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湘味

湘西湘味

發布時間: 2021-03-03 20:49:05

❶ 湖南湘西的特產

酒鬼酒

1988年開始生產。此酒精澈透明,香氣優雅,酒體醇厚,回味悠長,尤以綿甜凈凈爽、落口舒適而見長,由著名畫家黃永玉精心設計的外形似捆口麻袋狀的紫砂陶瓶包裝,裝潢稀奇、大方古樸、雅緻,酒名風趣、新穎,為酒中之稀品、珍品。1988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89年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銀獎;1995年被世界名牌消費品認定認證為「世界名牌消費品」。



湘西產茶歷史悠久,唐朝溪州即以菜芽入貢,清乾隆皇帝曾欽點古丈貢茶,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85、86年連續兩年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金杯獎;88年11月又獲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牌獎,系湖南省高產優質名茶的典型代表。

毛尖

古丈毛尖茶索緊細園直、色澤翠潤、香高持久、滋味醇爽,耐沖泡、食後回甘生津,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湘西椪柑

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州總面積已發展到45萬畝,全州有20萬畝開始投產,總產19.5萬噸。農民收入2.1億元。基地內15萬農戶平均收入1300多元,人均300元。產業化建設初具雛型。全州圍繞?柑支柱產業建立州縣兩級國有園8個、?柑研究所2個、營銷公司11家。

1998年瀘溪、柑獲湖南省優質水果評比金獎,1999年被國家認可為綠色食品並頒發證書。還在CCTV-2、湖南衛視、雲南衛視等發布廣告,現瀘溪?柑已逐漸成為知名品牌。已成為湘西自治州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獼猴桃

湘西獼猴桃資源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主要品種有「米良一號」和「古丈79―4號」。其營養豐富,除含有糖類、蛋白質、胡蘿卜素外,還含有14種稀有元素,特別是硒元素含量高。「米良一號」由吉首大學生化學院石澤亮教授等科研人員花了12年時間利用野生獼猴桃資源雜交育成的優質高產美味獼猴桃新品種,「米良一號」先後獲國家「優質新產品獎」、農業部「希望獎」、湘西州「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農業部指定為全國重點推廣的優良品種。

菊花石

湖南省瀘溪縣菊花石,經地質、考古專家鑒定:菊花石礦產出在二疊系下統棲霞組上段,礦藏量豐富,由於其深灰色岩石中的天然白色花紋酷似秋天菊花,故而得名。瀘溪縣菊花石據查考,最初發現於清朝中末期,見於浦市鎮菊花石洞中,洞中天然菊花石花大而形美,呈球狀或半球狀開放。1999年12月20日,湖南省政府贈送澳門特區的珍品―巨型菊花石雕《龍球》其石料來之瀘溪浦市。一些菊花石珍品還遠銷東南亞、西歐、北美等10多國家,它們具有鬼斧神工般的形韻,銀菊爭妍,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精雕細刻而成,使人愛不釋手。

扎染

鳳凰特產――薑糖採用祖傳秘方和民間工藝精製而成,有驅寒散熱,潤肺暖胃,化痰止咳之功效,經濟實惠,便於攜帶,是旅途中不可多得的地方特產、保健食品和饋贈佳品。來過鳳凰的人們都知道,鳳凰古城內到處都可見賣薑糖的作坊,隨時還可欣賞到鳳凰人製作薑糖的場面,可謂大飽眼福。

薑糖

鳳凰較出名的薑糖作坊有:劉氏薑糖、張氏薑糖、賈氏薑糖等,都各有特色。薑糖大致分由白糖、冰糖、核桃粉、薄荷再加少量姜製作的清淡味和較多姜、核桃粉、紅糖製作的濃香味。購買薑糖時要特別注意其保質期及包裝,散包裝的薑糖保質期為一至二天,如果要買回家或饋贈朋友就要選購包裝封密的薑糖,如採用錫箔包裝的,質保期為四個月;小包裝(有四個小袋)5元/包;禮品盒大包裝(40小袋)58元/盒。

苗族剪紙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以其種類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極具審美的「銀飾文化」。

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外加手鐲、戒指等及披肩、腰帶等。苗族銀飾大多保留著原始的韻味,許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曾經的信仰追求和生活習俗。

苗族刺綉

苗族刺綉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綉和彩色綉兩種。單色綉以青線為主,刺綉手法比較單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樸素大方;彩色綉用七彩絲線綉成,刺綉手法比較復雜,或平綉或盤綉或挑綉,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綉成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鳳凰民族工藝品中的精品。

