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旅遊景區管理的主要管理理論基礎

旅遊景區管理的主要管理理論基礎

發布時間: 2021-03-13 14:06:32

旅遊規劃的理論基礎

一是區位論:區位論是研究地理空間對各種經濟活動和區位影響的一種學說。
二是發展理論:發展理論以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為對象,研究區域經濟的結構、發展的影響因素、發展過程的科學。包括增長極理論,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應用、競爭力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
三是旅遊人類學:旅遊規劃者要從關心旅遊地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入手,對旅遊地的相關者的特性、活動以及社會環境加以關注。
四是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原則與方法適合於旅遊規劃,隨著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加深及規劃技術的提高,可以實現規劃結合自然、人地協調發展,旅遊地將成為美好的休閑田園。
規劃困境
旅遊規劃編制已經普及到縣、甚至鄉鎮。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提出,旅遊規劃不能指導產業的發展,不斷的要求修編。修編後發覺,仍不能解決招商引資、營銷促銷、景區經營等實際問題。其實,這是由於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一、旅遊規劃不能跟上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二、委託方對旅遊規劃的錯誤理解。
存在問題
旅遊規劃單位的資質、能力有限、顧忌成本、基礎資料不詳細等導致規劃深度不足,定位不準等。旅遊規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事旅遊規劃單位也隨之增多,市場競爭因而變得激烈,導致了旅遊規劃低價競爭的出現。旅遊規劃中雖然可能沒有方向性的錯誤,但是也找不到指導性、操作性的內容。
對旅遊規劃的誤解
要求旅遊規劃完成其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比如針對細分市場的營銷方式、對不同景區遊憩方式的設計、對旅遊收入模式的設計、對全套產品的策劃或者更有甚者說用旅遊規劃怎麼來指導操作等問題,都是旅遊規劃所不要求解決的,因為旅遊規劃的使命並不在於此。
因此,我們應該區分好旅遊規劃與旅遊策劃的使命。在旅遊規劃前務必做旅遊策劃。
規劃分類
旅遊規劃可分為旅遊發展規劃、旅遊區規劃和專項旅遊規劃。
旅遊發展規劃
是根據旅遊業的歷史、現狀和市場要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
旅遊區規劃
是指為了保護、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旅遊區,使其發揮多種功能和作用而進行的各項旅遊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包括:旅遊區總體規劃、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專項旅遊規劃
是指針對旅遊地或旅遊區特定課題的研究和規劃安排。根據實際需要,可編制的專項旅遊規劃包括:旅遊項目開發規劃、旅遊線路規劃、旅遊投融資規劃、旅遊地建設規劃、旅遊營銷規劃、旅遊區保護規劃、旅遊服務設施規劃等。
空間層次規劃
可以劃分為跨區域規劃、國家級規劃、區域級規劃和地方及規劃等。

旅遊景區規劃的相關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對環境的沖擊力大大增強,全球范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於是環境問題開始作為一個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由一些科學家提出。人們首先根據傳統理論研究治理方法和技術,同時人們進一步體會到,僅靠科技手段,用工業文明方式作為定式去修補環境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去調控人類社會的行為和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打著工業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觀念,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發展觀悄然興起,並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以其嶄新的價值觀和光明的發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國際社會議程。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1994年的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腦會議都以此作為重要議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
按照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表述,可持續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提倡適度消費和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跨世紀的戰略任務。同時,可持續發展業已成為人類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
遠景設計院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
①恢復經濟增長;
②改善增長質量;
③滿足人類基本需求;
④確保穩定的人口水平;
⑤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
⑥改善技術方向;
⑦在決策中協調經濟與生態關系。
(二)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研究的實質是生產的最佳布局問題,即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使生產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人們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產品就地生產就地消費,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會隨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必然不會考慮生產地點的選擇問題。從這個簡單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區位理論並不是貫穿於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如經濟日益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分工加深的條件下,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區位理論中有一個距離衰減原理認為,如果地理現象之間是互相作用的,那麼其作用力與距離成反比關系,即作用力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少。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就遵循著距離衰減原理。旅遊距離衰減原理總體上表現為景區對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小,相應的客源數量分布也呈現出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梯度減少的規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遊者到景區需要支付費用、時間、精力等成本,而且這些成本隨著景區與目的地距離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因此景區的吸引力也會隨著距離的加大而相應地減少;其次,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小幅度的距離變化會引起景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大幅度變化。因此,在景區的開發和經營過程中,區位理論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三)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理論認為,區域內各經濟實體聚集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大於各經濟實體單獨產生的經濟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來源於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環境。集聚效應對於景區來說,在於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可以使各企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降低開發成本,共用旅遊設施,提升總體旅遊形象,增強吸引力,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對於旅遊者來說,集聚效應可以方便旅遊者選擇同一區域內的不同景區,從而減少旅遊者的費用、時間等成本。
(四)系統論
用系統論指導景區規劃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首先,景區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景區規劃應採用系統分析和整體考察的方法進行。它既包括對相互關聯的系統要素的規劃,也包括景區與整個地區的總體開發的外部系統規劃;其次,景區規劃的制定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調節、不斷提升的系統。因此,在景區開發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要始終保持系統化眼光,用系統論指導具體的實踐運作。

