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苗醫竹罐療法

湘西苗醫竹罐療法

發布時間: 2021-03-04 07:40:34

『壹』 張晶爽這個人是湘西苗醫葯隆氏醫堂隆德全老苗醫的徒弟嗎

貌似是的吧

『貳』 苗醫的苗醫理論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 「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
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經類
凡以發病急驟、病勢險惡,並以發熱、抽搐、昏迷或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大都歸為「經」類,如36經有:仙麥經(馬牙經),麥坐經(走馬經),替謬經(魚肚經),錄慕經(錄慕經),渣太經(天吊經),代替經(肚腹經),獨經(迷沉經),翻斗經(腳翻經)、鬧青經(心經)……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稱尚有7經病:學嗯(扯經)、衣批嗯(半邊經)、啞嗯(啞經)、讀嗯(火經)、生嗯(冷經)、哈嗯(快經)、干嗯(慢經)。
證類
凡以疼痛、吐瀉、發熱、咳嗽、出血、痘、疹等為主症,或某症狀單獨出現,或幾個症狀同時出現的各種疾病,苗醫將這一類疾病歸為「證」類,如72證有:巴鼓干證(公雞證)。沙謬證(青沙證)。昏拓證(頭瘟證)、能鋼證(鋼蛇證)、沙體證(紅沙證)。代公證(狗心證)、布容證(羊毛證)、巴轉證(擺子證)、豪指證(黃病心)、孟朱替證(水臌證)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補充了常見證如拿約證(黃鱔證)、嗯欒證(迷經證)、愛我證(烏鴉證)、胡西證(縮筋證)…… 等二十多種。
翻類
因在烈日下久曬,或感受瘴嵐穢濁之氣所致的各種急證,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瀉、昏迷痙厥等,並伴見某種動物形態動作的,苗醫統稱為翻,包括硃砂翻(硃砂翻)、心經疔翻(心經疔翻)、巴古翻(烏鴉翻),代構翻(狗翻),界構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啞巴翻)、姑寶姐翻(蛤蟆翻)…… 等49種。
胎病
農村小兒中,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發乾枯、厭食好哭、哭聲細微、夜眠驚惕等症,苗醫根據其不同見症及哭聲稱為小兒12胎病:胎麥(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雞胎)、胎構(狗胎)、胎板(豬胎)、胎忙(貓胎)、胎訣(金胎)、胎嘔(銀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臉)、胎慢(猴胎)。
抽病
是初生小兒最常見的一類對各種有害環境不適應性或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身熱面黃、煩躁啼哭、吐奶厭食、噴嚏流淚、指紋色紫等,根據病因及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幾朗抽(日抽)、巧抽(煙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風、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較為少見。
丹類
本病發病急驟,初起有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痛、惡心等全身症狀,繼而出現皮疹,皮疹略高於皮膚,色紅如塗丹,邊緣清楚,表面光亮灼熱,其大如掌,繼而擴散,甚者遍身,或癢或痛,發無定處,根據其初發部位及擴散路徑不同,苗醫將其分為10丹毒:晝買丹(飛灶丹)、晝買松丹(走灶丹)、晝麥丹(鬼火丹)、晝真度丹(天火丹)、晝汁斗丹(天灶丹)、晝卡煮丹(水丹)、晝替丹(葫蘆丹)、晝勞丹(野火丹)、晝保斗丹(煙火丹)、晝漏丹(壺漏丹)。
癀類
初起患部腫痛,繼而向深層和周圍擴大,形成大片紅腫熱痛的硬塊,四周漫腫,伴全身寒熱症狀。常見有讀仿(火癀)、歐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節。
花類
多因癀類失治誤治而來,後期皮膚紅腫潰爛、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狀,此時多伴有人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慾不振,低熱等全身症狀,因其病灶發於某處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來,只因其病灶如某種物體開花狀,或呈現某種花紋而得名,如蠟榜(蠟燭花),講姑買榜(蘿卜花)等。
