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鳳凰古城景點的歷史沿革
鳳凰古城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朴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古城古稱鎮竿,位於湖南湘西州的西南邊。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一個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鳳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秦屬黔中郡,唐設渭陽縣,元、明設五寨長官司,清設廳、鎮、道、府、成為湘西軍事政治中心。
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萬壽宮、大成殿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這坐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叉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 交通實為便利。
《湖南省志》中記載:「鳳凰營,即鳳凰山。在縣治西50里」。由此可見,鳳凰縣的美名來自鳳凰山。春秋戰國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屬楚國疆域。在漫長的時代演變中,鳳凰曾屬不同的縣郡,名稱也多次的變遷,直至1957年才最後定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鳳凰古城現有文物古建築68處,古遺址116 處,明清兩代特色民居建築120多棟。還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條。保存完好的唐朝舊縣治黃絲橋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城之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南方長城——「湘西邊牆」,成為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
這里不僅風景優美,且人傑地靈,名賢輩出。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怒斬外國不法傳教士,一品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田興恕;定海浴血抗英,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鄭國鴻;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湖南神童」熊希齡;文學巨匠沈從文;國畫大師黃永玉。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里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2013年鳳凰九景的門票148元/人,包括: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東門城樓、沱江泛舟、萬壽宮、崇德堂、陳寶箴老宅、虹橋。然而鳳凰古最有名的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裡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鳳凰古城又稱風雨邊城:一座青山抱古城,一灣沱水繞城過,一條紅紅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腳樓,一道風雨古城牆,一座滄桑老城堡,一個奇絕奇梁洞,一座雄偉古石橋,一群聞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極致,因此,才有了沈從文一曲《邊城》,將他魂夢牽系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盪氣回腸。
⑵ 湖南鳳凰的歷史沿革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為鳳凰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中國第101座歷史文化名城。
春秋戰國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中原文化已影響到這里。秦一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時鳳凰歸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時期,鳳凰一直屬武陵郡。
隋朝一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
宋朝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諭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明朝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
鳳凰古城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至如今。
⑶ 求湘西的歷史和文化史資料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86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人口259.3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68.7%。州府設在吉首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和永順專區。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轄吉首、古丈、瀘溪、鳳凰、花垣、保靖6縣,代管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年底,4縣亦屬直接管轄。1955年3月,更名為湘西苗 猛洞河漂流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轄原管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後改縣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縣劃歸大庸市(地級市,即今張家界市),湘西州所轄為龍山、永順、保靖、古丈、花垣、瀘溪、鳳凰7縣和吉首市至今。
因湘西州域東與張家界市毗連,南與懷化地區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地區和重慶市黔江地區相鄰,北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鐵路貫穿州境5縣市,故州府吉首市為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十分豐富,投資開發潛力極大。
交通狀況
航空:
湘西境內沒有機場,附近有張家界荷花機場、懷化芷江機場和貴州銅仁大興機場。
鐵路:
湘西境內只有一條鐵路——焦柳鐵路穿過,運輸從北到南依次經過永順、古丈、吉首、瀘溪、鳳凰境內。
公路:
209國道和319國道與1828省道交錯貫通,負擔著湘西州的重要運輸職責。
常吉高速於2008年底已開通,這也是杭瑞(G56杭州至瑞麗)高速的組成部分,湖南境內依次經過常德—桃園—沅陵—白沙—瀘溪—吉首, 常吉高速的開通預示著湘西大門從此敞開,將有效刺激湘西的旅遊經濟。
自然地理
湘西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武陵山脈自西向東蜿蜒境內,系雲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雲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東部、東北部與湖南省懷化市、張家界市交界;西南與貴州省銅仁地區接壤;西部與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毗連,西北部與湖北省恩施州相鄰,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湘西州境域,南北長約240公里,東西寬約170公里,土地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州域耕地面積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森林面積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積為13.2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其中,水田9.4萬公頃,旱地3.8萬公頃;森林面積68.34萬公頃。
