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次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振興路徑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振興」,二是「怎麼振興」。在「誰來振興」的問題上,鄉村振興必然要通過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在「怎麼振興」的問題上,必須以城鄉二元結構變革作為主動力,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
B. 40年後的今天,為何要"應對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局面
建設現代化不是某個區域的事情,而是整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事情,當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的發展出現很大距離的時候,就需要調整政策,大力扶持農村,不發達地方的發展,通過優惠政策,對口幫扶等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達到城鄉整合,共同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C. 簡述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政策重心依然側重於城市,以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把鄉村作為與城市具有同等地位的有機整體,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共存共榮,表明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城鄉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脈相承,又符合新時代的階段特徵和具體要求。
(3)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旅遊開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城鄉關系發展不平衡的日益重視,城鄉政策逐步推進,從通過價格剪刀差實現農村、農業支持城市、工業發展,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再到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城鄉關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概括起來,我國關系呈現由城鄉分割到城鄉逐步融合的趨勢。城鄉收入比是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某種程度上表徵城鄉融合程度。
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從農村改革、農民增收,到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等,不僅囊括農村制度層面,而且直接涉及到農業農村的發展。
D. 如何應對城鄉融合中鄉村發展問題
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專家指出,強調城鄉融合,意味著農村不僅僅是服務於城市、服務於工業,而是與城市共融共生、協調發展。
向左轉|向右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既是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在不久前舉辦的「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司副司長周南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城鄉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農業落後、農村凋敝、貧困人口眾多,『四化』不同步,這樣的現代化不完整、不牢固。」周南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也認為,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是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體現,同時也是全面現代化的薄弱環節和難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於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效顯著,城鄉差距有所縮小,但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縮小城鄉差距。
葉興慶表示,過去,我國農業農村比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慢了不少。農業農村發展的速度必須加快,否則城鄉二元結構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現代化的進程就會受影響。「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差距大幅縮小。而要大幅度縮小城鄉差距,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E. 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線圖是什麼
第一步,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要基本打通,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要放開放寬,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要基本建成,農村產權保護交易制度框架要基本形成,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步,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要顯著縮小,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要基本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要全面形成,城鄉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要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基本實現。
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製成熟定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改革措施多點發力,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距
F. 城鄉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專,走城鄉融合屬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路徑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振興」,二是「怎麼振興」。在「誰來振興」的問題上,鄉村振興必然要通過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在「怎麼振興」的問題上,必須以城鄉二元結構變革作為主動力,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
G. 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及當前的主要成效體現在哪些方面
1.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
開拓農村文化產業市場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3.
促進農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
H. 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整體框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對國家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對我國國情農情、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也是對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繼承和升華,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客觀需要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農村,難點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短板仍然在農村,難點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鄉村常住人口還有5.64億,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仍會有約4億人居住在鄉村;即使到2050年,依然有幾億人居住在鄉村。如果不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的虹吸效應會讓鄉村一步步走向衰落,這數億人就不可能同步實現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無法實現,整個國家也無法實現全面現代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城鄉二元問題,釋放鄉村活力的迫切要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從城市看,以城帶鄉的功能還不強。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依附於其上的二元福利制度,阻礙了農民市民化進程,數億農民工徘徊於城鄉之間,半拉子城鎮化、不徹底的轉移,不僅影響城鎮化健康發展,也影響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阻礙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農業比較效益長期處在較低水平,進而又將優質要素資源不斷擠出鄉村,影響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鄉村看,活力沒有充分發揮。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在制度層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服務水平和質量仍然較低;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污水處理普及率還很低,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也不高,城鄉人居環境差距還很大;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還處於試點階段,人、地、錢總體上還處於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狀態,導致鄉村嚴重「失血」、活力不足。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制度和政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尊重鄉村發展規律,認識鄉村價值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觀念中,鄉村是農業生產之地、農民生活之地。但從國際經驗來看,鄉村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鄉村的價值和功能是會變化的,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西方社會對於鄉村價值的認知,總體遵循著從「生產主義」到「後生產主義」再到「多功能鄉村」的演化路徑。總體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生態、文化產品的需求會快速增長;城鎮化發展到達一定水平後,鄉村的稀缺性會日益顯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後,農業和鄉村的多種功能得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政治功能日益顯現。鄉村是涉農二三產業的發展載體,也在成為一些高科技產業的新發展空間,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辟新領域。鄉村是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鄉村有數億人口居住,具有龐大的傳統治理資源,能為整個社會和諧穩定、有效治理發揮巨大作用。鄉村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鄉村文化關系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維系。億萬農民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鄉村是我們黨最穩定、最牢固的執政基礎,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全面認知和充分發揮新時代鄉村的價值和功能,不僅要補鄉村的短板,更要揚鄉村的長處,實現城鄉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助於克服城市中心主義和民粹鄉村主義的影響,增強「四化同步」的理論自覺
