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發展鄉村旅遊生態

發展鄉村旅遊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2-06 21:45:57

Ⅰ 簡述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自1998年國家旅遊局把該年的旅遊主題定為「華夏城鄉游」,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生態旅遊的風潮在全國興起了。國家旅遊局隨後推出的「99生態旅遊年」,「2004中國百姓生活游」以及2006年推出的「中國鄉村游」等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後來逐漸形成在北方以北京為中心,長江中下游以上海為中心,東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西南地區以成都為中心的建設格局。目前我國各地的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正朝著集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從2009年10月11日舉行的「中國(安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高層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休閑農業與農家生態旅遊正呈現迅速發展的喜人態勢,截至2009年8月,僅經營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戶即已接近130萬家,形成了806億元的年經營收入,帶動近200萬城鄉人口就業,安排農民就業159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億元。浙江、江蘇、湖南、安徽等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休閑農業園區達到43035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有2823家。僅在地處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類休閑農業和農家生態旅遊園區或企業1467家,直接安排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80320人,間接帶動農民就業60540人,年營業收入超過48億元。農家生態旅遊正日益成為農村二、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缺乏工業或不能搞工業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半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Ⅱ 國外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根據旅遊產品生命周期,將西方發達國家的農家生態旅遊,也就是鄉村旅遊,劃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階段。迅猛的工業化大潮,在解放人類社會生產力、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產生了回歸田園、體味鄉村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消費需求。1865年,義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其宗旨就是讓城市中的居民到鄉村去體味農家的自然風情和文化習俗,讓市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別樣的休閑放鬆。工業文明席捲歐洲,也使得鄉村旅遊在歐洲逐漸受到城市人的青睞。至20世紀30年代,到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了歐洲城市人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時,鄉村旅遊的發展還處於萌芽階段,具體表現在沒有明確的鄉村旅遊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沒有建立相應的村莊旅遊區域和組織方式,幾乎全部的旅遊活動都是由遊客自發組織進行的。旅遊者僅僅是利用鄉村中農家的種植地、養殖區和農舍進行採摘、釣魚、騎馬等放鬆活動,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和新鮮出爐的農副產品,借著村莊自然幽靜的環境暫時躲避喧囂、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對於很多的農村居民來說,也同樣沒有認識以此可以作為獲取利益的機會,並將其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裡來的旅客當作是朋友的造訪,只是適當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費用。

(2)發展階段。20世紀中後期,鄉村旅遊在西方國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到後工業化社會,城鎮化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而與此相對的,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化。農業生產在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同時,林業、漁業、果木、特色養殖等為輔同步發展。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農業景觀煥然一新。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組織各種鄉村旅遊的旅行社,同時農民也發現了鄉村旅遊帶來的豐厚收益,出現了專門負責接待來客的農戶。這標志著鄉村旅遊已區別於單純的農業和單純的旅遊業,成為一個新興的交叉性的產業。

觀光成為了這一時期鄉村旅遊產品的主要形式。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內容也日趨豐富,不僅包括觀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農村特有的產物,還新增了很多關於村莊傳統文化的展示和欣賞活動,例如鄉村聚落的欣賞、傳統老式建築的參觀以及鄉村特有服飾的展示等等。同時,購物、餐飲、游樂、住宿、參與地方節慶、體驗民俗成為主要的活動。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鄉村因為各自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不同,開始分化出各種不同特色和側重點的鄉村旅遊,以吸引和滿足不同的遊客群體。

一方面鄉村旅遊內容逐漸豐富,品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兩地的文化差異越發明顯,農村對城市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農村干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使得遊客開始不滿足於短期暫時性的遊玩,他們更願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鄉村中度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懷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式生活。為了順應這一需求,在生態環境較好的村莊,農戶們利用自己閑置的房屋,將其改裝成具有鄉村氣息的旅店來接待過夜遊客。一時間,鄉村成為周末度假、老人休養的最佳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旁觀式的欣賞遊玩,更要求積極加入到農村勞作的體驗生活中去。於是,鄉村旅遊增加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動項目,不僅滿足了遊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寬了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在很多國家,遊客想要參與到農活中去,不但不會得到酬勞,反而要交納一大筆費用,這已經成為了旅遊價值的一種新取向。這一時期,很多的鄉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館的經營方式運作,經營管理以家庭為單位,農村婦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堅。

