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省本科大學排名
1中南大學、2、湖南大學3、湖南師范大學4、湘潭大學5、長沙理工大學6、湖南農業大學
7、湖南科技大內學8、中南林業容科技大學9、南華大學10、吉首大學(按社會影響力排名)
(1)生態旅遊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擴展閱讀
在最新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700強中,中南大學全國排名第17,雄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7湖南省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冠軍,榮膺2017中國五星級大學美譽,躋身世界知名、中國一流大學行列,躋身國際公認的2017英國QS、泰晤士報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等三大世界大學排行榜。
湖南大學第2,湖南師范大學第3,湘潭大學第4,長沙理工大學第5。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長沙醫學院、湖南信息學院名列2017湖南省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前3強;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湘潭大學興湘學院名列2017湖南省獨立學院綜合實力排行榜前3強。
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是未來幾年內湖南省最有實力沖擊全國100強的高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有望躋身全國前200強。
2. 湖南省有哪些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大學估計不少,省級的很多。建議登陸湖南省科技廳看看有沒有
3. 吉首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3年12月,該校設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3個。 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1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
附屬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吉首市人民醫院)、附屬中醫院(湘西州民族中醫院)、附屬黔江醫院(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 序號重點實驗室名稱批准單位批准時間1湖南省林產化工工程重點實驗室省科技廳1995年2(武陵山區)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2008年3湖南省生態旅遊重點實驗室省科技廳2010年4湖南省杜仲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2012年
省級社科研究基地 序號 基地名稱 批准單位 批准時間 1 湖南省民族學研究基地 省委宣傳部社科規劃辦 2002年 2 國家民族體育重點研究基地 國家體育總局 2003年 3 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基地 省計生委 2004年 4 差異與和諧社會研究中心 省教育廳 2005年 5 湖南西部經濟基地 省社科規劃辦 2006年 6 湖南省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省教育廳 2008年 7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 省文化廳 2009年 8 湖南省湘西民族語言研究基地 省委宣傳部社科規劃辦 2010年 9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社科重點基地 省委宣傳部理論處 2010年 10 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 省教育廳 2012年 11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2012年 12 民族經濟研究基地 省民委 2012年 13 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基地 省民委 2012年 14 武陵山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2年 15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重點基地 省民委 2013年 2008年以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近700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課題50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60項,立項數連續多年居全省高校前列,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0項。十一五期間,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800餘項。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9項,爭取國家自科基金經費首次突破千萬元。 2014年,該校主持承擔的各級科研項目達到414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課題1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7項,省部級課題129項,科研經費達到3340萬元。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勵20 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發表學術論文1038篇,發表論文被SCI、EI、ISTP 、CSSCI四大索引收錄的達到291篇,出版學術專著53部。
吉首大學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有27個項目立項,其中面上項目1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2項,平均立項率為28.1%,立項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立項數量創歷史新高,同比2014年立項數增加3項。此外,附屬醫院和圖書館實現了國家自科基金項目的突破。
該校研究開發了美味獼猴桃「米良一號」、杜仲、葛根、椪柑醋、礦產品與金屬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美味獼猴桃「米良1號」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扶貧開發項目,在全國16個省(市)推廣栽種,僅湘西自治州種植面積就達10萬余畝。由學校研製開發的獼猴桃「果王素」被國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授予「科技新產品」稱號,獼猴桃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幫助湘西近30萬農民擺脫貧困。區域經濟及開發模式研究多項成果被各級政府和企業採納。
更多科研成果請參考官網 校徽的主題圖形為兩只展翅飛翔的鳳與凰,表現了「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的吉大精神,以及招才集賢的辦學宗旨。標志為圓形向心式旋轉構圖,外形趨向於中國傳統的「太極圖」,象徵吉大和諧、團結、渾融的整體狀態。
4. 湖南瑞景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湖南瑞景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2017-05-22在湖南省長沙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回人投資或控答股),注冊地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金星中路383號西京公寓三期商業廣場9006房。
湖南瑞景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100MA4LP48602,企業法人黎楚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湖南瑞景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湖南瑞景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 湖南有哪些重點大學
湖南重點大學如下:
一、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簡稱「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一所涵蓋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由國防部、教育部雙重領導,副大軍區級編制。
二、中南大學
