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株洲鼓勵發展旅遊

株洲鼓勵發展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3-12 19:58:57

① 緊急!~株洲市天元區今後十年的發展

給你個網站吧。 你自己上去看看。 株洲天元區的
http://sousuo.mofcom.gov.cn/query/localQuerySearch.jsp
我這里還找了點資料,看對你有用不?

株洲新區是2000年經株洲市政府批准將原天元區和株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職能歸並、效能整合而成立的新城區。位於株洲市河西,東北與湘江為界,南與株洲縣雷打石鎮相鄰,西接湘潭市。辦公地點設在河西黃河北路。總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及密度12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00人。區劃設置,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8個村民委員會。

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市天元區關於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系列辦法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優化投資環境,鼓勵外國、香港、澳門、台灣的企業、經濟組織與個人 ( 以下簡稱外商 ) 來我市投資,促進株洲的經濟發展,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特製定本規定。
一、土地使用

第一條 按照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向外商依法有償出讓本市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

第二條 出讓的土地使用權,根據土地開發成本、土地效益、地段優劣、使用年限和用途,分為 4 大類型 6 個等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地價。凡在本市投資與建工業設施和興辦第三產業用地,均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15 %,在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工業設施和興辦第三產業用地,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20 %。其中,經省科委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用地,則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25 %。

第三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為:

( 一 ) 居住用地 70 年;

( 二 ) 工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為 50 年;

( 三 ) 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和其他用地為 40 年。

土地使用權出讓期滿,如需續期,受讓人在期滿前 6 個月內應提出續期申請,經重新簽訂出讓合同並繳納出讓金後繼續取得土地使用權。

第四條 符合下列情況的,分別給予地價優惠:

( 一 ) 成片開發荒地荒灘,用於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的,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35 %。

( 二 ) 利用荒山荒地,用於旅遊、商業、工業的,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30 %。

( 三 ) 利用荒荒地,興建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的產品出口型,技術先進型企業,按土地評估價格優惠 30 %。

第五條 受讓人自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生效之日起 15 天內一次性付清出讓金的再優惠 5 %。一次性付清有困難的,允許分期付款。 首期付款不低於 50 %, 1 年內付清 70 %的允許不計息,對超過 1 年付款部分,按 2.5 %計收月息,最長不超過 3 年付清。

對已交清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基礎設施企業減免 40 %的市政建設配套費,一般企業減免 20 %的市政建設配套費。

第六條 受讓人支付出讓金後即可進行土地開發和使用,付清全部款項即可取得土地使用證。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贈與、繼承或作為合資、合作經營條件,也可折股投資。

第七條 對下列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所租賃的土地、場地,可予減免相關費用:

( 一 ) 產品出品企業和技術先進企業,從成立之日起免徵土地使用費 5 年。

( 二 ) 興辦開發性農業、牧業企業,從批准用地之日起免繳土地使用費 8 年。

( 三 ) 獲市級 ( 含市級 ) 以上年度外商投資先進企業,免繳該年度土地使用費。

第八條 對在本市購買房屋辦企業或居住 3 個月以上的外商, 由公安部門發給暫住證或居留證,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外,對外商購買商品住宅房 60 至 90 平方米以內者和 90 平方米以上者,可為其國內農村的 1 名和 2 名近新解決「農轉非」。

