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SWOT分析
作者 陳瑤
【摘 要】 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本文採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法)分析了南寧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優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從而認識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明白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對拓展南寧旅遊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SWOT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旅遊業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民俗文化旅遊。所謂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在文藝、語言、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娛樂、節慶、婚戀、生喪、交通以及生產等方面,民間所特有,並廣泛流行的愛好、風尚、傳統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2003年,廣西制定了邁向旅遊先進省區的發展規劃,橫縣、上林、馬山、隆安、賓陽五縣劃歸南寧,南寧市也提出了「把南寧市建設成富有壯民族特色、南國園林化、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南寧民俗旅遊資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 旅遊開發優勢(S)
1.1 南寧的區位優勢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南寧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遠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不超過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據此,南寧成為廣西旅遊網路體系的重要核心節點,是廣西南部旅遊的中心,也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的陸路接合部,客觀上具有南聯北引、東西輻射的旅遊集散地功能。
1.2 資源優勢
南寧具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例如,頂螄山貝丘遺址,1997年發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當時人類遺棄的水類動物、牛、鹿、象等動物的骨骸,並且在頂螄山發現了標志人類文明的石錛和桿欄式建築,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評為全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大明山地區有著豐富的龍母文化資源,流傳著別具特色的壯族文化習俗;賓陽的炮龍節、馬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的壯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寧極富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而且借壯族「三月三」歌圩為原型的南寧民歌藝術節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族文化、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辦節宗旨,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南寧市的一個城市品牌。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有二百多處;黃氏家族民居是南寧市清朝建築物中保護提最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從中清朝建築的特點可見一斑,具有較高的人文景觀價值。
1.3 市場優勢
隨著南寧的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境內旅遊熱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不斷擴大,選擇來南寧旅遊,體驗異質文化的遊客與日俱增。南寧作為廣西旅遊及東南亞跨國旅遊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顯現,以商務、會展、購物為目標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2006年,南寧市全年接待入境遊客超10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超18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在廣西率先突破百億。從南寧穩步增長的遊客數量可以看出,發展南寧的民俗旅遊是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源基礎的。
2 旅遊開發劣勢 (W)
2.1 缺乏旅遊精品
南寧的旅遊資源中並沒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雖然旅遊產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遊精品,從市區到周邊地區都缺乏穩定的旅遊熱線,只有市區的青秀山和動物園、郊區的伊嶺岩、周邊地區的德天瀑布擁有較穩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點遠遠達不到其旅遊閾值。以體驗民風民俗的旅遊景點來說,景區、景點級別相對偏低,規模較小,景點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因此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長期以來,南寧旅遊建設投入不足,對景區景點建設投入偏低,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缺乏精品景區,已嚴重影響到南寧旅遊的增長後勁,近兩年來南寧入境旅遊市場增速緩慢是這一影響的表現。
2.2 整體開發層次低
目前南寧市旅遊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尤其是旅遊資源的利用流於表面化和隨大流,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遊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根據旅遊資源的普查,南寧市擁有眾多文化獨特的旅遊資源,如壯民族風情、頂螄山貝丘遺址、大明山、揚美古鎮等。但這些體現南寧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而且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至今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南寧的民俗旅遊景點的開發,多處於自然狀態,局限於原有的物質載體范圍,並且由於產品單一,旅遊空間容量小,旅遊活動少,遊客停留時間短暫。很多旅遊產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參與性的活動不多見。而缺乏可參與性無疑使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頂螄山貝丘遺址,南寧市惟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建立起以頂螄山貝丘遺址為軸心的文化旅遊點,對提升南寧市歷史文化品位,建設文化南寧,促進南寧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至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仍未出台,影響了這一旅遊景點的深入開發。
又如中山路位於南寧新城區外灘附近,是一條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最熱鬧的老街,這里有許多清末、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每一個到南寧來的人要品嘗南寧美食,首選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美食夜市街,不僅南寧人都懂,在全區甚至全國也小有名氣。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紅火,但騎樓老化、電線線路復雜、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問題卻困擾著它。