中南大學,簡稱「中南(CSU)「,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湖南省副部級大學。中南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也是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中亞國家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入選高校。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是一所以工科和醫學為特長,涵蓋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輻射軍事學的綜合研究型大學。
三、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簡稱「湖大(HNU)」,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市,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防科技工業局四方共同建設,
是全國重點大學,中國一流學府,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千人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PACE計劃。
四、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創建於1938年,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學校現有7個校區,佔地2700餘畝,建築面積119餘萬平方米。主校區西偎麓山,東瀕湘江,風光秀麗,是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之一。學校設有24個學院,85個本科招生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
五、湘潭大學
湘潭大學,簡稱「湘大」,是一所由毛澤東主席倡導創辦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重點共建。
入選「111計劃」、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等,是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湖南省招收留學生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高校,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6. 湖南大學有哪些省級實驗室
國家級科研機構:
化學生物感測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部省級科研機構:
環境生物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輸變電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結構損傷與診斷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物流與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噴射沉積技術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汽車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納米與分子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環境生物與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橋梁抗風及新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先進材料制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分子模擬中心
湖南省計算技術研究所
湖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檢測中心
湖南省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
結構工程研究所
環境保護研究所
系統科學管理工程研究所
建築監理中心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湖湘文化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所:
「經濟開放與貿易發展」985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類)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學校批准設立科研機構:
1、激光研究所
2、機電研究所
3、工程軟體研究所
4、電力測功機研究所
5、汽車新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
6、機器人研究所
7、電子工程研究所
8、智能儀器研究所
9、化學計量學與化學感測技術研究所
10、精細化工研究所
11、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
12、岩土工程研究所
13、結構工程研究所
14、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
15、建築與環境研究所
16、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17、應用力學研究所
18、應用數學研究所
19、高等數學研究所
20、陶瓷研究所
21、固態離子學研究所
22、金屬材料研究所
23、新型炭材料研究所
24、醫葯化工研究所
25、汽車整車開發及動態模擬研究所
26、模具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
27、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所
28、數字化設計製造研究所
29、先進材料研究開發中心
30、鋼結構工程研究所
31、葯物研究所
32、水工程技術及設備研究所
33、橋梁工程研究所
34、智能樓宇與建築環境研究所
35、光電子與信息材料研究所
36、湖大惠利普智能電機電器研究所
37、材料物理研究所
38、高分子研究所
39、工業設計研究所
40、品牌設計與管理研究所
41、生態、環境、旅遊規劃中心
42、信息與控制研究所
43、湖大紅華氟化學研究所
44、建設工程管理研究所
45、微電子研究所
46、介觀功能材料與計算材料物理研究所
47、實驗儀器研究所
48、教育技術研究所
49、理論物理研究所
50、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
51、爆炸與安全技術研究所
52、電池與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53、塑料模具研究所
54、網路安全技術研究所
55、納米技術與信息材料研究所
56、生物儀器研究所
57、運籌與控制研究所
58、產品數字化設計與控制中心
59、中加能源環境生態中心
60、湖南大學工程結構綜合防護研究所
7.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實驗室圍繞上述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國家重大需求,共承擔科研究課題項,其中主持的973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2項,它們分別是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2002年啟動,2800萬元,首席科學家劉永定研究員)和重要養殖魚類品種改良的遺傳和發育基礎研究 (2004年啟動,2500萬元,首席科學家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863重大水專項2項,它們分別是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範( 2003年啟動,2583萬元,首席科學家吳振斌研究員)和受納湖灣污染負荷有效削減和生態系統重建技術與工程示範(2005年底啟動,2000萬元,首席科學家宋立榮研究員),還主持973課題3個,863課題6個,傑出青年基金3項,重點基金6項和歐盟項目1項等。這些項目的承擔體現了實驗室在國內外相同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在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為實驗室的學科發展和自主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
