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泛珠江三角洲的構建對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
(一)面臨的有利因素:
1、國際直接投資趨於活躍,製造業、服務業國際產業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呈現加速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分流的趨勢,技術資本投資擴張,外商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加。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製造和研發環節從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向基礎條件較好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將直接受益。外商投資方式多樣化,更多地採用了收購、兼並、參股等方式。外商投資領域不斷擴大,逐步從製造業向金融、保險、旅遊、商貿和物流等服務業領域拓展,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業成為國際投資的熱點。
2、區域經濟合作快速發展,區域內投資增長成為資本流動的新特點。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一體化市場的逐步形成,將較大幅度地降低區域內資本流動的成本,促使投資更多地在整個區域內進行,我國與東盟以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安排逐步實施,將對湘西州招商引資產生積極影響。國內區域經濟合作勢頭強勁,湘鄂渝黔四省邊區已納入國家重點發展區域布局,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的構建,給湘西州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3、國內招商引資區域布局出現變化,外商投資梯度轉移趨勢將更加明顯。隨著沿海地區資源環境約束的逐步加劇,外商投資"西進"的趨勢也正在加快。湘西州作為中西部的結合部,承接境外和東部地區資本和產業轉移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區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有望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基地、生產配套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勞動力輸出基地。
(二)面臨的不利因素:
1、吸引外商投資的整體競爭力不強。湘西州經濟發展整體水平還相對較低、區位環境相對較差、產業配套能力較弱以及產業集聚度不高,現代物流業尚不發達,商務成本相對較高,資源配置的承載能力不強,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涉外經濟管理人才不足,投資促進體系還不完善,法制建設、執法能力、監督制度、行政管理體制還不健全。招商引資的軟硬條件不足,使湘西州擴大招商引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2、招商引資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近年來,不僅俄羅斯、印度、泰國、越南、韓國等周邊國家競相推出了吸引外資的新舉措,而且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也加大了對國際投資的爭奪。在國內的外資梯度轉移中,中西部地區為搶占國際、國內資本流入的先機,紛紛採取更加寬松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地區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加大,湘西州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
謝謝
B. 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在旅遊資源上的異同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相同處:交通非常便利 旅遊基礎設施齊全 人文文明開放內程度高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不容同處:
語言不同 (這個涉及到旅遊的鳥語花香,還有人文感的)
長三角自然景觀較珠三角多,但購物為目的可考慮珠三角
長三角氣候常年溫和,長三角氣候常年偏高
C. 珠三角的經濟、資源、環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急求,非常感謝。
首屆珠三角經濟論壇,於2002年10月17-19日在東莞舉行。會議圍繞地區發展戰略、珠三角的競爭優勢、珠三角與長三角的比較研究等議題進行互動式的探討,蕭灼基、童大林等著名專家學者登壇論道,讓與會者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動向及區域戰略,把握投資與合作的機會及方向。
在太平洋東岸的經濟版圖上,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汕頭、惠州、江門、中山等地,正形成一個令人驚嘆的城市群與產業群,珠三角產業鏈正逐步配套完善,成為包括全球信息產業、家電業在內的多個行業的製造基地和戰略基地。
但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開始了各自新一輪的賽跑。目前珠三角經濟發展模式,如生產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等因素和應對競爭的優劣等等方面,成為本屆論壇與會人士關注爭鳴的熱點。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提出,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經濟全球化對珠三角的沖擊比內地還要大。一是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佔有重要比重,國際市場波動對珠三角的影響比較大;二是珠三角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例較重,而高新技術又是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三是珠三角的金融發達,而金融市場受國際影響的波動較大,如何防止金融風險,這也是珠三角必須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目前珠三角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非科技創新類產品,科技創新含量不高,許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賴進口,參與國際競爭靠廉價勞動力決定的低生產成本,產品市場開拓具有依賴性。
德勤國際總監吳群女士接受記者專訪提出,長江三角洲擁有在市場、土地、人口以及 G DP等方面的優勢,此外,人才儲備也是珠三角要重視的環節。在與上海、浙江和江蘇三個省市相比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分別佔全國的13.9%和12.7%,而廣東只佔4.7%和5.2%,因此,對珠三角更大挑戰的將是人才的挑戰。
對策一:打造大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認為,珠三角的發展一直與香港和澳門密切相關,他提出了經濟意義上的大珠三角概念,廣州和香港、澳門構成三角,在這個區域中,廣州是幾何中心,香港是為亞洲服務中心。
科龍總裁劉從夢先生認為這個大的珠三角的優勢非常突出,依託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加強港商、台商與珠三角經濟的融合,將大大提高大珠三角經濟的整體活力。
