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一、旅遊資源的含義
旅遊者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滿足旅遊者旅遊動機的客觀存在。資源是指取之於自然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關,並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和深化。旅遊資源也不例外,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旅遊活動進入社會經濟領域,並以大量旅遊企業、旅遊商的涌現為標志的旅遊業出現之後才被明確提出來的。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我國與國際交往的進一步加強,「旅遊資源」這一名詞已獲得人們認同。然而對「旅遊資源」這一概念的界定卻有不同的認識,因而關於「旅遊資源」的概念有著多種闡述。
旅遊資源是一切旅遊活動的基礎,對於旅遊資源的認識,是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而產生並不斷深化的。由於旅遊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而旅遊資源相對於其他單一的傳統資源,在內容和構成上都要復雜得多,因此,對旅遊資源的確切定義,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旅遊環境保護學》(孫克勤,2010)通過對各位學者觀點的研究,總結出旅遊資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遊資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也包括人類社會創造的,其存在是客觀的。
(2)旅遊資源是與旅遊者直接相關的,它應該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是旅遊者旅遊活動的對象,並能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
(3)旅遊資源是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系的,它可以被旅遊業開發利用,能為旅遊業服務,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目前,國內比較權威且被廣泛接受的有關旅遊資源的定義來源於由國家旅遊局制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1003)國家標准(2007),其定義如下: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
該定義明確了兩點:第一,旅遊資源涵蓋面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既包括「物質」型旅遊資源,也包括「非物質」型旅遊資源;第二,旅遊資源應同時具有兩大屬性,即吸引力和經濟性。
但有一些專家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同樣值得我們思考,郭來喜(1982)提出「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遊觀賞、知識樂趣、度假療養、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遊資源」。陳傳康和劉振禮(1990)提出「旅遊資源是在環境條件下,能夠吸引人們產生旅遊動機並進行旅遊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保繼剛(1993)也認為「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李天元和王連義(2003)認為「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遊資源」。通過對以上學者的定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對旅遊資源是否必須具有經濟性持懷疑態度。筆者認為,旅遊活動實際上是人類的遷移活動,雖然當今社會旅遊活動與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其本質上並不屬於經濟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旅遊活動的本質是為了滿足旅遊者的動機,而並非是促進經濟發展,所以作者認為判斷是否是旅遊資源並不在於其能否可以開發成旅遊產品。本書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如下:凡是能夠引起人們旅遊慾望並給人帶來感官刺激、精神愉悅、知識滿足、文化交流的自然與人文的一切產物,都可以稱為旅遊資源。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根據旅遊資源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旅遊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指大自然賦予地理區域的、能使人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組合,它是大自然長期雕琢的天然景觀。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創造的、反映各時代、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民情狀況,具有旅遊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
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一部分,是地質旅遊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但對於它的定義,學界還不能達到統一的共識。歸納起來有以下六種主流觀點。
(1)具有旅遊觀賞功能的地質現象。
(2)是一種普適性同於礦產資源的,但開發利用又遠不相同的,並具文化社會性和新觀念性的地學資源。
(3)是自然旅遊資源中具有地學考察旅遊價值,富於地學特色,可辟為地學旅遊區的那部分資源。
(4)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質地理現象,並能被利用於旅遊事業的自然風景資源,稱為旅遊地學資源。
(5)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遊資源都可以稱為地質旅遊資源,一部分與地質形體有直接關系的旅遊資源也可稱為人文地質旅遊資源。
(6)用於地質旅遊專項活動的那一部分地質資源。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是:「具有旅遊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它包括旅遊資源中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第四紀全新世以來人類形成過程中的人類文化遺址,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等。
在第六屆旅遊地學年會上,把旅遊地學研究領域由自然景觀擴大到人文景觀領域,並提出將觀賞石列為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這是旅遊資源內涵的一個突破,而旅遊商品資源還包括礦泉、寶玉石等。
綜上所述,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旅遊動機的景觀,就是地質旅遊資源。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歷史與人類活動的共同產物,但以地質遺跡為主體,而所謂的人類活動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在地質體附近遺留下來的活動遺跡。此外,與其他旅遊資源相比,它更側重於科學研究和教育普及,地質旅遊資源比起經整理而成的書籍報刊,更生動、形象、直觀,更有利於達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這就是它的特色之處。
❷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❸ 如何理解地質地貌與旅遊資源的關系
地質地貌的面很寬泛,它是旅遊資源的形成部分,一些著名的地質公園、水溶洞,都是國家很有名的旅遊景點。
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主題
一、地質旅遊資源資源化的主要環節
(一)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從地質資源環境與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將旅遊學理念與地質學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研究地質旅遊資源特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為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應用提供資源識別、評價、規劃、開發、保護的依據(梁明珠,2007)。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地質旅遊學科研究的發展而發展。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歸納、演繹和類比;抽樣調查法;計量模型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和協同論的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方法。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資源環境
地質旅遊資源及資源環境的研究是地質資源、地質環境、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研究方法的融匯;亦即地質研究方法、旅遊研究方法及環境科學研究方法等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應用。一般而言,地質資源主要強調的是其物質性,它常常又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耦合而成的復雜網路體系,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並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因此,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常常難以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地質旅遊資源時,將地質旅遊與環境融匯在一起,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