湘西自治州境,地處雲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南東低、北西高,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西部與雲貴高原相連,北部與鄂西山地交頸,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於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撥800~200米,西北邊境龍山縣的大靈山海撥1736.5米,為州內最高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為州內最低點。
西南石灰岩分布極廣,岩溶發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鄉周圍最為典型。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
湘西境內主要山脈有粵閩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脈支脈和潮梅交界的蓮花山系——鳳凰山脈。鳳凰山脈的主峰鳳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全市最高山峰。
鳳凰山脈
它坐落於湘西城區北面約40公里處,主峰鳳凰大鬢海拔1497.8米,是湘西州的最高峰。主峰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銀瀑飛瀉,雄偉壯麗;山上奇花異草,蒼松翠柏。站在頂峰環視,群山俯伏腳下,湘西城遠近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烏崬山是鳳凰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391米。烏崬山頂峰西側的天池是鳳凰山風景區中最迷人的一處。天池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面積約4萬平方米(60畝),常年泉水噴涌。無風時節,波平如鏡,青山、藍天、白雲映入水中,格外秀美。池中繁殖著稀世奇珍四腳魚(學名蠑螈,屬於兩棲類動物),還有軟殼石螺及各種蛙類和高山蝶類。夏日,山上涼爽如秋,天池碧波盪漾;冬天,池水冰冷透骨,嚴寒時水面還有數寸厚冰,有時山上還紛紛揚揚飄灑著雪花,頗有北方冬天的景色,是粵東奇景。烏崬山上有很多石景,形狀獨特的奇岩怪石,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鳳凰山是畲族發源地,以龍犬為圖騰,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現鳳凰山的石鼓坪村是畲族的聚居地。鳳凰山是我國著名產茶區之一、茶場有2萬多由,品種有石古坪烏龍、名花、奇蘭、黃淡、鐵觀音、本山和大紅肉桂等、其中最出名的是鳳凰單叢,1982年被評為全國32種名茶之一。
湘西州境主要河流水系,南有沅江幹流過境,酉水幹流、武水幹流橫穿西東,花垣西鄉河的上中游段由南向北經茶洞入境。
沅江全長1,033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雲霧山雞冠嶺,於德山入洞庭湖。幹流從瀘溪縣浦市鎮小熟坪上游約1.0公里入境,流經浦市鎮、白沙鎮、武溪鎮會武水,下流至大龍溪出境,過境里程約/10公里,在州境流域面積1,158.8平方公里。
酉水是沅江的最大一級支流,自古有南北二源之稱。北源為主幹流,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酉源山,往南迂迴蜿蜒於湖北省的宣恩、來鳳,湖南省的龍山和重慶市的秀山、酉陽邊境,其中有56公里成為湘、鄂、川省界。幹流南經龍山縣灣塘水電站、重慶市酉陽縣西酬鎮至秀山縣石堤鎮與秀山河匯合。南源稱秀山河,發源於貴州省松桃縣山羊溪。南北二源在秀山石堤匯合後,下流10餘公里經大橋村入州境,至隆頭左會南下的洗車河,下江口右會花垣河,過保靖縣城後左會泗溪河、猛洞河、施溶溪,右會白溪和古丈河,爾後從鳳灘水電廠大壩出州境.經沅陵縣城匯入沅江。酉水幹流全長477公里,流域面積18,530平方公里,其中屬州境的幹流長度222.5公里,流域面積9,098平方公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8萬千瓦,可能開發量74.83萬千瓦。
武水是沅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花垣縣老人山、火焰洞一帶,於流東流6公里至鳳凰縣柳薄鄉消水坨,其中大部分水流滲入暗河,自大龍洞瀑布口而出,另一部分水流沿牛角河下13公里與大龍洞瀑布會流,始稱峒河。沿下經矮寨、吉首市區、抵張排寨會萬溶江,至河溪會沱江,始稱武水。續經黃連溪入瀘溪縣,至武溪鎮匯入沅江。武水幹流全長141公里,流域面積3,676平方公里,其中州境內為3,624平方公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1萬千瓦,可能開發量6。94萬千瓦。
沱江是鳳凰縣境最大的河流,為武水一級支流,上有二源:北源為烏巢河,發源於禾庫都沙南山峽谷中,灘險流急,天雨水漲,行旅多阻。沱江從西至東橫貫鳳凰縣境中部地區,流經臘爾山、麻沖、落潮井、都里、南華山、沱江鎮、官莊、橋溪口、木江坪等9個鄉鎮。至吉首河溪會武水,在武溪鎮匯入沅江。幹流全長131公里。在鳳凰縣境長96.9公里,流域面積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沱江的水位最高的1974年為305.9米,最低的1962年為300.39米,平均為300.93米。流量最大的是1974年6月30日為896立方米/秒、最小的是1966年6月21日為0.014立方米/秒,平均為11.89立方米/秒。
猛洞河發源於桑植縣八家田,流經龍山的猛必、汝池、永順的五家堡、勺哈、縣城,至下洞腳里會施河後於克皮匯人酉水於流。猛洞河以其豐富多彩,瑰麗神奇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構成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好圖畫,石門天鑿「不二門」,猛洞河「天下第一漂」,均為天下絕。
花垣河是酉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重慶市秀山縣椅子山和貴州省松桃縣木耳溪一帶,流經松桃縣城,從花垣縣茶洞入州境,經縣城會兄弟河後流至保靖縣江口匯入酉水。幹流全長187公里,流域面積2,797平方公里,其中湘黔兩省以河為界里程22.公里,在州境內幹流53.5公里,流域面積1,07平方公里。
流向辰水——綿江的小水系,在鳳凰縣境內有蘇馬河、茶田河、新地溪、白泥江,瀘溪縣內有踏虎溪、太平溪等,總計流域面積802.平方公里。其中自泥江340.26平方公里、太平溪196平方公里。
流向酉水幹流鳳灘水電廠大壩下游,有永順縣的明溪、古丈縣的草塘河和瀘溪縣內的酉溪河,總計流域面積875平方公里。其中明溪210平方公里、草塘河388平方公里、酉溪河377平方公里。
流向澧水的主要小水系有永順縣內的杉木河和賀虎溪,總計流域面積為1,246.7平方公里。其中杉木河1.070.7平方公里、賀虎溪176平方公里。
湘西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半年受夏季風控制,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乾燥。既水熱同季,暖濕多雨,又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熱偏少;光熱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後期常有失調,氣候類型多樣,立體氣候明顯。
氣候特點
一、冬暖夏涼,四季分明
州境8縣(市)的主要農耕區(指海拔500米以下,下同),年平均氣溫與≥0℃積溫雖然低於省內同緯度濱湖地區,但1月平均氣溫偏高,據1961~1990年氣象資料統計: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均在4.4℃以上,最高為5.2 ℃,比同緯度的濱湖區高0.4℃~1.2 ℃,冬季寒冷。
日數少10~17天,寒冷持續期短16~32天。盛夏多地形雨影響,夏季氣溫偏低,少酷熱天氣,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要比同緯度濱湖區低1。8 ℃~2.0℃。最高氣溫大於35 ℃的天數少8~15天。
據8縣市196l~1990年氣象資料統計:各地春季始於3月中下旬,時間75天左右;夏季始於5月下旬至6月中旬,時間110天左右;秋季始於9月中旬至10月初,時間65天左右,冬季則始於11月中下旬,時間115天左右,冬夏長春秋短。其中春季一般是陰雨連綿,氣溫逐漸回升。秋季前段是秋高氣爽,後多秋風秋雨。四季時問的長短,隨海拔升高,夏季縮短,冬季延長。
二、降水充沛,光熱總量偏少
州境位於全國降水偏多地區,降水集中期為4~6月(俗稱雨季),降水量約佔全年的41—47%。雨季開始時間自4月上旬由南向北逐漸開始,結束時間自7月初又由南向北逐漸結束,一般在7月中旬雨季基本結束。
州境光熱總量與全國、全省相比,要明顯低於同緯度的東部地區。多年平均氣溫低0.7℃(如保靖北緯28°41′和平江28°42′相比),≥10℃積溫少250℃,≥10℃活動積溫少185℃左右。龍山比華容、永順比常德等都相對要低。日照時數,由於州境8縣市都地處山區,日照時數相對濱湖區也要少得多,如保靖比平江年日照時數少520小時,其他縣市與同緯度濱湖區同樣偏少。
