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楚腰是宗廟里表演的宮廷舞蹈嗎
楚 地之舞。《史記·留侯世家》:「 戚夫人 泣,上曰:『為我 楚 舞,我為若 楚 歌。』」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 楚 舞醉碧雲, 吳 歌斷清猿。」 宋 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詞:「何人為我 楚 舞,聽我 楚 狂聲?」 清 彭而述 《衛藩舊邸遇酒南將軍》詩:「若能為 楚 舞?何處得 秦 聲?」
楚樂舞
【作者 李倩】楚樂舞藝術作為我國古代音樂藝術的一朵奇葩,是春秋戰國之際楚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以長江中游地區為搖籃,混融中原華夏禮制史官文化和南方蠻夷巫風傳統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樂舞藝術體系。它與中原華夏傳統樂舞風格判然有別,與同時期的巴蜀、吳越等長江流域巫祀樂舞也有差異。它既有中原傳統的理性文明,又有南方蠻夷藝術的原始活力。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特徵,才是足以與中原文化相抗衡,並受到後人千百年詠嘆的浪漫主義文化風格。楚樂舞藝術雖然因時間性和空間性特徵悄然逝於歷史舞台,然而楚人樂舞那高超的水平不僅在傳世文獻中得到了印證,而且從出土文獻中屢現音容。
楚樂舞的基本類型和獨特功能
浪漫必稱楚,言楚必列巫風樂舞。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酷愛音樂和舞蹈。與中原地區相比,楚人樂舞無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且直接源於娛神的巫音巫舞。漢代王逸在他所著《楚辭章句》中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音樂、舞蹈和詩是原始宗教活動的主要表現。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言也,舞動其容也。楚人重淫祀,而凡祀必載歌載舞。因此,彼時的楚地堪稱歌舞之鄉。從屈原《九歌》諸篇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楚地那種豐富多彩的歌舞藝術和八音齊奏的熱鬧場面。楚歌楚舞,從楚國民間祭祀神鬼的藝術土壤里萌芽、發展而來。起初,楚樂舞的娛神意味比較濃厚。但漸漸地,這種娛神的藝術就逐步脫離宗教意義而走向娛人了。
楚國樂舞按樂舞演奏、表演的性質和職能不同大致可分兩類:一是民間祭祀樂舞,以祭神祀鬼為主要目的,帶有十分濃厚的巫音色彩,《楚辭·九歌》作了生動的記述;二是宮廷樂舞,供統治者宴飲豪享之用,以「娛人」為主要目的。《招魂》、《大招》中記載的這類樂舞有周代雅樂,有民間「鄉樂」,還有楚地及各地「新聲」。楚樂舞具有大融合的特徵,楚地的、外域的、民間的、宮廷的錯綜交雜,這是得以形成楚樂舞繁榮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
楚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族和民間音樂千姿百態。《說苑·善說》載有一首《越人歌》,我們今天雖無法知道它的曲調如何,但從其楚譯歌詞來看,肯定是一首情意纏綿的戀歌,唱起來當是非常優美動聽的。《襄陽耆舊傳》載:「宋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其似屈原也,乃謂之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與?始而曰:《下里巴人》,國中唱而和之者數萬人。』」根據宋玉接下來講到的,即使唱《陽春白雪》、《朝日魚麗》這類「含商吐角」的「絕節赴曲」時,國中也不乏「唱而和之者」。《拾遺記》有「瀟湘洞庭之樂,聽者令人忘老,雖《咸池》、《簫韶》不能比焉」的記載,說明楚人是有較高的音樂稟賦的,而且音樂的普及率相當高。楚國音樂的發達,不僅《九歌》所記甚詳,而且已為聞名於世的曾侯乙墓出土的8種124件古樂器所證實,其發達程度早已不止於「五音紛兮繁會」了。
祭神或宗教儀式向來都是藝術創造的最當然和最豐富的源泉。它產生的第一種藝術產品就是舞蹈。原始舞蹈是宗教的主要表現工具,而最早的歌舞演員是神職人員——巫。楚巫特別精彩,他們有多元的功能,非北方諸國可比。根據古文字學家考證,「巫」字是手持旌羽的舞者的象形。《說文》釋巫為:「以舞降神者也。」巫字的演變,說明了宗教與歌舞的關系。巫掌握著神權,兼通醫祝。楚地之巫「實以歌舞為職」,目的是「樂諸神」,其功能如《國語·楚語下》記王孫圉所雲,在於「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當然要有些飄飄然的神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把巫引進宮廷,親自拿著羽紱,隨著鼓點翩然起舞的楚靈王,他的最大貢獻在於把廟堂之雅與村野之俗,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有機融為一體。
楚樂舞追求裝飾的精美、場面的炫華、形象的動人。巫舞的伴奏,據《九歌》所記,以鼓為主。正如《九歌》的尾聲《禮魂》所描繪的:「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女倡兮容與。」迄今為止,鼓仍是楚地地方戲曲、曲藝和民歌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有些民間藝術活動就直接以鼓來命名,如「挖山鼓」、「插田鼓」、「薅草鑼鼓」、「打喪鼓」、「跳喪鼓」、「還鑼鼓願」……在戲曲「鬧台鑼鼓」中,鼓點具有指揮諸樂器之作用。楚巫的舞具有「芭」和「羽」,即所謂「傳芭兮代舞」(芭即葩,指鮮花),「躬執羽紱」。每逢佳節盛典,楚國的男覡女巫們,一個個穿戴著艷麗的服飾,熏沐著芬芳的香料,手執著燦爛的鮮花和雉羽,合著徐疾有致的鼓點載歌載舞,以娛諸神。早期的巫舞,主要是用以事神祀鬼,它保持著神權迷信的尊嚴,是上古的宗教舞,後來楚地流傳的端公舞,以及現在鄂西、湘西的土家族、苗族、瑤族的一些民間祭祀舞蹈,正是先秦楚國巫舞的余緒。
比起民間祀神的巫舞來,楚國的宮廷樂舞的氣派就大得多了。楚辭《招魂》和《大招》對楚國宮廷樂舞作了形象而生動的描繪。《招魂》寫道:「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揚荷》些。……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填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吳?蔡謳,奏大呂些。……鏗鍾搖?,楔梓瑟些。」《大招》寫道:「伏戲《駕辯》,楚《勞商》只。謳和《揚阿》,趙簫倡只。魂乎歸來,定空桑只。二八接武,投詩賦只,叩鍾調磬,娛人亂只。四上競氣,極聲變只。魂乎歸徠。聽歌撰只。」《涉江》、《采菱》、《揚荷》,饒有水鄉的韻味,據王逸《章句》注「楚人歌曲也」。《駕辯》、《勞商》,楚國古曲名。《激楚》,據朱熹《集注》:歌舞之名,即漢高祖所說的楚歌楚舞。據說,孔子曾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無獨有偶,楚人也在欣賞樂舞感受美時進入「觀者?兮忘歸」的境界,即表現出一種沉醉於藝術美中的心靈狀態。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還有鼓舞、文舞、武舞、優舞。「鼓舞」是以鼓為伴奏器祭祀娛神舞,女巫合著鼓點翩翩而舞,伴以歌唱。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繪鴛鴦壺上,就有一人司鼓,一人起舞的場面,造型奇特,動作豪放。畫中鼓的形狀,是獸座上飾以旌羽,這與南陽漢畫像中的建鼓形狀大同小異。而鼓舞場面一般為兩人且鼓且舞,技巧程度較高,二者相比,顯示了鼓舞這種藝術發展的不同階段。沅湘地區淫祀鼓舞的習俗久傳不衰,至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郎州(湖南常德)時,還見到過「鼓舞」場面。據說現今湘、黔有些地方還保留有這種遺俗。「文舞」又稱「夏龠」,舞者手執旄、羽。桓譚《新論》說:「楚靈王信巫祝之道,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而靈王鼓舞自若。」這位「躬執羽紱」的楚靈王,酷愛文舞可謂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文舞也是一種巫舞、宗教舞,帶有濃厚的儀式色彩。「武舞」又稱「大武」,即干戚舞。《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記:「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杜註:「萬,舞也。」《初學記》引《韓詩》雲:「萬,大舞也。」《大戴禮記·夏小正》雲:「萬也者,干戚舞也。」由此可知,此處的「振萬」,正是大武之樂的別稱。據《呂氏春秋·古樂》載:「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命周公為作大武。」周代的大武之樂,就是參照巴人在戰場上的歌舞編排的。《華陽國志·巴志》說:「周武王代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湖北省荊門市發現的「大武辟兵」銅戚,出自戰國時代的楚籍巴人之墓,狀如巴式戈,鑄著怪異的神像,應為巴人表演大武之樂的道具。看來,楚人的武舞應是從巴人那裡學來的。楚辭《大招》中詳細描寫了武舞《大武》演出的情形:「二八接《武》,投詩賦只,叩鍾調磬,娛人亂只。」據考證,《武》即《大武》,表演時有隊舞也有獨舞。江陵戰國楚墓出土一件浮雕短兵器,飾有一「武舞」者的形象:左手執干,右手執戟,頭插羽毛,腳踏日月,形象生動感人。「優舞」,約始於春秋庄王時。其特點是善以形容取悅於人。《史記·滑稽列傳》載,楚國藝人優孟,見令尹孫叔敖死後,其子貧困無依,於是就穿著孫叔敖的衣冠,仿其神態而舞,往庄王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復生,遂有「優孟衣冠」之典傳世。楚國的「優舞」可能由此而起。