2.3 部分旅遊資源可開發性不高
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僅要體現壯鄉的民族特色,還應在開發中關注南寧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凸顯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團南寧地委舊址(原為清朝右江鎮總兵馬盛治的祠堂「回春閣」)、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雷沛鴻故居、梁烈亞故居、孔廟、邕江防洪古堤、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它們是南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南寧市城市亮點的一個潛在優勢。但作為旅遊資源它們分散在南寧的各大街小巷,規模也小,從民俗資源旅遊開發可行性來說,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它們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線路產品,旅遊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3 旅遊開發機遇(O)
3.1 大旅遊社會氣候的形成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已滲透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貿餐飲業、市政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進入了大眾化消費的新階段。旅遊已經從社會時尚發展成為社會生活,旅遊支出在社會公眾消費支出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國際民俗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旅遊不斷升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假日不斷增多,人們出遊去體驗異質文化、放鬆身心的願望和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將為南寧民俗旅遊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機遇。
3.2 政策的重視
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為保證「十一五」期間南寧市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南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台了《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決定》、《南寧市加快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三個配套文件,在人、財、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發展大旅遊,要把南寧建設成為旅遊強市。
為突出「壯鄉首府、綠城生態、會展商務」三大旅遊主題,重點打造旅遊吸引物及以旅遊吸引物為核心依託的旅遊景區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拳頭旅遊產品,南寧市政府提出要深度開發壯鄉文化風情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劉三姐劇場、東南亞美食街、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飲食、旅遊商品特色、展示壯鄉民俗風情文化,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
隨著「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的推進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逐步構建,為南寧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伴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成果,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關系的一座橋梁,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往的一個平台。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更帶動了南寧與東盟區域旅遊的發展。2005年南寧入境旅遊前10名的客源國中,有4個是東盟國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為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南寧市,將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條件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國家、西南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的區域性國際化的旅遊基地。
4 旅遊開發威脅(T)
4.1 周邊省市旅遊業蓬勃發展,造成南寧客源市場分流
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確立以後,各地紛紛出台旅遊發展規劃,挖掘和創造旅遊產品。南寧周邊省旅遊的迅速發展和同類資源的激烈競爭都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廣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投資小、風險低、見效快的產業。然而,由於各地對旅遊業發展普遍看好,旅遊開發的熱情高漲,這就導致了旅遊業競爭加劇、旅遊業投資風險增大和發展成本提高。盡管南寧的旅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總體來講知名度、產品的規模、質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區內外競爭力都不算很強。例如省內的桂林,這幾年不僅繼續大打「山水甲天下」這張王牌,還大力開發民族民俗旅遊資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內涵,對於南寧在同類資源產品開發方面就形成一種競爭態勢。還有雲南的西雙版納、石林以及貴州等地的旅遊資源與廣西又形成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4.2旅遊人才匱乏
旅遊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修養都要求比較高。目前南寧市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從旅遊管理部門到旅行社,都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要發展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還要對廣西的歷史文化以及南寧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這方面旅遊人才是十分匱乏的,它極大地阻礙了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戰略性旅遊策劃經營人才,特別是旅遊營銷行家,使南寧市的旅遊營銷、旅遊線路設計、旅遊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通過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南寧民俗文化旅遊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存較好,對南寧旅遊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劣勢主要表現在如何深度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方面,面臨的機會有人們強烈出遊的願望和要求,政府的對旅遊業高度重視和引導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給南寧旅遊帶來的機遇等;存在的威脅主要有來自省內省外同類旅遊產品的競爭以及旅遊人才匱乏等。通過比較分析,在大環境下,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勢大於劣勢,機會多於競爭。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是南寧拓展旅遊業的一種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鄧永進,薛群慧,趙伯樂.民俗風情旅遊[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南寧統計年鑒2006[G].南寧:南寧市統計局,2006年9月.
