和園等都充分利用了這些原則形成了序幕→發展→高潮→結束,從而突出了其思想內涵。當然,和諧已經不僅局限於形式美,它更要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單體與環境的高度統一。這對於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尤為重要,特定的旅遊資源必須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之中,否則將大失風采。北京天壇的意境就因周圍環境前些年不適當的改造而被削弱。
形式美雖然主要通過線條、色彩、形體、力度與空間布局作用於人的感官,但更需要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才能夠領會。
八、朦朧美
因為照明強度較弱、距離較遠、能見度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虛無飄渺、似有若無的形象而產生的美感。它同上述各種美感不同,上述各種美感都屬於人們看得真、聽得切、嗅得到、感受非常確切而產生的美感,而朦朧美則屬於對象隱隱約約、半為感受半為想像而產生的美感。它多因為光線不足、煙雨飄忽、不同空氣層的波動、水中倒影等原因形成。在此種情況下,觀賞對象隱約模糊,似有若無,時有時無,飄忽不定。此種朦朧景固然使人不能一覽無余,不能看清觀賞對象的細部,但也因而掩飾了其某些不足,豐富了景物層次,加強了縱深感,產生了動態美,尤其是給人留下了充分想像的餘地,使一切更為生動活潑。蘇軾認為杭州西湖不僅「水光瀲灧晴方好」,周圍一切歷歷在目,而且「山色空濛雨亦奇」,在煙雨朦朧中,一切都變得虛無飄渺,披上一層神秘奇妙的輕紗,所以更象那美麗無比的西施了。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王維《漢江臨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園望斷無覓處」等所描寫的都是朦朧景物之美。「盧溝曉月」為「燕京八景」之一,其特色即是於月色朦朧中的盧溝橋最美,也正同遊子的離情別緒相吻合。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雲:「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是在自覺地運用朦朧美的效果。灕江美,而晨霧暮靄和煙雨迷濛中的灕江更美。賀敬之將灕江描寫為雲中的神,霧中的仙。如果在旅遊活動安排中,錯過了這種時機,實為對旅遊資源的浪費。朦朧美最能引發人的想像力,使人思維活躍,啟迪人的創造能力。
❹ 森林旅遊資源
什麼是森林旅遊呢?去森林公園徒步行走、爬山、聆聽鳥聲、溪水專聲、看森林的壯屬美,或者可以再擴展一下,帶著孩子去學習生物知識,這恐怕是大家聽到森林旅遊所能想到的。今年3月份,「2006年中國森林旅遊博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之際,鞍山市旅遊局副局長耿景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森林旅遊一般來說就是以森林為旅遊活動的主要吸引物和場所,通過人們在森林中觀賞自然風光景色、開展娛樂活動、享用林林產品等行為,達到旅遊休閑目的的一種旅遊方式。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旅遊教研室主任、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生態旅遊研究室主任烏恩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森林旅遊這個名稱更多的是以研究角度來命名的。現在的森林旅遊不單是看植被、鳥語花香等自然風景,還有更多的功能性價值蘊含在內,比如登山鍛煉身體,聽鳥鳴、流水聲,修身養性,放鬆身體機能,更多地體現人們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森林旅遊促使大家熱愛自然,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舒適、愉悅、倫理、責任,應該是森林旅遊所傳遞出來的東西。另外,森林也是很多專項旅遊活動進行的場地,比如科普教育、爬山等,所以,森林旅遊總的來說范圍很廣。
❺ 旅遊資源的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❻ 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會怎麼出考題
知識點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②______________。
2.表現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觀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間形式的美,是旅遊景觀最顯著的特徵。
(2)色彩美:顏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組成自然景觀的色彩圖案。
(3)動態美:飛瀑、流水使自然景觀富有⑥________。風吹林動、流水飄煙、飛禽走獸等也使自然景觀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朧美:⑧________、雨、雲、霧,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觀呈現出朦朧美。
知識點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夠吸引人們旅遊活動、反映古今人類創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現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現形式
類別 組成 審美內涵
古典園林 山、水、花木、⑫____四種基本要素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品 ⑬____________濃縮到有限的空間內
古建築 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樓閣、橋、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現在