(三)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研究方法較多,這里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討論有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幾個主要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的旅遊資源化是地質旅遊學的核心,也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所討論的核心問題。這里主要討論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方法問題,著重討論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總體過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常需通過下述過程:地質旅遊景觀的調查與評價(類型、數量、分布、景觀價值評估),確定開發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質旅遊景觀地質背景分析及環境影響評估;旅遊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預測;旅遊區狀況調查(包括旅遊環境、旅遊競爭格局、所處的旅遊發展階段、開發方向、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地質旅遊產品的研發(科學意義的深入發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創意與設計);旅遊區各類旅遊產品的協調;產品的宣傳與營銷。
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出發,地質旅遊資源化過程可概括為八個主要環節。其中環節八是生態地質環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實施的一個環節。
1.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研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是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的基礎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背景條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的研究應包含一般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地質構造環境;地層、岩類、構造類型及地質單元;地質演化特徵、新構造運動;古生物化石、礦產;水資源;地貌、地質景觀;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此外,還應包括與地質資源環境有關聯的人文社會等「軟」環境。
2.地質旅遊資源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的研究是將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其首要目的是調查研究該區域的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組成、類型,為確立其旅遊功能並予以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區劃;地質旅遊資源特色釐定;地質旅遊景觀系列釐定;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是以地質旅遊景觀及其資源環境為其旅遊價值。因此,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地質旅遊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保證。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的基本原則,開發與保護要同步進行。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質資源環境容量及承受力確定;地質資源環境背景及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防治;地質遺跡及其保護;旅遊環境地質狀況及其保護措施;旅遊地開發的地質資源環境適宜性。
4.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及其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主體,是將地質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獲取地質旅遊資源旅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具體過程。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是一個旅遊地旅遊開發成敗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必須建立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和地質旅遊環境評價基礎上,即摸清家底後,開發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資源結構及其旅遊功能釐定;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發掘及其市場定位;地質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最佳協調整合;旅遊市場調研及地質旅遊產品營銷策劃。
5.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中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擬建
調研旅遊地(地質旅遊景觀區)及其所在地域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與人文社會活動(包括旅遊開發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旅遊活動對旅遊地社區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模式,並以人地關系模式為基礎,從人地關系良性循環發展、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出發,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引導旅遊地旅遊開發及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的研究,需吸取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學說的內涵,根據旅遊地開發的規律,積極促進旅遊業的正常發展。結合復雜理論實踐,探索振興的方式,促使地質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地質旅遊精品開發
地質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一樣,都有品級之分,都可開發成旅遊精品。地質旅遊精品可分為精品地質旅遊景觀、精品觀賞石、地質旅遊商店和地質旅遊精品線路。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是創建地質旅遊資源品牌的過程。從而以地質旅遊精品提高旅遊地的旅遊品位和旅遊價值。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努力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精品來鞏固和提升品牌。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不斷地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特色,整合地質旅遊資源的優勢,策劃旅遊形象,確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如建立地質公園,建立以資源特色為主體的主題公園)。這是將地質資源恰如其分地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包裝,推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張西林,2006)。
7.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
僅有以地質旅遊資源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包裝使之成為旅遊商品,才能進入市場。因此,地質旅遊資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為賣點,開發地質旅遊文化產品,將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精品推介入旅遊市場。這也是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商品,推介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文化產品與一般的旅遊文化產品一樣,是以文化產品形式為主,展示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及其特色。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包括地質旅遊景觀實景的包裝(如旅遊標示系統、導游詞中的地質文化內涵);包括向非旅遊地推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精品的、以地質文化為主題的書刊、圖片、影像製品、工藝品等旅遊文化產品。
8.地質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修復技術的超前探索
地質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由於認識程度或技術缺陷失誤,會造成某些旅遊景點、景區及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損害;但只要不是景點資源的徹底消亡,隨著科技的進步,受到損壞的局部景點及生態環境,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借鑒同類相似的地質旅遊資源形成條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財力為代價,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部分再現與過去相似的景點及環境已成為可能。諸如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深入實踐,使曾一度(20世紀70~80年代)停噴的趵突泉景觀在2000年前復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又如英國泰晤士河旅遊環境的恢復,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修復,會使生態環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生態環境(尤其是物種等)無法修復到原狀態。雖然人們強調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但要有超前保護意識和超前的修復探索(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二、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研究的要點
