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夜郎古國文化產物有
《夜郎》王建峰繪
夜郎國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里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
地理位置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歷史淵源
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秘的柯洛倮姆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壇壇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里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 夜郎有含義的樹
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地域范圍
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專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樂時,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從可樂「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說明可樂當時的繁榮,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處,疆域有多大,發掘才剛剛開始。目前除了可樂遺址外,在周邊地區發掘的遺址中,還陸續出土一批夜郎時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夜郎文化與周邊發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於經費、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古夜郎文化的發掘、研究進展遲緩。貴州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學家們因此殷切呼籲,希望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對夜郎歷史文化發掘的力度,這不僅對貴州文化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為填補中華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自大
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說的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期間,滇王問漢使:「漢與我誰大?」後來漢使途經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同樣問題。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無知、自負自大的人。其實,夜郎並非自大,歷史上的「夜郎國」曾
㈡ 古夜郎是那裡的呀
說到中國的夜郎,不僅國人家喻戶曉,國外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文化人,尤其是華人十有八九都知道。這是因為成語「夜郎自大」千百年來貽人口實。人們對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坐井觀天、自以為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的人形容為「夜郎自大」。
中國的歷史書告訴我們,在我國遙遠、悠久的歷史上,的確有一個夜郎國,還有夜郎郡、夜郎縣的沿革。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夜郎在貴州。殊不知在湖南的新晃侗族自治縣竟有如此之多的關於古夜郎國、夜郎縣的歷史記載和文物古遺址。也許是因為「夜郎自大」的名聲不好聽,夜郎國的後人千百年來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因,致使這個史書上有名的夜郎古縣到今天無意中才得以發現。
發現新晃古夜郎
新晃侗族自治縣(下簡稱新晃)位於湖南西部的西陲,隸屬湖南省懷化市。就新晃版圖形狀而言,如同湖南的一角衣襟伸於貴州。
新晃除了東面與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接壤外,南、西、北三面與貴州銅仁地區的玉屏縣、萬山特區的高樓坪、黃道司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天柱縣、鎮遠縣、三穗縣交界。新晃潕水上通貴州鎮遠、黃平,下會合沅水入洞庭湖達常德進長江到武漢。
新晃縣城坐落在潕水和龍溪匯合之處,湘黔鐵路、上昆(瑞)公路(高速公路已快通車)從東至西貫穿境內,與已經開工的芷江飛機場距離60公里、銅仁機場距離不到80公里。龍溪古鎮自古以來就是沅江有名的商埠之一,是「湘黔通衢」之地。全縣26萬人口,19個民族。其中侗族佔了76.1%,苗族為7.34%,漢族佔16.3%。
新晃侗族自治縣是我母親的故鄉。早在前幾年,縣里想開發旅遊文化產業,苦於找不到品牌作新晃旅遊經濟的名片。新晃一大群文化人早有一個意識,就是想把老祖宗的名片打出來,但出於種種原因,一直在縣里醞釀。今年新的縣委書記王行水和縣長黃雪鴻到位後,對新晃夜郎古縣的歷史非常重視。有道是子不嫌母醜,何況夜郎「自大」還是千年的「冤案」和「委屈」呢?藉助「夜郎」的名聲、效力打出新晃的旅遊經濟品牌是最好的切入點。所以,當我前個月陪我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林河和郭輝東研究員到新晃考察「人類文明發源地」時,當天下午,王書記和黃縣長就召來縣里四大家及各部委辦的頭頭們,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請專家講了新晃和古夜郎的歷史與文化,提出了開發古夜郎的新思路。回家後我花了兩天時間,把所有有關古夜郎與新晃有關的資料都找來了。不看不知道,看後真是嚇一跳,沒想到新晃古夜郎縣的資料和文物還真不少。如文史資料載有:
《辭海》第351頁、《辭源》第656頁都有解釋「夜郎漢時是我國西南古國名。……古縣名。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境。五代時廢。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復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的記載。
古夜郎從戰國至漢代鼎盛時期到公元1120年的北宋時期,曲曲折折走過了一千多年時間,從鼎盛時期的貴州與四川、雲南交界之地遷到西南與中南接壤的湘西新晃,也走過了千年的滄桑。古夜郎在新晃建縣、廢縣又復置,前後又經歷了500來年的風雨歷程。
清朝的《湖南通志》有「潭州:上古之苗國之地,春秋戰國屬楚」。「苗,自長沙、沅、辰以南,盡夜郎之境有之。」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建 置沿革》卷有「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門也,在漢屬夜郎國」的記載;《晃州廳志·藝文卷》有「清王漁華題竹王廟和梅嶧夜郎覽古詩……」清代前,晃縣為紀念夜郎王的竹王廟早已成為老縣城的一大名勝風景地。唐代長孫無忌著《隋書·地理志》中也有記載:「唐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軒舞州。開元十三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又名業州。大歷五年,又更名獎州,或為龍溪郡,屬江南道,領縣二峨山、渭溪。」
龍景和編注《晃州歷代詩選注》摘錄的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湖南省第十區專員來晃視察撰的一副對聯上也寫有:「黔頭楚尾夜郎國;白芷丹砂酒店塘。」
我只是摘錄了部分有關新晃和古夜郎血緣關系的文史資料,但就以上這些文摘,就足以證明新晃確實是夜郎古國中後期的夜郎國(縣),且在境內前前後後、斷斷續續持續了500餘年歷史。不能說不是一大發現。
揭開「牂牁江」神秘的面紗
說「牂牁」,人們最快的反映是西漢打夜郎的那條河。它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神奇和神秘。是什麼?是怎麼與夜郎連在一起的?江到底是哪條江河?江與連接沅江(湘西懷化境內主河流,湘江主支流)的潕水 (懷化境內主河流,在洪江與沅水會合) 到底是什麼關系?與新晃侗族自治縣又有什麼關系呢?問題多多,猜想多多,讓後人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和猜測。想要揭開神秘的面紗,我還真費了一番時間呢。
南朝宋的范曄寫的《後漢書》卷八十六有這么一段話:「初,楚頃襄王時,遣將庄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船處,乃改其名為。
沅水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發源於貴州黔東南,分南北兩源,經湖南新晃入湖南境地,在洪江市托口與渠水會合後才正式稱之為沅江流入洞庭。
潕陽河古稱潕水。源於貴州黔東南,從新晃侗族自治縣入湖南境地。經洪江入沅水。為溯其源,我上貴州黃平不下十次。
二千多年前漢朝攻打夜郎的路線就是從懷化境內的沅水轉潕水再經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古夜郎地)滅夜郎的。潕水河就是江。所以新晃與古夜郎和古的歷史淵源就有得故事了。我們在新晃沿河出土的許多文物和現存的許多廟宇遺址中都找到與竹王(夜郎王)有直接關系的諸多歷史遺址。有著如此之多歷史故事的新晃和江,哪能不神秘呢!