國家經貿委秘書長甘智和先生認為:珠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應加速加強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珠三角的航道、港口、道路要加強統一規劃,城市之間加強信息資源和信用評估等資源的共享,在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與深、港、澳的銜接,應該加強經濟布局的分工與合作,做強一批產業。
對策二:建設世界工廠
王廉談到,如何把珠三角建成「世界工廠」這才是最終的目的。大珠三角外貿依存度為80%,有三種工商語系和三種貨幣,有5大產業全國領先,產業發展已經為走向「世界工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英國、美國、日本三個歷史上的「世界工廠」演變規律告訴我們,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廠」,最需要做的是大力提高政府與企業的創新政策與科研水平,建立適合的 W TO政策機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創新技術,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競爭於國際市場。
王廉指出,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能獨立自主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高新技術的「世界工廠」,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日後在競爭中保持持續性發展的關鍵。
對策三:物流打通粵澳板塊
據王廉介紹,廣東省現有對外開放口岸達150個,一類口岸51個、進出口裝卸和起運點99個;廣東的公路通車里程、高速公路、鐵路專用線長、港口吞吐量等均在全國排名第一或居前列,每年進出港澳的人數也是全國第一,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人流資源充裕。而珠三角更擁有優越的交通物流中心優勢,珠三角都市區現有5大機場,每周國際航班1600個以上,是上海的40倍,是北京的20倍左右,珠三角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建設是全國最好的區域之一,而珠三角的集裝箱生成量是全國的1/3以上,珠三角已具備良好的物流產業發展基礎,物流運輸應該是珠三角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珠三角都市圈內,至少可發展20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工業城市,10萬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300~500個以上,正在相互滲透形成城市鏈條,並形成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區,而且這些都市區與香港經濟合作血脈相連,也為珠三角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最重要的互補因素。
因此,王廉提出了「物流打通粵港板塊」的論點,粵港兩地正研究推進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布局,將運輸、倉儲、配送和信息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粵港區域型的現代物流體系,逐步形成面向國際的亞洲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並推進專業性服務領域的合作,推進粵港在管理咨詢、投資等領域的合作,為製造業提供高效服務。
對策四:培育投融軟環境
國家計委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平認為,現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從軟環境的角度看已經由優惠政策推動為主,逐步向制度設計結合人文關懷打動為主的方向過渡。因此迫切要求各個地區加快創新和培育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機制和投融資軟環境。
有鑒於此,珠三角政府要加強執政能力,加快對公有資源的整合,這其中包括土地、國有資產、市政設施、政府信息等整合,建立地方政府的服務平台和有利人才的就業環境。現在已經不是那種靠「放開」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時期了,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等軟環境的建設尤其重要,例如物流,像快速通關、區域道路航線等建設的規劃協調等問題;像加速珠三角一體化進程,與香港的協商談判等,這些離開了政府是不可想像的。
與會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紛紛提出,隨著 W TO的加入,珠三角政府要在二次創業中發揮應有的、有異於以往的職能作用,從市場經濟「小政府」的誤差中轉變過來,在共同分享利潤、機會和成本的基礎上,達到政府、企業、社會的聯動和分工。
對策五:做好城鎮環保
杜平認為,珠三角在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中,更必須注重城鎮環境,尤其是人居環境的維持和建設。從區域經濟來講,這體現了一個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方向。
王廉指出,在珠三角目前經濟發展、產業變更過程中,只要污染治理得好,完全可以有多種發展可能和空間。珠三角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到開發廣東山區的旅遊,這既是粵西、粵北山區土地變成財富的機會,也將是珠三角民營經濟新增長點,開發山區旅遊有望成為珠三角下一階段投資的新增點,也可讓珠三角帶動粵北山區的發展。
D. 珠三角經濟發展的軌跡
首屆珠三角經濟論壇,於2002年10月17-19日在東莞舉行。會議圍繞地區發展戰略、珠三角的競爭優勢、珠三角與長三角的比較研究等議題進行互動式的探討,蕭灼基、童大林等著名專家學者登壇論道,讓與會者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動向及區域戰略,把握投資與合作的機會及方向。
在太平洋東岸的經濟版圖上,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汕頭、惠州、江門、中山等地,正形成一個令人驚嘆的城市群與產業群,珠三角產業鏈正逐步配套完善,成為包括全球信息產業、家電業在內的多個行業的製造基地和戰略基地。
但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開始了各自新一輪的賽跑。目前珠三角經濟發展模式,如生產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等因素和應對競爭的優劣等等方面,成為本屆論壇與會人士關注爭鳴的熱點。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提出,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經濟全球化對珠三角的沖擊比內地還要大。一是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佔有重要比重,國際市場波動對珠三角的影響比較大;二是珠三角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例較重,而高新技術又是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三是珠三角的金融發達,而金融市場受國際影響的波動較大,如何防止金融風險,這也是珠三角必須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目前珠三角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非科技創新類產品,科技創新含量不高,許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賴進口,參與國際競爭靠廉價勞動力決定的低生產成本,產品市場開拓具有依賴性。
德勤國際總監吳群女士接受記者專訪提出,長江三角洲擁有在市場、土地、人口以及 G DP等方面的優勢,此外,人才儲備也是珠三角要重視的環節。在與上海、浙江和江蘇三個省市相比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分別佔全國的13.9%和12.7%,而廣東只佔4.7%和5.2%,因此,對珠三角更大挑戰的將是人才的挑戰。
