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說的,有關奮斗的話
1、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版八九點鍾的太權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2、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5、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6、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7、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2. 苗族鼓舞的表演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自古以來,苗族鼓舞的表演即蘊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誠信仰和勇於創造、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保護和開發湘西苗族鼓舞對研究如墨戎苗寨這類苗族的歷史、戰爭、宗教、遷移、生產、愛情、民俗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 以邊城為例,談談沈從文湘西題材的小說是怎樣表現人性美的
目 錄引 言 ........................................................... 2一、 美好的湘西世界 ............................................ 3 (一)如詩如畫的湘西風景 ...................................... 3 (二)和諧淳樸的民風民俗 ...................................... 4二、美輪美奐的人性群雕 ........................................... 4 (一)優美健康的生命形式 ...................................... 5 (二)純美高尚的品格 .......................................... 6 (三)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 7三、為人類的遠景凝眸 ............................................. 7 (一)呼喚人性回歸 ............................................ 8 (二)重建民族精神 ............................................ 8結論 ............................................................. 9 主要參考文獻 .................................................. 1 摘 要 人性是沈從文建立理想「希臘小廟」的基石 也是其湘西小說的創作出發點。在沈從文的湘西小說中,作者以人性為切入點觀察社會、領悟人生,傾盡心力為人類遠景凝眸眺望。沈從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學巨匠,自小生長在湘西邊陲的他,對那裡的風土人情早已熟稔於心。在那遙遠古樸、寧靜祥和的湘西小城,他發現了人性的庄嚴和美麗、崇高和偉大。所以,在《邊城》中,他通過人物形象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以及自然環境描寫構築了一個理想化的湘西世界。他把自己的人性神廟奠基在那塊優美和野蠻交織、自然和生命交融的土地上 用傳神的妙筆雕刻出少女、青年、水手等各色人物的人性塑像 供奉在他理想中的「希臘小廟」里。在環境描寫方面,作者將自然與人性、風情與風俗完美結合,體現出湘西世界處處洋溢的美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小說所要體現的人性美有了認同感。作品中的人性美不僅在當時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同時對於物慾橫流的今天依然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範式是作者對人類未來永恆的憧憬。 關鍵詞:沈從文 湘西小說 人性美 《邊城》 -1-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 引 言 沈從文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中明確指出;「我只想造希臘小廟 這神廟 ,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他始終堅守著「湘西」這塊古老而又美好的土地,堅持用一支溫情的筆贊美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 從 1942 年郁達夫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開始,沈從文研究已走過 80 多個年頭。建國之前,沈從文的創作無疑是充滿爭議的。