夜郎「自大」的千年委屈
夜郎國的後人因為一個成語「夜郎自大」抬不起頭,夜郎真自大嗎? 「夜郎自大」的由頭,是從西漢漢王派住探辟西南通住印度道路的使者與滇王的一次拜訪交談引起的。
從《史記》、《後漢書》到《漢書》有關夜郎的最原始記載資料看,漢代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從西域歸來,對漢王說,在印度和其他國家,他見到四川的絲綢以及邛竹杖等來自漢朝西南的物資,得知早在他探辟西域之道之前,西南的民間商貿流通就可以從西南到印度了,而且從西南到西域,「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今四川),身毒國(今印度),道便近,有利無害」。漢王想從西南打通通住西域的道路,於是派使者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去西南探辟通往印度的道路。在途經雲南時,拜訪了當時的滇王。並與滇王和西南幾個小國的王侯們會晤。
因當時道路不暢通,交通不便,各地諸侯分踞一地,不知漢朝有多大的面積,所以滇王問漢使者:「漢與我孰大?」意思是「漢朝與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些?」在坐的夜郎及諸者隨之亦然。漢朝的使者回去後,告訴漢王,說「盛言滇大國,足事親附」,請「天子注意焉」。
夜郎「自大」,冤就冤在它是「替人受過」和清代作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作者)的一個形容句,帶來的數百年蒙羞。
夜郎替滇王受過受得冤屈。當時與漢使者對話詢問兩國大小的是滇王而不是竹王(夜郎侯),在二千多年前的年代,既沒有飛機,又沒有火車、汽車,秦始皇當時興建的五尺道(國道公路),也沒有遍及今日中國大地,尤其在中原通往西南以及西南廣大地區,水路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再就是馬幫山路。所以不論是滇王還是夜郎,以為自己數千里的領域很大是很自然的。消息不通、視野不開闊而產生的孤陋寡聞應該可以理解。退一萬步說,向客人問問兩國的領域誰的大,以便知己知彼,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何況問話的是滇王而非夜郎侯。
夜郎還冤在「名人」的「錯誤理解」而引來了成語「夜郎自大」傳於後世。
清代的大文學家蒲松齡,在他的《聊齋志異·絳妃》一文中有這么一段「駕炮車之狂雲,逐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聊齋志異》數百年來都是老少皆娛、雅俗共賞的鬼怪小說,也是中國的精典名著。「夜郎自大」由此而來,也由此家喻戶曉。「夜郎自大」雖然是一個非常形象、深刻、生動的成語,這是文學先祖留給後人的文化財富,但就當事人的夜郎來說,明擺著就顯得太冤屈了。我自己也是一個作家,不敢批評文學先祖,但就先祖筆下「夜郎自大」造成的數百年「冤假錯案」,我以為該是澄清的時候了。其實如果你親自到夜郎之地來體驗一下,很容易發現夜郎人雖然聰明,不但不驕傲自大,反而過分的謙讓,讓人覺得有些「憨態可掬」。
夜郎古址覓古跡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為詩友王昌齡貶為龍標縣尉,所寫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王昌齡大李白約3歲,生於公元698年(?),757年安史之亂後被刺史閭丘曉所殺。李白和王昌齡都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兩人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同為朝廷作過官,先後被朝廷貶發過,又是同一朝代的詩人,與杜甫一道曾是學藝上的知交。李白聽到王昌齡要貶到湘西龍標縣去的消息之後,寫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以寄友情。李白知道湘西龍標(今洪江市黔城)是夜郎之地,是因為他一生中曾多次途經此地。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唐代以前就是夜郎區域,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劃為夜郎縣時,李白和王昌齡都還沒出生。但雲南、四川、貴州等西南人通往中原和江南,水路、陸路都要經過此地。李白祖籍在隴西,5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之後自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游蹤所致,幾近半個中國。來來往往自然要數過晃縣之境了。所以李白聽到王昌齡要貶到龍標,就知道他去的地方是夜郎之地。
李白還有個災難的經歷,安史之亂兩年後不僅使王昌齡無辜丟了性命,也使李白無辜受牽連。李白受李永王奪位牽連,出獄後被判處流放夜郎。李白也沒想到當年王昌齡遭貶到夜郎,如今與王昌齡一樣,也被貶成夜郎國的貶謫之人了。在清代以前的新晃縣八景之一的鎮江閣中,還有李白的畫像,傳說李白遭貶路過此地宿營時,常在鎮江閣上望著潕水飲酒作詩泄憤哩。
龍溪只在龍標上,秋月孤山兩相向。
譴謫離心是丈夫,鴻恩共待春江漲。
這首《送崔參軍往龍溪》的仄韻七絕詩,是唐代七絕詩人王昌齡貶為龍標縣尉之後,在龍標(今晃縣潕水河下游洪江市黔城)送別左遷龍溪(新晃)的崔參軍所贈。崔參軍何許人也?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參軍,唐代府、州參佐之類的官員。而龍溪就是新晃縣今縣城重鎮,與新晃城對河相望,據《新唐書·地理志》上的記載,唐代的龍溪為龍溪郡,隸屬獎州(也在新晃),原本潕州。長安四年以沅水之夜郎、渭溪二縣置。所以王昌齡在送崔參軍時,用了「龍溪只在龍標上」,把龍溪和龍標的隸屬關系與地理方位一語道清。也給後人提供了尋古的坐標。
王昌齡在這沅水與潕水交匯的黔城(龍標)當了9年的縣尉。留下許多詩篇,這首《送崔參軍往龍溪》只是其中一首。但卻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不失志、友情視生命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把新晃古夜郎的歷史沿革作了藝術的記載,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在今洪江市所在地黔城,還有許多紀念王昌齡的名勝古跡呢。如芙蓉樓、送客亭、千年古柏、玉壺亭與玉壺碑、芙蓉池、碑廊、南正街等。
「夜郎」因司馬遷的《史記》名見經傳,在司馬遷、李白、王昌齡、范曄之後,還有多少文人墨客途經此地,或與友共吟,或遙寄友情,留下千古優美的詩篇和史記。
清朝有位名叫王漁華的文人,游居龍溪,在游覓了老晃城的竹王廟後,對夜郎的身世和晃縣的風土人情欣賞之餘,情不自禁,豪放不羈,揮墨寫下一首《題竹王廟》:
竹林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
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這首詩道出了龍溪與竹林交織相映,吊腳樓與龍溪倒影漣波的人間美景,也寫了看到此地的山歌伴著古音古韻的銅鼓,熱鬧非凡,百姓安居樂業。詩人覺得(清代)夜郎古域上的人家,生活過得比夜郎王好。入鄉隨俗,既然當地百姓如此敬重夜郎王,他也進廟拜拜夜郎侯的三兒子夜郎王。
同在清代,有位江南人名叫王協和,因為新晃的潕水上接貴州潕水(清水江),下到洪江通沅水進洞庭達長江,到漢陽(武漢),所以去貴州必須從新晃縣過境。因此,在去貴州任主考路過晃州時,船到新晃便觀民俗,游名勝,看到晃縣古色古香古樸的民俗民風,禁不住題詩一首:
《晃州道中》
楚塞行將盡,江流去轉長。
萬峰懸馬首,一線入羊腸。
土禁丹砂穴,風吹白芷香。
猶數驛,此處竹郎王。
這位王主考的船行到湖南的新晃,知道這是古楚的邊陲之地,但那一江氵無水還將載著他繼續行至貴州的目的地。因此他對晃縣通貴州兩岸山峰林立,潕水一線天的奇麗風景,贊不絕口。在晃縣之時,對晃縣的土特產丹砂和白芷大加頌揚,他知道在這條古稱為河的潕水河上,有無數的驛站,但惟有晃州這個驛站特別,除了好山好水好景緻外,這里還是夜郎王的宿地。所以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我們從能找到的清代詩中看晃州夜郎歷史的名詩還有許多。如清代一位本地貢生叫李大的也寫了一首《西溪雜詩》。詩曰:
一水分流自九牙,竹王遺跡嘆幽遐。
不辨雨中公母子,亂山竟日叫鉤車舟。
清代嘉慶二十二年,在晃州直隸廳任訓導的澧州石門人士梅嶧,在晃縣任職期間,也作有多首詩篇。如當時晃州八景,他是每景必吟,每景有詩。其中觀竹王廟景時有《夜郎覽古》:
……
何時夜郎起(遁)水,英聲剖出大竹兒。
自侯自王莫敢攖,跨有楚蜀兼羅施。
……
早聞沅有夜郎縣,再改峨山天寶時。
今之晃州如內地,不比昔日徒羈縻。
這位晃州訓導在赴任之前就知道晃州古時是夜郎縣,以為就如書中說的那樣,這里是野蠻苗風的羈縻之地,沒想到到了晃州後,看到這里跟內地一樣,有埠有街有文化,才知道晃州之地並不野蠻。
清代文人墨客對新晃古縣城的詩情畫意尚且如此,當代的文豪沈從文對新晃也有評說。他在《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一文中如是說:「……一條河水彎彎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環抱,氣象格局小而美。讀過歷史的人必以為是古夜郎國……湖南境內的沅水到此為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
讀著歷代文人墨客滲著墨香的古詩,那有著二千年歷史的夜郎,早已雲過天邊,只有濤聲依舊的晃縣,讓遊子的故土情感俱增,我在參加新晃縣委縣政府為這部書稿召開的審稿座談會上得知,迄今為止,全世界共有4個國家28個省區的文化人為新晃古夜郎吟詩頌詞,撰寫文章,抒發對古夜郎的情懷。新晃縣也許是受到歷代詩人影響,這個縣的文化人特別愛寫詩,且多是古體詩。還有一個詩詞協會呢。據說有數百人。近些年他們共出版印刷了10部詩集,不簡單。神秘的夜郎,神奇的逸事