硃砂

鳳凰在漢代、三國、隋朝時屬辰溪縣,那時的辰溪縣內只有鳳凰產硃砂。鳳凰的硃砂礦發現史有一千多年,開采有四百多年,自古以來遠銷國內外。目前在茶田、茨岩一帶有汞礦開采。

硃砂礦物結晶奇特,單晶為菱面體,雙晶常呈主矛狀穿插。金剛光澤,鮮紅色,半透明,性脆,完好的硃砂晶體還是一種寶石,人稱朱寶砂。

硃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態金屬,多用於化工、儀表、醫葯、工藝美術方面等。據地質學家證明,鳳凰富集有巨大的硃砂礦田,被中外科學家列為環軍太平洋硃砂富集成礦帶而令世界矚目。

罐罐菌

罐罐菌又名養巴菌和貓兒菌,屬真菌類。主要產於鳳凰北部的臘爾山台地,性喜溫涼濕潤,農歷八月為生長旺季。它多生長於松樹、茶樹等雜木混交林中,表面為灰白、黃褐和黑色三種顏色,曬干後均呈黑色,色澤光亮的為佳品。一般十斤鮮菌,可曬成干菌一斤。罐罐菌味美鮮香,人稱山珍。你若在收獲季節來鳳凰旅遊,便可品嘗到罐罐菌的鮮味。平時也可買到加工曬干後的罐罐菌。罐罐菌已成了鳳凰的著名特產。

娃娃魚

鳳凰娃娃魚以數量多、個體大為國內著稱,據《中國實業志》記載:「鳳凰娃娃魚,年收購120擔,每擔平均價為140元銀洋,總產值16800銀元。多運往廣東、廣西等銷售海外,獲利極大。」可見歷史上鳳凰娃娃魚就久負盛名。

娃娃魚,當地苗民俗稱獸魚,學名大鯢,為我國珍貴的保護動物。它身體肥大,身長而扁平光滑,頭大而圓,口寬眼小,尾扁長,有四股,叫聲像嬰兒啼哭。娃娃魚性喜陰涼,常年棲息於陰河深潭之中,多喜夜間覓食,有時爬上溪岸,為水陸兩棲動物。

由於鳳凰山多溪深,陰河溶洞多,因而最適宜娃娃魚生長。尤以臘爾山烏巢河、吉信冷水溪、沱江中上游等河流中最多。

板栗燉雞

板栗素亨有「乾果之王」、「鐵桿莊稼」等美稱,盛產於本境各山區。品種主要有大庸栗、油板栗、米板栗、毛板栗、旋栗(一種呈圓形的小栗)等。板栗果肉黃白,清香脆甜,營養豐富。板栗燉雞、鴨,別有風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

板栗是鳳凰的一大土特產,尤以籽粒飽滿,果實肥厚顆大的烏油板栗為最佳。九月重陽,正是收摘板栗的時候,收回家的板栗選擇顆粒大,無病蟲害的板栗,將其放在通風透光的屋樑上晾乾。這時,將宰殺的兩斤左右的母雞(鴨)肉切塊,再將板栗籽煮熟後,拌以炒好的雞(鴨)肉火燉,將會是其味無窮,滿屋飄香。這時土鄉苗寨稀有的特殊菜譜。

❷ 湖南湘西紅燒的做法

湘西紅燒也是用冰糖來熬製糖色,然後加入食材翻炒配入料包就可以

❸ 去到湘西遊玩時,有哪些值得打卡的湘西美食

湖南湘西,是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地方。這里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質環境,以及獨到的飲食文化。湘西的飲食,集合了酸、辣、香、咸、臘於一體,將湘味發揮得淋漓盡致。來到湘西旅遊,這些美食千萬不要錯過。

血粑鴨

到湘西旅遊,血粑鴨最是必不可少需要去品嘗的。血粑鴨是湘西最著名的菜餚之一,將鴨肉和血腸融為一體,鮮香入味,滋味鮮美,看似簡單,卻勝卻人間無數美食。

包穀酸

包穀酸是用新鮮的包穀磨成粉,加入水調製成糊狀,然後撒入辣椒粉攪拌均勻,放入到壇子中。經過密封發酵的包穀酸味道濃郁,十分誘人。味道酸辣開胃,獨特且具有風味。

燈盞窩

燈盞窩是當地的特色美食,也叫油粑粑,是用大米、糯米、黃豆等食材磨成漿,然後放入到油鍋里炸至金黃。也可以在米漿里加入糟辣椒和蒜苗,口感更加豐富,且美味可口,十分獨特。