三、光熱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後期常有失調
州境8縣市,4~9月光熱水所佔全年比例,就平均而言分別為68.9%、71.%和73.0%。光熱水的配合在4~6月尚好,這時氣溫逐月升高,日照逐月增強,降水逐月增多。從7月中下旬開始,隨著雨季北移,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降水明顯減少。光照和氣溫為全年高值期的7~9月日照時數為550小時,佔全年的43%;積溫2,350 ℃,佔全年的40%,降水量卻僅佔全年的29%,且降水往往是強度大,有效性差,利用率低。所以光熱水的配合在後期較差,容易發生夏秋乾旱。
四、氣候類型多樣,立體特徵明顯在垂直方向上,隨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氣溫遞減0.55 ℃~0.60 ℃,雨量遞增30~50毫米,日照減少,無霜期縮短5天,喜溫作物生長季縮短6。5天,形成不同層次的氣候類型。
在水平方向上,由於不同的地形、坡向,接收太陽輻射的多少不一,迎來的氣流不同,光熱水存在較大差異,一般南向坡或開闊地形光強,氣溫高空氣較乾燥,北向坡或峽谷山澗則反之。州境山澗盆地多,由於冬季冷空氣難進或夜間逆輻射冷卻的影響,某一層次容易產生逆溫現象而生成暖帶,許多地區生成小「暖區」。在冬季出現異常低溫的情況下,暖區溫度要比一般地區高出2 ℃~9℃,暖帶溫度要比低層高出2℃~8 ℃。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湘西州土地總面積154.62274萬公頃。其中:耕地l 3,5萬公頃,建設用地3,9627公頃,未利用土地16、61萬公頃,土地開發儲備資源約4萬公頃。
水能資源:
州境內大部分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格局。境內核算忌水量213.7億立方米,區域內平均年徑流量為132.8億立方米;幹流長大於5公里、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44條,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等。水能資源蘊藏量為l 68萬千瓦,可開發108萬千瓦,現僅開發1 8萬千瓦。
生物資源:
湘西州堪稱野生動植物資源天然寶庫和生物科研基因庫。共有維管束植物209科、897屬、2206種以上。保存有世界聞名孑遺植物水杉、珙桐、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鵝掌揪、香果樹等;葯用植物985種,其中杜仲、銀杏、天麻、樟腦、黃姜等19種屬國家保護名貴葯材;種子含油量大於10%的油脂植物230餘種;觀賞植物91科216屬383種;維生素植物60多種;色素植物12種。是中國油桐、油茶、生漆及中葯材重要產地。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脊椎動物區系28目64科,屬國家和省政府規定保護動物201種,其中一類保護珍稀動物有雲豹、金錢豹、白鶴、白頸長尾雉4種,二類保護有獼猴、水獺、大鯢等26種,三類保護有華南免、紅嘴相思烏。
礦產資源:
在州域已勘查發現63個礦種485處礦產地。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鉛鋅、汞、錳、磷、鋁、煤、紫砂陶土、含鉀頁岩等,其中錳、汞、鋁、紫砂陶土礦居湖南省之首,錳工業儲量3106,57萬噸居全國第二,汞遠景儲量居全國第四。
旅遊資源:
湘西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奇秀,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之大統, 《神秘湘西遊》正唱響全國、走向世界。著名風景區有鳳凰古城、中國南方長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鎮)、吉首德夯苗族風情、棲鳳湖、龍山火岩溶洞、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等,以及里耶秦簡、永順縣五代十國後晉天福午間的溪州銅柱、土家族千年古都老司城、鳳凰縣明代古建築黃絲橋城堡,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文學大師沈從文故居等。
沿革區劃
湘西州域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唐虞之時,有「蠻地」之稱,屬「三苗」范圍。夏,為「荊州之域」。商代,屬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屬楚「黔中地」。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朱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為湖廣行省恩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司。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岳、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民國時期.1914一1922年為辰沅道。1938—1949年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今吉首)、永綏(今花垣)、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永順專區。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6縣,並代管永順、龍山、桑植、大庸(今張家界永定區)4縣。年底,代管4縣亦屬直接管轄。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設吉首,轄吉首、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桑植、大庸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後改縣設市。1988年,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即今張家界市),同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縣正式劃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8縣市。
人口民族
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類活動,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多。州域(今8縣、市域)人口總量文字記載自唐代開始,唐開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約2.46萬。至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約8l_27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總量大幅增長。1957年末,人口136 3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8.2人;1982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9人;1995年.總人口247.49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0人;2006年末,總人口27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4.6人。
湘西州現有民族43個,主體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2006年末,全州有少數民族人口203.36萬人,占總人口的75.3%。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萬人,占總人口的41.56%,佔少數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萬人,占總人口的33.15%,佔少數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數民族1.66萬人,占總人口的0.6l%,佔少數民族人口的0.82%。其中,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各民族長期以來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主要分布在永順、龍山、保靖、吉首、古丈等縣市。苗族,自稱「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鳳凰、吉首、瀘溪、古丈、保靖等縣市。舊時,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較偏僻的鄉村,漢族多分布於交通相對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鎮圩場。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民族不斷交往融合,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團結工作的加強,使民族關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與共,和睦共處,共同開發湘西這片熱土。