楚樂舞的形態特徵和藝術特色
「外求諸人以博採眾長,內求諸己而獨具一格」,這是楚人對樂舞藝術所採取的文化方針。楚樂舞源於中原,領略商周文化風采多年,與南方土著蠻夷文化的混融使其如魚得水,充滿活力,逐步擺脫中原傳統禮制的桎梏而日益顯露出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浪漫風采。楚舞以其婉曲流動的藝術美和富於浪漫遐想的強烈色彩,與手執干戚羽旌的中原宮廷的典重嚴穆的雅舞迥然不同。據費秉勛研究,楚舞的第一個特色是「飄逸」。體現楚舞飄逸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長袖;第二個藝術特色是「輕柔」。輕柔美的造成,主要得力於腰肢的纖細靈活;此外,舞女的服飾還要「尚華艷」。可見,長袖、細腰,是楚舞的基本特徵,也是荊楚一帶的地域風尚和審美觀。《楚辭》、《漢賦》以「美要眇兮宜修」(「要」古「腰」字,「眇」當細小講)、「豐肉微骨」、「小腰秀頸」、「長袂拂面」、「舒妙婧之纖腰」、「撫修袖以翳面」來形容舞女的美。以「華采衣兮若英」、「盛?不同制」、「長發曼?」、「弱顏固植」、「?容修態」、「?光眇視」、「目曾波些」增加舞女的整體形象美。出土文物中對舞女的形象塑造,正是以達到這種美為目的的。長沙東郊楚墓帛畫中的女子形象,是以盛?、寬袖、長衣、纖腰為特徵的。長沙黃土嶺戰國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人物漆奩上,共繪有十一個舞女,其中兩個豐容盛?、長袖細腰的女子正翩翩起舞;旁邊有三個女子悠然靜坐,似乎舞間小憩。另有一個女子挽袖揮鞭,分明是樂隊指揮;另有五個女子正含笑注目,欣賞品評,整個畫面洋溢著歡樂、愉悅的氛圍。張衡《西京賦》中的:奮長袖之颯麗」,傅毅《舞賦》中的「袖如素霓」,崔?《七依》中的「振飛?以舞長袖」等等,都是形容長袖飄動的一剎那。從安徽壽春出土的玉雕舞女、安徽臨泉古城曾庄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對稱玉雕舞人都可證實這一點。兩者都是一臂將長袖橫向甩過頭部,在頭頂上形成一個「S」形曲線美。漢畫像磚石中的舞女形象,都是抓住情節發展的高潮,突出長袖舞動的一剎那。
舞蹈是「動」的藝術,「腰」又是人軀運動的樞紐,它的動作關繫到舞蹈的藝術效果。楚國宮廷舞蹈,無論是羽舞、長袖舞還是獵舞、桑林舞,都明顯地依重腰功,所謂「楚靈王好細腰」、「楚腰纖細」,都說明楚人已認識到腰功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可見,長袖細腰不僅是巫的舞姿特點,而且是對宮廷女伎的基本要求。楚人追求的「三道彎」式高難度舞蹈形態,充分表現了人體的曲線美。楚國美女為了細腰,不惜忍受飢餓,據《九歌》所記,楚女舞姿的重要特點是「偃蹇」(時仰時俯,一腳著地,修袖飛揚,綽約多姿)和「連蜷」(彎曲貌)。據說,楚女擅長「弓腰舞」。《淮南子·修務訓》中所說舞者「繞身若環,曾繞摩地,扶於阿那,動容轉曲,便娟似神,身若秋葯被風,發若結旌,馳騁若驚」,很講究曲線律動之美,這是非細腰不可的。從上海博物館藏品刻紋燕樂畫像橢?上的舞人形象來看,楚國的舞人的確具有袖長和體彎兩個特點,確實可以說是「偃蹇」和「連蜷」。楚人欣賞的舞蹈體型,是「豐肉微骨」而「小腰秀頸」,集苗條與豐滿於一身,如此的體態和舞姿,況復「?光眇視,目曾波些」,無怪乎「觀者?兮忘歸」了。湖北省歌舞團創作和演出的《編鍾樂編》舞者作「三道彎」以模擬楚舞,曾轟動京華。
《漢書·禮樂志》載漢高祖劉邦也喜好楚聲:「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因此,「楚聲」在兩漢久盛不衰。高祖自己作《大風歌》、《郊祀歌》,傳至武帝的《秋風辭》、《瓠子歌》等都是楚聲,他的寵妃戚夫人和唐山夫人表演楚舞時,高祖為她們唱楚歌。漢初幾個皇帝都曾「征天下能為楚辭者」。據《西京雜記》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從其「翹袖」與「折腰」的特點來看,應是楚舞無疑,袖非長固難以「翹」,腰非細也難以「折」。她的「翹袖折腰之舞」舞姿已在河南南陽和山東曲阜的漢畫像石中被發現。南陽畫像石上有兩個細腰的舞女,甩動長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後折腰,而是向右側折腰,兩袖向左側甩,呈現翹袖的姿態。山東曲阜畫像石上同樣是女子雙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長袖細腰,其中一個正向右側身折腰,向右揚甩袖,甩袖的姿態與南陽畫像石稍有不同。
楚地的祀神歌舞直接為漢代宮廷所沿用。《漢書·郊祀歌》中有「千徒羅舞成八佾,合好效歡娛太一。《九歌》畢奏斐然殊。鳴琴瑟竽會軒朱」的辭句。《東京賦》描繪祭祀樂舞的場面,「撞洪鍾,伐靈鼓,旁震八鄙……」,在「鍾鼓??」聲中,「巫」女們「冠華秉翟,列舞八佾,……萬舞奕奕」。實際上,八佾、萬舞之類是從中原學來的。令尹子元曾在文王夫人館側建別館以振萬舞。《長揚賦》也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這一氣氛。以娛人為目的的宮廷樂舞亦極為盛行。《漢賦》中,以「鄢郢繽紛,《激楚》、《結風》……」、「《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至妙」描繪了楚郢都歌舞美妙繽紛的場面。這些戰國時期的舞曲名,到了漢代都發展成為相和大麴的重要曲目,也是重要的楚舞舞名。在當時的帝鄉南陽,楚歌楚舞更有盛行基礎。張衡《南都賦》在描寫南陽富商世家歌舞宴會時曾說:「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彈箏吹笙,更為新聲。」高誘注曰:「南歌,取南音以為樂歌也。」「西荊,即楚舞也,折盤,舞蹈。」從河南南陽的漢畫像石上,仍可窺見楚舞的余韻流風,再現當年那種輕歌曼舞的場面以及那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楚舞。南陽漢畫像石上的舞女長袖飄舉,削肩細腰,舞姿造成了一種雲飛波回的流線,一種振羽揚雪的輕盈,構成了傅毅《舞賦》中所描繪的「若俯若仰,若來若往」、「纖?蛾飛,紛?若絕。超逾鳥集,縱弛?歿。?蛇??,雲轉飄忽。體如游龍,袖如素霓,」變化莫測的動態美,這里運用蛾飛、鳥集、雲飛、龍游等一連串比喻,使得它具有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把楚舞中婀娜多姿的腰肢動作、飄動長袖的舞姿、纖秀婉約的體態以及回頭顧盼的眼神描繪得非常鮮明生動,給人以瀟灑俊逸的美感和游龍登雲的神韻。
由此可見,古代舞者,尤其是舞女,以纖腰為尚,以長袖為美。因為它不僅能顯露舞者身姿的秀美,也會使舞姿輕盈,增強舞蹈的表現力,顯示舞蹈的飄逸風格。而且這種好尚還主宰了一定時代的服飾潮流,成為一種地域性、民族性的審美表現。後代的文人墨客常用「纖腰長袖」來形容楚舞,唐人薛能有詩雲:「纖腰舞盡春楊柳」,劉禹錫有詩雲:「至今猶自細腰多」,杜牧有詩雲:「楚腰纖細掌中輕」。楚人生活在這樣一個音樂、舞蹈發達的國度中,足以為之自豪不已。
楚樂舞的創新意識和歷史嬗變
楚人以其浪漫的氣質和奔放的才華,不僅創造了獨步一時的音樂文化,而且奉獻了風格奇特的舞蹈藝術。楚歌楚舞不僅在當時耀眼奪目,而且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其流行和發展如春江湖水,灧波萬里,衣被兩漢舞壇四百餘年,在盛極一時的唐樂壇上,楚聲仍不絕於耳,《舊唐書·音樂志》載:「自周、隋以來……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楚樂舞在中國古代樂舞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同時,我們從楚樂舞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中還可得到對楚樂舞、楚文化的一種新的認識。在以往的認識中,往往認為楚國地處南楚,屬偏鄉僻壤,因而保留於民族社會中的許多殘余形成了一種封閉性的「巫音」文化。實際上,楚文化並不是封閉性的,而是一種開放意識極為強烈的文化體系。縱觀楚文化的光輝歷史和偉大成就,楚文化的精華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看,可以三句話概括之,即不憚躐等破格的進取,不分此畛彼域的開放,不厭追新逐奇的創造。這可以從《楚辭》中記載的楚樂舞的內容和形
式的變化中得到很好的說明。