疔類
是一種急性皮膚傳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頑硬如釘而得名,好發於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面及四肢末端,並伴有寒戰高熱、煩渴引飲,甚則昏迷譫語。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凶險,不急治則死。根據疔發特點,有樣干不公(飛疔)、歐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讀公(火疔)、倒公(銅疔)、哨公(鐵疔),此外根據發生部位不同還有節骨疔、箍頸疔、手板疔、腳板疔等。
瘡類
指病灶表淺的一類皮膚病,據其不同性狀及發生部位有:讀萬潑(火旋瘡)、干紐潑(白口瘡)、哥巫潑(乳瘡)等。
龜類
是長在腹內形似龜背的各種包塊。包塊質軟,按之消失,起手復現,聚散無常叫崩播(氣龜);質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龜);按之堅硬如石叫衣播(石龜)。包塊圓而無角屬陰叫「母龜」,圓而有角屬陽叫「公龜」。
據統計,苗醫掌握病種有200餘種,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精神、骨傷、皮膚、寄生蟲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等,其歸類方法自成體系,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規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各地苗族醫在疾病命名、證治上有不盡相同之處,有同名異症、同症異名的現象,如:同叫「飛蛾證」,湘西方言的「飛蛾證」其臨床表現是發熱、鼻翼煽動、咳嗽氣急、胸痛等;黔東方言的「飛蛾證」臨床表現是發熱、扁桃體紅腫疼痛等。又如黔東方言的「雷公證」是頭部劇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證」則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為其主症,「同名異症」者治法迥異。另有「同症異名」者,如同樣表現為好食生米、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的,湘西方言稱為「米黃證」,黔東方言稱為「黃腫病」;同樣表現為口乾舌燥、多食多飲、腹脹大而形體消瘦者,有的地方稱「魚肚經」,有的地方稱為「水證」,「異名同症」者其治療方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而這六種因素歸根結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產生發冷、口渴、腹痛、出汗、頭昏、出血、昏睡、氣魄不旺等病徵。苗醫所講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風、痧、驚、翻、仆、經等。病候,是病變癥候的簡稱,也就是疾病出現的癥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種,即積毒病候、雄毒病候、惡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熱病候、急冷病候、內冷病候、火毒病候、瀉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環不和病候、虧損病候、風冷氣水毒病候、氣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雜病候。
因這六種致病因素,苗醫素有「無毒不生病」之說。如常可遇到的風毒、冷毒、火毒、氣毒、水毒、鹽毒等。診斷疾病是通過把脈、聽聲、觀察顏色、詢問病情,用手觸、摸、扣、打、刮、按、搬、量等傳統方法,觀察人體皮膚的顏色,精神的變化,體溫、脈搏、呼吸、心跳、血壓、語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異常,觀察身體的汁水、尿液、血氣、病原體等致病物以及指紋、舌象、目色、鼻竅、咽喉、耳道、肛門、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態結構變化等。
在索取到可靠的診斷依據後,就開始整病。整病必須遵循治病原則,如失水的病人,就必須補液;腸梗阻,治療當用趕毒法而不能用止塞法;心力不足,應當用補心的方法,假若使用退火的葯物去治療,使心力更虧,就會出現血壓下降、循環衰竭、腦架失養、本命無依等危急病徵。