1.地質旅遊資源類型
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是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基礎,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地域性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確定及評估、開發的基礎。
地質旅遊資源單元區劃、地質旅遊景觀系列擬建是從觀賞性、科學性融合的角度釐定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並將地質景觀按其地質旅遊景觀類型釐定特色性的地質旅遊景觀系列,作為旅遊品位發掘及旅遊線路推介的依據。
2.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規劃的基礎。數據化、定量化地評價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信息多專業、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徑,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地質資源環境為基礎,從地質景觀的觀賞性、科學性並重發掘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是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促進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丘萍等,2008)。
地質旅遊精品線路、地質旅遊文化產品是通過旅遊產品形式、旅遊文化形式包裝並推介地質旅遊資源進入旅遊市場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立則是應用法制的、政府的行為確立地質旅遊資源(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規范性保護,並能把地質旅遊精品建成特色主題式公園,創建地質旅遊精品品牌。
三、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是應用旅遊學的觀點,應用遙感資料、數字地球等新技術新概念,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探索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策略、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其對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調控的作用,為將地質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勝地,提供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策略。據此,研究工作應採用基礎理論研究—調研及理論創新—開發與保護研究的研究流程。
❺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巧奪天工的神來之筆,所以它既具有旅遊資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時還具有一些獨到之處。我們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一、觀賞性
在地質旅遊資源中,除少數礦物資源被加工、製造成地質旅遊產品外,其他所有地質旅遊資源皆因其主要景觀形態、色澤、組合以及所在周邊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而構成觀賞性。所有的旅遊者都喜歡具有觀賞性的旅遊資源。無論是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還是風土人情、文物古跡等,都是因為具有觀賞性,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價值就越高,遊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觀賞性極強,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
二、多樣性
地質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於其復雜性,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地質景觀。由於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生成了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科學價值較高的地質景觀。例如同為岩漿活動,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圍岩被剝蝕後形成花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連池。再如同為流水作用,由於地質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觀。地層如同厚厚的日記本,記錄著曾經的地表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如地層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第四紀人類出現以來,在地層中出現了新的關注點,即古人類的活動遺跡以及化石遺骸。較為著名的地質景觀有:雲南澄江寒武紀動物群、山東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等。總之,地質旅遊資源的多樣性是由客觀世界的復雜性決定的,同時,也與遊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關系。
三、區域性
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如在總體地貌景觀上,我國有「南秀北雄」這一區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嶺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細分,有西南的靈秀,華南的麗秀,這主要是因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廣泛分布於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黃河流域「駿馬西風冀北」的雄渾。這種渾厚與黃土高原相映生輝。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該地質景觀只可能出現在具有大面積的可溶性岩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質作用。各種地質旅遊資源既是整個空間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時空下的地質作用的制約。隨著地質作用的區域變化,旅遊資源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區域差異。
四、古老性
這一特性是地質旅遊資源所獨有的。這里所講的古老性不同於一些歷史人文景觀的悠久性,歷史人文景觀的時間尺度不過是幾十年至數千年,而這里所講的地質旅遊資源,其時間尺度是萬年至億年。據科學考證,地球的形成年齡為46億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約為43億年。這意味著地質作用在43億年前就已開始。地質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確的解釋和模擬的事件,是人類所未經歷的漫長過程。探求地球的形成、發展、演化及其未來趨勢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地質旅遊資源所展示的點點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質歷史畫面,都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並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敬仰與熱愛。
五、獨特性
對於整體地質旅遊資源來講,其具有多樣性,而對於單一的地質旅遊景觀來講,則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基本每一處地質旅遊景觀都代表一種或幾種典型的地質現象,具有其獨到的審美、科普和研究價值。如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極強的獨特性,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進行比較的地貌區域在全世界僅約有四處。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河北唐山地震遺跡等地質旅遊景觀,都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其價值對於整個人類是極其巨大的。
六、整體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是組合性、整體性的吸引功能。必須重點指出的是區域旅遊資源整體性吸引功能在旅遊資源自身主要體現為一種「美」,這是一種組合之美,整體和諧之美,代稱為「區域美」。一定地域總會以一定的審美狀態呈現出來,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應,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黃山的奇、華山的險、青城的幽。正是這種「區域美」,體現了區域旅遊資源在類型、數量、特徵等方面的組合性,以及旅遊資源單體、單類各自所呈現的審美狀態的組合性與融合性,旅遊資源整體吸引功能由此而產生,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也是由其地質作用決定的。
七、科學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資源中能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部分。因此旅遊地質資源包含有地質科學的所有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其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旅遊地質資源科學性和觀賞性的識別、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都是以地質科學為基礎、以地質科學為依據的。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
八、永續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的結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所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質旅遊資源主要用於觀賞、科考等。