楚人擅長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而且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向來兼收並蓄,以求創新,因而對外來樂舞不是加以排斥,而是採取積極的態度,加以融匯而使之成為一體,《楚辭》中所描繪的樂舞盛況可足資印證。如《招魂》「長發曼?,艷陸離兮。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其中的「鄭舞」在表演上明顯地楚舞化了,融進了楚舞的特徵。「小腰秀頸」的楚舞舞女「衽若交竿,撫案下些」,舞女長袖飄動,忽如煙起,忽如虹飛,妙婧纖腰,腰肢偃仰,楚舞中富有特徵的「細腰」、「長袖」舞姿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現。再如《九歌·禮魂》「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殷商時用於祭祀儀式的《代舞》在南楚祭祀儀式上「傳牛尾」變成了「傳鮮花」,依楚地風俗作了變通。而且殷商《代舞》和楚舞《鼓舞》合二為一了。同時,楚樂中大膽地採用了春秋戰國時尚屬少見的音階和曲式,如《大招》描寫楚宮演奏《大武》時「四上競氣,極聲變只」,所謂「極聲變」,即「極變聲」,「變聲」是春秋戰國時新出現的一種音階組織形式。《大招》中的「亂」也是春秋戰國時尚屬新穎的曲式之一。從前引《招魂》中,我們看到了楚樂舞實踐的宏大場面:鍾鼓竽瑟諧而鳴響,「激楚」鄭舞五彩繽紛,吳?蔡謳別具一格,它無疑是一台震驚宮廷的大型樂舞演奏會。其活力,正是源於吳、蔡、鄭、楚等不同地方風格樂舞的交流、混融;其成就,正是反映在「陳鍾按鼓」創造出「獨秀先些」的「激楚」,能奏出「涉江」、「采菱」、「揚荷」等獨具江漢南國地方風格的「新歌」。《大招》中「代、秦、鄭、衛,鳴竽張只。伏戲《駕辨》,楚《勞商》只。謳和《揚阿》,趙簫倡只。……」同樣是一幅金振玉鳴、和而歌舞,代、秦、鄭、衛、趙、楚諸樂紛呈的大型樂舞畫面。據《左傳·成公十二年》載:「晉?至如楚聘,且蒞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金奏即擊鍾而奏樂,這是一種很隆重的禮遇,只是楚人別出心裁,設置地下樂廳,故使?至「驚而走出」。標新立異,充滿奇想,楚人就是這樣立足傳統,又揚棄過去。總的來說,此方面的例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而這一切都說明,楚樂舞對新穎的樂舞內容和形式作了大膽的採用,而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充分反映了楚人創新意識和變革意識以及楚文化對外來文化具有強有力的滲透力。
楚歌楚舞源遠流長,尤其是早期的巫歌巫舞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以其極強勁的生命力在楚地一代代流傳下來。這確實是一個饒有興味而值得探討的問題。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描述:「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鍾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如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揚之。」而其《踏歌詞》更是把青年男女通宵達旦的熱烈歌舞的精彩場面描繪得極為生動感人。詞中透露出當時巴楚巫歌儺舞的某些形態和風韻。宋代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衡州上元記》一文,對其時南楚盛行的巫歌儺舞有過生動的描繪。明清時期,儺歌巫舞在湖北、湖南一些地方誌及文人詩詞中不斷出現。原在楚境生活的今土家族、苗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踹堂舞、擺手舞等的方式和形態在文獻中都有詳細記載。據《峒溪纖志》載:「苗人每遇令節,男子吹笙撞鼓,婦隨男後,婆娑進退,舉手頓足,疾徐可觀,名曰踹堂之舞。」《楚峒志略》載:「苗人刳長木,空其中,宴飲之後,令婦人之美者擊之,凡善歌者,皆伶服按節而和,曰跳鼓。」《苗防備覽·風俗下》載:「土(即土家族)俗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集,搖擺發喊,曰擺手。」聞一多先生當年在湘西采風時,曾興味十足地觀看當地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舞蹈,並從中考證《楚辭》與當地民俗的關系。時至今日,貴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區,還流行「鼓舞」,也稱「踩鼓」,伴唱樂辭有《踩鼓歌》。在鄂西、湘西有一種極為特別的現象值得注意,即不識字的農民都能演唱《九歌》,他們的民族採納並融合了楚歌聲腔。鄂西北山區民間的民俗舞蹈《端公舞》(又名《扛神》),可以說是楚文化藝術的一支細流,目前仍流傳於這一帶民間,如谷城縣的端公舞和南漳縣薛坪鎮的端公舞,據有關專家指出,《端公舞》是楚人遺留下來的典型楚巫舞的再現,《端公舞》場次繁多,又因地而異,稍有不同,如南漳的《端公舞》有15場,而谷城的端公舞只有9場。但大都包括有「迎鸞接駕」、「鋪壇」、「請神」、「安神」、「喜神」、「修橋補路」、「苞茅縮酒」、「舞刀」、「舞火」、「散花」、「送神」等場面,有歌有舞,風格各異,楚風味頗濃。這種舞蹈,正是楚國流傳下來的巫教祭神歌舞,明顯含有楚國巫風的韻味和風格,其中也似保留有古代相鄰各族相互影響的痕跡。而且這種舞蹈現今在鄂西北山區民間頗受歡迎。
從遠古時期的南方原始樂舞活動,到春秋戰國之際的楚樂舞藝術體系,到楚人劉邦建國之後的兩漢時期楚歌楚舞,再到唐宋之際的巴渝竹枝踏歌,乃至近現代仍存於故楚民間的請神、跳喪、「哭嫁」等荊楚遺風,長江流域中游地區的樂舞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相通的藝術風格和文化精神。尤其是現存於民間的「活化石」是研究楚辭的文化背景和寶貴的文化參照系,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而又豐富的民俗學文化學價值。有專家指出:在楚文化研究中,歷來存在著重雅輕俗的傳統,今天若能在傳統材料、傳統方法等「雅」的領域里下功夫的同時,又能在民俗民風、少數民族文化等「俗」的領域里用力,楚文化研究將有大的突破。因此,研究楚歌楚舞,不能僅以文獻、考古為例,而要把讀書、考古、采風三者結合起來,其中重要的在於采風。這對於我們綜合探討楚樂舞藝術,把握這種藝術風格和文化精神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② 想知道: 湘西 勾良苗寨 在哪
勾良苗寨位於湖南省鳳凰縣,距鳳凰古城半個小時路程
湘西鳳凰古城自助旅行攻略
景點:
鳳凰風景美麗,美在自然,美在天人合諧。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樓閣掩映於群峰流水之間,玲瓏秀麗,如入圖畫。故紐西蘭朋友路易·艾黎老人認為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鳳凰古城分五大景區:
古城景區:
范圍以古城為中心,東至虹橋、南至岩腦城、西至池塘坪、北至沱江,面積1平方公里,是鳳凰今古建築最多,最繁華的區域,也是鳳凰縣的「心臟」所在。古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不少名勝古跡。這里是「黔楚咽喉」,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是邊陲重鎮。清紀中葉以後常駐「鎮邊」、「屯邊」、「綏邊」軍政大員,文策士跟蹤而至,墨客騷人亦尋跡而來。隨之,大興土木。各建築無不設計精美、斗拱飛檐、塑龍雕鳳、金漆彩繪。而由於統治者策略的需要,鳳凰的廟宇祠堂比異地尤多。而又大部分集中於古城。所以古城有「輝煌的殿堂」之稱。古城是一帶嫵媚青山,半座雅典城池。美麗自然的整個古城風光欣賞不盡。
南華山景區:
整個景區,層巒疊翠,林木蔥籠,朝則薄霧籠青,暮則斜陽凝紫,雨來潑墨,煙散籠紗,淡妝濃抹,晴雨皆宜。景區包含有「南華疊翠」、「蘭徑樵歌」、「山寺晨鍾」三大景。總之,南華山景區是:層林路盤旋,螺髻擁翠巒,晴雨都相宜,細賞色般般。
沙灣景區:
景區的中心是沙灣。包括昔日八大景中的五大景觀:東嶺迎暉,龍潭炊漁火、梵閣回濤、溪橋夜月、奇峰挺秀,素有「朗苑」之稱。這里,一彎綠水,四周青山,庵、館、寺、廟;亭、台、樓、閣星羅棋布,古典與現代建築穿插配合,別具一格。山色青蒼雨洗不去,鳥聲婉轉隨風送來。
奇梁洞景區:
距離縣城5公里。具有奇、秀、幽、峻的特色。屬溶蝕為主類型的峰叢谷地型,溶天地古今奇觀於一洞。
黃絲橋古城景區:
在離縣城25公里處的苗區,有一座完整的石頭城。城址在黃絲橋村的綠樹異石山巒之間,是聞名遐邇的景區,也是「主客相搏」,白刃相交的古戰場遺址。古城始設於唐垂拱年間,宋、元、明、清均加改造修葺,今日古城完整無缺,巍然屹立。10米多高磚木結構的城樓,全是清代設計建築,井藻浮雕,飛檐翹閣,雄偉壯觀,青石土磚的古代營房,依稀尚存。古城巍立楚邊,雄視黔川。景中有景,景外有景,景景相連,處處有景,把整個鳳凰縣城建設成為鳳景如畫獨特的「畫鄉」。
景區收費:
除南華山國家公園、沈從文故居、黃絲橋古城、奇梁洞要收費外其它景區景點皆不收費。
到鳳凰有多條線路:
一:可先坐車到吉首,然後坐汽車到鳳凰。吉首到鳳凰的汽車非常之多,下火車可直接到汽車站坐車到鳳凰,車價12元。也可先花1元錢坐車到乾州,從乾州再坐車到鳳凰。車價8-9元。前者安全、准時半小時一班車;後者自由、方便可自行安排。吉首至鳳凰的車從早6點至晚20點皆有。
二:也可從懷化下火車,坐車來鳳凰,但汽車不像吉首那樣方便,鳳凰汽車站每天有二班車,中午11點、下午15點,雖都不大准時,但非常安全,切不可坐晚18時後懷化至銅仁車(路過鳳凰)。不光不準時還不安全。(車價18至25元不等可砍價)
三:也可從銅仁坐車來鳳凰,車次較少,車價也不知多少,因可自行砍價,大概12至18元不等。(強烈推薦從吉首來)
鳳凰交通:
最常見的交通方式是摩托三輪車,城內1元錢足矣,出城2元或5元不等,視路線長短而定。
住宿:
非常方便,一般都可找到旅舍,價格10至100元一晚不等,一般20元一晚最合算。
飲食:
都不太貴,30至50元你和3、5個好友就可以美美的撮一頓,因你自己而定。1人1天大概15至20飲食費夠了。
氣候:
夏無長酷之日,冬無長霜之時。氣候適人。
注意事項:
注意自身健康,防止水土不服,影響你的游覽計劃。
具體去游徒網吧,裡面有很多鳳凰游的攻略、景區、住宿、餐飲信息和注意事項,看看有備無患。
你搜索fl0743,游徒那個就是
③ 湘西一個隱世秘境,古樸唯美時光慢,這個地方適合養老嗎
我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養老。
世界上漂亮的地方很多,盡管湘西的風光不錯,但是要說最漂亮,談不上。另外,從養老的角度看,也不合適。
第一,從氣候上看,湘西氣候偏干,跟廣東一樣屬於高溫天氣,但是很多時候又比廣東干許多,我曾經在廣西待過一段時間,皮膚都變差了,所以個人覺得老年人如果不是本地人,過去可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
