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義和目標任務 毛概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1、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復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3、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2. 毛概學習的重要性
考研要考
3. 毛概簡答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急求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關於中國人民革命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指導思想,具有偉大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解決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在實踐中反對「左」傾教條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和其他錯誤思想傾向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不拘泥於已有的現成的結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獨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地主階級剝削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實現了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戰亂不斷的局面,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基本統一,根本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條件,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歷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4. 毛概題目 怎樣理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5. 毛概知識點是什麼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及其科學內涵
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主要內容和科學內涵
答: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P13、14,稍加潤色即可)。 主要內容:①新民主主義革命;②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論;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⑥黨的建設理論;⑦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⑧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 科學內涵:核心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其具體內涵概括為三句話: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答: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實踐,人們對如何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發生過曲折。毛澤東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確犯有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的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答:時代主題的轉換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社會歷史條件:①理論基礎:廣義—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狹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②歷史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文化大革命」和蘇聯的興衰;③現實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補充: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它的主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其實質是如何發展生產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
2、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答:鄧小平理論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領導權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答: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領導權: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
4、中國革命為什麼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及其相互關系
答: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無民主外有強權,因此,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第二,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這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從農村到城市;第三, 反革命勢力控制了城市與交通要道,農村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這也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方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結合,是紅色政權建設的總概念。關系:(1)土地革命是這一思想的中心內容;(2)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3)建立相對鞏固的根據地,是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戰略依託;沒有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就會成為流寇主義,土地革命也無法深入開展。以上三者密切聯系,缺一不可。
5、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步驟方式
答: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農業改造:通過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採取引導說服教育的方針,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在不挫傷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基礎上引導農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個體經濟變為合作經濟,農民逐步擺脫貧困的狀況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與此同時,黨中央制定並貫徹執行了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其他中農,發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後消滅富農剝削的階級政策。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中央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方式。所謂贖買就是國家有償將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第一階段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第二階段實行個別企業公私合營;第三階段是推而廣之,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6、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和前途
答: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特點:經濟形態上,是一種多元的經濟結構,社會主義因素與資本主義因素及個體經濟同時並存;在政治形態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個階級的專政,而是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在文化上,實行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文化屬於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 前途:社會主義。
(四)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答: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2、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答: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答:①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②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
答:①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②毛澤東思想貫通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兩大理論體系的邏輯中介;③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參考: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2.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六)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1、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理論成果: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P113),陳雲關於「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P115,注意領會精神!)
2、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兩個原則的闡述
答: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
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
答:①發展才是硬道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②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③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適應時代主題變化的需要。
(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
答: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2)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我國基本實現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這種長期性,是由歷史前提、現實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決定的。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前提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原來處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②我國現實的國情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不發達階段。③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
答: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最寶貴的經驗,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
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答: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展現了美好的前景,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成為全國人民為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行動綱領,意義重大。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將雄辯地向世人證明中國社會主義是成功的,社會主義是優越的。
4.(21世紀頭20年是關鍵時期)怎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答: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主義公平爭議;③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④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八)社會主義的改革和對外開放
1、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准「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
答:①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②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③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革命、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主要內容?
答:①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②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③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闡明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矛盾。
(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建國初期選擇計劃經濟的主客觀依據;
答:從客觀條件看,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國民經濟實力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很少;從主觀條件來說,當時在理論上普遍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
(2)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①鄧小平主張恢復市場的功能。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不利於調動人民勞動的積極性,同時統購統銷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義的方式進行分配;②鄧小平認為市場經濟或者計劃經濟並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主要標志;③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的企業管理制度使企業喪失了自主性,對人才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運用造成了企業效率低下,利潤率難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終很低,因此鄧小平希望建立和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相似的股份制企業制度。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答: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中國國情。
3.為什麼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答:這是由公有制的性質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①公有制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同社會發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經濟基礎。③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④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經濟前提,也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不右缺少的物質保證。
4.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
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從而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
5.非公有制經濟的組成、地位和作用。
答:組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製成分等。 地位、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答: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確看待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
7.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答: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新的工業化戰略。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兩個堅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三個轉變」:(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③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8.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答: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突出抓好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努力推進生態文明;二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
(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 。
答: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和程序,堅持把這三者統一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實踐中。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第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第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
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3、依法治國的內涵,實施依法治國的意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答:內涵: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意義:①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②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③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④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十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根本任務。
答:基本方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務: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答: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關系:①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內容。②在全體人民群眾中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和時代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就具有邏輯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③榮辱觀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榮與辱反映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價值反思。榮辱觀的實質內容是社會評價標准和個體自我評價標準的體現。
3、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答:思想道德建設: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獻身精神,有豐富的知識和真才實學,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有高度的紀律修養和高尚的道德風尚,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要加強道德建設保護力度,加強政策導向性保護。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①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②要堅持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把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力爭取得重要突破;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④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鑄造我國科技事業的新輝煌;⑤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質。
(十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現實依據
答: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 現實依據:①這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②這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③這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
答:①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③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4、如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建設
答: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①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②優化教育結構;③推進教育改革創新;④堅持教育公益性質。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①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②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③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④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②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①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②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③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④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⑤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6. 運用毛概知識分析「中國速度」從何而來
中華崛起而讀書。。。。。
7. 用毛概的觀點來理解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思想,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承接了馬克思主義精髓,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要求,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不論是在面對國家現狀思索總的方針政策方面,還是在為人民求福利來取得人民的擁護方面,都起到了很突出的作用。可以說,這樣一種思想、一種觀念都將成為一個政黨在決策中不可不考慮的重要元素。
8. 《毛概》簡析我國「五位一體」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十八大報告中隊社會主義建設做了「五位一體」的重大部署。報告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這些重大部署有原則要求、有政策安排、有舉措辦法,體現了戰略設計、宏觀謀劃與實施步驟、具體措施的統一,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關於經濟建設。報告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耍,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關於政治建設。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團結億萬人民共同奮斗的正確道路。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關於文化建設。報告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等重大論斷。關於社會建設。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 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獨立成篇並作出全面部署,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到「五位一體」。這是我們黨深刻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