❹ 湖南湘西的菜也算是正宗的湘菜嗎有哪些好的餐飲店

當然了來,湘菜分了三大流派嘛自,去網路一下就知道了,其實湘西菜很不錯的,只是這些年發展較少而已,像有家加盟 店叫做背簍人家的就很不錯啊,可以去他們總部考察下,在湖南懷化,做的是整個大湘西有名的特色菜,像什麼堂客 雞、婆婆鵝都是有典故的。

❺ 湘西民族特色是什麼

湘西簡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2005年底人口268.34萬,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0.86萬人,佔74.85%,其中:土家族110.59萬人,苗族88.61萬人。州府設在吉首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和永順專區。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轄吉首、古丈、瀘溪、鳳凰、花垣、保靖6縣,代管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年底,4縣亦屬直接管轄。1955年3月,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轄原管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後改縣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縣劃歸大庸市(地級市,即今張家界市),湘西州所轄為龍山、永順、保靖、古丈、花垣、瀘溪、鳳凰7縣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東與張家界市毗連,南與懷化地區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地區和重慶市黔江地區相鄰,北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鐵路貫穿州境5縣市,故州府吉首市為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十分豐富,投資開發潛力極大。

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這些服飾,近年來只有在小孩和婦女盛裝或大喜大慶之時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見。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習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轉房習俗,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湘西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❻ 湘菜最流行的經典菜

湘菜館最受歡迎的20道經典菜 趕緊偷師學起來!
2015-10-22 16:39
青椒炒沙鱉



原料:

小沙鱉3隻(重約600克),青、紅辣椒圈200克,蔥段、薑片各20克。

調料:

熟豬油40克,菜籽油50克,鹽、味精各4克,蚝油5克。

1、小沙鱉宰殺制凈,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用流動水沖去血水。

2、鍋內放入菜籽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蔥段、薑片爆香,下入小沙鱉,中火煸炒至肉質成熟,離火。

3、鍋內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辣椒圈,中火炒至八成熟,放入提前炒好的小沙鱉,下入鹽、味精、蚝油,中火煸炒1分鍾,離火裝盤即可。

黃辣椒燜鱖魚仔



原料:

小鱖魚3條(重約600克),黃貢椒20克。

調料:

熟豬油40克,料酒10克,鹽、味精各4克,小蔥段15克。

1、小鱖魚宰殺制凈,在魚身兩側打間距為3厘米的一字花刀。

2、鍋內放入熟豬油,小火熬化後放入鱖魚仔,小火煎至表皮結殼,烹料酒,倒入泉水600克和黃貢椒,大火燒開,改小火燜制7-8分鍾,揭蓋放入鹽、味精調味,出鍋裝入容器內,撒入小蔥段即可。

古法煨香肉



原料:

帶皮五花肉600克。

調料:

色拉油1千克(約耗50克),干鹽菜50克,A料(八角2克,干紅椒20克,香葉2片,白豆蔻、甘草、沙姜、紅曲米、生抽各10克,薑片、蒜片各30克,紅燒醬油、雞精、鹽各5克,料酒50克),熟豬油20克,青、紅椒圈各3克。

1、五花肉修整成正方形,在無皮的一面打上深至肉皮的十字花刀,入燒至七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加熱至皮收緊,撈出控油,放入沙鍋內,加入A料和清水1千克,大火燒開,改小火將方塊五花肉煨制1小時至肉質酥爛,離火。

2、干鹽菜用冷水泡發,洗凈並切碎,擠干水;鍋內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下入鹽菜中火炒香,離火。

3、取一個新沙鍋,放入炒香的鹽菜打底,將方肉放在鹽菜上,淋上煲肉的原湯,小火煨2-3分鍾至汁收濃,撒入青、紅椒圈即可。

豆王燒年糕



原料:

四季豆200克,水磨年糕250克,鹵熟的牛肉片20克,小米椒5克,紅椒條4克。

調料:

蔥油30克,雞湯50克,啤酒30克,鹽4克,A料(蚝油8克,雞汁、辣鮮露各3克,味精5克,胡椒粉2克,日本燒汁、東古醬油各4克),濕澱粉10克。

1、將豆王(四季豆)切成長5厘米的段;水磨年糕切5×0.8厘米的一字條。

2、將豆王和年糕分別加鹽焯水,鍋內加入蔥油燒熱,放入牛肉片、小米椒、紅椒條炒香,再加入雞湯、啤酒,入A料調味,下豆王和年糕燒制1分鍾,用濕澱粉打薄芡,出鍋即可。

鐵鍋風味魚



原料:

白魚1條(重約500克),洋蔥30克,香菜5克,青、紅杭椒各20克,井岡山辣椒15克,生薑、蔥段各20克,乾花椒15克,干紫蘇10克,熟白芝麻3克。

調料:

色拉油100克,料酒20克,鹽8克,雞精6克,醋15克,白糖、味精各10克。

1、白魚宰殺治凈,從背部開膛去掉內臟,洗凈控水,放入盆內,加乾花椒、5克鹽、生薑、蔥段、料酒、干紫蘇腌漬2——3天。

2、取出白魚,掛在陰涼通風處風干4—5小時。

3、洋蔥切圈,井岡山辣椒切塊,青、紅杭椒分別切成圈。

4、鐵鍋上火,大火燒5——6分鍾,下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洋蔥圈、井岡山辣椒塊大火煸炒出香,下入風干白魚,用小火煎6分鍾至兩面金黃,下3克鹽、白糖、醋、味精、雞精調味,撒上香菜、芝麻、青紅杭椒,離火上桌。

小提示:

魚的風干時間要根據季節略有調整,一般,冬天6小時,夏季2小時,春秋兩季風干時間為4小時。

豆酥茄餅



原料:

本地茄子300克,牛肉蓉150克,吐司麵包50克,青、紅椒條各20克。

調料:

A料(鹽10克,胡椒粉3克,生抽2克,蔥末、薑末、味精、雞精、雞粉各5克),干澱粉15克,老乾媽豆豉20克,色拉油750克(約耗80克),脆皮漿100克。

1.茄子洗凈,斜切成夾心片,待用。

2、將牛肉蓉放入容器內,加A料攪拌均勻,待用。

3、吐司麵包改刀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入油鍋中炸酥,撈出待用。

4、將茄子內側拍干澱粉,夾入攪拌好 的肉餡,裹勻脆皮漿,入6成熱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

5、鍋留底油燒熱,放入青椒條、紅椒條、炸好的吐司丁、老乾媽豆豉調味翻炒,澆在炸好的茄餅上即可。

脆皮漿:

將麵粉100克、澱粉20克、吉士粉5克、泡打粉6克、精鹽3克、白糖2克、色拉油30克、水150克和勻調成脆皮漿。

小提示:

1.茄子切片後可以先泡鹽水,這樣茄子的切面就不會因為容易氧化而出現黑點了,茄餅的外觀也會更美觀。

2.茄餅炸制前裹脆皮漿一定要均勻。

鱔魚炒雞蛋



原料:

鱔魚200克,土雞蛋7個,薑末、蒜末、紅椒粒各10克,蔥花5克。

調料:

菜籽油45克,米酒10克,鹽7克,白鬍椒粉3克。

1、鱔魚宰殺制凈,切成長3厘米的段;土雞蛋磕入碗中,攪打均勻。

2、鍋內放入菜籽油2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鱔魚段、鹽3克,中火煸炒至鱔魚肉剛剛成熟,撒入薑末、蒜末、紅椒粒,倒入米酒,燜5秒即可出鍋。

3、鍋內放入剩餘的菜籽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土雞蛋,小火炒成雞蛋碎,倒入提前炒好的鱔魚,撒入鹽4克、白鬍椒粉、蔥花,大火翻炒均勻,出鍋裝盤。

粉蒸排骨



原料:

豬小排700克,大米100克,小紅椒1個,八角1粒,花椒10粒,薑末、蔥末、各少許。

調料:

腐乳汁2小勺,老抽1小勺,蠔油1小勺,糖1小勺,鹽1/2小勺,白酒1小勺。

1、將排骨放水中清洗干凈,撈出瀝干水分,加入白酒,撒上切片的蔥姜腌制15分鍾,揀出蔥姜,加入腐乳汁2勺、老抽1小勺、蚝油1小勺、鹽1/2小勺、糖1小勺攪拌均勻,放一旁腌制。