㈢ 夜郎古國的辨析夜郎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庄?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余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是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斗,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日,由中科院長沙土地構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湖南沅陵窯頭村一帶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初步確認位於沅陵縣城南窯頭村的古遺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遺址。那40餘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規格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遠遠超過了當年震驚世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20米×17米的規格。 有專家認為在古墓沒有開啟前,尚無法完全確定窯頭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書記錄表明,這一帶的確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區所在。沅陵縣古稱辰州府,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貫穿全境,構成大小910多條復雜的河汊水系。
歷史上,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這一帶在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曾產生過史載的以「五溪蠻」苗人勢力為主的古國(且蘭國?或夜郎國?),當地土著力量的轄區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圍重合。此發現有望揭開「西南苗夷文明中心之謎」。沅陵考古專家夏湘軍說,黔中郡轄現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貴州東北部地區。沅陵與貴州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長江的必經之路,是兵家必爭之地。傳統上認為古夜郎主要在貴州境內,但是據史書記載,夜郎當時有10萬精兵,這么龐大的隊伍,需要一個廣闊的領域來支持,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同時他又指出,唐代這里曾叫過「夜郎縣」。據考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熊宗仁所長說,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志。
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系。「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於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當地老百姓稱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場還可看到殘牆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牆,分成內外城牆,用土石築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後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後裔大都姓金。據史書記載,永樂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後由長子金庸赴京承襲安撫使職,次子金鑒分襲後苑土司(今貴陽金築鎮),三子金鐸分襲谷通土司(今羅甸)、四子金鈞分襲揚義司(今福泉)。在當時社會里長子應掌管中心統治區,其他後裔分襲其他邊疆之地,可見當時廣順是處於政治中心地位的。著名學者莫友芝說,據清朝著名史學家鄭珍認為,夜郎縣在今府治左右。古都城外東面1公里處的九龜下灘處還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專家們認為整個古都城的布局與設置,都與史書記載的十分吻合。但此處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還有待進一步研考。 熊宗仁說,貴州的牂柯江被中外專家譽為「夜郎都邑之鄉」,木城郎岱古鎮被譽為「夜郎國都前宮」,很多的學者都認為這里是夜郎國的首邑。牂柯江區境內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層山的來歷,就與夜郎國興起來的牂牁國都有關。相傳,夜郎王希望選擇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柯江打鐵關一帶山峰重重疊疊,雲遮霧繞,恰似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業氣勢,於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頭上數山峰,數來數去只有99個,哪知他竟將腳下站著的一個漏數了,為此他只好非常遺憾地將夜郎國都建在美麗壯觀、氣勢磅礴的牂柯江畔。從這一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柯江、大補王寨、古驛道、古驛站、牂牁古國的女陰圖騰、牂柯江畔碩大的王子墳、古烽火台、「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古石碑,無不顯示出夜郎王侯的氣勢和風度。 另外,茅口一帶的老百姓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青銅酒杯、青銅手鐲、銀質針線盒,月亮洞中發掘的夜郎王、王妃遺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證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鎮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時發掘了連片鋪道路的大青磚。不難想像,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中心,絕不會用在當時算是高檔豪華的大青磚來鋪道路。賀國鑒先生說夜郎王國的首邑也可從水道進行對照考察。
據《安順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屬而入茅口河。郎岱、鎮寧、歸化(今紫雲)之西北,蓋屬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來,夜郎國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區月亮河流域,並根據「夜郎臨牂柯江」的文獻記載,茅口是夜郎水運的起點。 據熊宗仁介紹,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後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間,右傍老王山,左臨牂柯江,依山傍水。這個村有100多戶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須有8.5米長。 這里民風淳樸,好客熱情,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端莊大方,言談舉止優雅得體。更令人驚奇的是,牂柯江一帶屬亞熱帶氣候,海拔低,日照強,這一帶的人們膚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臉桃腮,身段優美,長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們柳眉杏眼,水靈動人,白玉般的牙齒和仙桃般的紅唇再配上淺淺的酒窩,一顰一笑氣度不凡,大顯王室遺風。旅遊開發專家汪朝陽先生經多次實地考察認為,這里三面環山,惟有險峻的打鐵關地勢險要。牂柯江解決了古代水運和生產生活用水,兩岸土地肥沃,盛產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確是利用天險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牂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從各方面情況看,這一帶具有建立都邑的條件。再說這里的姑娘,長相氣質與牂柯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樣,這可能是遺傳基因和宮廷遺風形成的。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後裔。 現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戰國秦漢時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與它有關的古柯,下延至夜郎滅國以後漢晉直至當今。夜郎是我國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或曰部族聯盟。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庄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其存在的上限似難確定,下限則被認為是在漢成帝河平年間(約公元前27年)。這一年,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盡管過早地凋謝了,而它的影響卻歷久不衰。
㈣ 誰知道有關夜郎這個國家的資料!
