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的路徑選擇
一、培植新增長點的潛力和優勢
資本實力。經濟的蛋糕做大了,創新的底氣才充足。尤其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創新動力明顯增強,新增長點處於加速孕育和擴展的過程。諸暨處於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的後工業化時期,塊狀經濟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大的逐利慾望和擴張需求,推動現階段產業結構的更新和演變,引發區域經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機會和動力。
科技基礎。諸暨的科技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七位。日前通過對科技創新能力、新技術產業化能力、城市品牌創新能力等各項指標的綜合評價,諸暨已位居全國縣級市創新能力第五位。人才資源、企業研發經費、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逐年提高,加速了信息、產業、人才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了科技支持。
宏觀背景。從政策導向看,中央在採取適度從緊政策的同時,仍將對國家的鼓勵類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尤其是加大了對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文化產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潛能,優化產業結構,為培植新經濟增長點提供政策支持。諸暨作為改革的先行區和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將更多更快地把握到政策和環境帶來的機遇。
二、培植新增長點的理念和思路
善於彰顯特色,尋求增長突破。諸暨有形資源的約束已觸及天花板,傳統以資源依賴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產生的邊際效益呈遞減趨勢。要立足市情,充分激活區域位置優越、塊狀特色明顯、人力資源豐富、市場機制完善、文化底蘊深厚等方面沉寂的無形資源,通過整合提升,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區域特色產業體系。尤其要順應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勢,注重挖掘名人、名勝、名居、名品等具備典型區域人文品牌特徵的資源優勢,積極培育與文化大市相對應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中尋求新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
善於「無中生有」,激發增長潛能。新一輪經濟發展亟待新的產業來支撐。而諸暨在選擇產業發展模式上恰恰具備了多宜性和可塑性。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學會「先吃螃蟹」,以發散的思維、務實的態度和大膽的實踐實現「騰籠換鳥」。改革開放初期,浦江沒有水晶產業,義烏沒有小商品城,德清沒有鋼琴製造業,崑山沒有電子信息產業,諸暨也沒有電腦刺綉機和環保基地,如果當初只是一味沿襲原有產業板塊和增長慣性,就可能錯失良機。當然,尋求新的增長點不等同於好高騖遠,盲目效仿,要依據產業基礎和發展的可能性來進行大膽地選擇、探索和培植,實現新一輪的嬗變。
善於創新思路,拓展增長空間。在經濟發展環境和模式處於同質化的時代,如果能創新思路,另闢蹊徑,就能柳暗花明,搶佔先機。在結構調整方面,要突破原有的增長路徑,實現從產能擴張型、勞動密集型和存量增長型向技術擴張型、資本密集型和增量增長型的轉變。在產業發展方面,要既強調工業的帶動作用,又充分拓寬一、三產業的發展潛力,通過一、二、三產業間的滲透與融合,提煉和挖掘出新的增長動因。在模式轉型上,要克服一味地求高求大求特,應立足產業基礎,通過科技的創新、品牌的開發、工藝的改進、產業鏈的延伸來走內涵提升之路,開辟差異化競爭新優勢。 依據國家的鼓勵類政策導向,結合諸暨實際,在強化「工業立市」、做大做強現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選擇所佔比重偏小、發展相對滯後但發展勢頭看好、增長潛力大、輻射帶動力強的五類產業作為培植新增長點的突破口。
依託新的需求傾向,培植消費性服務業。相對於許多發達縣市而言,消費對諸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消費外流傾向明顯,依據消費結構的變動來激發市場的潛在需求,培植新的消費增長點已成當務之急。重點從三大消費性產業中尋求新的突破:一是引導品牌消費。要找准品牌消費、多元化消費這一定位,引進和培育餐飲、居住裝飾、休閑娛樂、百貨、汽車等行業的品牌連鎖店,推廣新型的經營業態,並將觸角向農村延伸。二是促進旅遊消費。以農家樂、鄉村旅遊、工業商貿旅遊、城市晚間休閑娛樂為載體,培育開發以文化體驗、生態觀光、健身養生為內容的新型旅遊產品,打造「諸暨·西施故里休閑勝地」的主題形象,以個性化、特色化來吸引旅客資源。三是激發婚慶消費。消費結構的升級帶動了諸暨「玫瑰產業」的不斷壯大。要延伸婚慶這條產業鏈,帶動整個消費服務業的發展。
依託深厚的人文底蘊,培植文化創意產業。諸暨作為西施故里,越國古都,是一塊亟待挖掘的文化投資創業寶地。文化產業能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這些特點,也恰恰與諸暨的發展實情相符合。要重點從三方面拓展文化產業發展領域,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一是開辟生態影視基地。要充分利用諸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名品、名人、名勝、名居等地方文化資源,藉助新景點開發和影視製作等手段,進行藝術塑造和包裝,使得諸暨的山山水水變得更為「值錢」和「出名」。二是搭建文化創意平台。最新的《紹興市產業導向目錄》將文化創意第一次列入鼓勵類項目。適時引進文化創意人才,籌建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諸如「文化創意協會」和「文化創意平台」等方面的創意集聚點,完善創意產業鏈,鼓勵現有的文化經營組織和規模企業開展企業文化塑造、品牌研發、產品包裝、節會策劃、經營理念設計等方面的創新和實踐,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的文化附加值。三是完善演藝組織。諸暨被譽為「全國籃球之鄉」、「體育強市」,諸暨越劇的產業根基更深。為更大程度激活這些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經濟增長點,要參照當今國內外的新穎的組織管理理念,採取「企業化管理、品牌化運作」的模式來經營演藝活動和賽事,以激活市場、做強做大。
依託「學在諸暨」的教育品牌,培育教育產業。諸暨「耕讀傳家」的文化底蘊,打造了「學在諸暨」的教育品牌,形成全國獨有的「諸暨現象」。目前在諸暨就讀的外地學生達2萬多(不含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民辦教育優勢更為突出,僅三所民辦學校一年的費收就達2億多元,有7000餘人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來自美國、韓國、印尼、西班牙、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外籍學生。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諸暨教育產生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吸引民間資本、擴大就業以及由龐大的教師群、學生群帶動下的服務業消費上。要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做大做強諸暨教育這塊「金字招牌」。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形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吸引更多的外資、民資和企業資本投入教育產業。