對策一:打造大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認為,珠三角的發展一直與香港和澳門密切相關,他提出了經濟意義上的大珠三角概念,廣州和香港、澳門構成三角,在這個區域中,廣州是幾何中心,香港是為亞洲服務中心。
科龍總裁劉從夢先生認為這個大的珠三角的優勢非常突出,依託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加強港商、台商與珠三角經濟的融合,將大大提高大珠三角經濟的整體活力。
國家經貿委秘書長甘智和先生認為:珠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應加速加強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珠三角的航道、港口、道路要加強統一規劃,城市之間加強信息資源和信用評估等資源的共享,在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與深、港、澳的銜接,應該加強經濟布局的分工與合作,做強一批產業。
對策二:建設世界工廠
王廉談到,如何把珠三角建成「世界工廠」這才是最終的目的。大珠三角外貿依存度為80%,有三種工商語系和三種貨幣,有5大產業全國領先,產業發展已經為走向「世界工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英國、美國、日本三個歷史上的「世界工廠」演變規律告訴我們,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廠」,最需要做的是大力提高政府與企業的創新政策與科研水平,建立適合的 W TO政策機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創新技術,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競爭於國際市場。
王廉指出,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能獨立自主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高新技術的「世界工廠」,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日後在競爭中保持持續性發展的關鍵。
對策三:物流打通粵澳板塊
據王廉介紹,廣東省現有對外開放口岸達150個,一類口岸51個、進出口裝卸和起運點99個;廣東的公路通車里程、高速公路、鐵路專用線長、港口吞吐量等均在全國排名第一或居前列,每年進出港澳的人數也是全國第一,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人流資源充裕。而珠三角更擁有優越的交通物流中心優勢,珠三角都市區現有5大機場,每周國際航班1600個以上,是上海的40倍,是北京的20倍左右,珠三角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建設是全國最好的區域之一,而珠三角的集裝箱生成量是全國的1/3以上,珠三角已具備良好的物流產業發展基礎,物流運輸應該是珠三角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珠三角都市圈內,至少可發展20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工業城市,10萬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300~500個以上,正在相互滲透形成城市鏈條,並形成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區,而且這些都市區與香港經濟合作血脈相連,也為珠三角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最重要的互補因素。
因此,王廉提出了「物流打通粵港板塊」的論點,粵港兩地正研究推進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布局,將運輸、倉儲、配送和信息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粵港區域型的現代物流體系,逐步形成面向國際的亞洲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並推進專業性服務領域的合作,推進粵港在管理咨詢、投資等領域的合作,為製造業提供高效服務。
對策四:培育投融軟環境
國家計委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平認為,現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從軟環境的角度看已經由優惠政策推動為主,逐步向制度設計結合人文關懷打動為主的方向過渡。因此迫切要求各個地區加快創新和培育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機制和投融資軟環境。
有鑒於此,珠三角政府要加強執政能力,加快對公有資源的整合,這其中包括土地、國有資產、市政設施、政府信息等整合,建立地方政府的服務平台和有利人才的就業環境。現在已經不是那種靠「放開」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時期了,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等軟環境的建設尤其重要,例如物流,像快速通關、區域道路航線等建設的規劃協調等問題;像加速珠三角一體化進程,與香港的協商談判等,這些離開了政府是不可想像的。
與會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紛紛提出,隨著 W TO的加入,珠三角政府要在二次創業中發揮應有的、有異於以往的職能作用,從市場經濟「小政府」的誤差中轉變過來,在共同分享利潤、機會和成本的基礎上,達到政府、企業、社會的聯動和分工。
對策五:做好城鎮環保
杜平認為,珠三角在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中,更必須注重城鎮環境,尤其是人居環境的維持和建設。從區域經濟來講,這體現了一個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方向。
王廉指出,在珠三角目前經濟發展、產業變更過程中,只要污染治理得好,完全可以有多種發展可能和空間。珠三角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到開發廣東山區的旅遊,這既是粵西、粵北山區土地變成財富的機會,也將是珠三角民營經濟新增長點,開發山區旅遊有望成為珠三角下一階段投資的新增點,也可讓珠三角帶動粵北山區的發展。
E. 珠江三角洲的區域范圍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為中心,東莞、佛山、珠海為副中心,還包括廣州、深圳 、佛山、肇慶、惠州、珠海、江門、東莞、中山深汕特別合作區、共9個城市。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最早由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確立,其發展主要得益於鄰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港商資金雄厚,一直扮演重領導角色。據<<廣東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地級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3720.86億元人民幣,約佔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的8.4%,是僅次於長三角都市經濟圈、京津冀都市經濟圈的中國大陸第三大經濟總量的都市經濟圈。而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以廣州、香港和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區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超級都會區。