(3)成熟階段。無論是度假旅遊還是參與式的活動抑或是體驗鄉村傳統文化,都能讓遊客既獲取愉悅的心情,又能夠學到一些知識,所以鄉村旅遊在更大的范圍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而在成熟階段,鄉村旅遊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為了尋求區域整體的良性發展,開始注重農村整體環境的營造,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更加強調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改善,鄉村旅遊開始具有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的特點。

Ⅲ 為什麼生態旅遊是趨勢

生態旅遊是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來實現代際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全球綠色浪潮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旅遊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它實際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形式之一。
我國的生態旅遊主要是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生態旅遊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由於不健全的生態旅遊相關法律法規和落後的管理體制以及盲目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態旅遊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缺乏深入調研和全面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便急功近利地進行探索式、租放式的開發,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在我國,生態旅遊正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生態旅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只要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戰略高度出發,更新觀念、改革不足,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態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學技術在生態旅遊發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決其中的問題和矛盾,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的長期協調發展。

Ⅳ 農家生態旅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於農村而言,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必然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和經濟全方位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單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應使農業在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實現可持續性。

(1)經濟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體現在經濟增長、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投資,這就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時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發旅遊項目,有效管理農村資源,進而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結合旅遊業的開發,積極開展多種產業經營,向農業生產的廣度、深度進軍,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2)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體現在社會公平、社會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農業生產資源的過度開發,使人口與資源相對平衡;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保持社會安定,所以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要提高人們對其生活的控制能力,這一能力的提高要與人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相協調,並能維護和增強社區的個性。

(3)生態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是指生態系統完整、保護環境承載力和自然資源,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氣環境,節約用水並減少水污染,維護耕地資源總量,維護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穩定,依照生態經濟規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生物資源,使生物資源不斷地更新,維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所以鄉村旅遊的發展要與基本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資源的維護協調一致。

Ⅳ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1)第一階段:萌芽階段。這一階段農業生產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一部分農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責任田從事旅遊接待活動。若追溯我國農業旅遊活動產生的歷史,應該說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遊和田園休閑活動等,在很早就已產生,後來出現的城市居民到城郊遠足度假旅遊雖然十分活躍,但這種傳統的郊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自助式的休閑和觀光活動,他們外出旅遊多是自發和自助式的,自己選擇旅遊地點,自己選擇或准備交通工具,自己解決旅遊過程中的食宿問題,即一切活動都自己解決。另一方面,他們的旅遊對象也都未經過專門的旅遊開發,處於一種「純自然」狀態。因而,他們的旅遊活動一般也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僅是城市居民的一種休閑方式,不是現代的農業生態旅遊。

(2)第二階段: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展的指導思想為「先發展後規范」。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從事旅遊接待的農戶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真正意義上的農家生態旅遊最早以農家樂的形式興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20世紀70年代末,以宗竹林為代表的少數農科村青年農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開始種植花草苗木。隨著經濟效益的顯現,周圍的人們從驚訝到眼紅,再到跟從,農科村人擺脫了思想的束縛,逐漸使農科村成為川西平原上遠近聞名的花草苗木種植和銷售基地。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斷解放,到農科村購買花草苗木的人越來越多,好客的農科村人總是熱情地免費招待遠遠近近的客人。由於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農科村地道的農家菜和因種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態風光,逐漸吸引了一些遊客,於是,1986年,中國首批農家樂在農科村出現了。農家樂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1987年4月,成都日報上第一次出現了「農家樂」這一名詞。一時間,農科村地道的鄉村菜品和原生態的農業觀光傳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擔任四川省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馮元蔚在考察了農科村之後,為徐家大院題寫了「農家樂」,於是,這一新興事物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此時,整個農科村已有近40家農家樂,主要形式是利用本鄉生態優勢,組織部分農戶利用自家小院接待遊客。遊客在農戶家花十元人民幣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歡迎。農業旅遊逐步成為大型休閑農家樂和觀光農業基地,並被中央領導肯定。