第五,從現實角度來看,也不可能實現。就像我們羨慕山上的居民生活,只是因為沒體驗過,真正身在其中的人知道交通不便的苦惱。
由此可見,到湘西的秘境去養老是不可能的。
④ 沈從文獨特的湘西情結是怎樣的
沈從文的湘西情結(一)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楓葉在書,我便記得過去 瀏覽/評論:83/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08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他卻無時無刻不在自稱是「鄉下人」,他比任何作家都更加熱愛自已的故鄉——湘西。作為一位作家,最值得自豪的莫過於自己一部衷情的作品也能博得世人的叫好聲,沈從文把他最好的作品幾乎都獻給了它的故鄉,他的小說《邊城》、《長河》、散文《湘西》、《湘行散記》都是因為蘊含著深深的湘西情結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到底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能叫作家本人一生都為之魂牽夢縈呢?下面我就想對這個問題發表我自己和一些粗淺的見解。 關鍵詞:湘西 鄉土文學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漢血統,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封建行伍之家。沈從文從小受到私塾教育,自幼聰明的他卻非常頑皮,依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所以經常逃學,也甘心忍受小學老師和父母的責罰。1918年加入地方軍隊,從此踏入了他的從軍生活,他的軍人生活長達4年,1922年,沈從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離開部隊,一個人前往北京,在忍受了一系列的困苦生活之後,他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當初來北京時候立下的志願,尋找一條可以達成理想,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文壇上幾經沉浮,創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開成了獨特的寫作理念,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他的湘西風格的創作理念,以此來解開他的湘西情結。
一、神奇的湘西土地給了沈從文以創作的源泉。
在前面我已經簡單扼要地講了沈從文的生平,那麼,湘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我們就一起到他的故鄉——湘西去看一看。正像他的學生汪曾淇所說的那樣:「高爾基沿著伏爾加河流浪過。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當過領港員。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其實,沈從文只是在二十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沅水上,那是一條養育了祖祖輩輩湘西人的河流,而沈從文生活的鳳凰城只是一個偏僻的閉塞的小城,這是一個苗民與漢民,山區與河谷,西部與東部有明顯沖突的地方,歷史上,漢人與苗人的沖突與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暴發以後,這里更加成為血腥的地方。不過,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把湘西描繪成遺世獨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充沛的樂土。沈從文並不是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紀, 湘西就以風景優美,中國山水畫家和文人墨客未曾點染吟詠過而贏得「中國的瑞士」的美稱,外國觀光者更把湘西推崇為揚子江流域中風景獨特的地帶,因為只有湘西這個地區在二十世紀還與外界隔絕。湘西的山不算高,然而蜿蜒流經其間的條條江水,卻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師那樣,把它映射得千奇百怪,浸泡成一片碧綠。山中的岩洞,懸湍的激流,以及層出疊嶂插入平川時構成的景觀,足以使最富於浪漫的人也嘆為觀止。許多風景區至今遊人們還難於涉足於其間,因為苗民一般不願意漢人知道這些仙境。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仙境,據沈從文統計,城中共有一千多座碉堡,三百座營汛。一七九五年到一八O六年的苗民大起義中被血腥盪平一百年之後邊區的戰斗氣氛已被鄉村氣息所替代,原來山頂上星羅棋布的碉堡已經變成富有浪漫色彩的廢墟,,居住著戍族和他們的家屬的後人,一九一一年民國成立後,還有許多人仍可領取餉銀,今天憑高眺望,還可依稀「想見當時鼓角齊鳴,烽火報警的光景。」
這類有圍牆壁的住所除了為沈從文的小說提供富於浪漫的色彩的背景外,還把當地人象徵性地分為城裡人與鄉下人兩種。這就是為什麼沈老愛稱自己為「鄉下人」,他的意思就是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苗民,因為在當地,「鄉下人」不只是城鄉之分,還暗含的種族之分,在苗民被漢化的程度不斷加大之後,這種分別又成為文明程度的區分說法。
沈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既封閉卻又相對開放的地方開始的,沈家在當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對其先世很引以為豪,他的祖父沈宏富是前清的貴州提督。在當地算是非常顯赫的了。但是,正象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幾起幾落的人生一樣,雖然沈的家庭在其後已經沒落了,然而,在沈的童年時代,他的家庭仍然是一個小康之家。家中田地豐足,所以他的爸爸能把他們都送到私塾去讀書,沈在私塾中不好好讀書,卻對鳳凰城中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大自然中的種種新奇大感興趣。他甚至天天逃學,到各處去逛,但是,現在我們能從《從文自傳》中讀到,他並不是閑逛,正像後來我們看到的種種有關他的童年時代的分析來看,他的多彩多姿的童年時代是他的創作源泉,他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作品裡把湘西生活描寫得那麼真切,那麼吸引讀者的目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他對在縣城看到的榨桐油,做花炮的各種生產工藝非常感興趣。他每天上學要走很長一條街,路上他就有許多有趣東西可看。這些店鋪有磨針的,有做雨傘的,也有皮鞋店、染房、豆腐房、,豆粉店等。他還非常喜歡兩樣行業。就是磨粉和打鐵。讓他從小到老都流連難舍。 沈從文的湘西情結(二)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楓葉在書,我便記得過去 瀏覽/評論:86/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22
二、青年時代的軍隊生活磨練了他,湘西的片片土地更是他日後成為學者的沃土。
湘西對沈從文後來偏愛文學可以說是影響深遠,這片他熱愛的土地,給他的創作以無限的,但卻是有據可依的想像空間。因為沈從文從小生活在軍官之家,並非是書香門第,而且當時湘西地區的文化水平不高。沈從文14歲就離開了家,從此開始了軍隊的生活,在軍隊生活的幾年中,他始終輾轉於湘西,四川,貴州一帶,一直生活在蒙蒙睚睚的境地之下,他之所以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熱愛文學,完全是一位姓文的秘書的功勞,是他,像劃過的流星一樣,驚醒了沈從文沉睡的生活,這位舊中國文人再一次在沈從文面前提供了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一個典型。文秘書一來到就穿了青緞馬褂各處拜訪,從軍官們眼裡看來,他是個很可笑的不合時宜的人。但他教沈從文要看報紙,還要看辭書。諄諄勸告沈從文好好讀書識字,說天下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都能在書里找到出處。那時沈從文還叫做「岳煥」,他因為人機靈能幹,所以被提升為文書,能有機會和長官們在一起,一次,一位精通典故的上司問他的名字,他通報之後,這位上司晃著頭若有所思的說:「煥乎,其有文章?你就叫沈從文吧!」沒想到,他的這句話卻得到了驗證。
在沈的軍隊生活中,還有這樣很多值得回憶的人物。在沈的《從文自傳》中,他寫到了一些,所以,在沈的文學創作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類型的作品,這類作品記述的都是一些湘西軍隊中的小軍官,普通士兵,或者是更不起眼的人物,他們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一種喜怒哀樂,有屬於自己的一份生活,他們儼然是這動亂世界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棋子,有時任人擺弄,有時被人毫無憐惜的扔掉。我們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看到,一談到軍人這項職業,甚至評說它對中國人民影響時,沈的心情顯然是矛盾的,他刻畫軍隊屠殺無辜老百姓的情景比同時代的左翼作家寫得更為透徹,更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沒有由此引出結論,認為地方軍隊是造成中國社會崩潰的主要原因。他強度的是,社會性崩潰是掌權者的責任,禍首在於政客。他描繪的士兵形象都是無辜的。