⑯________、空間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樣、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 亭台樓閣、⑱____、寺廟等 與自然景物形成一個
⑲__________,構成絢麗多姿的風景美
名人軼事
民間傳說 給風景區增添了⑳________,豐富了________
思維點擊
1.旅遊景觀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舉例說明不同的地貌形態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遊景觀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❼ 如何欣賞自然旅遊資源的美
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風景旅遊資源。指凡能使人們產生美感或愛好的、由各種地理環境或生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它們通常是在某種主導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參與下,經長期的發育演變而形成。固然在歷史時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人工構景物體,並帶有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徵,但就構景的主體來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觀的基本特點,所有人工構物僅起著襯托和點綴作用。就旅遊建設而言,自然景觀不宜有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築都不得改變其原有景觀的基本屬性。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就是審美。水,覆蓋著地球面積的盡大部分,它滋潤著地球,修養土壤,潤澤空氣,養育著我們,也給人類以生的靈氣;以綠色為主的自然植物更是把人類生存的地球和我們生活的環境裝扮得妖嬈多姿,美倫美奐。自然,客觀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欣賞自然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懷,因此也就有了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之說。
自然旅遊資源接其形態特徵和成因回納為以下幾類:①地貌景觀旅遊資源。如山地景觀、喀斯特景觀、丹霞景觀、砂岩峰林景觀、風成地貌景觀、火山景觀、冰川景觀、海岸景觀等;②水體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類泉水;③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種野生動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帶性景觀旅遊資源。如熱帶景觀等;⑤天氣旅遊資源。如避暑、避冷勝地和四季宜人的溫帶與副熱帶游覽地;⑥天氣氣象類。極光、雲海等。⑦其他自然旅遊資源。如特殊自然現象等。在眾多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中,那些分別以水光山色、奇石異洞、流泉飛瀑、陽光海灘、宜人天氣和珍禽異獸、瓊花瑤草為特色的景象組合,往往形成不同風格的著名風景區,成為人們觀光攬勝、避暑消夏、度假療養和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的旅遊勝地。
在大自然中,我們要如何欣賞自然能資源旅遊美,沒有哪些特點,這都是我們要把握的。首先來看看有哪些美。旅遊資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總體形態和空間形式的綜合美。可概括為雄、奇、險、秀、幽、奧、曠、野等價值特徵。一「雄」美的旅遊資源。二「奇」美的旅遊資源。三「險」美的旅遊資源。四「秀」美的旅遊資源。五「幽」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六「奧」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並留意與「幽」美的差別)七「曠」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八「野」美的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的色彩極其豐富,五彩繽紛。這些色彩主要是樹木花草、江河湖海、煙霧雲霞及陽光構成,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氣、水色、植物色等。
聽覺美:鳥語、風聲、鍾聲、水聲等。
嗅覺美:花的芳香、陳釀、豐美的餚饌、水果、清新的空氣等。
協調美:①物態協調美:是指人類為了審美的需要,對自然風景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如修建亭、台、樓、閣),以協調和強化整體旅遊資源的審美效應.
②心理協調美:是指通過自然風景聯繫到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典故傳說,名人軼事來反映崇高的風尚、道德、倫理、情操、美好的心靈等,給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進而對遊人產生更大的感染力。
風情美:①獨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實性;④體驗性。
現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結,親近大自然更是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閑暇時間休閑旅遊已成為人們的鍾愛,中學生也需要鳥語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與天地交流,在賞心悅目的游覽中使疲憊的身心得到調節和放鬆。高中學生已不滿足於對蜂纏蝶繞,花紅柳綠的新奇,較多地追求對自然及其生物的體驗和感受,享受自然賦予人類的聰明與靈感。更何況我們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學生呢?