❻ 旅遊地質資源
工作區從長城紀至第四紀以來,經過漫長時期的地質作用,滄海桑田,地殼變遷,形成今日巍峨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擁有獨特的山嶽奇峰峻嶺、火山地貌、瀑布、溫泉和地震遺跡,還擁有約461km 連綿曲折的海岸,眾多的海灣、沙灘、珊瑚礁石和海蝕地貌。這些地質地貌景觀,不但造就了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還對研究海南島地殼發展史、開發寶貴的地質旅遊資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見圖2.4)。
2.5.1 山嶽景觀
調查區內有諸多的奇峰峻嶺,地勢嵯峨,孤峰聳立,峽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徑幽,鳥語花香,是開辟高山地質旅遊的理想景點。主要的山嶽地質景點有:位於調查區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嶺,南部的白石嶺,東部的銅鼓嶺等。
(1)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橫跨調查區內瓊中縣和區外的五指山市兩地區,山巒連綿,層林疊翠,其面積8萬多公頃,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被列為國家原始森林保護區和國家A級旅遊點。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最高峰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體由海西期花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長城紀抱板群雲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組成。因長期的自然因素的強烈侵蝕切割風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鋸齒狀,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嶺自然景觀:位於瓊中縣境內,地處東西向昌江-瓊海構造帶與北西向儋州-萬寧斷裂帶交會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約1.7億年前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定型於燕山早期,後又經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抬升作用,黎母嶺高高抬起,構成二長花崗岩穹窿山體,成為今日的黎母嶺地勢嵯峨、峽谷幽深的山嶽地貌。黎母嶺遍布熱帶原始森林,林茂徑幽,是海南省盛產木材林區之一。它還是省內主要河流南渡江的發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構成瑰麗的山川風光。
(3)鸚哥嶺自然景觀:位於白沙縣境內,與瓊中縣交界處,地處白堊紀白沙紅層盆地的東緣,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億年前下白堊統鹿母灣組巨厚的灰色和紫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山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遠眺主峰山體形像鸚鵡,形象逼真,故稱鸚哥嶺。鸚哥嶺地區還是南渡江發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飛濺,山水相映,竹木叢生,山花爛漫,增添了鸚哥嶺的姿色和無限生機。
(4)白石嶺自然景觀:白石嶺位於調查區內瓊海市萬泉河畔,距瓊海市嘉積鎮約12km,山高水長,八景薈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嶺諸峰中以東峰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來登高的佳境,故又稱登高嶺。白石嶺群峰由1.05億年前上白堊統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岩石裸露風化為白色,故稱白石嶺。登高嶺石峰因流水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態多姿,變幻多端,形成有號稱新娘門、新娘房、新娘樓、仙人井、風廊、仙人腳印等景觀,讓你好奇,讓你遐想。因此,白石嶺自古至今已成為人們登高覽勝的風景勝地。
(5)銅鼓嶺自然景觀: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東約4km 的海濱,距文城鎮約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東瀕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處東西向王五-文教構造帶的東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和燕山早期花崗岩構成山體,呈東西向延伸幾十千米。構成山體的花崗岩由於受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及王五-文教斷裂帶的長期活動的影響,發育斷裂、節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風化剝蝕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崗岩的風化地貌景觀百餘處。在銅鼓嶺北面山下是美麗的月亮灣,分布的花崗岩海蝕地貌和細白沙灘,甚為壯觀。往北東方向幾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島,若隱若現,好似海市蜃樓,景觀奇特。
圖2.4 海南島東北部旅遊資源分布圖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遺跡景觀
調查區自6500萬年前新生代以來,火山噴發頻繁,火山岩分布面積超過4000km 2。由於經歷多期火山噴發活動,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發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縱橫交錯,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壯麗的火山地貌奇觀。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觀
海南島北部火山岩地區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單峰獨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為壯觀。其中,石山馬鞍嶺火山口、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火山奇觀。
(1)馬鞍嶺:位於海口市西南15km 處,它是由兩座火山連接而形成狀似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規模較大,貌似風爐,古有風爐之稱。風爐嶺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圓形,底徑約600m。有一火山口,內徑120m,深厚69m,口垣窄,僅2~3m,火口內壁陡(40°~65°),外坡較緩(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內坡、火口垣、火山錐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東北面遺留有一個V形開口通道,這是當時火山噴發熔岩漿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見浮岩、殼狀熔岩和繩狀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塊、火山角礫、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雜分布。在風爐嶺南麓,有一對寄生火山,狀如一幅眼鏡,故名眼鏡嶺。其中靠東的一個以噴氣為主,靠西的一個曾有熔岩溢出。馬鞍嶺北錐(又名包子嶺)規模較小,高程189m,比高僅40m,亦有一圓形火山口,內徑90m,深6m,錐體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構成。北錐距南錐約500m,可視為馬鞍嶺主體(南錐)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錐山腰處有一長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兩層,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鍾乳等,景觀奇特,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在馬鞍嶺東北側公路兩旁分別有1個熔岩塌陷坑和1個比高約10m的熔岩渣錐,裸露著暗紅色熔岩渣。馬鞍嶺屬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噴發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錐是火山活動經過間歇之後,又有小股岩漿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並再次活動所致。馬鞍嶺距離瓊州海峽不遠,當輪船駛進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見其突兀的山峰。馬鞍嶺火山不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質公園內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邊的最高山,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登馬鞍嶺火山,近見海府城市高樓林立,如孔雀開屏,遠望瓊州海峽,碧海藍天,魚帆點點,一派迷人的海島風光,使人心曠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氣勢磅礴,而群山之間,點綴著熱帶果林,村寨坐落,炊煙裊裊,使人浮想聯翩。馬鞍嶺火山為瓊北火山區最新一期火山噴發的中心,在方圓不足2km 2 的范圍內分布有6座火山、1個熔岩隧道和1個塌陷坑,此乃國內外罕見,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馬鞍嶺火山作為地質公園主要景區正在進行建設中。