『叄』 湘西鳳凰縣鳳湘堂苗醫劉旺大夫治病怎樣我買了3000多的葯治病嗎

治療癌症您還是需要去正規醫院,癌症治療目前國內的醫療水平已經很高了,但苗專醫目前還沒有屬經過正規科學的驗證,用葯和治療方法也都因人而異,有很大的變動性。建議您去醫院檢查,苗醫不能替代葯物,千萬不要耽誤病情。

『肆』 你好,我看了你的問題,湘西州的鳳凰縣,有個叫龍玉年的苗醫,我是看了電視的丁點真相,他用苗醫治的肝腹

你好!
山江人肯定會說苗話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伍』 苗醫的葯學源流

傳說苗族醫葯學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有個祖傳八代的著名苗醫大師,名叫龍玉六,他在生前根據對小時師父畫像的回憶,復制了一張「喔登嘎像」,他用漢話解釋為「母葯王像」。其畫像是一個古老時代的女人,皮膚有毛,上身裸露,下穿樹葉,垂乳,赤腳,手持醫具,充分表現了為子孫後代祛病保身的慈母之心,也表現了苗族人對本民族醫葯學淵源的追溯之意。用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苗族的母系氏族早於父系氏族一兩千年。在這漫長的年代裡,由於母親對子女後代的病痛傷損問題思想負擔最重,當然她們就會首先研究醫葯,並會有所發現、發明、發展和更新,這是苗族醫葯學發源的必然規律。
苗醫認為他們的始祖是喔爸嘎(意為公葯王或葯王爺爺),能飛行於山谷之間「岔芮岔嘎」,口嘗百草等,與「神農嘗百草以制醫葯」類同,也與《山海經》記載的「十巫」采葯為醫同意。西漢劉向在《說菀》中所說的「古之為醫者曰苗父」的「為醫者」,是講以行醫為主要職業的人;「苗父」,則是指苗族中有較高醫葯學術水平的苗族老人,如「公葯王」、「葯王爺爺」、「巫彭」及「十巫」之類著名的苗醫始祖。而「苗父」,也絕不是單指某一個人,而是對多個老苗醫的統稱。
九黎部落在蚩尤為首領的時期,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初具規模。尤其在山東至河南一帶,出現了具有古城市氣派的繁華景象。因此才引起黃河上游甘陝黃土高原之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東進,從而才發生多次較持久的九黎部落與炎、黃部落的戰爭。在這些戰爭過程中,苗族早期的醫葯學不但能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可得到較快的發展。《說文》雲:「古者,巫彭初作醫」。《山海經·大荒西經》雲:「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山海經·海外西經》雲:「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山海經·海內西經》又雲:「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XX窳(qǐ yǔ)之屍,皆操不死葯以拒之」。《山海經·圖贊》雲:「群有十巫,巫咸所統,經技是搜,術XX是綜,采葯靈山,隨時登峰」。《世本》雲:「巫彭作醫」;《呂氏春秋·勿躬》也雲:「巫彭作醫」;《說文)雲:「古者,巫咸初作巫」;西漢劉向《說菀》雲:「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視,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列子》雲:「黃帝時,有神巫,自齊來,處於鄭,命巫咸」;《太平御覽》卷七九引《歸藏》雲:「黃神與炎神爭斗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從這些經史文獻來看,一方面足以說明巫彭、巫咸等眾苗父都是九黎部落時的苗族醫葯先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不畏艱險,敢與青蛇、赤蛇等天敵搏鬥,升降於險山峻嶺之間采葯,以及精心為各類輕重病人治療的動人場面;還反映他們的醫療質量也達到能使輕重病人「皆平復如故」的高妙程度。這與苗族民間傳說的喔爸嘎長年飛越於惡山陡水之間,嘗遍千蟲百草,精心研製醫葯,治癒十萬八千個患病痛災星的「代熊代夷」(苗族於孫),基本是一個類型。
「三苗」時期,苗族醫葯學出現了革新的勢頭。湘西《苗族歷史討論會論文集·湖南城步苗族族源試探》說,阿濮僕僮和歡兜都是首先開采辰砂染衣、為葯的革新人物。
戰國時代的楚國,苗族醫葯學發展至一定的高度,從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來看,不但記載申椒、女蘿、三秀、玉英、石蘭、鹿、牛腱、瓊漿、蜂、蛾、蝮蛇等150多種苗葯。還根據事物生成「三生萬物」及「陰陽三合」的原理,在《惜通》中記述了用「申椒」、「木蘭」、「穗草」組成的治療心絞痛的葯方。此外亦記載了苗醫的掛葯療法,吞服自然葯汁法,粉散術,浴療術,治神術等。他還指出人體的惠氣,是抗禦瘟神的能量,《大司命》中所說的「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昔無兮,故人命兮有當,何離合兮可為」等,充分地表露了苗醫破均衡的醫學思想和大無畏的非天命觀,為後來苗族醫葯學的發展立下了基礎。
清朝「改土歸流」以後,苗族醫葯學得到漢文化的影響,因而在理論上或醫療技術上都有新的起色。如《苗族簡史》記:「十九世紀末,松桃廳地甲司苗族醫師龍老二,能為孕婦剖腹取胎,經治療一個月,孕婦就恢復了健康」;雷公山苗族醫生治療蛇傷可謂裏手,並能在短期內治癒能致人死命的疔、癰、疽和毒瘡。光緒《鳳凰廳志》記載:「苗醫用苗葯……或吞或敷,奏效最捷」,「苗醫治麻風醫術頗高」。雲南《馬關縣志》卷二《風俗篇》記:「苗人……有良葯,接骨生筋,其效如神」。苗醫大師龍玉六的師父廖天登,就是清朝湘西鳳凰道台的醫官,最善用鹿馬脈診病,精通人體解剖結構。
解放後,苗族醫葯學也相應有所發展,尤其是1985年中央發出搶救民族醫葯學遺產的號召以來,各地都認真地對苗族醫葯學進行發掘整理,取得可喜成績。這也激奮了眾多熱愛本民族的仁人志士,他們以有此民族奇葩而自豪,個個熱情滿腔,親密團結,共同奮戰,爭取盡快把苗族醫葯學擁上新台階。