何況軍營中彌漫著相親相愛的感情。而且,沈從文指出,士兵們能團結成一塊也靠中國那種土匪義氣。雖然沈從文經常嘲笑當兵這個行當,可他在嘲諷中卻仍然稱道他從軍人生涯中找到的這種有朝氣的。無政府主意的思想。
三、沈從文主要湘西系列作品簡析
1、沈從文描寫的有關的湘西生活的作品和他童年及青年時代的參軍歷程密不可分。主要的可以在《從文自傳》中找到,這部書在「1934年我最愛讀的書中」曾被老舍和周作人選中,可見它作為一本自傳體的書籍所具有的魅力,在這部書中,他只回憶了自己將近二十年的生活,從湘西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到他背著自己簡單的行李來到北京,處處都充滿了湘西神秘的傳說。那裡的人們都單純,善良,質朴,承傳著古代游俠的精神,他們在漢人與困苦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仍不以為然,繼續著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份生活。1934年沈回到湘西探親,他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結成一些雜記,實際上是他寫給妻子的信,後來取名為《湘行散記》。這本書與以往描寫故鄉的文章有所不同,它不僅懷著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情,更加了一份對湘西更加落後,更為貧窮的擔憂與無耐。整個湘西的精神世界的瓦解對他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他滿懷悲憤的寫下了《湘西》——《鳳凰》,其中揭露了種種造成家鄉貧窮落後的原因,由此能夠看出,他的心時時刻刻都牽掛的湘西。
1、還有一系列根據湘西古老傳說改編而成的小說,本來是要送給他的弟弟,起名為《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這一系列的作品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令人讀起來如夢如幻。
2、一些贊揚和謳歌湘西青年男女愛情的作品特別強度那裡人愛情的觀念,他們不講嫁妝,不講財禮,也不講門當戶對,講的是一顆真誠的心靈和一份執著的愛如《阿金》,《旅店》,《阿黑小史》,《三三》,《雨後》〈龍朱〉等
3、當然,最值得我們提起的是那部牧歌式的充滿浪漫情調的《邊城》,它不僅一如既往的表現人性與人情的美,而且近於完美,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標志著其小說創作進入完全成熟的境界。此作品在美國、日本、德國翻譯出版,為外國讀者所傳誦。沈從文多數描寫湘西題材的作品,都帶有那種歷來的纏綿的鄉土情節,但《邊城》卻與其它篇目有著明顯的不同,作者曾告白讀者:「我准備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家庭生活並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點傳奇,一種出於不巧的痛苦經驗,一分從我『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換言之,那種完美愛情生活並不能調整我的生命,還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寫那種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與我過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顯而易見,作者創作的緣故是出於對過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憶。
作者所描繪的這個充滿了「愛」與「美」的天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他的故鄉,那裡人性皆真,人性皆美,人性皆純。由每個人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些人又都是作者當年在湘西時所熟悉的人們,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的原形都在湘西,他們或多或少都有湘西人生活的精神在裡面,如果沒有湘西這片土地,就不會有《邊城》這部人性化的作品問世。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幾乎佔了整個作品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整部作品是沈從文的湘西情結的升華,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與真實的湘西有著很大的差別,它體現了作者的創作理念,是作者的一種超現實的創作方法,它基本上建築在夢幻的基礎上。它包括了作者所說的創作中應該包含「社會現象」和「夢的現象」兩個部分。為了達到作者在藝術上的追求,沈從文在人物描寫方面,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敘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
總之,《邊城》中各色人物表現出的仁厚、純朴的土性鄉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這也是作家一生都熱愛的故鄉——湘西! 沈從文的小說之所以被稱為鄉土抒情詩 ,是因為他的小說的主體是湘西小說 ,他的創作觀念有著夢牽魂縈的湘西情結。他不僅以湘西為參照座標反襯出都市生活的惡濁 ,更重要的是 ,他把具有秀麗的自然景色 ,淳樸的鄉風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為一種人生形式的象徵。他歌之詠之 ,實際上是在張揚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希望這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現代人所利用 ,從而達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讀沈從文的散文,忘卻不了的是群峰羅列,如屏如障、煙雲變幻,積翠堆藍、白浪黑潭,清幽迷人;白鷺在稻田上幽雅地掠過、水車悠悠然踩著不變的步伐、石碾在屋檐下咕嚕咕嚕轉、吊腳樓苗家女臨溪刺綉、苗家鼓王揮舞著強壯的肩膀,在咚咚的鼓聲中歡慶豐收的喜悅……這一些富有湘西民族色彩的風景民俗,像一張張底片存在我的腦海里,已成為我生命中非常親切、熟悉的並且非常珍貴的一部分。她若水一樣地流淌,潮濕著我的心。沈從文是一個文字的智者,他用獨特的手法描寫了湘西民族色彩風景,他懂得如何去渲染這一氛圍,極似那拙者的畫筆,像那童趣的稚兒,塗抹出去分毫不用力道,出來的線條卻自然清朗;他又知曉如何去觸動讀者的心弦,幾乎白描的手法,不雜一絲議論在裡面,一個個字擺那裡,卻熠熠生輝。雖然故事不怎麼感人,人物那麼陳舊,但就在這不多的文字里,讓你去揣摩那時那地那人的心理,而予人更大的關注。這如水的文字,也便那般的奇妙。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他用這如水的文字不僅描繪了一幅幅綺麗多姿的湘西風情畫,還展示出湘西特有的風物:河街、碼頭、木筏、吊腳樓。記述了當地日常生活以及鄉風習俗:漂灘、呼號、放蠱、篩鑼。描寫了苗鄉水邊的人們:船主、舵主,煙販、女巫。這些民情風俗畫,若連起來,則是美麗而完整的長軸畫卷,我以為這更是一個大師心靈的情結。而這也正是沈從文之所以卓然迥異於現代文學史上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獨特性之所在。汪曾祺在《沈從文的寂寞》一文中說到這種情結:「他的小說就混和著美麗與悲涼。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種更為愚昧的勢力以更為野蠻的方式統治著。那裡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簡直是離奇的。一個從這種生活里過來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裡,接受了五四以來的民主思想,轉過頭來再看看那裡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我以為汪曾祺的這個說法適於沈從文散文的。「我的作品浸透了一種『鄉土抒情詩』的氣氛,而帶著一份淡淡的孤獨悲哀,彷彿所接觸到的種種,常具有一種『悲憫』感」。[1]
沈從文先生從十五歲即開始在沅水流域隨土著軍隊過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說他的智慧得之於沅辰諸水,他學會思索、認識美全是在水邊,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一條綿長千里的沅水,維系著沈從文先生的審美理想和人生寄託,流波逝水中裹挾著沈從文先生揪心的情結——濃濃的鄉愁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慮,此揪心的情結遼遠深長,綿綿無盡。