目前,我國社會存在兩種影響較大的思潮,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城鄉關系。一種是城市中心主義,這一思潮認為城市是先進的、農村是落後的,城鎮化水平提高了、農民進城了,「三農」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其不僅主張通過「非農化」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還主張用城市來改造鄉村,用城市規劃、理念來指導鄉村建設。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很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城市和工業優先的思想認識,在工作部署、資源配置、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面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不足。另一種思潮是「民粹」鄉村主義,其在社會文化上主張鄉村的價值,在經濟上主張小農的合理性、高效性,反對將鄉村作為發展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城市對鄉村的「侵蝕」,反對鄉村開放。這兩種思想都有片面性,而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市和鄉村各有自身的價值和功能,應在保持城鄉各自特色基礎上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樹立和踐行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就會避免重視一頭、輕視另一頭的情況,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2018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處於中上收入國家行列,並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已經成為以城市人口為主的國家,城鎮化水平還在繼續提升;城鄉二元體制不斷破除,城鄉互動更加密切。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正在進入城鄉融合發展的加速期。新時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堅持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主線,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實施路徑,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I. 結合社會實際,談談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與結果3000字論文怎麼寫啊
談談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分析,具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為例(需要反饋過程),發展的結果分析(需要分析問題)發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較突出,影響城鄉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面臨的重大問題。
因此,黨的十九大審時度勢,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縮小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促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繼續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當前面臨的各種挑戰,著重探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
新時代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廣闊的農村有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鄉村的繁榮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引擎,進入新時代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當今經濟全球化、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如何破解日益嚴峻的鄉村問題,成為事關人類福祉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論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更加註重城鄉融合發展問題,把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新路城鄉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近日,中央發布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為新時代的城鄉融合發展描繪了路線圖、確立了時間表。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要看到,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
《意見》的出台,就是要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說,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新路。
《意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既著眼於現實,也圖之長遠;既有戰略部署,也有具體路徑。《意見》提出3個時間節點: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製成熟定型。
為此,《意見》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舉措:改革的要求,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改革的抓手,是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
改革的目標,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可以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均衡配置」「一體化發展」「普惠共享」……從《意見》中的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日益緊密。一方面,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堅持城鄉一盤棋的整體謀劃思路。
無論是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還是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民增收機制,本質上都是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守住底線至關重要。
具體說來,始終堅持土地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守住鄉村文化根脈,就是要高度重視防範各類風險,用城鄉融合發展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穩定器作用。城鄉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發展、共享成果的共生過程。
制定出一個好文件之後,關鍵在於落實。《意見》對落實機制也作出了創新安排,提出「把試點作為重要改革方法」,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市縣兩級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有明確戰略藍圖,有具體改革路徑,有高效落實機制,相信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一定會不斷健全完善,為城鄉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J. 從城鄉融合發展的案例得到什麼啟示
第一,城鄉的形態融合。現在城是城,鄉是鄉,城鄉的融合發展基於現在的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通過這種網路空間已經把城鄉連成了一體,它是高度融合的。通過我們的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還有港口網,這些硬體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網路體系,我們的農村,就不是單一的,原來在城市之外的農村,而是在這些硬的網路體系裡面的一個節點或者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會推動要素融合,城鄉的要素融合。原來是單向的,人的流動是單向的,是農民工向城市流動,而且到現在為止還有3億人沒有真正融入城市。但現在如果我們是新的一種城市形態的話,我想未來城市的人群特別是富有的人群,富閑的人群,追求生活品位品質的人群,基於我們這種網路,基礎設施的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基於未來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可以流動的話,有幾大人群一定會向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村轉移。這種要素首先是人作為第一要素,會形成城鄉之間融合的發展居住新格局。科技會形成流動,文化會形成流動,資本會形成流動,而不是單向的農村向城市流動,城市是抽水機,城市產生虹吸效應,而未來一定是要素下沉,要素向三四線城市流動,向農村流動。現在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第三,產業融合。城鄉的產業融合最重要的可能是不破壞農村的生態,但是適宜農村發展的產業會向農村延伸或者是轉移。比如說未來的農產品加工製造的產業,比如說圍繞農業進行的現代服務業,比如說我們現在特別關注的像旅遊的服務業,這些產業重構適合農村發展的產業會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結構。就是農村的產業會是什麼樣的產業。除了農業本身之外的,一定是輕產業,輕資產,更軟的東西,形成的這種產業會向農村延伸。
第四,市場融合。過去我們要解決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分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這可以是我們從建國以來一直到現在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將來的城鄉融合發展一定會使市場融合發展,比如說通過互聯網+形成的業態,比如說農村的電商,比如說從城市向農村延伸物流的供應鏈,比如說新型城服務的鏈條,一定會形成一個市場高度融合,而且在城市和鄉村享受同樣的市場環境和市場服務能力一個新的農村。而這樣的農村可以說就是和城市無差別的農村,過去我們道路修到農村了,我們將來互聯網修到農村了,但是在農村居住如果沒有便利的生活環境,也不會吸引要素的流動。當然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農村,就是網上購物、物流配送一直到了農戶家裡,我覺得這個將來市場的融合會使我們這個城鄉的融合從一體化到高度融合。
第五,人與自然的融合。這是一個最重要的融合,在十九大的報告裡面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現代化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代化,既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