『陸』 苗醫「中國苗醫網」

苗醫對病因的認知和對疾病的命名、分類等,皆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並體現了一定的規范性。

一、病因

苗醫認為人體患病與不良的自然環境、氣候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日、月、寒、暑、風、霜,雨、露、霧都可釀制風毒、氣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氣侵犯人體而致病;另有飲食不調、意外傷害、勞累過度、房事不節、情志所傷、先天稟賦異常等也是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二、對疾病的命名及分類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 「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一)經類

凡以發病急驟、病勢險惡,並以發熱、抽搐、昏迷或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大都歸為「經」類,如36經有:仙麥經(馬牙經),麥坐經(走馬經),替謬經(魚肚經),錄慕經(錄慕經),渣太經(天吊經),代替經(肚腹經),獨經(迷沉經),翻斗經(腳翻經)、鬧青經(心經)……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稱尚有7經病:學嗯(扯經)、衣批嗯(半邊經)、啞嗯(啞經)、讀嗯(火經)、生嗯(冷經)、哈嗯(快經)、干嗯(慢經)。

(二)證類

凡以疼痛、吐瀉、發熱、咳嗽、出血、痘、疹等為主症,或某症狀單獨出現,或幾個症狀同時出現的各種疾病,苗醫將這一類疾病歸為「證」類,如72證有:巴鼓干證(公雞證)。沙謬證(青沙證)。昏拓證(頭瘟證)、能鋼證(鋼蛇證)、沙體證(紅沙證)。代公證(狗心證)、布容證(羊毛證)、巴轉證(擺子證)、豪指證(黃病心)、孟朱替證(水臌證)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補充了常見證如拿約證(黃鱔證)、嗯欒證(迷經證)、愛我證(烏鴉證)、胡西證(縮筋證)…… 等二十多種。

(三)翻類

因在烈日下久曬,或感受瘴嵐穢濁之氣所致的各種急證,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瀉、昏迷痙厥等,並伴見某種動物形態動作的,苗醫統稱為翻,包括硃砂翻(硃砂翻)、心經疔翻(心經疔翻)、巴古翻(烏鴉翻),代構翻(狗翻),界構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啞巴翻)、姑寶姐翻(蛤蟆翻)…… 等49種。

(四)胎病

農村小兒中,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發乾枯、厭食好哭、哭聲細微、夜眠驚惕等症,苗醫根據其不同見症及哭聲稱為小兒12胎病:胎麥(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雞胎)、胎構(狗胎)、胎板(豬胎)、胎忙(貓胎)、胎訣(金胎)、胎嘔(銀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臉)、胎慢(猴胎)。

(五)抽病

是初生小兒最常見的一類對各種有害環境不適應性或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身熱面黃、煩躁啼哭、吐奶厭食、噴嚏流淚、指紋色紫等,根據病因及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幾朗抽(日抽)、巧抽(煙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風、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較為少見。

(六)丹類

本病發病急驟,初起有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痛、惡心等全身症狀,繼而出現皮疹,皮疹略高於皮膚,色紅如塗丹,邊緣清楚,表面光亮灼熱,其大如掌,繼而擴散,甚者遍身,或癢或痛,發無定處,根據其初發部位及擴散路徑不同,苗醫將其分為10丹毒:晝買丹(飛灶丹)、晝買松丹(走灶丹)、晝麥丹(鬼火丹)、晝真度丹(天火丹)、晝汁斗丹(天灶丹)、晝卡煮丹(水丹)、晝替丹(葫蘆丹)、晝勞丹(野火丹)、晝保斗丹(煙火丹)、晝漏丹(壺漏丹)。

(七)癀類

初起患部腫痛,繼而向深層和周圍擴大,形成大片紅腫熱痛的硬塊,四周漫腫,伴全身寒熱症狀。常見有讀仿(火癀)、歐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節。

(八)花類

多因癀類失治誤治而來,後期皮膚紅腫潰爛、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狀,此時多伴有人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慾不振,低熱等全身症狀,因其病灶發於某處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來,只因其病灶如某種物體開花狀,或呈現某種花紋而得名,如蠟榜(蠟燭花),講姑買榜(蘿卜花)等。