旅遊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一、學科概況 旅遊管理學學科是工商管理學科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旅遊管理學是一門研究旅遊業經營管理的新興學科。隨著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加入WTO,中國旅遊經濟和旅遊產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遊管理專業是旅遊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專業。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與各類企業從事旅遊事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雖然這門學科的產生,在我國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我國旅遊業迅速發展,不但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經濟知識的經營管理人才。旅遊管理學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已成為工商管理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 本學科點的研究范圍側重於研究旅遊企業管理、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會展服務與管理等業務領域。 二、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學風嚴謹、踏實,具有創新意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從事旅遊管理、會展管理、旅遊資源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通過規范、系統的專業訓練,掌握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和系統的旅遊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旅遊企業管理、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會展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熟悉我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熟悉相關學科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培養學生運用旅遊管理理論以及有關旅遊管理問題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畢業後,能夠在旅遊管理部門、旅遊企業從事經營管理工作,也適合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向: 1.旅遊企業管理 旅遊企業管理方向從旅遊服務企業的特點出發研究旅遊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主要內容包括:旅遊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旅遊需求的特點與旅遊服務的組合問題;旅遊企業經營管理特點;飯店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經營問題;旅遊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旅遊服務文化與倫理;中外旅遊企業管理比較;旅遊行業管理的組織體制與產業政策,我國旅遊行業管理現狀及體制改革;全球化與旅遊企業經營管理等問題。 2.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 旅遊市場開發與旅遊市場營銷方向包括對旅遊企業營銷和旅遊目的地營銷兩個領域進行的專門研究。旅遊企業營銷主要是研究旅遊市場規律和旅遊產品特色;旅遊企業營銷的理論、方法、戰略與策略。旅遊目的地營銷從現代旅遊空間系統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場運動規律,結合對目的地管理的總體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針對性的區域旅遊營銷戰略、營銷計劃以及營銷控制方案。 3.會展服務與管理 會展服務與管理方向包括會展服務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會議、展覽的組織流程,會展實務、會展營銷與客戶服務、場館管理,展位設計、工程搭建、展品運輸、商務服務、展館清潔、垃圾處理、餐飲服務,展會營銷理念、展會的組織、成本控制、展會服務、定期發布研究數據和報告,會展營銷管理、會展服務承包商管理、會展項目管理、會展後勤管理、會展場館管理、會展風險管理、會展融資管理、會展預算管理、會展人力資源管理。

Ⅳ 從旅遊景區運行管理的角度旅遊景區管理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旅遊景區管理的內容有景區的環境衛生管理,還有景區景物的維修,還有景區票價的管理等。

Ⅳ 旅遊管理學的學習內容有什麼

1 旅遊管理基礎來

2 旅遊宏自觀管理

3 旅遊微觀管理

4 旅遊綜合管理

Ⅵ 旅遊景區管理的主要問題

1.旅遊資源管理體制不順,產權主體不明確,政府調控乏力
旅遊景區的管理存在管理許可權不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現象,這主要表現為各個景區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管理,如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已由林業部門管理,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門管理,而這些景區已在區域位置上往往又相互重疊、交叉。造成了旅遊發展中管理混亂,互相制約,缺乏協調統一,具體表現為管理滯後,管理體制與模式落後,制約了旅遊景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忽視遊客體驗,產品過於雷同
忽視遊客體驗,產品供需錯位是經濟開放型旅遊景區的主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旅遊主題公園重大投資失誤的項目屢見不鮮,其中代表是投資十多億元的科幻公園福祿貝爾樂園於1998年1月宣布破產清查,投資上億的通什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開業不到8個月就倒閉。這些具體案例都說明了,旅遊產品的供需錯位,滿足不了遊客的需求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我國的一些旅遊景區尤其是主題公園也試圖在為遊客提供一種體驗,但由於缺乏獨特性、參與性,遊客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產品的趨同,低水平重復建設必然導致惡性價格競爭,導致行業的高失敗率。模仿不但自己不會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遊景區陷入惡性競爭之中。
3.旅遊基礎設施不完善及其綜合性問題
我國旅遊景區主要旅遊通道周邊綠化程度低,城市生態,景區環境已不適應現代旅遊的發展,連接景區的旅遊的道路及景區內游覽通道的建設滯後,污水、垃圾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已迫在眉捷,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政府調控資源的行為。此外在景區的保護與利用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政府管理者在保護的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驅動,在旅遊景區出現了不發展不破壞、小發展小破壞、大發展大破壞的兩難局面。