這里有詳細的資料,您可以專看一下屬http://ke..com/view/18389.html?wtp=tt
㈤ 以前的夜郎國現在在哪個地方
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和南部,位置在今天貴州六盤水畢節一帶。
關於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因為牂牁江是今六盤水市與普安縣的交界處,所以六盤水和畢節赫章可樂遺址這一片被認為是夜郎古國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
《史記》中記載夜郎是當時西南夷中最大的國家,「臨牂牁江」,漢武帝時因意圖攻打南越國,派唐蒙出使南越國,發現當地有蜀地生產的枸醬,得知是從夜郎來的,因此上書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國。
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見其首領夜郎侯多同,並厚賜其財物,約定要在當地設置郡縣官吏並以其子為縣令,夜郎侯認為其國家與漢朝距離遠,就暫且先答應,但後屢次不服於漢,後因此有了「漢孰與我大」此一名言,成為「夜郎自大」一成語的典故。
清朝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譯文:開著炮車飛快的跑,變的夜郎自大。自恃有貪狼的霸氣,就不尊重河伯)」直到漢朝滅亡南越國後,夜郎國才開始入朝,武帝封為夜郎王。
《漢書》記載夜郎王興在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時舉兵反漢,漢朝派兵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直到宋朝還短暫的出現過夜郎縣的稱號。
(5)湘西夜郎古國擴展閱讀:
古夜郎國興起於春秋時期古牂牁國境內的夜郎邑,後來取代了牂牁國,成為西南最大的一個部族聯盟,境內存在諸多小部族,夜郎君長自稱為夜郎王,並控馭著這些小部族直到秦朝。
秦朝為了強化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在夜郎境內實行郡縣制,夜郎國被壓制。秦滅後,夜郎興起,遂不臣服於漢朝。
到了漢武帝建元六年夜郎王多同時,漢武帝為了開辟南越,派唐蒙出使南越,唐蒙上報朝廷說要征服南越,必須要利用夜郎,並經夜郎境內浮江而下,方能迅速征服南越。
漢武帝同意了唐蒙的意見,並任命唐蒙為大將軍,帶人從巴蜀符關南下進入夜郎,會見夜郎王多同,雙方商議在夜郎國設置郡縣,多同答應了。
於是朝廷劃出夜郎原控制的烏江北岸地區歸廣漢郡,合並為犍為郡,治地在今天遵義縣。接著向巴蜀等地征了大量的民夫在夜郎境內修建驛道,史稱為「五尺道」。
不久北方的匈奴對大漢朝形成威脅,因財力和物力有限,不能對西南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漢武帝聽取了丞相公孫弘的意見,暫時停止西南的開發,只在境內保留一些據點,並把夜郎國的城邑夜郎邑設置為夜郎縣,且蘭國設置為且蘭縣,派一個都尉鎮守此地。
而此時夜郎北邊的犍為郡發生動亂,派駐犍為郡的漢官都紛紛往北逃走,此地遂脫離朝廷的管理。再接著南越又發生叛亂,朝廷派出軍隊再次經夜郎前往討伐,於是又開始開發西南。
因為在開發的過程中征調當地大量民夫,造成很多民夫死亡,且蘭的君長率先起來抗議。朝廷又派軍隊滅了且蘭,接著又滅了南越。
平定南越以後,朝廷又開始對夜郎進行徹底改革,將夜郎全境以及之前脫離夜郎的犍為郡全部進行郡縣制改革,設置為牂牁郡,郡治在且蘭縣,都尉治夜郎縣。
此時曾被朝廷封為夜郎侯的多同無力與漢朝抗爭,於是降順朝廷。多同降順朝廷以後,朝廷晉封他為夜郎王,劃且同亭這個小地方作為他的封地,維持夜郎國的稱號。
這時的夜郎國從性質上並非此前完全獨立的夜郎國,而是漢朝的一個侯王封地,並且在行政管理上還得聽令於牂牁郡的太守。這個夜郎國從漢武帝一直延續到漢成帝河平年間,夜郎王興因與其他小部族發生矛盾,不聽牂牁郡太守陳立的調解,陳立據此將夜郎王興殺了。
夜郎王興被太守陳立殺了之後,興的老岳父翁指和兒子邪務率眾抗爭,陳立派出軍隊鎮壓,並斬殺了興的岳父翁指,興的兒子邪務下落不明,至此夜郎國不復存在,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從多同開始至興結束,歷經四個侯王110年。
從這個過程來看,其實真正的夜郎國在多同時代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後來的夜郎國不過漢朝的「諸侯國」罷了。
夜郎國的消失,不是通過武力征服,而是通過溫和的政治改革,逐漸削弱其勢力,抽繭剝筍似的將其吞並,所以其消失過程顯得有些漫長和溫和,才導致其在歷史上成為一大謎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夜郎國
㈥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國在哪裡
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夜郎自大》是出自我國古代的一個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夜郎古國因被人們所熟知。歷史上的「夜郎國」曾是一個國富兵強的泱泱大國。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
(6)湘西夜郎古國擴展閱讀:
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的夜郎。李白所說夜郎,為唐玄宗天寶年時在今貴州桐梓一帶所設的夜郎郡,時間上距夜郎滅國已700多年。此前晉朝也曾在貴州設置過夜郎郡,地點大約在今貴州北盤江上游,距夜郎滅國也已300多年。歷史上用夜郎作縣名更出現過多次,上述前後兩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縣。
此外,唐初在今貴州石阡一帶曾設置過夜郎縣。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帶又設置過夜郎縣。宋代也短時間在湖南新晃設置過夜郎縣,這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叫夜郎的縣名。進入21世紀後,貴州數縣市及湖南有關縣市曾爭相更名為夜郎。
湖南新晃縣2010年宣布,將斥資50億元人民幣重建「夜郎古國」,貴州則證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追溯到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存在約300年後神秘消失。由於其歷史原貌與都邑所在史籍少有記載,近年關於夜郎古國屬地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㈦ 中國的古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夜郎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仡佬、土家、彝為原生態夜郎系民族;布依、侗、水、苗、瑤和未定態漢族為融合態夜郎系民族。遁水聖母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義赤水河流域為夜郎文化的核心輻射區域;黔、湘、桂、川、鄂、滇為強輻射區域;中原和越南為次輻射區域;東北亞、東南亞一線為遠輻射區域。夜郎文化的歷史長河長流至今。竹文化、竹筒文化、蘆笙文化、復原大夜郎國古樂舞綱要。從民族語言的語族、語支分為四類。實際可復原夜郎祭祀、巴楚樂舞、竹筒古樂、八音古、中華古樂。
一、夜郎的族屬諸問題
1.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
古夜郎國問題眾說紛紜,延於今日。較主要的文獻有餘宏模的 <<古夜郎境內的彝族先民>>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和王子堯、劉金才主持編譯的<<夜郎史傳>>。對於夜郎研究來說,漢文典籍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惜自司馬遷始,語焉不詳。故不得不參以現存少數民族典籍與民間傳說,並證以地下考古材料。試觀何光岳<<南蠻源流史>>①,可知「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簡而言之,即「夜郎」為古南越人口語的譯音,「夜」本作「謝」。即古代的「謝」民族。戰國中期,「西南夷君長以什計,夜郎最大。」②據<<水經注·江水注>>稱之為「大夜郎國」,疆域在今川東、川南的資陽、安岳、 自貢、樂山、仁壽、眉山,黔北的遵義,桐梓、赤水,且「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③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東與滇東北部,和桂西北部。幅員遼闊,經濟、文化、軍事已相當發達,擁有精兵十萬,乃至於敢於同西漢中央相抗衡。漢初積貧積弱,皇帝都配不齊五匹顏色一致的馬拉的車駕。乘牛車上班的王朝嫉妒富庶的夜郎。漢人「夜郎自大」之謂,實系狂妄的大國沙文主義。今日觀之,並無貶義。
成語「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含金量不可評估。
夜郎因強大而致禍,天鼎六年以後,為漢武帝遣唐蒙殺之。竹王的三個兒子被降為列侯。④但夜郎仍保持其民族特性,西漢在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只得恢復了夜郎王的稱號。至漢成帝時,夜郎王興同牂柯太守「舉兵相攻」,被將軍王鳳設計斬首。此後,夜郎族人遂以酋長身份臣服於中央王朝。西漢的夜郎國境在川則僅余今之珙縣,在黔則有今之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在滇則有今之宣威至路南、陸良一線。都城為夜郎縣。秦朝置所在今之桐梓,漢在今之貞豐,晉在今之石阡,陳在今之辰溪,唐置夜郎郡在今之桐梓,又置夜郎縣在桐梓、思州(岑鞏)、⑤新晃⑥、與思南、黎平、鎮遠。治所顯然是以黔北桐梓為中心, 向黔東、黔東南和湘西擴展。這一點,有信史與今之考古遺跡與地名作證。<<丹鉛錄>>雲:「夜郎在桐梓驛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楊氏錄據目見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廢縣時所立,是今之夜郎壩,即唐珍州治所。」又<<遵義府志>>雲: 「桐梓縣城北七十里夜郎壩,城跡方圓里許,中有獅子碣,大樹蓊蔚,人不敢伐,相傳為夜郎縣,亦為竹王城。」亦即今日桐梓之夜郎鄉所在。唐貞觀八年,置郎州(今遵義市西)。由此可知,從戰國到唐宋,夜郎國境實包容了今之貴州全境,治所在今遵義之桐梓和紅花崗區,遵義者,夜郎也!遁水者,赤水也!
