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內蒙古清水河縣的植被類型
清水河縣地處中溫帶,屬半乾旱典型的大陸性氣候
烏蘭牧倫草原位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宏河鎮境內,蒙語譯為"紅色的河"。草原總佔地面積近660萬平方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平均氣溫7℃,氣候獨特,夏季涼爽,極端最高氣烏蘭牧倫草原烏蘭牧倫草原溫32℃。平均降雨量430㎜,植被覆蓋率85%以上。
植物資源由於清水河縣境內地形、土壤、氣候等差異較大,形成了比較復雜的植被類型,植物資源較為豐富。
清水河縣縣林木保存面積132萬畝,森林覆蓋率30.8%,主要樹種有檸條、沙棘、桃、李、杏等,特別以海紅果及其加工品果丹皮聞名區內外。天然、人工優良牧草面積127萬畝,耕地62萬畝,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豆為主,小香米比較有名。
雖然有森林,有草原,但是還是以草原植被為主
㈡ 清水河縣老牛灣鴻鶴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清水河縣老牛灣鴻鶴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是2007-08-0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內控股),注冊容地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窯溝鄉老牛灣村。
清水河縣老牛灣鴻鶴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501246640815523,企業法人李五白,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清水河縣老牛灣鴻鶴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許可經營項目:無 一般經營項目:船舶旅遊運輸業務旅客運輸、貨物運輸。旅遊接待業務。餐飲住宿。水產養殖銷售。牲畜、家禽養殖銷售。農作物種植、銷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清水河縣老牛灣鴻鶴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黃河中下游旅遊資源特色是什麼
三門峽市地處黃河中游、河南省西部,是黃土高原和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交匯處,是黃河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傳承使這里成為黃河風光、黃河文化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展現地。三門峽的旅遊資源特點可以說是「以黃河為主線貫穿起來的充滿野趣和史詩般
輝煌的黃河生態與古文化游」。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首先在三門峽澠池縣的仰韶村發現。大禹治水、斧劈三門,古代傳說中大禹留下的鎮河石柱——中流砥柱至今仍巍然屹立在三門峽大壩下游的黃河峽谷之中,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在這里鑄鼎祭天,奠定政權。函谷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雄關要塞之一,老子西入函谷關時,在這里寫下哲學名著《道德經》,太初聖宮由此成為道家之源;函谷關也因名人、名關、名著而飲譽海內外。位於市區北部的虢國遺址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大型幫國墓葬群。
三門峽的名山秀麗比比皆是。清水黃河、船行柳梢、天鵝戲水是黃河旅遊的三大自然奇觀;大黃河漂流神奇浪漫,盡現中流擊水、征服自然的無窮魅力;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丹楓流霞、蝴蝶飛舞;亞武山風景名勝區秀峰林立、清溪潺潺;玉皇尖省級森林公園松柏長青,珍禽異獸眾多;熊耳山狀似熊耳、景象萬千;韶山層嶺疊翠、風光無限;黃河小浪底南村旅遊區水面寬闊,黛眉雲雨、古柏參天;鼎湖灣煙波浩盪、蘆花飛揚,野鴨、天鵝啾啾而鳴。
㈣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概況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部邊疆的戰略要沖和邊陲重鎮。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我國北方沿邊開放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沿邊開放帶與黃河經濟開發帶的交匯點,是我國與蒙古、俄羅斯以及東歐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陰山山脈,南瀕九曲黃河,市區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氣溫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時數3000多小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特別是每年的7、8、9月,綠樹成蔭,氣候涼爽, 更是旅遊避暑的黃金季節。
呼和浩特市轄四區、四縣、一旗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5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人, 其中市區人口143萬人,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回、滿、朝鮮、 達斡爾、鄂溫克等36個民族聚居的地區。
呼和浩特具有獨特的經濟區位優勢,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頭,偏北490 公里是「內陸口岸」二連浩特,西南380公里是鄂爾多斯天然氣田, 東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 578公里,是西部地區首府、省會城市中距離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域遼闊,物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礦產有煤、石墨、稀土、膨潤土、石灰石和金、銅、鐵等上百種,現已探明的礦產地170餘處,礦點及礦化點128處。其中武川縣的黃金儲量居自治區前列,清水河縣的陶土儲量之大、品位之高為全國少有。此外,還有豐富的農畜土特產品,開發潛力比較大。
呼和浩特的工業以紡織、服裝、食品、電子、石化、電力、機械、建材為主,共20多個行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伊利、仕奇、煉油廠、化肥廠、卷煙廠、TCL 內蒙古電器有限公司、金河、三角、金宇、蒙牛、三聯化工等十多家實力較強、知名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伊利集團已發展成為全國乳製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國最大的冰淇淋生產廠家,內蒙古仕奇集團生產的「仕奇」牌西裝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西裝之一。
呼和浩特農村經濟發展良好。現有耕地840萬畝, 糧食產量穩定在90萬噸左右。引黃入呼、萬家溝水庫等水利設施的建設,正在逐步改變著農業的生產條件。依託特色產品的比較優勢,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進展較快,目前,馬鈴薯、玉米、蔬菜、乳品等農畜產品的基地建設初具規模,伊利集團、蒙牛公司、華蒙金河等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拉動全市農牧業產業化建設的主導力量。
呼和浩特是自治區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網路中心,京蘭鐵路和3條國道在這里交匯, 京呼高速公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民航已經開通了48條國內航線和2條國際航線, 電話全部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百人擁有電話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八。隨著多條鐵路、公路和光纜的開通,呼和浩特已經成為連接東北、華北以及首都北京通往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
呼和浩特的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優勢。全市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24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萬餘人;全市科技人員占自治區全部科技人員總數的30%以上,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約占 20%以上。全市擁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專業學校34所。呼和浩特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也有一定的潛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術、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為依託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優勢和基礎。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建設以如意、金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托縣星火密集區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呼和浩特對外開放步伐較快。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邊開放城市之一,多年來,我們致力於軟、硬環境的建設,一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來「築巢引鳳」,招商引資,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如意、金川開發區為龍頭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對外交往方面,呼和浩特同日本國愛知縣岡崎市、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等2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2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