風土人情
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築,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築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牆,茅草為頂。
飲食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綉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
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喪葬:行土葬。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
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逢年過節到土家族人家裡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裡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後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
節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升格擴大區域以來,湘西州調整發展思路,確立和實施「農業穩市,工業立市,旅遊旺市,人才興市,依法治市,富民強市」的發展戰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36.5億元。引進了一大批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各類自動生產線,加速了傳統工業的改造,推動了新興工業的崛起。
目前已形成陶瓷、服裝、食品、電子、五金、醫葯、建材、化工、塑料等30多個主要門類的工業產品。2003年工業總產值408.7億元。湘西州是中國陶瓷出口主要生產基地。「名瑞」婚紗、晚禮服生產規模在國內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在國際市場中享有盛譽。陶瓷、服裝、食品、電子等工業產業已出現一批知名品牌。湘西州糧食生產連年保持「噸糧市」榮譽。「鳳凰單叢」和「嶺頭白葉」等品牌名茶飲譽國內外,在全國名茶評比中多次奪魁。有茶葉、水產、水果等萬畝以上「三高」農業示範基地11個。
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猛,全市現有進出口企業700多家,各類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近1萬家,產品遠銷世界156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1.6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40億美元。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8.2億美元。初步形成外向型經濟的新格局。
湘西州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瓷都」、「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號。全市人民正在與時俱進,致力建設充滿活力、富有魅力的湖南「西大門」。
行政區劃
吉首市
面積1062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416000。
瀘溪縣
面積1569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416100。縣人民政府駐白沙鎮。
鳳凰縣
面積1751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416200。縣人民政府駐沱江鎮。
花垣縣
面積1111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416400。縣人民政府駐花垣鎮。
保靖縣
面積1746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416500。縣人民政府駐遷陵鎮。
古丈縣
面積1286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416300。縣人民政府駐古陽鎮。
永順縣
面積3809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416700。縣人民政府駐靈溪鎮。
龍山縣
面積3127平方千米,人口54萬。郵政編碼416800。縣人民政府駐民安街道。
⑷ 墨戎苗寨的墨戎苗寨的歷史沿革
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長江與黃河中下游一帶廣大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沖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隨著「三苗國」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
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轉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區遷徙;有的更是穿過平原向南、向西深入雲南、寮國、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開始融合,後因戰爭, 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離鄉,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另一部分乘船溯游,一路浮洞庭,溯沅江,經瀘溪,抵吉首,打葫蘆,到米塔,然後駐扎在張灣村東遼組的後山 ,先祖吹起牛角號,喚來苗民唱苗歌,打苗鼓,錐牛祭祖,進行重組分支。至此,吳、龍、廖、石、麻五支苗姓,在吉首市周邊的山區的分山而居,過著平和隱逸的生活,墨戎苗寨周邊的苗族即以石姓和龍姓居多。
戰國時,古丈地區屬楚。秦統一中國,置郡縣,古丈屬黔中郡。至漢,屬武陵郡(其治城設今常德)酉陽縣(其城設今永順王村)。三國時,屬東吳荊州郡酉陽縣。自梁至隋,改屬沅陵郡大鄉縣(其治城設今永順老司城)。至唐,屬溪州(老司城)。五代十國時,屬楚溪州下溪州。至宋,屬辰州瀘溪郡。
元朝實行「土司制度」,古丈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其實質還是一種民族自治,中央政府對具體的事物概不過問。土司對內殘暴統治屬民,對中央叛服不常,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不斷發生戰爭。
明時,朝廷繼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為了更好地掌控局勢,明政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全長190公里左右的苗疆長城,南起鳳凰縣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即墨戎苗寨,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又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禁止了當時的苗 、漢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為了解決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據的積弊,清乾隆年間,清政府加強了對苗疆的管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因為土司自治,郡縣制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界」、「生苗」等。 康熙、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的條件已趨成熟。雍正帝銳意進取,主張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正式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即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一舉措,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和管理,也大大的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和睦與進一步的融合。