目前,夜郎文化的考古成果主要有普安銅鼓山,赫章可樂和威寧中水,還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有關的考古工作顯然還應當在面上加以擴大。
2.夜郎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
創建夜郎文化的主要民族是仡佬,土家、彝,這三個民族稱為原生態夜郎系民族;次為布依、侗、水、苗、瑤和未定態漢族。他們一般是在某個時期融入了夜郎的一個支系,因此,這六個民族稱為融合態夜郎系民族。
眾所周知,一部中華民族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今日大西南身高一米六左右的男女,實際上都是古代夜郎族或巴族的後裔,只不過他們的古民族族源失落了,從而無可奈何的融入了大雜燴的漢族。這部分漢人姑且稱為未定態漢族。
前文已述,「夜」即古之「謝」族;「郎」既古之「狼」族,到夏商時其一支遷徙至中原,到周朝時還建立過不羹國;此處還有古之僚族(古濮人之後裔)。這三個民族為夜郎之本色,而夜郎文化的發祥地則是遵義的桐梓。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雲;「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 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 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後遂殺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郡國志》、《華陽國志.南中志》同。這是繼《史記》之後關於夜郎的信史所載;前為7000多年前的一個美麗的圖騰傳說,後為2000多年前的史實。這個傳說指示了夜郎竹崇拜的淵源,值得注意。竹王誕生的「三節大竹」就是隱指竹王所代表的「謝」、「狼」、「僚」三族也。而三族均源於那位「浣於遁水」的女郎,這就直指母系氏族時代一女多夫的婚姻關系。今桐梓至赤水之間的赤水河兩岸,仍舊修篁撲面,長筏如龍。楠竹林場,浩瀚無邊。這舉世矚目的水鄉竹海,便是夜郎聖女魚水歡歌的故鄉!西漢初年的那位「竹王多同」,通「多筒」。仍強調其「多筒同一」的族源背景。後竹王為武帝所殺,「夷僚」(彝族、土家、仡佬)仍奉之如神,「甚重之,求為立後」,顯示了對竹圖騰異乎尋常的認同。
這是一首民族團結的翠竹青枝的悲歌。
夜郎各族似乎始終同「三」有不解之緣, 「三節竹筒」之外,如唐朝牂柯蠻有東謝、西謝、南謝三個部落;據《華陽國志》,漢晉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祠。史志 證明,三郎祠遍布黔、桂、鄂、川、滇、湘各省。
據《酉陽直隸州志》稱白帝廟供奉的三人為「母感龍產三男者,或日竹王江氏」。這是赤水聖母傳說的又一版本。赤水下通長江,鏈接巴楚文明。聖母有感於江龍之奔騰,遂清凈受胎,生下三個大胖小子。由此可見,「三節竹筒」確系「三男」,即三個民族。何光岳認為江氏即「金竹公多同」,可從。巴人所崇祠者為白帝,故巴人江氏為夜郎的一支。著名的竹枝歌,應即夜郎竹王之歌。由此可判夜郎為今之土家族先民。
今遵義方言慣稱「竹」為「金竹」,鴨溪天旺有名為「金竹」之地。
建議在遵義制高點的竹林中塑立高大而美麗的遁水聖母雕像,手擎聖物——三節竹筒。政府年八月卯日公祭之,民間四季香火不斷。其實遵義百姓崇祠的「送子娘娘」也者,實系遁水聖母。媒體可加大宣傳力度,讓遁水聖母之名聲,不亞於聖母瑪麗婭和媽祖!為此,可採用開通夜郎網站,舉辦國際夜郎文化節暨學術研討會等措施。文學藝術界對此大有可為。
夜郎的一支融合於僚人,《苗防備覽》所記仡佬語稱「竹」為「蓋腦」,其音同「仡佬」。可見今之仡佬族正是《漢書》所謂的「以竹為姓」的道地的夜郎後裔。
謝氏的一支融入彝族為「金竹金氏」「自謂夜郎竹王之胄也」「久之以金為氏」⑦。王子堯主持編譯的《夜郎史傳》為夜郎史研究的新創獲。如余宏模所評,該彝文手抄本年代最遲不晚於清朝,上限無考。是書詳細記述了彝族先民中武部族夜郎家支歷史。可補漢文典籍之不足。
謝氏一支融入瑤族,成為瑤族十二姓之一。一支融入了湘西、貴州的苗族。
夜郎的一支融入今之侗族, 稱為 「龍標之夜郎」⑧ 。一支融入貴州宋家之苗族,稱為「浪宋人」⑨。
一支傳入貴州布依族大姓之謝氏。
今遵義地區族屬待定的土著漢人,多為夜郎後裔。
總之,「夜郎」一詞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夜郎人就講究民族團結與融合,是為真夜郎之風采。她肯定不屬於今之哪一個少數民 族。她的一枝曾遠播於中原,影響了中華文明。遁水聖母是今之仡 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瑤、待定漢人等諸民族共同崇拜的 祖先。一節竹筒一民族,多節竹筒多民族;竹竿多節拔地頂天,坐 斷西南傲霜雪!這當然僅屬個人見解。
由於歷史資料、考古資料、口碑材料之局限,欲充分確證夜郎之族屬,的確困難。因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民族的雜居、通婚、以及大大小小幾未中斷的兼並戰爭與民族的遷徙等等,故欲考核其間變遷之詳情,往往無從下手。是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斷,理還亂!」故能從宏觀把握一大致結論足矣!
有一點我想提請學界予以關註:即夜郎族屬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民族團結與融合的問題,那麼,有關族屬的學術研究乃至政策審視,也應當落實到民族團結上面。同時,我們抓夜郎文化,就是抓生產力。
二、夜郎文化的傳播與交融
1.夜郎文化的四大輻射區域
各代夜郎國和夜郎部落的疆域並不能劃定夜郎文化的地圖。因夜郎文化偏能以其獨有的魅力,光芒四射,超越時空,為其他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包容和消化吸收,從而為中國文化、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狼人從黔北遷至中原,其在中原必然留存它的影響;如良人在甲骨卜辭中為商王宮的美女,在良鄉之北的昌平縣北有狼山等⑩。這是前夜郎文化。有人以貴州至今尚有跳花桿的風俗,認為甲骨文「華」即花桿,中華文明源於夜郎,可參。今仁懷王志良的花桿蘆笙曾獲全國民族體育金獎,故此說信非虛言!
大約距今7000年前,黔北赤水河流域翠竹青枝的海洋中,誕生了遁水聖母的夜郎竹文化。遁水聖母的前人在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發掘、鑒定中,被命名為「桐梓人」,這是中國華南地區用火最早的古人類。遵義遂為夜郎文化的核心輻射區域。今天,桐梓的「夜郎壩」應成為遵義的品牌。
夜郎在先秦占據川東、川南,那裡自然留存了豐富的夜郎文化。遍及黔、桂、川、滇、湘各省的三郎祠,證明這五省有濃郁的夜郎文化。這些地區是為夜郎文化的強輻射區域。
據《通典》卷184所載,越南古』代曾有文郎國,學界多認文郎即夜郎。因此,中原和越南為夜郎文化的次輻射區域。
美麗的竹王傳說和竹子生人的故事遠播於東南亞、東北亞、南洋群島和日本列島。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夜郎文化的遠輻射區域。
夜郎文化的四大輻射區域,決定了它是一個全國性的和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和研究課題。
2.夜郎文化的歷史長河長流至今
夜郎文化猶如歷史的長河,它從遠古的遁水流來,同多種文化交融,由娟娟細流匯集成大江,奔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以昂揚的風姿,走向未來。
竹王多筒離我們已十分久遠了,但竹文化中的竹筒文化卻就在我們身邊。中國南方火車上都能吃到小小的竹筒肉,西南餐桌上的大竹筒湯羹。貴州山地民族男女青年的「竹筒情歌」,一次又一次的演繹著遁水女郎的愛情故事。三節竹筒制的芒筒在姑娘們手中朝天吹著持續的低音,而男青年手捧著或抬著長短不一的竹製蘆笙沸天地地吹奏著竹王的頌歌。以致於在竹筒文化中又衍生出一個毫無爭議的重要概念——蘆笙文化。蘆笙文化是葫蘆文化與竹筒文化相交匯的產物。
夜郎文化說到底就是竹文化。竹文化對中國音樂史的貢獻,就是先秦八音樂器的分類(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中的「竹部樂器」。即排簫、篪、相、言、管、龠』應、雅等。至於竹弓、竹席、竹樓、竹筏之類的竹文化的經濟意義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貴州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竹為家神的傳統。中國文人以竹為「歲寒三友」之一,便是竹文化與儒文化交融的產物。
1990年, 出於研究的需要,我曾給一個的侗族蘆笙隊的隊長商量,打算購買他們全隊的全套蘆笙。我開始以為只要隊長點頭便成交了,豈料他卻說要召集全隊的成員開會商議此事。該隊有60多歲的老人和十一二歲的娃娃,十來個人坐在一起商議此事,人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小娃娃的意見和老人的意見同要重要,只要有一個人反對此事便告吹,我遠遠的看著那兩個小孩一臉嚴肅地同成人們討論著,真有幾分擔心。 侗族蘆笙採集到了,我也從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民主精神。現在想來,這不就是古夜郎國「議朗制」的遺風么!