我想以下四點時相當重要的:預備心境、把握時間、把握角度、選定間隔
在欣賞時我們應該注重從這些方面往體驗。
一、定點――散點法。
一定點透視法――靜態觀賞。
在欣賞旅遊資源時,找到一個正確的審美視角,選擇最佳欣賞點。
二散點透視法――動態觀賞。
在運動中觀察旅遊資源,表現出旅遊資源觀賞的活動性。
二、分離欣賞法:
在旅遊資源審美中,將特定的對象從四周的現實背景中抽取、剝離出來。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相對封閉的系統來觀賞,從而獲得滿足的效果。
三、聯想――想像法:
聯想――想像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審美方法,它可使旅遊者享受到一種「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一聯想欣賞法。
主要指旅遊資源以一種「感性魅力」來觸動觀賞者的生活積累,這種觸動喚醒了觀賞者所直接感受的對象(旅遊資源)與自身的審美經驗記憶之間的某種聯系,從而產生出新的審美對象。
二想像欣賞法。
想像主要表現為,不僅感知直接作用於觀賞者的旅遊資源,而且還能在觀賞者的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對旅遊資源的高質量的欣賞,是旅遊資源審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
一觸景生情
觀賞者在旅遊資源審美中,由於各種不同的旅遊資源的觸發,而引起的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其特點為「因物起興」:一是不同情感對應於不同的對象形式結構;一是不同的美感有著不同的心理基礎。
二緣情擇景。
是指旅遊者,根據不同的情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遊資源,寓情於景,把內在的情感投射於外在的旅遊資源上。
觸景生情與緣情擇景的區別:
觸景生情使旅遊資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緣情擇景卻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麼,走進自然看什麼,怎麼看?我國歷來把欣賞大自然以為是「外供線人之娛,內養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動,更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觀看名勝古跡時,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氣味,民族風土人情的演進和時代的變遷,從中找尋歷史發展的脈絡,探尋地方或民族發展的軌跡;看名山大川,可體驗自然的鬼斧神工,想像滄海桑田的變遷,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氣力;看自然及其植物,體驗自然生物的多樣性,想像自然物種的起伏興衰,從而感受自然創造生命的神奇過程,汲取人類生存的意義,激發孩子保護自然,珍惜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大自然深奧神奇,賦予青少年馳騁想像的天地,激勵他們勇敢面對未來,升華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轉轉公園,那裡是微縮的自然景觀,亭台樓榭、花草樹木、小橋流水、山石景觀都有。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玲瓏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現給我們的是和諧、美麗、純凈。動物園里天鵝伸著長長的脖頸,不時展開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飛,顯出高雅端莊;長頸鹿獨自傲立,儀態優雅;敦厚的大象如盤石一般穩重;靈巧的猴類動物上竄下跳,表現出靈長類動物所具有的特質;孔雀有意要與人比美,等待它展開那美麗的屏,你得煞費一番心勁;虎獅咆哮時顯示出勇猛威武之美。這一切細細品味,韻味無窮。
長廊和樓閣以及碑刻中記載著歷史,它把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題刻在裡面,並沉澱著人類文化傳承的經歷,是歷史的縮影,其價值相當厚重。
名山大川,走進自然,往欣賞城市中、公園里難以見得到的景觀。此行應有目的性,如親歷四季,感受春的盎然生機,夏的熾熱,秋的舒爽,冬日的嚴冷和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並理解四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變化;這些教科書上的內容,只有親身經歷了感受了,才會熟悉得更加深刻。走近大山,突兀的山石,惟妙惟肖地形成人們熟悉的桂林的象鼻山;石林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使人們深刻體會自然界妙手神功、倒海翻江、滴水結晶的神奇變遷。奔騰的大江大河,顯示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氣勢,永不停息;湍急的山泉,潺潺的小溪,叮叮咚咚,音樂般的韻律美妙無比;再看山間那繚繞的雲霧,似飄逸的白紗,纏繞著大山,時隱時現,會使人浮想聯翩,增強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