2、將事先淘好並晾乾的大米放入無油無水的炒鍋中,將八角、花椒、小紅椒放入,小火慢慢翻炒大米,直到大米微微發黃即可關火。

3、將大米連同八角等一起放入料理機中打碎成顆粒狀米碎,將米碎倒入排骨中,抓拌均勻,使每塊排骨表面均勻沾著米碎,放入盤中,放入高壓鍋中,高壓鍋蒸30分鍾,蒸好後拿出即可。

小炒驢肉



原料:

新鮮驢肉250克,小米椒30克,薑末、大蒜茸各20克,香芹段少許。

調料:

菜籽油、鮮骨湯各80克,白鬍椒粉、鹽各3克,雞粉5克,米酒10克。

1、將帶皮驢肉洗凈,切成5×2.5×0.1厘米的薄片,待用。

2、鍋內放入菜籽油,燒至5成熱,放入驢肉,中火生炒至斷生,下入姜米、大蒜茸、小米椒爆香,倒入米酒、鮮骨湯、鹽,中火燜煮2分鍾,放入香芹段,繼續燜制1分鍾,撒入白鬍椒粉、雞粉,翻勻出鍋。

香煎盤鱔



原料:

小黃鱔500克,干紅椒圈20克,蔥花5克,大蒜粒10克。

調料:

茶油100克,鹽8克,味精5克,白鬍椒粉5克。

1、黃鱔沖洗干凈,放入冷水鍋內,蓋上鍋蓋,小火加熱至水將黃鱔燙死,撈出宰殺制凈。

2、鍋內放入茶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黃鱔,大火爆炒至鱔魚卷縮成圈,依次下入紅椒圈、鹽、味精、白鬍椒粉、大蒜粒爆炒均勻,撒蔥花裝盤即成。

石鍋豆腐



原料:

白水洋豆腐500克,五花肉片30克,圓蔥絲15克,蒜片8克,青蒜苗段5克。

調料:

高湯750克,熟豬油30克,鹽4克,味精3克,雞精2克.

1、將白水洋豆腐切3厘米見方的大塊,待用。

2.凈鍋入熟豬油燒熱,入圓蔥絲、五花肉片、蒜片爆香,加高湯燒開,放入豆腐塊,轉小火燒5分鍾,用鹽、味精、雞精調味,出鍋前撒青蒜苗段即可。

青椒削骨肉



原料:

鮮豬筒子骨800克,本地青辣椒圈60克。

調料:

熟豬油25克,精鹽8克,蒜蓉10克。

1、鮮豬筒子骨砍斷洗凈,倒入高壓鍋內,加清水1200克,大火燒開,改小火壓25分鍾,自然散氣後,撈出筒子骨肉,將肉取出後撕成小塊。

2、鍋內放入熟豬油,燒至5成熱時,放入削骨肉、青辣椒圈、鹽、蒜,大火爆炒出香,加入壓骨的原湯100克,燜熟後帶汁出鍋。

技術掃盲——青椒炒

對於湘菜廚師來說,「青椒炒」更准確的名稱應為「青椒燜」,它是在將主料燜至八九成熟後,加入鮮青椒,小火燜至出香的一類菜品,只是為了適應酒店的正常經營,廚師通常在開餐前,將主料提前燜好,客人點菜時,再用青椒炒制而成。

做好「青椒菜」有4個關鍵點:

關鍵1

湖南人選擇湖南本地青辣椒。這種辣椒的辣味比較濃郁,清香味卻非常充足,肉質較杭椒略薄。其他地區的廚師可能會選擇小米辣、二金條辣椒,有些地方的廚師也可選擇杭椒等。不論選擇何種辣椒,一定要保證辣椒的新鮮度和清香味。

關鍵2

選料要鮮活。這類菜品的選料非常廣泛,禽畜、禽畜內臟、海鮮都可以用來製作這類菜品。但是,原料一定要鮮活,因為「青椒炒」菜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所以一般只加鹽和味精,因此選擇鮮活原料非常重要。

關鍵3

茶油、熟豬油味道好。製作這類菜品一定要選擇茶油或熟豬油,茶油有增香祛異味的作用,熟豬油也有增香的作用。但是色拉油的香味就非常淡,因此不適合製作此菜。

關鍵4

加湯煨制。衡東廚師製作青椒菜跟其他地方的廚師不同。外地廚師製作此類菜餚,都是提前將葷料加熱成熟,另起鍋炒青椒至7、8成熟,再放入成熟的葷料短時間炒制,這樣做好的菜餚青椒碧綠,賣相好。