依託科技強市優勢,培植高技術產業。總體上看,諸暨的高技術產業行業單一,比重偏低,規模小而散,缺乏自主創新、研製、開發方面的機制和實力,與諸暨在全省的經濟強市地位不相適應。要依據《浙江省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辦法》,結合諸暨產業現狀,重點發展醫葯製造、汽車電子及通訊設施製造、膠印設備製造、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服務等高技術行業。加大對諸暨綉花機、電腦襪機、珍珠加工、儀器儀表、汽配等傳統產業的技術化改造力度,建立以稅收和利潤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考核體系,力爭使高技術產業成為引領諸暨跨越式發展的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增長點。
依託工業塊狀,培植中介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工業經濟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中介作支撐。一是健全科技服務實體。諸暨形成了以行業專業平台為龍頭、4個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骨幹、22家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為主體、143家市級企業研發機構為基礎的「金字塔」型科技網路服務體系。要克服點對點式的服務方式,擴大對同類塊狀行業共性技術推廣應用的輻射面。要通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技術合作、職能的拓展來延長科技咨詢服務鏈,努力擺脫對杭州等地科技服務型企業的依賴現象,提高科技方面的自主配套能力。二是培育現代物流業。要充分發揮諸暨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加大物流基地建設,構築物流信息平台,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物流龍頭企業,發展面向企業和社區的第三方物流,打造集公路、鐵路、航空於一體的物流集聚區,營造「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現代物流體系。三是壯大信用擔保業。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和市外資金涉足擔保行業,並嘗試採用政府投資控股的形式來激活這門產業,以多方位滿足快速增長的企業融資需求。
㈡ 如何找到旅遊業與五大發展理念的最佳結合點
「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最本真的自己」一句話道出了旅遊的真諦!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旅遊成為不少人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人們期望在旅遊中尋找被快節奏的生活沖淡的生活的美好和愜意。然而縱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做到獨樹一幟的景點少之又少,「乘興而往,敗興而歸」是很多景點留給遊客的印象,景點不能滿足遊客的期望和需求。
旅遊業是最能完整體現五大發展理念的產業之一。在大眾旅遊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體現到旅遊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確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行動的問題。找准五大發展理念與旅遊的最佳結合點,對旅遊業發展的脫胎換骨至為關鍵,是增加旅遊業有效供給,把旅遊推向新境界的根本路徑。
創新決定著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
旅遊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創意,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取決於創新。旅遊創新的外延非常廣泛,包含了旅遊產品、旅遊科技、商業模式、營銷方式以及服務提供方式等多種創新。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變化,傳統旅遊「吃住行游購娛」正悄然變化,人們對旅遊產品供給和服務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這種變化和要求,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可以說,創新成效決定了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否則,就很難實現有效的供需對接,也很難收到引人入勝的市場效果。
撇開旅遊業界內部的各類創新,從政府的角度思考,促進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應該著力推進旅遊公共政策、促進機制和公共服務的創新。以促進機制為例,旅遊是一個前期投入大、收益見效慢、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社會資本投資旅遊的意願不強。因而,過去不少地方,由政府直接出手,包辦項目策劃、景區投入、營運管理等本應由市場來推動的事項,滋生了盲目投資、債務沉重、灰色交易等不少問題。
創新旅遊促進機制的核心,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把該由市場來做的事交給市場,同時發揮政府應該發揮的作用。改革旅遊投融資機制,就是有效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的連接點。我們改變過去財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以一部分資金撬動,發起設立旅遊發展引導基金,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就可以聚沙成塔,形成一股強大的推進力量。引導基金由專業化的GP團隊採取完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這樣一則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避免了越位式的大包大攬和政府過度負債;二則撬動了社會和民間投資參與旅遊發展;三則鏟除了權錢交易的制度性土壤;四則大大提高了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可謂一舉多得。
㈢ 什麼是農旅融合發展現狀及趨勢
農旅融合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回農答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
農旅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財力以及環境、土地、產權等條件制約,還存在融資難、用地難等政策瓶頸,投融資體制與發展要求不適應。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衛生、路標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通訊網路、電子商務推介平台等現代設施還不完善。三是精品旅遊路線缺乏。休閑農業觀光點還處於「盆景」的狀態,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過夜經濟」尚未形成規模。四是農特旅遊商品不夠豐富。
㈣ 家庭農場與農業旅遊如何融合發展