② 株洲旅遊

去炎陵,可以玩神農谷,炎帝陵,葉家祠等好多地方,還可以吃到客家人特有的小吃

③ 株洲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突出重點乘勢而上致力推動科學跨越

(一)突出「兩型」建設,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推動「兩型」改革率先突破。發揮「兩型」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權利,全面推進各項改革。重點推動城鄉統籌改革,促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同城化、社會管理社區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積極探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土地經營制度改革,統籌全市土地儲備和經營,調控土地供應閘門,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地票交易制度,為加快城市化步伐和農民增收拓展新的空間。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政府資源,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市場運營理念,打造推動城市和園區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的航母,使之成為市場主體,防範財政風險。啟動城區建設體制改革,適度下放城區建設權,理順責權利關系,形成多元投入、兩級分擔、社會共建、全民參與的城市建設格局。
推動示範區建設率先作為。雲龍示範區要按照「生態城、文化城、科教城、旅遊城」的定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雲峰湖國際度假區和職教城的建設步伐,早日形成示範效果。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區要迅速啟動軌道交通千億產業園、國際環保工業園、物流園的建設,加大銅塘灣港區、工業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顯現循環經濟效應,讓老工業區煥發新的生機。天易示範區要發揮國家高新區的聚焦、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構建「兩型」產業體系,發展電動汽車、風電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要加快栗雨工業園中央商務區、湘水灣生態公園、神農城、武廣新城和新馬片區的建設,打造城市精品。
推動環境治理率先見效。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為契機,加大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抓住湘江列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的重大機遇,加強「一江四港」綜合治理。推進清水塘地區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加快34.41平方公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和綜合利用,切實改變清水塘地區的面貌。推進城鎮、農村治污工作,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 幫扶企業發展。推進「5115」工程,支持南車株機公司、南車時代、中鐵軌道等企業做大做強,打造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千億產業集群;支持北汽控股迅速達產,規劃汽車千億產業集群。支持株冶集團、株硬集團、千金葯業、智成化工等企業加快裂變,引導企業產品終端化、經營多元化、銷售規模化、產業園區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推進企業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和兼並重組,將中小企業納入產業集群內分工協作體系。啟動總部經濟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梯次跟進、大小並舉的企業發展格局。鼓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指導旗濱集團、天橋起重、唐人神等一批企業上市。構建中小企業信息和決策服務平台,做好企業市場引導和信息服務。促進政銀企交流對接,搭建中小企業擔保、同行業互保、信貸風險補償、信貸應急平台,營造誠信金融環境,最大限度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支持作用。
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結構。堅持「定好一個產業、做好一個規劃、組建一套班子、培養一批人才、制定一套政策、整合一批資源」產業培育模式,落實「6+1+4」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升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有色金屬深加工、化工、服飾加工貿易、醫葯食品、陶瓷等六個傳統產業,培育物流產業,壯大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和電子信息四大新興產業,加快建成「四城兩基地」,即電力機車城、汽車城、航空城、服飾城和國家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壯大民營經濟。出台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推進民營經濟規模化、產業化、外向化。推進市屬企業改革,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創造鼓勵創業的良好環境,培育本土民營企業家。提升第三產業。從體制機制上研究蘆淞服飾市場群提質改造的實施方案,全面提高市場群品位。實質性啟動銅塘灣港區、國際物流園、蘆淞服飾物流倉儲配送中心,爭取建設保稅物流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扶持大型商業超市連鎖經營,完善市場體系。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鼓勵發展信息咨詢、移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創意設計等新型服務業。
抓好園區攻堅。堅持突出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明確園區功能定位,優化園區布局,防止無序競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增強園區承載功能,引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向園區集中,招商引資產業項目向園區集聚。制定園區扶持政策和園區空間規劃,重點建設軌道交通千億產業園、風電產業園、汽車零部件加工園區、金山工業園二期、航空產業園、釉下五彩陶瓷創意產業園和服飾產業園。
著力擴大內需。加快項目建設,以項目帶動投資,跟蹤落實核電、中航發動機、山特維克、旗濱光伏玻璃、北大方正、黃海汽車等一批重大項目,抓好南車時代百億工程、風電產業園、煤電一體化、北汽轎車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主動對接央企和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開展以商招商、上門招商、節會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擴大對外交流,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等經貿招商活動。落實國家促進消費的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做好家電、汽摩下鄉工作。切實增強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不斷優化消費環境。保持政策連續性,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促進旅遊升溫。發揮炎帝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優勢,整合旅遊資源,加快建設雲峰湖國際度假區,綜合開發炎帝陵、神農谷、雲陽山、酒埠江、荷塘月色、大京等重點景區,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引進知名旅遊開發企業,組建旅遊集團公司,加強旅遊景點營銷宣傳,推動旅遊市場持續升溫。搶抓武廣高鐵通車機遇,加強區域合作互動,打響旅遊品牌,提高旅遊知名度,將株洲打造成粵湘鄂三省遊客周末休閑的重要基地。 高水平規劃城市。強化規劃前瞻性、操作性和權威性,努力實現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管理的全方位覆蓋、全過程式控制制。嚴格按照「兩型」社會要求,進一步搞好第七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及專項規劃,完成天易示範區控制性詳規和一批重點建設區域、重大建設項目的規劃編制。加強城鄉規劃統籌,構築中心城區、次中心城鎮、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高品位建設城市。按照「一體三極」戰略構想,向北加快雲龍示範區建設,向西加快武廣新城建設,向南加快楓溪新城建設,全面拓展城市骨架。建成湘江五橋、湘江風光帶河西城區段,拉通長江路,改造株醴路,加快東環北路等道路建設,啟動建設神農大道、泰山路延伸段等一批城區道路,著力優化路網結構。新建和整合一批公交首末站場,完善智能化交通系統,抓好城區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停車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完善城市功能。實施舊城區改造提質,重點推進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深入做好綠化、美化、亮化和數字化工作,尤其要著力提升城區的園林綠化水平,建設森林城市;完善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城市四區各打造一條特色精品街,提升城市品位。堅持非均衡發展戰略,以點帶面,抓好縣城和重點鎮的提質擴容,扶持縣城建設發展。抓好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拓寬縣城開發建設投融資渠道,完善縣城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縣城首位度。