【作者簡介】陳瑤(1979-),女,瑤族,廣西融安人,民俗學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與旅遊。
⑵ 廣西旅遊文化研究論文(4000字以上)
呵呵,這么點分數就想搞篇論文,異想天開呢
⑶ 廣西壯族文化有哪些有哪些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現廣西壯族文化為什麼沒有成為旅遊經濟主要增長點呢
年輕人不好這口了
⑷ 在廣西旅遊怎樣以最短的時間,了解民族的文化
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廣西的民族博物館,讓我印象最深刻,也治癒我心的便牆上這些穿著民族服飾的人們的照片,他們笑得很幸福和淳樸。讓我感受到了廣西人民最真摯和純潔的心靈。廣西的文化豐厚,來到博物館後體驗更加深刻,所以我感覺去一個城市一個地方,要了解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走馬觀花還是不夠的,去去博物館還是不錯的一個聰明的選擇。
⑸ 南寧市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SWOT分析
【摘 要】 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本文採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法)分析了南寧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優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從而認識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明白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對拓展南寧旅遊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SWOT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旅遊業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民俗文化旅遊。所謂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在文藝、語言、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娛樂、節慶、婚戀、生喪、交通以及生產等方面,民間所特有,並廣泛流行的愛好、風尚、傳統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2003年,廣西制定了邁向旅遊先進省區的發展規劃,橫縣、上林、馬山、隆安、賓陽五縣劃歸南寧,南寧市也提出了「把南寧市建設成富有壯民族特色、南國園林化、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南寧民俗旅遊資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 旅遊開發優勢(S)
1.1 南寧的區位優勢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南寧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遠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不超過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據此,南寧成為廣西旅遊網路體系的重要核心節點,是廣西南部旅遊的中心,也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的陸路接合部,客觀上具有南聯北引、東西輻射的旅遊集散地功能。
1.2 資源優勢
南寧具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例如,頂螄山貝丘遺址,1997年發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當時人類遺棄的水類動物、牛、鹿、象等動物的骨骸,並且在頂螄山發現了標志人類文明的石錛和桿欄式建築,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評為全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大明山地區有著豐富的龍母文化資源,流傳著別具特色的壯族文化習俗;賓陽的炮龍節、馬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的壯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寧極富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而且借壯族「三月三」歌圩為原型的南寧民歌藝術節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族文化、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辦節宗旨,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南寧市的一個城市品牌。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有二百多處;黃氏家族民居是南寧市清朝建築物中保護提最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從中清朝建築的特點可見一斑,具有較高的人文景觀價值。
1.3 市場優勢
隨著南寧的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境內旅遊熱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不斷擴大,選擇來南寧旅遊,體驗異質文化的遊客與日俱增。南寧作為廣西旅遊及東南亞跨國旅遊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顯現,以商務、會展、購物為目標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2006年,南寧市全年接待入境遊客超10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超18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在廣西率先突破百億。從南寧穩步增長的遊客數量可以看出,發展南寧的民俗旅遊是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源基礎的。
2 旅遊開發劣勢 (W)
2.1 缺乏旅遊精品
南寧的旅遊資源中並沒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雖然旅遊產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遊精品,從市區到周邊地區都缺乏穩定的旅遊熱線,只有市區的青秀山和動物園、郊區的伊嶺岩、周邊地區的德天瀑布擁有較穩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點遠遠達不到其旅遊閾值。以體驗民風民俗的旅遊景點來說,景區、景點級別相對偏低,規模較小,景點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因此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長期以來,南寧旅遊建設投入不足,對景區景點建設投入偏低,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缺乏精品景區,已嚴重影響到南寧旅遊的增長後勁,近兩年來南寧入境旅遊市場增速緩慢是這一影響的表現。
2.2 整體開發層次低
目前南寧市旅遊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尤其是旅遊資源的利用流於表面化和隨大流,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遊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根據旅遊資源的普查,南寧市擁有眾多文化獨特的旅遊資源,如壯民族風情、頂螄山貝丘遺址、大明山、揚美古鎮等。但這些體現南寧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而且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至今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南寧的民俗旅遊景點的開發,多處於自然狀態,局限於原有的物質載體范圍,並且由於產品單一,旅遊空間容量小,旅遊活動少,遊客停留時間短暫。很多旅遊產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參與性的活動不多見。而缺乏可參與性無疑使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頂螄山貝丘遺址,南寧市惟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建立起以頂螄山貝丘遺址為軸心的文化旅遊點,對提升南寧市歷史文化品位,建設文化南寧,促進南寧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至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仍未出台,影響了這一旅遊景點的深入開發。
又如中山路位於南寧新城區外灘附近,是一條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最熱鬧的老街,這里有許多清末、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每一個到南寧來的人要品嘗南寧美食,首選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美食夜市街,不僅南寧人都懂,在全區甚至全國也小有名氣。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紅火,但騎樓老化、電線線路復雜、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問題卻困擾著它。