實驗室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47篇,並有相當多的論文被本學科領域國際頂尖級雜志接受發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發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論文;發表的論文被國際同行廣為引用,據不完全查證,其中105篇SCI論文被SCI刊源論文引用353次。同時,還主持編寫出版著作8本,獲授權專利23項。通過研究實踐和自主創新,一批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或在應用上有廣闊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經形成。如2005年已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重大成果長江中、下游湖泊群漁業資源調控及高效優質模式,採用生物操縱和生態對策原理,系統探討了湖泊無公害漁業的可行途徑及主要工藝,提出了湖泊小型魚類、食魚魚類生產力動態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鱖魚規模化養殖、河蟹生態養殖和團頭魴增殖等技術,2000-2004年在長江中下游600多萬畝湖泊推廣,增加產值超過20.5億元;2002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熱帶、亞熱帶區域水質改善、回用與水生態系重建生物工藝學對策研究,依據生態學原理,將垂直流構建的人工濕地用於中小城市污水的綜合治理,在水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003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銀鯽兩種生殖方式的遺傳基礎及其育種意義,首次以確鑿的分子遺傳證據證明銀鯽存在雌核生殖和兩性生殖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並闡明了其遺傳基礎,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發現和新認識,發表的論文廣為引用,並收入國際知名專著;2003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異育銀鯽營養、飼料與投喂技術,根據魚類能量學研究結果,研製出高效、無公害、無污染營養飼料,建立了異育銀鯽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顯的環境和經濟效益;2004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重要水產動物病毒病原的鑒定及致病機理研究,在建立和篩選到一批用於病毒增殖的水產動物細胞的基礎上,從患病的鱉、蛙、鱖魚和牙鮃的組織中分別分離到相應的病毒病原,並對這些病毒的病原性質、理化特性、分子結構、致病機理及其免疫應答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2004年獲總裝備部全軍武器裝備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空間飛行環境的生物學效應研究,發現重復再搭載仍然會導致性狀分離等新的空間生物學效應,發現質膜、鈣離子、細胞儲存產物(甘油)共同作用於重力感受、傳導和響應的實驗證據,設計並生產出進行空間生物學研究的通用生物培養箱;2005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中國土壤藻的研究,實現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養,發明了乾旱區微藻固沙技術,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試驗研究,首創性地開辟了藻-草-灌-喬的荒漠化綜合治理新途徑;2005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名特優淡水魚養殖技術叢書,將名特優魚類養殖品種和技術介紹給廣大養殖戶,促進了名特優淡水魚類的健康養殖及其規模化養殖,帶動了水產行業科普作品的創作和發展,是科研服務於農村和農民的橋梁和紐帶。這些成果有的解決了我國面臨的淡水養殖與水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有的推動了魚類發育遺傳學和水生病毒學以及漁業生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有的解決了我國城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技術難題。
此外,本實驗室在世界上率先開展轉基因魚研究,並一直處於該研究領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生長轉基因魚家系;首次系統完成了轉基因魚大規模養殖試驗,建立了高效、安全的養殖模式。在科技部組織的現場鑒定會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定:本項目的完成,使我國在轉基因魚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前景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為轉基因魚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國家科技部等主編出版的《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認為我國轉基因魚育種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針對轉基因魚的生態安全,本實驗室創造性的提出了通過構建人工模擬湖泊,在受控隔離的生態系統中進行轉基因魚生態安全評價的策略,自行設計並構建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轉基因魚生態安全研究人工模擬試驗湖泊,全面評價轉基因魚的生態安全。在轉基因魚的遺傳生態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實驗室取得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採用反義轉基因技術,研製獲得性腺完全不發育的轉基因魚。迄今只有本實驗室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成功控制魚類性腺發育。相關研究結果被遴選為第5屆國際魚類內分泌學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並分別申請了中國和美國專利。與此同時,本實驗室還首次提出組織特異性的兩性互補外源基因剔除概念,並首次建立了魚類轉植基因定點整合技術,實現了魚類性腺中的轉植基因剔除。
在魚類抗病毒基因細胞模型研究方面,應用差減技術克隆滅活病毒感染魚類培養細胞誘導的差異表達基因,已鑒定出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干擾素系統基因。自2003年底以來,已相繼發表論文10餘篇,受到國際同行高度關注,如鯽魚的類-PKR基因於2004年10月在《魚類和貝類免疫學》發表後,很快被評為該刊的熱點論文之一,並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實驗室聯合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在評價其研究目的時說:這里,我們對一個與哺乳類PKR最相近的來自於斑馬魚的基因進行鑒定和特徵分析,該基因的預期產物在N-端含有Z-DNA結合結構域,而不含dsRNA結合結構域。一個類似的基因最近在鯽魚中已被報道。這些發現支持Z-DNA結合結構域在魚類抗病毒應答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生態毒理學和生物監測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環境監測和評價技術的規范;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二惡英研究專用實驗室,按照國際標准對二惡英進行靈敏、准確的檢測;承擔了國家和地方委託的數十個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多次舉辦環境生物學監測及水污染治理的國內國際培訓班,培養了大批環境生物學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人員。在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示範方面,開展了氧化塘與污水凈化資源化生態工程及相關技術研究;在內污染防治生態工程技術和湖區生態優化對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發的復合垂直流構建濕地系統為主的可持續利用水質管理工藝及對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國、奧地利和中國武漢、上海、深圳等地推廣應用;圍繞城市受污染水體的生境改善、生態系統結構優化與系統穩定等問題,研發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濱人工濕地、原位水質凈化、藻類控制、基底修復、水力調度等一批水質改善技術,形成以水力調度和水生植物恢復與重建相結合的城市受污染水體修復技術方案,研究成果不僅在示範工程得到應用,而且在武漢新區的規劃和建設、六湖連通工程的實施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為全國其他類似地區水體修復提供借鑒。
圍繞直接威脅到人類健康和生存的藍藻毒素,我們從基礎和應用兩方面開展了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對動物、植物和其他藻類的毒性效應,此項研究加深了對微囊藻毒素環境風險的認識,為制定飲用水和水產品中的毒素閾值提供了科學依據;開展了微囊藻毒素對於水生動植物和其他藻類的生態效應的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吞噬微囊藻並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這種金藻具有鑒別產毒和非產毒藻類的能力,此項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在應用研究方面,建立並完善了藍藻毒素及其分析技術體系,研製出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囊藻毒素標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檢測試劑盒在國內占據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國藻毒素純品緊缺及檢測方法不完善的尷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試劑盒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環境監測部門、自來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創造了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我國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國家標准檢測方法的制訂奠定了基礎,為建設部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標准》中對微囊藻毒素將於2006年6月起進行檢驗的要求提供方法學依據。