高標准管理城市。樹立「大城管」理念,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拓寬考核范圍,進一步完善運行市場化、管理網格化、作業精細化、考核標准化的城市管理體系。鞏固創衛成果,深入整治城郊結合部、鐵路進城沿線、農貿市場、小街小巷等薄弱部位環境衛生。深入推進城市創建工作,力爭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創建成功、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指標基本達標,加快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步伐。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認真開展衛生縣城、衛生村鎮、文明衛生單位創建活動。探索縣城管理體制改革,增強縣城發展活力。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縣域經濟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實施新增糧食產能工程建設,開展糧食優質高產創建活動,確保糧食穩產增收。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綠化造林12.2萬畝,其中「城邊、路邊、水邊」造林4.45萬畝。完善區域農產品布局規劃,抓好106國道沿線優勢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兩大產業帶建設。壯大炎陵白鵝、攸縣麻鴨、茶陵烤煙和油茶等地方特色產業。以工業化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重點扶持唐人神、好棒美等產值過億元的龍頭加工企業。按照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建設一批無公害綠色食品及種苗花卉生產基地。建設區域性農產品加工中心、農產品流通中心,加快城鄉農貿市場改造,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致力打造食品安全城市。
統籌城鄉基礎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對接聯網、互通共享。全面完成長株高速、醴潭高速株洲東互通至雲田公路續建工程、醴潭高速芷線橋互通至淥口公路、省道S315龍下至攸縣、網朱公路株洲縣段建設,加快炎睦高速、炎陵分路口至縣城高速、泉南高速茶陵縣城至界化壠段、岳汝高速株洲段、國道106炎陵至槽里、省道S322炎陵至資興段、省道S211株洲段建設,做好株潭快速南環線株洲段、省道S313淥口至湘潭譚家山公路建設的前期工作。提前實施「十二五」規劃100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加強農村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完成94座病險水庫治理,抓好洮水水庫建設掃尾和桐壩水電站建設,加快酒埠江、官莊、皮佳如、岩口大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開展洣水流域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水文、氣象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堅持基礎先行、基地示範、產業帶動、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重點建設雲田山莊、松西子、荷塘月色等新農村示範片,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和新增財力重點向農村傾斜。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事業,完善農村困難群體生活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做好失地農民的即征即保工作,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技能培訓,讓更多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擴大農村社區建設試點范圍。 發展社會事業。重視自主創新,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中心環節,實現由「株洲製造」向「株洲創造」轉變,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企業創新的主導作用,建好國家軌道交通高分子材料中心,爭取建設風電設備檢驗檢測中心等一批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以產學研結合為重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爭取一批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實施一批重點攻關項目,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專利產業化、產業鏈條化。利用城市提質的機遇,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入推廣「人文智育、陽光體育、快樂德育」教育理念。加快職教城建設進度,努力將株洲打造成「中部地區職業教育創新之都」。繼續實施「陽光體育」工程,新建8個塑膠運動場。設立「安健教育獎」,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提質改造市博物館和檔案館,啟動炎帝神農藝術中心建設,繼續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建設。抓好河東體育場改造,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著力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以重大疾病和職業病預防為重點,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整合醫療衛生資源,組建市中心醫院、三三一醫院和愷德醫療集團,啟動二醫院門診大樓建設。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試點,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效。搞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強化計生利益導向機制,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切實維護殘疾人和婦女兒童權益,大力發展社會福利、慈善、法律援助等社會公益事業。全面加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新聞出版、地方誌、檔案等各項工作。
完善保障體系。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大公益性就業崗位開發力度,全力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積極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努力使株洲成為要素集聚、功能配套的區域性創業中心,打造創業型城市。抓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扎實做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和醫療保險的城鄉統籌工作,實現城鎮從業人員社會保險全覆蓋,逐步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建立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增強社會救助能力。
維護社會穩定。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實施「科技創安」、「社區創安」工程,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構建「平安株洲」。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價格調控,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新聞發布制度,提高處置突發事件和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進一步抓好安全生產、森林防火工作,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和軍民共建活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做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