抗戰爆發後,與文壇盛行的戰爭焦慮不同,沈從文則遠離商場、黨派的喧囂,追求一種脫離黨派政治之上的「純正」文學趣味,一度被郭沫若等左翼理論家斥為「一直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活動」的「桃紅色」作家。自 80 年代以來,在學界颳起的這股持續的「沈從文熱」中,相關的論文和專著大量涌現,並體現出系統性的特點。大致在如下幾個方面已經有了較完備的論述:一是對沈從文本身極富傳奇色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獨特的文學思想與政治觀念的研究,如凌宇的《沈從文傳》、美國學者金介甫的《沈從文傳》、吳立昌的《沈從文—建築人性的神廟》等一系列專著和單篇論文;二是對沈從文的作品研究,其作品中人性、現代性等獨特價值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挖掘,主要的論著有凌宇的《從邊城走向世界》、吳東勝的《生命即美—試論沈從文的生命學說》等;三是在沈從文個體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時,人們也注意到沈從文與世界文學及中國其他作家的聯系,如楊瑞仁的《沈從文福克納哈代比較論》。盡管這些研究所選取的視角不同,但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證明:沈從文努力探 、求「人」的本質,他所建構的文學大廈向讀者展示了他對「人性」「生命」 -2-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的理解。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不僅人與人都充溢著一種溫暖天地的醇香的人性之美,在湘西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流淌著自然、淳樸、強健的生命之流。《邊城》是沈從文描寫湘西世界的第一傑作。作品極力歌頌了愛情的純潔和人性的美麗。這部牧歌式的悲劇小說給三十年代充斥著戰亂恐慌和紙醉金迷的商業文化的中國文壇,吹來了一股雍容恬靜之風。本文試以《邊城》為例,從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及作者的人性理想方面探究。 一、美好的湘西世界 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裡,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秀美醉人的山水畫,更為我們展示了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活力,使自然美與人性美達到高度統一。在《邊城》中,不論是自然景物,還是社會場景,都凸顯出了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和諧生命形式。 (一)如詩如畫的湘西風景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意在為我們展示湘西邊陲古城自有的寧靜清新,更重要的是在於烘託人物的內心,景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試想,在如此清透明凈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怎會不是至情至善的人呢? 《邊城》開筆便將讀者引領到邊城的一片怡人景緻中。邊城依山傍水, 「有一條小遠離都市喧囂和俗世紛爭,和諧安詳,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之境。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作者筆下的小城青山翠竹環繞,秀麗風光如在眼前。山城水鄉的氣息撲面而來,使讀者融入湘西自然和諧而又優美的環境當中,同時又不自覺地感受著小城表裡如一的美。 綺麗風姿也始終挾裹著小說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第一節中的一段敘述: -3-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 。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小女孩的名字被祖父「拾取」而來,自然而詩意。作者巧妙地讓有關人的事物和自然發生聯系,生出許多似是隨手拈取的浪漫,明媚而清新。又如文中天保與儺送在高崖上為翠翠唱歌的那個夏日月夜,在作者筆下,繁密的蒿草、如銀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甚至岩壁、落日、雲影、暮色都似一幅充滿地方色彩的圖畫,美不勝收。這些畫面又都隨著人物的內心情感波動而自然展開。「翠翠坐在溪邊為暮色所籠罩的一切, 」且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群過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來。「月光極其柔和,溪上浮著一層薄薄的白霧……沉默了許久。」寫出了黃昏時淡淡的凄涼,暮色中孤寂、感傷及月色里的懷想與期待,又或是以蟲的清音復奏、柔和的月光, 《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情竇初開的少女對愛情朦朧嚮往。邊城》通過對自然風物的描寫,又以人物情感的滲入,從而不著痕跡地體現出小說中人性的詩意美。 (二)和諧淳樸的民風民俗 小說體現純潔的人性之美的另一要素是邊城那質朴的民風民俗,沈從文幾乎是帶著最誠摯的愛來描寫湘西風俗,他筆下的故鄉風俗具有優美、古樸的特徵從這些特殊的風俗中挖掘出人們美好的情感和人性更能展示出邊城美好的「人生形式」,更能寄託那一腔美麗的鄉愁。 《邊城》中的端午節勾勒出的是一幅熱情洋溢的風俗圖。作品中描寫的那如雷的鼓聲、震耳欲聾的吶喊聲、全茶峒人同慶的歡騰盛況 人與自然、社會的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傳達著湘西這一古老民族的自然與雄強的生命力。我們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著樂觀情緒的人生狀態和堅定、自信、拼搏的民族活力。在對故鄉端午節民俗的描寫中作者立足於對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塑的深刻思考,肯定它張揚催人進取奮進的特點藉此傳達作者為民族新生搖旗吶喊的的希望。 茶峒人的求親方式也獨具特色。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竹林旁唱歌給女子聽,獨唱或倆人對唱,在結唱中了解和認識對方,直到結親—所謂的走馬路。 -4-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而走馬路的形式正體現了湘西邊民在婚姻問題上一貫的民主、自由、平等。沒有封建禮教和階級差別的束縛而是凸顯了人性純潔朴實的一面。於是在「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的夏日夜晚,外公給翠翠講母親通過唱歌而與一個軍人相愛的故事。這故事美好而模糊不完滿的結局讓翠翠對愛情充滿懵懂與期待。不知是不是命運的特意安排,翠翠也面臨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意中人的境遇。當聽到對岸山崖上傳來的優美歌聲時盡管少女的心思還未完全了解這歌聲的主人是在傳達對自己的愛慕,但在她的夢中,情竇卻為這種美妙歌聲初開了。對歌是湘西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有的方式,沈從文對家鄉的對歌習俗有著深刻的了解,對苗族對歌的習俗描寫既浪漫又奇幻,更將湘西人民那種美好而又自由的原始生命力展現出來。 通過對節日活動、地方習俗的著力描寫,我們看到了現實、平凡、鮮活的民眾生活情景。沈從文從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審美意象來表現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滿民族風情的節日,奇幻的異鄉習俗,真實典型地反映了湘西人的生命形態和人生方式更加體現了湘西人誠摯純真的人性之美,贊揚了苗族人心地單純、樸素善良、樂觀向上的精神生活狀態。作為一個清醒而睿智的作家,沈從文將理想中的人生形式融入原始的文化環境中,用他深沉而厚重的話語為讀者構築了一幅濃郁的鄉土風情畫。 二、美輪美奐的人性群雕 作者筆下的湘西世界中,鄉民大都以善良友愛、忠實淳樸的方式出現或存在著,湘西世界創造出的每個人都能保持著靈魂的純潔,人事瑣聞都呈現出民族固有的自然朴實,完全是一個未經金錢實利污染,有著自然、朴實、優美的生活狀態的理想之鄉。 (一)優美健康的生命形式 邊城風光旖旎,山清水秀,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最 《邊城》中的年青人身體強壯、健明顯的體現便是體魄、容貌的自然、美麗。康 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作者為了表現這一點 用動物去形容人的體魄。 -5-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如寫天保、儺送 說他倆「結實如小公牛」 「結實如小老虎」。在描寫翠翠時,作者寫到:她「為人天真活潑 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 如山頭黃麂一樣 從不想到殘忍事情 從不發愁 從不動氣」 。 不管是容貌還是性格,沈從文把主人公比作自然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動物,目的是為了突出人物的自然性情,生活簡單自足、安靜美麗、勤勞執著構成了人性美的全部。在這里,作者沒有絲毫的貶低之意 相反,對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自然靈動之氣,充滿了發自內心的喜愛和贊美,是以動物朴實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襯美好的人情人性,是生動透明的「美」的化身。 「翠翠在風雨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在作者的眼裡 翠翠這種天然、質朴之美才是美的極致 這體現出作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 (二)純美高尚的品格 《邊城》中的人具有善良勇敢、誠實熱情、輕利重義的 在沈從文的筆下,優美品格 幾乎無人不善。 對於翠翠 作者幾乎是以一種近乎父愛的舔犢之情為讀者講述她的故事。她是一個懵懂的善良女孩 在爺爺的呵護下無憂無慮地生活 她日夜在青山綠水的熏陶下 她的為人、品格總是盪漾著溫情、愛意和善良。