Ⅶ 旅遊管理學什麼

1 旅遊管理基礎

2 旅遊宏觀管理

3 旅遊微觀管理

4 旅遊綜合管理

Ⅷ 旅遊規劃的理論基礎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也是連接旅遊學、景觀學、生態學、地質學、地理學以及社會、經濟和管理等學科領域的橋梁。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既是整合"旅遊區總體規劃"與"旅遊區詳細規劃"成為旅遊系統整體性規劃控制的有效途徑,又是實現旅遊規劃體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選擇,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當仁不讓地成為現代旅遊規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然而,目前面對我國應用而生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公司"或"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設計中心",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後於其實踐,以至出現各層次旅遊規劃之間脫節的現象,由此成為影響旅遊景觀高效利用、永續的主要障礙之一,並制約著旅遊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對於解決我國旅遊區規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推動旅遊區規劃進一步向前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 旅遊景觀設計,簡言之,是指運用旅遊景觀學原理,對旅遊區內的各種景觀要素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使旅遊景觀要素空間分布格局、形態與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生態過程和人類觀瞻協調及和諧統一的一種綜合規劃方法。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並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是旅遊景觀學重要的實踐領域,是旅遊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旅遊景觀學的應用價值。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突出宏觀總體格局、中觀功能分區和微觀單元設計,能夠較好地實現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目的。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圍繞著人與景觀的共生發展這一原理展開,旅遊景觀開發活動不能違背景觀生態特點,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諧統一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標。因此,優化整合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景觀設計和旅遊景觀經營活動三大系統,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通過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使景觀結構、景觀格局與各種生態過程以及旅遊活動互利共生,協調發展。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始終將某些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慮,從整體上來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生物與生物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把構成景觀的所有要素都作為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和變數來進行研究,在不斷變化中和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下維持旅遊景觀穩定性和持續發展。 空間尺度的考慮無論在旅遊景觀的概念,還是在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中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來說,它是基於地方尺度,並以旅遊景觀為對象的一種生產活動,其核心內容是對旅遊景觀內部旅遊景觀單元空間配置的規劃。但一個完整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實體單元研究,還包括基於區域尺度對不同旅遊景觀類型單元間的合理配置進行研究和規劃。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特點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與旅遊規劃和景觀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既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一)關於旅遊規劃 旅遊規劃,是指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針對旅遊資源的屬性、特色和旅遊地的發展規律,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趨勢,對旅遊資源進行總體布局、項目技術方案實施設計和具體實施。其中經濟、技術是規劃開展的先決條件,正確處理旅遊業發展同環境,同旅遊資源的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前提。 從1959年的夏威夷規劃算起,現代旅遊規劃已有近50年的歷史,旅遊規劃理論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體系。但由於分析角度不一樣等原因,不同專家、學者對旅遊規劃理論體系問題的認識也不一樣。例如,國內著名的風景旅遊規劃專家吳人韋先生認為,旅遊規劃的理論體系可分為經濟、環境和人文三大板塊,也可從哲學、科學和技術3個層次來考慮。另有學者提出,指導我國旅遊規劃的理論依據主要源於4個學派,即景觀園林建築學派、生態學派、地理學派和歷史經濟學派。影響最大的是以形體規劃見長的景觀園林建築學派,其次是以綜合規劃見長的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地理學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觀點都對旅遊規劃理論體系做出了很好的歸納,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關於景觀規劃 景觀規劃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三、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自然第一原則 數十億年不斷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最為穩定,較人工生態系統有更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優越性。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把自然第一原則放在首位,包含三層含義:
一是顯露自然。為使景觀生態系統的美學價值得以發揮,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以自然景觀為本底,再現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過程,使隱藏的生態系統和過程得以顯現,並能為人們所理解,還能夠讓人們充分地認識人與自然的聯系以及對人類自己在景觀上留下痕跡的關注。這種自然意識的加強,無疑會使人類的認識得以升華,自然景觀中的水與火不再被當作災害來看待,而是作為一種維持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必須的生態過程。