④ 株洲市旅遊形象的口號是

神農福地 動力株洲

⑤ 株洲市周邊城市旅遊有哪些

長沙:橘子洲頭 動物園 植物園 嶽麓山 靖港(才開發完沒多久) 花明樓
湘潭:韶內山(毛澤東故居和劉少奇故居只隔容了幾座山,但是一隔是湘潭的一個是寧鄉的) 科技大學櫻花園(還沒石峰的好看)
衡陽:衡山(事先聯系一下的話可以住在山上的寺廟里)
岳陽:岳陽樓唄 君山公園
常德:桃花源 壺瓶山(比較遠,但是挺好看的,野生動物也很多) 濕地
吉首:鳳凰(雖然遠了點,但是作為一個湖南人,人家千里萬里都要趕過來的地方我們也總要去一下吧)

⑥ 株洲的旅遊

株洲是革命老區,革命史跡地眾多:如市區的協豐長綢布店、羅哲烈士墓回、十九人堆等;答炎陵的水口戰略決策 、水口連隊建黨 、中村分田運動、朱毛第一次會面、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洣泉書院,毛澤東指揮酃城戰斗舊址——接龍橋、紅軍標語博物館等;茶陵縣的工農兵政府舊址、中國共產黨茶陵縣委員會舊址、中共茶陵縣委、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九渡沖戰斗遺址、茶陵烈士陵園、紅軍村和紅軍牆、紅軍學校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舊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肅反的湖口挽瀾舊址、茶陵縣烈士陵園等;攸縣東沖兵工廠、南岸列寧室、攸縣烈士公園、六十分烈士墓群,譚震林墓等;醴陵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舊址東富寺、毛澤東革命活動紀念地—先農壇、李立三故居、左權將軍紀念碑等。

⑦ 株洲有什麼出名的企業與旅遊亮點

網吧一條街

⑧ 關於株洲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市改革發展進程階段性特點比較明顯,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階段。即從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根據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村和農業改革為主。1983年「南四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後,通過6年的大力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2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62萬噸,年均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長26.2%。這一階段全市GDP年均增長8.7%,短短6年時間,全市GDP總量接近翻番。

第二階段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即從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改革的重點將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工業,全市從此掀起了一場城市和企業改革熱潮。株洲市因國有企業眾多,被國家列為「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期間國民經濟得到較大地發展。雖然1988-1992年期間市場物價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全市經濟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經濟增幅高達16.7%,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三個增幅超過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達到74.4億元,8年時間GDP總量再次實現了翻番,與1978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多。

第三個階段為「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各市場經濟主體得到了迅速壯大。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批准株洲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前所未有經濟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從1992年到2000年的8年裡,全市GDP總量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到2000年全市GDP達到285.4億元,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為11.8%,較前兩個階段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了18.3%,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個階段為「完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黨的制定的「十五」計劃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總量一年一個台階,連續7年超過兩位數增長。2007年全市GDP總量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51.3億元,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為12.1%,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佳的一個發展階段。