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概念(即知名的「9+2」經濟地區概念)是2003年7月在國內正式提出來,「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大珠三角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粵港澳都市圈,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粵港澳都市圈,地域范圍包括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珠三角城市群,是三個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香港發展局和澳門運輸工務司三方,首次合作開展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2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報告。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門聯合發布成果,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組成的「大珠三角」地區將建設成世界上最繁榮、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和世界級的城鎮群。作為中國首個跨不同制度邊界的空間協調研究,該報告制定的分區目標是:珠三角要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香港要繼續鞏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之一,努力建設享有優質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門要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遊休閑中心和區域性商貿服務平台。
研究報告提出構建大珠三角的多層次、多中心的空間發展模式,其中,「一灣三區」是指珠江口灣區和廣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區。對外,它將以「標志」角色形成類似於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間;對內,以「中樞」角色帶動大珠三角城鎮群、環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未來,通過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珠三角將實現城際一小時交通圈。
珠三角列入國家優化開發區域
國家發改委《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下稱《規劃》),按開發方式,全國國土空間將被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規劃》多處內容涉及我省,明確將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列為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
珠三角形成特大城市群
《規劃》在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提出,「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化開發,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這意味著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列為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並明確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規劃》提出,通過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
F. 長三角與珠三角未來發展的規劃綱要
(一)長三角經濟區的一體化進程正步入「快車道」,是2005年年前在南京召開的第五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形成的共識。長三角區域合作涉及交通、旅遊、生態環境治理、信息資源共享、人力資源等廣泛領域,碩果累累。
區域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圍繞國家長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規劃,滬蘇浙將重點推進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的銜接,2005年底將完成《長三角綜合交通規劃方案》。在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啟動方面,上海至南京城際軌道交通項目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及審查工作已經完成;寧杭城際鐵路項目前期研究工作也已開始;上海—南通鐵路預可行性報告編制完成,崇明至啟東過江通道工程可行性報告和相關專題研究工作也已完成。
「無障礙旅遊區」雛形初現。通過積極完善旅遊合作協調機制,滬蘇浙加大了旅遊市場拓展和項目開發合作的力度,共同構建「長三角無障礙旅遊區」。2005年7月,國家旅遊局批復將三省市編制的《長三角區域旅遊發展規劃》作為重點項目,納入全國「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的編制計劃中。三省市正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長三角區域內旅遊專業人才的柔性流動,相互認可業務資質證書,實行導游管理信息、執法信息的共享。
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以規劃編制、聯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三省市共同開展了長三角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2005年10月,國家環保總局召開長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會議,標志滬蘇浙之間又一個環保合作項目即將啟動。
信息共享平台不斷拓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推進方案》提出「信用長三角」,力求實現三省市網路信息共享平台的試運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業信息的相互查詢。目前已確定了「長三角」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的工作目標:力爭2006年前,共同制定區域內三方信用信息標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級管理,實現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機制,制定信用服務機構跨省市服務導則和建立信用服務機構失信通報制度;爭取2007年前,建立針對企業和個人的聯合獎懲機制;爭取2010年之前,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背景鏈接
已建與在建交通工程縱橫成網初步形成上海與江蘇5個介面32條車道、上海與浙江4個介面26條車道、江蘇與浙江5個介面24條車道的銜接,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延伸江蘇項目也已初步銜接。滬蘇浙高速公路繼上海、浙江開工建設後,江蘇段2005年7月正式開工。繼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公路後,由蘇州通往上海的第三條高速公路———蘇滬高速公路2005年9月建成通車。上海接啟東的崇明過江工程已開工建設。
「聯合促銷」成為旅遊合作特色三省市聯手以「同游江浙滬,陽光新感受」為旅遊促銷口號,利用上海大都市、蘇州園林和浙江山水組合出中國東部旅遊產品,在西班牙、埃及等地的推銷產生了轟動效應。同時,在國際國內各種旅遊交易會上組織了聯合展台,突出展示了中國東部精彩旅遊的共同形象。
