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俗風情旅遊的內容簡要
然而,想到我國旅遊業起步不久,旅遊學科十分年輕,絕大多數旅遊者、旅遊從業人員對旅遊,尤其是對旅遊文化了解不多,甚至在校的旅遊專業的大學生對民俗民情旅遊的認識也零零散散。於是,我們改變了初衷,決定以較為嚴謹呆板的條條框框和遣詞造句來規范和描述民俗風情旅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從而指望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風情旅遊,參與民俗風情旅遊和經營民俗風情旅遊。因為我們堅信理論的力量,盡管「生命之樹常綠,而理論是灰色的」。
事實上,大概是民俗風情過於活躍和魅力無窮,因此,我們無法用框框完全框住它們。在我們歸納那些「原理」前和展開那些「概念」後,我們的心情彷彿又開始上路,又開始作我們永遠的民俗風情旅遊。
『貳』 誰有關於土族民俗的資料
1、婚嫁,土族的婚姻,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序。儀式隆重熱烈,自始至終都在載歌載舞中進行。
2、喪葬,火葬是土族傳統習俗,除對夭折的小孩實行天葬,民和縣土族多行土葬外,一般都行火葬。
3、中秋節,互助地區的部分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往往向月亮打一把灰。
4、納頓,是民和縣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為納頓的狂歡起自農歷七月,故也稱為「七月會」。「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從夏末麥場結束時,一直持續到秋天,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5、佑寧寺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土族傳統廟會,流行於青海互助縣等地。每年夏歷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六月初八至初九日舉行。
『叄』 我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回二者
相沿悠久答,後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肆』 怎樣開發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在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現代旅遊經濟價值,開內發民俗旅遊資容源的綜合潛力,建立民俗旅遊點,設計民俗旅遊線,規劃民俗旅遊區,不僅僅是旅遊學界和應用民俗學界的共同心聲,也是時代變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國旅遊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伍』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民俗是來一種民間傳承自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陸』 民風民俗類旅遊資源的特點包括哪些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柒』 簡述我國西部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您好,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內久,後者剛剛興容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捌』 青海的土族民俗風情
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一個淳樸勤勞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和青海東部地區的民和、樂都、大通、湟源、同仁縣,以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永登縣等地。
土族民間盛行各種曲調優美的民歌,情節動人的口頭文學,如敘事詩、民間故事,以及「花兒」、「安昭」等。土族山鄉還盛行專門賽歌的「花兒會」。「花兒會」多在每年農歷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舉行。屆時方圓數百里的群眾、成千上萬的民間歌手和正在熱戀之中的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花兒會」上,盡情地賽歌。「花兒會」一般舉行3天。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部,境內山川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海拔2100--4374米之間。縣城威遠鎮距省會西寧市30公里。截止1999年,總人口36萬多人。有土、藏、回、漢等11個民族。其中土族6萬多人。
土族服飾
土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互助、樂都、大通一帶的土族服飾,仍保持傳統習俗,但也有很大的發展變化。民和地區已基本漢化,同仁地區則已基本藏化。
土族的男子服飾,以短為主,長短結合,青年人的襯衫、腰帶、鞋襪都要綉花。青年婦女的夏裝是長短結合,在家裡一般穿長衫,在田間一般穿短衣。她們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鑲方塊綉花布(漢語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寬的黑布鑲邊。腰間系采綢或綉花棉布帶子,足蹬淺腰鞋,鞋面綉花。頭戴"拉金鎖"翻邊氈帽或禮帽,有的還在禮帽上插上花。
土族婦女的長衫,有單的,有夾的,還有上棉的,土族語分別?quot;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紅、黃、綠、紫、黑色緞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語叫"綃藻"。婦女們的褲子,一般為藍色長褲,並套上褲筒。未婚姑娘為大紅色,已婚婦女為黑色,四十歲以上的婦女不再用了。褲筒邊沿為藍白色夾縫。褲子上面還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為大紅色,民和地區為 緋紅色和綠色。老年婦女都穿長衫,套一件黑色藍色鑲邊坎肩。
土族婦女的頭飾繁多,原來有"馬鞍"型、"三叉"型、"鏵尖"型和"干糧"型等。到了四五十年代,互助等地又開始講究"土人頭"、"藏民頭"、"達子頭"、"漢人頭"。土族婦女中的"藏民?quot;,夏季戴禮帽,冬春戴狐皮帽。頭發梳成兩個從頭頂到辮梢,由紅、白彩珠串連起來,辮梢連綉花辮套,辮子垂至膝蓋以下。穿長衫、長褲,勒綢、布綵帶,蹬綉花鞋。"達子頭",戴翻邊黑色氈帽,穿長衫、長褲,勒綢、布綵帶,蹬綉花鞋。
輪子秋
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徵,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並踴躍開展的傳統活動。關於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先後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後用黃牛耕地,"犁了南灘犁北灘,灑下金子般的青稞種子"。秋天,製作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後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只見兩個凈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的家曲《楊格嘍》。
『玖』 開發民族民俗風情旅遊的意義中國有哪些民族民俗旅遊資源
第一問:
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將民族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資金優勢
有利於內物質容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穿承\保護
促進民族間交流與合作
帶動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豐富人們的休閑生活
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
第二問:
皖南古村落..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