(2)雷虎嶺:位於馬鞍嶺火山口東南的永興鎮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徑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徑280m,底徑50~100m,深80m,內坡坡度50°,北東向缺口。火山垣寬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構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內見熔岩岩塊。雷虎嶺的錐體為火山碎屑岩,厚約42m,其下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約5m,隔風化殼(2m)過渡為玄武岩與氣孔狀玄武岩互層,厚約35m。因此,雷虎嶺是兩期火山作用的結果。雷虎嶺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規模比馬鞍嶺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為雄偉壯觀。火山口環壁呈階梯狀,底部寬廣平坦,仿如一個天然體育場。從火山口頂部到火山口內底部都有當地農民種植的果樹、甘蔗、木薯等農作物,一派田園景色。雷虎嶺西北側有兩個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邊洞口狹小,洞肚較寬,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錯,千奇百怪,難以名狀。南側洞口寬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測。雷虎嶺嶺腰有3眼古井,嶺上有一座宋代古廟,而嶺四周是海南島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
(3)羅京盤:位於永興以南約6km,高程93m,是發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內徑900~1000m,深度35m,狀如一個巨型運動場。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個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個直徑7~11m、深3~4m 的火山口,積水成塘。底部田塊呈輻射狀,邊坡為梯田,呈環狀,故形態酷似運動場,也猶如一個小盆地。羅京盤不僅形態相當優美,而且田園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觀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裡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冷凝成殼,裡面的岩流熱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溫而繼續流動,當熔岩流來源斷絕時,裡面岩流脫殼而出,留下隧道狀的洞穴。瓊北海口的石山鎮至十字路鎮一帶的火山地貌中,發育有30多條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鎮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龍洞」和十字路鎮附近分布的「火龍宮」規模最大,最雄偉壯觀。隧道因受古地形溝谷控制,有分支交會現象。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觀,不僅造就出仙人洞、卧龍洞和火龍宮等旅遊景觀,還對地質科學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仙人洞:位於石山鎮榮堂村,因道士在洞內修煉成仙的傳說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兩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撲朔迷離,嗟嘆不已。岩壁上吊著、貼著各種各樣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驚嘆。此洞石奇,水也奇,隨時可以聽到水滴的清逸聲,水滴在不同形質的岩石上發出不同的音調,組成十分美妙的音韻。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頂多處塌陷而分成數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連接的蜘蛛網;有的像開闊的地下餐館;有的則好比離奇的古堡宮殿。陽光通過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為壯觀。
(2)卧龍洞:位於石山鎮儒才嶺附近,該洞以平坦寬廣而著名,可以同時開進兩輛大卡車,容納1萬多人。洞內道路平坦,岩壁光滑發亮,空氣清新,冬暖夏涼。
2.5.2.3 地震遺址海底村莊
在瓊山區東北海岸的東營、北創港、東寨港和文昌市鋪前港等地的波濤之下,隱藏著72個「海底村莊」。這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使陸地沉降於大海所造成的後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7.5級大地震,震中在瓊山區塔市和文昌市鋪前之間。發震斷裂為近東西走向的光村-鋪前斷裂,其北側塊體整個下陷成海,面積逾100km 2,最大墜毀幅達9m。這種震後遺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級及烈度的最好場所。「海底村莊」是一處具有開發潛力的誘人的海底旅遊區。
2.5.3 濱海地貌景觀
調查區海岸長約461km,海岸類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島東北部海岸處處風景,旅遊資源質量、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可視經濟水平分期、分批、分檔次開發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斷續分布於文昌龍樓前港至瓊海潭門鎮潭門港一帶,總長約70km,基本屬於和海岸連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發育從海岸邊開始不斷向外海發展。它由堅硬的礁盤平台和外緣陡坎組成。礁盤平台一般沒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側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處受阻而激起浪花飛濺。站在岸邊高處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帶沿陡坎伸展,阻隔著外海洶涌的波濤,使礁盤內浪靜波平,宛如水塘,礁盤上長著各種珊瑚,有花珊瑚、薔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叢體,種類繁多,奇形怪狀,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園。若能加以保護,建立水面浮亭、橫廊等設施,開辟水下花園潛游觀光活動,將成為特有的熱帶旅遊資源。
(2)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瓊山區東北面的東寨港和文昌清瀾港。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主要為較平靜的淤泥、泥沙海灣。瓊山區東寨港紅樹林跨越三江、演豐、演海、塔市4個鄉鎮的40多個村莊,總面積約35km 2,分布於方圓數十里的淺海灘上。漲潮時,樹干沒於水中,青翠的點點樹冠弄波戲浪,遠望像浮在雲海間的一片翠綠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稱;退潮後紅樹林挺身而出,豎立於淤泥海灘之上,有的氣根從樹枝上垂吊下來,有的生長出許多支柱根,盤根錯節,直插泥灘之中,支撐著濃綠的樹冠,姿態奇特而美麗。有的像山羊望雲,有的似仙翁觀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龍宮幻景,令遊人神往不已。文昌清瀾港紅樹林是海南省第二個紅樹林保護區。景色同樣美麗迷人,也是熱帶旅遊的一大景觀。
(3)岩灘海岸分為玄武岩海岸與花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斷斷續續分布於臨高角至新盈鎮頭咀港一帶和澄邁縣橋頭鎮理善村至龍富村一帶;花崗岩海岸分布於文昌木頭欄港、銅鼓嶺和瓊海市東部一帶,岩質岸段總長度約70km。岩灘海岸如臨高縣的臨高角景觀、文昌市的銅鼓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遊景觀。
(4)沙質海岸。調查區內岸帶主要以沙灘海岸為主,分布於海口、澄邁、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和臨高也有零星分布。區內沙岸均是受海水沖刷、搬運、分選形成的細砂、中砂、粗砂、礫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較發育,茂密的木麻黃林、潔白的沙灘、藍色的大海、綠色的椰樹組成了一幅幅動人的海岸風景。部分海岸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如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以下是調查區內部分重要海岸旅遊景點的概況。
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位於海口市西北部,北臨瓊州海峽,背靠海口市長秀開發區和長流新區,全長約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個海灘就像一條柔軟潔白的絲帶鑲嵌在瓊州海峽的邊上,海濱沙灘平緩,海水清澈,適宜游泳,是國家級帆板訓練基地,現已建成集訓練基地、大眾游泳場和水上運動休閑、海濱燒烤等旅遊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海濱度假勝地。
東郊椰林:東郊椰林位於文昌市東郊鎮,是海南較早的自然觀光點,其椰林、沙灘、大海的天生麗質令許多遊人為之傾倒,為之流連忘返。東郊椰林風景區佔地面積26.5km 2。沿著近2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120多萬株椰樹形成綠色海洋,和周邊的藍色海洋相互輝映。在壯觀的綠色海洋里,有青椰、黃椰、紅椰、高椰、良種矮椰等品種。東郊椰林風景區內沙灘平緩,海水清瑩,是天然海水泳場,可進行日光浴、海水浴。
臨高角:臨高角是海南島突出於瓊州海峽的一個岬角,距臨高縣城10km。岬角三面臨海,頂端有250m 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臨高角岸上有千米海灘,海水澄澈,白沙潔柔,椰林灑綠,陽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優良天然泳場之一。沙灘東西兩側,西邊叫「大鵬灣」,風平浪花靜;東邊波濤滾滾,秋風吹處,濤聲不絕,人稱「南海秋濤」,是臨高縣八景之一。
馮家灣:位於文昌市會文鎮煙墩圩東南,距文昌市區26km,距瓊海市40km,是一個天然海灣。海岸線長2km,灣內海水清碧,海灘平緩,200m以內海水深度不超過2m,波平浪靜;海底珊瑚環礁和水下動植物資源豐富;灣外綠樹環抱,西邊巨石突起。碧海、銀波、平沙、椰林、巨岩構成該灣特有的景觀。
高隆灣:高隆灣是海南省著名的旅遊風景之一,位於工作區內文昌市清瀾開發區境內,距文城鎮約15km。高隆灣面臨浩瀚的南海,風平浪花緩,水潔沙白,海岸椰林成帶,風景秀麗,四季常春,水溫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觀
(1)萬泉河風光:萬泉河發源於五指山,全長163km,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至博鰲港入海,其上游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許多自然及歷史人文景觀。萬泉河中下游,從石壁鎮到椰子寨,河水平緩,再下文曲、溫泉、沙美,河岸更是開闊,漫江碧透,水清見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數。兩岸晨昏景色變幻神奇。萬泉河段段有景,處處迷人。其中最奇絕的有幾處:位於東太農場東北的合口咀,位於嘉積鎮西南約12km的白石嶺,坐落於嘉積鎮西南萬泉河彎折處由河泥、河沙沖積而成的沙洲島,位於距嘉積鎮18km 的萬泉河入海口。這兒集萬泉、九曲、龍滾三水和東嶼、鴛鴦、沙坡三島風光精華於一地,三水匯合,三島相望,水中有島,島有人家,水泛銀波,島撐綠傘,海鷗翔集,漁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國漁村風景畫。