沈從文又說:「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2]水較之其他物質更具天性,它是流動的,只適以疏導,強硬的堵塞只會使它泛濫成災或者乾涸無跡。沈從文作品裡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具備了水的柔軟和強韌。在沈從文看來,水是一種高貴的美,同時也是一種樸素的美,至純至真。「水的德性為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的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水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載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3〕這是沈從文關於水的一個集中詮釋,作為一種精神化的東西,水這一物種已溶入他的血液,他對「神性」的贊美,對愛和美的追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外化在水的精神內涵之中,並提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沈從文鍾情於湘西山水,水作為生命之源,從自然深處流出,最終流入沈從文的信仰。「對於清澈的水的感覺,已牽連著原始信仰,催生了他的傑作。青山綠水盪漾著他的靈性。」〔4〕實際上,沈從文將健全的人生形式放到帶有原始特徵的文化環境中去表現,這是作者的睿智,也是作者的無奈。
在由鄉村山水和「抹布階級」構成的「湘西世界」中,沈從文從正面提取了未被現代都市文明浸潤和扭曲的人生形式。湘西並不遼闊,但遼遠而神秘詭譎。多山的土地深沉地藏卧在三省邊緣地帶;酉水和澧水橫亘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誕生了星羅棋布的土家人的場壩,吊角樓和古老的水車,山與水的融合,同時也誕生風流倜儻的土匪和作家。沈從文對湘西傾注了一種幽雅的體恤,這種體恤是對湘西男性精神的人性寬容,這種寬容自然也包含了由女性所激活的全部原始狀態。所以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野蠻但是優雅,《湘行散記》中寫道:「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四點左右,黃昏已逐漸腐蝕山巒與樹石輪廓,佔領了屋角隅。」「船停了,真靜。一切聲音皆為大雪以前的寒氣凝結了,只有船底的水聲,輕輕的輕輕的流過去,——使人感覺到它的聲音,幾乎不是耳朵卻只是想像。」……沈從文筆下的岩壁、石窟、碼頭、河道、漁網、船櫓、白帆、落日、雲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層閑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渲染、行走,畫面澄明、清澈、純稚、簡潔,到處罩著一層冬日裡爐火邊的暖意,就連當地水手的粗野對話,也顯得極具溫情和愜意:「牯子大哥,你怎麼的,天氣冷得很,大清早還趕來送我!」他鑽進艙里笑著輕輕地向我說:「牯子老弟,我看好了的那幅畫,我不想買了。我昨晚看過更好的一本冊頁!」「什麼人畫的?」「當然是仇十洲。我怕仇十洲那雜種也畫不出。牯子老弟,好得很……」話不說完他就大笑起來。我明白他話中所指了。「你又迷路了嗎?你不是說自己年已老嗎?」「到了桃源還不迷路嗎?自己雖老別人可年青……」 三十年代辰河的水手,長年與湍急的灘頭激流為伴,在浪聲哮吼中求活。惟一的樂趣便是小船泊到泥灘後,不再蜷伏在潮濕冰冷的船里,而是燒段爛纜繩,照著路,從跳板一端搖搖盪盪地上岸,直向河街頭走去,到吊腳樓暖被窩吃「葷煙」:河面靜靜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燈光也很少了,另外一處吊腳樓上,又有了婦人唱小曲的聲音,燈光搖搖不定,且有猜拳的聲音……這是沈從文 沈從文在創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樸民風、淡淡的鄉情,突出一種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極力探索下民的風雨人生,揭示人生規律。他的著筆點在渡口、碼頭、石板街、店鋪、石拱橋、山間人家、水上船民,這一切都是他在辰河、沅水邊逃學與從軍得來的。《鳳凰》是《湘西》散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開篇介紹鳳凰的山川形勢、民情物理和歷史沿革。從地域文化的特異性入手,讓讀者對鳳凰先有輪廓性的認識,在文體上著意古典雅緻,與當地歷史的蒼涼感暗合,互生激勵。這種歷史感的喚起,更促使人去了解湘西之現狀,與原有的印象相互證實。他用溫和的目光感受著辰河的水和山頭的陽光。山頭那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著他,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著他。「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5]愛著故鄉的草草木木光景聲色,沈從文筆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了淡淡的水彩畫,映照著故鄉的山水,也映照著自三十年代以來不斷湘西行的足跡。
《鳳凰》如水的優美文筆,彌漫著強烈的抒情氣息,但同時也蘊籍著深厚的悲涼與遺憾。悲涼是因為,沈從文越是感覺到湘西人文景觀中浪漫與詩意的一面,也越是洞察其中深掩的悲劇。寫蠱婆一節,沈從文總結道:「其實呢,這種婦人與其說是罪人,不如說是瘋婆子。她根本上就無如此特別能力蠱人致命。這種婦人是一個悲劇的主角,因為她有點隱性的瘋狂,致瘋的原因又是窮苦而寂寞。」還有寫兄弟二人因受婦人之誣,不得不以凄厲的形式決斷,又終至兄長殺妻的故事時,敘述雖然隱忍,言下卻悲憫昭然。而遺憾的是,沈從文雖然愛著鄉風民俗中這古典而詩意的一切,雖然努力地想要喚起湘西一地人民的信心,想要讓世人重新了解一個美麗而有潛質的邊陲小城,但他終究自己也沒有足夠的信心。他已經在心裡意識到,隨著時光的推移,隨著現代文化在中國的擴展,這自己所鍾愛的一切終將式微或消彌,而自己這些文字,不過是為它們做一個浪漫的記錄,同時做為一種美麗的終結吧。這種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損失,現在早已成為人類最深刻的困境之一,不知是否早為多年前的沈從文所猜中。
《湘行散記》這輯散文, 以還鄉為線索,既重投到暌隔16年的故鄉山水的懷抱里,享受回到童年的夢想,亦從山水中體認歷史變化和人事變遷。在嚮往著過去平靜朴實的生活形式的同時,也關心著故鄉人民受到外力的影響而喪失了善良忠實的品德。記事中常常摻雜主觀抒情成分。在寫人敘事上,或以陌生化的角度寫身世奇特之士,或以大篇幅的浪漫筆調寫秀美的景物。這一類用了「強盜一樣好大膽的手筆[6]」寫出的文字不但沒有給人「歪曲現實」的感覺,反而釀造出一般散文所罕有的自然、粗獷、逼真的效果。沈從文不斷以「過去」來說明「現在」,使人生經驗同眼前事物連成一體。「我」介入到每個細節之中,山水景物、人事瑣聞因「我」的思維和人格的參予而呈現出它們自然、朴實、優美的存在形態。
《鴨窠圍的夜》記述作者坐在河中一隻小船上,感受四野暮夜下的景色,讓周圍的碼頭、峭壁、吊腳樓、木筏、燈火、妓女的歌聲、巫師的鑼鼓、水手的喧鬧、捕魚的擊柝聲,人物的各種瑣屑的生活細節,交織為一幅充滿地方色彩的圖畫。這些景緻,以及人民生活中哀樂,彷佛與歷史無關,不因時間而改變,作者看到的是這恆久不變的地方特質的瞬息顯現,它同作者的感覺交流,塑造了他的人生觀,使他獲得智慧:望著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澈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像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的感情早已融入這第二故鄉一切光景聲色里了。[7]
沈從文又在《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文章記敘作者遇到一個叫牛保的水手,這水手同吊腳樓一個妓女廝混一夜,早上天氣寒冷,不願下船。這件小事,又觸動作者以慣常的浪漫手法描述景色:「河岸吊樓上婦人在曉氣中銳聲的喊人,正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眾聲而上。河面眾聲的綜合,交織了庄嚴與流動,一切真是一個聖境。」[8]。作者曾想給一個水手幾角錢,讓他遂吃「葷煙」的願。也曾在一戶人家屋裡烤火時碰到一雙放光的眼睛,「我幾乎本能地感到這個小婦人是正在對我懷著一點痴想頭的。不用驚奇,我們若稍懂人情,就會明白一張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臉,同一件稱身軟料細毛衣服,在一個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一種如何幻想。」屋裡是熊熊的柴火,主人沉默了,眾人也沉默了。沉默中,沈從文體會到了一點「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給那個小婦人什麼,也再不做給那不手一點點錢的打算了。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命運里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二十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二十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里」[9],有了這份故土的養育和滋潤,「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們在那裡把每個日子打發下去,也是眼淚也是笑,離我雖那麼遠,同時又與我那麼近。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領味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態,卻用過去的一分經驗,接觸著了這種人的靈魂。」[10] http://tieba..com/f?kz=294820560
⑤ 求宜居城市,是個市就行,但要求空氣.環境較好,城市各項施相對完善,但城市.人口密度不能過大,房價不能太高..