二是順應自然。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針對具體的地區、具體的對象。不同地區的景觀結構、格局和生態過程不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和要求應該與之相適應。進而言之,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順天應時,必須以當地的自然生態過程為依據。此外,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學習當地的鄉土知識,因為對多數地方來說,當地人長期的生活實踐已經表明,養育他們的景觀總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態規律。
三是模擬自然。人為旅遊景觀的建設,應藉助於純自然景觀的管理方式,必須盡可能保護、保持和恢復自然景觀資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澤等),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和功能,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開發景觀資源的前提。模擬自然狀態,建設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的人為生態系統,該系統最適合人類生存,最大限度地滿足物種適應周圍環境的要求。同時,依據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進行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可減少投入,形成優化的旅遊景觀,實現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整體優化原則
旅遊景觀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的一個整體。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應為整體景觀,是對全部生態系統的組合、平衡和協調進行規劃,改善景觀結構和功能,優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實現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與景觀發展之間的協調,保證整體生態功能得以保持和發展,達到降低災害、增強生存能力、提高生產力的目的。進而建設成一個功能完善的、穩定的生態環境,以實現景觀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保證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多樣性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多樣性原則要求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創造多樣化的旅遊空間,具體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景觀要素形態的多樣性,即廊道、斑塊形式多樣、大小斑塊相伴、寬窄廊道相結合;二是生物種的多樣性,斑塊的生境、形狀、大小、邊緣條件等諸多因素是保護生物種多樣性的基礎條件。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必須盡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塊形態,例如旅遊景觀中自然殘留的濕地、牛軛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應得到保護。三是生境的多樣性,不同生境的組合有利於整體景觀的穩定,具有抵抗外來干擾的能力。例如單一的"玉米海"、"一望無際的稻田"、"萬畝果園"等農業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不可取,因為這在抵禦病蟲害的傳播和擴散方面有極大的脆弱性。(四)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異質性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個地區景觀保持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條件。例如旅遊景觀是一個高度人為化的景觀,如果水泥建築斑塊及廊道占絕對優勢,綠地斑塊及廊道少,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衡現象,進而影響旅遊景觀的生態功能,造成空氣污染、水質下降等諸多環境問題。為此擴大旅遊景觀的水平空間異質性,對維持旅遊景觀的生態平衡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旅遊景觀設計還須根據生態學原理兼顧美學特徵,加強垂直空間異質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形成自穩協調的生態系統,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擾的能力,創造良好的生態旅遊環境。(五)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綜合效益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綜合效益原則要求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突出區域特色,把人類文化、傳統和習俗與景觀疊加,將旅遊服務設施、景觀生產價值有效利用融於自然之中,使旅遊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最佳經濟效益。進而使當今人類主動地、以科學的態度去美化景觀、創新景觀,通過規劃達到旅遊景觀形態美、多樣性豐富、結構復雜,增加可視性,達到與人類的美學要求相一致,從而滿足旅遊者追求"新、奇、異、美、樂"的普遍心理需求。(六)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敏感區保護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敏感區是對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極易因人類不適當的開發活動導致環境負效應。依據資源特性與功能差異,環境敏感區可分為:生態敏感區(河流水系、濱水地區、山峰海灘、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動物棲息地等)、文化敏感區(文物古跡、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產地、革命遺址等)、資源生產敏感區(城市水源地、新鮮空氣補充地、土壤維護區等)和自然災害敏感區(可能發生洪患的濱水區、地質上的構造斷裂破碎帶、空氣嚴重污染區等)。在敏感區內環境的惡化大多屬於不可逆變化,一旦失去穩定將會給旅遊景觀的安全帶來隱患。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對環境敏感區予以特殊關注。四、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 依據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規劃後的旅遊景觀要具有:整合性、多樣性、進化性、自然性、暢達性、標識性、和諧性、經濟性、文化性。 為實現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需要對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未來發展情況進行研究,通常包括六個方面的問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該如何描述和評價、如何運作、運作是否良好、景觀是否要做改變、如何改變、這些變化會產生哪些不同的後果。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也就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具體分為互利共生、協調發展的四部分:一是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以景觀環境調查為基礎,評價旅遊景觀利用狀況的適宜性,以及旅遊景觀格局分析。二是區域的旅遊景觀設計系統,主要對結構、功能、動態等方面對旅遊景觀生態過程進行研究,探討景觀的最佳利用結構、格局,對旅遊景觀進行合理設計。三是區域的旅遊經營活動系統,主要從滿足旅遊者多樣化需求的旅遊活動、旅遊設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人與景觀和諧共生的旅遊經營活動方式。四是區域的旅遊景觀保護系統,通過旅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監測,實施有效的景觀管理和景觀保護,以實現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Ⅸ 旅遊景區管理