(2)南渡江風光:南渡江為海南第一大河,全長311km,發源於白沙縣,斜貫海南島北部,流經白沙、儋州、瓊中、屯昌、澄邁、定安、瓊山、海口8個市縣區,在海口市三聯村流入瓊州海峽。
(3)松濤水庫:松濤水庫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庫,位於儋州市南豐鎮,距那大鎮14km,庫區北為沙帽嶺,南到細水山區,東與瓊中縣接壤,西與白沙縣毗鄰,庫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遼闊、島嶼眾多和獨具一格的水鄉勝景而著稱,被譽為「寶島明珠」,是海南省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主壩高80.1m,長730m,中小型堤壩眾多。空曠遼闊的庫區水面點綴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300多座島嶼,景色奇特秀麗,浮於水面的綠島和水庫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當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層層粼粼的紅暈。
(4)南麗湖風光:南麗湖位於定安縣的中部偏東,距定城鎮約30km。南麗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園,面積1200hm 2。湖中小島有13個,面積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這里湖水清澈,碧波盪漾,四周膠林環抱,綠樹翠竹臨岸,山清水秀,明凈瑰麗,環境幽靜雅逸,氣候溫和,終年宜泳、宜浴、宜釣。遠眺南麗湖,煙波浩渺,水天相連,碧波粼粼,湖面上空麗日融融,白雲悠悠,徐風習習,水面雲影浮游。
2.5.5 溫泉
調查區地熱資源比較豐富,其中有熱泉5處,分布於瓊海市溫泉鎮、九曲江鄉,儋州蘭洋鎮,文昌市會文鎮和澄邁縣紅崗農場。其中水溫高、流量大、有開發潛力或已開發的有下述3處。
(1)官塘溫泉:位於瓊海市溫泉鎮溫泉村,距瓊海市約5km,熱泉出露於中侏羅世花崗岩中的北東向張性斷裂上。熱礦水B+C級儲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溫34℃~73℃。泉水形成3個水塘,深1~2m,見氣泡有節奏地湧出。泉水無色、透明,具硫磺氣味,礦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屬HCO3 -Na型熱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飲用。泉水作為醫療熱礦水使用,現已開發為官塘溫泉旅遊度假中心。
(2)藍洋溫泉:位於儋州市蘭洋農場,距儋州市16km。熱泉處於三疊紀二長花崗岩與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斷裂在4km距離內有3處泉眼出露。熱礦水B+C級儲量7000m3/d,水溫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氣泡連續冒出。熱水無色透明,有H 2S氣味,礦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屬HCO3-Na型熱水,現已開發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區內已建溫泉公園、蘭洋溫泉度假村和一批溫泉度假設施,這些旅遊設施與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音洞、蓮花嶺瀑布組成一個特色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3)九曲江溫泉:位於瓊海市九曲江東南面4.5km 處,距瓊海市18km。熱泉受分布於下志留統陀烈組中的張性斷裂的控制,斷裂走向北東20°。泉區為中更新統北海組覆蓋,熱水是透過北海組冒出來的。熱礦水B+C+D級儲量10 045.73m3/d,水溫72℃以上,流量0.75L/s。無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鍶12.6~24.6m g/L、鋰1.07~1.908mg/L、錳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礦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綜合命名為:鋰具有礦化濃度的氟溴鍶硅型低溫熱礦水,可作為醫療熱礦水或旅遊溫泉度假中心。現正在開發中。
2.5.6 瀑布
區內瀑布景觀較少,主要分布於西南山區,落差、流量較大,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僅有瓊中縣百花嶺瀑布。百花嶺瀑布位於瓊中縣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噴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這里山勢巍峨,百花嶺主峰海拔1100m,山體為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岩石。百花嶺瀑布源頭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寬20多米、落差達300m的三級瀑布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開闊直下三級,蔚為壯觀。各級瀑布形態各異,名曰金龍吐珠、神丹妙葯、仙女散花,它們一瀉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霧。
❼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特點之一是綜合性強,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用性也很強,屬於應用性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保證本學科的科學性、實用性。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許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旅遊環境系統是由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尤其是復雜的地質旅遊環境,因此要揭示其內在機制,探尋保護地質旅遊環境的途徑,其研究必須要建立在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實地調查法是通過直接的觀察、訪問、記錄、問卷調查和測量等手段搜集和積累大量准確翔實的感性資料作為理性分析依據的研究方法。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實地調查要在具體的旅遊區域中研究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資源及環境狀況、居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旅遊設施狀況等問題。實地調查法要結合歸納法和統計分析法,將對地質旅遊環境的監測、觀察、實驗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統計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抽象出來,然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在實地調查中要實事求是,以唯物辯證觀作為指導思想,保證所獲資料的准確性、客觀性,為之後的綜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學的基礎,以便最後得出正確結論(孫克勤,2010)。
二、比較分析法
地質旅遊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特徵大都是相對的,通過比較而存在的,即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法有區域對比和分類對比兩種。區域對比是指依據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兩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比較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相互借鑒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各自的地質旅遊環境保護;分類對比是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分類,進而正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對不同類別的地質旅遊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於地質旅遊環境的保護(蔣素梅,200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區域間的可比性,主要是類型的可比性、范圍的可比性、結構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對比的條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近年來採用類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可以預見,類比法將是地質旅遊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數學方法
以數學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質旅遊學在進行有關定量分析及旅遊的環境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中,數學方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方法在地質旅遊學中的應用一般包括統計法、統計預測法、線性規劃以及一些數學模型等。地質旅遊學研究內容廣泛,不可能獲得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導致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完整,因而需要通過數學方法,如統計預測法,對不完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構建分析、檢驗假設、理性分析等過程,最後得出結果(傅廣海和殷繼成,2009)。例如,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由於其影響因素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一種半定性半定量的評價,這就要用到數學中的灰色建模系統。地質旅遊資源容量包括旅遊自然容量、旅遊社會容量、旅遊經濟容量、旅遊心理容量和旅遊管理容量等,其各個分容量的計算也需要用數學公式。可見數學方法在旅遊環境保護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這一學科的一些研究朝著精確的定量方向發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統計分析法、專家預測法等也都是地質旅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為地質旅遊學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地質旅遊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涉及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將自然科學方法(如利用儀器設備等手段,對旅遊自然資源、文物古跡等進行監測、觀察和實驗等)與社會科學方法(如比較分析、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和專家預測等)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