(3)第三階段:「品牌化、規范化」階段。經國家旅遊局驗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標志著農家生態旅遊進入樹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階段。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的農業特點、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相繼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面積的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優良品種、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綠化設計和道路規劃方面遵照了園林的規劃原則與要求,有的還設立了一些園林藝術小品和其他娛樂服務設施。整個園子除生產農副產品之外,還可供人們參觀游覽,這就是農業觀光園的雛形。而這些項目的開展,大多是設在農業資源基礎好、特色明顯、交通便利的城郊結合部。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自摘自炒茶園,建陽縣黃坨鄉蛇園、東山縣「海上新村」、「鮑魚觀嘗村」,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傣族的民舍,廣西柳州水鄉農家生態旅遊區,安徽黃山休寧縣鳳凰山森林公園,山東棗庄石榴園,吉林凈月壇人工林場,四川三台新魯橄欖林公園,海南亞珠庄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四川成都市郊區的「小農庄度假村」,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河南周口市「傻瓜農業園」、睢陽縣的綠雕公園等。這些農業觀光基地大多項目獨特,條件優越,既可觀光游覽,又可度假,還有許多農業節活動相輔,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基地。

Ⅵ 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狀況如何

世界上,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信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使自己融入自然,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這種旅遊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Ⅶ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農業旅遊的發展已成氣候,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並且形成了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1)地方政府主導的力度明顯加大。很多地區已經把農業旅遊納入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著力進行扶持和培育。還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專門政策來扶持農業旅遊的發展。從發展過程上看,在農業旅遊發展的初期,政府應該把農業旅遊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手段,在資金、宣傳促銷、基礎設施建設、培訓、規劃乃至管理等方面進行適度的干預和扶持;在農業旅遊初具規模後應適時推進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即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驅動型轉變,逐步使農業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走向市場,鼓勵農民成立相關民間團體、協會等組織以取代政府直接管理農業旅遊的職能,保證農業旅遊的發展能夠真正有利於當地居民的利益和經營者的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

(2)規范化程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旅遊的規范化發展,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在著手出台地方標准,為以「農家樂」為龍頭的農業旅遊產品的推出提供了一整套的可操作性較強的規范,為農業旅遊項目走上標准化之路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3)農業旅遊景區(點)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越來越強。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民俗風情、濃郁的鄉土氣息是農業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也是農業旅遊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遊客在旅遊中積極參與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而在農業旅遊中,增強旅遊項目的體驗性和參與性,正是吸引遊客、提高重遊率的重要手段。江蘇省內的很多農業旅遊區(點)都把體驗性和參與性的旅遊項目作為自己的開發重點,目的就是要增強農業旅遊區(點)的吸引力和增加遊客在農業旅遊區(點)的停留時間。

(4)綜合性農業旅遊景區(點)的比重日益加大。從農業旅遊的發展程度來看,目前國內遊客比較熱衷參與和重遊率較高的農業旅遊形式還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賞農家景、體農家味」為特徵的民俗風情型的農業旅遊,由此可見,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農業旅遊模式仍然是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但隨著農業旅遊活動的深入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旅遊資源形式紛紛涌現,一些地區在新開發農業旅遊項目的時候也越來越把農業旅遊區(點)的差異化作為一個主要問題來抓,目前農業旅遊的形式已經在向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5)投資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些年農業旅遊的發展備受各界關注,都在期待著其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隨著農業旅遊市場的日益擴大,投資主體日益趨向多元化。既有農民的個體或合夥經營,也有村鎮集體投資經營,還有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集團等也紛紛介入農業旅遊開發中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營管理方式的差異化,使多種類型的農業旅遊區(點)滿足了不同類型旅遊者的需求,為農業旅遊向深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Ⅷ 發展我國農家生態旅遊有什麼重大意義