旅遊管理專業核心課程

1.旅遊學概論
《旅遊學概論》是旅遊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該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旅遊活動。主要內容包括旅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旅遊活動的構成,旅遊活動產生的影響。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與掌握旅遊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旅遊經濟學
《旅遊經濟學》是旅遊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該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旅遊經濟活動,即從經濟的側面去考察旅遊活動。課程主要內容分為三大部分:旅遊活動的商品化與旅遊產品、旅遊經濟活動的實現、旅遊經濟活動產生的效益。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原理分析旅遊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運動及現象,了解旅遊者、旅遊企業、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政府三者的滿足是旅遊經濟活動順利運轉的本質因素。

3.旅遊心理學
《旅遊心理學》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是將心理學基本原理、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旅遊服務業的應用性學科。主要研究旅遊者行為、旅遊服務心理和旅遊管理心理。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旅遊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應用於飯店、旅行社等旅遊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中。

4.專業英語
《專業外語》是旅遊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是旨在提高學生以英語為語言形式,進行專業學習和專業研究能力的一門課程。課程主要分為《旅遊英語》和《飯店英語》兩個方面的內容,前者著重培養學生讀、寫、譯的能力,在學習英語專業術語上、閱讀《旅遊學概論》、《旅遊規劃》、《旅遊營銷》的相關的英語課文,同時進行專業知識的英漢互譯的教學,以達到閱讀英語原版文獻以及用英語發表科研結果的目的。
同時,《飯店英語》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對預訂部、前廳接待、餐飲部、客房部、工程部、會計部等飯店不同部門職能、職責分工的學習,模擬英語對客服務場景,強化聽說練習,以期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

5.飯店管理原理
《飯店管理原理》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從飯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出發,研究和探討飯店的含義、起源與發展、類型、等級,以及飯店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飯店連鎖與集團化的問題;研究和探討飯店的基本管理理論,重點為組織管理、計劃管理、戰略管理、安全管理等理論,其目的是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飯店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提高管理素質。

6.餐飲經營管理
《餐飲經營管理》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是研究飯店餐飲經營以及餐飲企業經營運做規律的一門科學,是構成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
《餐飲經營管理》是以餐飲經營過程為主線,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餐飲組織、經營理念、菜單計劃、食品原料的采購、驗收、儲存與發放、廚房業務與生產管理、宴會服務與組織、餐飲銷售管理、餐飲促銷等方面的運做流程、概念、理論與方法。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管理課程。

7.飲食營養與衛生
《飲食營養與衛生》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專業知識課之一。是構成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飲食營養與衛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飲食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掌握平衡膳食的措施及營養食譜設計的原則與方法;掌握合理烹飪的措施與方法;了解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識,掌握預防食物中毒的措施;認識搞好飲食衛生管理的重要性,掌握餐飲生產與服務過程中的衛生要求與管理方法,以適應餐飲經營管理工作的需要。

8.旅行社經營管理
《旅行社經營管理》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主要涉及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原理和方法,並就旅行社人力資源、旅行社市場營銷、旅行社經營風險、旅行社財務和旅行社組織等內容進行論述。
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旅行社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規律,培養其旅行社經營管理的能力。

9.旅遊規劃與開發
《旅遊規劃與開發》課程是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課程以旅遊者、旅遊目的地、旅遊企事業構成的旅遊系統為研究對象,以旅遊資源優化配置與旅遊系統合理規劃的結構性籌劃過程為主要研究內容。
旅遊管理本科專業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掌握旅遊開發與規則的基本理論,為以後從事旅遊開發與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0.飯店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飯店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高等商業學校旅遊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教學,使學生從理論上掌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實際方法,了解飯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點培養學生對人力資源計劃、工作分析、員工招聘與錄用、培訓、薪酬管理、工作績效考核、獎懲等飯店人力資源管理重要環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11.總台與客房管理
《總台與客房管理》是一門研究飯店總台與客房管理內容、方法、及規律的專業課程。本課程以飯店總台客房銷售及客房產品生產活動的流程為中心線索,從客房產品的特點出發,對總台客房銷售管理及客房產品的生產管理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闡述。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掌握飯店總台與客房管理的工作內容和管理重點,對飯店前台與客房這兩個部門有全面的了解和直觀的印象。