與世界上從事藻類學和藻類生物技術研究的機構相比較,本實驗室具有全面、系統而且相互銜接的特徵。我們的研究覆蓋了系統分類、生理生化、分子遺傳和環境生物學4個層次。在基礎研究方面,有關微囊藻毒素對動物、植物和其他藻類的生態效應的研究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是較為突出的;有關藍藻適應力的遺傳學研究在選題和研究方法上能夠與國外生物學主流相接軌,發現了一些藍藻生存適應或細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統學依然是我所藻類學研究的特色之一。在應用研究方面,對於荒漠藻類在生物結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結皮技術的開發達到國外同類研究水平;發展了葛仙米優良藻種篩選和培養技術,在我國率先實現規模化養殖。
底棲動物生態研究旨在定量闡明底棲群落的結構和功能,從而為底層系統調控提供操作依據。在經濟底棲動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實現河蟹最大持續產量為目的的放養量模型,2005年底,鑒定專家認為該項成果在河蟹增殖領域居國際領先水平;區域湖沼學的研究致力於運用比較湖沼學的方法和預測生態學的理論探討泛濫平原生態系統的宏觀規律。開展長江中下游富營養湖泊的比較湖沼學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營養化機理。同時,開展長江江湖復合系統的生境破碎過程與對策研究,以期提出整體保護長江水系生物多樣性的戰略對策。
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產養殖也迅速發展。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加強,水產發展越來越面臨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挑戰。但是由於對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中水產動物的營養學、飼料技術和養殖技術等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導致水產養殖出現效益低、飼料浪費、環境污染、產品質量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就是對其營養需求、營養素利用、飼料配方等有關水產動物對環境因子的反應不清楚造成的。針對這些問題,從基礎入手,研究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術、能量學利用模式等,為無公害水產養殖提供理論基礎。有關魚類的營養學研究基本上達到國際同類水平,在魚類能量學模型、補償生長等方面居國際前沿。本實驗室對國家對水產健康發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結果不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指導飼料配方、水產養殖均有重要的意義。部分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合理的飼料配方和投喂技術改進,可以明顯地節約飼料,降低對環境的氮磷排放,降低養殖成本,減少漁業污染。
水環境工程示範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滇池藍藻水華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課題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課題通過驗收後,路甬祥院長發來賀信;武漢新區水專項示範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學勇副部長在視察時說,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藍藻水華最嚴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義,你們有一支隊伍在這里,做出了效果,國家要繼續支持,你們要繼續做下去。
針對水環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議也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如為《2001高技術發展報告》第五章生物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撰寫的開篇文章《轉基因安全與對策研究》,提出了轉基因安全問題的三條對策建議;2004年,為中共中央黨校撰寫了理論學習材料轉基因及其安全性,闡述了轉基因研究的起源及發展,分析了轉基因安全爭論的實質,提出了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魚類品種支持地方政府組建了國家良種場,形成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實驗室的國際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已成功主辦了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國際培訓班 等8次國際和多邊學術會議,有10多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與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歐盟等研究機構保持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組織承擔並完成了1項歐盟項目。國際合作形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我室研究人員出國接受培訓、攻讀學位或作博士後研究到外國人來我室接受培訓、攻讀學位或作博士後研究。
總之,實驗室全體研究人員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前沿領域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努力尋求保護健康水環境和發展可持續漁業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實驗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資1400多萬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態學技術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平台;並通過研究人員的不斷引進和更新,實驗室已有50歲以下研究員1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通過課題開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級訪問學者來室合作研究,進室博士後20多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優化、業務水平較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已經形成。實驗室在國內外相同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在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得到了明顯增強。
8. 湖南有幾所大學
湖南省共109所大學。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109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專科院校7所,高職院校66所。版擁有三權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其中A類兩所(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B類一所(湖南大學),一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湖南師范大學) 。
擁有三所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擁有四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另有省部共建的中國重點大學湘潭大學。
(8)生態旅遊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擴展閱讀
湖南省教育事業發展:
2017年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9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畢業生1.9萬人,本專科畢業生33.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19.5萬人,普通高中畢業生34.4萬人,初中學校畢業生73.3萬人,普通小學畢業生78.1萬人。在園幼兒229.0萬人,比上年增長1.8%。
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1]91.5%。各類民辦學校12907所,在校學生282.1萬人。發放高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9.3億元,資助高校學生53.4萬人次。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3.5億元,資助中職學生34.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