翠翠勤快而且很體貼人 「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 翠翠不讓祖父起身 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 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邊民也以最朴實 「十六歲的姑娘多能幹 將來誰得她真有福氣」的語言 給了她最高的榮耀: 對於一個農村女孩子 這種贊美絕對是最有力的肯定。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難過悲傷卻並沒有倒下,謝絕船總的好意,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等待儺送的歸來,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做長久的抗爭,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 如果說沈從文把人性的理想和希望寄寓在湘西青年一代人的身上 那麼對人性內涵和底蘊的挖掘 則放在了湘西中老年一代人身上。相對青年人的天真和單純,中老年人多了一份閱歷豐富人生的經驗和厚重;相對於青年人的熱情和沖動 中老年人擁有著飽經滄桑的成熟和理性。 -6-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 《邊城》中的老船夫 女兒因和一個軍人相愛而死 但他把痛苦埋在心裡 並不以此來干涉翠翠的婚姻選擇。掌手碼頭的船總順順 兩個兒子要渡船還是要碾坊 全由他們自己選擇;誰走馬路誰走車路 也都由他們自己作主。湘西人既急公好義又仗義疏財;既安分守己、忠於職守 又剛烈豪爽、濟難救危。這里雖然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人們都互相親善扶持,這正是現代社會中最可寶貴的品德,正如批評家劉西渭說:湘西人「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小說的成功主要緣於翠翠形象的通透靈活,那種自然明媚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為人性之美做了准確的說明。正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呼喚一個愚昧民族心靈上的覺醒,從而使翠翠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越時空的美。老船夫的淳樸善良;天保兄弟的用情示愛;碼頭管事順順、老軍人楊馬兵……無不體現出一種理想化的人性美、人情美,無不閃爍著一個古老民族鄉民身上的淳厚和善,使讀者不論在時隔多少年後讀起來,仍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 (三)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一個帶有原始氏族遺風的宗法制社會,但這里卻沒有尖銳的階級矛盾。撐渡船的爺爺在掌水碼頭的順順面前,也有著自己作為長輩的人格尊嚴,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無關乎階級地位。人們的經濟往來均是在一種淳厚古樸的人情關懷中進行的。邊城社會的人際關系是善和美的完美結合,是充滿和諧、融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 這種和諧、融洽體現在富人與窮人之間:順順是富人,爺爺是窮人,每次爺爺到順順家,都能得到長輩般的款待,看到祖孫倆生活艱難,經常給爺爺送錢、送物;體現在長輩與晚輩之間:《邊城》中的人對待朋友真誠守信,肝膽相照。楊馬兵年青時追求過翠翠的母親,雖沒有如願以償,可他沒有記恨,相反與爺爺經常往來 成了忘年交。爺爺去世後 楊馬兵搬到了爺爺的家,主動擔負起照顧翠翠的職責,與翠翠一起擺渡為生,等待儺送的歸來;體現在親人之間:天保、儺送兩兄弟重情重義,無拘無束,大膽尋愛。當因同愛一個翠翠引起矛盾和不安時,兄弟倆仍以情義為重,進行了妥善的處理。 -7-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 三、為人類的遠景凝眸 發掘人性、人情的內涵與底蘊,探尋生命的庄嚴和本真,進而重塑民族品德 重鑄民族靈魂,並向人類遠景傾心 是沈從文在創作一直堅持的原則。《邊城》中,作者以其熱情洋溢的筆觸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湘西原生態人物形象 將少男少女的情愛,親人間的親愛,鄉民之間的友愛,以及自然靈物之愛與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無痕跡地融入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之中,構築起一座美輪美奐的人性神廟 其色彩歷久彌新 永遠值得後人瞻望。 (一) 呼喚人性回歸 在物慾橫流、人性墮落的都市,貪圖名利和私慾,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虛偽、自私無情,事不關己,袖手旁觀,社會人性異化。沈從文在關注現實社會人生百態的同時,把目光投向了湘西淳樸、原始的自然人性,詩意的理想化世界孕育了純真的湘西邊民,純真的兩個年輕人萌芽出一段美好的愛情,結果卻是悲劇。這是作者的有意處理,以此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痛惜和思考。 