2.3 部分旅遊資源可開發性不高
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僅要體現壯鄉的民族特色,還應在開發中關注南寧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凸顯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團南寧地委舊址(原為清朝右江鎮總兵馬盛治的祠堂「回春閣」)、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雷沛鴻故居、梁烈亞故居、孔廟、邕江防洪古堤、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它們是南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南寧市城市亮點的一個潛在優勢。但作為旅遊資源它們分散在南寧的各大街小巷,規模也小,從民俗資源旅遊開發可行性來說,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它們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線路產品,旅遊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3 旅遊開發機遇(O)
3.1 大旅遊社會氣候的形成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已滲透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貿餐飲業、市政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進入了大眾化消費的新階段。旅遊已經從社會時尚發展成為社會生活,旅遊支出在社會公眾消費支出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國際民俗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旅遊不斷升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假日不斷增多,人們出遊去體驗異質文化、放鬆身心的願望和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將為南寧民俗旅遊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機遇。
3.2 政策的重視
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為保證「十一五」期間南寧市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南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台了《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決定》、《南寧市加快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三個配套文件,在人、財、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發展大旅遊,要把南寧建設成為旅遊強市。
為突出「壯鄉首府、綠城生態、會展商務」三大旅遊主題,重點打造旅遊吸引物及以旅遊吸引物為核心依託的旅遊景區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拳頭旅遊產品,南寧市政府提出要深度開發壯鄉文化風情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劉三姐劇場、東南亞美食街、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飲食、旅遊商品特色、展示壯鄉民俗風情文化,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
隨著「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的推進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逐步構建,為南寧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伴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成果,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關系的一座橋梁,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往的一個平台。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更帶動了南寧與東盟區域旅遊的發展。2005年南寧入境旅遊前10名的客源國中,有4個是東盟國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為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南寧市,將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條件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國家、西南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的區域性國際化的旅遊基地。
4 旅遊開發威脅(T)
4.1 周邊省市旅遊業蓬勃發展,造成南寧客源市場分流
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確立以後,各地紛紛出台旅遊發展規劃,挖掘和創造旅遊產品。南寧周邊省旅遊的迅速發展和同類資源的激烈競爭都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廣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投資小、風險低、見效快的產業。然而,由於各地對旅遊業發展普遍看好,旅遊開發的熱情高漲,這就導致了旅遊業競爭加劇、旅遊業投資風險增大和發展成本提高。盡管南寧的旅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總體來講知名度、產品的規模、質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區內外競爭力都不算很強。例如省內的桂林,這幾年不僅繼續大打「山水甲天下」這張王牌,還大力開發民族民俗旅遊資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內涵,對於南寧在同類資源產品開發方面就形成一種競爭態勢。還有雲南的西雙版納、石林以及貴州等地的旅遊資源與廣西又形成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4.2旅遊人才匱乏
旅遊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修養都要求比較高。目前南寧市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從旅遊管理部門到旅行社,都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要發展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還要對廣西的歷史文化以及南寧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這方面旅遊人才是十分匱乏的,它極大地阻礙了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戰略性旅遊策劃經營人才,特別是旅遊營銷行家,使南寧市的旅遊營銷、旅遊線路設計、旅遊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通過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南寧民俗文化旅遊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存較好,對南寧旅遊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劣勢主要表現在如何深度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方面,面臨的機會有人們強烈出遊的願望和要求,政府的對旅遊業高度重視和引導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給南寧旅遊帶來的機遇等;存在的威脅主要有來自省內省外同類旅遊產品的競爭以及旅遊人才匱乏等。通過比較分析,在大環境下,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勢大於劣勢,機會多於競爭。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是南寧拓展旅遊業的一種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鄧永進,薛群慧,趙伯樂.民俗風情旅遊[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南寧統計年鑒2006[G].南寧:南寧市統計局,2006年9月.
【作者簡介】陳瑤(1979-),女,瑤族,廣西融安人,民俗學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與旅遊。
⑹ 談談如何讓廣西民族文化「壯」起來、精神文明「美」起來
筆者認為,如何讓廣西民族文化「壯」起來、精神文明「美」起來,其實就是如何讓廣西的經濟發展起來。因為只有廣西的經濟真正的發展起來了,廣西的民族文化才會真正的「壯」起來、精神文明才會真正的「美」起來。那麼廣西的經濟要如何才能發展起來呢?筆者認為應該實行如下幾個主要措施:
由此可見,廣西各地級市之間是發展得極不均衡,在「強首府」政策的實施之下,首府南寧是強了,但是南寧市以外的地級市卻大部分都太弱了。廣西應該在實施「強首府」政策之餘,還要重視南寧市以外的地級市的發展,重視桂東、桂西、桂南、桂北地區的發展。只有廣西各大地區、各大地級市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廣西的經濟才會得到大力的發展,廣西的民族文化才會真正的「壯」起來、精神文明才會真正的「美」起來!