家庭農場與農業旅遊融合發展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需要以目標市場為導向,依據家庭農場的資源特點,提升融合發展的綜合接待能力。家庭農場與農業旅遊經營者和地方政府及其他相關的機構與企業,需要規劃和建設家庭農場與農業旅遊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在家庭農場與農業旅遊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方面,至少需要研究解決以下十大問題:(1)旅遊目標市場的選擇。例如,是選擇到農場參加修學旅遊的學生,還是選擇到農場享受生態環境的養老者?(2)旅遊吸引物的設計。如春花、夏蔭、秋色、冬青的自然環境的營造。(3)旅遊交通的安排。特別要安排好從市區到農場最後500米的交通。(4)旅遊餐飲的提供。如農家菜、農家魚、農家雞、農家酒的提供。(5)旅遊住宿的配備。如向台灣的民宿學習,提供具有當地民俗風情與現代衛生條件的民居。(6)旅遊娛樂體驗活動的安排。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採摘、養殖、製作米酒等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參與和農業、生態知識的學習。(7)旅遊購物活動的安排。深度開發作為最好旅遊紀念品的當地土特產品。(8)旅遊價格的可接受性。總的價格與每一部分的價格都要讓遊客感到物有所值。(9)家庭農場旅遊活動形象與信息的傳播。政府主管部門、相關機構、協會與企業要積極合作推廣。(10)季節性波動的管理。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設計與推廣適合目標市場需要的農業旅遊活動。
㈤ 農業一二三產業如何加快融合
近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說,當前農業農村部正以編制村莊布局規劃為重點,科學有序推進鄉村建設;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為重點,加快健全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田園風光;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強化鄉村人才支撐;以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推進鄉村善治為重點,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農村新動能加快成長。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穩中增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萬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利潤總額5000多億元,同比增長7.4%。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景氣指數為131.9,較去年同期提高2.5個百分點。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目前全國農村網商超過98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800萬人。上半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共接待16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200億元,同比增長15%。
鄉村發展潛力逐步釋放,農村消費投資較快增長。農村消費增速快於城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25927億元,同比增長10.5%,快於城鎮增速1.3個百分點。農業農村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872億元,同比增長13.5%,分別高於二、三產業9.7個、6.7個百分點,持續成為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亮點。農產品進出口平穩增長,1―5月份農產品進出口總值5645.7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出口1993.7億元,同比增長2.5%;進口3652億元,同比增長5.1%。「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家成為出口新增長點,其中對東盟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7%。
特別讓人欣喜的是,上半年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外出務工收入繼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14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與GDP增速保持一致,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77,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其中,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達到1.8億人,同比增長0.8%;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661元,同比增長7.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
㈥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的選擇有哪些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系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准、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路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台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僅占其中的13%。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形成合力,未來我國建築業和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大幅加快,海外市場廣闊的產業擴張前景將逐漸打開。
在「一路一帶」的戰略政策支持下,對外工程承包施工企業「走出去」能形成較大的出口拉動,有效對沖國內需求端的下滑,從而帶動整個「基建產業鏈」。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內經濟也面臨艱難轉型。目前貿易環境下,追求出口增長容易引起的諸多摩擦和矛盾,而對外投資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對外投資啟動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選擇,利用施工企業輸出方式能帶動國內設計、咨詢、製造、材料、勞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多行業的輸出,對沖國內需求端下滑。不同於外貿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業「走出去」方式有效帶動的是中國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機電產品,符合國家產業升級的目標。
三、「能源建設」主題:包括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
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是「一帶一路」緊迫的戰略目標。近幾年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國的油氣資源進口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陸運輸,獲取途徑較為單一,能源安全較易受到威脅,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十分緊迫。
「能源建設」主題之下,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戰略,將直接利好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與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亞國家油氣資源極為豐富,是僅次於中東的第二個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目前我國從中亞及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佔比仍然偏低,天然氣近幾年從中亞的進口量在不斷攀升,但隨著天然氣的普及,國內需求量的快速增長,通過新疆從中亞的進口量仍將持續增加。