沈從文在作品中努力展現湘西這一自給自足的社會是唯一尚未受到「現代文明」污染而淳厚古樸民風猶存的社會,實際上正是針對湘西滿目瘡痍的現實,目的是引導人們對邊城歷史與現狀進行獨特的思辨與批判,呼喚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在文章的結尾,白塔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象徵著美麗湘西的終結,而後的重修,維系著作者對重造湘西未來的 「這個人也許理想,而翠翠的等待正是對人性回歸的一種呼喚。作品的結尾: ,在憂慮中透出一線希望之光。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就是一部描繪「優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作品。作者對鄉村文明樂園般詩意的抒發,達到了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及現代都市文明人性醜陋的批判,同時也寄託著作者對人性的思考。 -8-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 (二)重建民族精神 沈從文以湘西自然和諧的社會為藍本構建了一個理想的「桃花源」式社會,極力歌頌湘西人身上所迸射出的人性光輝,著重描述存留在湘西邊地少數民族健康優美的人性和動人的生活場景。 湘西地處中國邊遠地方,沈從文企望用未被「現代文明」破壞的湘西邊民的道德情操來重塑中華民族的靈魂,於是他堅持自己的文學原則,用一直溫情的筆將湘西邊城加以美化,著力表現旖旎風光、古樸風俗以及典雅優美的人性。像擺渡、教子、助人、送葬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看來都顯得相當理想化,更加體現出一種如夢似幻之美,以此引起讀者的贊美和追求,達到重塑民族品格的最高理想。 , 作者曾直言,他的寫作意圖是支持「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蘇雪林在《沈從文論》中亦不再簡單地指證沈從文的作品「沒有思想」,而是贊賞沈從文的作品 「就是想藉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邁龍鍾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 20 世紀舞台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權利」。 沈從文在浪漫與悲涼中努力傳達著他的審美理想與人生寄託,他希望把民族精神引導向社會文明的高度,希望用「農村原始淳樸的人性美來改造黑暗現實,恢復民族元氣」,燃燒起這個民族更年輕一輩的情感,使我們的民族能夠在「過去」和「未來」的對照中,實現民族品德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塑造。 結論 《邊城》對人性生 沈從文先生堅持站在時代和生命的高度建造希臘小廟,命之美給予了完整理解和完美表達,也始終維系著沈從文先生對民族命運的沉重憂慮和民族未來的殷切希望。 靜謐祥和的邊城,孕育了朴實善良、友愛和善的人們。邊城風俗教化著人們奮勇前進。在沈從文看來人性美無處不在,美在自然,更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他筆下的男女老少無不表現出湘西人靈魂深處的自然健康、善良誠實的人性,從而顯現出愛情與友誼的純美輝映出道德的光芒,引起讀者對自 -9- 從《邊城》談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性美然優美的理想生命形態的嚮往。 然而,都市人性的扭曲異化,民族傳統優良品性的遺失,使沈從文對青年一代的人生觀產生深深的憂慮,他借一個混合著美麗與悲涼的愛情故事為基點,支撐起他整個關於人類社會重塑民族品德的審美寄託,他想要從湘西邊民傳統健康而朴實的人性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和精神品質,燃燒起這個民族更年輕一輩的情感,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得以改造。 - 10 -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⑴沈從文 《沈從文全集》【M】,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 年版 ⑵凌宇 《沈從文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版 ⑶凌宇 《從邊城走向世界》【M】,嶽麓書社,2006 年版 ⑷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⑸溫儒敏,錢理群,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1
4. 「鷓鴣哨」和「老洋人」只是師兄弟,都為解家族詛咒奮斗,姓氏不同是BUG嗎
最近大家都在追一部熱劇,那就是盜墓題材的電視劇《怒晴湘西》。隨著劇情快要播出完,很多人物陸陸續續領著「盒飯」去火星球了。搬山一族的人本身就少,到了鷓鴣哨這一代,就剩下了3個人。老洋人和鷓鴣哨是師兄弟,兩人都肩負著想要拯救族人的命運。
其中有一次師兄弟就因為霧塵珠的事情大吵一架。其實大家對於這個傳說能夠解決詛咒的東西,也是很持有懷疑的態度。受到詛咒死去的人,血液都會變成黃色,事實也是如此。或許大家就是死於詛咒,像老洋人被誤殺也算是意外。
5. 潘粵明的成功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他的代表作都有哪些