總之夜郎文化的主體是竹文化,它在經濟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意義均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夜郎與巴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交融關系,巴文化是夜郎文化的一個分支。
到唐朝,黔北的夜郎文化又與佛教文化碰撞,相互影響和綜合。史載唐朝牛騰在貴州大布佛教,大興佛寺。寺廟建築與苗侗吊腳樓懸空與寺廟的穩重相融合,如鎮遠青龍洞便是(11)。此後隨著中央政權對貴州統治的加強,以文廟為載體的儒家文化也大舉進入貴州,與夜郎文化交相輝映。因此,夜郎文化是兼容性極強的開放性文化。2000多年來,以黔北為中心區域,不斷向周邊輻射。
謹建議四大班子呈報將遵義市名恢復為「夜郎市」,將桐梓恢復其名為「夜郎縣」。
所以,中國的古夜郎國在今貴州省桐梓縣境內!只有他才是中心,其它地方號稱夜郎的只不過是夜郎國的附屬地,只不過是從夜郎國延伸出去的一小塊范圍!!!!
㈧ 古夜郎國在貴州哪
在今貴州的西部和南部。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里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
夜郎國是西南地區最神秘的古國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在今天中國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四川西部一帶生活著許多大小不一的民族或部落,主要有夜郎、滇、邛都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巴蜀以南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西南夷。
(8)湘西夜郎古國擴展閱讀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一州主,不知漢之廣大。」(譯文: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意思是說,造成誤會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擁有幾十萬人口,疆域面積約二十多萬平方千米的政權實體,已經算不小了。古夜郎國疆域內秦漢之時因驛道不通,對外交流困難,其君長處於長期封閉狀態,在其統領的疆域內唯我獨尊,不知天下有漢。
如此一來,夜郎君長或滇國君長不待見漢使,問出一句「漢孰與我大」並不顯得奇怪。所以說「夜郎自大」並不是沒有原因,並不只是夜郎君長不自量力的一番「狂妄」。
山重水復的夜郎地區,最早與巴蜀並無大道可通,漢武帝執政期間,大力開放西南夷,修路成為一件大事,漢武帝派唐蒙征發巴蜀廣漢的兵卒數萬人修建道路,後人稱為夜郎道。
西漢末年,夜郎與周邊小國發生爭斗,於是漢朝派遣陳立出任郡守出面調停,夜郎王仍不服從。陳立簡裝輕騎,直入夜郎腹地,果斷斬殺夜郎王。從此,夜郎作為一個地方古國的歷史由此終結。
㈨ 有誰了解夜郎古國的歷史,給我講解一下
夜郎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原居地為今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系。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
西漢初,竹王多同興起於遯水(今貴州北盤江),自立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撫多同,並於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數縣,屬犍為南部都尉。漢對西南夷的經營從此開始。元光六年,漢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驛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馬相如等又奉使宣撫。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聽調遣,乃於翌年發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設牂柯郡(治今貴州關嶺境)與夜郎等十餘縣,同時暫存夜郎國號,以王爵授夜郎王,諸部族豪酋亦受冊封。西漢末,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卧侯俞連年攻戰。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陳立殺夜郎王興,夜郎國滅。夜郎立國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國者究系何族,眾說紛紜,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傳世貴州古彝文經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來撫育」,「多同權威高,多同天宮主」,「祖宗變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記載;傳說多同亦稱金竹公,可見彝族視多同為祖先。又據,今在威寧縣出土的漢代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四十多個,其中二十八個一般認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則漢代貴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並具較高文化,夜郎國或即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諸部落自戰國時代以來便與秦、楚、南越諸地有貿易關系,至西漢成為漢郡縣後,日益受到漢文化影響,中原的鋼鐵製品、手工業品、生產工具與灌溉技術等都很快輸入夜郎地區,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挖掘的很多漢墓中的遺存足資證明。但這些遺存同時證明一部分土著習俗文物也遺留了下來。 [編輯本段]夜郎自大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成語至遲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成書於光緒後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裡肯甘心就範呢?」
其實夜郎國君並非妄自尊大向漢王朝叫板。夜郎是僻處大山的方國,即便現在交通也多受限制,兩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來,急於打聽山外世界,實為人之常情。 [編輯本段]附:《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
㈩ 夜郎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啊
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國貴州省桐梓縣夜郎鎮(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詩人李白流放之地)
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原居地為今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
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系。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
西漢初,竹王多同興起於遯水(今貴州北盤江),自立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撫多同,並於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數縣,屬犍為南部都尉。漢對西南夷的經營從此開始。元光六年,漢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驛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馬相如等又奉使宣撫。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聽調遣,乃於翌年發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設牂牁郡(治今貴州關嶺境)與夜郎等十餘縣,同時暫存夜郎國號,以王爵授夜郎王,諸部族豪酋亦受冊封。西漢末,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卧侯俞連年攻戰。河平二年(前27),牂牁太守陳立殺夜郎王興,夜郎國滅。夜郎立國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國者究系何族,眾說紛紜,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傳世貴州古彝文經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來撫育」,「多同權威高,多同天宮主」,「祖宗變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記載;傳說多同亦稱金竹公,可見彝族視多同為祖先。又據,今在威寧縣出土的漢代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四十多個,其中二十八個一般認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則漢代貴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並具較高文化,夜郎國或即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諸部落自戰國時代以來便與秦、楚、南越諸地有貿易關系,至西漢成為漢郡縣後,日益受到漢文化影響,中原的鋼鐵製品、手工業品、生產工具與灌溉技術等都很快輸入夜郎地區,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挖掘的很多漢墓中的遺存足資證明。但這些遺存同時證明一部分土著習俗文物也遺留了下來。
夜郎人的青銅矛 貴州清鎮玡瓏壩出土
夜郎國之謎
公元前122年,西漢使者到滇國(今雲南省),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而當時漢朝皆以夜郎稱呼西南各國,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實乃千古之冤。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兒,史書並無詳細記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只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兒?