未來,為滿足新增進口量的輸送需求,新疆將建設多條能源管道,包括: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西氣東輸三線、四線、五線工程,輪南-吐魯番、伊寧-霍爾果斯等干線及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輸油管道、天然氣的輸送管道、電網以及道路運輸等,這些領域必然迎來進一步的利好。加強與沿線國家能源資源開發合作,鼓勵重化工產業加大對礦產資源富集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旺的沿線國家投資,實現開采、冶煉、加工一體化發展,推動上下游產業鏈融合。
需求面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水平極低,發展空間巨大。根據2013年的電力消費統計數據來看,「一帶一路」沿線非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僅僅約為1655.52KWH,而同期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約為7579.49KWH,前者僅僅為後者的21.84%左右,因此單從電力消費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的非OECD國家的未來電力消費水平將會有極大的增長空間,伴隨著電力消費量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國家的電力投資,從而帶來巨大的電氣設備需求。
由於這些國家國內製造業比較薄弱,「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電氣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上述國家的總體進口比例約為56.73%,按照此比例並且結合「一帶一路」涉及地區的未來投資趨勢計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OECD國家大約有年均1396.06億美元或更多的電氣設備進口需求,今後我國的電力企業有可能會分享這個巨大的海外市場。
供給面來看,現階段我國電氣設備的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約1.2億千瓦,約佔全球總量的60%,而我國的年均裝機水平只有5000萬-6000萬千瓦,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有「出海」消化這些過剩產能的迫切性。
我國電氣設備的技術水平在諸多領域都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水電項目及設備在國際上是極具競爭力的,全球的水電工程中大約有80%是中國企業建設的。在光伏市場方面,我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的轉換率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並且出口組件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漸展開,我國電氣設備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的加快,我國的電氣設備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非OECD國家市場上佔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計算,我國電氣設備企業2014-2020年期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將可能達到約984.35億美元/年左右,這將使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大幅受益。例如根據印度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的統計,中國的電氣設備在2012年已經佔有了整個印度電氣設備市場的44.92%的份額,而且據印度電力部統計,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容量為7.6萬兆瓦,其中超過六成的設備可能由中國製造商提供。
四、「通商」主題:商貿與文化產業
長期來看,道路聯通、貿易聯通中同樣伴隨著文化溝通,「絲綢之路」自古是文化交匯的體現,其交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遊、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人員的流動還會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遊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旅遊企業可以開展旅遊管理協作、旅遊業務合作、旅遊包機航線、旅遊投資貿易、旅遊服務采購。
從政策支持方面來看,文化旅遊產業也將伴隨著「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的推進而迎來新的增長空間。「絲綢之路」是中國旅遊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麗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的重要支撐。國家旅遊局將2015年中國旅遊主題年確定為「美麗中國—2015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 。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產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要「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
五、「信息產業」主題:抓住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互聯互通」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由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還包括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深度互通會對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中國通信行業,特別是像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已經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礎設施提供商來說,構成重大利好。
中國通信設備產業作為「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電信系統設備廠商中已佔據兩席,華為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愛立信躍居第一。目前華為海外收入佔比已超過70%,中興海外收入佔比達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來自海外,中國電信系統設備廠商的全球競爭力,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回想中國企業的第一輪「走出去」,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公司,受益於國務院扶持優勢裝備出口的優惠政策,相繼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數百億元規模的買方信貸融資支持,從而在非洲、拉美、東歐等新興國家市場拓展中占據優勢;現在中國企業迎來第二輪「走出去」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趨勢意味著「一帶一路」國家存在持續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構必然會積極對海外信息基礎設施進行融資,這可以更加直接地關聯到對中國設備的需求。中興、華為等已經實施「走出去」戰略並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頭兵,以及ICT領域其他已經開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將迎來重大產業機遇。