潘粵明其實並不是表演出身,而是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影視製作專業,是學習的幕後工作。其表演事業也起起伏伏,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近幾年來潘粵明憑借其優秀的表演和精良的劇本又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中。以下是他每個時期的代表作:
一、年少成名經過《白夜追凶》的熱度後,使投資方重新認識了潘粵明的演技,接下來潘粵明的排片進入了大爆發階段,特別是他出演的《鬼吹燈之怒晴湘西》、《鬼吹燈之龍嶺迷窟》系列,受到了觀眾的瘋狂追捧。
潘粵明自己也承認,其一共簽下了5部《鬼吹燈》作品,這將是他在自己表演生涯上一次歷史性的藝術創作。
6. 要一篇贊美湘西的文章 要以贊美家鄉的寫 好的給10
矮寨公路體驗
在湘西大地神秘的崇山峻嶺之間,充滿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跡。如果說南方長城、黃絲橋堡壘的歷史過於久遠的話,那麼縱橫輾轉,飛架盤桓於陡崖峭壁之間的矮寨公路奇觀,則不得不讓人驚嘆近現代湘西人的勤勞、勇敢和睿智。今年盛夏,在矮寨公路通車70周年之際,慕名遠道而來的我頂著酷暑,沿著這段公路徒步上山,又乘車原路回返,有幸以兩種不同的方式體驗考察了這舉世罕見的工程奇景。
矮寨公路奇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北坡的大山上,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為抗戰大撤退而緊急修築的「湘川公路」,也就是現在的319國道和209國道中最為險要的爬坡路段。這段公路雖然全長只有六公里,但其修築地勢之險、施工難度之大、工程設計之精巧,足以居全國之冠。而就其重要性而言,又可謂是溝通湖南與重慶、四川交通的咽喉。
從吉首市乘車出發,半小時後就到了矮寨鎮。這個坐落在山谷中苗家集鎮雖然不大,但由於地處交通要沖,加之附近德夯景區的旅遊開發,知名度卻頗高。在鎮上至今能看到許多古老而堅固的石板屋,據說都是當年公路施工大軍遺留下的。沿著公路走出矮寨鎮不遠,是一座橫跨峒河的大橋,這里也是公路爬坡的起點。站在大橋上,抬頭可以看到整個公路爬坡的垂直高度足有400多米,而整個山體的坡度卻有近70度之巨。而這樣特定的空間,就迫使著公路藉助反反復復的 「回頭彎」,呈「之」字形地艱難延伸。
徒步前行約兩公里,公路便始終緊貼著鑿開的山崖前進。此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公路爬升的坡度越來越大,路幅越來越窄,彎道越來越急。而關於路基沉陷、山崖落石、急彎減速的警示標志越來越密集,也的確讓人心驚肉跳。在有的折彎處,前方有懸崖,旁邊又是絕壁,甚至滿足不了公路做一個180度的折彎的條件,工程設計者卻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僅容一輛車通過的圓形轉車台,讓車在台中圍繞圓心轉了360度後,再折向上前進。在矮寨公路奇觀6公里路程的15道折彎中,使用轉車台轉向的就有7處之多,足見公路之險。
烈日無情地暴曬,使路面上翻滾著灼人的熱浪,而我早已是氣喘如牛。當我正欲找一處陰涼歇腳之時,一座處在樹蔭遮蔽中的公路天橋赫然出現在眼前。仔細觀察,此橋正在209國道2298公里界碑之處,為一石拱橋,橋洞僅容一輛卡車通過,整座橋看上去飽經滄桑。而從石塊的堆砌銜接來看,能夠看出橋體是當年湘川公路修築之時的建築工藝。正在此處工作的道班工人熱情地向我介紹,從這里向上,就是整個矮寨公路最經典也是最險要的路段。
稍事休息,我隨著道班工人一同前行。穿過橋洞十餘米,才發現公路已行至大山的鞍部,因為前方就是一處懸崖,左側是另一座山峰,而右側竟是20多米高的陡峭岩壁。此處離山頂已經不遠了,但是公路若要繼續延伸的話,此處連設置轉車台的條件都不具備。據道班工人說,當年修路至此之時,遇到這兩峰對峙的局面,公路走向曾令工程技術人員一籌莫展。面對觸手可及的山頂,難道公路就屈服於峭壁了么?正當他們望山心嘆之時,卻忽見一騎牛牧童正將手中一竹鞭穿繞不止。工程師深受啟發,恍然大悟,遂決定舍近取遠,先把路修向公路左側坡勢平緩的小山頭,爾後在小山頭與峭壁之間修起了一座公路天橋,形成了「路上天橋橋上路」的工程方案。這樣一來,公路繞了一個立體的反「8」字,繼續盤旋向上。
公路走向問題解決了,但依據當時的施工水平,要開出一條幾乎是懸掛在陡崖上的盤山公路來談何容易。然而面對艱險,施工大軍發揚著湘西人勇往直前的氣概,硬是憑借錘子、鑿子、籮筐這樣簡陋的工具,在垂直70米,水平距離不足百米的岩崖上開出了6段「階梯」,再炸山填坡,將這幾段「階梯」首尾相連,造就了這扭曲盤桓,登「梯」而上的築路奇跡。
地崩山摧壯士死,矮寨天險變通途。公路登上「階梯」,到達山頂後,路旁樹立有一座歷經風霜的「湘川公路死事員公墓」的方尖碑。而在樹碑的地方,就是從山頂觀察整個矮寨公路奇觀的最佳角度。憑欄眺望,山間的白雲觸手可及,而山下的房屋、橋梁都已變得那樣渺小。而作為行人,我僅僅是徒步走完這段公路,就已經是汗流浹背。而在當年難以想像的艱苦條件下,為了公路的修通,卻先後有數百名英雄的湘西子弟和工程技術人員長眠於大山中。盡管公墓方尖碑上歌頌築路英雄的銘文業已損毀,但是當後人駕駛車輛通過這段英雄公路之時,都不得不為築路者的英勇無畏所嘆服。
矮寨公路通車後,曾經立有一尊名為「開路先鋒」銅像以志紀念,後此像在戰亂中被日寇毀壞。如今,在公路天橋附近的山崖之上,銅像已經被按原型重塑,基座上「開路先鋒」的字樣由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親題。這尊銅像高約6米,為一名神情剛毅的開山工昂首跨立,一手執鑿,一手執錘的形象,謳歌了當年的建設者頑強拼搏的精神,以慰先輩,也勉勵後人。而眾多開路先鋒們所樹立的豐碑,也必將與公路奇觀一起光耀千古。