解放以後,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湘西地區的基礎建設投入顯著增加,大湘西的交通狀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苗族同胞們再也不覺得大山是那麼的不可逾越,再也不覺得改善生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⑸ 湘西自治州煙草專賣局的歷程沿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湖南省煙草公司湘西自治州公司負責全州煙草經營業務,對煙草行業的產、供、銷、人、財、物、內、外貿實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並行使煙草專賣行政管理職能。主要職責是:在國家煙草專賣管理體制下,負責轄區宣傳、貫徹落實國家《煙草專賣法》和《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以及國家和省、州有關煙草專賣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依法開展煙草專賣管理工作,維護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依法凈化轄區煙草市場,依法行政、文明執法,開展法律咨詢和真假煙鑒別等服務,保護合法經營,打擊煙葉、卷煙等各類違法經營行為,查處卷煙無證經營、走私或制售假冒偽劣卷煙和非法販賣煙葉、煙絲等;負責組織轄區煙葉生產、收購和調拔經營,規范煙葉產購合同管理,落實上級煙葉扶持政策,推廣科技興煙和實用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為煙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負責轄區卷煙銷售網路的建設和維護,完善銷售渠道,預測、監控、調度轄區卷煙銷售情況,滿足市場需求,保證卷煙供應,規范卷煙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為卷煙零售戶提供誠信、優質、規范的營銷服務和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分配卷煙貨源,負責轄區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等證件的審查、辦理、發放、換證和管理。
州局(公司)坐落在吉首市人民南路(雅溪)。2007年,州局(公司)機關內設15個科室和2個臨時科室,下轄龍山、永順、鳳凰、花垣、保靖、古丈、瀘溪七個縣局(分公司),有職工1109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1人。2007年底,全州煙草行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71億元,實現稅利2.28億元,是1988年稅利960萬元的23.75倍。
1984年5月3日州政發(84)第27號文件通知,根據省經委湘經人(1984)26號通知精神,同意設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和「湖南省煙草公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公司」,定為正處級企業機構,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合署辦公。州公司下設5科1室2站,編制調配40名。湘西州煙草公司系統從1985年1月10日起上劃為中央企業,實行產、供、銷、人、財、物、內、外貿「一條鞭」管理體制,隸屬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和州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省局(公司)領導為主。1985年1月23日州煙字(85)07號文件,根據省人民政府湘政電(1984)122號傳真電報關於全省煙草行業上劃中國煙草總公司管理的通知精神,我州煙草行業於1985年1月10日正式上劃中國煙草總公司湖南省公司管理,企業名稱更名為「中國煙草總公司湖南省公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公司」。1991年8月6日州煙辦字(91)第02號文件根據省煙草專賣局湘煙發(1991)6號文件精神,州煙草行業企業名稱變更為「湖南省煙草公司湘西自治州公司」。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湖南省煙草公司湘西自治州公司)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政領導經歷了七任。1988年1月至1988年9月劉再坤任副局長(副經理)主持工作,另有副局長(副經理)2人,任期末有職工658人。1988年10月至1992年8月黃有生任局長(經理),有副局長(副經理)4人,任期末有職工724人。1992年8月至2002年1月張書華任局長(經理),有副局長(副經理)6人、總會計師1人,任期末有職工951人。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楊治金任局長(經理),有副局長(副經理)4人、總會計師1人,任期末有職工971人。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郭漢華任局長(經理),有副局長(副經理)4人、總會計師1人,任期末有職工1016人。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鄧少文任副局長、副經理(正處級主持工作),有副局長、副經理3人、總會計師1人,任期末有職工1019人。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萬偉任副局長、副經理(主持工作),有副局長、副經理3人、總會計師1人,任期內有職工1109人。(2008年1月萬偉任局長(經理)——)。
1988年1月以來,州局(公司)歷任行政領導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煙草專賣管理工作,使全州兩煙(煙葉、卷煙)生產和銷售得到又好又快發展。
認真宣傳貫徹執行煙草專賣法規,著力加強煙草市場管理。1983年11月國家《煙草專賣條例》頒布和199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施行後,全州各級專賣管理機關及時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國家煙草專賣政策和煙草專賣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管理、監督、協調、服務」的功能,始終堅持一手抓專賣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普及,一手抓市場整頓和對違法違規案件的打擊、查處,堅持「兩個至上」(國家利益、消費者利益),切實維護煙草專賣制度,保護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嚴格規范卷煙和煙葉經營行為,促進企業依法生產、守法經營;堅持標本兼治和「路上查、市場管、聯合打」等綜合治理措施,嚴厲打擊卷煙制假、販假、走私和非法批發等活動,穩定全州卷煙市場秩序,保證煙草生產和經營的健康發展。1988年加強經營管理,增強專賣意識。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對國家《煙草專賣條例》的再學習,進一步增強執行專賣政策的自覺性;加強專賣管理工作,對專賣隊伍採取「一充實、二培訓」的辦法,既加強了力量又提高了政策水平和辦案能力。全年查處案件449起,查繳假冒卷煙和非法生產卷煙7186.6條,吊銷執照24個,罰沒款63317元,換發證10723個。1990年認真傳達貫徹了中組部宋平國務院辦公廳羅乾等領導同志的批示和國家局、省局關於加強煙草專賣管理工作的指示批文,增強了專賣管理意識;經常性地進行本系統內部執行《煙草專賣條例》檢查監督;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了打擊「地下煙廠」和假冒卷煙的斗爭;狠抓系統內外違章案件的查處,市場秩序明顯好於往年。全年查處案件448起,搗毀制假窩點41家,查繳假冒、非法生產卷煙6431.5條,查處外流煙葉59公斤,罰沒款52663元。1992年加大了國家《煙草專賣法》的學習和宣傳力度,積極主動地與當地工商等部門聯合,將重點放在打擊「地下煙廠」和「次品煙管理」上,加強內部建設和管理,完善了專賣工作制度,專賣管理工作開始步入了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軌道。