12.娛樂業經營管理
《娛樂業經營管理》是研究旅遊企業經營活動中娛樂項目經營的一般規律和管理方法,指導和完善娛樂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以現代娛樂企業的經營活動為主線,系統全面地闡述了現代娛樂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發展趨勢,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類型、運作程序、服務特點進行詳細介紹,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娛樂企業的人員管理,定價和營銷方法。

13.酒吧經營管理
《酒水知識與酒吧經營管理》課程是旅遊管理專業飯店方向的選修課。本課程借鑒了國內外酒吧業經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主要講授世界著名酒水知識、酒吧的本質與經營特徵、酒吧的設計與配置、酒吧服務、酒吧銷售、酒吧的營業管理、酒吧的成本控制以及酒吧的經營評估與分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學會酒吧開業前的籌劃、業務經營、成本控制和管理技巧與方法,提高正確觀察、分析和解決酒吧經營管理問題的能力。

14.烹飪學
《烹飪學》是研究與學習菜餚食品原料與菜餚製作工藝的一門理論學科,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時烹調工藝實驗又是烹飪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烹飪學」主要內容包括:原料知識、原料加工、配菜、調味、火候和工藝實驗等內容。通過對「烹飪學」的教學,使學生在課堂與實驗課學習中,重點學習和了解菜餚製作工藝流程理論和比較系統的在實驗課中運用和掌握加工技能,烹調方法原理,驗證所學的「烹調工藝理論」。並在今後的旅遊飯店管理中結合所學的「烹飪學」理論與實踐的知識,培養獨立工作和學會鑒別菜餚,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5.導游業務規程與技巧
《導游業務規程與技巧》是旅遊管理專業學生選修的一門專業課。本課程以新世紀旅遊市場的特點和導游國際化標准為出發點,力求對導游服務的相關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的闡述,對導游操作規程的最新要求作全面系統的介紹,使學生初步具備科學、實用的現代導游技能。

16.廚政管理
《廚政管理》是研究飯店企業經營活動中餐飲項目經營的一般規律的管理方法,指導和完善餐飲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門學科,它是高等商業學校旅遊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是學生在系統學習好專業基礎課和核心專業課後,對餐飲經營管理方向進行研究的同時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本課程以廚房生產活動的生產流程為中心線索多方面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闡述。

17.服務學原理與實務
《服務學原理與實務》是旅遊管理專業的選修課,本課程是從服務業的基本原理出發,研究探討服務業的基本特徵,服務業的分類,服務業的基本經營觀念,服務產品及其特徵,服務組織,服務質量等基本理論。並據此研究旅遊飯店經營者與服務者的基本素質要求,研究旅遊飯店的服務項目設計與服務技巧,確保旅遊飯店提高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提高我國旅遊業、尤其旅遊飯店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和樹立良好的形象,參與世界旅遊業的競爭。

18.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是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為:食物原料的開發利用、食物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是關於人類或某個民族在什麼條件下吃、吃什麼、怎樣吃、吃了以後怎樣等等學問。
本課程本著再現歷史揭示規律;瀝清事實總結經驗;闡述科學,繼承精華;並以闡述科學繼承精華為原則,專題性地做了介紹。說它再現歷史揭示規律,是因為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的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擬的,是民族的瑰寶。
飲食文化現象是普遍且具有很深的內涵,食的任何現象都能其背景找到答案。飲食文化最終要在精神層面上體現和反映民族文化涵養、歷史成就。從這一特定的領域,展示著該民族的素質、智能,同時也預示著發展前景,及我們所面臨的任務。

19.旅遊地理學
《旅遊地理學》是旅遊管理專業的選修課,研究對象為旅遊地域綜合體的旅遊客體—旅遊資源。其主要內容為旅遊者地理、旅遊資源地理、旅遊交通地理、旅遊信息地圖,其中旅遊資源地理包括旅遊資源的一般知識與開發、欣賞的有關知識原理。通過旅遊地理的學習,使學生對旅遊資源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旅遊資源的一般理論知識,為旅遊開發規劃、導游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0.食品微生物學
《食品微生物學》是為餐旅管理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它是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生理生化等特徵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與人類及其他生物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學基本知識,為學生學習在食品加工貯藏中防止腐敗變質和提高產品衛生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