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靜寧縣旅遊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靜寧縣旅遊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3-14 18:00:41

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旅遊業發展的。

1、交通
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旅遊地點的最後選擇,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回選擇「舍答近求遠」,或者是「舍易求難」,交通便利的旅遊景區比交通閉塞的景點更占優勢。同時,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出遊半徑和景點的客流量,對於那些危險系數高,交通狀況差的景點,遊客會相對稀少。
2、自然環境。
旅遊區旅遊資源是遊客觀賞的對象。對於遊客而言,旅遊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徵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足程度。自然風光資源以名山奇峰、秀水勝景、天象氣候、珍禽異獸、觀賞植物為旅遊業發展增光添彩。
3、氣候
氣象和氣候各要素對旅遊活動的影響巨大 。構成氣象氣候的各要素,如冷、熱、干、濕、風、雲、雨、雪、霜、霧等,不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類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因而氣象氣候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氣象氣候景觀。南北跨越五個氣候帶,地勢高差數千米,就形成了氣候類型多樣垂直差異特點,可促進旅遊季節均衡發展。

❷ 雲南省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二、雲南旅遊業發展的優勢
1.具有豐富的資源基礎。以復雜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民族文化為背景形成的雲南旅遊資源,具有多樣性、奇異性及多重景觀組合優良的特點。不僅自然景觀豐富多樣,而且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奇異多彩,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間組合優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區(點)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適宜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具有發展成為世界級旅遊產品的條件。具有鄰近東南亞、南亞周邊國家的地緣優勢。通過建設國際大通道,配合雲南境內的公路、鐵路、航空網和水運建設,有利於與周邊國家和省區開展區域合作,並融入東南亞、南亞旅遊圈。
2.旅遊業發展積累了一定基礎。經過多年來對旅遊業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創建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精品景區景點,全省目前已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14個;擁有10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個國家旅遊度假區,位居全國第三;有4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6個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為我省國土面積的3.3%,其比例位居全國前列;有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保山、騰沖、威信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省經各級人民政府正式審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44個,其中國家級17個、省級102個,旅遊綜合運輸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相對於西部其他省區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比較優勢,為雲南"十五"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❸ 靜寧縣的地理環境

2013年,靜寧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34.14億元,較2012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8億元,較2012年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11.62億元,較2012年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9.44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8057元,較2012年增長12.3%。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7.9:35.4:26.7調整為38.3:34.0:27.7。與2012年相比,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0.4和1個百分點。