(九)疔類

是一種急性皮膚傳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頑硬如釘而得名,好發於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面及四肢末端,並伴有寒戰高熱、煩渴引飲,甚則昏迷譫語。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凶險,不急治則死。根據疔發特點,有樣干不公(飛疔)、歐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讀公(火疔)、倒公(銅疔)、哨公(鐵疔),此外根據發生部位不同還有節骨疔、箍頸疔、手板疔、腳板疔等。

(十)瘡類

指病灶表淺的一類皮膚病,據其不同性狀及發生部位有:讀萬潑(火旋瘡)、干紐潑(白口瘡)、哥巫潑(乳瘡)等。

(十一)龜類

是長在腹內形似龜背的各種包塊。包塊質軟,按之消失,起手復現,聚散無常叫崩播(氣龜);質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龜);按之堅硬如石叫衣播(石龜)。包塊圓而無角屬陰叫「母龜」,圓而有角屬陽叫「公龜」。

據統計,苗醫掌握病種有200餘種,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精神、骨傷、皮膚、寄生蟲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等,其歸類方法自成體系,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規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各地苗族醫在疾病命名、證治上有不盡相同之處,有同名異症、同症異名的現象,如:同叫「飛蛾證」,湘西方言的「飛蛾證」其臨床表現是發熱、鼻翼煽動、咳嗽氣急、胸痛等;黔東方言的「飛蛾證」臨床表現是發熱、扁桃體紅腫疼痛等。又如黔東方言的「雷公證」是頭部劇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證」則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為其主症,「同名異症」者治法迥異。另有「同症異名」者,如同樣表現為好食生米、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的,湘西方言稱為「米黃證」,黔東方言稱為「黃腫病」;同樣表現為口乾舌燥、多食多飲、腹脹大而形體消瘦者,有的地方稱「魚肚經」,有的地方稱為「水證」,「異名同症」者其治療方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柒』 夯吾苗寨的苗醫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剛從夯吾苗寨回來,找了王君苗醫看的,等我過了三個月來答復這個問題,我配了2000元的葯,有沒有效果就會知道了。

『捌』 什麼是苗醫

中醫有三大體系:中醫,苗醫,藏醫
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與疾病、傷害作斗爭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的醫療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葯寶庫中的一部分。

苗醫對病因的認知和對疾病的命名、分類等,皆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並體現了一定的規范性。

一、病因

苗醫認為人體患病與不良的自然環境、氣候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日、月、寒、暑、風、霜,雨、露、霧都可釀制風毒、氣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氣侵犯人體而致病;另有飲食不調、意外傷害、勞累過度、房事不節、情志所傷、先天稟賦異常等也是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二、對疾病的命名及分類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 「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一)經類

凡以發病急驟、病勢險惡,並以發熱、抽搐、昏迷或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大都歸為「經」類,如36經有:仙麥經(馬牙經),麥坐經(走馬經),替謬經(魚肚經),錄慕經(錄慕經),渣太經(天吊經),代替經(肚腹經),獨經(迷沉經),翻斗經(腳翻經)、鬧青經(心經)……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稱尚有7經病:學嗯(扯經)、衣批嗯(半邊經)、啞嗯(啞經)、讀嗯(火經)、生嗯(冷經)、哈嗯(快經)、干嗯(慢經)。

(二)證類

凡以疼痛、吐瀉、發熱、咳嗽、出血、痘、疹等為主症,或某症狀單獨出現,或幾個症狀同時出現的各種疾病,苗醫將這一類疾病歸為「證」類,如72證有:巴鼓干證(公雞證)。沙謬證(青沙證)。昏拓證(頭瘟證)、能鋼證(鋼蛇證)、沙體證(紅沙證)。代公證(狗心證)、布容證(羊毛證)、巴轉證(擺子證)、豪指證(黃病心)、孟朱替證(水臌證)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補充了常見證如拿約證(黃鱔證)、嗯欒證(迷經證)、愛我證(烏鴉證)、胡西證(縮筋證)…… 等二十多種。

(三)翻類

因在烈日下久曬,或感受瘴嵐穢濁之氣所致的各種急證,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瀉、昏迷痙厥等,並伴見某種動物形態動作的,苗醫統稱為翻,包括硃砂翻(硃砂翻)、心經疔翻(心經疔翻)、巴古翻(烏鴉翻),代構翻(狗翻),界構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啞巴翻)、姑寶姐翻(蛤蟆翻)…… 等49種。