呼和浩特有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文化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里有距今七八十萬年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遺址「大窯文化」;有始築於戰國時代的我國最古老的「趙長城」;有作為「胡漢和親」歷史見證的昭君墓和聞名遐邇的遼代萬部華嚴經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寫的天文圖金剛舍利寶塔;被譽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築典範」的席力圖召、「杏塢番紅」的烏素圖召、「古木參天」的喇嘛洞召等眾多召廟共同組成獨具魅力的召廟文化。加上充滿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風光、具有大漠風情的黃河旅遊區、號稱「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於大青山叢林翠柏中的烏素圖國家森林旅遊娛樂區,使呼和浩特成為遊人嚮往的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通過實施以調整結構為重點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工程、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的脫貧致富達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體服務功能和文明程度為核心的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工程等「三大系統工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九五」期末,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9.2億元。比「八五」期末增長70.7%,年均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5.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7%、13%和10.5%,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78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1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2.9億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1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600萬美元。
展望未來,呼和浩特發展前景廣闊,市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繪就了世紀之初的發展藍圖:「十五」期間,我市總體發展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提高」,推進「三大系統工程」,強化「四個意識」,完成「五大戰略任務」(一個目標即:建設現代化首府城市。兩個提高即: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三大系統工程即: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中心任務的脫貧致富達小康工程、以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為重點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工程、以提高城市整體功能和文明程度為核心的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工程。四個意識即:首府意識、服務意識、機遇意識、趕超意識。五大戰略任務即: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實施體制創新和科教創新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內在活力;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化首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與合作;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以此,全力加快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和生態市建設步伐,努力促進首府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早日把呼和浩特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到200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達到160萬人左右,建成區面積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15年,中心城市、三個衛星城市及兩個縣城人口規模共達到260萬人左右,城市建成區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36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0元。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700億元,到2015年力爭突破千億元大關。目前,244萬呼和浩特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為把呼和浩特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實現新世紀宏偉藍圖而努力奮斗。
相關連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呼和浩特—城市概況
【地理狀況】【歷史沿革】【城市特點】【城市現狀】【名城保護與發展規劃】
地理狀況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所轄市,自治區首府。位於內蒙古中部土默川平原上,北靠大青山,南瀕黃河。東距首都北京669公里。介於北緯39°35′~40°51′,東經110°46′~112°10′之間。東臨集寧市、豐鎮市,南隔長城與山西朔州市相望,西與包頭市為鄰,北與四子王旗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2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0公里,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77.9平方公里。現轄玉泉區、新城區、回民區、郊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等4區1旗4縣。總人口200.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01.8萬人。居民中蒙古族較多,約17萬人,還有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壯、藏、苗、土家、錫伯、維吾爾、鄂倫春等35個民族。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青山橫亘北部,蠻漢山綿延東部,丘陵起伏於南部,形成一馬蹄形,環山之間為平疇沃野。市區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最高點海拔2246米。境內河流為黃河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烏素河、槍盤河(水磨溝河)向西南匯入黃河,東部有湖泊哈素海。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年平均氣溫6.4℃,1月份平均氣溫
㈤ 內蒙古清水河最好的旅遊線路怎樣走
哈哈 沒錢啊
㈥ 清水河縣概況
清水河縣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下轄縣,位於呼和浩特市的南端,東南以明長城為界,與山西省平魯區、偏關縣接壤;西瀕黃河,與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隔河相望;北臨古勒半幾河與和林格爾縣毗鄰;西北方與托克托縣相傍,整體位置處於「蒙、陝、晉」三省交界和「呼、包、鄂」經濟技術開發區腹地。清水河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縣境內居住有漢、蒙古、滿、回等12個民族,2012年總人口14.3萬。
清水河縣因境內有清水河而得名。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屬山西台背斜與內蒙古地軸相接之過渡帶。岩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373.6米。
清水河縣
㈦ 呼和浩特老牛灣旅遊區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清水河縣依靠當地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積極提出打造「一縣三回地」的旅遊勝地,不斷加答快旅遊景點建設步伐。黃河清水河老牛灣風景旅遊區正逐步成為呼市特色旅遊的一張重要名片。圍繞老牛灣黃河大峽谷特色景區建設。去年老牛灣景區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萬元。今年,結合2011年全市兩個文明經驗交流會在該縣的召開,該縣把建設老牛灣風景旅遊區項目作為重點迎會項目,認真編制項目規劃,計劃投資1600萬元建成300間客房;投資210萬元建設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投資60萬元建設2個環保型水沖廁所;投資50萬元建設景區門景;投資100萬元進行景區綠化。目前,正在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的專項建設資金。此項目的實施對於完善老牛灣景區設施,改善景區服務條件,增強景區服務功能,增加當地村民收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提升清水河縣的知名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㈧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117公里處有個什麼旅遊景點了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一一七公里處有個什麼旅遊景點,這個當然是當地有名的景點了,非常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