據《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專家指出,夜郎沒有一個固定地點,是不斷變化的。那麼夜郎在哪兒,夜郎古國的文明中心在哪兒……
探尋古文明: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歷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漢孰與我大?」讓世人貽笑千年。「夜郎自大」作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幾乎成了貴州人的代名詞。
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夜郎作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度,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人文價值正在為世人看重。一段時間以來,湖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在搶「夜郎」。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可樂,揭開千古之謎一角
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梁太鶴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梁太鶴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壇壇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說,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里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貴州何處是夜郎
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專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樂時,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
梁太鶴說,從可樂「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說明可樂當時的繁榮,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處,疆域有多大,發掘才剛剛開始。目前除了可樂遺址外,在周邊地區發掘的遺址中,還陸續出土一批夜郎時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
梁太鶴感慨地說,夜郎文化與周邊發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於經費、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古夜郎文化的發掘、研究進展遲緩。
貴州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學家們因此殷切呼籲,希望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對夜郎歷史文化發掘的力度,這不僅對貴州文化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為填補中華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古國沉睡「沅陵」
近日,由中科院長沙土地構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湖南沅陵窯頭村一帶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初步確認位於沅陵縣城南窯頭村的古遺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遺址。那40餘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規格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遠遠超過了當年震驚世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20米×17米的規格。
有專家認為在古墓沒有開啟前,尚無法完全確定窯頭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書記錄表明,這一帶的確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區所在。沅陵縣古稱辰州府,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貫穿全境,構成大小910多條復雜的河汊水系。
歷史上,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這一帶在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曾產生過史載的以「五溪蠻」苗人勢力為主的夜郎古國,當地土著力量的轄區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圍重合。此發現有望揭開「夜郎文明中心之謎」。
沅陵考古專家夏湘軍告訴記者,黔中郡轄現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貴州東北部地區。沅陵與貴州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長江的必經之路,是兵家必爭之地。傳統上認為古夜郎主要在貴州境內,但是據史書記載,夜郎當時有10萬精兵,這么龐大的隊伍,需要一個廣闊的領域來支持,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同時他又指出,唐代這里曾叫過「夜郎縣」。據考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嗎?
熊宗仁所長告訴記者,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志。
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系。「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於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當地老百姓稱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場還可看到殘牆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牆,分成內外城牆,用土石築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
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後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後裔大都姓金。
據史書記載,永樂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後由長子金庸赴京承襲安撫使職,次子金鑒分襲後苑土司(今貴陽金築鎮),三子金鐸分襲谷通土司(今羅甸)、四子金鈞分襲揚義司(今福泉)。在當時社會里長子應掌管中心統治區,其他後裔分襲其他邊疆之地,可見當時廣順是處於政治中心地位的。
著名學者莫友芝告訴記者,據清朝著名史學家鄭珍認為,夜郎縣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東面1公里處的九龜下灘處還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專家們認為整個古都城的布局與設置,都與史書記載的十分吻合。但此處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還有待進一步研考。
夜郎水運的起點是夜郎王國的首邑嗎?
熊宗仁說,貴州的牂牁江被中外專家譽為「夜郎都邑之鄉」,木城郎岱古鎮被譽為「夜郎國都前宮」,很多的學者都認為這里是夜郎國的首邑。牂牁江區境內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層山的來歷,就與夜郎國興起來的牂牁國都有關。相傳,夜郎王希望選擇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牁江打鐵關一帶山峰重重疊疊,雲遮霧繞,恰似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業氣勢,於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頭上數山峰,數來數去只有99個,哪知他竟將腳下站著的一個漏數了,為此他只好非常遺憾地將夜郎國都建在美麗壯觀、氣勢磅礴的牂牁江畔。
從這一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牁江、大補王寨、古驛道、古驛站、牂牁古國的女陰圖騰、牂牁江畔碩大的王子墳、古烽火台、「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古石碑,無不顯示出夜郎王侯的氣勢和風度。
另外,茅口一帶的老百姓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青銅酒杯、青銅手鐲、銀質針線盒,月亮洞中發掘的夜郎王、王妃遺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證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鎮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時發掘了連片鋪道路的大青磚。不難想像,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中心,絕不會用在當時算是高檔豪華的大青磚來鋪道路。賀國鑒先生告訴記者夜郎王國的首邑也可從水道進行對照考察。
據《安順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屬而入茅口河。郎岱、鎮寧、歸化(今紫雲)之西北,蓋屬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來,夜郎國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區月亮河流域,並根據「夜郎臨牂牁江」的文獻記載,茅口是夜郎水運的起點。
憑面相能認定夜郎王室後裔
據熊宗仁介紹,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後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間,右傍老王山,左臨牂牁江,依山傍水。這個村有100多戶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須有8.5米長。
這里民風淳樸,好客熱情,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端莊大方,言談舉止優雅得體。更令人驚奇的是,牂牁江一帶屬亞熱帶氣候,海拔低,日照強,這一帶的人們膚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臉桃腮,身段優美,長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們柳眉杏眼,水靈動人,白玉般的牙齒和仙桃般的紅唇再配上淺淺的酒窩,一顰一笑氣度不凡,大顯王室遺風。
旅遊開發專家汪朝陽先生經多次實地考察認為,這里三面環山,惟有險峻的打鐵關地勢險要。牂牁江解決了古代水運和生產生活用水,兩岸土地肥沃,盛產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確是利用天險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從各方面情況看,這一帶具有建立都邑的條件。再說這里的姑娘,長相氣質與牂牁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樣,這可能是遺傳基因和宮廷遺風形成的。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後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變
貴州民族學院的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從研究來看,夜郎的國都好像到處都是,除了沅陵、廣順、茅口等3個地方,牽涉到貴州省境的還有安順、鎮寧、關嶺、貞豐、桐梓、貴陽、石阡、黃平、銅仁和雲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陽等地方。於是有的學者就獨辟蹊徑,指出:既然在各地都發現有相關文物,證明該地為夜郎古都,這是否說明夜郎都邑處在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
王教授認為,夜郎國時期戰爭頻繁,疆域不斷變動,其國都也不可能長久地固定於一地,應該是不斷變遷,經常變化的。
背景資料: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們現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戰國秦漢時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與它有關的古柯,下延至夜郎滅國以後漢晉直至當今。
夜郎是我國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或曰部族聯盟。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庄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其存在的上限似難確定,下限則被認為是在漢成帝河平年間(約公元前27年)。這一年,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盡管過早地凋謝了,而它的影響卻歷久不衰。
夜郎人幾乎都是侗族人,只是因上一代不知什麼原因弄錯了,幾乎全被變成了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