❽ 地質災害與旅遊的關系
一、地質災害對旅遊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對旅遊者的心理產生影響
旅遊安全原則是旅遊者出遊的基本原則。在生產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地質災害還無法控制的當代,人們對安全的社會需要日益重視。因此對於地質災害旅遊地的選擇十分小心。地質災害尤其是像地震這樣嚴重的地質災害對公眾的出遊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干擾,地質災害使人們產生恐懼心理,影響旅遊者的愉悅感,尤其是出於人身安全方面的擔憂遊客最終選擇放棄出遊或更改出遊計劃,導致旅遊需求大幅下降(王能洲等,2009)。
(二)地質災害對旅遊地的影響
地質災害對旅遊地景區的影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滑坡、泥石流等對旅遊地產生的危害比較輕微的影響;另一類是地震、火山等對旅遊地產生的比較嚴重的危害。滑坡泥石流一般只是對景區局部的景點產生破壞,對於整個旅遊地的影響並不大,不會影響旅遊地正常的運轉。而大地震、火山對旅遊地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打擊。
1.地震、火山等對旅遊地的影響
大地震、火山等往往會對旅遊地的景區產生毀滅性的破壞。如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個旅遊景區被損壞了568個,累計損失達278.40億元(尤薇,2008)。其中世界遺產地都江堰—青城山景區的很多古建築倒塌,大熊貓棲息地卧龍景區受到很大的破壞。另外通往景區的道路也是受到嚴重的破壞。旅遊地的破壞也直接影響到旅遊業的經濟發展,大地震過後旅遊業幾乎處在停滯的狀態,旅遊團、餐飲服務業都受到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2.滑坡、泥石流等對旅遊地的影響
滑坡、泥石流也會損壞旅遊地的自然景觀,使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造詣受到破壞。但是滑坡、泥石流破壞范圍是比較小的,它只是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局部自然景觀受到了破壞。它對旅遊地的影響相對於地震來說是比較小的。
(三)地質災害對旅遊活動項目的影響
(1)地質災害類型直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開發程度。地震、崩塌造成的旅遊資源,由於地震、塌陷地質災害發生周期較長,規模較大,易於開發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的開發較困難。
(2)地質災害條件直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策劃。地質項目的策劃也要考慮經濟效益,災害穩定區,旅遊項目策劃落實;災害活動區,一般不予考慮項目建設。
(3)地質災害環境間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選擇。景區景點的建設首先要考慮環境,環境優美,可以配合開發;環境不優美,地質災害資源單獨開發,就會出現單調不和諧的情況。
(四)地質災害對旅遊發展規模的影響
(1)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必然受到人員規模的限制。如天坑地縫等塌陷地質災害旅遊資源,由於道路建設的制約,限制了一次容納旅遊者規模。
(2)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的開放時間必然受到天氣的限制。有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區域,下雨天,暴雨天氣是不宜開放的。塌陷災害旅遊資源中的天坑類在雨天也不安全,不宜開放。
(3)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開發首先要進行災害體防治,經濟投入高,間接限制了旅遊開發規模。
(4)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多處於山區、深山區,通達性差,間接影響地質災害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
(五)地質災害對旅遊管理的影響
(1)增加管理難度。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必須建立災害應急防治體系,建立專門防災機構,設置專門人員,加強災害的預測或監控工作。
(2)增加標識設置。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必須設置災害區的警示標識,並隨時檢查。
(3)增大防災抗災的宣傳教育力度。在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有義務加強防災常識的宣傳教育。
地質災害對旅遊業發展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從經濟上,影響旅遊發展的建設費用,從旅遊發展上,影響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心理、影響旅遊活動項目策劃與選擇、影響旅遊發展規模和旅遊經營管理。
二、旅遊開發促使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性
1.地域性規律
不同的地質環境條件,存在著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如以岩溶地貌為主要景觀的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的地質遺跡開發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
2.相關性規律
主要指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程度、規模等都與不同的地質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水土流失都和水文氣象條件及地貌特徵、岩土組合等密切相關;而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與所在區域的地殼活動密切相關。
3.誘發性規律
人類對地質遺跡不規范的旅遊開發活動,如排污設施不完善、遊人密度過於集中、各類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不規范建設、過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游線設計等。這些將是引發或加重一些潛在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如土地退化災害、地球化學異常災害、水源枯竭災害等。
4.伴生性規律
誘發潛在地質災害的制約和影響因素之間有共生、伴生、因果、誘發的關系,有可能導致各種地質災害成群出現,連續發生,使災情擴大。如地震往往伴生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危岩和地面變形等。而地下水位變化,往往會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質污染、泉水乾涸、地方病、地裂縫等災害。
(二)不合理的旅遊開發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會對旅遊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合理的景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導致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遺跡旅遊開發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必須嚴格規范各項旅遊開發活動,將其對潛在地質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小。中國的許多旅遊區都位於山區。以陡、峻、險、奇而聞名的諸多景區或景點,是自然地質作用的產物,也往往是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區或危險點。在山嶽景觀開發建設時大規模的劈山修路和建設索道,使得山體邊坡和植被遭到破壞,引起滑坡、塌方、水土流失等嚴重的地質災害(郭威和丁華,2001)。旅遊排污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亂排亂放,污水隨雨水滲入岩土體,可能導致地下水質污染、水土流失、地方病等災害,甚至使岩土體逐漸軟化,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過度抽取地下水、遊人密度過大或過於集中、植被破壞等旅遊活動行為,可能導致地下水位超常下降、地下水質污染、泉水乾涸等災害。因此要嚴格控制開發的強度、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遊人密度、採用綠色施工法等措施來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
❾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1939年,英國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對旅遊增長的函數關系」理論,將地學旅遊資源諸要素與旅遊活動的關系作了闡述,從而奠定了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理論依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隨著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國外許多學者對各國的旅遊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評價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旅遊資源的評價;②對旅遊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包括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用地、人口和城鎮人口分布狀況等;③對旅遊地區位關聯特性的評價,包括旅遊地與客源地的區位關聯、旅遊地之間的相互影響;④旅遊地的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區域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價。