全年共查處製造、銷售假冒卷煙案136起,取締「地下煙廠」41家,沒收各種制煙工具87套、煙絲2223.5公斤,濾嘴棒254公斤,盒皮33公斤,卷煙盤紙896公斤,冒牌卷煙3750條,白包煙1469條,霉壞變質煙1912條,較好地維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和消費者的利益,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換發證12310個。2001年堅持在發展中整治,在整治中發展,用整治帶動發展。提升專賣隊伍執法素質和水平,周密部署,健全舉報信息網路,加強與公安、工商、檢察院等執法部門的配合,抓住難點,重點突破,取得顯著成績。全年查處案件714起,搗毀制假窩點7處,查繳假冒和非法生產卷煙42000條,繳獲制假機械4台和煙絲機16台,罰沒款175萬元,為企業創利60萬元。2004年按照國家局、省局關於強化煙草專賣管理的指示精神,制定過硬措施,持續治理卷煙體外循環,調整治理領導小組,落實工作責任制,依靠政府及公安、工商等部門的支持配合,建立了聯合打假機制,開展聲勢浩大的打擊制售假冒商標卷煙、非法加工販賣煙絲及擾亂煙葉收購秩序的專項斗爭,有效規范了煙草市場秩序。1—11月查處案件634起,搗毀制假窩點4處,查繳假冒、非法卷煙388750條,查繳煙葉167000公斤,繳獲非法機械9台(套),抓獲違法犯罪分子22人,移送司法機關判刑9人。2005年毫不放鬆煙草市場的專賣管理,專門成立了規范管理整頓辦,出台了管理辦法。在市場整治上堅持宣傳與打擊相結合,重點打擊假冒卷煙和非法倒賣煙葉的違法行為。全年共開展大規模專項整治行動60多次,查處案件115起,其中大案18起,移送司法機關6起,搗毀制假窩點72個,搗毀販假銷假網路64個,查繳假冒非法卷煙54350條,查繳煙葉318200公斤,繳獲非法煙機12台,查處違法當事人200餘人,移送司法機關12人,涉案金額上千萬元。2006年狠抓煙草市場的清理整頓,充分發揮煙草專賣管理職能作用,堅持「四個結合」:堅持內部監管與提高素質相結合;堅持露頭就打與長期監管相結合;堅持市場凈化與個案突破相結合;堅持部門配合與多方合作相結合。建立了煙草打假、整治市場的長效機制,凈化了煙草市場,為生產經營提供了較為寬松的外部環境。1-11月全州查處案件153起,搗毀了制假販假制絲窩點58個,摧毀了銷假網路24條,繳獲了假冒卷煙63770條,查獲了違法經營(運輸)及用制假的煙葉煙絲327530公斤,抓獲販假分子28人,移送司法機關判刑10人。2007年專賣打私打假水平進一步提高,內管長效機制基礎確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局和省局「兩項檢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成立了專門班子,制定了實施方案,加大了整頓規范、凈化煙草市場的力度,堅持內部監管,提高隊伍素質,集中相關部門力量聯合整治,開展文明執法活動,真正實現了案件查處的公開、公平、公正。全年查處案件200多起,查獲各種非法經營卷煙78335條和煙葉、煙絲23.85噸,沒收電動切絲機12台。
1988年至2007年共查處案件6759起,搗毀制假窩點 253個(處),查繳假冒非法卷煙2708.53箱,查繳煙葉、煙絲1335.12噸,繳獲非法專用機械設備427台(套),查處違法當事人326個,移送司法機關刑拘、判刑46人,罰設款 1121.2261萬元。
在煙葉生產方面,走科技興煙之路。堅持品種優良化、種植區域化、生產規范化、煙基配套化、管理科學化,不斷加大生產投入,實行獎勵扶持,大辦優質煙基地,使煙葉生產得到了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煙葉質量不斷提高。1988年立足生產培植,遇到百年未遇的春旱和夏旱,良種率達90%以上,實行高壟單行栽培技術達85%以上,全州辦煙葉生產試驗示範點41個,面積達3000餘畝,示範戶470戶,生產各環節召開現場會50次,收煙比上年翻了一番,有力推進了煙葉生產。全州種植各類煙葉288550畝,共收煙20505噸。其中烤煙127200畝,收煙10871.3噸,上中等煙比例達69.93%,特產稅1215萬元。1992年堅持煙葉生產方針,狠抓科技興煙。以黨組名義下發了〈關於科技興煙的決定〉,制定了科技興煙具體措施,建立了全州科技工作體系,制定了煙草科技管理辦法,落實了科技興煙政策,抓好優質煙開發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實現了「四個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中連片開發轉變,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經驗操作逐步向依靠科技進步全面實現「三化」生產轉變,由低收入、低產出向高收入、高產出轉變)。全州種煙238027畝,其中烤煙168527畝,收烤煙14629.7噸,上中等煙比例達76.5%,合格率為80%,特產稅1554萬元。1993年省委、省政府進行了農業結構上的調整,把「兩煙」生產作為全省支柱產業,堅持走科技興煙之路,加大領導力度,實行優惠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在生產布局上進行調整,「鞏固湘南,恢復湘中,發展湘西」,把大湘西建設成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實現煙葉生產的規模轉移。自始我州煙葉生產開始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以科技興煙為龍頭,狠抓基地建設,迎來了煙葉生產大發展的新機遇。1995年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政策措施到位,加大生產投入,走廠縣掛鉤路子,強化科技興煙,推動規模種植,煙葉生產基本得到了恢復。全州共落實種植面積18.3萬畝,其中烤煙8.5萬畝,雖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仍收購烤煙5500噸,上中煙比例達82.7%,特產稅825萬元。2001年用科技興煙推動企業扭虧增盈,規模化生產初步形成,生產布局趨於合理。煙葉生產技術員工作作風明顯好轉,技能素質明顯提高;煙葉收購秩序良好;大力拓展省外煙葉市場,煙葉銷售形勢很旺。全州種烤煙92900畝,收煙9420噸,上中等煙比例達82.56%,特產稅1431萬元。 2003年認真貫徹落實「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的煙葉工作方針。突出「控制總量、提高質量、優化布局、優化結構」的工作重點,煙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全國大面積減產和湘西州遭災的情況下,收購烤煙11177.85噸,上中等煙比例佔94.8%的歷史最好水平。2005年把煙葉生產定為行業的「生命工程」,重點加大了生產投入,全年各項總投入達到1.6億元。圍繞「重心下移、著眼基層、突出服務、加強基礎」,提出「擴面、提質、增效」的工作思路,搶抓機遇,強化措施,挖掘潛力,得到各級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以長沙、常德煙廠辦基地為依託,使湘西州煙葉生產在量和質上都有了新的跨越。全州種烤煙214211畝,收煙23510噸,上中等煙比例達71.43%,合格率為82%,特產稅4119.19萬元。2006年煙葉生產狠抓計劃落實,穩定生產規模,把「穩定規模,防止過熱」,力促實現「雙控」作為主要工作任務來抓。狠抓科技興煙,穩定提升煙葉質量,加強了科研及科教示範基地建設,加大了科技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狠抓隊伍建設與優質服務,進一步提升煙葉生產管理水平。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地建設水準。全州對煙葉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9877萬元,有6.3萬畝基本煙田受益。6月初,國家煙草局紀檢組長潘家華到湘西檢查工作,對湘西煙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5月份,我州成功舉辦了湘龍出口煙葉基地現場會,省內外領導和外國專家肯定了湘西煙葉的質量水平,有效提升了湘西煙葉品牌知名度,擴充了合作空間和市場前景。全州種烤煙185000畝,收煙18500噸,上中等煙比例達79.45%,合格率為82.11%,特產稅4677.37萬元。2007年煙葉生產受諸多因素影響產量有所下降,但煙葉質量和技術水平有所提高。面對不利因素,全州系統切實強化實用技術普及,煙葉生產質量和水平穩步提高。100%實行集中育苗、專業化管理、商品化供苗,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穩定從煙隊伍,提高從煙人員素質。建立了930個煙農合作組織,造就了大批職業化煙農。煙基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7040.34萬元,建成基本煙田7.62萬畝,受益農戶達1.43萬戶,增強了我州煙葉發展的後勁。全州種烤煙156000畝,收煙16620噸,上中等煙比例達80.9%,合格率為80.5%,特產稅3670.83萬元。