(四)胎病

農村小兒中,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發乾枯、厭食好哭、哭聲細微、夜眠驚惕等症,苗醫根據其不同見症及哭聲稱為小兒12胎病:胎麥(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雞胎)、胎構(狗胎)、胎板(豬胎)、胎忙(貓胎)、胎訣(金胎)、胎嘔(銀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臉)、胎慢(猴胎)。

(五)抽病

是初生小兒最常見的一類對各種有害環境不適應性或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身熱面黃、煩躁啼哭、吐奶厭食、噴嚏流淚、指紋色紫等,根據病因及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幾朗抽(日抽)、巧抽(煙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風、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較為少見。

(六)丹類

本病發病急驟,初起有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痛、惡心等全身症狀,繼而出現皮疹,皮疹略高於皮膚,色紅如塗丹,邊緣清楚,表面光亮灼熱,其大如掌,繼而擴散,甚者遍身,或癢或痛,發無定處,根據其初發部位及擴散路徑不同,苗醫將其分為10丹毒:晝買丹(飛灶丹)、晝買松丹(走灶丹)、晝麥丹(鬼火丹)、晝真度丹(天火丹)、晝汁斗丹(天灶丹)、晝卡煮丹(水丹)、晝替丹(葫蘆丹)、晝勞丹(野火丹)、晝保斗丹(煙火丹)、晝漏丹(壺漏丹)。

(七)癀類

初起患部腫痛,繼而向深層和周圍擴大,形成大片紅腫熱痛的硬塊,四周漫腫,伴全身寒熱症狀。常見有讀仿(火癀)、歐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節。

(八)花類

多因癀類失治誤治而來,後期皮膚紅腫潰爛、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狀,此時多伴有人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慾不振,低熱等全身症狀,因其病灶發於某處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來,只因其病灶如某種物體開花狀,或呈現某種花紋而得名,如蠟榜(蠟燭花),講姑買榜(蘿卜花)等。

(九)疔類

是一種急性皮膚傳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頑硬如釘而得名,好發於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面及四肢末端,並伴有寒戰高熱、煩渴引飲,甚則昏迷譫語。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凶險,不急治則死。根據疔發特點,有樣干不公(飛疔)、歐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讀公(火疔)、倒公(銅疔)、哨公(鐵疔),此外根據發生部位不同還有節骨疔、箍頸疔、手板疔、腳板疔等。

(十)瘡類

指病灶表淺的一類皮膚病,據其不同性狀及發生部位有:讀萬潑(火旋瘡)、干紐潑(白口瘡)、哥巫潑(乳瘡)等。

(十一)龜類

是長在腹內形似龜背的各種包塊。包塊質軟,按之消失,起手復現,聚散無常叫崩播(氣龜);質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龜);按之堅硬如石叫衣播(石龜)。包塊圓而無角屬陰叫「母龜」,圓而有角屬陽叫「公龜」。

據統計,苗醫掌握病種有200餘種,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精神、骨傷、皮膚、寄生蟲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等,其歸類方法自成體系,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規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各地苗族醫在疾病命名、證治上有不盡相同之處,有同名異症、同症異名的現象,如:同叫「飛蛾證」,湘西方言的「飛蛾證」其臨床表現是發熱、鼻翼煽動、咳嗽氣急、胸痛等;黔東方言的「飛蛾證」臨床表現是發熱、扁桃體紅腫疼痛等。又如黔東方言的「雷公證」是頭部劇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證」則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為其主症,「同名異症」者治法迥異。另有「同症異名」者,如同樣表現為好食生米、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的,湘西方言稱為「米黃證」,黔東方言稱為「黃腫病」;同樣表現為口乾舌燥、多食多飲、腹脹大而形體消瘦者,有的地方稱「魚肚經」,有的地方稱為「水證」,「異名同症」者其治療方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玖』 夯吾苗寨的苗醫館具體在哪個位置

游覽湘西的夯吾苗寨之後的感受就是,這個苗寨真的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苗醫館就在吊橋後面的位置,你過了吊橋就能看到了,位置還是很好找的。

『拾』 苗醫苗葯就是個大騙子

苗醫苗葯不一定就是騙子,其實苗醫苗葯還是給到很多人幫助,關鍵還是看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用在對的地方