⑺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⑻ 廣西適合發展什麼文化特色為什麼
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被譽為八桂民族風情之「四絕」,而「唱、跳、吹、斗、踩」五大元素,則共同構築了廣西魅力非凡的民族風情畫卷。這些都是廣西最獨特、最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
專家認為,民族文化是旅遊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發展旅遊業時應當充分利用。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為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是我區發展特色旅遊需要著重做好的一門功課。
民族文化特色旅遊初具規模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發展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真正開始的,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的廣西民族文化已初具規模。」業內專家認為,廣西必須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
目前,廣西的一批民族旅遊景區景點已經建成,如龍勝龍脊梯田、融水貝江苗寨、三江程陽八寨、那坡黑衣壯村寨、桂林劉三姐風情園等。基本形成了桂北、紅水河、中越邊境三條旅遊帶,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游、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中越邊境覽勝游三條精品旅遊線路。
桂北民族文化旅遊帶以桂北山地民族生態旅遊為特色,包括龍勝、三江、融水、羅城、環江、南丹等縣,這條民族文化旅遊帶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如龍勝龍脊梯田、三江程陽風雨橋、融水苗族節慶、廣西獨有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風情以及特色鮮明的南丹白褲瑤風情等。
紅水河流域是我國大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民族走廊,紅水河民族文化旅遊帶以瑤族、壯族文化為特色,包括南丹的白褲瑤文化、東蘭的銅鼓文化、巴馬的長壽文化、忻城的土司文化以及天峨等縣的螞拐文化等,這些民族文化為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氣息的特色旅遊資源。
中越邊境民族文化旅遊帶以邊境民族風情、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為特色,既有防城的大板瑤、那坡的黑衣壯、龍州的天琴、靖西的綉球街等民族風情,也有寧明花山壁畫、憑祥友誼關、龍州小連城等歷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國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等自然山水奇觀,被譽為「中越邊境旅遊畫廊」。
增強民族文化項目互動性
「廣西雖然有著龐大的民族文化資源,但還未能發揮出強大的吸引力,如果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節慶活動能吸引遊客慕名而去,並呆上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很多到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的遊客大多是走馬觀花,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如何發揮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讓遊客願意幾次三番的到達一個地方,是當前旅遊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到省外或國外的一些民族地區,都很希望能看到當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體驗和了解當地的文化,如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就很吸引人,不少人都沖著這個節日而去。」南寧市民黃小姐說,廣西的民族地區也應打造出一批這樣的品牌,讓民族文化成為旅遊的主線,而不是旅遊的點綴。
記者了解到,廣西目前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三江侗族的「百家宴」就做出了品牌。遊客進入侗寨前,會被一幫穿著民族服飾的侗哥侗妹們「攔」住,不唱歌,不給進寨。外地遊客張先生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百家宴」,吃飯時,寨子里擺上多列長長的方桌,各家各戶擺上自己的拿手菜,大家先是坐著吃,後站著吃,再後就是走著吃,不亦樂乎。「拿菜來的都是當地的居民,很多還是老爺爺老奶奶,感覺真是很不一樣」張先生說:「如果菜品由餐廳的服務員送上來,那就沒了味道。」
專家們認為,「百家宴」只是少數民俗文化中的一個縮影。通過這種互動參與的形式,讓遊客加深了對侗族民俗的印象,提升了侗族文化的感染力。很多遊客或許在多年以後,已不記得看過的侗族風光,但一定會記得「百家宴」,這就是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和吸引力。
深度挖掘打造核心品牌
近日,自治區政府正式確定「壯族三月三」全區放假2天,並要求相關部門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在全區不用區域,重點打造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推動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
統計顯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自治區有關部門認為,「三月三」這個品牌很好,一定要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過度商業化打造,讓歌節「變了味」。要通過節日,選出壯族的「歌王」,讓壯族的山歌廣為傳唱,真正做出民族的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民族文化旅遊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有效地激活了民族文化旅遊市場,涌現了一批場面宏大、製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民族文化旅遊演繹作品,如《印象·劉三姐》《坐妹》《夢·巴馬》《錦宴》等。以銅鼓、坭興陶、壯錦、綉球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商品也越來越受到遊客的喜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廣西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的整體形象。
⑼ 結合文化人類學知識論述雲南民族文化與雲南旅遊發展的關系
旅遊人類學是人類學里的一個分支,以與旅遊相關的文化事項為研究對象。回比較偏應答用。主要的理論一般都是借用主流人類學中的大理論。
旅遊人類學中常用的理論視角有:涵化理論、發展人類學、個人經歷轉換(人生過渡儀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築的旅遊。
請參看:《旅遊人類學》,【美】丹尼遜·納什著,宗曉蓮譯,雲南大學出版社。
該書內容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