在卷煙銷售方面,始終堅持「兩個至上」。1988年以農村市場為重點,狠抓卷煙購銷兩旺,全州銷售卷煙97900箱。1992年轉變經營觀念,調整營銷策略,扎實抓好卷煙購銷工作。堅持專賣政策,搞活卷煙經營;解放思想,研究市場,開拓經營;加大促銷措施,調動積極因素,確保市場供應。全年累計銷售卷煙105410箱,較上年增長32%。1995年加大企業管理力度,以財務管理為核心,步入了規范化發展軌道。卷煙銷售注重調整營銷策略,以培育市場為重點,與全國名優煙廠建立穩固的業務關系。加強和完善「1、5、10、100」(各縣市公司建好1個直供專店、5個直供點、10個批發部、100個委託點和零售大戶)網路工程建設。致力於開拓省外名優煙廠,出現了經營格局、經營品種結構、經營效益三大變化,由92年200萬元、93年600萬元、94年1200萬元到95年實現2700多萬元,實現了三年三大步、一年翻一番的高效益。全年銷售卷煙123610箱,比上年增長3%。1996年加強和鞏固銷售網點建設,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卷煙經營取得購銷兩旺的好成績。全年銷售卷煙102529箱,其中省外卷煙26500箱。全州系統共投入450多萬元進行了網點的改建和新建,共建設卷煙批零點97個,占總銷售點的90%,實現了佔領本地市場的目標。建有嚴格的管理負責制,使卷煙經營工作初步步入規范化經營的軌道,鞏固了卷煙經營的壟斷地位。2002年狠抓卷煙網路建設,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抓基礎和信息化管理,全州投入網建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改造和更新網建所需的硬體設備,全面實現了省、州、縣三級聯網;抓市場開拓和挖掘潛力;抓訪銷配送的死角和盲區;抓工作作風和規范經營。全州共銷售卷煙83461箱(轄區銷售77473箱)。2003年以加強卷煙網路建設確保卷煙效益持續增長。抓基礎,提高網路運行質量。以實現省局對城市網建工作「高規范、高質量、高效率」的目標要求。抓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全力打造省內「白沙、東方紅」重點牌號和省外13家煙廠近60個牌號,應對了當年「貨源最短缺、市場最復雜」的局面。抓規范,提高管理水平。全州共銷售卷煙78052箱。2005年狠抓卷煙網路工程,實現網路運行程序化、規范化。按照省公司的要求,狠抓基礎、培育市場、調整結構、完善服務,對卷煙銷售組織結構進行改革和調整,減少了業務層級,完善了卷煙銷售公司框架下的「兩心三部制」機構設置模式。投資800多萬元,構建「集中訪銷、城鄉一體、電子結算、現代物流「的網路體系。截至11月底止,全州銷售卷煙66900箱,同比增長8%。2006年卷煙銷售按照國家局、省局網建全面提升的總體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台了《湘西自治州公司卷煙銷售網路建設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實施方案》。構架和培育成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以州公司為主體的市場經營體系,達到了「管理四統一」、「流程五集中」、「經營六提升」和「卷煙經濟效益與網路運行質量雙優」的目標。實行品牌經理負責制,抓客戶關系管理,構建誠信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了品牌導入、投放、推廣機制;開辟在線代扣客戶綠色通道;打破行政區劃,優化全州送貨線路,對偏遠客戶實施定點取貨、指定代送的配送服務模式,確保將送貨服務覆蓋全境。全州銷售卷煙68370箱。2007年卷煙經濟運行水平和質量持續上升。舉出新措:打牢基礎,規范運行,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客戶服務體系。全面調查,按「三維三層預測(三維即從品牌、客戶、訂單的角度;三層預測即品牌經理、客戶經理、呼叫中心預測,市場經理預測,營銷中心預測)、綜合分析」的要求組織開展卷煙需求預測工作。工商攜手、信息共享,大力推進品牌培育。從規模適度、線路優化、反應快速、管理精細的要求出發,統一整合規劃卷煙物流。舉辦行業政策、市場形勢、系統應用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加強了《四員工作》培訓和學習,卷煙營銷隊伍的整體素質、業務技能、服務水平都有了大的提高。全州銷售卷煙75292箱,同此增長10%。
全州卷煙營銷步入了制度化、規范化、人性化、網路化、電子化、科學化的穩定發展軌道。湘西煙草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就,不斷實現新跨越。
1988年至2007年,州局(公司)先後獲得省部級、廳州級以上多項榮譽:國家煙草專賣局、公安部2006年12月授予的「全國卷煙打假工作先進集體」;省政府2007年12月授予07年度「全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先進集體」;州政府2007年1月授予「十佳信用企業」;省煙草專賣局2006年4月授予03-05年度全省煙草專賣局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省煙草專賣局授予1993年度、94年度、95年度、97年度「煙葉工作先進單位」和96年度「煙葉收購調撥先進單位」;省煙草專賣局授予1994年度「雙目標管理商業一組第一名」;省煙草專賣局授予96年度「專賣管理先進單位」;省煙草專賣局授予1994年度、96年度「卷煙銷售先進單位」和「1995年度卷煙批發網路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同時,全州煙草系統幹部職工中先後涌現出省部級表彰的先進個人或先進工作者13人(次),廳(州)級表彰的先進個人或先進工作者186人(次)。
⑹ 乾州古城的歷史沿革
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銜生息,以後來了棘人,又以後來了猺人,再以後來了苗人,秦漢時期這里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驛站、驛道在此交會,水上交通發達,是當時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代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里耶、茶洞)。
乾州,屬十里盆地、周圍環山,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其山如九龜尋母。有萬溶江、天星河二水繞洲,形成三陸橫陳,狀如乾卦,謂之乾州。早在沈從文著作《湘西》中是這樣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雖不大,小小石頭城卻整齊干凈,且出了近三十年來歷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個古老神秘、繁榮昌盛地方。
乾州古城人傑地靈。在這塊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後養育了明正德年間致力家鄉教育事業的苗族知識分子吳鶴;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光緒年間,不顧年邁,在家鄉募兵到閩、台抗法的陝甘總督楊岳斌;率兵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大沽口、以身殉職的天津總兵羅榮光;民國期間,涌現了民國陸軍次助長傅良佐上將和熱心苗區教育,潛心研究苗族問題的苗族學者石啟貴;中國當代畫馬四傑之一的張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①火車或者高鐵到長沙走長吉高速到吉首,吉首到乾州。
②自架車走湘渝高速到吉首,吉首到乾州。
③火車或飛機到張家界,張家界到吉首乾州。
④火車或自架車走邵懷高速到懷化,懷化到吉首乾州。 乾州文廟修建於清朝雍正七年,主要建築有明倫堂、文昌宮、大成殿、大成門、狀元橋、欞星門、崇聖詞等,佔地面積約4887平米。文廟臨街有一道約18米長的影壁,影壁中間用瓦砌成菱形四瓣花窗,處街可窺其內。窗兩邊各有一道門,左門上題的「德配天地」意為廳校學宮,右門上題的「道冠古今」,表明這里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入學者從左入,拜孔者從右入。文廟都是按照左廟右學布局進行修建的,但因地勢比較窄,所以因地制宜,將學宮的部分建築。建於前部分。進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紅砂頁岩製成的四柱石坊,用蓮苞作頂,橫刻「欞星門」三個大字,意為「得士」「進賢」之意。跨過石坊門,有一半圓形水池,深約1丈2尺,碧水清清,名叫月池。月池上有一座石拱橋,俗稱月宮橋,又叫狀元橋,凡學業有成者,必來踏橋、拜孔,表示謝恩,祈求前程遠大。或學子臨考前踏橋、拜孔必能功成名就,高中榜首。橋的兩邊還有兩棵高大的桂花樹,取登月折桂之意。池橋後有一排一層青瓦磚木結構建築,留有中門,原來是供奉乾州歷代行政長官牌位的地方,名曰「名宦祠」,右邊供奉本土名人志士之牌位,名曰「鄉賢祠」,如楊岳斌、羅榮光、楊味蔬等人牌位。三十年代末日本人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大量難民流入湘西,國立八中遷入乾州,此處為初女部分校,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夫人勞安女士曾在此就學。此房歐式風貌的窗戶就是那是改的,板壁上的「艱苦卓絕」四個字就是國立八中的校訓,為了保留這段歷史,維修文廟時仍舊保持原樣。穿過中門,左右兩邊是東廡跟西廡,以前是供奉孔子七十二弟子牌位的地方。後用來做國立八中的教室。正前方就是大成殿,殿前設置供皇帝參拜的「御道」,上雕盤龍圖案,此道只能皇上走,其他群臣或有功名者只能從左右進拜。御道上的五爪金龍是沒有龍頭,那是因為以前文廟對面有一所書院,屢屢失火,當地百姓便請來苗老司,這里的老司可不是指現在的老師,而是我們這里有法術的長者,他掐指一算,說是文廟里御道上的龍在做怪,這條龍是火龍,跟萬溶江里的水龍打架時,殃及到書院。解決辦法是把這火龍龍頭砍下,然後用釘子釘上。據說龍頭砍去後,書院就再也沒有失過火。