20世紀70年代起,國外對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發生重大變化。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先後在研究中建立旅遊資源評價系統,將影響旅遊資源的各種因素分解、量化,應用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使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評價的精確度和實用性。
具體的研究進展則常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較完善,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投資能力強,因而旅遊地開發評價的重點放在對旅遊資源的評價上;而發展中國家、中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需要對旅遊開發的資源條件、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一樣,導致旅遊地評價的模型(參數)也不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學者開始投身旅遊研究,在吸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旅遊資源的分類、美學評價、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獲得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如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在定量技術方面也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內旅遊資源評價也經歷了定性評價、技術性的單要素定量評價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的歷程。同時,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斷被吸收。多學科融合研究已成為國內旅遊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創新的主要動力。
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面,國內學者也是研究頗豐。早期的俞孔堅(1988)提出了「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開拓了風景單體評價方法的研究;徐金發(1988)採用模糊數學法評價喀納斯湖;陳安澤等(1991)對地學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方法作了專門研究,系統分析了學術界的定性、定量兩種方式的成果,並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岩石圈旅遊資源、水圈旅遊資源、生物圈旅遊資源、大氣圈旅遊資源和宇宙旅遊資源等六大組。其中岩石圈旅遊資源包括的地質旅遊資源,是指與構造、地史有關的旅遊資源,即狹義地質旅遊資源。王建軍等(2004)研究了適用於該標準的旅遊資源信息系統;李玉輝(2006)又專門針對地質公園設計了評價體系,促進了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目的地評價方法的研究及運用。2003年國家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頒布實施,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關於旅遊地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都已日趨成熟,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旅遊地評價系統。但由於在這一課題認識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內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反應的不靈敏性等(楊婕,2007),使得現有的評價系統還不夠准確和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質學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我國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提高地質旅遊資源調查水平和開發旅遊資源潛在價值,引入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葉新才,2006)。
(一)地質學與旅遊資源的形成及其演化關系密切
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形成機制多樣,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各自的發展與演化規律,而且旅遊資源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掌握與理解各類旅遊資源的成因、發展和演化規律,才可能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深層次開發,使旅遊資源充分地為旅遊經濟服務。每一類旅遊資源的成因和演化規律都可以呈現多樣性,從而要求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研究各自的成因與演化規律。
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災變遺跡、山嶽峽谷、火山、岩溶、島礁、冰川等;水體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這些地質旅遊資源的形成和演化都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湖泊旅遊資源成因中有地殼長期的局部下降運動或地殼斷裂形成凹地積水形成構造湖泊(如雲南的滇池),火山噴發口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河流側向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牛軛湖,冰川地質作用形成冰蝕湖或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蝕湖,海岸地質作用形成瀉湖等(黃定華,2004)。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生帶在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的產物,其產生、分布、演化和發展,無不遵守地質學基本規律,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地質資源的外延,而且,地質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遊資源學理論的發展;實踐中脫離地質學基礎的旅遊資源學在面對地質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許多問題時也是難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具體論述地質旅遊資源時,地質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實施旅遊行為的,能被旅遊業利用,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地質遺跡和地質體,以及與地質作用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因此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緊密和地質學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學和地質學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涉及地質學
旅遊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其目的是系統地查清調查區域內旅遊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性質、成因、時代、特點和價值,以及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為旅遊資源評價直接提供科學資料,進而為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合理利用及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最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旅遊資源開發的自然條件如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和動植物等是構成生態旅遊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調查需要應用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如在調查濱海旅遊資源時,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質動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索價值的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等海蝕和堆積地貌,必須依據現有的地質遺跡和現象,採用地質學中的「將今論古」方法,恢復原來發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過程,以挖掘深層次的地質學科學價值。
在對地質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特點評價時,需要將地質學科學價值挖掘出來,這離不開地質學基本知識。旅遊資源環境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旅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其中旅遊自然環境就包含地質、地貌等因素,而且,旅遊區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資源施工條件評價首先必須應用地質學知識分析、評價與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共存的地質環境,以防止旅遊項目誘發次生地質災害,也需要涉及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地質學的勘查研究技術,譬如常規的地質鑽探、衛星探測、航空遙感、地質雷達探測和TSP地質預報等,為旅遊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並為地下旅遊資源,如溶洞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❿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