建議合肥,綠色城市,物價適宜,民風淳樸。
千萬不要選蘇州,蘇州,包括周邊的城市我都熟悉,河水都是黑色的臭水溝,房價特高(蘇州政府公布的房價可是將常熟、張家港等縣市偏遠的農村房價攤進去平均的)。
⑥ 鳳凰古城的好景點
神鳳文化景區
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處於鳳凰古城南側,總面積2354公頃,山嶺連綿共有大小峰巒45座,溝澗壑谷72條,山泉水井21處,天坑、溶洞多處。相傳,南極仙翁在此滴灑神水,留得物華繁茂,當地百姓感念天恩而稱譽為南華山。南華山林深木茂,翠色千層,著名南社詩人田星六先生作詩贊之:「青山十萬翠煙重,第一南華是主峰。四合松濤去不斷,時來添打寺門鍾。」昔日鳳凰古八景之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山寺晨鍾、蘭徑樵歌皆在南華山。
鳳凰神鳳文化景區由二十多處景點組成:鳳凰六句陣、鳳凰台、鳳竹林海、有鳳來儀、鳳緣亭、引鳳橋、百鳥朝鳳、九九神階、神鳳殿、鳳凰座、十八神性圖騰柱、鳳凰紀、醴泉台、五德門、鳳凰物語、百鳥園、放生台、乘風棧道、鏘鏘閣、翙翙廊、秋秋樓等。
田家祠堂
田家祠堂位於沱江北岸的老營哨街,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初,湘西鎮守使、國民黨中將田應詔(田興恕之子)又斥巨資最後修建完工。這是一處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築群。有大門、正殿、戲台和20多間屋宇,並有天井、天池、迴廊,還設有「五福」、「六順」兩門。
祠堂大門前有有六級用紅砂條石砌成的扇形台階。階前,有一塊較寬的空坪。大門左中右三間,中間大門呈八字形,兩邊次間均為青磚砌就,有石象一對,石鼓一雙,極具氣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構架,硬山頂,高、深、面闊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為石鼓,貓拱背山牆,正殿門前砌青石台階,氣勢恢弘、庄嚴雄偉。 、
田家祠堂的戲台為六角飛檐古建築,歇山頂,飾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間,是演職員演出間歇休息的場所。
沈從文墓地
沈從文墓地位於沱江畔的聽濤山,其前身是清代曾任欽差大臣、雲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田興恕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也是文人墨客在鳳凰休閑觀光的場所。又名「杜母園」。
北門古城樓
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清朝先後在這里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北門古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圍。
陳斗南宅院
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1931),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系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贊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
沱江吊腳樓
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有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
文昌閣小學
文昌閣小學,鳳凰古城文昌閣小學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范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 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小學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石板老街
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沖、陡山喇、接官亭、沈從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
萬名塔
萬名塔,位於沱江沙灣北岸,與遐昌閣、虹橋相映。塔用青磚和混合沙漿以及鋼筋混泥土砌築而成。塔為六方、七級,每層六個翹角,精美秀麗,且懸掛銅制風鈴。塔高22.98米,一層直徑4.5米,向上每層直徑縮小0.3米。塔面裝飾雅緻,塔身挺拔秀麗,宛若少女婷婷玉立於沱江之畔。一層有楹聯六副,皆為名人所題,或頌或感,風格各異。如原縣長吳官林題聯:"塔靜梧高凌空引鳳;河清岸曲流水藏蛟"。民主人士田鶴丹題聯:"喜層層凌雲高起;恰悠悠在水一方"。塔身映入沱江碧波之中,搖搖晃晃,顯得格外秀氣動人。
奇峰山
原奇峰寺所在地,寺廟已不存在,在此山上可觀看沱江、吊腳樓、虹橋、奪翠樓、萬名塔等景。
許願亭
許願亭位於鳳凰古城龍脈龍頭位置,在鳳凰風景區「虹橋」旁沿江的石板路、東關門樓閣上的一個亭子,因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當地人很久以前在此許願祈福,號稱「聚山水靈韻 鎖前世今生」而著稱——許願亭。
烏龍山風景區
烏龍山景區距鳳凰古城28公里,《烏龍山剿匪記》故事發源地。位於湘黔邊界算深山峽谷之中。這里由於人跡罕至,至今尚較完好地 保存著原始生態之風貌。景區主要由乾山仙柱、坤山玉女洞、夫妻觀景岩、五子峰、烏龍洞、練功台等諸多風光的奇異的怪石、懸崖、石柱、奇峰組成。還有蜿蜒秀麗的烏巢河峽谷、龍馬瀑布、梯子坎瀑布和烏龍洞清泉。
春天:景區內到處可見綠葉新生,到處可聞鳥語花香;
夏天:景區內曲徑幽涼,可以在岩穴洞府中避暑,在鬱郁蔥蔥的高丘林蔭下休息沐風;
秋天:景區內白雲悠悠,可以在山間小道上採摘紅葉野果,尋覓詩意;
冬天:景區內莽莽蒼蒼,可以遠眺山石險峰,如遇雪霽天氣,滿天飛雪的爛漫景色。
其中景區內有一個叫"百嘯洞"的地方是四十七軍部隊與土匪打過仗的地方,前段時間在洞里探險的人員還發現了死人的頭骨和廢棄的子彈殼、子彈夾等。
沱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
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似一幅韻味頗濃的山水畫。
虹橋
原名卧虹橋,又稱「風雨樓」,建於明洪武初年。位於是鳳凰的中心,從這里去哪兒都很方便。在虹橋上看整個鳳凰城,沱江兩岸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裡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於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
沈從文故居
1902年12月28日,湘西鎮竿(鳳凰古城舊稱鎮竿)中營街沈家的這座四合院里誕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日後綽號「沈蛇崽」、讀書天天逃學、小學未能畢業、十幾歲在軍隊里浪盪,煮得一砵好狗肉,寫得一手好書法,追得一個好老婆,做得篇篇好文章,做人極其天真溫和,晚逝幾個月就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沈從文先生。
中營街老宅本是從文大師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貴州提督)於同治五年(1866年)興建的。房子為穿斗式木結構,前後兩進,火磚封砌,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
游沈宅,追尋大師足跡,感受大師靈氣,鳳凰文化的密碼,很大一部分就浸潤和潛隱在這個看似極其平常的古宅之中。
熊希齡故居
人稱「熊鳳凰」的民國總理熊希齡倡維新、辦報紙、興學堂、辦慈幼院、救死扶傷,是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風雲人物。毛澤東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周恩來也說:「熊希齡是袁世凱時代第一流人才,是內閣總理。熊希齡的事,我看後就記得很清楚。」張恨水先生的大作《金粉世家》寫得就是總理公子與民女的愛情糾葛,故事的原型來源就來自於熊希齡家族。
相傳熊希齡在沅水校經堂讀書時,有一年的花朝之日,新科舉人、秀才聚集在一起觀賞奇花異草,吟詩作畫。有的畫了牡丹,以喻富貴;有的畫了荷花,以喻高潔;有的畫了蘭花,以喻雅緻。熊希齡卻畫了一株棉花。大家暗想這等沒出息的畫怎登大雅之堂?這時,熊希齡揮毫題寫:此君一出天下暖。七字一出,妙語驚人。21歲,熊希齡參加本省鄉試高中,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此時弱冠年華的熊希齡,才名一時譽滿三湘。22歲會試得中,24歲殿試高中二甲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在只出軍人的邊緣蠻荒之地湘西實屬罕見。