⑺ 洪江的歷史沿革
洪江歷史悠久。今之洪江,戰國屬楚地,秦為黔中郡地,秦為黔中郡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屬武陵郡。東漢、三國因之。
東晉義熙年間(405至418),廢鐔成縣並入舞陽縣,舞陽治(今芷江)遷鐔成,並改為鐔城。南北朝:齊建元元年(479),舞陽改為沅陽,仍屬武陵郡。梁改沅陽為龍標縣,隸屬南陽郡。陳武帝永定三年(559),改屬沅陵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置辰州,龍標改屬辰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復屬沅陵郡。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屬辰州。貞觀八年(634),分置朗溪縣,龍惻縣改為龍標縣,屬巫州(州治在本市黔城),州治設龍標(現洪江市黔城)。武後天授二年(691),巫州改為沅州,龍標縣隸屬沅州。長安三年(703),沅州改為舞州。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又改為巫州。天寶元年(742)改稱潭陽郡,屬黔中道。代宗大歷五年(770)更名敘州。
五代時,龍標(現洪江市黔城)為少數民族據有,廢縣置州,仍稱敘州。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湖南歸順,獎(芷江)、敘諸州隨之。神宗熙寧七年(1074)置黔江城。元豐三年(1080)改置黔陽縣,以在黔水之陽,故名(一說縣境石皆黑色,故以黔名),隸屬於沅州。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黔陽縣屬沅州路總管府,隸湖廣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黔陽隸屬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沅州府降為州,黔陽屬辰州府,隸湖廣布政司。
清順治四年(1647),黔陽縣納入清室版圖,仍屬辰州府。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為府,黔陽屬沅州府。
民國初年,廢府存縣,黔陽縣屬辰沅道。民國24年(1935),湖南省政府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處」,將綏靖范圍內的19個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黔陽屬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區。翌年5月,行政督察區正式設立專員公署,黔陽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機關設黔陽。民國26年12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黔陽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黔陽。民國29年(1940)4月,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機關遷洪江,黔陽縣屬第十行政區管轄。
1949年10月3日,黔陽解放。是年11月1日,成立黔陽縣人民政府,縣治改設安江鎮,隸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撤銷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黔陽縣隸屬芷江專區。是年12月2日,芷江專區更名黔陽專區。翌年5月,專署機關遷黔陽縣安江鎮大畲坪。1975年2月,專署機關遷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行政公署更為懷化行政公署,黔陽縣隸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05號),撤銷洪江市和黔陽縣,合並設立縣級洪江市,以原洪江市和黔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的洪江市的行政區域。洪江市人民政府駐黔城鎮,新設立的洪江市由湖南省直轄。 其後湖南省交懷化市代管。
1998年7月,湖南省民政廳下文,將合並後的原洪江市(除已並入黔城鎮的黔城鄉)改設為雄溪鎮(湘民行發[1998]第12號)。
1999年6月,因「洪江事件」發生,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洪江「市區分治」,原黔陽縣被稱為洪江市,而原洪江市(新設的雄溪鎮)改設洪江市洪江管理區,相應設立洪江市洪江區人大聯絡工作委員會。(湘辦[1999]58號)
200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同意完善洪江區管理體制,批准設立懷化市洪江管理區,並相應設立懷化市人大常委會洪江區工作委員會。(湘辦[2002]37號) 洪江管理區改為隸屬懷化市直接領導。
⑻ 瀘溪縣的歷史沿革
瀘溪是古代盤瓠文化的發祥地。據多處出土文物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兩岸生存繁衍。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嚳)其女辛女與盤瓠成婚隱居沅水流域的神話傳說,亦淵源於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盤瓠文化。
戰國時代,楚三閭大夫屈原被貶流放期間,曾溯沅水而上,途經瀘溪,停留於今白沙鎮屈望村一帶,遍訪民間,受儺巫文化影響,寫出了《九歌》等著名詩篇。
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將董珍分沅陵縣建盧溪縣,因武水出口一段名盧水及水北有盧山而得名。
南北朝梁蕭衍十年(511)置盧州,州治設沅水、武水交匯處即今武溪鎮東北郊,轄南陽郡。
梁蕭銑鳴鳳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盧溪縣。唐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西遷至洗溪口。
南宋紹興初,復遷至沅、武水交匯處。
清順治六年(1649),改盧溪縣為瀘溪縣,沿用至今。清代,瀘溪縣屬湖南辰沅永靖道辰州府。
民國初,屬湖南辰沅道,民國29年(1940)屬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成立中共瀘溪縣委員會和瀘溪縣人民政府,屬湘西行署沅陵專區。
1952年屬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未變。
2001年6月27日,民政部批准將瀘溪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武溪鎮遷至白沙鎮。
⑼ 黔陽古城的歷史沿革
黔陽復古城位於沅水上制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洪江市政府駐地黔城鎮古城社區,它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
歷史沿革
黔城鎮屬建制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唐代易名龍標縣,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新中國成立前, 一直是黔陽縣治所在地。1949年縣治搬遷安江後,黔城改為鄉級鎮,1960年改為建制鎮。1997年國務院批准原黔陽縣與洪江市合並,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設黔城鎮。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鎮與黔城鄉合並,設立新的黔城鎮。
⑽ 請教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的歷史沿革
建縣於來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自是「辰旗」之地,辰屬龍,吉祥的象徵,加之境內峰巒起伏,故名龍山縣。 唐虞夏商周時代為荊州地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地,泰漢至唐先後。屬黔申、武陵、沅陵等郡州,五代、宋、元、明至清初屬土司統治。1729午(清雍正七年)置龍山縣,屬永順府。 民國時期先偶第四行政督察區,後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屬湘西行署永順專員公署,後屬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