(1)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08年預計農村人均純收入大約在4500元左右,到2020年人均純收入應該達到10000元左右,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農村發展除了「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和「積極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外,「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成為主要途徑。「現代農業」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應該是農村生活方式和農業生產觀念的改變。農家生態旅遊恰恰是充分利用農村資源開展的旅遊活動,其依託的資源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帶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等,而這些資源的所有者和創造者都是農民。農民可以將一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具有投資少、風險小、門檻低、經營靈活的特點。農民作為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三位一體,勞動力與土地、資本相結合,自主經營,創造財富,從農家生態旅遊發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傳統旅遊開發中因土地和資源被佔用而返貧或受益不均的問題。比如雲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本是一個非常貧困的邊遠山區鄉村,梅里雪山景區開發以後,吸引村民參與景區服務,僅通過馱馬運送遊客,每戶年均收入就達1.5萬元,最高的超過4萬元,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初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成都近郊的紅砂村,農民辦起農家生態旅遊,人均收入達5040元。

(2)有利於解決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在2003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解決「三農問題」,一是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二是要推進農村稅費改革,三是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它不僅關繫到農村經濟乃至整體宏觀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目前我國雖已有1億多農村勞動力走出農業領域,但仍有2億左右的剩餘勞動力,而且每年還要新增600餘萬。這些剩餘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技能缺乏、就業競爭力不強。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制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發展農家生態旅遊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農村就業壓力。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較低,數量多,受經濟衰退影響小,產業帶動功能強。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行業有24個,間接相關的行業有124個,能吸收較多的勞動力就業。世界旅遊組織認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就業崗位,能為社會創造6~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農家生態旅遊涉及的吃、住、行、游、購需要大批的相關從業人員,這就增加了農民的就業門路,使農業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相比城鎮化轉移,這種轉移還可以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農田荒廢、農業邊緣化等問題。事實上,農家生態旅遊對農村社會的綜合帶動功能遠遠大於它直接的經濟效益。

(3)有利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農家生態旅遊不僅對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當地社區的發展。

我國農村以種植業為主,第三產業比例小,農業經濟效益較低。農家生態旅遊市場的興起,為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架起了橋梁,帶動了種植、畜牧、水產、蔬菜、花卉業的發展,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農業、養殖、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之間產業鏈的相互延伸。如昆明西山區團結鄉,利用距昆明市城區較近、生態環境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農家生態旅遊。不僅帶動了全鄉糧食、禽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流通和銷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綠色養殖業」專業戶,加大了油葵、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種和種植現代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促進了袋裝野菜系列旅遊商品的開發和加工,發展了多家醬菜、果品、肉食腌臘加工廠,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深度開發和加工的方向調整和發展。

(4)有利於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2020年將實現「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的目標。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城市和農村「分而治之」,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差別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發展農家生態旅遊有利於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縮小城鄉差別。首先,發展農家生態旅遊能夠提高城鄉間的財富轉移速度。農家生態旅遊的旅遊者主要是城市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城市旅遊者每次的旅遊消費平均在766元左右,按一半費用計算,接待1000人次的旅遊者,就會帶來38萬元的收入,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城市財富向農村的轉移速度;其次,發展農家生態旅遊能夠進一步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主觀上會推動農村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本身就為農家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而旅遊的可進入性特徵客觀上也要求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獲取的旅遊收入又會反過來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再次,發展農家生態旅遊能夠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對接。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必然會形成二元的城鄉文化結構。通過發展農家生態旅遊,會加快城鄉居民文化的協調統一,有利於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5)有利於營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上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化了環境。另外,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傳統民俗文化的回歸與傳承。農村開發旅遊,加強了水土保持,環境治理,帶動了農副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保護、開發利用和傳承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發揮了十分獨特的作用。如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加大旅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打造20平方千米的黃興山水園林新型城鎮,切實有效地改變了農村面貌。

Ⅸ 鄉村旅遊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第一,繼續與生態相結合,表現出綠色發展態勢
鄉村旅遊是生態與旅遊相內結合的新型旅遊方式,體現容了遊客對原生態自然的嚮往,鄉村的生態化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豐富文化內涵,使得鄉村旅遊具有「靈魂」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豐富化,單一的觀光旅遊對遊客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式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鄉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導致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也使鄉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鄉村不再是原始的鄉村,一味的拆建讓鄉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不僅僅是純粹的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融合發展是中國鄉村旅遊的一大趨勢。

Ⅹ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旅遊資源卻非自然旅遊資源莫屬。要開發赤峰市自然旅遊資源,就得大力發展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