2013年,靜寧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7434萬元,較2012年同口徑增長23.9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288萬元,較2012年同口徑增長20.60%;上劃中央「兩稅」1846萬元,較2012年同口徑增長4.5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累計235818萬元,較2012年增長14.36%。其中,包干支出94797萬元,較2012年增長2.99%;專款支出11萬元,較2012年增長23.53%。 2013年,靜寧縣農作物種植面積147.42萬畝,較2012年下降2.10%。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21.1萬畝,較2012年下降2.45%;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2萬畝,較2012年下降1.56%。
2013年,靜寧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0萬噸,較2012年增長10.44%。其中,夏糧產量7.93萬噸,較2012年下降6.81%;秋糧產量12.07萬噸,較2012年增長25.74%。油料產量13302.5噸,較2012年下降2.96%;蔬菜產量11.03萬噸,較2012年增長17.12%。糧食平均畝產165.15公斤,較2012年增產13.21%。
2013年,靜寧縣完成造林面積12.5萬畝,較2012年增長73.13%。水果產量達到44.45萬噸,較2012年增長9.76%。其中,蘋果產量達到43.93萬噸,較2012年增長9.83%。
2013年,靜寧縣肉類總產量達到10660.22噸,較2012年下降1.08%。
2013年,靜寧縣大牲畜存欄15.45萬頭,較2012年增長2.39%。牛存欄9.64萬頭,出欄1.16萬頭,分別比2012年增長2.88%和1.75%;豬存欄11.13萬頭,較2012年增長3.44%;出欄12.4萬頭,較2012年下降1.67%;羊存欄0.32萬只,出欄0.14萬只,分別比2012年增長6.67%和7.69%;雞存欄73.3萬只,較2012年下降1.21%;出欄43.02萬只,較2012年下降1.58%。 2013年,靜寧縣完成工業增加值6.24億元,較2012年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3億元,較2012年增長21.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為6006萬元,較2012年增長32.1%;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8743.5萬元,較2012年增長19.3%;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5954萬元,較2012年增長32.6%。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9107.1萬元,較2012年增長23.9%;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8199萬元,較2012年增長17.2%。
2013年,靜寧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91874.3萬元,較2012年增長22.7%;實現利稅11547.9萬元,較2012年增長43.9%;實現利潤9259.6萬元,較2012年增長56.3%。
2013年,靜寧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完成5.38億元,較2012年增長13.1%。 2013年,靜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4億元,較2012年增長14.50%。從銷售營業情況看,批發業實現銷售額9.70億元,較2012年增長38.15%;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9.34億元,較2012年增長40.28%;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82億元,較2012年增長27.51%;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82億元,較2012年增長32.39%。
2013年,靜寧縣出口創匯完成1398萬美元,較2012年下降16.88%。
2013年,靜寧縣境內外旅遊人數達到68萬人(次),較2012年增長23.6%。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2億元,較2012年增長25%。
2013年,靜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93010萬元,較2012年增長21.7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46908萬元,較2012年增長21.63%。儲蓄存款余額402424萬元,較2012年增長20.32%。
2013年,靜寧縣保費總收入6791萬元。其中,壽險收入5156萬元;財產險收入1197萬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437.75萬元。全年賠付各類保險金1223萬元。其中,壽險賠付802萬元;財產險賠付344萬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77萬元。