乘車原路而下,實在是一段驚險刺激的經歷,膽小的人連往車窗外看一眼都十分懼怕:在每一個下坡轉彎時,分明看著車是沖向萬劫不復懸崖,卻又看到司機將方向盤忽左忽右地打到極限,在汽車扭了一個又一個180度、360度的彎後,化險為夷。直到汽車抵達了山下的大橋,滿車人才總算了一口氣。
再次滿懷敬意地打量矮寨公路奇觀,昂首遙望長咨嗟。
7. 為表現湘西地域文化,沈從文在文學創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①站在少數民族的立場,從人性出發表現少數民族豐富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並著重回
於尋覓和展示湘西答文化中蘊含著的生命力、優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獨特、全面、深入的視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當地人的生存狀態和古樸民風。③在小說中重視描寫故事的地域背景,著重表現湘西地域文化特徵以及其中的精神內核。
8. 袁隆平為理想不斷奮斗的事例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了。袁隆平上的農學系,經合並、調整,成為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高等農業大學。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他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學。他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遺傳特性等等,進行系統的學習研究。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刻苦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幾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
1959年,袁隆平進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學崗位的第七個年頭。國慶前夕他以「我的十年」為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思想與業務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放後10年來的回顧總結:「黨的10年教育,使我明確了人生真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確是人生最大的光榮和義務。
在教學當中,袁隆平不滿足於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教學,一邊科研,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50年代,生物教學中主要向學生講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他就按照其理論進行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試驗,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異果,但並沒有得到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交種。這引起他的沉思,並決心擴大視野,另闢蹊徑。
到60年代,他從閱讀外文雜志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就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自己也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探索。
1960年受到天然雜交稻株啟示後,在育種方法上他由採用系統選育法,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課題上來。從1964年在大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論文,就是他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鬥的空隙,仍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
試驗材料「野敗」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滿足。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從一般雜交稻的成功到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將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9. 贊美張家界