英雄莫問出處,誰曾想到,鳳凰古城文星街的這座普通平房,竟出了這樣一個人物,游鳳凰沒有理由不去看看熊宅。
朝陽宮
朝陽宮,也稱陳家祠堂,是鳳凰古城中至今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仿古建築的宗祠傑作。祠堂內古戲台兩側有副非常著名的對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
朝陽宮位於古城北西側,建於民國四年,由鄉紳也是被譽為「湘西王」的陳渠珍之兄陳開炳、陳開藩發動族人捐資所建,1923年,時任湘西巡防各軍統領的陳渠珍將其擴建完善,至此大門、正殿、戲台、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14間房屋渾然一體,構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成為陳氏族人聚會看戲或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整個建築重檐青瓦,飛檐翹角,檐下斗拱三層,正脊兩端有鴟吻,正中有彩色葫蘆寶頂,布局對稱合理,堪稱建築精品。朝陽宮的大門為紫紅色磚牆門樓,高8米。大門兩旁鐫有對聯一副:「瑞鳥起蓬蒿翼搏雲天高萬里;嘉賓蒞邊隅眼看樓台總多情」。左右對稱地堆塑山水花鳥浮雕12幅,門樓飛檐翹角,別具特色。面對大廳,是風情濃郁的古戲台,古戲台平時多演出古典戲曲,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等,鑼鼓絲竹與胡琴燈影中,令人恍若隔世。大師沈從文、黃永玉及很多文化名人都曾來這里觀賞過。
萬壽宮
萬壽宮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門外沙灣,北靠東嶺,面瞰沱江。崇垣危閣掩映在奇山秀水之間,構成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
萬壽宮始建於明末清初,規模建築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豐四年 (1854年)江西人楊泗在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又在大門北側建陽樓。至此,萬壽宮形成建築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築群落。
就是這座萬壽宮,使鳳凰流傳著一個建築史上的傳奇故事。據傳,自元代時候起中原及沿海一帶便有人陸續向西部遷徙。移民的原由大多是兵荒馬亂。來到鳳凰客居的一部分江西人,受到當時土司制度下的鳳凰當地人排擠,大都居住在城外的沙灣。於是沙灣便成了江西街。江西人勤奮,他們住著自己搭建的簡易房舍,干著提籃小賣的營生,夾著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地生活,從不與土著的鳳凰人發生沖突。在月現日隱中走過了清康乾盛世後,他們終於在鳳凰站穩了腳跟,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裕,並以雄厚的經濟實力打破了外鄉人不得進城的戒律,紛紛在古城內購置房產,開辦了布疋行、百貨、南雜商店以及餐飲甚至典當行……為了在生意場上抱成團並在居家生活上相互有所照應,他們集資在沙灣處修建了一座萬壽宮,為江西人客居鳳凰的家廟、會館、同鄉會。同時他們還將此延伸到鄉下,在鳳凰縣當時的第二大鎮———得勝營(今吉信鎮)也建了一座萬壽宮。
可以說,當時的江西人在鳳凰地盤上已成氣候,經濟實力也日照中天。這時,土著的鳳凰人才大夢初醒,並驚訝地發現,江西人的「算盤子」居然勝過鳳凰人的「槍桿子」。
鳳凰人江西人占據了好風水,在陰陽術士的指導下,在萬壽宮對面山腰修建了一座寺廟———准提庵,又叫江心禪寺。此庵造型不同,在前面土紅色牆上開了兩個丈余直徑的圓型大窗,像兩只大眼睛盯著萬壽宮,江西人休想將鳳凰人的「財喜」擄走!江西人在沙灣修了一座小白塔,尖頂在陽光下十分耀眼,像一根針,刺向准提庵牆上的那對大眼睛。江西人此舉又很快被鳳凰人察覺,於是在准提庵後殿塑了一尊「骷髏子菩薩」。此菩薩形似濟公和尚,手張著一個大大的「乾坤袋」,欲將江西人算盤子上的「財喜」統而收回。
據說此後江西人在生意場上便不大順手,上行貨下行船屢遭挫折,不是在半途被土匪亂兵搶走便是在青浪灘翻船......當然,這些僅僅是傳說。不過,傳奇似的准提庵、萬壽宮、白塔如今還在古城裡巍然聳立,它的建築風格,令後人贊嘆,而客居鳳凰的江西人已成為地道的鳳凰人。槍桿子和算盤子的合成使鳳凰古城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
⑦ 湘西鳳凰古城有幾個景點
鳳凰風景美麗,美在自然,美在天人合諧。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樓閣掩映於群峰流水之間,玲瓏秀麗,如入圖畫。故紐西蘭朋友路易·艾黎老人認為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鳳凰古城分五大景區:
古城景區:
范圍以古城為中心,東至虹橋、南至岩腦城、西至池塘坪、北至沱江,面積1平方公里,是鳳凰今古建築最多,最繁華的區域,也是鳳凰縣的「心臟」所在。古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不少名勝古跡。這里是「黔楚咽喉」,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是邊陲重鎮。清紀中葉以後常駐「鎮邊」、「屯邊」、「綏邊」軍政大員,文策士跟蹤而至,墨客騷人亦尋跡而來。隨之,大興土木。各建築無不設計精美、斗拱飛檐、塑龍雕鳳、金漆彩繪。而由於統治者策略的需要,鳳凰的廟宇祠堂比異地尤多。而又大部分集中於古城。所以古城有「輝煌的殿堂」之稱。古城是一帶嫵媚青山,半座雅典城池。美麗自然的整個古城風光欣賞不盡。
南華山景區:
整個景區,層巒疊翠,林木蔥籠,朝則薄霧籠青,暮則斜陽凝紫,雨來潑墨,煙散籠紗,淡妝濃抹,晴雨皆宜。景區包含有「南華疊翠」、「蘭徑樵歌」、「山寺晨鍾」三大景。總之,南華山景區是:層林路盤旋,螺髻擁翠巒,晴雨都相宜,細賞色般般。
沙灣景區:
景區的中心是沙灣。包括昔日八大景中的五大景觀:東嶺迎暉,龍潭炊漁火、梵閣回濤、溪橋夜月、奇峰挺秀,素有「朗苑」之稱。這里,一彎綠水,四周青山,庵、館、寺、廟;亭、台、樓、閣星羅棋布,古典與現代建築穿插配合,別具一格。山色青蒼雨洗不去,鳥聲婉轉隨風送來。
奇梁洞景區:
距離縣城5公里。具有奇、秀、幽、峻的特色。屬溶蝕為主類型的峰叢谷地型,溶天地古今奇觀於一洞。
黃絲橋古城景區:
在離縣城25公里處的苗區,有一座完整的石頭城。城址在黃絲橋村的綠樹異石山巒之間,是聞名遐邇的景區,也是「主客相搏」,白刃相交的古戰場遺址。古城始設於唐垂拱年間,宋、元、明、清均加改造修葺,今日古城完整無缺,巍然屹立。10米多高磚木結構的城樓,全是清代設計建築,井藻浮雕,飛檐翹閣,雄偉壯觀,青石土磚的古代營房,依稀尚存。古城巍立楚邊,雄視黔川。景中有景,景外有景,景景相連,處處有景,把整個鳳凰縣城建設成為鳳景如畫獨特的「畫鄉」。
景區收費:
除南華山國家公園、沈從文故居、黃絲橋古城、奇梁洞要收費外其它景區景點皆不收費。
到鳳凰有多條線路:
一:可先坐車到吉首,然後坐汽車到鳳凰。吉首到鳳凰的汽車非常之多,下火車可直接到汽車站坐車到鳳凰,車價12元。也可先花1元錢坐車到乾州,從乾州再坐車到鳳凰。車價8-9元。前者安全、准時半小時一班車;後者自由、方便可自行安排。吉首至鳳凰的車從早6點至晚20點皆有。
二:也可從懷化下火車,坐車來鳳凰,但汽車不像吉首那樣方便,鳳凰汽車站每天有二班車,中午11點、下午15點,雖都不大准時,但非常安全,切不可坐晚18時後懷化至銅仁車(路過鳳凰)。不光不準時還不安全。(車價18至25元不等可砍價)
三:也可從銅仁坐車來鳳凰,車次較少,車價也不知多少,因可自行砍價,大概12至18元不等。(強烈推薦從吉首來)
鳳凰交通:
最常見的交通方式是摩托三輪車,城內1元錢足矣,出城2元或5元不等,視路線長短而定。
住宿:
非常方便,一般都可找到旅舍,價格10至100元一晚不等,一般20元一晚最合算。
飲食:
都不太貴,30至50元你和3、5個好友就可以美美的撮一頓,因你自己而定。1人1天大概15至20飲食費夠了。
氣候:
夏無長酷之日,冬無長霜之時。氣候適人。
注意事項:
注意自身健康,防止水土不服,影響你的游覽計劃
⑧ 湖南懷化隱藏著的兩座千年古城,分別是什麼
古城內除了富有湘西特色的古建築,還有一些西式大樓,它們建造於二十世紀初,富有時代特色。
⑨ 湘西的代名詞不只有鳳凰,還有哪些景點美的讓人著迷
湖南湘西的鳳凰古城,古香古色,是文人墨客的嚮往之地。除了鳳凰古城,湘西還有很多美景值得欣賞,比如以下幾個。
第三,猛洞河漂流。號稱天下第一漂的猛虎洞絕不是徒有虛名,那裡山猛似虎,水急如龍,喜歡冒險的人來這旅遊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讓你有一種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感覺。
猛虎洞的景色同樣讓人心馳神往,有蒼翠欲滴的百年老松,各種各樣的奇石坐落。到處都是壯麗的瀑布,溶洞千奇百怪,野猴成群,如果你去了湘西,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景點。
除此之外,你還知道湘西有哪些適合旅遊的經典,歡迎留言和小夥伴們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