❹ 北京市旅遊業發展有哪些有利條件

旅遊業賴以發展的資源范疇很大,既包括傳統的自然風光、人文遺跡,也包括回氣候、高科技、三農資答源等;既包括景觀、遺址等有形的資源,也包括習俗、節慶等非物質的資源;一些工業資源也能轉化為旅遊資源,如北京首鋼的工業遺址公園。同時北京的第三產業也比較發達,一定程度上給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再一個北京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會議旅遊也會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❺ 我想了解靜寧縣的歷史,人文,地理,經濟,人口,商貿,教育,等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東界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庄浪縣相依。縣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東距平涼110公里,西至蘭州220公里,312國道橫穿腹地,古為關隴要沖,稱咽喉之地。素有「隴口要地」之稱。「靜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靜寧縣旅遊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社會事業同樣發展迅猛,民俗文化豐富。靜寧縣人傑地靈,出現過過眾多知名歷史人物。
該縣域自漢置成紀縣、阿陽縣,宋置德順軍、隴干縣以來,境內多處置縣,自元代後,始改德順州為靜寧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靜寧之名,始見於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力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 靜寧即古之成紀。據專家考證,歷史上的成紀曾經三遷,而最早的成紀故城就在靜寧,遺址位於現在靜寧縣南部治平鄉和李店鄉交界處的劉家河與五方河二村之間(蘭州大學教授馮繩武《甘肅地理概論》),後經歷兩漢、三國、西晉、十六國至北魏時廢,至北周宇文化時復置成紀縣,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成紀縣治移到秦安顯親川,北宋初年,又由顯親川遷徙至天水,這才是秦州天水成紀。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相傳始畫八卦,肇啟文明的伏羲氏和「煉石補天」的女媧氏就誕生於此。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勢力達到縣境,秦長城經過縣境西北,這里被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成紀縣設置時間未見於記載,但據古城內出土文物考證,建城時間不晚於戰國,作為縣,始見於西漢初。 西漢時,在今靜寧縣域置成紀、阿陽二縣。成紀在南,治所在今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東南約半公里處;阿陽在北,治所在今靜寧縣城南附近。此後成紀縣歷東漢、三國和西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時一度被廢,到北周復置,中經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今天水)移至敬親川(今秦安縣北),成紀縣治也由靜寧縣移徙敬親川,與州治同城。漢唐時期,地處邊境的靜寧(即當時的阿陽、成紀二縣)的興衰盛敗,同整個西北地區的形勢渾為 靜寧縣城
一體。一方面民族紛爭,戰火頻仍,西漢有匈奴,東漢有羌人,十六國有「五胡」,隋唐有吐蕃,先後在西北地區與中原王朝逐鹿爭雄,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極大破壞。另一方面,隨著中原王朝國力的強大,邊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來和中西陸路交通的暢達,經濟文化又有過相對發展的時期。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中線由長安西行,經甘肅的涇川、平涼、定西,過蘭州,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南線由長安向西南經甘肅臨洮、臨夏地區到青海,再由青海扁都口進入河西到敦煌。靜寧縣地處「絲綢之路」東段之中線,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受到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的影響很大。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兵北伐,滅了遠在太原的北漢政權,統一了北方。但是雄踞於陝甘北部邊境的西夏政權卻與宋王朝南北對峙,始終是宋朝在北方的勁敵。地處邊境的靜寧,其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瑋在隴山外之籠干川修築隴干城(今隆德縣城),作為抵禦西夏的軍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准,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干城為軍治。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置隴干縣於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將德順軍治移隴干縣,軍、縣同治一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庄浪為縣,和隆德縣同隸靜寧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縣直隸平涼府,靜寧州唯領庄浪一縣。清順治五年(1648年),庄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無領縣。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馬寺,將安定監六營之地並入靜寧州。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縣治移安定監,遂割安定監屬地隸通渭縣。其時,靜寧州下設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養民坊;十二里為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里。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全縣分為5區,轄123村,隸書屬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6區、294保。1940年撤區,改為18個鄉鎮、164個保。1942年,靜寧南8鎮(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韓店,朱家店、寧陽和計都)劃歸庄浪縣,將庄浪縣廣盈鄉、雲翠鄉部分地區劃歸靜寧。當時靜寧有城關鎮和威戎、仁和、新民、仁當、治平、甘溝、紅寺、高界、單磑、雲翠、殷平等12個鄉鎮、105個保。 1935年9、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紅二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前後途經靜寧,毛澤東和一方面軍總部在靜寧界石鋪曾作短暫停留。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長征途經靜寧,在界石鋪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部分部隊會師,進入陝甘根據地。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屬定西專員公署。1950年5月25日劃歸平涼專區。1958年11月撤庄浪縣並於靜寧縣。1961年12月與庄浪縣分設,隸屬平涼專員公署至今。2002年平涼專員公署撤地設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

❻ 指出江蘇發展旅遊業的優勢自然條件

江蘇屬於長江流域,省會南京還是很多朝代建都的地方,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❼ 結合對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認識,你覺得為什麼當地政府要大力支持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❽ 靜寧縣的名勝古跡