而衡東廚師則是待原料燜至8、9成熟時,放入青椒,再倒入湯料中火燜制2——3分鍾,調味後出鍋,這是做可以讓食材和辣椒的風味更好的融合。

壓鍋泥鰍排骨



原料:

泥鰍300克,排骨200克,蔥、姜各10克,花椒1克,八角2粒,蔥花5克。

調料:

壓鍋醬、壓鍋油各50克(豆油、熟雞油、熟豬油按1:1:1的比例混合),老湯200克,A料(雞精3克,味精、東古一品鮮、雞汁各5克,十三香2克,老抽10克)。

1、排骨用白鹵水鹵八成熟;泥鰍去頭、去內臟,焯水。

2、鍋內放壓鍋油,將蔥、姜、花椒、八角爆鍋,放入壓鍋醬和老湯,調入A料。

3、放入排骨和泥鰍,高壓鍋上氣後用小火壓6分鍾後出鍋,撒上蔥花即可。

自製壓鍋醬:

海天黃豆醬250克,六味鮮豆瓣醬150克,辣妹子醬100克,蚝油200克一起爆炒。

藠頭鹽菜炒鱔魚



原料:

鱔魚300克,黃瓜條100克,蒜片10克。

調料:

生粉30克,色拉油1千克(約耗30克),藠頭鹽菜(半成品調料,市場有售)100克,茶油50克,二湯120克,雞粉、蚝油各5克,白鬍椒粉3克。

1、鱔魚宰殺制凈,切成長10厘米的段,沖洗去掉血水,吸干水分後拍生粉,入燒至六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炸至色澤金黃,撈出控油。

2、鍋內放入茶油,燒至5成熱時,放入蒜片、藠頭鹽菜中火炒香,下入黃瓜條和鱔魚,中火炒半分鍾,淋入二湯和剩餘的調料,小火燜至湯汁收緊,離火裝盤。

衡山香乾



原料:

衡山香乾400克,韭菜段20克,生薑米、蒜蓉各20克,小青椒圈、小米椒圈各50克。

調料:

熟豬油20克,鮮骨湯50克,A料(紅燒醬油、雞精各5克,鹽3克),毛菜籽油30克,米酒10克。

1、香乾洗凈切成長5厘米的粗條。

2、鍋內放入毛菜子油和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香乾條,小火煎至兩面金黃,放入姜米、蒜蓉炒香,烹米酒,放入鮮骨湯、小青椒圈、小米椒圈和A料,中火燜至湯收干,放韭菜段翻勻,出鍋即可。

楊橋麩子肉



原料:

鮮豬帶皮五花肉800克,蔥花2克。。

調料:

菜子油20克,米酒5克,A料(糯米粉50克,紅曲米30克,米酒20克,鹽12克,八角粉5克),紅辣椒粉15克。

1、鮮豬五花肉洗凈,切成厚0.5厘米的大片,加A料攪拌均勻,放入冰箱內冷藏腌制5天,取出後入籠蒸至成熟。

2、鍋內放入菜子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蒸好的五花肉,小火煎透(小火煎兩面共約3分鍾),撒入辣椒粉,烹入米酒翻炒,撒蔥花即可出鍋裝盤。

過把癮牛肉粒



原料:

牛肉200克,蘆筍30克,老壇酸菜30克,小料(生薑米、大蒜蓉各20克,小米辣粒30克),蒜苗段50克,香菜段20克。

調料:

紅燒醬油、雞精各5克,鹽3克,毛菜籽油(即用農家土法榨制的菜籽油)40克,米酒10克。

1、牛肉洗凈,切成1.5厘米見方的粒,酸菜、蘆筍分別切碎。

2、鍋內放入毛菜子油2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小料爆香,下入牛肉粒,中火炒至八成熟,放米酒、紅燒醬油、鹽調味,出鍋。

3、鍋內再次放入毛菜子油2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老壇酸菜、蘆筍炒香,加入炒好的牛肉粒,撒入雞精、香菜段、蒜苗段,大火翻勻即可。

小蔥海鮮豆腐



原料:

豆腐200克,海參粒、蝦仁粒、蜆子肉各5克,蔥末、香菜末各10克。

調料:

雞油20克,A料(鹽5克,味精4克,白糖2克,胡椒粉1克),熟豬油3克,雞油5克。

1、豆腐加雞油用手抓碎後,上蒸鍋蒸8分鍾。

2、將海參粒、蝦仁粒、蜆肉粒下入熱水中焯制。

3、起鍋下入熟豬油3克、雞油5克燒熱,放入蒸好的豆腐,加一個雞蛋,炒香後下入A料和海參粒、蝦仁粒、蜆肉翻炒均勻,裝入模具,撒上香蔥末和香菜末裝盤即可。

地皮菜炒肉末



原料:

地皮菜500克,豬瘦肉末150克,蔥花5克。

調料:

熟豬油20克,鹽8克,骨頭湯200克。

鍋內放入熟豬油,小火熬化,放入洗凈的地皮菜,中火翻炒,倒入骨頭湯燒開,下入豬肉末、蔥花,拌炒即可出鍋。

食材掃盲——地皮菜

它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暗黑色,泡軟後有點像黑木耳,一般用來炒雞蛋或者制湯。

鮮肉木槿花



原料:

鮮木槿花250克,鮮豬肉末100克,大蒜蓉20克,小青椒圈50克。

調料:

雞精3克,鹽5克,熟豬油30克,鮮骨湯500克。

1、木槿花去蒂洗凈,待用。

2、鍋上火放入鮮骨湯,燒開後放入木槿花、蒜蓉、小青椒圈、鹽、雞精和鮮豬肉末,中火煮至肉成熟,淋入熟豬油,出鍋裝盤。

❼ 求炒金針姑的做法,最好是湘味的.

烹制方法(兩人份)

材料:金針菇(1兩)、雞蛋(2個)、蒜頭(2瓣)

調料:油(6湯匙)、鹽(1湯匙)、醬回油(1/8湯匙)

貼士答

1、金針菇又稱益智菇,購買時,挑選菌柄長度在15CM左右,而且菌頂是半球型的,不要長開的,長開的就老了。

2、做金針菇之前,最好在加鹽的沸水裡焯一下,可以起到殺菌和去澀味的作用。

3、金針菇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能降低膽固醇,有預防高血壓和心肌梗塞、治療肝病及腸胃道潰瘍病等功能;尤其適合氣血不足、營養不良的老人和兒童食用。

作法:

1、蒜頭去衣拍扁剁碎,金針菇切去老根,洗凈瀝干水;雞蛋打入碗里,加1/8湯匙鹽,順一個方向用筷子攪打3分鍾。

2、燒熱鍋,加5湯匙油燒熱,放入打好的蛋液,用小火慢煎等蛋液底部凝固。

3、然後翻面再煎15秒,便可將蛋餅撈起。

4、添入1湯匙油,加蒜蓉爆香,倒入金針菇炒幾下,加入煎好的雞蛋,快速翻炒打散蛋餅。

5、炒至金針菇變軟後,加1/8湯匙醬油和1/6湯匙鹽,即可上桌。

❽ 湘西花垣特色小吃

米粉。我最喜歡吃的啦
包穀飯.特色。
單而。以前一毛錢一個,其他地方沒有這種。
----多的很多,以後在告訴你一些。給我加分

❾ 湘菜的特點是什麼..

1,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2,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

2,臘味製法包括煙熏、鹵制、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系煙熏製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

3,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

4,以烹制河鮮、家禽和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蒸、臘的製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軟。

5,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口味側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濃厚的山鄉風味。


(9)湘西湘味擴展閱讀

湘菜經典菜品:

1,紅煨魚翅

紅煨魚翅又名「組庵魚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烹調方法是用魚翅加雞湯、醬油等,用小火煨制而成,汁濃味鮮,以清鮮糯柔著名。

2,全家福

全家福是家宴的傳統頭道菜,以示闔家歡樂,幸福美滿。全家福的用料比較簡易。一般主料為:油炸肉丸、蛋肉卷、水發炸肉皮、凈冬筍、水發豆筍、水發木耳、素肉片、熟肚片、鹼發墨魚片、雞肫、雞肝等。輔料為:精鹽、味精、胡椒粉、蔥段、醬油、水芡粉、鮮肉湯等。

3,子龍脫袍

子龍脫袍是一道以鱔魚為主料的傳統湘菜。因其鱔魚在製作過程中需經破魚、剔骨、去頭、脫皮等工序,特別是鱔魚脫皮,形似古代武將脫袍,故將此菜取名為子龍脫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