張家界市區的地層,主要為石灰岩層,這為我們建築業用石料、石灰,生產水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材料。我市地下喀斯特溶洞景觀形成,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因為石灰岩中主要成份為鈣,鈣容易溶解於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所以有落水洞、溶洞、暗洞等。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華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變成地下空洞。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與逐漸堆積,便形成了石鍾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
其次,在市區分部的為頁石、砂岩。這類砂岩,尤以中泥盆流的雲台觀組石英砂岩在我市最為著名。厚層狀,結構緻密堅硬,不易風化,便是這類砂岩的特點。武陵源景區內的金鞭岩、南天一柱等奇特石峰,就是這種砂岩性格的充分體現。它是我們張家界的驕傲,是形成武陵源景觀的物質基礎,沒有它,就沒有我們今天武陵源的美麗風光。
除此之外,張家界的地層中還蘊藏了更為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二疊系中珊瑚化石是生產龜紋石的原料,埋葬在侏羅系中的芙蓉龍恐龍化石七十年代在桑植的芙蓉橋挖掘,今陳列在省地質博物館。可以說,張家界的地層蘊藏了不少真正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不斷的探索和挖掘。
構造 市區大地構造跨越江南古陸和揚子准地台兩大一級構造單元。總的為較為穩定的陸地台塊,以上下升降運動為主,褶皺運動不強烈,也沒有岩漿石活動出露,斷裂構造只在兩大構造單元接觸部位即市區澧水河谷一帶較為發育,其他地區不多。這樣穩固的地殼基礎,是武陵源景區內幾千座石英砂岩峰林千百萬年永不崩塌的真正奧秘。了解本區大地構造特點,有助於加深我們這一認識。不少遊人,可能已經感到奇怪,象武陵源這樣的石英砂岩,在我國各地,何止一處兩處,為何獨有武陵源有上百米幾百米高的砂岩巨峰屹立青山,聳立藍天而不倒呢?奇跡!就這樣選擇了張家界的武陵源。
礦產 地層和構造的特殊條件,使張家界的礦產以沉積形成的礦產為主,有煤、鐵、鎳、鉬,其次有低溫熱液形成的鉛、鋅、銅,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營石、重晶石、硅石(石英)等,還有礦泉水。
總之,從科學和工業的觀念上講,泥土石礦能燒制磚瓦,砂石礦能建造橋梁、高樓。能利用,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都是有用的礦產資源,都應該珍惜和保護,只是其價值大小不同罷了。形成武陵源景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本身也是一種礦產資源。其二氧化硅含量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點零六,是生產石英玻璃的優質原料。是開采作為礦石,還是保存其峰林景觀,我想,人們肯定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因為後者的價值簡直無法計算。
地貌 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我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我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
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
慈利縣五台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到過那裡觀光的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五台山怎麼不形成峰林地貌,卻形成一個台地,既人們所稱為「方山」呢?遊人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可惜那隻是百萬年或千萬年以後的事了。
流水侵蝕地貌,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當你泛舟或漂流在這種河谷的急流險灘上,驚濤駭浪使你感到刺激,進入忘我的境界。兩岸陡峻秀麗的景色,又使你留戀人生,勇氣會在心中升起,會使你在激流中拼搏,奮斗人生。為什麼眾多的年青人,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到了張家界,非到茅岩河、澧水河、婁水河漂流不可,真諦,也許就在這里。
喀斯特地貌(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
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天門山風景區地貌,應屬高山地形,有流水的侵蝕作用,也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岩層產生崩塌,形成懸崖陡峭,極為壯觀,面臨澧水,更是雄偉。喀斯特溶洞高掛山峰,奇妙無比,歷來為游覽勝地。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
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