仙人峽
仙人峽位於靜寧縣城南25公里處,葫蘆河流經峽谷,峽谷南北長百里,東西寬數丈,幽谷窄隘,眾壑縱橫,有天然拱橋仙人橋、一線天、龍馬城、天宇崖等景觀,是鍾靈毓秀之聖地。仙人峽與傳說的伏羲、女媧降生地成紀水及成紀城僅一山之隔,因龍馬出、仙鶴翔而顯神奇,因伏羲女媧居處而聞名於世。
珍珠林
珍珠林位於古城鄉興隆山上,面積50多畝,建築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鍾樓、葯王殿等古建築,有大小神佛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
文屏山
文屏山在靜寧縣城南 1.5公里處,又稱娘娘廟山,東與峰台山相望,南和五台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
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靜寧縣城南 1.5公里 處,原為翠屏山西峰,因山勢五疊而得名。五台山自宋元在山麓 湫池旁始建亂石神廟起,先後建有真武廟、葯王洞、文昌閣、子孫宮、香山洞、磨針洞等處祠宇。景區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 6萬平方米。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靜寧縣城站院巷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6年),已有450多年歷史。初建時規模不大,約 700平方米 ,後隨著穆斯林人數的不斷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來,曾三次翻修擴建。建築布局依西向東,以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為軸線,南北兩側配有廂房。保存的禮拜大殿面積390平方米 ,平面呈 凸字形,由歇山、懸山頂和兩坡卷棚連接,建築形式獨特,古建築中少見。現為靜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物之一,又是全縣城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靜寧縣八里鄉,海拔1998米 ,屬祁家大山余脈,相傳,漢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於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後欽題「救龍山」,遂得名。
懸鏡湖
懸鏡湖位於靜寧司橋鄉境內,西距靜寧中心4公里左右,東距平涼 110公里 ,是甘肅與寧夏接壤地帶,被譽為靜寧縣的東大門。景區水域面積約3000畝,呈東西狹長分布,懸鏡湖南岸的「東峽休閑度假村」內有蒙古包18座、釣魚池2個,初步形成集休閑、娛樂、餐飲避暑為一體的度假景區。
烽台山公園
烽台山公園是靜寧縣集植樹造林、興水節灌、觀光農業、旅遊娛樂於一體的觀光農業示範園。該園區涉及城關、八里兩鎮3村,總面積6500畝。根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牆,建成了烽台山莊。
西嶺生態公園
西嶺生態公園佔地320畝,是一個集生態型、景觀型、公益型、服務型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公園內有人工湖、中心花園、中心廣場、農家樂小院及配套的涼亭、石桌、石凳、茶室等設施,栽植有各種景觀常青樹木和觀賞花卉,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生態公園。
成紀古城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保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牆長490米。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灘休閑農業觀光園
大地灘休閑農業觀光園是靜寧縣葫蘆河流域10萬畝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一個中心示範園,佔地面積2100畝,分為五區一場,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標准化管理區800畝,時令水果露地栽植區500畝,優質育苗區100畝,反季節溫室果樹栽培區100畝,以黃金梨為主的砂梨系列區100畝,優質牧草溫室養殖場500畝。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該園區以田園風光、現代新農村休閑、生態高科技等特點成為靜寧縣一處重要的鄉村休閑旅遊基地。
界石鋪紅軍長紀念園
界石鋪紅軍長紀念園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緊臨國道312線,距靜寧縣城二十餘公里。整個紀念園佔地35畝,主要建築有紀念館、南大門、紅色記憶長廊、宣傳教育中心、管理接待中心、毛澤東舊居、紅軍樓等。
文廟
靜寧文廟位於靜寧一中校園內,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3年),原建築面積18076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696年)重修。坐北向南,順中軸線依次為先師廟門、戟門、大成殿,戟門內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頂,七開間。戟門歇山頂,五楹。廟門作牌坊式欞星門。整個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國家3A級旅遊景點。位於靜寧縣城中心,是全縣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佔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1.8萬㎡,建築以伏羲大殿為主體,整體建築為秦漢風格。

❾ 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旅遊業發展的

1、交通
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旅遊地點的最後選擇,一般情況下,回人們不會選擇「舍近答求遠」,或者是「舍易求難」,交通便利的旅遊景區比交通閉塞的景點更占優勢。同時,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出遊半徑和景點的客流量,對於那些危險系數高,交通狀況差的景點,遊客會相對稀少。
2、自然環境。
旅遊區的旅遊資源是遊客觀賞的對象。對於遊客而言,旅遊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徵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足程度。自然風光資源以名山奇峰、秀水勝景、天象氣候、珍禽異獸、觀賞植物為旅遊業發展增光添彩。
3、氣候
氣象和氣候各要素對旅遊活動的影響巨大 。構成氣象氣候的各要素,如冷、熱、干、濕、風、雲、雨、雪、霜、霧等,不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類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因而氣象氣候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氣象氣候景觀。南北跨越五個氣候帶,地勢高差數千米,就形成了氣候類型多樣垂直差異特點,可促進旅遊季節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