合力推進環境保護成為共同選擇國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的實施由於三省市協調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長三角近海海洋生態建設行動計劃」的共同實施,有效加強了海洋環境檢測體系建設、赤潮防治和海洋廢棄物傾倒管理;在探索建立區域污染聯防機制、區域信息溝通和通報機制、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技術交流機制等方面有了令人滿意的進展,尤其對遏制江蘇、浙江兩省交界斷面水質突發性污染事件效果顯著。
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擴展至年底前已有《長江三角洲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對區域產業布局和協作發展的建議》等合作方案;三地還成立了長三角城市物流信息一體化工作推動小組,上海、南通等地已經開始物流信息一體化的合作試點。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銳意改革,率先開放,開拓進取,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正處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推進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創新型區域;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率先構建和諧社會;著力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加強與港澳合作,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率先建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以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要求廣東「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為契機,積極探索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一是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社區管理新體制。通過整合基層各類資源,協助珠三角地區各級政府在街道、鎮建立「一站式」社區政務服務中心,理順政府及其派出機構與居民委員會的關系。引導和協助業主組建業主委員會,建立居民委員會指導和監管業主委員會的機制。二是創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簡化社會組織注冊登記辦法,探索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放寬異地商會成立條件,社區社會組織實行備案制。推動建立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制度、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出台了社會組織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創新社會組織黨建管理體制,在各級登記管理機關設立社會組織黨工委。三是積極培育專業社會工作隊伍,建立社工引領志願者服務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實現社會工作職業化和專業化,力爭到2020年底,社會工作者數量達到總人口的千分之二。爭取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廣東省志願服務條例》,以2010年亞運會為契機,廣泛發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志願者組織,提供志願服務。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多,外向型企業多,對外依存度高,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通過發展促增長、調結構、保民生,把擴大內需與經濟增長、社會建設、民生改善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開放水平,這是克服面臨困難、實施規劃綱要、保證珠三角長遠發展的基礎。
G. 旅遊開發定位及總體目標是
影響客源目標市場選擇的因素有:旅遊資源特點及其規劃前景、客源市場發展趨勢、客回源地的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客源地與接待地的距離及交通條件等。大王山旅遊客源市場目標定位為:以天柱山風景區、天柱山旅遊度假區客源為依託,重點拓展國內市場,逐步開拓海外客源市場。國內市場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漢、南昌等城市為重點,積極拓展省內其它地區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塘地區國內三大主要客源市場,開創條件引導國內其它地區市場。
目標人群定位
●家庭旅遊市場
●自駕車旅遊市場
●養生度假旅遊市場
●戶外運動旅遊市場
●科考探險旅遊市場
●文化旅遊市場
●夏令營、冬令營師生旅遊市場
●「銀發一族」候鳥式旅遊市場
●「創意、寫生、創作一族」旅遊市場
●超大型企業法定保健療養市場
●總裁級別的社會精英
●大型企業綠色總部休養市場
H. 今後在利用生態環境吸引珠三角旅遊客源方面有什麼新的思路和做法
試題答案:(1)①生產決定消費,生活水平決定消費水平。生態型居住、都市型消費正是新塘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具體表現,同時新地標的建設也推動了消費的發展。(3分)②消費會帶動生產,一個消費熱點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工業發展和居民高度聚集,到動了新塘消費圈的形成,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2分)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環境意識已漸深入人心,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3分) 試題解析:回答本題關鍵是抓住生態型居住、都市型消費的原因,可以從生產與消費的角度考慮,同時也說明人們的健康、綠色消費意識的增強。想到這些,答案就不難解決了。
I. 珠三角發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創新能力在不斷加強,與此同時,對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樣水漲船高。那麼,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間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較為明顯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根據自然間斷點分級法,珠三角九市可劃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深圳、廣州,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887、1344,遠高於其他城市;第二層級為佛山、東莞,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430、383;第三層級為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綜合指數分別達到277、276、212、207、100。
總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較為明顯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廣州屬第一層級,佛山、東莞屬第二層級,珠海、中山、惠州、江門、肇慶屬第三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