二、株洲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株洲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1、經濟總量不斷做大。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增長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總量達到 751.3億元,年均增長10.1%,比全國和全省快2-3個百分點。從全市國民經濟運行軌跡看,四個階段分別為8.7%、7.9%、11.8%和12%,經濟增長平穩,處在一個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長9.1%。在2006年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2、財政收入大幅攀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到2007年67.6億元,增長28.8倍,年均增長1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取國家之財」向取「眾人之財」的轉變。國有經濟對財政收入的的貢獻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7%,逐步調整到目前的40%,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已上升到60%。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財政收入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為177元,財政收入總量和人均財政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73.7億元,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長12.9%。目前全市用於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教科文衛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佔財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勞動就業環境得到了全面優化和創新,呈現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趨於合理的特點。2007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216.2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萬人,年均增加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從1978的58.3:24.3:17.4調整為2007年的39.3:28.9:31.8。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調整為2007年的12.9:52.7:34.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8.1個百分點。非農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404.2億元,已佔到GDP總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非公工業已佔到全部工業的58.2%,非公貿易佔全部貿易81.2%,非公投資已佔到全社會投資67.5%,解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131.3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73.1%。

3、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隨著「兩個根本轉變」、「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先後提出,全市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國民經濟增長質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電運等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現代服務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為1.496噸標煤/萬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億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5.53 %。1994年醴陵市成為全市第一個成建制過噸糧的縣級市。1995年全市170萬畝雙季稻田平均畝產達到1024公斤,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到2007年,全市糧食產量達188.3萬噸以上,比1978年增長71.1倍,人均產量比1978年增長15.8倍;出欄生豬487.3萬頭,比1978年增長24倍,人均產量增長5.35倍。到目前為止,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0餘家,加工產值近60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7.7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萬千瓦,增長23.7倍。

2、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800億元,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長15.5%;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億元,增長60.4倍,年均增長15.2%;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億元,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1%。全市有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1111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92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81家。株冶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2007年產值達到150億元,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製品、服裝、陶瓷、煙花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7年全市工業增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5.1%,居全省第一,工業創造的稅收佔全市稅收70%以上,工業就業人口占城市總人口40%多。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株洲市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考核評比中,株洲市榮獲全省第二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億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2.4%。其中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為43.1億元,年均增長11.7%;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為67.9億元,增長85倍,年均增長12.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為10.2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8.6%;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4.2億元,增長268.9倍,年均增長15%。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公共服務等其它服務業也迅猛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2007年增加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3.3%。

(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0多億元。近年來,圍繞「雙百」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提西拓,合攏三角」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1倍多;2007年城鎮化率為47%,比197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市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光榮稱號。

(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03元,比1978年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044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年均增長14.5%。2007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797元,比1978年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13.1%。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9%,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和42.8%。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8.3 %。200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部,家用電腦49台、照相機44部、家用轎車4台;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68輛、電冰箱41台、行動電話119部。改革開放短短30年,城鄉居民家庭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 0.5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億美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9%。2007年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180多家,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有色金屬、硬質合金、陶瓷煙花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出口國家和地區擴展為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北美等在內的 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8—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13.2億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100餘家,注冊資本20多億元。

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省、市和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前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及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引進資金28億元,置換資產17億元,安置職工6萬餘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投資、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

3、和諧社會穩步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區、縣市最低工資標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鄉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12.7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足額發放。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57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學生比例為80%,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收學雜費。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4%。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7%。投資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勝利建成,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奪得獎牌。2007年市區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三類標准,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下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目標。

三、株洲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骨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市情出發,走特色發展之道路。立足實情,量力而行,穩定發展,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驗。株洲市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株洲的工業優勢、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在准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帶領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株洲實際、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株州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堅持用「三個有利於」標准衡量一切。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兩型社會」實驗區的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株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富民強市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長10.1%。這就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振興株洲、發展株洲之路。改革開放不單是經濟社會的開放,更多地是思想觀念的開放。在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的進程中,就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法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敢於打破舊的,勇於接受新的,善於創造好的,加快發展和諧株洲的新視野,新理念,新舉措就會層出不窮,國民經濟就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走和諧發展之路。株洲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通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爭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目標成功,讓株洲更美;繼續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加快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讓株洲更和諧。

改革開放30年,是株洲輝煌的30年。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將站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實現科學跨越發展。全市人民將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保二爭一」工作目標,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到2010年,完成「四個一」目標(即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財政收入100億元、經濟總量1000億元);到2012年,提前實現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標,GDP總量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到2020年,按「兩型社會」要求,把株洲建成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特大城市。

⑨ 株洲高鐵的開通給株洲旅遊業帶來的好處

刺激株洲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