㈦ 如何落實國務院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旅遊目的地的系統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場的吸引核,也是系統的核心要素。圍繞市場需求,形成完整遊憩與接待的要素配置與配套,形成系統的功能構架。目的地系統,需要一個整合發展的過程,並且應該形成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自動修正,可以持續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獨特的,強大的旅遊吸引力。無論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還是新的游樂景觀創造,都必需具備對遊客需求的高程度滿足,才可能成為旅遊的目標。
2、遊憩方式設計與項目策劃
旅遊目的地之所以吸引遊客不斷到來,不僅僅因為吸引物本身的獨特性,還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滿足遊客遊憩需要的具體的觀賞、游樂、體驗方式,即:遊憩方式設計。遊憩方式,落地為具體的項目和游線安排,成為可以實現的目的地內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與配套
旅遊目的地的運作,需要圍繞吸引核及遊憩過程進行要素配置,形成旅遊功能的完整組合,並通過空間結構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進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覽項目與配套服務實施兩個方面進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結合空間結構,形成布局安排。
4、旅遊目的地及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
戰略是目的地運作的綱領。目的地戰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設、持續發展、有效營銷為目標,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進;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不局限於目的地系統,還著眼於分行業的整合與發展,對於旅遊產業帶動與富民等效益發揮更加側重。運作戰略的內容,包括目標定位、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重點選擇、路徑選擇、順序選擇以及配套構架。
運作戰略的核心,是發展路徑的選擇。
總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往往偏重於定位與市場,對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目標,由於實際操作經驗的限制,都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策劃,這是造成規劃不實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在商業策劃中,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現實途徑。對於旅遊產業及旅遊目的地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一兩個項目的就達到長期目標。我們必需找到一種「動力機制」和「帶動機制」,通過「龍頭突破」、「薄弱突破」、「聯動互動」等等方法,形成整合運作的動力鏈,實現整體目標。
㈧ 1.什麼是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內際狀況出發,綜合國際國容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 對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至少3-5年的戰略性發展規劃。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至關重要,因此成熟規劃設計院提出,戰略性規劃必須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價值再造,成熟規劃設計院一直以來堅持調研先行,策劃跟進,規劃落實的原則,從數據分析、現場勘查到可行性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性規劃,為當地量身定做成熟的戰略性規劃方案。
成熟企劃通過為某區域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幫助客戶選擇因地制宜的產業和建立產業發展體系;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抓住重點,制定詳細的產業發展路徑;設計重點任務和措施,集聚產業要素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可持續的產業鏈經濟,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總體發展。
㈨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
㈩ 鄉村旅遊發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路徑
鄉村旅遊升級基本思路與方向
(一)產品精緻開發
鄉村旅遊的升級,首先是鄉村旅遊產品的升級。導入生態與文化創意理念,基於對鄉土文化與自然充分理解、重構與設計,開發精緻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遺產公園、休閑農庄(場)、主題庄園、花海田園、親子樂園、鄉村營地等,在傳統的農家食宿之外,形成豐富的鄉村旅遊業態,提供多元化的鄉村旅遊體驗。
(二)參與主體擴展
鄉村旅遊產品升級和鄉村旅遊業態豐富,必將推動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將進一步擴展。除旅遊接待戶、當地政府之外,在管理層面,可組建鄉村旅遊發展協會、鄉村旅遊合作社;從投資開發層面,可引入外部旅遊投資企業、鄉村連鎖酒店、新農人群體等;在規劃設計層面,鼓勵旅遊規劃公司進入;在營銷層面,則可廣泛與各類新媒體平台展開合作。以此吸引外部資本、人才進入鄉村,在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投資運營、營銷宣傳等各個階段,形成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三)經營模式創新
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著力破解鄉村土地流轉、農宅租賃瓶頸,積極探索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農宅入股、旅遊咨詢機構智力入股、旅遊眾籌等新型投資機制,引導鄉村旅遊從單一的「農民自營+政府引導」,走向「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新農人+政府+社區」等多元化經營之路。
(四)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全面發揮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帶動效應,一方面,推進鄉村旅遊與農業、漁業、林果業、手工業等鄉村產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鄉村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旅遊導入,吸引文化創意、體育、商貿等新型產業業態進入鄉村,豐富和更新鄉村產業體系,全面激發鄉村地區產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